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提醒父母們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斷送孩子的前程。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麼,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 的、健康的、亮麗的角度審視孩子、肯定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



 

[第壹句]“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笨蛋”的標簽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
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
翹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簡單的話,能改變孩子的壹生

 

[第贰句]“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聽話“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壹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力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學會與孩子說話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
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叁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的威風
“壹言堂”的後果
懼怕不等於信服
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會與孩子商量
聽聽孩子的建議

 

[第肆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停止空洞的說教
尊重是最好的辦法
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
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第伍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好不好
為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樣幫助孩子最有效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只當“參謀”,不當“司令”
“早戀”不是洪水猛獸
“賊”的帽子扣不得
接納孩子的缺點
想壹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柒句]“你又做錯了,真笨!”
允許孩子犯“錯”
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給孩子傳遞什麼樣的信息
拯救壹個人的靈魂比制裁肉體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擺 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
做壹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
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教育孩子不應統壹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不可隨意塗抹
別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
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
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拾句]“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
讓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
讓孩子適當地玩壹玩電子游戲
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正面的情緒教育,孩子也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與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而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因為課業上的挫折與挑戰,因為成績不好,課業上有壓力,有負擔而鬱鬱寡歡,而其他孩子卻能振作起來,重整旗鼓,努力不倦?為什麼有些學生因而被捲入失敗的漩渦,而其他孩子卻對成績不佳顯得有所準備,繼續努力追求佳績?為什麼有些孩子在課業的壓力下,一蹶不振,而有些孩子卻生氣勃勃,迎向眼前的挑戰?我認為答案就在學習的韌性。





相信學習韌性和每位學生都有切身關係,因為每位學生在學習生涯的某個階段,多少會經歷到成績不佳,感受到壓力,負荷過重的情況。多數時候,挫折和困難不會從學生生活中銷聲匿跡。我們甚至可以說,壓力是充滿競爭的學校體系中的一種現實,所以,結論是,所有學生都需要具備學習的韌性。




沒有完美家長這回事,這ㄧ點大概也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是平凡人,所以如果你能做到正面導向的人際關係,那很棒。當然,某些關係可能進展得比其他關係更好些,然而,不管像這類的改變多麼微不足道,只要是導向正面發展,那就很好。(當孩子以前曾經輟學之類的),如果親子間的關係僅只是讓孩子不好不壞,原地踏步,那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也許要緊的是,你已經讓孩子進入良性循環中,他也許因此而更能接受某些日後會進入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影響,甚至因而有更大的收穫。




最佳的親子關係似乎是經由開明的管教方式發展出來的。開明的父母明確而強勢,但卻是以一種支持孩子,並且公平的方式。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頗具彈性,在必要的情況下,他們會調整規定;他們會對孩子解釋規則及其背後的原因;他們會確定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又會提供孩子達成目標所需的支援;他們很有自信,也會提供孩子正面的建議,好幫助孩子也具有自信;他們專注於把事情做好,並注重孩子的專長勝於孩子的短處;他們無條件愛孩子,但又十分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支持哪些行為;他們找尋能建立並堅定孩子的機會,而不是找機會指出孩子的缺點和問題。




從與青少年的交談中我發現,尊重在人際關係中很重要,能夠激勵孩子。孩子對一位他們認為尊重他們所思、所言、所行的成人,會很願意花時間和他們相處。要贏得年輕人的尊敬,其實沒什麼別的祕訣。這當然不表示你得要迎合孩子所想、所做的每件事情。學生告訴我,他們不介意老師或父母不贊同他們,或是禁止他們做某些事情-只要師長能和和氣氣,公平而誠心的聽聽他們對事情的想法。





多鼓勵,少操縱。有些 家長和 老師能激勵年輕人追求極致。他們很支持孩子,對孩子有正面的期待,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注重鼓勵,允許孩子探索自己的才能與長處,並且相信每個年輕人都有能力達成自己的潛在能力。這是所謂用「激勵」的方法來鼓勵孩子與青少年。




而有的 家長和 老師則會操縱孩子,讓他們不犯錯。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就斥責他們,孩子犯錯就非常嚴厲。他們認為,除非一直要求孩子,否則孩子不會有好的表現,而且他們會敦促孩子朝父母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所謂用「操縱」的方法來刺激孩子。




朋友因素:抗拒朋友的負面影響



在和許多學生及老師的交談中,我發現有一件妨礙學生學習動機的事,那就是他們害怕自己的努力和成績會超越其他學生。他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用功,因為這會讓他們看起來像個踽踽獨行的學究,這樣一來,他們在社交上就有受到排斥(social rejection)的危險。這就表示,很多學生必須在付出足夠的努力過關,但又不能太努力以致被視為一個「用功」的學生之間,小心翼翼的取得平衡。




在更極端的例子中,這會演變成「做個笨蛋很酷」的問題,特別是在男孩子當中,成績不好其實會變成一種地位的象徵。做個笨蛋很酷,是一石兩鳥的法子。首先,這是一種獲得朋友認同的方法。其次,這是一種不需努力的方法。所以如果有學生考壞了,這就怪他們不努力,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不聰明。




要處理這些問題,很重要的是,要降低孩子在自我價值與從朋友那裡所得到的認同之間的關連。孩子越是把自我的價值感寄託在朋友的認同上,他們在學校裡努力用功的意願就越受影響。不過,如果孩子的朋友都充滿學習動機的話,這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似乎會彼此激勵。上述的關連性,在孩子的朋友缺乏學習動機,甚至對學校反感的情況下,比較會成為問題。這會導致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行徑,特別是當孩子對課業不感興趣的時候。




參與學校活動。參與學校及學校活動的學生比較有學習的韌性。在課外活動那章,我討論過課堂外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所扮演的角色。那些研究顯示,參與學校活動(ㄧ)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還有(二)發展對成績有正面影響的學習技能。我認為參與學校活動對學生處理挫折,面對挑戰和困境的能力也有相同的成效-而這就是學生學習的韌性。




學業有成。我自己的看法是,學業有成能讓孩子避免某些危機。就這層意義而言,成功是一個真正的保護因子。在學習動機那章,我仔細列出在孩子的生命中打造成功的策略。




培養學習韌性的五個步驟

學習的韌性不會無緣無故自己冒出來。我們發現,那些具有學習韌性的孩子,透過幾個步驟,幫助自己面對挫折和挑戰,在多數情況下,他們不用多加思索就會這麼做。教授那些自己無法從挫折中恢復的孩子這些步驟,對於培養他們的學習韌性,真是極度重要。




步驟ㄧ。學生很實際,很正確的認清危機所在。毫無疑問的,處理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危機來臨時,一頭把它頂開。要做到這點,學生真的必須成為在危機壓頂之前就能確認危機何在的專家。這表示,學生要能預先看到即將到來的考試,要繳交的作業、功課,而且要找出可能會發生問題的地方。例如,自己對重要的功課拖拖拉拉會成為問題,或是考試那天你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等。想到將來的成績和考試等狀況時,孩子必需很誠實的面對自己。




步驟二。學生指認及啟動能抵消或是減低危機的負面影響的保護因子。
危機一旦被確認,孩子就能決定某些能幫助他處理危機的保護因子。這些因子可能包括,依賴自己的人格特質(例如,自信、自我控制、冷靜、全力以赴),或是衡量朋友、家庭、學校等方面,能幫助他處理危機的因素。然後孩子就可啟動這些保護因素。




步驟三。保護因子發揮功能,幫助學生處理危機。
一旦孩子的保護因子啟動了,就能讓孩子有動力,能幫助孩子有效處理危機。




步驟四。孩子看出保護因子的價值,然後進一步改善這些因素。
一旦運用保護因素對孩子有好處,非常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體認到這些保護因子的價值,還有這些因素如何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發揮效能。如果改變是必要的話,改變與調整這些保護因子也很重要。例如,假設保持冷靜,處之泰然,是孩子所啟動的保護因素,孩子可能發現,某種獲得冷靜的方法很有幫助,而另一種方法則對去除焦慮不太管用。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下次可能會看重第一種方法而不是第二種方法。



步驟五。當新的挑戰產生時,孩子會致力於不斷改良與運用保護因子。
最後,孩子必須知道,學習韌性的過程是持續進行的。必須面對的挑戰不斷,所以永遠需要啟動第一到第四個步驟。所以,培養學習韌性的步驟,最終部份包含了對保護因子的不斷改良。這也表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可能會運用不同的保護因子。例如,就學時,家庭和學校因素可能比較重要,但是當他們上大學念研究所時,伴侶的支持和四個C,可能就更形重要。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兄弟姊妹間手足發生爭吵是常有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幼小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孩子的判斷主要也是取決於「喜不喜歡」,而不是「對」或「錯」。因此孩子們以自己的意見為本位而發生衝突,是難免也是很自然的一個現象


平日常會聽見父母大聲的斥責手足之間的爭吵,通常家長的處理模式多半是要年長的讓年幼的(弟弟比較小所以要讓他)或者是一視同仁通通有獎(既然弟弟有哥哥也給不管適不適合),以平息糾紛,其實不論是用那個方式,多半都能短暫的平息爭吵,可能沒有多久又再次發生,常會導致家長的疲憊與無力感,而家長的情緒又會造成小孩的不安與恐懼,反而又會引發下次的衝突,所以家長常會想要知道是否有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手足發生爭吵,父母您該如何處理?


