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長庚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謝文慧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


俗語說「三歲定終生」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嬰幼兒3歲以前,會依據他所感受和接收的刺激來發展情緒,如果這段期間爸爸媽媽能給予適當的關懷、照顧和安全感,則孩子日後穩定發展情緒的機率也比較高。


6個月以前


這段時間的嬰兒,正忙著用身體的五覺去探索世界,專注於聽、聞、摸和看等行為上,隨著五覺慢慢發展,開始懂得分辨別人開心、生氣的表情,學習將這些情緒分門別類,並且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這個時期的寶寶,看到大人開懷大笑、哭泣或吼叫發怒,已經能約略辨別這是什麼情緒,大人現在感覺怎麼樣。


6個月到3


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我們常說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會「認人」,除了視力發展到足以辨認熟人和陌生人的長相之外,也開始和主要照顧者發展依附關係,也就是說,寶寶產生情緒反應,像是哭鬧、微笑等,就是要求照顧者的回應,依照爸爸媽媽給予回應的態度,寶寶會自行決定這種依附關係是緊密還是疏離,而感覺緊密的嬰幼兒,才會產生安全感;反之,照護者若疏於回應寶寶,孩子的情緒就容易有不安、躁動的情形。因此,在1歲以前的寶寶,若有哭鬧的情形,家長可以不用立刻抱起來安撫,但一定要及時給予回應,可能是跟寶寶講話、輕拍或其他方法,讓孩子知道你是在意他的。到了23歲,bobo就開始會出現憂鬱、嫉妒等較複雜的情緒。


培養幼兒穩定情緒的能力


在引導幼兒時,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尤其遇到情緒反應強又堅持的孩子,或是動輒在公共場所大聲哭鬧的bobo,真的讓爸爸媽媽很難「修身養性」,馬上就火冒三丈。其實照顧者展現的情緒,都會讓bobo學習起來,變成他們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因此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對同學大吼大叫甚至打人,那是因為同學「不聽」他的話,當他自己不聽話時,大人展現出怒氣沖沖的情緒,所以他就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別人。有句話是「言教不如身教」,在教導bobo任何事情前,家長必須先把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


感受和整理


bobo受挫傷心、打針覺得痛而哭泣時,你是否跟他說:「這樣就哭了,羞羞臉。」這樣的處理方式,等於是告訴孩子「不能有負面的情緒」,因此他們就不了解該怎麼處理這些情緒。首先家長必須要有同理心,理解為什麼bobo會有這些情緒,可以用比喻法帶領孩子感受或理解,例如:「媽咪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些難過有多高呢?是像小花一樣高?還是跟大樹一樣?」讓bobo了解到「現在我正在難過」,正視並整理自己的情緒。


 


表達和發洩


有研究顯示,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bobo,在負面情緒的控制上會比較優秀。因為能夠用語言告訴別人,就不需要以激烈的肢體來反應自己的情緒,所以媽咪不要只問bobo為什麼生氣?而是要具體引導孩子表達,比如:「是不是因為他拿走你的玩具,所以生氣?」訓練孩子慢慢能說出自己的情緒。而當bobo「浸」在負面情緒裡出不來時,家長也可以陪著他畫畫、聽音樂或玩黏土,利用其他活動紓解情緒。玩黏土和畫畫是很適合幼兒的紓壓活動,藉由捏、打、壓、揉等動作,可以讓孩子釋放不滿的情緒;而畫畫就是構築一個想像的世界,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挫折,在此時得到了滿足。不過,提醒家長不問bobo為什麼要畫這個、為什麼要捏這樣,重點在過程中能發洩出情緒,畫什麼、捏什麼並不重要。


除了孩子日常生活的經驗之外,也可以利用說故事的機會,來增加bobo對情緒的了解,尤其像嫉妒、害羞和恐懼等較複雜的轉折,甚至扮演書中的角色,加強幼兒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來源:媽媽寶寶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編輯:秉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氣也很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是全面的。而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
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可是,有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們往往能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們的影響作用,但卻易於忽視日常語言對孩子的影響。現在,我們一起看看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影響,父母又該怎樣注意自己的語言。

孩子的成長中個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完成的。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總是正確的,自然也就以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孩子總是無條件地承認和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而不能分析判斷這些評價的正確性。而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無論是否是有意,往往傳遞給孩子一種關於他的評價。

如果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體驗從父母語言中傳達出來的積極評價,則孩子就比較能夠養成一種積極的個性,反而則父母會在長時間隨意的語言中培養出孩子消極的個性。此所謂家庭教育中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不過是父母們並不在意得日常語言慢慢種下的。每一天,你的言行都影響著孩子,這正是培養他們的好時機。

看看以下我們並不陌生的從父母口中說出的話:
~~~~~~~~~~~~~~~~~~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
“笨死你!這麼點兒事都做不好。”
“你聾了?聽見沒有?”
“哎,你怎麼這麼懶呀!”

這些話不僅在當時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們潛意識裡留下很深的痕迹。你也許希望孩子在罵聲中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改正不良行為,而事實上,孩子只會表現得更糟。貶低孩子的話像種子一樣灑落在孩子心裡,這樣的情況越多,埋藏得越深,逐漸成為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當孩子習慣於這種指責後,就會在內心拿這樣的標準來為自己開脫。於是孩子的行為並不因為父母的指責而有所改善,反而使自己成為被父母咒罵的那種人。

因此,父母的以“你是……”開始的語句,是在表達父母對孩子個性與能力的評價與判斷。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自己也對他們完全地相信。當孩子被成人告知“你真笨”時,他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沮喪。當無數次接受這樣的評價後,孩子就會放棄使自己變得更靈巧的努力,或為自己找理由,放棄進步的機會。

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都是最主要的,我們知道你能行!”

另外不要用挖苦的話與孩子進行日常交流。如:“你這個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唉,懶鬼,能不能自己去……”。也不要通過比較來貶低孩子,如“你和……一樣壞”。不要用不恰當的誇張語言管教孩子,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來!”“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打死你。”也不要用使孩子感到內疚的辦法來管教他們。如“天吶,你快把我累死了!”“看看你對媽媽做了什麼?”

總之,父母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除了父母的自身行動之外還體現在父母的語言中。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父母要懂得反思自己的語言傳遞給孩子的概念,通過語言的作用去傳達觀念影響,慢慢塑造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的能力,真正做到如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

父母該用怎樣的語氣說話呢?
~~~~~~~~~~~~~~~~~~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那麼,父母該用怎樣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呢?一起來學習下吧!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

例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
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

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來源: 親子教育 ~ 校園專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編輯:秉姍


父母應該有一定的威信,但是這種的威信的樹立不能完全憑藉嚴厲的管束來實現,要在孩子心中具有真正的威嚴,家長應該~~~~~~-

德~~~以德樹威。
父母要加強思想品行修養,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偉大的父母形象。

能~~~以能樹威。
沒有真才實能的父母,很難讓孩子真正佩服。

嚴~~~以嚴樹威。
父母要嚴于律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良好行為習慣,自己要首先做到。

愛~~~以愛樹威。
父母與孩子要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係。過度的愛,扭曲了的愛,都會產生情感障礙。

尊~~~以尊樹威。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權利和興趣愛好。

信~~~以信樹威。
父母對孩子要講真話、講實話。

和~~~以和樹威。
父母的關係要和睦,對孩子的態度要和藹,要講民主、平等。

諒~~~以諒樹威。
父母對孩子要多諒解,多寬容。

聽~~~以聽樹威。
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多進行溝通。

看~~~以看樹威。
父母對孩子要多觀察,多看孩子的長處,多發現孩子的進步。


                                    

 

                                                  來源:親子教育~校園專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根據輔仁大學兒與家庭學系的陳富美和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學系呂翠 夏兩位 教授的研究,很多讓爸媽覺得心中的「小天使」變身成「小惡魔」的問題行為,追根究柢可能出自於爸媽平日自身的錯誤引導。


以下6個常見錯誤行為,請和你的另一半起想一想,你們是不是常常這樣做?


