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玩些什麼?玩得如何?別以為寶寶每天無所事事只會玩,事實上,透過「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健康,發展得更好!

教育孩子,尤其在學齡前,「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媒介,什麼階段該玩什麼、玩具的種類、以及遊玩的環境,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別只讓小孩玩特定遊戲或玩具,她提出了「四不三要」原則,謹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不】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或是干擾他人的行為。

【二不】不要局限於單一一種型式的遊戲活動:有些小朋友只喜歡玩某一種遊戲,或是成天只玩一種玩具,這不但會局限了許多方面的認知動作發展,也會阻礙小朋友興趣的提升。

【三不】不要太依賴或太早坐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小朋友的動作,若能依循著,坐→爬→走的順序,尤其是多「爬」就能夠給予腦部多一些刺激,提高小朋友的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的能力。若太早使用學步車,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容易跳過「爬」的階段。

【四不】不要接觸太多電視、電玩、電腦等「三電」:接觸太多,容易發展出被動、機械式的思考模式。且電視所放出的陰極射線,會破壞人腦的額葉,影響思考。因此,在七歲前,思考能力未成熟時,盡量不要看太多「三電」,若真要看,也要慎選節目。


【一要】要從小給予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經驗:尤其是觸覺、本體覺(肢體運用)、前庭覺(直線加速、跳躍、懸盪…)。所以,多給小朋友一些擁抱、按摩,多玩盪秋千、溜滑梯、攀爬、跳躍之類的遊戲,可以避免將來小朋友上學時,出現分心、好動、學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

【二要】要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規矩包括了收拾玩具、遵守遊戲步驟等等,此外,一歲以後,小朋友可以開始和年齡相仿的同伴玩;四歲以後,則能夠玩多人的競賽性遊戲。

【三要】要多給予手部操作的機會:大腦中,控制手的區域是最廣的,多動手,可以刺激大腦的分化及成熟。操作活動最好是多樣化的,而且,可以使用到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他既有天使般可愛的一面,又有調皮搗蛋的一面。做爸爸媽媽的很少有不曾被孩子激怒因而生氣的。那麼,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讓父母心平氣和的好建議呢?



一、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有了選擇權,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即使他不想做你正要他做的事情,只因為你給了選擇,他只好勉強選擇一種了。比如:「你是去洗澡還是去睡覺?」


二、找尋其他出路


當孩子正想做的一件事情會引起麻煩時,不要直接說不可以,給他提另一個建議,一個足以讓他去做另一件事的理由,就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了。


三、聽聽孩子的心裡話


當你氣極的時候,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可以發現孩子是情有可原的。


四、和孩子講道理


教育如果融入實際的情景中,效果可能會更好。有些道理可能你平時一直在對孩子說,但是,在具體發生某件事的時候,和孩子再說一遍道理,可能孩子更聽得進,記得住。


五、給孩子嘗嘗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體驗一下自己行為造成的惡果,可能孩子更容易明白自己錯了。比如,孩子不肯吃飯,那就別勉強他,收拾碗筷去吧,孩子自會有餓的時候。那時,你再告訴他:「是你自己不要吃的,我們都已經吃好了。」餓他一次,再給他吃飯,他就能記住教訓了。


六、幽默一下


幽默既能讓自己不生氣,又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情緒。比如,孩子不肯洗手,你可以說:「我們來試試看,你幫我洗,我幫你洗,看看誰洗得好。」


七、協商討論


和孩子談談條件,各退一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玩積木不肯睡覺,你可以和他商量,再搭三座城堡我們就上床,一般孩子都能夠接受的。


八、稍稍讓步


讓步的方法只能偶爾為之。比如孩子想睡覺不肯刷牙,可以稍作通融,「今天你這麼累就不刷了,明天可一定要刷的喔。」


九、離開現場


極度憤怒時,是無法理智處理問題的。此時,離開現場,轉移情緒,做做其他事情,暫時不去想剛才的事情。等平靜以後再處理。


十、修正你的願望


一般父母的發怒,都是因為對孩子期望太高的緣故。試著想想,孩子還小呢,這些錯誤都是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苛求了,問題就不那麼嚴重了。


請爸爸媽媽敞開心胸!當你越心平氣和,那麼你的孩子也會表現的越來越好。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都知道,體罰不當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尤其如果讓孩子處在成天目睹暴力的環境,對其將來人格發展勢必會造成相當的影響。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有其自主意識,有時常惹得照顧者氣得心癢癢的,想不打罵都難!此時,妳需要的就是代替體罰的處罰方式,不用動手就可以將小調皮們收得服服貼貼,也不會傷害親子間的和氣。



 


不打不罵 教出完美小孩


寶寶最易惹怒照顧者的行為TOP10


3歲以內的幼兒不如青春期有叛逆意識、容易做出犯法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想法、動機及行為較為單純,然而卻還是常惹得照顧者生氣,不由自主想打罵他們,根據許多照顧者及幼教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孩子最容易惹火照顧者,


 


讓人想處罰他們的10大行為如下:


1.亂發脾氣,哭鬧不休,怎麼哄勸也不聽。


2.不好好吃飯,或是不吃,一直跑來跑去。


3.該睡覺時不睡覺。


4.會打人、咬人。


5.會跟別人搶玩具,不懂得分享


6.訓練大小便時常尿褲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尿了又不說,怎麼也教不會。


7.喜歡耍賴,要什麼就一定要給他,不滿足其慾望就一直哭。


8.喜歡黏著照顧者,一看不到人就哭鬧。


9.有自主意識,愛唱反調,不管叫他們做什麼都說:「不要」。


10.做什麼事都喜歡自己來,但又做不好,常弄得一團亂後,需要照顧者善後。


 


孩子的「犯罪」心理分析


妳的孩子常惹怒妳嗎?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榮登了幾項呢?剛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張純潔的白紙,為了更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因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有一些讓照顧者感到頭疼的作為,我們不能把這些行為歸為「錯誤」,只能就孩子的發展及心理來看,將其認定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03歲嬰幼兒發展及心理


在心裡學的理論中,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主張人生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以03歲嬰幼兒發展情況來看:


 


01.5


發展內容:依附照顧者,此時可為以後信任他人關係奠下基礎。


心理危機:信任或不信任。


 


1.53


發展內容:對自己和環境贏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訓練及探索能力),因而凡事都想自己操弄。


心理危機:自主能力、羞恥和懷疑。


 


專家表示,不同的發展過程,孩子所出現的心裡想法也大不相同,尤其發展到1.5歲以後,他們的自主意識越形強烈,加上此時正好也是訓練大小便能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因為自我想法與自尊心,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因而會開始出現許多令照顧者頭大的言行,雖說這些言行所帶來的後果不如成人來得複雜、嚴重,然而一旦發生也常令人生氣,甚至按捺不住脾氣想動手教訓他們。


 


失控行為其來有自


分析孩子這些惹怒照顧者的「犯罪」行為及心理大多數嬰幼兒常出現失控行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為了吸引照顧者及大人們的注意,便會做出一些在成人眼中所謂「犯罪」的行為。至於開始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什麼事都想自己動手,然而此時他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能力不足又硬要自己做的情況下,後果當然是無法完成且可能弄得一團糟,在這過程中,當照顧者看到時,大多會直接自己動手做去幫孩子的忙,但是寶寶又不肯讓照顧者插手,就會出現僵局。