競爭是成長的過程


手足間的爭吵與其說是爭吵倒不如說是競爭,而爭的便是父母比較疼誰;其實手足之間的競爭是成長過程的一部份,這種競爭常是由遊戲開始,年幼者聽年長者指揮與分配東西,覺得不公平便開始爭吵,之後達到彼此妥協,其中就包含有遊戲、社會化與價值觀的建立,對於任何學齡前兒童來說,那是一種必經且重要的過程。


 


羨慕與嫉妒


而手足間爭吵是遊戲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情況,當你覺得為何哥哥有你沒有,或者本來是你的卻被弟弟拿走,你會因此產生羨慕與嫉妒的情感,你會向家長抱怨,一旦你預期無法得到公平的回應,你就可能以動作來奪得你沒有的東西或者報復奪取你東西與地位的人,那便是手足爭吵的來由;但各位不要把羨慕與嫉妒當成是個人修養不好的心態,因為那正常不過,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人類社會是不會有今日的進步;羨慕通常自出生後一個月開始就會出現,是對於自己沒有的東西的一種期待,如弟弟羨慕哥哥可以上學交朋友、可以玩電腦,所以即使不會他也要用電腦,常因此弄壞哥哥的東西;而嫉妒則是生氣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弟弟拿走,比如是衣服、玩具,特別是父母的關心,所以哥哥會有意無意之間」修理」弟弟,這種現象在2-3歲之間就會開始出現,終其一生這樣的感覺不會消失,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修正想法與作法,也就是長大了。


減少手足間爭吵的一些技巧


 


不要怕爭吵


建議家長不要怕他們爭吵,雖然當下會很煩,但儘可能先觀察與等待,不要立即介入或者回應,你讓你的小孩先「自行」處理,反而有助於建立其容忍、獨立與慷慨大方的特質;但是當衝突擴大已有肢體暴力或者危急安全之時,立即停止其暴力衝突是必須的,不一定要聽其爭辯或者判定誰對誰錯,告訴他們「暴力」方法不好,讓大家都不愉快,建議應以其他的方式解決;因為現實生活並沒有完全公平的處理方式,強行介入判斷是非,即使家長覺得再公平不過,但是一方總是覺得你比較偏袒另一方,所以「你與其說為了公平才這樣做,倒不如說我愛你們才這樣做」,因為通常小孩的競爭,常是看誰能獲得父母多一點的疼愛。


 


減少互相比較


「比較」原本是家長希望激勵小孩的方式,動機上基本上是良善的,「比較」原有貶低一方的意思,所以儘量不要在小孩面前進行比較,如果你對小孩說「如果你能像你姊姊一樣有禮貌」,相對就是認為妹妹沒有禮貌、姊姊比較好,通常對於行為的改善沒有必然的幫助,通常只會埋下更多的衝突。


 


溫暖的愛意


父母之間相處的越是愉快,家庭氣氛越是融洽,這種手足之間衝突就會越少;父母之間的衝突,兒童聽在耳裡心知肚明(台語說小孩子有耳沒嘴),兒童常會以行為來轉移父母親的焦點,常會以破壞或者爭吵來呈現,反而造成更多的衝突;當兒童覺得自己獲得的愛與溫暖是滿意的時候,他們就較不會去嫉妒父母對其他手足的關心,所以當手足之間常有衝突時,父母需有警覺平日是否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對子女的關愛,記得關愛並不是物質或者金錢,而是陪他一起遊戲、關心他喜歡的事、適當的讚美與肯定等。


 


將衝突轉變成向上的動力


衝突常見的源頭是競爭,是要比較誰能獲得父母的認同,所以當哥哥覺得弟弟佔有他原本的位置,獲得原本屬於他的權力與關愛之時,大部分都會有嫉妒的感覺,並且因此對弟弟有憤怒與攻擊的傾向,此時父母親千萬不要覺得以後就會改善而不去關心哥哥的感受,即使哥哥沒有太過激烈的反應,也要適度的瞭解哥哥的想法;讓哥哥能夠一起來協助弟弟,如可以請他幫忙拿糖果與尿布,並且在他不經意做出協助時給予立即的讚美;當彼此搶玩具時,當哥哥適當的分享玩具且協助弟弟完成,應立即讚美哥哥已經長大,會幫助別人;鼓勵與讚美哥哥其他的表現,讓哥哥能適當的讓出他目前所擁有的東西,以其他的表現來獲得認同,哥哥比較不會執著於他原本擁有的東西。


給父母的心理建設


其實手足之間的爭吵,多數家長都能輕鬆的應付,大多也都是正常的現象,所謂正常就是一般家庭也都會這樣,所以家長請不必過度反應,只需注意幾個原則:


注意安全


當小孩有了競爭的心,常會有過度的表現以獲得認同,結果可能會做超過他能力範圍的事,如怕妹妹跌倒而跑去抱幼兒,結果反而造成幼兒受傷,所以你應告訴他可以做什麼」及怎麼做」,一來可以經過幫忙而獲得認同與成就感,一方面也不會因為幫倒忙而萌生罪惡感。


 


二、 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反應


多數家長見到子女不樂見的行為時,常會以言語大聲斥責,但兒童多半不知道為何被罵,也不知道該如何做,且讓他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羞恥感是天生的),反而讓他以逃避的方式面對問題,如看到弟弟跌倒無動於衷,或者以破壞的方式抒發情緒,如尿床或逃避上學等,所以我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先不動聲色,在之後將小孩帶開討論其想法,最好先是肯定其動機是良善的,再與其討論應該如何進行,小孩會得到更好的教育,也保住了他的面子。


 


三、 請親友協助處理


當你覺得情緒控管不佳或者壓力太大時,試著請配偶或者其他親友協助處理,以分擔壓力,所謂人急就無智」,畢竟不說話或不處理影響就只一次,但是若說的不恰當影響小孩自尊與自信心,那可不是影響這次而已,所以處理當時試問自己情緒如何,你可以先觀察等事後再處理,若是當下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先不要做,機會永遠都會有。


 


四、勿犯不適當行為的處理


切忌以肢體或情緒處罰的方式,因為這兩種處罰只會增加其羞恥感並且認同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對孩童的成長不見得有利;一般來說以剝奪或者隔離是比較好的方法,如剝奪其短暫的行動權力如罰坐、今天不能出去玩等,切記不要太久,否則反而讓他喪失改變的動機;當衝突激烈無法自我克制時,短暫的隔離至其他地點,以適當的緩和其情緒,而隔離的施行時間大約為30分鐘以內,隔離的地點不要是可以玩樂的場所,否則效果不佳。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飯隨心所欲——過分寵愛 


【情況】梁梁的父母在國外,1歲後開始就由外公外婆帶大,人也長得偏瘦,每天中午看他吃飯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而孩子的外公也反映他在家吃飯真令人頭痛。無獨有偶,班裏的桐桐小朋友也是出生不久便由爺爺帶養,由於孩子體質弱,吃飯也非常成問題,家裏人共同在尋找幫助孩子愉快進餐的方法,並帶孩子去看醫生。


【辦法】孩子吃飯隨心所欲,往往與過分的寵愛有關,導致孩子的任性隨時隨處都會爆發,即便是一日三餐也不例外。專家建議兩個孩子家的老人共同結對,把各自的困惑和經驗互相分享。後來,兩家串門多了,還經常一起共進晚餐,家長們發現兩個孩子在一起吃飯時特別香,而且食欲大增,甚至還比著誰吃得多呢。困擾兩家多時的孩子吃飯問題就這般自然解決了。

    
兩代人起衝突——過分堅持
 


 情況】婕婕外婆告訴老師說:昨天早上孩子沒有把媽媽為他準備好的牛奶喝完,晚上女兒回來發現後便一個勁地責怪我,說我不會帶孩子。我覺得孩子長大了,可以靠吃飯、吃菜來增加營養了,少喝一頓牛奶沒什麼關係。為此,女兒和我理論了好半天,想想真讓我生氣。” 


【辦法】專家認為,兩代家長在教養孩子問題上發生認識的偏差是很正常的,但影響到家庭和睦特別是讓孩子夾在中間,這就不好了。為此,專家的辦法是在班裏經常召開一些祖輩交流會,由爺爺奶奶們現身說法。比如,有的奶奶就拿著育兒書籍念給婕婕外婆聽,告訴她喝牛奶是從小孩到大人都需要補充的不可缺少的營養,而且每天喝一定量的牛奶能使孩子更健康。由於是平輩之間的切磋交流,婕婕外婆心裏的怨氣頓時消除了不少。