1. 教養原則隨時變變變


生活的規律性對小小孩來說,其實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透過重複的歷程,孩子建立了生活應該有的節奏,理解了何時該做什麼事、該如何進行,生活的步伐就不會亂,心情也比較不會受影響。 陳富美 教授指出,從研究中可發現,「權威型」跟「放縱型」兩類教養風格經常是同時並存的。很多爸媽雖然訂了規矩,卻總是在變動中,昨天嚴格執行規則,但今天因為太累就跳過,誤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教養要保有彈性」,但孩子一旦嘗過甜頭,自然就會想測試你的底線,看看這次你會不會又心軟、妥協答應他。


2. 家人的教養原則各個不同


想要預防或終止孩子測試父母底線的惡性循環,家中的教養者也必須先有一致的教養觀。如果在教養原則上意見分歧,「多頭馬車」也容易讓孩子養成「雙面行為」。比如爸爸說不能看電視超過30分鐘,但媽媽卻說可以,孩子便會覺得家中根本沒有一定的標準,無時無刻都想要嘗試挑戰爸爸的規定,是否真的堅不可破,親子衝突自然不斷上演。


3. 教養標準訂得過高


有的爸媽總會忍不住將孩子的表現跟親友的孩子、或是小時候的自己、甚至心中「理想」的孩子相比,卻從未思考設定的規矩是否合理、或是否有調整的空間。事實上,當你在氣惱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必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標準,並在中間求取平衡。以常見的親子睡前衝突為例,不論是上班的父母或是全職的媽媽,都是在電池快沒電」的疲憊狀況還必須照顧孩子,孩子也許只想多爭取時間和你相處,但拖延的5分鐘對累到不行的爸媽來說,卻可能像是1小時,爸媽常不自覺地提高了對孩子「沒能準時上床」的標準,而引爆一場床邊大戰。


4. 沒有清楚說明要求孩子作的行為


孩子「講不聽」,有可能是因為語言能力發展限制,聽不懂指令,也可能因為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足,不願執行命令,比如:當孩子要摸火,有爸媽只會大聲叫孩子的名字,或說了太複雜的道理,讓孩子不知該作什麼。 陳富美 老師指出,其實爸媽只要以堅定的語氣、嚴肅的表情、清楚說出必須禁止的動作,加上抓住孩子的手(肢體語言),孩子便能從各種線索了解這個指令的涵義與嚴重性。


此外, 呂翠夏 老師也提醒爸媽,有時孩子不聽是因為太專注在活動上,尚未準備好將注意力移開。因此父母可以提早告訴孩子將要做的事,給他多一點結束、轉換和啟動的時間。一般而言,除非孩子從小就累積了不適當的教養概念,才會不聽話、想測試父母的反應,否則小小孩通常不會故意不執行要求,中班以上的孩子通常也已經能聽得懂道理了。


5. 只處罰孩子的壞行為,從未鼓勵好表現


陳富美教授常常面對氣急敗壞的媽媽,數落著家中孩子的N大罪狀,尋求解套的教養對策。這時候,她通常會請爸媽先挑出1項孩子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接著寫出4項孩子表現得還不錯的正向行為,然後請爸媽在接下來的這個禮拜,努力幫助孩子改進最需要改進的項目,但持續稱讚他的4項正向行為,幾乎所有的父母在一個禮拜後,都會驚訝地罪狀都神奇地消失了。而這其實是因為父母的正面情緒帶動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當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時,孩子更願意有好表現,在行動時也會多想一下,負向行為自然便會減少。


6. 言行不一,或以不恰當的方式管教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有些爸媽經常採取口頭恐嚇,卻不採取任何行動,比如當孩子在餐廳吵鬧,爸媽常說再吵就回家,但是往往做不到。孩子經過幾次經驗,就會知道爸媽根本不會言出必行,沒有教養原則的「放羊的父母」,自然會養出教不動的孩子」。


有些父母常會跟小小孩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我要把你送給別人)」,這樣的行為其實反而會讓孩子更缺乏安全感,會一再地做出不當的行為來測試父母「是否還愛他」。而有的父母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叫醫生把你抓去打針」這類恐嚇孩子的言語,不僅會威脅到親子間親密依附與信賴的關係,還會造成節外生枝的麻煩,讓孩子誤以為醫生是很可怕的人,從此怕上醫院。


此外,孩子叫不動或講不聽的負面行為底下,也可能是因為當時身心太累或太餓,或者稍早在幼兒園或保母家發生了甚麼事件,所以讓他的「負面情緒水庫」潰堤。


以上這些錯誤的教養行為,就像一句句會產生連鎖反應的咒語,讓爸媽眼中的「小天使」,瞬間變身成「小惡魔」。親愛的爸媽,想一想,平常你都做對了嗎?


 


               


 


 


                                           


                                           來源 : 學前教育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遊戲中學習形狀辨識


玩具圖書館裏,一歲的小娃兒在玩「形狀箱」,媽媽只在一旁欣賞孩子將形狀塊裝進桶子裏再倒出來,並不去教他分辨各種形狀,不一會兒,他巧妙地將三角形疊在四方形上面,然後只拿起圓球在地上滾來滾去,媽媽看了,開心地為他拍手。寶寶已發現了形狀的特性,不是嗎?


八週大就對形狀有興趣


根據范茨(R.L.FANTZ, 1971)對嬰兒形狀知覺與視覺偏愛方面所作的研究發現:出生八週的嬰兒就對靶心圖和線條圖很有反應,尤其是靶心圖。此外,嬰兒對物體的形狀也感興趣,特別是臉形和同心圓的形狀,不過,此時他們比較注意物體的邊緣部分,因相較之下,邊緣部分對比較為明顯。所以,在新生兒的小床上吊掛靶心圖線條圖的懸吊物,有助於他的視覺發展。另外,剛出生的嬰兒喜歡望著母親臉部的邊緣,像前額、下巴等,幾週之後才會與母親的眼睛直接接觸,媽媽倒不必心急,這是他們學習圖形、形狀的入門呢!


