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需知 (4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冬天由於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因此很多媽咪們都不大敢讓孩子出門,怕他們染上風寒。其實適時的帶孩子出門是可以的,只不過要從日常生活做好護理,讓孩子有良好的抵抗力可以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動。

 

一、冬季育兒從生活做起

1、吃高熱量食物  冬季應給孩子吃些高熱量的食物。同時大蒜、蘿蔔、韭黃等食物即可提高身體免疫力又可殺菌,平時可以讓孩子多吃點。

 

2、做好保暖工作  冬季的重點工作就是保暖,室內外溫差很大,幼兒進屋需隨時增減衣物.身體的保暖中,脖子的保暖最不可忽視,應給幼兒穿高領衣或系圍巾避免幼兒喉嚨著涼。

 

3、保持空氣流通  冬季家家都門窗緊閉,導致屋內空氣渾濁,細菌很多。應經常通風換氣。今年一般室內溫度高於往年,在通風的同時,可在臥室內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濕器,以免孩子上火病。

 

二、冬季育兒貼心叮嚀

 

4、適當體能鍛鍊  冬季戶外活動少了,但是戶外活動非常有益,適當的體育鍛煉即可提高幼兒免疫力,又可促進鈣的吸收。戶外的鍛煉對我們家長朋友也非常有益喲!

 

5、應有合理飲食  冬季合理的飲食可以增強嬰幼兒的抗病和耐寒能力,在冬季可以多吃芝麻、乳製品、葉類蔬菜,可以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根莖的蔬菜,像胡蘿蔔,山芋,含鈣較多的乳製品、豆製品。

 

6、注意增減衣物  在冬天,父母都會認為孩子比較怕冷,所以會給孩子穿比較多衣服,可是有些孩子比較好動,而且又比較容易出汗,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小孩感冒哦。

貼心提醒:如果孩子出汗了要及時擦汗,還要看情況給孩子增減衣物哦。

 

三、冬季育兒錯誤方法

 

7、穿得越多越好  因為寶寶的體溫相對成人偏高一些,運動量大,易出汗,而嚴實的衣服使寶寶體內冷熱交換遭到破壞,結果會導致熱過了頭,出更多的汗,以至於稍稍受點風寒就會感冒。

 

8、洗澡水溫過高  (1)冬季媽媽會覺得給寶寶洗熱水澡寶寶會更乾淨更舒服,最重要的是,寶寶不會因為水涼了感冒。

(2)寶寶洗澡時室溫應在24-30℃,水溫在38-40℃,水溫過高易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乾燥程度。

9、給寶寶戴口罩  外出時媽媽常常給寶寶戴上口罩,但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因為當鼻子吸進冷空氣,經過彎彎曲曲的管道,進入肺部時,已接近體溫。

注意事項:寶寶的耐寒能力也可以通過這種生理功能的鍛煉來增強。

 

10、多補維生素A  維生素A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但它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過多服用會在體內產生蓄積,引起中毒,尤其是可能出現肝脾腫大。

注意事項:如果寶寶出現維生素A缺乏,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

   

                 

                                

     

 

     來源: http://mombaby.tw/article10372.html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吳碧芳      採訪諮詢/新光醫院營養師謝宛青









產後,許多新手媽媽都面臨奶水不足的困擾,如果從懷孕期間就多吃所謂的發奶食物,是否能夠「贏在起跑點上」,幫助新手媽媽輕鬆打造發奶體質?新光醫院營養師謝宛青指出,坊間常見的發奶食物不外乎青木瓜燉排骨、花生豬腳湯、黑麥汁、雞湯、雞精等,產後想要奶水多多,補充足夠的湯湯水水是基本原則,但是,懷孕期間準媽媽容易有水腫問題,也需要注意體重管理,建議若是想要讓身體從孕期就為產後哺乳做好準備,準媽媽應該掌握「23不要」的5大飲食要領,從改變個人飲食習慣著手,對於產後製造優質母乳也很有幫助。


Point1.  飲食均衡不偏廢


現代人不缺食物,但卻普遍營養不良,原因就在於飲食不均衡,或攝取食物種類不夠多元等長期不佳飲食習慣所導致。謝宛青營養師指出,門診中發現許多準媽媽在懷孕前都有偏瘦的情形,即BMI值低於標準,生完孩子又急於恢復孕前身材而急著減重,其實,懷孕期間熱量過低或過高,對胎兒的成長發育都有一定影響,產後熱量攝取不足也會影響奶水製造,因此,希望孕育出頭好壯壯的寶寶,首要注意的就是飲食均衡不偏廢,每天六大類食物都應該要攝取到。


食物種類要多元


所謂均衡飲食,得從食物的量和種類兩方面著手。六大類食物包括:主要提供醣類(碳水化合物)營養素的五穀根莖類;主要提供鈣質、蛋白質等營養的奶類和乳製品;蛋白質的主要食物來源如蛋、豆、魚、肉類,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素的營養來源如蔬菜、水果類;以及做為「身體天然避震器」(脂肪)的油脂類。
準媽媽可根據衛生署孕期每日飲食建議指南,攝取這六大類食物。至於每日所需熱量,則應以懷孕前的BMI值來評估,懷孕前體重過輕(BMI19.8),整個孕期體重應增加1318公斤 ;體重中等(BMI19.826)者,建議控制在增加812.5公斤 ;體重過重的準媽媽(BMI26),則建議體重增加控制在6公斤 以內。
如果能從孕期養成飲食均衡的好習慣,對於產後哺乳及身體復元也有很大幫助。


Point2.要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而許多發奶食物也都具有高蛋白質、高熱量的特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為蛋、豆、魚、肉類,許多準媽媽因為怕胖,常常將肉類食物視為拒絕往來戶。
在均衡飲食的原則下,蛋白質的來源也必須均衡,避免都以動物性蛋白為主,例如堅果類、大豆及大豆製品也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此外,選擇肉類食物時要特別注意烹調方式,避免油炸、煎烤或口味重鹹,不僅容易讓準媽媽體重失控,也容易讓血壓飆高,反而有害無益。有些準媽媽喜歡喝補湯,例如雞湯或燉湯,同樣得注意油脂及鹽分的問題,飲食中的鈉離子含量過高,會讓身體的水分滯留而加劇水腫症狀。