 


此外,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性會導致他們在面對同樣事件時,卻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甚至會失控。例如無理取鬧的耍賴行為,有些孩子當他們要什麼事物時一定要滿足他們,如果慾望不被滿足,就會哭鬧不休,但有些孩子不會;在訓練大小便能力時,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學會;反之,有些能力較不足,需要多點時間和耐性幫助他們盡快學會。還有不懂與人相處,會打人、咬人的孩子,這些情形的發生都是由於個別的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常見,並非他們故意搗蛋。


 


冷靜讓教養更順利


雖說孩子出現異於平常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生氣,然而其實當事件發生的當下,孩子們的心裡也不好受。特別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他們的心裡非常焦慮,身體發展會表現出不安、口吃、摔跤,有時還會緊張的發抖、咬手指或抱著娃娃不放,此時他們會試著想控制外面世界,藉此減少焦慮及不安的情緒,甚至會不讓照顧者做自己的事,但又要照顧者一定要在他們的身邊,這些都是因為自我觀念形成,然而又缺乏定性,心理情緒不穩定因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當妳在生氣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並非刻意要與妳作對,惹妳生氣。


 


當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時,很多照顧者因無法接受,在第一時間會打罵孩子,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知道「錯在哪」,且會傷了親子之間的和氣,在教養上並不恰當。媽咪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照顧者首先應調適自己的心態,冷靜來面對。照顧者需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沒有辦法做到100分,因此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妳的標準,接納自己,也要接受孩子的行為。同時應抱持著「孩子發生讓我們生氣的行為,不是故意跟我作對,衝著我來」的心態冷靜處理,等平復心情後,再來委婉跟孩子說明妳生氣的原因,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做才正確。最重要是,孩子之間都有其差異性,不要做比較,應順著每個孩子的個性讓其自然發展。


 


有效情緒轉移法


雖說要調適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犯罪行為,然而有時怒火中燒時,情緒是怎麼也無法冷靜下來,有鑑於此,本刊提出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們參考,以成功轉移怒氣來好好面對問題:


A夫妻雙方互相扶持,當一方在氣頭上時,由另一方先上場面對孩子,藉此讓生氣的一方緩和情緒。


 


B轉移自己與孩子注意力,先將孩子帶離現場去做別的事,自己也同時去想想該如何面對孩子比較好。


 


C當孩子在無理取鬧時,故意視而不見,用平緩的聲音問他:「你要做什麼」,或跟他說妳要去做什麼,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D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適時拍撫孩子,用濕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喝口水,等他穩定情緒後,再跟他好好說。


E了解孩子哭鬧或耍脾氣的原因,看是否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所造成。


 


代替體罰的5種方式


打罵是最不適當的教養方式,然而一旦孩子犯錯,又要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的時候,該如何處理並且避免體罰?建議妳可以試著用下列的方式來讓他了解這麼做是錯的,錯在哪?應該如何改進:


 


1. 鼓勵好行為,忽略壞行為


如孩子愛亂發脾氣,當他沒有發脾氣時,可以描述一下他的行為,稱讚他,或是給他個擁抱,讓他有有動力去完成「好」的行為;相反地,當他亂發脾氣時不理他,讓他知道自己行為不當。


 


2.提早告知要做的事


孩子喜歡自己嘗試,可以多給他學習嘗試的時間,但要事先告知你會給他多少時間去試。如不愛睡覺,可以教他認識鐘的位置,訂定每天睡覺時間,睡覺前半小時預告他還有半小時要睡覺,讓他有心理準備,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完成,就直接帶他去睡覺,不管當下他在做什麼。


 


3.教他負責,如果沒做到一起善後


如訓練孩子大小便時,如果他又尿出來,先帶他去廁所洗乾淨,再跟孩子一起擦掉地上的尿;或是當孩子不吃飯時,用行為規範他,告訴他半小時沒吃完就收掉,要到下一餐才有飯吃,且沒有點心,讓他自己負責後果。


 


4.訂規則並切實執行


訂定明確指示,讓讓孩子清楚後就要確切執行,如跟他說:「你離開位置就沒有飯吃」,讓他很清楚沒有第二個選擇。一旦訂定規則,照顧者就要堅持到底,不可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


 


5.畫地為牢,讓他反省


當孩子犯錯時,叫他坐在某處自己反省,使他暫時失去活動的自由,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行為就會受到約束。


 


 


 


 


                                                      來源:媽咪寶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鄭賢勝    ~自由時報~



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讀書,而忽略了培養友情、禮讓、體諒、忍耐性、危機臨場應變能力,也是不對的,這些其實是生存的方法,是最基本必須的「生活能力」啊!



現代的孩子們和以前不同,不但要學的東西多,而且需要知道的事也很多,似乎比大人還更忙碌,交朋友、融入團體的方法,都和大人以往學習到的方式完全不同。


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讀書,而忽略了培養友情、禮讓、體諒、忍耐性、危機臨場應變能力,也是不對的,這些其實是生存的方法,是最基本必須的「生活能力」啊!


從小就應該從基礎慢慢打穩,如果沒能打穩基礎,等到長大成為青少年、大人之後,只是身體變高,心理狀態卻還停留在小孩子的階段。學習如何和周遭的人們分享愛、遵守約定、注重信義、顧慮別人、幫助別人等等,這些在學校與補習班都不太會教,其實,要直接自己體驗才學得到這些,或者透過讀書、旅行這種間接的經驗,也能學習得到。


你希望傳給孩子什麼?只是教他們做個很會讀書、意志薄弱的資優生,外表看來很優秀但孤獨,你希望孩子是這樣子嗎?首先應要訓練孩子堅強的自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有智慧並且聰明的解決事情,要培養他們具備耐心和勇氣。還有,要養成基本的勤勉習慣,以及正確的意志力,將缺點慢慢修正為優點。


在此提供7種習慣,給各位家長做參考:


<Check Point 1>幸福的習慣:人生不是作業,是幸福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像老鷹又像小雞呢?唯有深信自己是「老鷹」的人,才能像老鷹那般翱翔於天空。那樣的信念能帶領我們走到比別人更高一層的地方,各位原本就是偉大而且燦爛的生命個體,只要自己找到這樣的信念,不必擔心,深信自己的能力就對了!


<Check Point 2>成就的習慣:按部就班,積極往前


「今天」不想做的事,「明天」也會不想做;「今天」做不到的事,「明天」也會做不到。每天拖延的習慣都只是在虛度光陰而已!有些人明知沒有「下一次」,還是在講「下一次」、「以後」,這就是在欺騙自己啊!