    
粘住奶奶不放——過分擔心
 


 情況】小茜是小班幼兒年齡中偏小的一個男孩,父母都在外地,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由於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祖輩對他格外寵愛。但小傢夥進了幼兒園後每天哭鬧不止,連吃飯、喝水都不適應。家人發現小茜自從入園後人也瘦了,回家也不愛多說話,只是整天粘在奶奶身邊。 


【辦法】這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隔代教養所容易產生的人際交往障礙現象。專家經過了解後發現,小茜的爺爺奶奶對孩子入園十分不放心,回家後總愛問這問那,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不開心。其實,家長越是這樣過分操心,越會讓孩子覺得到幼兒園是件痛苦的事情。於是,專家在課題研究中提出了一條建議,就是由老師與家長共同建立了一本小茜的成長檔案。檔案裏記錄了小茜每天的情緒、飲食、餐飲、午睡及大小便情況,爺爺奶奶能從中清晰地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裏的一日生活及老師對小茜的照顧和關愛,逐漸消除了對幼兒園的不放心,並在家中不斷鼓勵小茜要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要爭取像其他孩子那樣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沒過多久,小茜哭鬧的現象漸漸消失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hobits-09/article?mid=11150&prev=12160&next=11107&l=f&fid=80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爲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遊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爲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劄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産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于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麽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只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
  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幹淨,幹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麽嚴重嗎?’如果是No,那麽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裏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曆’它的成長過程。
  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麽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3成5的中小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家扶今天呼籲家長「優質陪伴」,落實「四一計劃」,至少每天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



家扶基金會上午公布針對大台北地區5所國小、國中、高中生所做的「優質陪伴」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98份,分析發現,9成7的孩子期待父母陪伴,有3成5的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尤其是國中以上的孩子,超過5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表示,調查發現,孩子們認為父母沒有陪伴的原因,近8成是父母工作很忙、沒時間,有1成6的孩子認為父母都忙自己的事,甚至有2.8%認為父母不喜歡他。



在父母對於兒少心理支持及共同參與上,何素秋說,有2成的兒少,半個月內沒有受到父母的鼓勵讚美,且國高中生得到鼓勵讚美的頻率比國小學童低,有2到3成的國中、高中生對於父母的讚美完全沒有印象。



何素秋說,很多學生認為,在課業表現好時,會得到父母的讚美,顯示現代父母較為重視孩童課業成就,缺乏對其他層面的關注。另外,學生們希望和父母一起參與的事,依序為休閒活動、聊天與吃飯。



此外,何素秋說,今年家扶貧窮兒少資料庫公布的數據顯示,有3成2兒童表示,當受到挫折時,家人無法給予安慰,高達7成4的弱勢家庭照顧者很少或從不參加孩子的親師座談。



為了呼籲家長、照顧者正視孩童的心理成長,家扶基金會在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在記者會現場帶領小朋友們為自己發聲,喊出「陪我聊天」、「陪我吃飯」、「給我讚美」的口號,也希望父母們關閉手機、電腦,多與孩子溝通,不要讓孩子寂寞長大。


 


高達九成七的孩子期待父母的陪伴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家扶基金會公布一份針對大台北地區中小學生的「優質陪伴」調查,高達9成7的孩子期待父母陪伴,3成5的孩子認為父母親不了解自己。調查發現,都會父母吝於讚美小孩,2成兒少近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鼓勵讚美,甚至有一成孩子從沒得到父母的正面鼓勵。



調查指出,不少孩子認為父母不夠了解自己,甚至有孩子回應朋友比父母還要了解自己。國中階段叛逆期更需父母關心,但超過5成國中以上的孩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當詢問學生最近一次得到父母鼓勵讚美的時間,二至三成表示完全沒有印象,國高中生得到鼓勵讚美的頻率比國小學童低。



相較於一般家庭,家扶所扶助的經濟弱勢家庭;大多來自單親、隔代教養、外藉配偶或家庭遭逢變故等因素,父母的經濟壓力比一般家庭來得沉重許多,因此更無暇陪伴孩子,長期下來,造成孩子心靈空虛、缺乏安全感,甚至產生課業退步、行為偏差等現象。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憂心指出,現代家長忙於生計,間接剝奪陪伴子女時間,親子關係不如以往親密。甚至有青少年表示:「小時候希望父母陪伴,現在不陪也無所謂了」;還有國中生說:「父母會讚美我,那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兒童階段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疏離,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用心陪伴,然而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愈大愈可以放手,但依社工員從事少年輔導實務經驗,很多家長在被通知孩子有偏差行為時,都不相信也無法接受,甚至拚命替子女辯解。在聽到孩子的發聲後,我們是不是可以改變態度,用對的方式來愛孩子;時時傾聽、陪伴、給予鼓勵和讚美,讓親子之愛不留遺憾!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感嘆的說:「現代父母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相關學術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父母親的陪伴與關懷,將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如:自我價值感低落、向外尋求歸屬感、對新環境容易產生焦慮、人際關係危機,進一步會造成行為偏差等結果。她表示,當孩子失去家庭的依附及歸屬感時,在孤立中易造成向外發展的情形,此時易受外界不良影響,造成孩子偏差行為,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陳教授更進一步的強調,父母的陪伴和參與的重要性,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



知名親子作家陳安儀表示,現代的孩子應該要有:跟父母每天相處的權利(現在太多24小時托嬰者)、喝母奶的權利(這應該是新生嬰兒唯一的食品)、每天至少自由的玩一小時的權利(可憐的現代孩子,常常連自由玩耍的時間都沒有,被各種才藝課佔滿了。)、不受虐待、排除恐懼的權利、親近大自然的權利。她以個人親身經驗強調,利用吃飯時間和孩子聊天、睡前親子共讀,創造家裡的金色時光。她鼓勵現代父母,她說:「其實啊!當父母也是挺虛榮的,當孩子大小事都喜歡跟你聊的時候,那種滿足感可真是難以形容呢!」



家扶基金會強調,兒童有權擁有父母雙方的照顧與關懷,特別在心理的支持與滿足,透過父母親的「陪伴」,給孩子最基本的心理成長權。孩子其實要的並不多,就是需要父母花時間陪伴與了解,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孤單寂寞!



家扶基金會呼籲「優質陪伴」-“愛”住我家 四部曲;落實四一計劃:家長至少每天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讓愛住我家!



一)H (Hear:用心傾聽):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二)O (Open:開放態度):用開放的態度、同理孩子。
(三)M (Mental:重視心理需求):用心主動參與孩子的生活,給予支持。
(四)E (Encourage:給予鼓勵和讚美):用鼓勵和讚美的正向態度回應孩子。



在「世界兒童人權日」的前夕,孩子走上街頭大聲說出「我不要寂寞長大!」,希望喚起父母或照顧者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給孩子應有的成長權益;傾聽兒童的聲音、同理看待兒童的世界、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讓孩子在「優質陪伴」中長大,成為身心健全的主人翁!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孩子有他與生俱來的氣質,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細心,做起事來有條有理。有的孩子比較迷糊,做事大而化之。你家約孩子是哪一種個性呢



即使是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氣質。有的孩子對感覺刺激的敏感度較差,他不能完整或精細的分辨刺激;有的孩子注意力薄弱,特別容易因外界的干擾而分散了他的專注力,不過這種孩子並非凡事都很粗心、迷糊,當他面對有興趣的事,他也能仔細地做好,但是遇到不感興趣的事就馬馬虎虎、草草了事。


粗心的孩子通常動手比動腦快,做事時不能夠仔細的觀察,也缺乏全面的思考。雖然有的孩子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會有所改善,可是對於那些長久習價於粗心行事的孩子,即使認知能力提高,還是會出現粗心的行為,所以爸媽要趁早留意。



                                  本文摘錄自╱完整詳細內容請參閱╱學前教育雜誌  文/林欣慧


增強孩子的敏感度,能改善粗心


如果孩子對感覺刺激的敏感度較差,爸媽可以透過一些有趣的訓練,協助孩子增加感覺刺激的敏感度。例如,讓他多玩一些「找找看」和「比比看和哪裡不一樣」的遊戲。「找找看」的遊戲是指在一張圖畫,藏有多樣的東西,孩子必須小心觀察才能找得。「比比看和哪裡不一樣」的遊戲,常常是有兩張相似的圖,在這兩張圖之間有些細微的不同,孩子要不斷的利用圖中的一小部份,仔細的觀察比較,才能找出兩者之間的不同。


 