一歲以後,孩子的形狀概念發展更讓大人興奮不已,此時他已能作基本的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的配對。不過,他們更喜歡將形狀塊放進桶子中再倒出來,不斷重複這種玩法,且樂此不疲。


對一歲多的幼兒來說,辨別形狀是種挑戰,不妨一次只給一種形狀,讓他從不斷嘗試中去熟悉操作的方法,然後再給他另一種形狀塊,如此循序漸進,孩子不但有新鮮感,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此外,不要強迫孩子學會各種形狀的名稱,這對孩子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重要的是,多讓他們接觸各種球、蘋果、積木、盒子、輪子......等常見的實物,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他才能從中體會到「圓形」、「方形」......等的意義。


兩歲孩子喜歡形狀分類


二歲的孩子已懂得辨別簡單的形狀,或從探索中發現形狀的特性,尤其喜歡做形狀分類。此時可選擇會發出聲音、可按壓撥轉操作、能放進、倒出、能填形作形狀配對,或有鈕形鑲嵌板的玩具。 爸爸、媽媽也可利用空鞋盒、奶粉罐,在蓋子上畫出各式形狀並挖洞,為孩子做個形狀箱。


二~三歲的孩子,活動量更高,且已來去自如。此時,加入以形狀概念設計的推、拖拉玩具,不僅滿足孩子活動的需求,且讓孩子享受到分辨形狀塊的樂趣。同時,這時期的孩子也具備了簡單組合物品的能力,可以開始嘗試較為複雜的動作,如將鑰匙插入鎖孔等。在反覆的遊玩中,更奠定孩子的形狀概念,了解形狀的特性。適合此時期的玩具包括:有形狀配對的拖拉玩具、手提扮演屋、形狀活動鑰匙等。


三歲以上的孩子富想像力


三歲以上的幼兒在形狀知覺上的發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時(約三歲)已能辨別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並能說出形狀的名稱;中班時(約四歲)能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到大班時(約五歲)已能認識橢圓形、菱形、六角形,和圓柱形,並能把長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有人認為四歲是圖形知覺的敏感期,而文字也是一種特殊而有規則的圖形,因此,應把握此關鍵期讓幼兒學習識字。


三~六歲的孩子不僅能控制自己的肢體行為,也能掌握許多動作技巧,同時注意力也較集中,這時期幼兒的特徵是:活力充沛加上豐富的想像力,願意和別人合作、分享,也喜歡享受一起活動時的興奮感,沈迷於想像遊戲。適合這個階段的形狀概念玩具有:蓋印玩具、開鎖盒、形狀接龍等。


「形狀」的辨識是幼兒視覺能力中的一種,更是閱讀與認字的先決條件。本文除了希望幫助您瞭解孩子在形狀認知上的發展外,也期盼您能根據孩子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刺激,並且激起動手做玩具時的一點靈感,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中,學會區分各種形狀間的異與同,並藉此培養幼兒對造形藝術的欣賞力與創作力。


 


 


          


                       


 


                                               來源:奇蜜親子網育兒gogo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 杰瑞‧維科夫&芭芭拉‧優內爾


  「這是我的!」這是學齡前兒童常掛在嘴邊的話,用來體醒別人(包括大人)不要侵犯他的領地。孩子經常為這四個字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不愉快,但是在孩子懂得分享之前(大約3~4歲之間),這種佔有慾是不會自動消失的。要不斷地告訴孩子,關於給予和回報的相關規則,為孩子將來上幼稚園、小學與他人和平相處奠定基礎。你要有耐心,不要奢望,孩子一開始就學會與他人分享,要逐步培養孩子自願這麼做的能力,這是孩子好好成長的重大進步。


★如何預防狀況發生


1.首先要讓孩子有機會擁有自己的東西


在孩子總是說「這是我的」,抓著東西不放之前,要讓他們有機會擁有自己的東西。當有小朋友來玩時,可讓孩子把最喜歡的玩具收起來,免得要孩子忍痛割愛。


2.示範給孩子看你和朋友是如何分享的


讓孩子了解,他並不是世界上唯一要和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人。告訴孩子,你是怎麼跟朋友分享的。你可以說:「我今天把烹飪書借給蘇菲阿姨了」,或「凱莉阿姨借走我的咖啡機」。


3.和孩子解釋,分享是什麼意思以及你喜歡他這麼做


當孩子同意別人拿走他的玩具時,你要告訴他,這麼做就是在跟別人分享。比如,你可以說:「你讓你的朋友拿你的玩具玩,你是在跟朋友分享玩具,我很高興你這麼做。」


4.在容易弄混的玩具上做好標記(適用於雙胞胎或年齡相近的孩子)


不要把孩子的泰迪熊跟他弟弟或姐姐的泰迪熊混在一起。在每個泰迪熊上寫上孩子的名子或做好記號,這樣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所有權」更有把握。


5.設定分享時間


在有小朋友和孩子玩之前,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樣和朋友分享玩具。比如,你可以說:「如果你把這個洋娃娃放在玩具籃裡,別人就可以玩;如果你自己拿在手裡,那就是說你可以玩,別人要等你玩完了才能玩,但你一次只能拿一個玩具。」


6.孩子去別人家玩,更容易學會分享


孩子在別人家玩時,不會像在家一樣,覺得在堅守自己的陣地,也不會那麼霸道。


7.記住,分享的能力是需要逐漸養成


要知道,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不能一蹴可及的。孩子通常要到3~4歲,才會慢慢學會主動與他人分享。


★解決的方案~應該這樣做


1.監督小一點的孩子


3歲以下的孩子太小了,不會與他人分享,因此,需要大人看著,並幫助解決他們因為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而產生的爭吵。


2.使用計時器


如果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他們不停地說「這是我的」,這時你要教他們如何給予和獲取。告訴其中一個正拿著玩具的孩子:「我現在要設定計時器,當計時器響起時,你就要把玩具給她玩。」反覆使用計時器,直到他們對這玩具不再感到興趣。


3.玩具的反省時間


如果兩個孩子為了一個玩具打架,你可以讓這玩具進入反省時間。當他們誰也不玩了時,也就不會產生麻煩了。你可以說:「這個玩具製造了這麼多麻煩。它必須去反省一下。」如果兩個孩子下一次還為這個玩具打架,就再把玩具拿走,讓孩子知道:如果兩個人不好好分享的話,誰也別想玩。


★不應該做的事


1.不要硬逼著孩子去分享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學會與他人分享,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要你逼他這麼做。如果你看見孩子會主動與他人分享了,就代表他長大了。


2.不要因為孩子沒與別人分享而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偶爾不願分享玩具,就把這個惹起事端的玩具拿走,而不要懲罰孩子。


 


 


 


 


                         來源 :《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怎麼辦?》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聰明父母如何不嘮叨


相信爸爸媽媽還是小男生小女生的時候,也一定很反感自己父母的嘮嘮叨叨。可是世易時移,自己有了寶寶,卻發現嘮叨好像是一種傳統,沒人能夠免俗。父母的嘮叨對孩子而言危害很大,調整心態不嘮叨,其實不難。下面一起來關心。


一、為何家長總嘮叨?