有著明確目標的人,即使最難走的路,也努力往前走;沒有什麼目標的人,連走平坦的路,也寸步難行。唯有心中掛念著「目標」,才會積極熱情,才能笑著面對困難的今天。


<Check Point 3>專業的習慣:享受創造的痛苦,小努力大成功


能夠擁有很高的身價,走到哪裡都能受到很高禮遇的人,成就的關鍵都是在於自己。為了更遠大的明天,先享受今天的小小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專業。


試著比別人多做10分鐘,比別人多跑10公尺吧。各位在辛苦的時候,別人也同樣在辛苦著。當別人停下來的時候,只要比他們再多做百分之一,看似微小的百分之一的努力,卻能夠改變你人生的成功曲線。


<Check Point 4>策略的習慣:懂得方法也是種力量


就像放假會擬生活計畫表一樣,不管做什麼事,都請細心的擬出計畫來吧。而且你隨時隨地都可請求他人的幫忙,向別人學習。


不論是透過閱讀,或者透過旅行,直接間接的學習這世上的事物,以經驗獲得的東西,會留下「身體的習慣」。若你跟隨優秀的人學習,各位會發現到,在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已合流在優秀團體之中。


<Check Point 5>實踐的習慣:盡心盡力,做就對了


不管是不是有人看到也切實去實踐的那種人,以及不管是不是有人知道也身體力行的那種人,立刻實踐而不是光會空想的那種人,他們都是「動詞型人類」。


再怎麼好的構想,如果只在心中苦惱該不該做,而不去實踐,是不可能有成就的。說自己「已經盡心盡力」的時候,是需要有人客觀認定過你的過程與結果,才算數的哦。


<Check Point 6>禮節的習慣:為人根本的禮儀最美


你會想要和那種不守規矩且天天髒兮兮的人一起交朋友嗎?遵守秩序和保持端莊的儀容,以及面帶笑容,這是每個人都應有的禮儀哦!這不但是常識,也是基本做人的道理,如果連這種基本的都不了解,那還能做好什麼事呢?俗話說,戰場的將士要隨時備好戰鬥狀態,同樣的,各位每天都應好好想想:我今天該穿什麼衣服,該準備什麼東西。


<Check Point 7>勝利的習慣:做事要堅持到底


只要再試一次就可以,只要再往前踏一步就可以,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成功的正前方躊躇不前。射了數十次,最後射入球門,如果最後沒有射出去,那種人就不會享受到成就的快樂。


真正的明星、真正的專家,隨著時間的過去,越能發揮他的真正價值,他們認為順利的時候反而是危機,要緊抓住訓練的鞭子,絕不停留在「滿足」的溫暖搖籃裡。通常成功都是處在要放棄的那一瞬間,成功就在那一點的前方。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是你讓寶寶越來越沒耐性相信所有的父母在爭執時都會對這個問題給出否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卻在日常行為中不知不覺地背離了自己的初衷,使寶貝的「耐性學習」失去了應有的環境和正確的航向。



孩子沒耐心,考驗父母的耐心極限


「沒耐性」是這麼培養起來的


有時候,「愛」也會使寶寶「受傷」——在一些父母的意識裡,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有求必應,而且越快越好。這無疑帶給孩子一種錯覺:我要幹什麼就得馬上幹什麼。慾望的溝壑因此越來越深、目標頻繁地轉移,很快令父母應接不暇。但緊急剎車,必然引來一場場哭鬧並以父母的妥協告終。



對孩子慾望的滿足分為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


好的教育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習慣於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歲以前寶寶的年齡心理特點,如果父母習慣於「即時滿足」孩子,他就難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無法培養起來。因為,它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寶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學習和自我克制才能獲得。


缺乏耐性會埋下哪些隱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對較低:


他們比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無終;適應性差、喜歡依賴,不容易融入新環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急躁、知難而退甚至暴力的苗頭。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覺,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珍惜」。



怎樣幫孩子養成耐心的習慣


 


灌輸「等」的概念


1歲左右的寶貝還不太明白「等一下」的含義,他可能指著門、含混地說著:「去外面」。這時你可以說:「等媽媽把你的奶瓶洗乾淨、裝上水,我們就下樓。」或者「等你把這小碗粥吃完,咱們就去公園找小朋友一起玩。」對寶寶,媽媽有必要把抽像的「等」化成具體的事情,讓他看到:實現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點時間。


 


延遲滿足從易到難


操練寶寶的耐性要考慮其年齡和承受能力,一點點延長他們忍耐的時間。對1歲的寶貝,最初能等上三五分鐘已經是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來抗議,就讓他哭上1分鐘。別心疼,這可是訓練耐心的關鍵。


 


說出你的理由


如果讓1歲的寶寶等待或把正在進行的遊戲繼續下去,媽媽應該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比如:「你現在咳嗽,吃了冰淇淋會咳得更厲害,過幾天好了才能吃」或者「把積木再往上搭一些,你的樓房肯定會更漂亮。」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小朋友中,莫名其妙總有那麼幾個或一個孩子,特別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也許只是因為別的小朋友不小心碰掉了他的鉛筆,也許因為別的小朋友排隊排在了他的前面,有時候,甚至沒有任何原因的就欺負別的小朋友。那麼,為什麼孩子愛欺負人,為什麼孩子愛打人?如果家裡正有這樣的小孩,爸爸媽媽也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從小做好,改掉孩子愛欺負人的行為


孩子愛欺負人的原因:


1、嬌生慣養,過於溺愛


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使孩子從小形成自私、蠻橫、跋扈的個性,在與同伴交往中,忘卻了社會環境的不同,恃強凌弱,不能協調同伴間的關係。


2、孩子經常看暴力影片


孩子觀看那些內容充滿暴力的影視片,不能辨別是非好壞,模仿片中的暴力動作而欺凌弱小。


3、有的家長在待人接物上態度粗暴,蠻不講理


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人」,對孩子態度粗暴,尤其在孩子做錯事後,不分青紅皂白就大聲訓斥或狠揍一頓。這樣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目的,相反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形成蠻橫、粗暴的品格,在對待同伴時,表現出愛欺侮人的錯誤行為。


爸爸媽媽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愛欺負人的毛病


1 、加強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


家長要加強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遇事切忌持粗暴、簡單的態度,要耐心說理,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


在孩子第一次欺侮別的孩子後,父母要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將行為的後果與危害分析給他們聽,使孩子認識到欺侮小朋友會失去朋友這一道理。還應該帶孩子向小朋友賠禮道歉,讓孩子懂得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如遇孩子屢犯應適當加以懲罰,如取消其喜歡的活動或沒收最喜愛的玩具等加以告誡,從而幫助他糾正錯誤。


2、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的許多行為習慣是在家庭中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家長要檢點自己言行,與人為善,做孩子的表率。


3、禁止孩子看暴力影片


家長應有所選擇地讓孩子看電影、電視,引導孩子看內容活潑、健康的兒童節目。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誰都不願看見自己的孩子遭受欺負,所以每個父母的責任就是關心、愛護孩子,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避免從小就建立起暴力傾向,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熱愛家庭和周圍的人,最終樹立健全的人格,並將這一良好的教育方式傳遞給下一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天衣無縫的配合和默契。想要培養出一個好孩子,並非是加入多少個才藝班就能辦到的事情,而是需要作父母的您傾盡心血與精力,扮演好做父母的角色,方能使您的孩子也成為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一、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二、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三、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只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四、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五、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也就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七、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裡越陷越深。


九、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十、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如果你曾對孩子說過這些話,請您一定要抽空閱讀這篇文章。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無心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那麼,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魔力,而哪些話應該是永遠從我們的大腦中抹去的呢?