生活小事粗心,請孩子立刻改正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的孩子常常心不在焉,離開房間忘了關燈或關電視、吃完東西不會收拾善後,有些爸媽會覺得這些事都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就順手幫孩子做好。這樣的教養方式,孩子永遠學不會。下次孩子再忘了關燈,不管他那時正在做什麼事,爸媽一定要他放下手邊的事,馬上再回到那個房間把燈關掉。從很多生活例子裡發現,越是造成孩子的不方便時,改正的效果就越好,因為孩子不願意再給自己添加過多的麻煩。只要多練習,孩子粗心大意的行為會逐漸減少。


 


爸媽別期望過高,孩子才有信心把事情做好


孩子會粗心,有時不完全是天生如此的,也有可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心理發展學家艾瑞克森主張學齡前兒童正處於主動期,在幼兒的生活中,還沒有太多失敗的經驗,喜歡主動的嘗試新事物,對自己總懷有無比的信心;縱然短暫的失敗,一下子就會被孩子拋諸腦後,再面對下一個挑戰,又會躍躍欲試。每當孩子順利完成一件事情時,他會感到快樂,也會增強自信心;相反地,如果孩子總是面對失敗的結果,慢慢地他會覺得自己事情都做不好,自信心就會變得低落,久了之後,面對新的事物時也不願再嘗試。


很多爸媽因為孩子粗心而導致狀況百出,感到頭疼不己,在焦急之餘,只知道責怪孩子,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結果孩子粗心的問題不但從未獲得改善,反而弄得親子之間很不愉快。爸媽對孩子期許過高,當孩子達不到時,爸媽會覺得失望、生氣,而這樣的反應只會加深孩子的挫折與無能感,對孩子並無幫助。


 


給孩子時間,慢慢地累積經驗與學習


請爸媽以孩子的角度思考,4~7 歲的孩子在生活中累積多少了經驗?有很多事情是靠學習得來的。當你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時,是否曾教導過孩子如何把這件事做好?孩子粗心有很多時候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處理事情。很多成人看來輕而易舉的事,只要是孩子沒做過,或還沒機會學到如何做好的訣竅之前,對他都是一項挑戰。


例如,安安很喜歡他的玩具小汽車,每次出門總要帶著好幾輛車子。可是安安是個小迷糊,車子帶出門,卻常忘記帶回家。每次掉車子,安安總是感到很懊惱,有時甚至要大哭一場。爸媽要如何幫助安安改善這個粗心的問題呢爸媽可以試著在出門前先討論或提醒,例如:媽媽說:「安安,等一下我們要去大伯家玩,我知道你喜歡玩小汽車,你可以帶兩輛車子。」安安說:「兩輛太少了,我要帶6輛。」


媽媽說:「我知道你和想堂哥玩車子,但是出門不方便帶那麼多,很容易丟掉的。下次我們可以請大伯帶他到我們家來,你就可以跟他分享所有的車子。你先練習帶一、兩輛出門,如果能保管好,以後再增加車子的數量。」


等到拜訪親友後,準備回家前,爸媽可以再次提醒孩子收拾今天帶去的小汽車,孩子收拾好了立即誇獎他好棒,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東西了。


 


持續練習,重新建立細心的習慣


研究指出,一個人在建立一項新的習慣時,至少要連續不斷的練習21天以上,才能將這個習慣建立起。在年齡越小時,成效越好。所以當父母在引導孩子時,也要記得讓孩子有機會不斷的練習。孩子粗心大意不是無可救藥,重要的是爸媽必須有耐心的教導他一些做事的小方法,並不斷地讓孩子練習,慢慢的,粗心的孩子也會變得細心,對自己也會更有信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教育的十個一分鐘



家庭教育,總是讓許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實教育孩子很簡單,只要每天都用十分鐘用心與他們交流……

 



  1、 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托舉兒女的手,托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但與兒女發生肢體的接觸要注意心情、場合等。


 



  2、 一分鐘傾聽。



  海鷗傾聽濤聲,才會盤旋;雄雞傾聽黎明,才會唱曉,鯤鵬聽九天,才會展翅。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 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淵舌與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與情感。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度和藹。


 



  3、 一分鐘遊戲。



  笨拙的孩子在遊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遊戲中找知,傑出的孩子在遊戲中增智。遊戲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興趣,調整孩子的精神狀態。家長帶孩子進行的遊戲,必須是健康的、積極的、有趣味的,引領孩子過充實的、向上的、快樂的生活。


 



  4、 一分鐘矯正。



  風給垂柳以矯正,才會有婆娑;浪給靜水以矯正,才會有魚躍;帆給船舟以矯正,才會有航速。孩子有過錯的行為 時,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可任其發展,否則積重難返。但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 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觀因素還是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其嚴重程度如何。矯正還要注意場合,語言要平緩,態度要溫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5、 一分鐘激勵。



  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自信,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希望,激勵能使人永遠感悟幸福。孩子出現過錯以後,一定要進 行矯正,但在矯正的同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激勵孩子前進,引導孩子反思,以情動人。家長要有耐心與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 勵的武器,激發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鬥志,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6、 一分鐘讚美。



  陽光讚美一番花朵,花朵就會燦爛;雨露讚美一番禾苗,禾苗就會茁壯;大地讚美一番山川,山川就會錦繡。孩了的身上總會有它獨特的優點,有他閃光 的地方,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讚美。在讚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地點、語調、時機、程度等。


 



  7、一分鐘參與。



  參與能體現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參與能體現友愛、融洽、和諧的氛圍;參與能凝聚智慧與力量;參與能促進人的主體發展。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 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家裏辦大事時(如買房、買車、添置電器設備等),應該瞭解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家庭大事的管理,盡可能形成共識,這將有利於家庭良 好氛圍的形成。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要注意參與的度,尊重與引導相結合,不要什麼都順從孩子。參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促進孩子能力的提 升,而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鐘懲戒。



  孩子出現非常嚴重的過失行為,如在校出現違紀行為,在社會上出現不文明行為等,一定要進行懲戒,否則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錯誤之路。因此,父母要表 明自己的態度,可以用較為嚴厲的言詞旗幟鮮明地進行批評,指出錯誤的性質,責令其改正錯誤,但決不可動手傷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緒上的衝動,避免 產生對立的情緒。要掌握懲戒孩子的最佳時機,在孩子自責時、有他人在場時、孩子特煩躁時不要懲戒孩子。


 



  9、 一分鐘示愛。



  秋水愛長天,才共一色;落霞愛孤鷺,才共一飛;山峰愛山梁,才共一脈。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現嚴重問題時,父母對 你進行懲戒,也是父母在履行愛的責任。今天你不高興,甚至流淚了,父母會更不高興,會流更多的淚水。父母向孩子示愛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


 



  10、 一分鐘期盼。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祖國的未來。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長。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應當讓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當的時機跟孩子談談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樣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繪發展的藍圖、暢談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勵的語言培養孩子勤勞、勇敢的精神。但家長對孩子的期盼應該是理性的、實事求是的、發展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我看了很難過,因為飢寒起盜心,為了一點情有可憫的小事,讓這孩子一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它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們為何不會自己煮?父親一天給200元,一週就是1,400元,米、麵條、雞蛋都不算貴,蛋炒飯,醬油拌麵也可以混過一餐,何至於去市場偷食?
為什麼一個已經唸到國二的學生沒有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孩子有應變能力,懂得用手邊資源整合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成功的條件。


先教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

1960
年代有個好電影「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影帝薛尼鮑迪演一個黑人老師去到倫敦貧民窟的高中教書,學生上課都不聽講,因為三餐都不繼,哪管得到什麼三角幾何、物理化學?有的還把剛出生的弟妹抱來學校,不這樣做,她就得留在家中照顧弟妹。
老師挫折之餘,想到與其不好好上課,不如教他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他們馬上出社會就是大人了,一點生活知識都還不懂,怎麼去外面謀生?
於是他請隔壁 班女 老師來教衣著、打扮、面試時的談吐,他自己教孩子如何用最少的錢養活自己。在教生活技能時,同時教他們做人道理,反正讀書是隨時想讀都可以讀,做人道理卻是有人教才會的。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使我在看過40年之後都沒有忘掉。如果我們在學校裡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許這個孩子不必逼著去偷竊。


生活智慧比課本知識管用

外食不但貴而且不衛生,越是經濟不好的學生,越是要教他如何節儉的過日子。我去美國留學時,沒有錢,一個月伙食費只有50元美金,我學會了買時令的蔬菜,買最大包的米和麵條,而且如果有植物知識,大自然中有許多可以吃的東西。
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山地老阿嬤吃飯時,電視報說某人因無錢買菜去自殺,阿嬤就很驚訝地說,「菜怎麼要去買?不是去外面採就好了嗎?」我曾吃過野茼蒿,味道比種的還香。
一個國二生應該知道大包比小包便宜,大賣場比零售商便宜,時令的水果比溫室的水果便宜。台灣的育種老前輩,西瓜大 王陳文郁 先生小時候沒有錢吃冰,因為冰棒是買一打送一枝,他就跟阿嬤借5毛錢買了一打,把冰棒轉賣給同學後,錢還給阿嬤,自己也解了嘴饞。
這種所謂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有時比課本知識還管用,緊急時,救人一命的其實是這種智慧。看到這個孩子被貼上了小偷標籤,心中萬般不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目前教育是和生活脫節的,政府要趕快亡羊補牢了!