1、過度關愛


有的家長把孩子當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事事不放心。對孩子事無鉅細,關懷備至。天冷怕凍著,天熱怕曬著,出門怕撞著,在家又怕上網,不斷地叮嚀加囑咐,不厭其煩,沒完沒了。


2、過高期望。


孩子身上寄託了父母所有的希望,有的父母甚至要把自己年輕時未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簡單而理想化的位移。一旦家長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驟去做,便會不自覺地開始苦口婆心地強化教育


3、錯誤思想。


現在家長感覺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言語教育根本不起作用,又沒有更好的方法,於是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只要自己多說幾次,他們總會聽進一些去吧。


二、父母嘮叨的五大危害


1、父母的嘮叨,會使家長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的說,那孩子那怕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


2、父母的嘮叨,屬於一種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無休止的嘮叨,就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絲毫沒有尊重和認同的意味。


3、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


4、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表現,長此以往,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5、過度的嘮叨,使孩子感覺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顯表現出佔據了強勢地位,孩子就算想說也沒有招架之功,更別說有反抗了。孩子由於力量原因,可能暫時不會爆發,等到青春期來臨,問題就會棘手。


三、父母如何不嘮叨


1、抓大放小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無關緊要的。家長應當學會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應當學會照顧孩子的一些最核心的需求,不用所有事都千叮嚀萬囑咐。


2、學會等待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管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習慣的養成,還是文化知識的積累,都需要時間的煉歷,而且這個時間不會因為有家長的嘮叨就可以縮短的。


3、只說一遍


在對孩子說的時候,一定要突出重點,挑選有分量的話講一二遍就可以了,不要對孩子反反复复地嘮叨個沒完,如果你對孩子沒有把握,可以再給他解釋一下其中的要點。


4、就事論事


對於孩子犯的錯誤,家長應當就事論事,犯的什麼錯就說什麼錯,哪次犯的錯就說哪次的錯,聯想太豐富了只能讓孩子覺得你太煩人、太嘮叨。


        


                        


 


 


                                       來源:媽媽育兒百科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有位哲人說:「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確實,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孩子獨立於社會的基礎,並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好的習慣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往往是通向失敗的敞開的門。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徹底改掉學習中的陳規陋習,其重要性不亞於有一個好的學業成績,其實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最終使孩子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


一、專心的習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還很不穩定,特別容易受干擾,一不小心就養成了不專心的毛病,所以要盡量減少學習環境中存在的其他誘惑,比如桌子上不要擺玩具,文具要功能簡單的類型,然而這也是家長常犯的錯誤,因為造型可愛的「多功能」文具會讓孩子把文具當玩具,學習的時候會玩起來分散注意力。


對小孩子來說,專心學習是指能做到一口氣專心學習20分鐘,再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尚未養成專心學習習慣的孩子學習的時候最好能面對鬧鐘,背對父母,但在父母的視線之內。孩了感覺到父母在靜悄悄地關注自己學習,會減輕「分心」的次數,有利於促進孩子專心。或者父母也可以坐在一旁專心閱讀一本自己的書,給孩子做榜樣。要求孩子專心的時間,可視孩子的適應情況逐漸延長,直至孩子習慣於一口氣專心學習20分鐘,大人就可以逐漸「功成身退」。


二、預習的習慣


在每學新的一課之前,父母都要督促孩子做好預習準備,先把老師明天要講的內容大概看一遍,挑出不懂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自己思考後如果還不明白,就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老師的講課,這樣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在課堂上解決自己所有不會的問題。


三、打草稿的習慣


有的孩子因為作業要交所以寫的很整齊,而做題時的草稿卻寫得隨心所欲、亂七八糟,這樣的草稿看似自在,卻不利於提高效率。打草稿的目的,不僅在於計算得到數字,還要用來查錯。很少有學生一遍就算對所有的題目,中間環節出點錯是常有的事,如果各題的草稿散佈在草稿紙的上下左右,查起來既費時又費力,效率自然低下了。久而久之,孩子還會養成顛三倒四、做事無條理的壞習慣。


四、建立「錯漏本」的習慣


孩子的特點是注意力轉移快,表現為「忘性大」。做錯的題目,下次考試有可能還會錯,這時各科都準備一本「錯漏本」把每次的錯題都隨手記在這個本上,以便即時解決自己的絆腳石。


五、提高寫字速度的習慣


寫字速度慢,會吃大虧。首當其衝的損失是考試時經常還有一大堆的題目沒有做完,等到上了中學、大學,則會出現課堂筆記記不全、聽課與記筆記不能協調等現象,所以從小學起孩子就該訓練寫字速度,做到「快、對、清」,以免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學業。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進步的階梯。孩子年齡小,習慣的培養更為重要。從小打什麼樣的「底」,長大就是什麼習慣,這些習慣會伴隨孩子終身,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時候培養起,對孩子有巨大深遠影響。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Sherry剛生產完,全家因又有新生兒的到來而格外忙碌。雖然照顧小嬰兒很辛苦,但應付老大小芯最近反常的言行卻讓Sherry更頭痛。


自從老二抱回家後,八歲的小芯就變得特別愛計較,原本以為年齡差距大,比較不會有“老二心態”,沒想到小芯不但凡事都跟弟弟比較、吃醋,加上學業壓力,小芯甚至認為弟弟比較“好命”,脾氣因此變得蠻橫、嬌縱,不管用什麼方式溝通都無法將其改善。


而你家是否也有類似的困擾?事實上,只要用對方法,孩子“老二心態”會漸漸消逝,而現今小芯更成為我們家中不可或缺的“小幫手”!


其實家中第一個孩子是非常依賴父母的,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分享父母的愛,所以對於弟妹的誕生,往往會當作是一種威脅,進而產生發展心理學中所謂的「手足競爭」現象,藉以維護既有地位與資源。因此無論家中的孩子為學齡前的幼童還是孩童,更甚至上了國中以上的青少年,都有可能演變我們所謂的“老二心態”。


孩子吃新生弟妹的醋雖在所難免,可是手足情感的培養卻可以提早做起,茲提供以下幾點建議,藉以緩解孩子預期性的壓力:


1.拿捏時機:


不用一懷孕就馬上跟孩子說。當開始為新生兒準備衣物等用品,或其對媽媽隆起的肚子感到好奇時,再解釋自己有寶寶的事實。


2.坦承變化:


不要做不會有任何影響的保證。讓孩子明白爸媽還是會像現在一樣愛他,但也因要花很多時間照顧寶寶,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常陪他玩了。


3.協同準備:


讓孩子有參與感,消弭嫉妒的發生。例如要採買嬰兒用品或整理要給寶寶用的東西時,主動請孩子一起來幫忙,並詢問其意見。


4.維持穩定:


減輕孩子調適過程的額外負擔。孩子的如廁、換床睡等訓練若在寶寶出生前來不及完成,應暫停一陣子,延至產後家中全都安頓好再實施。


5.包容退化:


寬待孩子的幼稚舉止。當又有尿床、要人餵飯等表現時,其只是藉此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所以不要過度苛責。若表現正常時,記得要多讚美。