從每天多喝一杯牛奶開始


蛋白質具有建造及修補人體組織的作用,也是胎兒各組織器官構成的主要成分,謝宛青營養師表示,懷孕初期不需要特別增加,而懷孕中、後期則應每天增加蛋白質10克 ,大約等於多喝1杯的牛奶;產後哺乳期間則建議每天增加15克 的蛋白質飲食,幫助胎兒發育、產後媽媽身體恢復及製造優質的母乳。因此,如何選擇優質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就顯得格外重要。


Point3.不要  高糖、高油膩飲食


謝宛青營養師表示,經常外食的準媽媽,容易有高糖、高鹽、高油的飲食模式,且飲食較難均衡,每天所攝取的食物種類也比較受限,高糖分、重口味、過於油膩的食物,吃多了會增加身體負擔,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也使人容易疲勞。建議準媽媽吃每一口食物前都要先想一想,注意食物烹調方式,選擇口味較清淡的食物,一步步地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留意自己每日的菜單內容


吃對食物能讓人元氣滿滿,免疫力和體力都會向上提升;反之,吃錯了食物,也會讓人感覺容易疲勞、嗜睡、精神狀況欠佳。產後哺乳期間,媽媽的體力對於乳汁製造也有關鍵影響,媽媽的身體就是母乳的製造工廠,若是工廠過於疲累,必然也會影響產能,即使補充了許多湯湯水水,也難以提升母乳的質與量。因此,如果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就經常感覺到自己身體容易疲勞,不妨留意自己每日的菜單內容。


Point4. 不要  過於依賴發乳食物


產後飽受奶水不足困擾的媽媽,總會努力嘗試各種發奶食物,謝宛青營養師表示,其實各種發乳食物對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效果因人而異,例如黑麥汁對有些媽媽有用,但對於有些媽媽就是毫無作用。
此外,懷孕期間多吃發奶食物,是否就能確保產後奶水多多?謝宛青營養師認為,恐怕沒有必然關聯,因為準媽媽體內的泌乳激素在接近生產時刻才開始作用,因此,即使懷孕期間吃了許多高熱量、高蛋白的發奶食物,反而可能胖在準媽媽身上,或導致胎兒過大不好生產。


多管齊下才能順利哺乳


如果準媽媽沒有特殊的疾病,懷孕情況良好,想要透過某些飲食來強身健體、補氣養身倒也無妨,但不要過於依賴發奶食物,而忽略了幫助乳汁分泌的其他因素,例如產後勤於排空乳房、親餵寶寶、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等,如果有乳腺不通的困擾,則建議可以透過按摩方式直接作用在乳房上,多管齊下才能大大提高順利哺乳的機會。


Point5. 不要  吃抑制發奶的食物


雖然泌乳激素在分娩時刻才開始工作,謝宛青營養師仍建議準媽媽在懷孕後期至生產前,避免吃會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例如韭菜、麥芽等偏冷的食物,產後哺乳期間也是能免則免。


抑乳或發乳效果因人而異


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其作用正與發奶食物相反,但是,透過飲食來抑乳或發乳的效果都是因人而異,雖然如此,卻仍可能會影響產後媽媽的心情,心理作用對乳汁的分泌也會有影響,所以,如果準媽媽相信發奶食物對促乳有效,那麼,在還沒打算離乳之前,傳說中的抑乳食物還是少碰為妙。


 


 


                               來源:媽媽寶寶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寶寶多半在47個月時能會一個人獨坐。


嬰兒6個月以前,脊柱和背部肌肉均缺乏支持的能力。


過早讓寶寶學坐容易發生駝背或脊柱側彎等。


那麼寶寶幾個月可以學坐呢?怎樣幫助寶寶學坐?


以下是一些技巧


1. 寶寶多半在47個月時能會一個人獨坐。


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他能掌握翻身和抬頭的動作。


2. 大約90%的寶寶到8個月時能夠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坐上幾分鐘。


不過,就算是學會了坐的寶寶坐到最後也會倒下,這通常是因為他們沒興趣繼續坐下去了。


3. 父母輔助寶寶學坐方式:


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


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建議可以用有弧度的靠背枕頭來輔助坐姿。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發現,近視的主要因素來自不當的用眼習慣,像是長時間、近距離的看電視、玩電玩和看書,以及看近物之後,沒有足夠的休息。尤其,現在假日足不出戶的「宅爸」和「宅媽」特別多,看電視幾乎成為「宅小孩」全家最主要的休閒方式,把孩子暫時交給「電視保母」帶的狀況也相當普遍,又加上數位媒體的時興,從電腦、電玩、智慧型手機到 iPad,孩子近距離用眼的行為與頻率更是爆增,可想見這對於幼兒的視力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為了讓孩子保持好眼力,以下將提供爸媽重要的護眼絕招。別忘了以身作則,陪孩子一起建立用眼好習慣。
1.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平日應讓孩子養成規律作息,保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飲食。此外,爸媽應多讓孩子走向大自然,眺望遠處,每日讓孩子有機會到戶外動一動,以放鬆總是看近處而緊縮的睫狀肌。帶嬰幼兒出門時,別忘了戴上有阻隔紫外線及藍光的太陽眼鏡或帽子,減少陽光曝曬的時間,也是對孩子必要的護眼措施。同時,爸媽也不要讓幼兒太早認字和寫字,以免傷害眼力。
2. 降低視聽產品的負面影響
既然不能把視聽產品完全隔絕於生活之外, 陳柏良 醫師建議爸媽應把握以下原則:(1)讓孩子保持與電視畫面對角線68倍的距離觀看;(2)觀看電視的角度以不超出畫面左右的30度之內最適合;(3)電視畫面的高度比幼兒兩眼平視時略低15度;(4)每看30分鐘,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536歲幼兒一天看電視的總時數,不能超過1小時。
3. 培養適當的閱讀習慣
學齡前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最好時機。想要健康的閱讀, 陳柏良 醫師建議爸媽要選擇紙張不反光、字體大小適宜、印刷清晰的讀物;閱讀光源要充足,照度至少 350燭光以上,由左方照射,避免直接刺激眼睛。孩子的眼睛與書本或電腦畫面應保持 30 40公分的距離,數位產品或電腦不能持續玩 30分鐘以上;記得提醒孩子坐姿要正確,避免趴在桌上看書或畫圖。
4. 營養均衡,眼睛亮晶晶
除了讓出生後的寶寶,持續接收到合宜的光線與清晰的影像,以刺激眼球細胞發育,近年來的研究也發現,均衡的營養也有助於視覺神經細胞正常發展。
2008
年應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中華民國新生兒科醫學會之邀,來台灣參加「眼睛健康的嬰兒營養新發現」研討會的嬰兒營養專家Dr. Eric Lien特別指出,舉凡維生素 A CE、類胡蘿蔔素、維生素 B群、 DHA、脂質以及多種礦物質等,各種寶寶視覺發展所需的營養素,在媽媽哺餵的母奶中幾乎都已包含了,所以,想要讓寶寶能夠有雙明亮的大眼睛,在嬰兒階段哺餵母乳,正是讓寶寶視覺健康發展最經濟和實惠的好方法。
從寶寶 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後,媽媽就可以為孩子準備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等到孩子 1歲之後,主要的營養來源已轉換為固體食物後,爸媽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養成孩子不偏食的好習慣,多鼓勵孩子從天然食物中,獲取足夠的護眼營養素。
護眼首選食物
.維生素A蛋黃、肝臟、牛奶
β-胡蘿蔔素:胡蘿蔔、甘藷
.類B胡蘿蔔素:綠花椰、南瓜、番茄、玉米
.維生素C番石榴、柳橙、橘子、葡萄柚
.維生素E深綠色蔬菜類及黃豆製品
.維生素B群:牛奶、豆類、綠蔬菜
.葉黃素、玉米素:高麗菜、菠菜、南瓜、西洋芹
.前花青素:藍莓、蔓越莓、紫葡萄、黑櫻桃
.礦物質鋅:生蠔、貝類、魚蝦、堅果