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你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無論你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談條件,達成妥協。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一、你怎麼越大越…


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只有六歲;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裡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情是:孩子們總要經歷那些固執,淘氣,自我中心,好動等行為的年歲,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可是,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當你對孩子大喊:「你怎麼越大越不聽話」時,你所關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建議父母多去瞭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或者「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二、別跑!會摔跤的


你當然是好心,作為母親,你總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想說,諸如此類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嗎,你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肯定他一定會摔跤的。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所以,更好的說法也許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繫好。」這樣你強調的是鞋帶,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當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沒有變成現實,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對你的建議表現出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你只是隨便說說而已。


三、我只是逗你玩!


你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還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過沒有,當你對孩子說:「如果你再不認真聽媽媽說的話,下回我就用膠水把你的耳朵黏起來。」你想過嗎,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會這麼做。


作為父母,你的責任是愛並且幫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來讓自己表現得那麼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最好別說。


四、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小朋友一樣呢?


諸如此類的比較只能得到一個結果:讓你的孩子越來越沒自信,同時還可能導致孩子們之間的仇視和鬥爭。如果希望孩子像小朋友那樣總能有禮貌,用這種比較的辦法絕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要記住,你越是跟孩子說他不如別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夠好。所以,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後鼓勵他向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五、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這樣的問題,你當然知道答案。所以,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倒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裡去。」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話語具有絕對的權威,因此父母一句無心的話語,就可能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是否得當,千萬別傷害了孩子。


 


 


 


 


 


 


資料來自 大眾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admin




 


1、節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靠的都是恆心與持久。


節儉更是如此,一日一錢,千日千錢,


節儉是累積財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


應該把這個詞用行為做給孩子看,


用耐心講給孩子聽。


也許這對他一生都有意義。


 


2、健康: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很多生活夢想都只能是夢想。


健康的身體,健康向上的思想


會讓人的生命處於最佳狀態。


身為父母要首先在生活細節中


培養和發揚健康的觀念,給孩子


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回影響他的一生。


 


3、現代:生活和工作理念的現代化、


時尚化、個性化會讓你總是處在


社會和生活變化的前沿,使你


總是保持一種現代、向上的心態。


孩子在這種氛圍理成長 ,會有


助於他很快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


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挫折。


 


4、友愛:一個家庭也該十分重視


團隊精神的培養,始終強化的概念。


在這種氛圍裡會讓家庭每一成員


學會互相關心,團結友愛,這或許


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經營生意、經營人生都應如此。


 


5、上進:不進則退。 作為父母


首先要上進,從心態上從行動上。


我們要適時的告訴孩子:原地踏步即是後退。


 


6、危機感:這是讓人上進的動力之源。


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設置為


假想敵,使自身處於危機狀態,


這會讓一個人永遠理智、冷靜。


但我們沒必要因此剝奪孩子玩皮好動的天性!


 


7、思考:正確的思考方式,準確的思考


方向會讓一個人少走彎路,保持迅速的、


良性的發展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而言,


這種正確、準確的思考能力來自父母、


老師和社會媒介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8、敬業:一份值得你從事的工作是


值得你尊重的,所以身為父母首先要


尊重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


正在從事的工作激發不起你的熱情,


你最好還是換一份值得你去做的工作,


這對你和孩子的發展來說都有益處。


當然,你尊重了自己的工作,


工作本身才會帶給你回報。


 


9、感激:你給生活種下什麼樣的種子,


你將收穫什麼樣的花朵。


父母首先要對生活懷一份感激之情,


感謝生活本身的美好,感謝那些給你


幫助的人和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並將


這些言傳身教給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


 


10、誠實:誠則持久,信必永恆,


社會的發展歷程證明,經商者


遠離誠信絕不會長久。 做人更該如此!


 


11、守信:諾言和你願意從事的工作一樣,


是永遠值得你尊重的尊重別人的


前提條件之一便是尊重自己的諾言。


這是守信的根本。這一點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12、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很難的。


但如果你對生活細節用心,你擁有了節儉、


健康、敬業、誠實、守信等等美德,


你才會真正走進理解的深處,從而你才會


對朋友、親人、社會、人生、愛情


等司空見慣的概念有本質的認識,


這會讓你更加深刻。作為父母,


我們要為我們的孩子負責。


 


13、謙遜:這是一種做人的基礎美德。


謙遜是一個人的最好的名片,


善於體現謙遜之風的人往往成功迅速。


 


14、嚴謹:遵從合理的、科學的、


有效的規則,這是養成嚴謹作風的捷徑之一。


認真、用心、嚴格要求自己,會讓自己的


無形價值越來越高,最終成為觸手可得的財富!


生活作風不嚴謹的人,信譽度自然就低,


相反,嚴謹的人,可信度會從


你的氣質與作風上透射出來。


 


15、成熟:思想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


父母應該將這做為培養孩子永遠追求的目標。


因為社會總在向前發展,因為思想


也總在變化,如何讓思想永遠跟隨著


社會前進的腳步,不僅是一個理想


遠大的父母所想,更該是一個追求


更高目標子女的所想,真正成熟的人


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他們總是在


一次次突破中提升自身的境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禮貌愛微笑。


微笑是展現禮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特別是來自父母自發性的微笑,總能原汁原味的傳遞給孩子。常常保持微笑,常常提醒微笑,常常看見微笑,是拉近彼此情感距離與化解衝突的魔力。教導禮貌,微笑,是最容易進行的事。


 


當孩子少了微笑,擺臭臉,大人直覺上容易認定孩子一定是不高興或生悶氣。有時孩子擺臭臉是情非得已,當孩子太過於專注,太過於緊張、焦慮或不知所措時,臉部表情很容易僵硬、平板、少變化。


 


試著同理孩子的情緒,父母需要練習靜下心來幫孩子說話,如「媽媽猜,你是不是因為我不讓你出去,在生悶氣?」、「爸爸猜,你是不是和電梯裡的叔叔不熟,所以他和你打招呼,你會有些緊張?」


 


 


2.禮貌靠魔鏡。


「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有禮貌的小朋友?」如果孩子無法覺察自己擺臭臉而有所調整,往往容易被誤解為沒禮貌。運用魔鏡來練習臉部表情的微調,讓孩子站在鏡子前,注視著鏡子裡的自己一分鐘。讓孩子從鏡中觀察自己的臉部表情,如是否常眉頭深鎖、皺眉、瞇眼、嘟嘴或嘴角微張。


 


讓孩子透過鏡子練習說話,並觀察自己臉部表情的細節,是否隨著說話內容有所改變。接著讓孩子練習慢慢微調自己的眉毛、眼神、嘴型、臉頰等肌肉或動作變化。當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時,他就有機會放鬆自己的臉部表情,不會因為過度僵硬,而讓人誤解他要傳達的訊息。


 


 


3.禮貌招呼讚。


說有禮貌的話,無論是請、謝謝、對不起,或是早安、您好、再見,總能為孩子帶來好回應。當大人習慣主動向人打招呼,常常看見對方的好表現,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大人都愛「讚」,孩子也不例外。看光點,見暗點,這當中取決於大人與孩子的一念之間,以及平時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聚焦在對方的好表現,並主動反應出對方的優勢。


 


父母可以運用便利貼,隨手寫下任何想跟孩子分享的好話。讓這些寫有正向話語的便利貼,隨時出現在孩子的電腦螢幕上、書桌前、飲料杯、書本封面上等任何孩子視線能及的地方。讓這些充滿正向力量的話語,不著痕跡的在自己與孩子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大人說好話,孩子學禮貌。


 


 


4.禮貌廣告詞。


禮貌有時反映著孩子做出符合當下情境的表現。讓「做該做的事」像廣告詞一樣,透過父母不時耳提面命,在孩子腦海中深刻烙印、內化。例如:「做該做的事,結帳要排隊」、「做該做的事,在圖書館請保持安靜」、「做該做的事,將玩具放回原來的架上」、「做該做的事,遇見老師說聲好」等。讓孩子了解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要求,與符合該情境的表現,同時讓孩子懂得應有的責任。做該做的事,禮貌跟著來。


 


 


5.禮貌在哪裡?