6.預告動態:


讓孩子有媽媽會不在家的心理準備。事先說明生產需住在醫院,幾天後就會帶寶寶回家。若想念媽媽可打電話聯絡或請家人帶他來探視。


7.撥空相處:


每天就算再忙,也要挪出時間給孩子。透過例行性的互動,讓孩子知道你重視他的需求與想法,對他的關心也始終不變。平時替寶寶餵奶、洗澡、換尿布時,不妨讓他也待在身旁,覺得自己有部分的照顧責任。


8.注意感受:


盡量一視同仁,避免孩子認為被忽視。例如有親友要來拜訪,提醒其也能適度關注孩子,而對方要送寶寶東西時,可以的話也帶一份小禮物給他。


家長別忽略孩子心情


對於家中即將有新成員的加入,孩子易有興奮、擔心、焦慮等錯綜複雜的情緒,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但父母若能在生產前後調整個人態度與親子互動方式,協助其做好心理建設,自然在適應上會順利許多。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圖4。(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圖1。(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圖3。(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圖2。(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文/陳秋坪、王志中


常有家長抱怨:「我的孩子每次脫下外套都是反面,都要我幫他翻成正面。」「我的孩子穿外套就像皇帝,都要我幫他展開,讓袖子對準他的手,讓他把手套進袖子。」幫孩子穿脫外套雖然不是什麼大事,但在學校,總有穿脫外套的機會,例如體育課前後,還有,穿上外套後,扣拉鍊頭,拉起拉鍊又是一大挑戰。


訓練的方法有︰


●脫外套:為了讓孩子脫下外套後,不用再花一番工夫把袖子翻成正面,建議家長引導孩子將雙手往後,並且拉外套袖口,手拉到後,再引導孩子的手往下出力,拉出袖子,到整個脫掉後(圖1),再往前拉另一隻手的袖口脫掉外套,還有很多孩子在往下拉時,經常會拉了就放,所以原地踏步,這時可以配合數數或口令,如數到10才可放手,這個方法除了避免袖子翻成反面,也可訓練孩子的手往後做事,為將來擦屁股做準備。


●穿外套:引導孩子左手拉住右方的衣領(圖2),穿進右手後,用左手把右方衣領往上拉到靠近耳朵,然後用右手拉左邊衣腳(圖3),套進左手,如果家長覺得動作太過複雜,可以先用連帽子的外套訓練,讓孩子戴上帽子,直接引導學生手往後套進袖子即可。


●拉拉鍊:在訓練拉拉鏈之前,建議家長先找一件寬版拉鏈的外套,即拉鏈鋸齒與衣服相接處要有一段距離,若拉鍊材質較軟,孩子就不好操作,建議家長在相接處塗白膠讓它變硬,以便孩子出力把拉鏈頭套進洞,所謂眼見為憑,建議家長先讓孩子在桌面練習,並用手握住孩子的手腕,提醒他扣到底,待孩子熟練後,再讓孩子穿上身練習,為了讓孩子看得更清楚,建議家長讓孩子把衣服下襬拉高到胸前,扣拉鍊頭(圖4)。


(作者分別為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治療師、高醫復健科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
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協助孩子認識性別角色

協助孩子認識性別角色,是爸媽責無旁貸的工作。過去專家認為,性別角色的差異主要來自後天因素。但新研究指出,兩性在生物基礎上就有不同。爸媽的責任是幫孩子瞭解性別角色,並引導孩子欣賞彼此的特質。

孩子對性別的認識

就性別發展的角度上來說,孩子雖然在2~3歲時,就已經能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但4歲前,孩子往往只會依據外觀(如髮型、衣著)來判斷「男性」、「女性」。差不多要到5歲左右,孩子才會有性別恆存的概念,了解到性別並不會因外表或行為的改變而產生變化,男生不會因為擦口紅、穿裙子,就變成女生了。

爸媽可能還會發現,當孩子發覺世界上的人都可分為男女後,好奇的孩子便會主動地探問別人的性別,將人分成男生女生,進而觀察兩性不同的行為特質,慢慢歸納出什麼是男生、什麼是女生,並從中認同自己的性別。

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

在引導孩子瞭解性別角色,產生性別認同的過程中,長輩的示範十分重要。爸媽可藉由帶領孩子從事不同的活動,讓孩子體會兩性的特質。比如:爸爸要修理機械時,可請孩子在旁觀察或幫忙,讓孩子發現男生通常力氣比較大,女生比較細心;媽媽在收衣摺衣時,也可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讓孩子發覺男生動作快一些,女生手更巧一點。此外,也可對兩性不同的行為特質做出選擇性的鼓勵,引導男孩樂於展現男性氣概,女孩願意表現女性氣質。

在生活中,爸媽可透過欣賞與學習彼此的長處,使孩子了解性別角色並不是刻板、僵化的。爸媽也要理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順著孩子的性格特質做發揮,才能讓孩子的潛能發光發亮。因此,當孩子表現出相反的性別特質時,爸媽也不需要急於責罵或改變孩子,多著眼於不同特質的優點,才不會限制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幼兒的性別認知發展




















階段



年齡



對性別的認知



性別:認同期



23



能夠知道自己的性別,並用外表判斷男、女。



性別:穩定期



34



了解男孩長大會變成男人,女孩長大會變成女人。



性別:恆常期



5



明白即使外表或行為改變,性別恆常期 永遠不變。



 


 


               


                           


 


                                                


                                               來源:學前教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


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乾淨好嗎?


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淨。孩子學會寬容。


二、孩子考試不及格。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看你,考這麼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


結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裏想:我完了,我這麼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裏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結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裏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


結果:孩子並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裏想:寫不完有我媽呢。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准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裏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


四、孩子作業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麼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


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 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範,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裏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滿信心。


五、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怎教你的,沒出息。


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給孩子臺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襪子髒了。


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


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裏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


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裏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裏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六、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點啥。


結果:孩子心裏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正確做法:高興:孩子,你能問這麼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果:孩子心裏很高興,以後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捨,非研究明白不可。


七、孩子早上不起床。


錯誤做法:發火:你怎麼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果: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八、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


錯誤做法:怒氣衝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或睡覺。


結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裏恨你,說你是 暴君。


正確做法: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鐘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


結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


九、孩子正在寫作業。


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裏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准看電視,好好學習。


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確做法: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裏學習氣氛濃厚。


結果:孩子心態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


、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果:孩子心裏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十一、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錯誤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


結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麼學會暴力,要麼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挨打。


正確做法:先把孩子的優點講講,然後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十二、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裏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


結果:培養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整理  郭盈秀
















沙沙洞動球

搖鈴般沙沙作響的洞動球,其柔軟彈力加上28個手指洞設計,讓小手易抓取,強化寶寶手掌力量運用,吸引寶寶自主迴響,並能反覆練習而增加自信,同時提升專注力及手眼協調能力。非實心球體,不易滾遠,可督促寶寶爬行。(商品提供/好萊兒)