 


 


                                                       來源: 學前教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李佩璇




隨著醫學上對母乳的研究愈多,證實了媽咪的乳汁對寶寶確實大有幫助,是最適合嬰幼兒的糧食,但有些媽咪卻擔心自己成了「少奶奶」,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乳汁,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就能達到媽媽和寶寶母乳的供需平衡。


生活


從產後的第一天開始,即使生產的疲憊還未恢復,媽咪就要面臨餵母乳的挑戰,除了在醫院時學習讓寶寶如何正確含乳、擠乳的方法等技巧外,媽咪在月子期間可以注意生活中的細節,能讓哺乳之路更加順利。


不能鬆懈餵奶任務


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可以的話,儘量進行產檯上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有助於之後的母乳哺餵,若因為媽咪的身體狀況或醫院流程所限,無法馬上和寶寶接觸、或不能親子同室,也儘量在狀況排除之後,立刻進行第一次的親餵。


以一般媽咪而言,前三天擠不出奶很常見,但千萬不要因擔心寶寶沒奶吃而馬上放棄,新生兒的胃很小,只要幾c.c.的母乳就足夠,頻繁的親餵對加速乳汁分泌最有效果,如果寶寶因為黃疸或其他原因無法親餵,在產後第一個星期,媽咪也不能鬆懈固定擠奶的任務。


產後兩個月是關鍵期


開始哺餵母乳之後,產後的前兩個月很重要,若在此時能建立穩定的奶量, 日後持續餵下去的機率就很高。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擁有三個寶寶,她以過來人的經驗表示,在坐月子期間能夠專心餵母乳,就儘量配合寶寶的需求親餵,每次不要餵得太久,而是增加哺乳的次數較有意義。


一天合理的餵奶次數約612次都有可能,因為寶寶胃容量小,可能24小時就需要餵奶,若時間到了寶寶還在睡覺,努力以小技巧叫醒卻仍不起床,不妨就再晚至少兩小時餵奶,增加餵奶次數一樣能達到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泌乳激素」,基本上,每次讓寶寶喝奶以40分鐘為限。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如果每次都讓寶寶邊睡邊吃、餵到天荒地老,乳頭整天都受到寶寶吸吮的刺激,皮膚很容易破損受傷,有傷口會痛就不容易親餵,使得母乳哺餵更有阻礙。


追奶?供需平衡最重要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追奶」二字常給媽咪錯誤的印象,好像母奶要多到塞滿冷凍庫才足夠。其實,奶量和寶寶達到供需平衡,有多少吃多少才最理想。凍過的奶一定比新鮮的奶不好喝,因為多少會有一點油耗味,寶寶也容易喝膩,況且以食品安全和營養保存的概念來說,給寶寶喝1個月前擠、現在解凍的奶;現在擠出來的奶又是準備給寶寶1個月後喝的,似乎有點本末倒置,何不讓寶寶喝這幾天最新鮮的奶呢?因此媽咪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覺得母奶一定要多到什麼程度才行,只要寶寶吃下去的營養夠、媽咪的乳汁也能分泌,就是最好的情況了!


飲食


奶水的營養來自媽咪吃下的食物,李婉萍營養師指出,母乳的成分以水分、脂質和蛋白質為主,因此江湖上盛傳的各種發奶聖品,大部分也是富含這三種成分的食物,其中脂質的熱量高、吃太多蛋白質則可能引起尿酸過高,因此發奶之餘也要顧及營養均衡。


液體補充最重要


奶水的最主要成分就是水,因此不管喝豆漿、魚湯、黑麥汁、泌乳茶等,都是以補充液體為主。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老一輩還有坐月子不能喝水的禁忌,其實多喝水對奶量的建立有益而無害,若擔心水太冷或不乾淨,可以喝過濾後再煮沸的水,並且喝溫開水。


李婉萍營養師提供自己的小祕方,有些媽咪擔心喝水會水腫,或覺得白開水沒有味道,可以買炒過的乾黑豆,直接泡熱開水後喝,除了可以消水腫之外,黑豆水有個甘香味,讓無味的開水變得好喝。


不管是喝湯、喝水或喝茶,哺乳媽咪一天要補充多少水分?李婉萍營養師指出,若以媽媽每公斤體重需要35c.c.水分的公式計算,一個58公斤 的媽咪,一天就需要喝2,030c.c.的水分,哺乳媽咪可以此為標準,稍微計算一下自己每天攝取的水分是否足夠。


哺乳前先補充水分


相信餵母奶的媽咪都有經驗,每次餵完或擠完奶總是特別口渴,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當大腦已經發出訊號使人體感到口渴時,表示身體中的水分已經流失太多,因此應該在感覺口渴前就先喝點水,若媽咪覺得還要固定時間喝水很麻煩,不如在哺乳或擠奶前喝200c.c.300c.c.左右,乳汁的分泌和排出也會更順利!