對於孩子來說,有時談禮貌太抽象、太遙遠,利用影像媒介則呼之欲出。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觀賞的影片及動畫,讓孩子在觀影的過程中,與父母一起尋找影片當中的禮貌片段。


 


有畫面,禮貌在心裡就比較容易看得見。孩子或許會問:「禮貌是什麼?」這時引導孩子去感受影片中的角色,哪些眼神、表情、動作、肢體語言、說話方式、語調及字眼,能夠讓自己看了、聽了都覺得舒服,離禮貌就不遠。


6. 禮貌說故事。


當孩子耳濡目染大人常強調的「小朋友要有禮貌」,父母可透過讓孩子說禮貌的故事(讓孩子自編或講出所聽過的故事皆可),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理解禮貌的概念。有故事,有情節,透過孩子的口述,禮貌的畫面似乎就在眼前。如果再加上角色扮演,在對話及行動中揣摩,孩子的禮貌就更有味。


 


 


7.禮貌祕笈袋。


禮貌,有時反映著孩子如何有效因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準備紙筆,與孩子一起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和問題,並一起腦力激盪問題的解決方式。例如:分組時被拒絕怎麼辦?剛剪的髮型被嘲笑怎麼辦?不小心認錯人怎麼辦?


 


每一張紙,只記錄一種模擬情境與符合該情境的各種問題解決方式,之後再過濾不可行或明顯有反效果的方法。最後,將這些模擬情境及解決方法彙整成禮貌祕笈袋,讓孩子隨身攜帶,時時練功,禮貌一點就通。


 


禮貌一定可以教,也一定需要教。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建議您一起從微笑開始,有效運用鏡子的魔力,練習自我表情的察覺,擺脫臭臉的誤解。主動招呼說聲讚,讓正向語言的力量隨處可見。一句「做該做的事」,讓責任如雪球般滾出來。搜尋影片裡的禮貌段落,編說禮貌故事,讓禮貌概念更深刻。培養禮貌如同練功,腦力激盪成就禮貌祕笈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開始學會耍「小聰明」了。為了多看一會電視、洗澡為了玩水故意磨磨蹭蹭、為了要爸爸給他多吃一盒布丁,說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他吃兩盒、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孩子為了和爸媽多待一會,不斷製造出各種不睡的理由,要上廁所啦,或者要整理玩具……孩子的這些小聰明,常常讓父母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同時又憂心忡忡,既擔心「揭穿陰謀」會讓孩子「難堪」,又怕聽之任之會讓孩子變得「不誠實」。


狡詐不誠實總被看作惡劣人品而遭人不恥,在這個世界中,父母已經見過足夠多的狡詐,擔心孩子會變成狡詐的人。然而,當父母以這樣的視角擔心孩子時,卻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把「成人的鞋」套在孩子腳上了。其實,孩子的「小聰明」並沒有成人的狡詐含意。父母清楚孩子的意願,如果能「穿上孩子的鞋」,父母會看到:孩子的「小聰明」只是想溝通訊息而非欺詐瞞騙。


從一個想吃就吃、想哭就哭的孩子成長為具有豐富思想和獨立思考的人,是一個漸進的複雜過程。孩子充滿好奇地探索外部世界時,也同樣充滿好奇地探索著自己的「社交方式」。伴隨心智發展,當孩子的直接要求屢遭拒絕後,他們開始探索新的、更複雜的方式尋求滿足。孩子的「小聰明」相對於「直接要求」已經是「高級手段」了,雖然,它在父母眼中仍顯得幼稚可笑。


 


面對孩子的「小聰明」,父母應該如何做?


千萬不要這樣做:


1、把孩子的小聰明等同於撒謊行為,認為孩子道德品格有問題。
2、把孩子的小聰明等同於狡猾欺騙,給予孩子嚴厲的批評和指責。
3、把孩子的小聰明等同於聰明、智慧,給孩子表揚和鼓勵,從而強化孩子的行為。
4、把孩子的小聰明當成好玩的事情,一笑了之,放任繼續。


應該這樣做:


首先,正確看待孩子的小聰明行為。孩子的小聰明不外乎就那幾種,其實孩子的這些小聰明不見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但也不意味著孩子性格頑劣。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其實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級、更複雜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的過程。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將這種「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其次,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在背後有其不同的行為動機,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對待孩子「小聰明」的問題上要區別對待,父母可親切地指出與事實相違的地方,幫助他們把希望、想像與現實分開,切不可粗暴地訓斥,也不要歸結為道德問題。


日常生活中,建議父母這樣做:


1、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什麼孩子會耍「小聰明」,是父母要求太嚴格,還是要求太鬆, 或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讓孩子有耍小聰明的機會。
2、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懂得誠實的重要性,比如「小木偶」,「狼來了」等故事。
3、滿足孩子合理的願望和要求,因為過分的限制和嚴格,容易導致孩子以「小聰明」來欺騙父母。
4、建立必要的規則,讓孩子學會用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玩具壞了要告訴爸爸,讓爸爸來修。


聰明的父母會告訴耍「小聰明」的孩子,你已經接受到了他隱喻的訊息,從而幫助孩子完成溝通的願望。同時,父母的智慧更在於欣賞和寬容孩子的「小聰明」,將這種「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孩子不會因此變成「陰謀家」,相反,這將滋養和支持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欣賞孩子的「小聰明」本質上是欣賞孩子的成長,使成長變得更加和諧自由。


 


 


 


 


 


 


 


 


 


資料來自 瑞麗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天空落水,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
夏日冬陽,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
讀一本好書,嗅得到作者畫者及印刷師傅的徹夜守候?
吃好米、喝好水,是哪些人為這一切付出心血?
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但是,下一代的孩子,從
何感動、從何學起 ?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
如何打心眼裡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
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這個養分得從爸媽身上散播出去,從一個家的沃土開始萌發。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
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
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
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
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

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

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
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是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

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

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
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


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

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父母,特別是那些缺乏耐性的父母,十分反感孩子頂嘴。他們認為,孩子頂嘴就是不聽大人的教導,就是向父母提出挑戰,往往十分惱火,除了對孩子呵斥外,有的還會痛打孩子一頓。其實,父母沒有必要對頂嘴的孩子大動肝火,因為孩子頂嘴還有些積極的意義。


