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
「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
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
而感到驕傲、寬心。
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
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
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
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
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
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甚至以身作則,
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
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
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
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
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
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
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
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
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
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
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
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
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
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
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
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
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
了解他的需求之外,
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
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
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
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
自然就會停止,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
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
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
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
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
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
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
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
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
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
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
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
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
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
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
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
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
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
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
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
當然孩子更不例外,
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
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
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
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
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
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
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