激奶也要注意熱量


相傳哺餵母乳的媽咪容易瘦下來,每天可以多吃500大卡「扣打」的食物,聽起來母乳真是減肥利器!不過,母乳媽咪每天可以補充多少熱量,其實和產出的奶量有關係,奶量愈多、所消耗的熱量也愈多。


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如果媽咪一天擠1,000c.c.,大約可以消耗670大卡(製造1c.c.的乳汁,母體需消耗0.67大卡),至於親餵喝了多少,媽咪可以從寶寶的體重公斤數來推斷(以日為單位,寶寶每公斤體重約喝150c.c.的奶),可以大概抓一下自己需要補充多少熱量。」


如果媽咪哺乳時沒有特別補充熱量,母乳也不會因此就變少,而是會從母體中拿熱量出來做成乳汁,因此本來體重就太輕的媽咪,必須增加熱量的攝取;相反的,產後三個月想開始減重的媽咪,就不需要額外吃很多,讓乳汁分泌把身體中多餘的熱量消耗掉。


許多媽咪在月子期間熱愛吃各種發乳食物,例如:豬腳花生、魚湯、排骨湯、黑麥汁、麻油雞、雞湯、芝麻糊等,這些食物的熱量都非常驚人!一小碗的麻油雞就有250大卡,媽咪在吃進這些食物時,要搭配自己母乳的產量估算,千萬不要補過頭,奶汁衝不上去、反而造成產後瘦不下來!


 


 


                              來源:媽媽寶寶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李佩璇


Part1:停‧提早準備,收集資訊


現今社會大都為雙薪家庭,婦女產後重回職場時,必定要面對新生兒的托育問題,按照勞基法規定能有56天的產假,但在這段期間要坐月子,還要適應新生兒的作息和照護,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真的很吃緊!


建議新手媽咪在懷孕後期時,就可以著手規劃產後托嬰去處,提早收集資訊,以免產後趕著要復職又找不到滿意的保母,屈服在時間壓力之下,對於之後托嬰的生活反而造成困擾。


在宅保母V.S.托嬰中心


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許康琦輝表示,除了家中有幫手可以照顧寶寶,或是專職媽咪之外,職業婦女大都選擇在宅保母或托嬰中心,做為托嬰的選擇。兩種方式並無優劣之分,端看家長工作的時間分配。


在宅保母


在宅保母指一般以自宅居家環境為場所,收托嬰幼兒的保母,許康琦輝理事長指出,在宅保母可以提供較彈性的托育時間,要是家長臨時要加班或出差,配合度較高。政府對於納入系統的保母,都有嬰幼兒收托數量的限制,規定同一地址房舍、時間至多收托四人,其中未滿二歲者至多二人。


在宅保母能提供較充裕的照護人力,寶寶每天都見到同樣的保母,也較容易和保母建立信賴關係。許康琦輝理事長表示,目前在宅保母的數量很多,有些並沒有被納入保母系統,建議家長可以透過「社區保母系統」的媒合,找到適合托育時間、地點的保母,並在專員的協助下簽訂托育契約,對家長和保母雙方都有保障。


托嬰中心


近年有愈來愈多政府委託辦理的托嬰中心,托嬰中心採取團體的管理制度,因此托育的時間很固定,家長必須能準時接送孩子,有突發狀況時較難請托嬰中心協助。家長在選擇托嬰中心時,要注意辦理單位的理念,以及寶寶每日作息內容,托嬰中心由專業的保育員照顧寶寶,並由政府監督人力比,家長也須留意保育員人手是否足夠。


除了時間之外,家長也應觀察孩子的特質,比較適合依賴性強的在宅保母?還是在托嬰中心每天有玩伴的團體生活?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要點。


「社區保母系統」簡介


社區保母系統是由各地方政府,依照幅員大小及托育需求情形分區規劃設置,每個縣市的數量不一。委託或輔導績優之法人團體、法人機構、設有幼兒保育相關科系所之學校等承辦。


社區保母系統服務對象為幼兒家長、已加入系統內保母人員及所在地區民眾。主要為協助家長與保母的托育媒合,因此,只要是家長想找系統內的證照保母,或是證照保母想加入系統,找尋托育幼兒機會,都可以洽詢。


「社區保母系統」辦理事項如下:


1.招募儲備保母人員,協助媒合及提供研習訓練、訪視輔導服務。


2.辦理系統內保母人員之意外責任險、定期健康檢查、考核、表揚、退出機制、建立保母申訴管道及意見回饋機制。


3.推廣服務據點,宣導與促成多樣化托育服務(在宅、到宅、臨托服務),並建置托育資源中心供家長及保母人員運用。


4.提供幼兒家長及系統保母托育諮詢服務、社區親職教育及宣導育兒知識。


5.不論是幼兒家長、保母人員或在地民眾,使用上述社區保母系統之服務,都不必收費。


 


                           資料來源/內政部兒童局全國保母資訊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信誼 Bookstart 家中有6~18個月的寶寶都可以領取閱讀禮袋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         

「兒科」期刊25日發表最新研究顯示,40%的母親過早給嬰兒餵食固體食物,早於專家建議的至少四個月大。與只靠餵嬰兒母乳的人相比,使用嬰兒奶的母親,早給嬰兒餵固體食物的多出一倍,分別占24%53%


報告指出,許多健康問題與早吃固體食物有關,家長早給孩子餵固體食物的原因很多,有的母親認為孩子已大,吃固體食物可延長睡覺時間。


8%的被訪母親說,她們在嬰兒一個月大時就餵固體食物。89%的人認為嬰兒已大,可以吃固體食物,71%的人說怕嬰兒吃不飽,8%的人說吃固體食物對孩子的健康有幫助。


美國兒科學會(AAP)認為,嬰兒的體質在四個月大前,還沒有發育到可安全地吃固體食物,過早給他們固體食物吃,有可能罹患糖尿病、肥胖、濕疹和過敏等慢性病的危險。


提早吃食固體食物減少了吃母乳時間,AAP建議,嬰兒在六個月大前吃母乳對健康大有裨益,如降低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腹瀉、糖尿病、肥胖和嬰兒猝死綜合症等。


密西根州大湍市的兒科醫生拉娜.葛金說,從醫學觀點看,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吃固體食物有助於嬰兒睡眠。


 


 


 


 


                             


                                                     來源:聯合新聞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文/林智虹


許多家長擔憂自己的小孩說話時結巴,無法說完一整句話,小孩這樣的狀況常讓家長擔心究竟是短暫的?還是會造成一輩子的結巴?究竟會持續多久?