孩子頂嘴,說明孩子有個性、有主見、有活力、勇敢等,否則,孩子對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只會忍氣吞聲。孩子的頂嘴,是他們對大人「不合理」要求的公開抗爭,也是一種心理宣洩,這樣的孩子不會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來順受的性格。頂嘴能使他們保持心理的平衡,能起到保護身心健康的作用。當孩子頂嘴時,父母應以一種十分冷靜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孩子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但上學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以下方法提供父母參考看看:


 


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


父母表達關愛,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


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


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


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


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


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


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一、要以行動取代嘮叨。


二、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


三、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


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


孩子最討厭的嘮叨有:


一、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


二、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孩子反彈。


三、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四、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當孩子頂嘴時,父母應以一種十分冷靜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資料來自 大眾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人與小孩間少了言語和情感溝通,彼此也就少了理解,兩代人的隔閡難免不產生。為什麼父母自己老是嘮叨不停,而不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把孩子的嘴巴封起來,然後自己說個不停,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父母決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對意見,剛說了一兩句,父母就聽不順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覺得孩子不懂事,輪不到他們說話。其實,孩子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哪怕孩子氣一點,也的確可以啟發父母,彌補父母的決定或認識的不足。


有時是孩子犯了一個小錯,父母憑著自己瞭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而孩子據理力爭地申辯。這時做父母的氣上加氣,心想:「你犯了錯還狡辯?」於是,對孩子一聲斷喝:「不用解釋了!」你能想像的到孩子這個時候有多委屈嗎?哪怕事後你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對他的傷害仍然已經造成。法庭審問犯罪嫌疑人還給其申訴的機會呢,怎麼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辯解?



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往往是出於這樣幾種心理:


第一,孩子的話說到自己的痛處,讓自己覺得沒面子。所謂童言無忌,孩子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忌諱。父母不妨抱著輕鬆的心態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自己也能受到啟發。


第二,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的父母屬於頑固型,不聽解釋,不聽辯解,老認為孩子是在找藉口。長期如此,孩子就會慢慢習慣了沉默,哪怕是面對冤屈,也緘默不語。一個不會據理力爭的孩子,很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第三,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耐心聽孩子說。其實,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簡單得多,往往能從複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也有話語權,他想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表達。


你會發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斷話頭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了,他也就懶得跟父母說話交流了。這是因為父母的「禁令」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受重視,說了也是白說。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這對於他的成長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習慣了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會背著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重負很可能讓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你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良後果。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又能浪費你多少時間?而你又多了一個瞭解孩子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孩子說的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糾正;他看法片面的時候,你予以補充。這樣,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當然,除了在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盡情地說,還要在他沉默的時候鼓勵他說。因為有的孩子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解的意識或者膽量。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不滿或者委屈,會讓他變得善於思考,也會使他的自主意識和表達能力得以增強。


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交談,這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情感,加深對孩子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瞭解的好方法。所以,我想提醒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父母們,在與孩子交談、溝通時,請一定讓孩子把話說完,請耐心地聽他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玲芳


一、多傾聽


1.傾聽是拉近親子距離的開始


大多數父母認為要聽孩子說一些學校、朋友交往等生活瑣事,是一件沒有意義或乏味的事,我們每天挑著生活的擔子,下班回家後已精疲力竭,作完家事更是需要休息,那有時間坐下來聽孩子說話,也不希望孩子的打擾。然而,父母拒絕分享孩子生活點滴,即是放棄促進親子良好關係的機會,對孩子而言,是一大傷害; 對父母而言,更是一大損失!一旦孩子問題發生時,恐怕為時已晚了。如果我們能暫時擱下手邊的事,聽聽孩子的事,您會發現原本生活中有許多可愛有趣的事,且由於您靜靜的傾聽、彼此的分享,親子間的距離無形的拉近許多而不自覺呢。


2.製造家庭「分享」機會才有傾聽的開始


當您發現孩子已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或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即是父母接受考驗的時候。面對這種情況,鼓勵父母應多花些時間和孩子一起,利用輕鬆、快樂的時光,促使孩子願意分享自己、偶爾包含一些溫馨、支持的擁抱是需要的,因為據研究顯示這是發展健康親子關係中最快的方法。然而,在現今社會的家庭型態中,多半是工作的工作、上學的上學,大家各忙各的,哪還有時間分享、傾聽?依據美國莎若英博士所強調的─晚餐時的分享是一日中最佳的時機。因此,父母親不妨利用輕鬆、自在的共參時間與孩子互動分享,聽聽他的一日「生活」,學習做個傾聽人。


3.良好的傾聽易使心中所思娓娓道來,使親子不再兩極對話 


父母們多希望孩子能聽說且將之視為主要目的,然而,希望孩子聽話只是教育的一部份,積極的傾聽確是整個家庭成員維繫的橋樑,是親子有效溝通的基礎,更是了解及確定家庭每一份子需求與期望的管道。一般盲點認為溝通是解決問題的良藥,殊不知有效的溝通是建築在良好的傾聽行為上。舉個例子,或許您更能體會「傾聽」的功能,在夜深人靜時,人們接受聲音的敏感度很廣,甚至於一根針掉落地面的聲音;相對於人們靜靜的傾聽對方所言所云,接收的訓息必勝過於敵對相斥的局面。因此,習慣以數落、指責的方式對待孩子 的您,何不試試沉靜自己,去聽聽孩子說些什麼?藉此您會慢慢清楚、了解孩子的需要與期待,日久您亦會發現溝通的橋樑已建築在親子之間,即使您不主動詢問,孩子卻已習慣向您傾吐。


二、多關懷


大地花草需要陽光、水的滋潤;如同家中子女需要父母的關懷與愛一般,即使長成大樹,更是需要父母、大地的關照,始能更加茁壯。


1.關懷是創造良好親子關係的叩門者


父母常會限入一個 盲點,即是孩子大了、可以飛了,不需要父母!聽起來除了帶有責備的意味之外,事實上更顯示出父母在意孩子,但往往父母為表示出家長應有的尊嚴,而不願主動親近孩子─關懷他。然而,如果您瞭解青少年那種怕別人干涉又期待別人關懷的矛盾心態,您就能體會孩子是多麼期待您的關懷。還記得青少年偷竊犯罪之一則:當他俯首認罪時,他哭泣著說,為什麼父母當初發現他有此行為時,仍是不聞不問,即使一句責備的話也甘願。由此可知,您的一句慰問─卻是孩子心中莫大的關懷!當然,值得提醒您的,關懷的「態度」是影響表達與接收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孩子希望父母給予關懷而不是嘮叨、更不是指責!而您是否想過自己是以何種態度來表現自己對子女的關愛呢 ?指責?嘮叨?抑是慰問?


2.不要因忙碌而吝於關懷孩子


如果說工作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那麼關懷便是孩子每日必須的生活泉水。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多數之中都是因父母忙碌而疏於照顧子女的。因此,父母在忙碌之餘,別忘了關懷您的孩子,可利用晚餐時間,共享傾吐與傾聽的角色,唯有將愛和關懷適時適切的表達,才能使彼此關係更親密。


3.關懷不應有等級之分


學校成績不代表什麼?但往往成為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指標。常聽到孩子這般訴苦著:爸爸比較疼姐姐,因為姐姐功課好‧‧‧‧,然而「她」就該被忽略嗎?這樣不公、被比較、被忽略的現象,將會致使親子關係持續的僵化。


三、多鼓勵


人是需要鼓勵才會不斷成長的,孩子更是如此!