實用知識從模仿爸媽而來

話說回來,在責怪學校教育不實用之餘,最大責任還是父母身上。這個孩子父母雙全,只是媽媽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外公。
有父有母,怎麼一點家事都沒有教孩子做?小學三年級就可以教洗米煮飯了。這裡帶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開始覺得沒有請個菲傭是沒有面子的事,既然有了傭人,孩子就不必做,因此就出現了小三學生,上完音樂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坐在地板上哭的現象了。
另外,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母親不做家事,孩子沒有模仿的對象,自然也不會了。那麼,為什麼不去模仿菲傭呢?因為模仿是只向上模仿我們所看得起的人,所謂「上行下效」,孩子會模仿父母(不論父母職業)、老師、崇拜的偶像或政治人物,但是不會去模仿路邊的乞丐或他看不起的人,即使偶爾模仿,也是嘲笑之意。


從小別疏忽學習生活小事

許多小學老師感嘆,過去父母所負的教養責任,現在落到老師的肩頭了,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禮儀,有個高三學生寫電子郵件來問我什麼是認知心理學,信尾沒有簽名,變成匿名信,真是非常的不禮貌。
生活事是小事,但是小事可以壞大事,教育孩子成材是父母責無旁貸之事。從小教他運用家中現有的資源,不仰賴超商或他人過日子是重要的事。
一個自給自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創造力、應變能力,他會從手邊資源中去整合出他想要的東西來,這不就是成功的條件嗎?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謂著孩童雖小,但是從他的行為、性格、品德,即可以看出他的未來,甚至評斷他的一生有無作為,因為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人品有很大的關係。


這句話並非毫無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的早期就能形成,從六七歲孩子身上可以預測出他成年後的一些行為。研究報告由即將出版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和人的性格科學》季刊發表。



研究人員比對四項特徵


研究人員主要比對四項性格特徵:是否健談,又稱語言流利度;適應性,即能否很好適應新情況;是否易衝動、感情用事;自我貶低程度,主要看是否弱化自身的重要特質。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俄勒岡大學和俄勒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這項研究。他們首先找來上世紀60年代對夏威夷州約2400名不同種族的一至六年級小學生的一份調查。調查中,這些孩子的老師依照學生日常表現,以打分方式作出性格方面的評價。40年後,研究人員找到其中144人進行深入調查,並給研究對象接受調查時的情況錄像。


 


性格行為延伸


通過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當年被認為健談的孩子,中年時善於動腦,講話流利,總是試圖控制局面並表現出高度智慧;而當年被老師認為不健談的孩子,中年時多表現為缺少主見,遇挫折容易放棄,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當年被認為適應性強的孩子,成年後多表現出樂觀開朗,善於動腦,講話流利;適應性打分低的孩子,成年後態度消極,缺少主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當年被認為易衝動的孩子,成年後傾向於大聲說話,興趣廣泛,健談;不易衝動的孩子,成年後多表現得膽小害羞,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缺乏安全感。


當年被認為自我貶低度高的孩子,成年後易內疚,喜歡尋求安慰,愛講自己的消極面,愛表達不安全感;自我貶低程度低的孩子,成年後傾向於愛大聲說話,善於動腦,表現出優越感。


 


難以改變性格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加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博士生剋裡斯托弗·內夫說,研究結論令人吃驚。


「我們仍可辨認為同一個人,」他說,「這正好說明了瞭解性格的重要性,因為它可以跨越時間和環境,追隨你一生。」


先前研究顯示,雖然人的性格可以改變,但這並不容易。


斯托弗·內夫說:「我們認為,性格“居住”在人身上,它是人的一部分,生物學層面的一個部分。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仍對人的行為構成影響,但我們必須承認未來行為中性格所起的作用。」


他說,下一步的研究「將幫助我們瞭解性格如何影響行為」,以及究竟在何種程度上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學前時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時期,雖然此時的孩子性格特徵還沒有定型,但是這是他們未來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雖然不能夠改變我們兒時的經歷,但來得及改變我們下一代成長的環境。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熏陶和培養孩子們養成一些積極的東西,相信幾十年後他們將回饋我們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


 


健康性格從小培養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學前時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時期,雖然此時的孩子性格特徵還沒有定型,但是這是他們未來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雖然不能夠改變我們兒時的經歷,但來得及改變我們下一代成長的環境。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熏陶和培養孩子們養成一些積極的東西,相信幾十年後他們將回饋我們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


心理學家表示,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應具備如下的性格特徵,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這些特徵包括:


第一、要善於與他人相處,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要樂於與人交往、樂於接納別人,有著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二、能正確地認識現實、接受現實、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


第三、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第四、能夠經常保持樂觀、愉快的主導心境。能夠笑著面對生活,無論遇到高興或悲傷的事情,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社會、學校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始終具有獨特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教育,也是最基礎教育。孩子從呱呱墜地後,最先接觸就是父母,父母以啟蒙教育角色成為孩子第一任教師。孩子們正是在父母的關懷和教育下,才開始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特別是孩子最初良好性格的培養、形成、都是家長教育的結果。常常聽到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孩子的個性養成及習慣培養教育,可以從下列三方面進行嘗試:


 


一、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譬如:孩子剛剛學會走路,很喜歡到處爬、走,因而常常不是碰到這裡就是那裡。這時,不要過分溺愛他(她)。當他(她)摔在地上時,不要馬上抱他(她)起來,而是讓他(她)自己起來。因為在人生的道路,它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小小的挫折時要教會他(她)不要依賴別人,從小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和性格。


 


二、培養孩子從小學會關心別人


教育好一個孩子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心血,特別是教他們學會做人的藝術。這要從小培養,要教育子女熱愛祖國、愛父母、愛別人,要有愛心。平時在家、首先要孝敬父母,關心父母的健康;在外面,要關心老師和同學,對鄰居要熱情,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對這一切,家長必須言傳身教,別人也會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如果不是這樣,也許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孤僻,長大了對別人也會很冷漠。


 


三、培養孩子要有禮貌


從小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言行,使孩子心情愉快、舒暢、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長大以後能更好處理人際關係。學會禮貌用語應先從身邊做起,對鄰居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要主動問好、有禮貌。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發展良好的性格、促進孩子的和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個人的性格固然有其一定的天分,但主要是後天形成的。後天的環境、教育等因素在性格形成中起著決定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後天的「養」更為重要。所以對小孩的教育要從小抓起,只有培養了孩子堅韌的性格,把他(她)的聰明才智用於正道,才能使他(她)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信要在生活小事裡養成,其中最能看出孩子的進展就是在培養自理能力和看書玩遊戲的時刻,當寶寶學會拿湯匙,全家人興奮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或是寶寶放對一片拼圖,自己很有成就感地拍拍手時,他的自信就在逐步累積。


很多幼兒園老師發現,需要大人幫忙穿衣物、穿鞋子的孩子,往往學習情緒比較低落、容易有挫折感,也比較缺乏自信心。所以爸媽最好在孩子準備上學前,讓他自己多多練習穿脫衣服,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能建立他的自信心。當孩子在學習穿脫衣服時,能得到你的鼓勵,就是他學習自理能力的動力,一旦有了成就感,自然也會越做越好。


孩子生活例行的學習裡,每一次正面的鼓舞都是養成自信的契機,而每一次負面的批評都是信心折損的導火線。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有一些人格危機會發生在幼兒期,5歲左右開始是自信能否超越自卑的重要階段,早期的生活經驗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爸媽的鼓勵與適切的回應,是養成孩子自信的最大保證。


那什麼時候要訓練寶寶自己做事?要怎麼訓練?寶寶的能力達到了嗎?父母一起看看,怎樣按年齡幫助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寶寶會脫衣服


在寶寶15-24個月的時候,通常能夠單腿站立而不會倒下,能控制自己的胳膊、手、腿等。這時候就可以讓寶寶練習自己脫衣服了。


注意事項︰寶寶有時候可能不小心被衣物纏住了,媽媽可以幫助寶寶把纏住身體的衣物解開。有時候寶寶可能把脫下的衣物塞到了玩具箱、書架或者其它令你驚訝的地方,媽媽也不要生氣。


二、寶寶會吃飯


在寶寶12-15個月的時候,小肌肉動作和手眼協調性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讓寶寶能夠穩穩拿住杯子、勺子和碗。