開心小雞學習屋

專屬寶寶的開心農場,在母雞羽翼的安心呵護下,快樂地成長學習吧!穀倉門的一開一關,會帶動農場音效,鼓勵寶寶進行推門與拉門的動作;還可藉由按下學習屋上方的三個亮燈鈕,同步發出動物聲及動物名,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商品提供/好萊兒)


智荷手捏土:公主出遊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不需假他人之手,只要選擇一個人物主角,依照說明書上的程序,便可使用易上手的輕質土來創作。而寶貝創作的人物,也能夠是媽媽說故事的主角喔!此遊戲能以較正面的方式,建立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度。(商品提供/娃娃城)

















骨牌博士

骨牌遊戲富含的教育意義:小朋友要有耐心,才能達成目標;作品是公開、可分享的;可發揮團隊精神;訓練當自己的骨牌倒下連帶影響他人時,能適當表達歉意;訓練當自己的作品被影響時能有氣度體諒他人;知道成功並非偶然,是必須一片一片排出來的。(商品提供/班恩傑尼)


挑戰金頭腦

積木的進階版玩具。這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遊戲,類似古代七巧板,需利用不同形狀來完成圖形,沒有固定答案;可在侷限的數字中創造出無限可能,加強小朋友對邏輯的概念及立體空間的組織能力。(商品提供/班恩傑尼)

















可愛動物磁力疊疊樂

鮮豔的色彩與花紋,能夠刺激寶寶視覺的發展。在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學習「堆疊」的動作,此商品利用聰明的磁力,幫助寶寶堆疊小動物,不容易倒塌,能夠減少寶寶的挫折感,增加自信心。同時,透過堆疊,能夠幫助增進寶寶手眼協調性與靈活度。(商品提供/麗嬰國際)


     


                                                                      來源:媽媽寶寶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抱寶寶時間越早,次數越多,越能更好地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和智力發育,還能增進親子情感,促進寶寶的個性發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專 任主治 醫師方麗容指出,許多新手父母在照顧寶寶時,常面臨孩子莫名哭啼、吵鬧、沉默,甚至有沒來由厭奶、生長不良的情況。求助於小兒科門診,檢查結果卻是一切正常。就臨床觀察,許多查不出原因的寶寶生理問題,極有可能肇始於心理因素。


在新生兒的感覺系統中,最早發展成熟的是觸覺,這是必須經由刺激才會產生的感覺,所以寶寶特別需要被懷抱或撫摸。透過懷抱的接觸,讓寶寶感受到母親或成人的愛,進而產生安全感及愉悅的情緒,如果沒有經常被懷抱的話,寶寶在身體上或精神上就會產生強烈的退縮與挫折感,並進一步反射在日常生活的表現上,有可能就是造成嬰幼兒莫名哭鬧,或厭奶現象的起因。


從依附關係來看,懷抱對寶寶的意義包括,它是接觸與溝通的重要管道,是溫暖與關懷的傳遞,也是信賴感建立的來源。懷抱不僅是單純的情緒需索與回應,並且深深左右著孩子未來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發展。


更具體的說,懷抱對於寶寶具有六大心理效能為:


1.促進寶寶的情緒穩定:寶寶會比較快樂,不容易莫名哭鬧。


2.較容易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與信賴感。


3.有助寶寶的睡眠品質:除了睡眠較為安穩外,清醒之後,也不容易煩躁不安。


4.增加寶寶的自我學習效能:寶寶會感覺到自己比較能夠掌控外界,進而促進自信心的建立。


5.增進父母與寶寶的親密度,有助於正向依附關係的建立,寶寶成長後會具有較高的自尊和獨立性。


6.促進寶寶體驗媽媽所接觸的外界,寶寶的視野會較為寬廣。


除此之外,懷抱尚可以為寶寶帶來四項生理益處,分別為:


1.腸胃功能穩定。


2.促進循環功能。


3.改善呼吸功能。


4.增進免疫功能。


懷抱寶寶三項注意:


1.不要搖晃寶寶


寶寶哭鬧、睡覺或醒來的時候,父母都會習慣性地抱著寶寶搖搖,以為這樣是寶寶最想要的。但是,你很難掌握搖晃的力度,如果力度過大,很可能給寶寶頭部、眼球等部位帶來傷害,而且你也會感到手臂特別的痠疼。


2.時常觀察寶寶


抱寶寶時,要經常留意他的手、腳以及背部姿勢是否自然、舒適,避免寶寶的手、腳被折到、壓到、背部脊椎向後翻倒等,給寶寶造成傷害。


3.端正抱寶寶的態度


父母在懷抱寶寶時,最好能建立起「經常抱,抱不長」的態度。也就是說,經常抱抱寶寶,每次抱35分鐘即可,讓寶寶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使他有安全感。千萬不要一抱就抱很久,甚至睡著了還抱在身上,這樣會養成寶寶不抱就哭的不良習慣,也會給你在今後的養育過程中增添不少困擾。


從出生到三歲極需愛的撫育及愛護,若嬰幼兒此方面遭到剝奪,生理心理及社會發展均會有極大的損害。為人父母千萬不能輕視。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徐國靜


 


要做個給孩子滿滿愛的爸爸媽媽


每次演講,我都會問一個相同的問題:「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麼?」台下的觀眾會異口同聲地說:『缺愛!』


大家都知道,缺鈣,孩子骨骼會發育不好,老年人會骨質疏鬆;那麼,缺愛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後果呢?缺愛的孩子,生命失去了三寶~精、氣、神不論走進學校還是幼稚園,面對成百成千個孩子,我可以一眼挑出哪些是「缺愛」的孩子。得到愛滋養的孩子,精神飽滿、眼睛發亮、身體舒展、自信快樂、陽光樂於交流,生命處於開放狀態;缺愛的孩子目光冷淡、表情木訥、身體緊鎖、封閉、膽怯、自卑,易生疑、有防範心、喜歡躲避、對人不信任。


母愛的智慧,是接納的智慧。家庭教育說到底還是環境教育,爸爸媽媽互為孩子的環境。尋找家庭教育的智慧,其實就是找回父愛和母愛的智慧。


父愛的智慧+母愛的智慧=家庭的教育智慧


可從孩子身上獲得教育智慧


一個聰明的母親,要學會從孩子的身上發現教育的契機和智慧。換句話說,母愛的智慧常常來自孩子的啟迪,來自對孩子的細心觀察,來自認真閱讀孩子的言行。


中國人都熟悉「孟母三遷」的故事。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姓孟的孩子,他很淘氣,看見什麼就學什麼,而且學得很逼真、很生動。媽媽希望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就不斷地搬家,搬了三次之後,就把他「搬」成了聖人。


孟母的教育智慧來自對孩子的觀察,由此創造了環境教育學。早期教育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因為孩子右腦的模仿學習與環境有關。孩子不能選擇受教育的環境,但父母可以選擇。孩子的大腦像一所空房子,急於裝進知識和信息,孩子強烈的求知慾和精神飢渴,正是施予教育的最佳時機。