1.鼓勵是增進孩子信心的泉源


每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惱和難題,也都渴求他人的安慰和鼓勵。因此如何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並即時給予鼓勵,是家庭成員都應當學習的課題,而父母的以身作則,將是最好的示範。


2.鼓勵是孩子愈挫愈勇的動力,而父母是孩子的支柱


人在一生當中皆不斷的經歷學習、挫敗、再努力的過程,若父母能在適切的時候給予關懷、鼓勵則培育孩子愈挫愈勇的精神去面對一切問題,即使挫敗多次也不會害怕,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有您永遠的支持與鼓勵,再大的困難都因您的鼓勵而度過。


三多原則─傾聽、關懷、鼓勵,實是一體三面。雖然做來不易,但您不妨試試,三管齊下─多關懷、多鼓勵、多傾聽,您將會發現自己多了一個角色:成為孩子的朋友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鍾淑婷
           

           圖/鍾淑婷


 



別急著替孩子分擔勞苦,這不過是人生的基礎訓練,捨不得只會讓孩子無所事事,成為結結實實的蠹蟲一隻……


〈愛心媽媽感觸〉喂!幫我拿!


   文/珍妮佛


兒子一年級時,班上有個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活動,我做了隨行協助照護的愛心媽媽。


進入館內之後,我發現身邊的嘉嘉精神不濟、一臉倦容,我摸了摸她燙燙的額頭,感覺溫度不低,問了老師之後才知道,她感冒發燒已經兩天了。嘉嘉很乖巧懂事,拿出背包裡的藥包和開水,自行吃藥,我不忍心她虛弱的病體還背著裝有水壺和餐盒的書包,於是主動幫她拎起了小背包,嘉嘉也很有禮貌地跟我道了謝。


在老師和導覽義工的指引之下,我們一行人盡可能的把握時間,參觀館內的各項展覽和劇場演出,大概是行程的緊湊,讓這群一年級的孩子有點吃不消,紛紛喘氣喊累。這時候我身邊的曉萱拉拉我的衣角,跟我說:「阿姨,妳也幫我拿書包,好不好?」還沒等我回應,她就將背包和外套一古腦地放到我的手上,然後一溜煙地跑到隊伍的前段去了。雖然她忘了說聲謝謝,但是她之前也是好聲好氣的,所以我還是頗為樂意幫她這點小忙。


沒一會兒,又有兩個小女生跑到我的面前,兩人異口同聲對我說了句「喂!幫我拿」之後,就留下她們的包包和外套跑開了。這種「簡單扼要」的說法和做法讓我的感覺實在不太好,沒有禮貌地提出請託,也少說了謝謝,甚至還多了一聲不太尊重的「喂」。


不過我想起平常自己的孩子要我幫他拿東西時,不也是這麼態度理所當然、措辭簡單扼要嗎?或許這兩個小女生是習慣成自然了,平常在家對待父母即是如此,所以才會覺得要愛心媽媽幫忙拿隨身物品,只需要說一句「喂!幫我拿」即可。


這麼一想之後,讓我不禁擔心起平日沒有嚴格地要求孩子們在需要我們幫忙時,對我們說聲請和謝謝,是不是也會讓他養成這種視別人的協助為理所當然的習慣,而忽略了基本的禮貌呢?手上陸陸續續接過4個小女生的書包和外套,的確有些愈來愈沉重的感覺,不只是手上的負擔,心裡的亦然。



〈老師的觀察〉怕孩子寫作業


   文/憂多


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以前的人,在學時,父母總是尊重老師的專業,讓孩子學會群體生活、學會自己寫作業、學會灑掃清潔、學會獨立……,曾幾何時,時代變了,父母的價值觀也跟著轉向。


學校指派的作業,父母先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很可憐,作業很難,甚至寫不完,替孩子代筆。明明可以簡單學習,卻花了大把鈔票將孩子往安親班、補習班或者是才藝班送,無怪乎作業與活動倍增的結果,孩子產生排斥學習的想法。


然後,父母親肩負著白天上班,晚上要替孩子寫作業的重責大任。而孩子呢?開心地玩著電腦上虛擬的網路遊戲。在他們的想法裡,生活像是遊戲般可以隨時按一個鍵,然後重來。其實不然,孩子沒有學到責任,更沒有學到挫折容忍度。


鄰居家的一個孩子,因為父母疏於照顧,也不了解孩子平時的交友,沒有近朱變紅,倒是染黑了不少。一出口便要不文雅地問候別人的爹娘。左鄰右舍也不願發揮遠親不如近鄰的功能,怕惹禍上身地冷眼旁觀,私底下冷嘲熱諷著:「這種小孩說有多孝順,誰信!」果然沒多久就出事了。老師打電話來說:「小孩不寫作業,又不服管教,對師長不敬!」當父母的終於得撇下工作,到學校了解實況。


孩子沒有吃過苦,也不了解父母辛苦工作的苦。上課恍神、作業不寫,視為理所當然。父母最初並不引以為意,畢竟只是「小小」的作業沒有完成,竟對老師說:「只是美術作業沒畫,又不是什麼滔天大罪?還要大費周章把我們找來……」知道父母是挺自己的,孩子漸漸地沒有責任感。


殊不知寫作業是訓練未來在職場上能否完成上司交辦工作的模擬,藉此養成孩子今日事、今日畢的良好習慣。日後在職場上也能為自己的職務認真負責。寫作業,手不會斷掉;會痠痛時,只要提醒孩子起來走一走、甩甩手,又可繼續,這是耐力。別一味地保護孩子,呵護過頭將導致孩子無能、依賴,甚至予取予求。


更重要的是,現在急著替孩子分擔苦,作業也不捨得他寫,到最後父母吃的苦會是數倍,因為孩子生得少,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年邁時的依靠。以前孩子生得多,只要其中有人孝順,平安終老不成問題。現在時代可不同了,也許兩個,更也許獨一無二。如果連最重要的一個都寵上了天,到時不肯工作,老想伸手要錢,父母再多的積蓄都將成為泡影。


別急著替孩子分擔勞苦,這不過是人生的基礎訓練,捨不得只會讓孩子無所事事,成為結結實實的蠹蟲一隻。(作者為國中教師)


 


此文摘自~自由時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常誇他們聰明,長大成就反而更糟?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嗎?小孩不是要經常鼓勵嗎?為何誇他們聰明反而害他們?