學齡前小孩由於處在學習說話的階段,當在表達一個新詞、新的抽象概念,或開始把詞彙組成句子、或開始學習將句子接續句子時,會經歷一段說話支支吾吾及重複的現象,大部分的小孩隨著年齡增長,語言能力提升了,說話將會趨於順暢,之前的不流暢乃自然現象,稱為「發展性言語不流暢」,不屬於口吃之列。針對小孩的語暢問題,美國聽語學會建議父母10項「可為」與8項「不可為」的原則︰


◎可為


●發現小孩已察覺自己的語暢問題,或小孩對自己的說話不順暢,產生緊張或挫折感時,請務必請教語言治療師。


●注意聆聽小孩說話的內容,不是注意小孩的表達方式。


●放慢說話速度:藉此,小孩不僅能以您的說話速度為榜樣,而且也給予小孩充足的時間,讓小孩了解並整理您所傳達的訊息。


●提供小孩一些無競爭,或干擾的情境,與您進行溝通。


●與小孩溝通時,盡量避免或減少壓力。


●給予小孩足夠的說話時間,減少時間上的壓力。


●觀察小孩語暢方面的循環性,增加小孩語言流暢的時間及機會。


●注意並了解語言因素所造成的語暢問題,如:不熟悉或陌生的話題、語句的複雜程度。


●注意並了解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語暢問題,如:與人競爭說話、興奮程度、時間上的壓力、新環境和不熟悉的聽者。


●重述小孩的話,確定了解小孩的話。


◎不可為


●不要刻意告訴小孩「放輕鬆、慢慢說、別急」。


●不要刻意注意小孩說話的行為。


●別將小孩的說話行為,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


●小孩結巴時,勿表現沮喪、不悅。


●勿稱小孩「口吃」。


●勿打斷小孩說話。


●勿批評或糾正小孩的說話行為。


●勿替小孩接話。


使用以上方法並觀察3到6個月,如家長仍擔心小孩語言流暢情況,不妨帶小孩找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與諮詢,語言治療師將會給予您適當的建議。


(作者為桃園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語言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聯合報 記者 楊欣潔


一項研究指出,純母乳哺育到6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4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6個月的建議。日前報導指出,母乳寶寶在46個月時就應補充副食品,避免鐵、維生素D缺乏,讓不少媽媽擔心寶寶營養不夠。衛生署昨天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 2012年最新分析結果,純母乳哺育6個月的寶寶,比4個月就添加副食品的寶寶,消化道感染機率降低,對母親也有益處,不但媽媽體重恢復較快,月經也比較慢來,延長再次懷孕時間。


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6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針對一般健康寶寶,6個月後再補充副食品益處較多,但這不是『鐵的定律』」,國健局長邱淑媞說,應依新生兒飲食、身高體重及活動力等狀況判斷,適時補充副食品。


國健局指出,若母親哺餵母乳有困難,無法持續到6個月,或乳量分泌少,寶寶有吃不飽現象,如看到大人吃食物時,表現出很有興趣,且試圖伸手抓食物並有放入嘴中,就表示應提早補充副食品。


美國兒科醫學會今年則再度重申,不建議全面對4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至於維生素D,應視寶寶日曬時間而定。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建議補充維他命D


北市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嬰兒超過6個月一定要補充副食品,避免貧血等問題。有貧血家族史者,更要特別注意。不過,林應然說,過敏兒應延長副食品補充時間,建議六個月時再添加。


哺乳要訣:


產後立即哺乳,每2小時餵乳一次,讓乳腺適應寶寶吃的乳量。


放鬆心情,保持愉悅情緒,壓力與緊張會影響乳汁分泌。


溫柔按摩乳暈,有助於疏通阻塞乳腺。


若有乳房硬塊,哺乳時應將硬塊對準寶寶下巴,幫助消除硬塊。


擠乳應從乳暈兩側往內壓,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乳房瘀青或軟組織受傷。


資料來源/國際泌乳顧問蕭如芳


哺乳迷思Q&A


Q:吃藥期間不能哺乳嗎?


A:不一定。大部分的藥物,服用後母親還是可以哺乳,並不影響嬰兒,如感冒藥、胃藥等。建議看診時,向醫師提醒自己正在餵母乳。少數藥物會影響嬰兒,如四環黴素及抗凝血及放射藥物等。


Q:坊間發乳食療,如蹄膀、內臟、麻油雞等,真的有效嗎?


A:不一定。乳汁分泌量和乳房大小及體質比較相關,坊間發乳食療,效用因人而異。不建議哺乳媽媽食用內臟類食物,建議可多補充膠原蛋白和高蛋白質食物。


Q:哺乳期間吃麻油雞,裡面的酒精成分會影響寶寶嗎?


A:並不會,麻油雞烹煮所用的酒精,會在烹調過程中揮發,對寶寶影響不大。


Q:哺乳期間除了禁菸、禁酒,也要禁喝咖啡嗎?


A:哺乳期間還是可以喝咖啡,但以每日以一杯240c.c黑咖啡為限。女性產後血液循環較差,不只要遠離菸、酒,也要避免生冷食物及冰品。辛辣、油炸食物及易過敏的海鮮、貝殼類也要少吃。


Q:乳腺炎應該停止親餵母乳嗎?


A:可繼續餵奶。乳腺炎發生大多與女性產後回到職場,無法定期擠乳,也與壓力、睡眠不足有關。有乳腺炎困擾的媽媽應該繼續餵奶,小孩是最好的通乳師,此外,放鬆心情也可降低乳腺炎發生。


Q:哺乳媽咪要吃得比平常多,營養才夠?


A:哺乳媽媽飲食以均衡為原則,熱量攝取因人而異,可比一般熱量攝取建議增加一成,大約19002100大卡。雖然哺乳消耗能量,但哺乳期間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造成過胖,不建議無節制食用高熱量食物。


 


諮詢:


          中山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兼婦科主任  曾志仁


          博仁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毛心潔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永綺


          開業中醫診所院長  陳潮宗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媽咪們在帶寶寶的時候有習慣搖晃寶寶嗎?
要注意劇烈搖晃對寶寶很危險喔!! ( 輕輕緩慢搖晃沒關係 )
寶寶的腦部含水量高,頸部肌肉軟弱,搖晃時容易造成頸部傷害,腦質本身就像是豆腐一般,外面覆有密密麻麻的蜘蛛網血管,用力搖晃寶寶,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寶寶出現視網膜出血、硬腦膜下腔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更嚴重的是脊髓與延腦交界處的嚴重挫傷,顱壓上升太高,導致死亡!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給予寶寶頭頸部適當的支撐,坐椅也要 選擇有支撐頭頸的設計。
寶寶哭鬧的時候輕輕的安撫即可,不要用力的搖晃他。
拉寶寶起身的時候,應該在頭頸部給予支撐,不要猛力拉起寶寶。
●遊戲也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也要注意喔
!!