對男孩要「敬」,對女孩要「愛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關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對男人要敬、對女人要愛。現在很多女人不懂,就說:「憑什麼要特別對男人敬、對女人愛阿?」那是因為,無論是中國的文化,還是人類的生理特徵,都體現了這樣的現象:男人屬陽,生命終具有陽剛的力量,能力像太陽,具有生機活力,富有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這種能量並不是靠愛而生生不息的,而是需要不斷地激發它,讓它自生自長,才會自強不息。所以,對男孩和男人用「敬」的方式激發,比用愛的方式更有效。


媽媽要有智慧地愛孩子:對男孩要常用「敬」的態度去激發他內在的陽剛性,對女孩就要多用「愛」去呵護她溫柔的生命,給她安全感和溫馨感。男孩會在「敬」中學會擔當,女孩在「愛」中變得堅忍。有一個口號叫「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這就是家教的智慧。


放大爸爸的優點,給孩子樹立人生榜樣


在孩子心中,爸爸是保護神;有爸的家,孩子就有安全感。對於離異的家庭,媽媽該怎樣跟孩子描述遠離的爸爸?即使爸爸不在身邊,要如何讓孩子有安全感?要怎樣讓孩子以爸爸為榜樣,心中有目標、有追求?


 歐巴馬作為黑人和白人的混血時代,當上美國總統,這是美國歷史上的里程碑。他爸爸是肯亞的黑人,媽媽是美國白人,因為愛情促成他們結合。在歐巴馬剛滿兩歲時,爸爸就離開了,媽媽一直從事公益事業,幫助那些不同種族的孩子。


小時候,歐巴馬看見別的孩子跟爸爸出去玩,就問他媽媽,爸爸在哪裡?爸爸長什麼樣子?他媽媽和外公就告訴他說:「你爸爸是大英雄!」歐巴馬的爸爸是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會被稱為大英雄?


外公告訴歐巴馬說:「你爸爸年輕時,歌唱得好。有一次他參加一個音樂晚會,原定是由你爸爸擔任主唱,但那天偏偏來了幾個大明星,他們把舞台給占了。可是你爸爸最後還是勇敢地上台,把一首歌完整唱完。」


這樣就是大英雄!面對強勢的明星,還敢上台;上台後,能把一首歌完整唱完,這就是大英雄!等到歐巴馬上小學時,爸爸終於回來了,他終於盼到了這個大英雄。老師把他爸爸請到學校,給孩子們講肯亞的文化和歷史。所以,在童年。毆巴馬的心中沒有父母離異的陰影,更沒有被父親拋棄的仇恨,只有大英雄的爸爸形象。這就是母愛的智慧。


母愛的智慧,既是發現的智慧、分別對待的智慧,也是家庭成員間橋樑的智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來源:親子天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1]做的好!



[35]你還記得呢!



[69]你這樣快就想出來了!



[02]了不起!



[36]你真懂事不少!



[70]你使它變得容易多了!



[03]好主意!



[37]太好了!太好了!



[71]沒有人是十全十美!



[04]好多了!



[38]哇!看你的了!



[72]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05]恭喜你!



[39]我真以妳為榮!



[73]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06]真好啊!



[40]你快要做到了!



[74]你看你想出辦法來了!



[07]做得好!



[41]那實在太好了!



[75]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08]非常好!



[42]我很喜歡那樣!



[76]你今天做了不少是啊!



[09]好可愛!



[43]真是令人感激!



[77]你幾乎樣個大師一樣純熟啊!



[10]好極了!



[44]你做得很順手嘛!



[78]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11]你做對了!



[45]你以前做到了!



[79]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了!



[12]真是傑作!



[46]你可以辦到的!



[80]不錯哦!你有能力作得到!



[13]真令人驚訝!



[47]繼續加油努力!



[81]真是讓我感到快活啊!



[14]太奇妙了!



[48]好!(豎起大拇指)



[82]謝謝你啊!



[15]進步真快!



[49]你想出好辦法了!



[83]你幫得很對!



[16]做得漂亮!



[50]你真是好幫手!



[84]這好像你做得最好的一次!



[17]那就對了!



[51]你一定練習很久了!



[85]我想你已經有把握了!



[18]你真能幹!



[52]你做得漂亮極了!



[86]你今天做得比以前好呢!



[19]你做到了!



[53]你真讓父母開心!



[87]你真的不斷在進步呢!



[20]很突出噢!



[54]進行得很順利嘛!



[88]再試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21]很不錯呢!



[55]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89]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22]繼續保持!



[56]你真是可愛(美麗)



[90]繼續做,你愈來愈進步了!



[23]多美妙啊!



[57]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91]你不會忘記你做得那樣好!



[24]我好愛你!



[58]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92]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25]那就是了!



[59]你今天做得好認真!



[93]你正進入很好的情況呢!



[26]你走對路了!



[60]你每天都有進步哦!



[94]我自己都沒有做得那樣好!



[27]做得好極了!



[61]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95]你真是我的小王子(小公主)



[28]繼續試試看!



[62]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啊!跟你在一起我覺得很快樂!



[29]你辦得到的!



[63]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96]那真是一件溫馨的事啊!



[30]你學得真快!



[64]這才是我的好孩子!



[97]你真令我感動!



[31]極佳的表現!



[65]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98]我為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32]就是那樣做!



[66]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99]你真像個美麗的小甜甜!



[33]這正適合你!



[67]你正盡力地做好它!



[100]看到你做得那麼認真,使



[34]記性真好啊!



[68]對了!就是這樣做!



  我覺得很欣慰,有你真好!



 


 


 


 


 


 


 


 


 


 


 


 


 


 


 


 


 


 


 


 


 


 


 


 


 


 


 


 


 


 


                http://tw.myblog.yahoo.com/sumay-iris/article?mid=1443&prev=1459&next=1442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 黃瑽寧、王宏哲                         


專家怎麼說:黃瑽寧醫師


這種現象應該只會出現在男孩子身上,女孩子比較少。為什麼呢?因為在男孩的成長發育過程中,他身上特有的一種睪固酮會有幾個上升的波段,男孩子會這麼叛逆就是睪固酮的獨特威力。


就拿動物界裡最接近人類的黑猩猩為例,只要給任何一隻黑猩猩多一點睪固酮,牠就敢去挑戰牠們的老大;而黑猩猩族群裡的領袖,肯定是體內睪固酮最多的那隻,只要牠一聲令下,其他黑猩猩都要服從。


人類也是一樣,在男人最桀傲不馴的時候,就是他體內睪固酮分泌最多的階段。男孩心中都有一種階級觀,他們都要需要一位領袖;一旦這個領袖沒辦法領導,失去威信,底下的人就會踩到他頭上去。所以,對男孩來說,家裡「誰是老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有些在家裡會亂搞、誰都不怕的男孩子,在學校卻不見得是帶頭的老大;如果老師比他還強悍的話,他還是會降服在老師的權威之下。但在他眼中,家裡面如果沒有足以擔當他老大的成員的話,他就會開始指使別人、發號施令,不管是對大人還是比他小的孩子,來證明他才是老大。


會讓孩子爬到頭上、對大人沒禮貌的家庭,主要原因就是父親沒辦法擔當「老大」這個領導者角色,你太溫和了,對孩子太好,溫和到讓孩子不把你放在眼裡。


即使父親你想大聲宣告你是家裡的老大,但是你的管教底線在哪裡?你家裡有什麼規矩需要遵守的嗎?懂得管教孩子的父親,不一定就要讓孩子看到你像老鼠看到貓那樣害怕,你可以當孩子的好朋友,但是你要設定你的管教底線和規矩。只要不超過管教底線的行為,孩子做什麼都應該被接納包容;一旦跨過這條底線,你是不是會嚴格執行你的規定呢?