注意事項︰寶寶在2歲前,不一定能夠把每一勺食物都吃進嘴裡,很可能會把食物灑在餐桌或地板上。


三、寶寶會洗澡


從15-18個月開始,小寶寶能夠用香皂塗抹身體的各個部位。


注意事項︰當寶寶尚在沐浴中時,切記一定要有大人看護。當然,媽媽可能最後還是要給寶寶徹底沖洗,把所有的泡泡都沖洗乾淨。如果寶寶每天晚上都洗澡,那麼就每週抽出幾天讓寶寶自己給自己洗澡,其它幾天就由媽媽來給寶寶徹底洗個乾淨。


四、寶寶會收拾玩具


寶寶15-18個月的時候,能夠不需要任何扶助,獨立行走時,就可以在房間裡拿取物品,並根據爸爸和媽媽的指示把物品放到指定的位置。


注意事項︰寶寶將會需要大量的提醒,而且將會需要爸爸和媽媽的幫助。因此,不要指望寶寶會做得很完美。 爸爸和媽媽要堅持不斷地要求寶寶收拾自己的玩具,每天專門為這樣的家務事騰出時間,比如晚餐前或晚餐後。當寶寶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後,爸爸和媽媽可以誇獎寶寶,讓他為自己的新本領而感到自豪。


五、寶寶會幫助媽媽


在15-18個月的時候,寶寶能夠手裡拿著物品,模仿媽媽做家務事。


注意事項︰期待不要太高,寶寶畢竟還只是個步履蹣跚的小寶寶。給寶寶一些便於媽媽監督的任務,比如用乾淨的抹布抹一抹低矮的茶几,餐桌的桌腿。吃飯前,把筷子放在桌上。晾乾的衣服收下來後,幫著媽媽一起折自己的小衣服,簡單對折即可。 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寶寶做得是否完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寶寶習慣並喜歡幫媽媽做家務事。


六、寶寶會洗手


小寶寶在在大約18-24個月的時候就能夠學會如何把手淋濕、抹上香皂、沖洗然後把手擦乾。


注意事項︰媽媽應該注意檢查寶寶洗手時,水溫是否合適。媽媽這時候可以和寶寶一起唱一首平時寶寶熟悉的兒歌,這樣,寶寶能夠有耐心洗足夠長的時間,把手洗乾淨。


七、寶寶會刷牙


寶寶在18-24個月的時候,就能夠用手拿著牙刷,在嘴裡來回移動。當她能夠握住牙刷,移動手臂,並控制身體的平衡時,媽媽就可以著手教寶寶刷牙了。


注意事項︰注意保管好牙膏,小寶寶可能因為喜歡牙膏的味道,而想吃掉這牙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溝通的方式是直接關係到家庭生活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溝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溝通往往是溝而不通,反而對家庭生活氣氛起到傷害作用,進而對家庭成員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更加不利。



一、嘮叨型


某些道理,孩子明明已經曉得,可家長仍然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從心理學上講,這種嘮叨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你說得越多,他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衝撞你。


小提示:


家長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成人一樣,不要有一點錯就總是板著臉指責他,而是應該委婉地指出來,盡量避免傷害他的自尊心。有的家長可能會這麼認為:把孩子當一個成人,委婉地給他指出缺點?他能改嗎?若有這份覺悟,他還叫什麼孩子!


其實相反,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會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反而會比赤裸裸的訓斥效果好得多。


 


二、遷移型


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自己孩子身上。這與青少年富有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


爸爸媽媽將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轉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惡劣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小提示:


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大賣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麼?


 


三、提審型


剛發現一些苗頭性現象,便大驚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別處「單獨審問」,根據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樣孩子會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而大為惱火。父母要善於寬容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他們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


小提示: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四、揭醜型


對於確實有過錯的孩子。有些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話,或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數落。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望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情,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小提示:


如果想徹底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摧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孩子的天生氣質來教導 用「逼」的讓孩子乖乖就範、看書,應該依孩子的性向,用正確的方式誘導,才能教出真正懂事的孩子喔! 如果要問「乖寶寶」是什麼樣的形象,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形容:聽話、乖巧、不亂跑亂動東西,而這也是許多父母對自家寶貝的期許。

不過,孩子的表現往往不若父母的期盼,有些孩子更彷彿一刻也安定不下來,吃飯時也要開口說話;交代他到醫院要安靜,孩子卻還是在走廊跑了起來,常常讓父母既生氣又煩惱:這樣的孩子將來怎麼乖乖坐下來讀書呢!?父母無須過早擔心未來學齡期的適應問題,只要依孩子的質性加以誘導,並安排規律的活動時間,就能培養孩子看場合來約束自己。

我的孩子為什麼就是靜不下來?

天生氣質決定孩子的活動量、內向或外向

有些孩子生來安靜愛看書,有些孩子偏偏喜歡成天往外跑,這都跟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係。因此,家有好動兒的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是故意跟你唱反調,而家有文靜兒的媽咪,也不必擔心孩子不若一般小孩好動就是自閉兒。

大小肌肉群正值發育期

另外一個造成孩子活潑好動的原因,乃是學齡前的孩子活力十足,而且他們的小肌肉與大肌肉都正在發育,若限制不讓他們跑跑跳跳,他們會「手腳發癢」,任憑父母怎麼罵也做不住!所以說,活動也是一種發育上的需求,才能夠充分鍛鍊大小肌肉群,以便適應未來的各種學習與運動。

如何讓好動兒聽話?

看著孩子不同地動來動去、跑來跑去、爬高爬低,甚至開口喊叫,常常讓媽咪、爸比覺得「很煩」,為什麼孩子就非得這樣動,從來不肯安靜地坐著五分鐘!?其實,父母焦慮又生氣地制止,會容易得到反效果,好動的孩子會越不肯靜下來,用更強烈的動作,例如喊叫得更大聲、跑得更遠等,來表達他的意見。建議父母用以下的方法來引導。

方式一:適當安排親子共同的體能活動

既然孩子喜歡動,那麼就依照他的需要,安排一些可以消耗體力的活動,而且最好是可以親子共同參與的,以增加親子互動、親蜜感,對於日後的輔導、教導也都有助益。可以安排像是:協助爸比一起整理家裡的盆栽、幫媽咪一起擦地板、親子夏令營、家庭遊泳隊……等等。

方式二:轉移目標,化體力為學習的動力

平常可以趁著空閒時帶孩子去散步,並且多認識週遭環境。孩子無法靜下來坐著,那麼就讓他站著去認識大自然與環境,也是另一種上自然課與社會課的好時機喔!一邊走路,一邊看看天上變化多端的雲朵;一邊聊天一邊數看看行道樹又新栽了幾棵;遇見路邊玩耍的小狗,就告訴孩子不要打擾、傷害小動物,就不會受到傷害。只要處處留心,每天都能給自己跟小寶貝上新課程喔!

方式三: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

好動的孩子通常注意力都不容易集中,玩機器人才玩五分鐘,馬上就又被隔壁的電視卡通聲幹擾,馬上拿起遙控器要開電視了!這樣的孩子,當家長要交代、教導他們去完成事情時,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耐心來講解,孩子才能聽得懂。因此,家長應一次只交代一件事,而且務必講解清楚,或者自己分步驟做一遍給孩子看,在教導時切勿急躁,才不會讓孩子沒有耐心去聽、去學著做。

方式四:培養規律的生活習慣

好動、好玩的孩子一心就只愛跑跑跳跳,常常一放學就丟下書包出去玩,對於功課容易忘東忘西,所以培養好動寶寶的規律生活愈形重要。什麼時間可以遊戲,什麼時間可以看電視,哪時可以出去玩、幾點該吃飯、何時該做功課……等生活例行工作,都必須有清楚的規範,並且跟孩子共同訂定,務必遵守,再加上獎懲辦法來輔助,才能讓孩子弄清楚該做、可做、與不可。

叮嚀

常聽到很多媽咪在教導孩子時,會說「你看隔壁的小寶都比你乖,會安靜看書,你為什麼做不到?」其實,建議家長最好別用比較的方式來教育,以免讓孩子產生不平衡的情緒,反而以跟媽咪唱反調來表達不滿,可就更難糾正了。只要多用些耐心,並多體諒孩子的需要與心情,好動寶寶也能夠是愛讀書的小狀元喔!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創造力的學者喜歡將創造力比喻為點石成金的技術。創造力能化腐朽為神奇。人類進化史上,那些林林總總的發明,就是創造力的具體表現。

創造力尤其適合于未來生活。因為隨著電腦的發展,記憶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以創新的觀念和態度,解決問題。 因此,如何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是今後教育的重點,家庭教育自不例外。




根據科學的研究,一個人的身體組織從出生到成人,一直都在發育成長。它的過程是不斷地淘汰老細胞,長出新細胞。然而腦部與身體其他部位不同,隨著人的長,腦的重量逐漸增加;但是腦細胞的數量卻和出生時相同,不會再增加。腦細胞跟著身體的成長,神經纖維長出髓鞘,這叫做髓鞘化。主管運動和感覺的部位會提早髓鞘化,專司高等思考的部位髓鞘化則較遲。