 




 

 

 

 

 

 

 

 

 

               來源: http://appnews.fanswong.com/show.php?id=303449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記者  徐翠玲

過去研究兒童睡眠與學習表現多集中在兒童睡夠了沒,一項新研究顯示,睡眠品質好壞影響兒童學習態度、學習情緒及學習成效。研究者桃園縣興仁國小教務主任彭志業表示,有好的學習態度就有好的表現,而睡眠品質越好學習態度越好。家長除了關切小孩睡多久之外,也應該關心他們的睡前情緒。

這項研究以桃園一所國小522位三至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彭志業指出,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睡眠品質好壞與兒童負面情緒、學習態度有很明顯的關係,睡眠品質如果不好,兒童負面情緒就會比較強,會影響學習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六年級睡眠時數最少,日間功能也是所有年級表現最差的。日間功能差、學習態度差,可能是因為睡眠品質不好導致負面情緒產生,進而影響學習態度。

國際標準兒童睡眠時間至少要8~9小時,台灣並未達到標準。這項研究顯示兒童睡眠時間平均約7小時左右。

彭志業說,過去做兒童睡眠研究只著重在學習表現,如睡眠充足表現就好,但忽略了表現好壞是否受動機、態度等心理因素干擾。這項研究主要是探索睡眠會不會影響心理因素及成效。

彭志業表示,兒童如果白天學習態度、成果不好,家長或老師應檢視兒童睡眠狀況,睡眠品質與負面情緒相關,但也有可能因情緒差反而睡不好,他呼籲家長,兒童需要足夠的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品質,關切兒童學習成效時,也要注意他們情緒表現,不管是睡前還是日間情緒。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現代人飲食越來越精緻化,除了容易造成肥胖之外,另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便祕問題,尤其嬰幼兒腸胃道尚未發育成熟,又較不會表達,常讓家長擔心不已。


新竹馬偕醫院院長 李宏昌 醫師表示,若發現家中嬰幼兒有便祕問題,建議先調整飲食,例如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果、多喝水。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許多家長擔心寶寶消化不良,所以就算吃青菜也只給寶寶吃葉子部分,其實最好讓孩子多吃粗食,也就是菜梗或糙米等維持天然原貌的食物,纖維質含量較高,可預防便祕問題。


除了多攝取纖維質,也要多喝水,才有助腸胃蠕動。一周未達3 宜就醫!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嬰幼兒開始接觸副食品後,就容易有便祕問題,主要是部分家長觀念不正確,例如擔心菜梗、糙米等粗食較硬,孩子可能因此噎著,因此不給這類食物,其實只要把菜梗或糙米弄碎、甚至用果汁機等機器打成泥即可,不但不影響纖維質含量,也不用擔心噎著,但同時一定要多喝水,否則仍然可能便祕。


李宏昌院長表示,若發現孩子一周大便次數少於3次,或是大便時感覺相當用力,可趕緊就醫服用軟便劑等藥物,否則萬一孩子認為大便很痛,有可能會盡量避免大便,造成更嚴重的便祕問題。


 


 


 


 


 


                                          來源:蘋果日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認為:「生兒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為善。不可令衣過厚,令兒傷皮膚,害血脈,發雜瘡而黃。兒衣綿帛特忌厚熱,慎之慎之。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中傷,皆當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綿也。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


舊衣 小兒心神安定


關於以上小兒宜穿舊衣的觀點,古人認為:「小兒一期之內造衣服,皆須用故帛為之,不可用新綿。若用新綿,則令兒壯熱,或作驚癇。」臨床上確實可以發現有些小兒穿了新衣服容易哭鬧、心神不寧,穿了舊衣服反而安定,故以上的論述值得參考。


薄衣 增強抗病能力

至於衣著的厚薄,歷代兒科醫家大多主張「薄衣」,諄諄告誡「不可暖衣」,以鍛煉小兒耐受風寒、增強抗病的能力。小兒正常體溫一般都比大人高一些,若父母怕小兒受涼,平時就給他穿厚衣,反而會傷害小兒皮膚血脈,令小兒筋骨緩弱。而這裡所指的「薄衣」,是指多厚的衣服呢?大概是一般大人穿著衣服件數再少一件的厚度。


晒衣 不可露天過夜

小兒晒衣法,亦須講究:「大抵兒衣日晒夜收,不可露天過夜,次早與兒穿上,致染濕熱,使兒不安。」


暖日 藉機強身健體

小兒臟腑柔嫰,氣血未充,若養育不當,缺乏鍛煉,抵抗力差,便容易生病。平時天氣暖和、微風吹拂之時,就要常帶小兒在太陽底下遊玩。常曬太陽、吹微風,自然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可以耐受風寒,不易生病。@◇

(作者:吳國斌醫師,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報導】牙齒矯正依齒列狀態分為5個黃金時期:乳牙齒列(約4~6歲)、早期混合齒列(約6~8歲)、晚期混合齒列(約8-11歲)、恆牙仍在生長時期、恆牙已無生長時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醫師賴智信表示,通常開始介入治療是在早期混合齒列時期,至於成人,只要牙週健康,即使年齡很大,一樣可以作齒列矯正。

乳牙牙縫問題

幼兒6個月開始長乳牙,陸續於2歲長完。乳牙牙縫多,父母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孩子換成恆牙(6歲牙)時,才有足夠的空間,等其他牙齒陸續更換完畢,牙縫會自動變小。但是乳牙若沒有牙縫,由於恆牙較大顆,換成恆牙時,牙弓不夠大會形成擠牙現象。

賴智信指出,一般對乳牙齒列不太作矯治,因為矯正器黏在嘴巴裡不舒服。開始介入治療是早期混合齒列(約6~8歲)時期。不過有些情況必須優先治療,例如:上唇繫帶太長、太厚造成阻礙,或戽鬥狀況等。

上下牙齒深咬

晚期混合齒列(約8~11歲)時期,開始換側方齒群,即乳臼齒換成小臼齒時。若於此時發現齒列擁擠或旋轉,可以戴空間維持器留住乳臼齒換成恆牙小臼齒的餘裕空間(leeway space)。