有一個幾十年來專家們公認的現象,智力測驗的頂端的百分之十的的資優生,其中有很大比例,習於低估自己學習能力,對自己明明可以勝任的挑戰往往抱著我辦不到的的心態,他們對自己成就及期許反而就一般智力者為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都認為誇小孩聰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就發現:高達85%的父母都認為誇小孩聰明很重要。但大部分的父母們都不瞭解,這樣的作法反而適得其反,甚至會害了他們,讓我們來看相關的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人員針對紐約市立二十所國小的小五生進行研究,每次只請一名小五生出來,讓他做一份簡單的IQ測驗,因為簡單,學生都考很好,研究人員便告訴他得分並誇獎一句話,誇獎的話語分兩種,一種是誇他們頭腦好:「不錯喔,你一定很聰明!」,另一組則誇他們用心:「不錯喔,你一定很用心!」


實驗第二輪,學生可挑自己要選擇做哪一種測驗。其中有一種比較難,但可以從解題中學到很多,研究人員跟學生說,另一種跟第一次的題目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用心的人,高達九成會選擇較難的那種。被誇聰明的,則多數選擇較簡單的那種,也就是自以為聰明的小孩較不想迎向挑戰。


研究人員在研究摘要中提醒大家:誇小孩聰明,等於是告訴他,人跟人是比聰明,為了看起來比較聰明,就別去冒錯的險。也就是選擇看起來聰明,避免出糗的風險。


實驗第三輪,學生不能選,只能考同一種測驗,題目很難,其實是給七年級生考的,可想而知,大家都考很糟。但是被誇獎不同用語的學生反應大不同。被誇用心的那一組,認為自己一定是不夠投入,他們在做測驗中全神貫注,會變換各種不同方式去解題。有好幾位都不經提點,仍能自己說出: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次測驗。被誇聰明的那一組則完全相反,他們都覺得沒考好一定是自己不夠聰明,這在答題時,從他們答題時,額頭冒汗及愁容滿面的樣子就可以明顯看得出來。


實驗團隊的用意就是要讓學生在第三輪遇到挫折,再進行第四輪研究。這次題目跟第一輪一樣簡單,被誇用心的那一組,成績有大進步,比第一輪進步了30%。被誇聰明的那組則退步了約20%。研究人員最後結論:強調用功努力,等於給小孩一種他們可以控制的變數。他們會認為,成功是操之在我。強調天資,則會讓小孩覺得成功不是操之在我,也會讓小孩在面對挫折時無所適從。也就是天賦是成功的關鍵會讓小孩看輕努力的重要性,小孩一旦覺得「我很聰明」,會讓他們推理「我不必用功」。努力變得很沒面子,努力等於是告訴大家我不夠聰明。


實驗人員實驗多次,發現不分家庭貧富貴賤,都一樣禁不起誇聰明以後的挫折,男女皆然,而且功課最好女生最受不了打擊,挫折後的退步幅度最大,連幼稚園的小孩也一樣,誇他們聰明反而害他們。這我在看門診時,有太多太多的例子都告訴我們從小誇獎小孩聰明,反而埋下日後挫折忍受力不佳的地雷,這也是為何有些人到一個年級成績下滑以後便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們要誇獎小孩,絕非誇他們聰明,而是告訴他們我們看到他們在某件事的認真,最好每次的讚美都針對一件事,而非概括性的說法,像是「你英文很行。」是可以的,但從不去說:「你英文不行。」因此,要誇小孩對某件事的用心或者表現,或者直接跟他說某件事做得很好,這才是真正有鼓勵作用且能增加他們挫折忍受力的話語。


現在會稱新一代的年輕人,若自恃甚高且挫折容忍度低的人為草莓族,我認為當中有部分原因應該與此有關,所以不想養出草莓族的父母,請務必留意自己誇獎小孩的用語及方式。以上研究的詳細內容,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一本最近出版的教養書籍:「教養大震撼」,我認為極具參考價值,在此特別推薦。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這本書是"蘇明進"老師所著作的


內容可讓我們省思一件事


未來的能力只靠"讀書"就可以了嗎?


書中的36種能力不妨也可參考一下


同時大人也可以順便看一看


自己是否擁有這36種能力?


能力 1: 隨時隨地, 都可以幫助別人


能力2: 要培養閱讀習慣


能力3: 禮貌要練習, 就會成為習慣


能力4: 做錯事, 要會反省


能力5: 要學習尊重他人------睡午覺的選擇權


能力6: 每一種生命都值得感動與被尊重


能力7: 要擴展生活經驗------孩子的自助旅行


能力8: 讀書是為自己, 不是為父母或老師


能力9: 教別人功課, 你會更融會貫通


能力10: 付出愛心------為流浪狗找幸福


能力11: 學習同理心與感恩心------假如我沒有雙手


能力12: 學習與父母更親密------洗腳活動


能力13: 要學會溝通


能力14: 激發學習動機, 更有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能力15: 付出, 會收獲更多


能力16: 你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能力17: 學習打敗害怕, 改變害羞的自我


能力18: 要會打掃------水球肉搏戰


能力19: 學會窩心


能力20: 別小看自己------煮一道菜給家人吃


能力21: 學習跟音樂教朋友


能力22: 最熱情的表達------老師請用拖鞋


能力23: 要誠實


能力24: 要學會姐壓------大笑三分鐘


能力25: 帶著快樂放學去


能力26: 無論遇到再大困難, 都不能放棄自己


能力27: 要懂得感謝------體驗媽媽懷胎十月


能力28: 要記得微笑


能力29: 累積不同的體驗------去跨年吧!


能力30: 要學會讚美------跟五個人說好話


能力31:學習態度要積極


能力32: 要學會默默付出


能力33: 要學會改變


能力34: 傾聽, 讓關係更親密


能力35: 要學會貼心


能力36: 要正視自己的問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偏好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


為什麼說迫切呢?因為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遊戲,不是功課。



 


第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境——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對環境做到能區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面,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叔叔和阿姨很多,但並不常見到....。。


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裏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感覺到環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裏,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境的利用觀念。孩子認識環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明的起源。


孩子對環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靠讀書不可了。


孩子對他生活的環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說明孩子有排程、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發展想象世界——創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為什麼?因為他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是聽大人講故事,他很快融入情節中,故事裏的人就他自己,或是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實。孩子從幻想遊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境,學習做人做事。幻想對孩子的長大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幻想是創作和發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為什麼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後,自然顯得較少創意,讓人感到他單調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人做事——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


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


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裏處處可見。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肯定討厭他。


和環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為環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當你發現環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後悔了。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省用水,不節省用電,不節省用紙....。。都是和環境作對的行為。


人和人在一起,遊戲或是工作,都不免有衝突。什麼時候堅持己見,什麼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幹。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怎麼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說明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認識人生——生涯教育


孩子要長大,最後要成為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


“我長大要做什麼?”這一個問題並不困擾著孩子,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劇,講故事和連環漫畫開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是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並想模仿的物件,而主角的冒險經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


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並想模仿的物件。


當孩子向往的目標鎖定於有限的幾種之後,對他自己,挫折將多於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


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於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智慧——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象呈現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


什麼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造新東西,創造新觀點的能力。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展出新的技術、新的發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


創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後天訓練來的。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現、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後引導他試著發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現小小的發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養幽默感——氣質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於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麼是幽默感。什麼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於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著陸,不致摔壞。


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於或狂熱於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於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熏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


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怎樣培養呢?


和培養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容。幽默感是人生態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一樣嚴肅緊張。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個人氣質形成後是很難改變的。


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於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並內化成孩子的氣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


「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


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


而感到驕傲、寬心。


   


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


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


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


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


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


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甚至以身作則,


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


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


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


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


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


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


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


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


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


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


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


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


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


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


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


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


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


了解他的需求之外,


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


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


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


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


自然就會停止,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


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


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


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


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


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


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


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


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


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


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


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


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


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


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


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


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


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


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


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


當然孩子更不例外,


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


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


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


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


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


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


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