大腦細胞間需要有聯絡的網絡,這種聯絡的網路叫做神經回路,如果回路的組織良好,可加強一個人的思考能力。這些機能的發展,由胎兒在時就開始發展,到了3歲左右,大部分發育完全,就是更細緻的回路成長。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成長即完成了。因此,小學四五年級前是智能發展的黃金階段, 也是專家所強調,啟發創造力最關鍵的時期。讓下一代更聰明,是所有父母的希望。





然而,根據科學實驗,智商受遺傳的影響比較大,後天的努力只有少數影響。所幸,與智商同等重要的創造力,充滿可塑性,可經由訓練可呈現令人滿意的結果;而且一經訓練,就不會消失。

什麼是創造力呢? 創造力和智商有點相關,但不是絕對有關。一般而言,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創造力;有好創造力的人,卻要有中等以上的智商。 創造力除了智力之外,還包括了5個重要的能力: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 當父母變換了孩子的房間佈置,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改變的地方,絲毫不差,就表示孩子的敏覺力十分高。當老師問:茶杯有什麼用途?”在限定時間內,能夠想出最答案的人,就有著較佳的流暢力 變通力,是指孩子能以不同角度看問題。例如有人問:你在沙漠裡口渴了,要喝什麼?”如果A孩子答開水汽水咖啡B孩子回答人掌汁,則B孩子要比A孩子有變通力 獨創力,是指能想出別人想不到的看法,而且有實際效果。可以說,所有的發明家,都具有高度獨創力 至於精進力,是指能從更精致、更細密的角度思考。例如懂得在紙船上塗一層蠟,防止被水浸壞;這多一層蠟的意思就是精進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女兒跟我到台中一家托兒所去做師訓,有三位四、五歲的小朋友也在所裡。我請女兒帶他們另闢一桌、剪紙幫忙餐盤的裝飾,讓老師們動手進行餐食的製作研習。
三個小朋友中有一位是日本人,不多久,他的母親也加入我們製作食物的行列。 
小小孩的注意力總是有限,剪紙剪膩了,就從桌上一哄而散,想要探尋更有趣的事物,只留下十八歲的女兒繼續製作稍後要用的紙飾。
 
 
這位日本小男孩走到母親身邊,像每一個好奇的孩子一樣,他探問我們在做些什麼,央求著要加入大人手中的工作。 


我聽到這位日本媽媽問孩子說:「你不剪紙了嗎?」孩子答道:「不剪了。」媽媽繼續著自己手上的工作,輕鬆溫和地說:「老師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剪著呢!不是很寂寞嗎?如果你能去幫她多好!」。 


看著這一幕、聽完小小的親子對談,我不禁假設,如果小男孩的媽媽說的是:「你應該回去自己的桌子」或「你不可以來這裡,這裡是大人的地方」,恐怕要使孩子安定下來得再費上一番唇舌。 


這個回答真是值得我們學習,沒有大道理或深奧的用字。短短的問題也是四歲孩子思考能力所及的範圍。這個提醒或許已經幫助他了解,體貼別人的感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孩子的心最柔軟,所以他們容易哭也容易笑。這片純潔美好的心田隨時會被污染與傷害,需要大人的細心保護。 
隨口責罵並不是幼兒語言教養中唯一的問題。除了避免負面的用語、注意言談之際的語調口氣之外,父母更應該在對談中傳遞足夠的人際善意。幫助小小孩透過實際的行為來了解抽象的概念。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小孩樂在其中的除了玩,還有就是你的陪伴。

   文、圖/衣瑪


 


全職媽媽帶小孩,容易陷入一種困境,那就是周而復始的規律生活。媽媽必須懂得家務時間掌控與活動的安排,才不會每天都是曬衣服、燒飯,小孩看電視,一天又過去了,有心的媽媽,帶小孩要精心安排活動。


對小孩最好的活動,就是玩,然而媽媽不是萬能,哪能每天變出不同花樣,時下流行志同道合媽媽組成共學共玩,每位媽媽輪流負責一種活動,今天去A媽媽家,明天去B媽媽家,後天到我家,小孩跟媽媽一起社交,生活也變得有趣有變化,我因為個人時間安排的關係,無法加入固定媽媽族群,坊間五花八門的幼兒活動,成了我自己與小孩的親子活動。


 


從小孩慢慢會走,我就開始一系列的親子活動安排,最基礎的社區散散步、溜滑梯、偶爾串串門子聊天,到兩歲以後音樂、律動、積木、塗鴉、黏土、畫畫,到大一些游泳、直排輪……等等,我喜歡陪小孩上各種課,目的不在學習,很多人倡導的「學習成果論」,我倒是認為,學齡前沒有什好開發不開發的,這個階段刺激是好事,但過程應勝於結果,時間一久,你就會發現小孩的轉變,這就是過程中的驚喜。


帶小孩到處參加活動或課程,平日課時間參與的有兩種小孩,一個是全職媽媽帶來,另一種就是照顧者帶來,可能是保母、阿嬤或菲傭,兩種小孩都很幸福,差別就在於後者的媽媽無法享受到一點一滴看到小孩的轉變,這也是時下普遍幼兒課在假日往往大客滿,雙薪爸媽陪同小孩一起出動,可見時下關切孩子成長的爸媽的確不少,然而一路走來,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最好的潛能開發?我的答案是,活動只是調劑帶小孩的生活,陪伴才是關鍵。


 


 


                                                       來源:自由時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剛出生,用哭泣的語言訴請需要,牙牙學語期間,用行動表達他的想法,語言爆發時期,用模糊不清的語言與大人談話,直到孩子已經能正確的表達自己,此時再來談教養,為時已晚,怎麼與孩子溝通就是在學習一門功夫,抓到訣竅,親子之間的屏障就能順利解除,最終目的,就是懂得大人的想法,進而讓孩子學習正確的事。



常看到許多大人嫌自己的小孩講不聽,打不怕,罵不理,越打越壞,越罵越兇,甚至用了威脅、利誘、欺騙等錯誤方式,導致教養無力,變成從錯誤中學習錯誤,向下沉淪,若是在溝通上做修正,就能逐漸改變錯誤行為的問題。


溝通的方法有很多種,五花八門的技巧,不適合用在孩子單純的思考上,說的話越簡單就越容易被了解,越容易被孩子接納。


要建立正確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改變的是當父母的態度,觀念錯誤即使有再多的方法也是枉然。


一、父母應有的溝通態度


1、耐心:所有的方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都需要等待,不要妄想速成。


2、身教: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楷模,希望孩子穩定,父母得先學習平穩自己的情緒,以身作則。


3、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意見,能說服父母,就必須尊重孩子的決定。


4、肯定: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愛永遠都在,用愛灌溉孩子,用正向的語言肯定孩子,令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改變。


5、一致:所有的規矩通通都一樣,沒有黑白臉。


6、誠信:說得出口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說。


二、嬰兒時期的溝通要訣


在談教養以前,必須先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用簡單且正向的語言與孩子對話,父母在孩子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正確溝通的方式,等孩子到了牙牙學語時期,孩子就能很輕易了解大人說的事情。


1、口令化:用簡單的口令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或應該做的事。


當寶寶躺著睡覺時,就說:「躺著。」


當寶寶停止哭泣時,就說:「不哭。」


當離開寶寶一會兒時,就說:「等一下。」


當寶寶很開心的爬過來時,就說:「過來。」


當寶寶獨自玩耍時,就說:「自己玩。」


當寶寶拿取不該拿的物品時,父母可以握著孩子的手把東西歸位,並說:「放回去。」


當寶寶用嘴啃咬不該咬的東西時,父母可以幫孩子把口中的異物取出,並說:「吐出來。」


當寶寶無法配合躺著穿著尿布時,父母可以壓著孩子躺平,並說:「躺好。」


當寶寶在吃飯時揮舞雙手玩耍時,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手放置在椅把上,並說:「手放好。」


2、我訊息:用表情、語氣或肢體動作加上父母口語的表達,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情緒、在乎父母的情緒,藉此學習分辨對錯,修正自己的行為,或是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


讓孩子了解父母對自己的疼愛與關心,減緩身體的不適,例如:當寶寶生病或受傷時,父母心情低落,可以用憐憫的眼神、輕柔的語調、輕撫孩子,並說:「你生病,媽媽很擔心。」


孩子很重視大人的鼓勵,讓孩子懂得做正確的行為,父母是很高興的,孩子會很樂意表現,例如:當寶寶表現良好,聽從父母的指導,可以用開心的表情、愉悅的語氣、摸摸頭或拍手鼓掌,甚至親一個,並說:「你乖乖,媽媽很高興。」