賴智信表示,深咬(指上下牙齒重疊的程度)門牙完全覆蓋下牙,放任不管時,會形成下巴很小的bird face,若能在這段時期進行治療,可以導正下巴的生長,改善上下顎差異。

賴智信提醒,兒童注重口腔衛生很難要求,太早做矯正,常在矯正第3年之後會出現蛀牙問題,導致治療失敗。一般戴矯正器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控制在兩年內,以免戴太久耗盡家長與兒童的耐性。此外,錯過早期治療,並不表示成人患者不能作矯正,只要牙週狀況健康、能忍受矯正過程的不舒服及好好刷牙,即使年紀很大,一樣可以作齒列矯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新生兒每天平均要睡1516個小時,約佔一天70%的時間;到了三、四歲時,也還需要約1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從生理上來看,嬰幼兒花在睡眠上的時間多過於其他活動,就代表了睡眠在嬰幼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根據網路調查,台灣和日本的小小孩多屬於晚睡一族,既然晚睡一點好處都沒有,為了小孩的健康,全家人一起來遵循規律的生活作息吧!

認識嬰幼兒的睡眠發展歷程

睡眠是由大腦所控制。由於新生兒大腦皮質尚在發育中,所以睡眠型態並不成熟,雖然睡眠總時數長,但卻是睡一段、醒一段的循環,而且每一段的睡眠時間並不長,也沒有晝夜之分。也就是說,寶寶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是沒有辦法靠著外力訓練提早形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此時爸媽只能靠著耐心,度過這段比較辛苦的時間。

直到寶寶滿三個月大之後,隨著腦部逐漸成熟,逐漸有固定「睡」與「醒」的時間,並且已經表現出白天睡得少,晚上睡得多的睡眠型態;一歲左右時,睡眠型態會更趨向穩定,有些孩子已經能在夜間一覺睡上1011個小時。


世界的小嬰兒晚睡情況

不過近年來,台灣已經逐漸成為晚睡型的社會,即使超過晚上十點,還是有孩子還沒睡覺。根據國內外的網路調查,處於亞洲的日本和台灣,將近有一半的小小孩是超過10點才睡的,若以兩歲孩子每天要睡滿1112個小時來看,超過10點才睡的孩子必須睡到隔天早上9點~10點才算睡飽。所以,這些孩子不但面臨了熬夜的問題,還可能有睡眠不足。

晚睡影響生長、有礙記憶和學習

處於成長期、最需要睡眠的小小孩,如果變成夜貓子的話,其實是個大問題。 對孩子來說,睡眠是最好的休息狀態,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勞;更重要的是,晚上睡覺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會比白天清醒時來得多,所以,長高、長壯也是在睡眠中進行,這正驗證了台語古諺說「一眠大一寸」的說法。此外,睡眠時還會分泌與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對於孩子的記憶和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如果孩子熬夜晚睡的話,一定會使得睡眠時間變短。一旦睡眠不足,血壓和血糖也會出現偏高傾向;最近更有研究顯示,嬰兒期若是睡眠不足與兒童期的肥胖也有極高的相關性。而且很多孩子沒睡飽就起床的話,會有起床氣,要不然就是呈現發呆、昏昏欲睡的狀態,不但一整天沒有辦法集中專注力,情緒也不穩定、容易浮躁不安。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來說,由於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會出現日夜顛倒的情形。這段時間爸爸媽媽應該要跟著寶寶的作息生活,並盡量趁著寶寶睡覺的時間,也跟著休息。

到了三、四個月大時,寶寶的睡眠型態會趨向穩定,倘若在此時順其自然發展的話,孩子的生理時鐘會開始慢慢往後挪移,容易傾向成為晚睡的睡眠型態。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幫孩子養成規律、穩定的生活作息,讓他能夠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吃飯、睡覺,使得內在的生理週期能夠配合外在環境運作。當孩子有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大概到了一歲左右,就能形成相當穩定的24小時日夜節奏了。

對孩子的成長與健康而言,早睡早起絕對是比晚睡晚起有益處的。當孩子有穩定的生活作息,爸媽在育兒過程中就能更輕鬆,不需要再為照顧孩子而每天黑眼圈;當然如果孩子已經養成晚睡晚起的習慣,記得從固定生活作息開始,慢慢地幫他修正回來,絕對沒有來不及這回事喔!





                                             
來源:小太陽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電視上播放著卡通教學節目,兩歲半的小志聚精會神地盯著螢幕。這個節目他已經看了N遍了,也不知道看懂些什麼。過了一會,只聽見小志口中唸唸有詞︰123...,雖然發音還有點模糊,在一旁忙著家事的媽媽卻不免心中竊喜︰寶貝會數數了!
才那麼丁點兒大的孩子,真的就有數概念了嗎?數字對幼兒具有多大的意義呢?

何謂數概念?
一般認為,數的學習可略分成四個領域︰
1.
包括仿說似的唱數、一對一的點算、多與少的比較、零的概念,以及代表第一、第二順序的序數、認識數字符號等。
2.
舉凡長短、大小、多少、重量、快慢、時間等。
3.
圖形與空間形狀的辨別、方向的瞭解、內外的分別、認識曲線與直線的不同等。
4.
邏輯與關係分類概念、全體與部分的關係、因果關係、推理能力等。
對一~三歲的幼兒來說,能夠唱數,唸出一連串的123......,並不表示他們已經瞭解數字的實質意義。當孩子尚未建立「數與量」的概念前,若拿著東西,問他有幾個時,他們會「123」的數,然後隨口說出一個數字,而無法正確回答。不過,大人在發現孩子對數感興趣時,倒可以引導、幫助孩子認識生活中和「數」有關的事物。

讓數概念在孩子心中萌芽
事實上,在孩子們的遊戲裡,早就已經潛藏了許多數概念的種子、例如︰上下樓梯時「1212」地數著腳步,或是洗澡時數弄著手指、腳趾,這些都是重要的學習歷程。當孩子到了兩歲左右,他能夠玩簡單的拼圖,把圖形塞入適當的位置;他甚至會將積木排成一列火車,每節車廂坐一個小人偶,這一切正帶領他認識「一對一」的配對概念。

除此之外,孩子對分類很感興趣,當你給他一堆不同顏色的積木,雖然他無法正確地說出顏色,卻能試著把相同的放在一起;邀孩子一起整理衣物時,他會很高興地為每隻襪子尋找另一半,或是幫忙把衣物放在不同的櫃子裡。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肯定︰一~三歲孩子對數的學習,必須是透過實際的操作和體驗去學習的,唯有以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嘗試與操作,並且製造機會和孩子「玩數學」,才能紮紮實實地幫助孩子發展數概念。