比方說,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時,孩子可以騎到爸爸身上或踩在頭上;一旦睡覺時間到了,就要乖乖去睡,不能拖延,否則明天就沒有玩具玩。你家有沒有這樣的規定?你能不能嚴格執行?還是輕易的退讓打折?折損自己當父親的威信呢?


 


專家怎麼說:王宏哲兒童發展專家


管教孩子的時候,把握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是:不要有情緒性的語言!就算孩子要接受處罰,也是因為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因為他惹你生氣而處罰他。


另外,也不要講出你做不到的處罰,與其用「你再不乖就把你丟掉」這種沒效果的恐嚇性語言,還不如實際一點,直接警告他說:「你再不聽話,等一下就不能看卡通!」或是:「你再不吃飯,我就要把你的戰鬥陀螺沒收!」這種看起來比較輕的處罰,在孩子心中反而是比較嚴重而有效的,因為那才是他有感覺的處罰。


但是你可能會說,要是真的把孩子的玩具沒收,孩子卻鬧得更大、哭得更兇,怎麼辦呢?難道要索性還給他嗎?當然不是!孩子如果哭鬧得更厲害,表示把他玩具沒收這招是有效的;這時候,你不要理他,要是他再鬧,就再沒收他第二顆。可是他還是會想挑戰測試你的底線到底在哪裡,你會不會,敢不敢真的去執行?只要你堅持下去,不要只罰一次,不要看他更鬧,你就退讓,第二次、第三次都一樣孩子就知道你是玩真的,這樣,你就成功了。


所以,當你執行處罰,而孩子卻因此哭鬧得更厲害的時候,你最好趕快離開現場,不要跟孩子處在同一空間裡,因為孩子知道父母終究會心疼、心軟而讓步,你就被他看破手腳,很快就破功了。


 


竟該怎麼營造一個恩威並重的親子關係呢?


第一親子共同建立家庭規則:玩樂有玩樂的時間,對大人要有禮貌,不可以有哪些不良的行為等等規定,都要由全家一起討論,得到共識後確實執行。


第二爸媽做錯事,也要向孩子道歉:這是給比較威嚴的父母一個規則。你不能只知道管教你的孩子,而自己的行為卻是沒矩,常常犯錯也不改。大人犯錯也要跟孩子道歉,但如果不是故意的就不需要道歉。


第三給過警告一定要徹底執行:你不能每次都只是在警告而已阿!從還都沒有真正執行過處罰,孩子怎麼可能把你的警告當真呢?


最後當孩子重複犯錯時,要運用「情緒凝結」技巧:也就是轉身不理他,讓他感受到你是真的生氣了。他就會想:「平常爸爸都是開開心心的跟我玩,怎麼現在變這樣?」他才會思考自己哪裡犯錯。要是孩子一再犯錯,而大人的態度還是軟趴趴的,依舊對他好言相勸,孩子還是不知道他哪裡做錯了。


 


                        


 


 


 


 


                                           


 


 


 


 


 


 


 


 


                                                         來源:把孩子教好不容易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身為家長的我們,是否您也曾抱怨過,自己總是花很多時間整理孩子的東西,孩子一邊玩、一邊丟玩具,媽媽就跟在後面隨手撿起的例子。若孩子年紀還太小,協助整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孩子已經唸國小中年級了,還是由父母代為收拾東西,父母做的就太多了。正因都是父母在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所以當然不會也沒有意願自己來。


現代社會的生活水準比起以往真是好得太多,各項條件也越來越優,那麼,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問題兒童或青少年?


許多忙碌的家長,為了彌補疏於陪伴孩子的虧欠,往往有空的時候就對孩子寵愛有加,沒空的時候則以金錢或物質享受來取代面對面的親子共處與交流,甚至會和其他家長在物質條件上一較高下,好像出手闊綽就比較光彩。然而,被過度關愛和物質寵壞的孩子,無法從自己的內在生出力量,身心時常是無力、散漫的,動不到三分鐘就喊累,更遑論負擔其他重責大任了。


另外,有些家長也因為疼愛孩子,就不准孩子在地上爬行翻滾,也不讓他們在戶外的空地上做活動,只因為會弄髒衣服。其實,爬、翻、滾等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動作,不但可增進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亦可刺激內耳、前庭、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助維持平衡感、手眼協調、左右腦均衡發展以及記憶和理解力。上述於爬行過程中接收的良性刺激,可提升身體和空間智能的發展,讓孩子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有助形成抽象思考,對於數理學習極有幫助。


家長若想讓孩子未來的路走得變順暢,就需要從小培養關鍵能力:


一、熟能生巧,讓孩子嘗試自己動手處理事情。


孩子自己整理環境或處理其他事情,可能沒有家長來得整潔迅速有效率。如果家長因此而嫌東嫌西,甚或乾脆接手自己做,孩子會有挫折感,日後也不會願意再做了事情又被唸。讓孩子嘗試自己做事情,一開始或許不夠完美,但熟能生巧,以後一定做得快又好。


二、孩子提問問題,請先找到問題點,而非立刻提供解答。


當孩子向您要答案時,請帶著他們一起走流程,也就是先找到問題點,而非立刻說提供解答。孩子的提問通常和生活經驗相關,父母可以就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或現象,引導孩子思考事情的脈絡。孩子提問是好事,表示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如果家長能帶著他們一同抽絲剝繭,孩子的體悟會更深,無形中也累積了生活經驗。若孩子只是懶得自己思考,或僅期待別人代勞,父母就更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動動腦,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以「角色扮演」遊戲啟發孩子的思考力與行動力。


之前看過一本親子教養書,作者在書中提到,常和她的女兒玩「醫生與病人」的遊戲,由孩子扮演醫生,媽媽扮演病人。病人會將自己的種種症狀告訴醫師,比方說這裡痛那裡痛、吃不好睡不著,或者其他更奇特的狀況等等,醫師就得想辦法解除症狀。孩子天馬行空的創意解決方案,未必是真正「有效」的,但是透過扮演病人的媽媽回饋,扮演醫師的孩子,醫師就得以調整自己的作法,無形中養成孩子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及習慣,日後就不會仰賴別人為自己搞定一切。


四、父母本身要有彈性,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去體驗人生。


做事情的方法不只一種,就像從A點到B點有許多不同的路徑可選擇,直線或許是最快的方式,但較為曲折的路線,卻能帶來更多不同的風景。因此,不妨放下「追求完美」的要求,讓孩子以自己的步調去體驗人生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