父母的生氣反應,對孩子就已經是一種處罰,即使犯了錯,還是得再次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重複的教導,反覆的提醒,反覆多次的讓孩子明瞭,才能建立孩子的觀念,等到孩子做對了,再給予鼓勵,有賞有罰,效果更好,例如:當告訴寶寶應該做的事情後,若不願照做,或屢勸屢犯時,惹得父母勃然大怒時,可以用嚴肅的表情、手拍桌子產生重響,表達生氣的情緒,嚴厲的說:「你這樣,媽媽會生氣!」


三、牙牙學語期的溝通方向


大人們不喜歡叨唸、干涉、控制,用同樣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也不會喜歡大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導,大人常用「不」來限制孩子正在做的事,往往卻忽略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常常導致教養失效,或是讓孩子什麼事都不敢做,此外,讓孩子懂得同理心、物權概念,並用因果引導孩子正確觀念,容易讓孩子連結經驗,內化成自己認同的事。


1、正向語句: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向,強化正確的事,避免用「不要」、「不可以」、「不行」與孩子對話,若是常常把「不」掛在嘴上,孩子會屢次犯錯,因為這樣的話是在放大錯誤,所以必須用正向的語句,強調可以做的事。


2、同理原則:同理心的建立,讓孩子能以對方的立場,體會對方的身心理感受,要讓孩子明白,用言語不見得能讓他懂,所以若能利用實際的狀況,就能讓孩子直接身歷其境,確實感受,進而建立同理心,或是父母平時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父母懂得自己的感受。


3、因果引導:每一次的錯誤經驗,都可以當孩子的教材,從錯誤中建立後果的概念,藉由這樣的錯事可以開導孩子,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有因就有果,跳脫因果的循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4、物權概念:孩子在拿取大人的物品時,讓孩子知道這件物品屬於誰,然後告訴他哪些物品屬於自己,建立物權是讓孩子能夠正確的分辨自己是否可以取用。


四、語言學習期的溝通概念


孩子長大會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說話時會有含糊不清的狀況,父母要耐心的先聽孩子說完,從孩子所說的話中,擷取重點,幫助孩子能夠學習到正確表達的方式,表達不是三兩天就能建立,必須靠父母為孩子重建邏輯和對話,讓孩子可以重新思考說話的方向,透過模仿,孩子會逐漸知道溝通的方式,幫助語言發展,建立親子間更緊密的互動。


1、重述語句: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與大人溝通,等待孩子說完,父母要能幫孩子做重點整理,將孩子所說的事用最簡單的方式重複說一次,讓孩子聽聽最明確的表達句子,從中學習說話方式。若父母不小心整理到錯誤的方向,父母可以請孩子重複再說一次,並且再重新整理孩子要表達的意思,重複的說給孩子聽。


2、陳述原因:孩子長大,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方式教導,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孩子會對這樣的指令充滿著疑惑,此時,孩子逐漸懂得「不」的限制,父母教導孩子時,必須要與孩子說明「不」的前因後果,再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向,最後再提醒孩子「不」的限制。


3、故事連結:平常可以閱讀品格教育方面的故事給孩子聽,故事內容稍加修改,轉化成孩子經歷過的事件,把故事的敘述改成平常跟孩子的對話,形容詞口語化,把故事變啟示,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時,故事內容直接運用,融合在生活中。


五、語言成熟期的溝通要領


通方式是一點一滴的累積,進入下一個階段,延續上一個階段的溝通方式,延伸出更多對話,孩子能理解更多事情,即使父母上為做好準備,孩子思考逐漸成熟,也會自己提出問題,藉由引導、理解、尊重、討論,更進一步解決孩子的困惑。


1、反向思考:做任何事,都有很多種角度,從每一件事情當做啟發,教導孩子用不同的角度想,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得到更多不一樣的答案,藉此訓練孩子舉一反三,修正孩子鑽牛角尖的習慣。


2、邏輯整理:上一個階段重述孩子的語意,這個階段要求孩子重述父母的語意,重新整理前因後果,把認知建立到腦海中。孩子在心中雖然知道,卻尚未建立完整的表達句子,心裡知道,卻不會表達,邏輯整理是訓練把事情連結起來的能力,學會分辨對錯。


3、延伸討論:每件事都有彈性的空間,父母可以開放給孩子共同討論的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藉此維持親子間關係,讓孩子更樂意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使親子間的溝通無任何障礙。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等孩子說完之後,再給予適當的意見,切勿插話,避免阻斷孩子腦中的思緒,影響語言及表達能力的發展。


接受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引導孩子回到實際中,切勿斥責,避免否定孩子的創造力。


容許孩子的提問,並竭盡所能的為孩子解決疑惑,即使答不出來,父母可以照實告知,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會有不懂之處,並陪伴孩子找尋答案。


若孩子有規避責任的行為,或疑似說謊的情形,先穩定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說出實際情況,父母的主要目標是鼓勵說實話,因此別急著要求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面對錯誤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與父母有不同的意見時,在不影響大原則的狀況下,開放孩子爭取自己的權利,若能理由充分,說詞合理,請父母放棄堅持,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遇到了一個困難或事件,父母可以試著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方法,讓孩子了解父母不同的一面,從中學習,甚至可以延伸與結合出更好的方法。


可以做的事情,必須多於禁止做的事,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學習獨當一面的態度。


4、自我理解:孩子必須學習認識情緒、控制情緒、處理情緒,並了解情緒發生的來源、別人對這個情緒的感受、情緒的好處與壞處,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先了解自己,才懂得洞察別人的心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在家裏只報喜不抱憂,就說孩子愛撒謊,不誠實。


但事實上,喜歡撒謊的,並不是只有孩子。


我們這些成年人,不是也只喜歡聽好話,看成績,熱衷面子,聽不進批評的聲音嗎?


孩子不是愛撒謊,往往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撒謊,他們缺少一個說真話的環境。


孩子不願意說真話,根本的原因不是錯在孩子,而是父母錯了。


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只能進步,不能後退,無法容忍孩子的失敗,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不是耐心地去幫助他們克服,而是嚴厲地批評、教訓和數落。


父母們總是將他們與其他孩子比,與那些遠比自己孩子優秀的孩子比,似乎想以榜樣的力量來塑造孩子。


可這樣一來,孩子卻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認為自己真的很不行,甚至對自己沒有希望,失去了信心。這是合適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嗎?這樣教育方法,能夠將孩子引導出來嗎?



給孩子一個樂意說真話的環境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最好。但問題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此時,要暫時體諒他們的錯誤和不足,給他們營造好的環境,給他們改正的時間,給他們補充能量,讓他們看到自己很有希望,並真誠地幫助他們找到克服問題的辦法。


榜樣的力量也許是無窮的吧,但關鍵是要宣傳得恰當。


每個孩子確實都需要榜樣,榜樣就是要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方向性的引導。但在細節上要意塑造榜樣的方式。


別讓孩子以為榜樣人物都是十全十美,自己無法超越,即使如何努力也無法望其項背的神人。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榜樣人物身上具體的、捨得借鑒的優點,甚至也可以讓孩子看到榜樣人物身上的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們比自己孩子還差一點,只要孩子能夠克服自己的不足,充分發掘和利用自己的這些優勢,他們一定可以比榜樣人物做得更出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令人痛心的是,我們不是不重視教育,而是對教育認知的錯誤,盲目的投資,勞民傷財,損人害己,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意義。我在學校服務三十年,深知教育的四害:一是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二是沒有專業熱情的老師,三是自以為很懂教育的家長,四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政策制定者。拜讀李偉文大作,真是大快人心,不吐不快!

教育投資要有未來視野:社會變遷,未來已經是ㄧ個不可預知知識經濟時代,許多家長還在用農業社會、工業時代的思考,教孩子學而優則仕你好好讀書就好,什麼事都不要做

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學習:任何教育作為都必須要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啟發孩子的追求知識和理想的熱情,走上自我學習的康莊大道。教育絕不是考試成績、逼迫、充塞和填充。

自我學習就是閱讀和探索: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和習慣,大量多元的閱讀;帶領孩子從事野外觀察探索,引燃對認識環境,理解社會的熱情。一切學習就可以成為自發自主,主動快樂的,只有這樣的情境,教育和學習才真正發生。

體驗是一切學習的基礎:知識建立在經驗之上,體驗是無可取代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參與家事操作、運動遊戲,帶孩子參觀社教場館、生態棲地、產業工廠、野外活動,給孩子體驗探索的機會,就是教育學習的機會。

影響孩子最大的是家庭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透過參與和對話,與孩子和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是孩子教育的絕對保障。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過度依賴政府和學校,甚至藉由批判教育回避家長的責任,畢竟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偉文兄從一個愛好閱讀的文藝青年,成為一個專業醫師,生態推動者,社會改革者。他高度的社會關懷,熱情的行動實踐,是自我教育體現發展的最佳典範,這本教育就是這樣浪漫的出版,是他對教育面向的思考和實踐,發人深省。能在書前贅語幾句,是我的榮幸。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