當孩子數著1236410,請您先別忙著糾正他,多給他充分的時間把玩數學,他將依著自己的步調,逐漸開竅。


 


     


 


                  


 


                                                來源:學前教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秀伯 /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你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有多少?根據統計,大多數學齡兒童都要到晚上9點後才上床就寢,以1011歲的男孩來說,有43%每晚的睡眠時間少於建議量的時間;而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表示,512歲的兒童,每天晚上需要1011小時的睡眠時間才足夠。


顯然現在的小孩子睡覺時間都太少了,除了表現在白天時候打哈欠、想睡、以及睡眠不足等之外,包括過動、任性、衝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都是小孩子睡眠不足的證據。


刊登在11月號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上的研究表示,每天晚上多睡約27分鐘的小孩,比較不容易衝動、分心,也不太可能會發脾氣或哭鬧。僅僅多了這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增加了睡眠時間,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上卻產生了很大的效果。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Reut Gruber博士表示,這個研究是針對34711歲、沒有睡眠、醫療、行為或學業障礙的小孩,研究中將這些小孩的上床時間提前或是延後1個小時,研究為期1週。然後孩子在白天的行為,則由學校的老師來評估,週末在家裡則是由家長來評估。小孩在睡覺的時候,手上需要戴一個類似手錶的設備,用來監視孩子的活動和睡眠狀況。


Reut Gruber博士說研究結果發現,每晚多睡27.36分鐘的孩子改善最多,睡眠比較少的孩子則沒有影響。而如果讓孩子多睡一下呢?


遵從以下9個步驟,就可以確保孩子得到所需要的睡眠,讓隔天精神滿滿。


1.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早點上床睡覺。


2.設定每天固定的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


3.建立一致、安靜的就寢習慣。


4.睡前2個小時不要吃得太飽。


5.避免午睡。


6.定期在白天運動。


7.提早做完功課,不要拖到太晚。


8.早點開始睡前活動如刷牙。


9.建立612歲的孩子每晚要睡10個小時的目標。


    


 


 


                  


 


 


                                                  來源:健康世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寶寶的吃飯可是大問題,媽媽們從來都是高度重視。但有的寶寶就是給面子,不愛吃飯,不好好吃飯,哄著餵、追著餵,盡量做他愛吃的菜,讓媽媽費盡心機。建議媽媽這時候最好先做個“自我檢討”,看看寶寶的“ 厭食症”是不是你無意中培養出來的

1.輔食添加不當

一個4歲男孩的媽媽,來找我們諮詢孩子厭食的問題。這個男孩還在嬰兒時期,只要聽到媽媽說:“寶寶再吃一口吧!”便立刻放聲大哭,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而他的媽媽當時並沒有發現問題的根源,總是著急,整天追著餵,每頓飯都是“餐桌大戰”。而媽媽並未意識到,她一直以來就是以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吃飯的。

給寶寶開始添加輔食了,很多媽媽都擔心寶寶的營養不夠,或者認為孩子的好胃口是“揣”出來的,所以總是希望寶寶能多吃。

可是,嬰兒都很“誠實”,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飽了奶,不餓了,自然對輔食興趣不高。如果媽媽強迫他多吃,時間長了他就可能從單純的反抗進食發展為從心理上反感進食。

所以,在嬰兒期添加輔食的時候,要考慮到寶寶的接受能力和食量,控制好食量與進食時間,不能剛餵飽了奶又很快餵輔食,一味地“揣”孩子,那樣,不僅達不到增加營養的目的,嚴重的還會給寶寶在心理上造成障礙,真的發展成厭食了。

2.咀嚼訓練不夠

那天去一家幼兒園,剛入園的小班裡有個小姑娘讓老師直發愁——她吃不下飯,甚至“絕食”。我們仔細觀察了這個小姑娘的吃飯情況,原來,他的問題在於根本不會吃飯!她似乎只知道吞嚥,飯菜很少在嘴裡嚼。

老師說,她第一次在幼兒園吃水果,拿著一個橘子發呆,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吃到嘴裡,老師只好一一瓣地餵她。

因為總有不會吃的東西,她既怕小朋友笑話,又怕老師批評,吃飯又成了她小小心靈中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而厭食。

我們又透過小姑娘的媽媽了解到,她在家裡很少吃真正的“飯”。雖然她已經三歲了,媽媽還是盡量把食物弄成糊糊,所有水果都做成果汁或果泥,因為她聽說過小孩子被食物嗆住、噎住的事故,並且她認為水果的營養精華都在果汁裡。這樣一個對女兒呵護倍至的媽媽就培養出了一個不會吃飯的孩子。

寶寶一出生就有吸吮的本能,但咀嚼卻需要後天訓練。這種訓練應該寶寶4個月添加輔食時開始,6-12個月是關鍵時期,有資料顯示,據日本對近5000所幼兒園進行的調查表明,在14.3萬2-5歲兒童中,不能很好地咀嚼固體食物的佔17%,咀嚼時從嘴裡漏飯的佔2%,不能很好吞嚥的佔4.3%,不到吃飯時間肚子就餓的佔2%,交談時不能靈活運用舌頭的佔6.5%,嚴重偏食和表示不願吃飯的佔13%。由此可見,咀嚼訓練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會不會吃飯的問題。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吃飯是人類的本能,如果你的愛剝奪了孩子的某種本能,這愛就適得其反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兒科專家提醒初為父母者小心:嬰兒睡姿不正確,很可能會導致頭臉變形,嚴重者可能眼歪嘴斜。


臺灣馬偕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高達30%的正常嬰兒容易頭部變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良睡姿。這家醫院的小兒外科專家指出,影響頭形發育的最主要原因是睡姿。剛出生嬰兒的頭形都是渾圓的,長時間仰睡會形成扁頭、大餅臉;如果側睡時間過長,頭部會變得狹長,臉部成為細長形。


嬰兒出生6個月后頭部就定型,長大成人后就保持原有特征,并不會自然改善。雖然頭形發育不影響智力,但頭部骨骼的變化卻直接影響顏面骨骼的發展,有的甚至導致眼睛一大一小或上下牙齒錯位。所以家長應在嬰兒出生6個月內經常調整其睡姿,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睡姿。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