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幼兒疾病、發展 (3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氣溫驟降,也是嬰幼兒最容易感冒的季節,一方面寶寶的免疫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本身抵抗力不好都會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如果寶寶感冒了應該要如何護理,有哪些錯誤觀念一起來看看!

                                                IMG_6953    

 

一、 小兒罹患感冒原因

1、身體發育未全  孩子容易患感冒,與他們生理、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有關。孩子鼻腔狹窄,黏膜柔嫩,黏膜腺分泌不足較乾燥,對外界環境適應和抵抗能力較差容易發生炎症。

2、周圍環境不良  有的家庭居室條件較差,陰暗潮濕;室內溫度過度或太低;喜歡終日將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有的家庭成員嗜好吸煙,加上房同生火,煙塵污染嚴重。

3、餵養方式不當  由於孩子生長發育快,缺少母乳而採取人工餵養的孩子及嬌慣、偏食、厭食的孩子,營養不良或不均衡,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缺鐵、缺鈣或維生素及蛋白質不足。

4、缺乏室外鍛煉  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或重視不夠,不少孩子缺乏戶外活動或家長溺愛孩子,將孩子成天關在空調房間內。這些孩子一旦受點涼,就無法適應,極易發生感冒。

 

二、 小兒感冒護理方針

1、做好飲食護理  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強求寶寶進食將增加寶寶胃腸負擔,對身體和疾病恢復有害。每次吃的食物少些,次數多些,多給寶寶喝水果汁,如新鮮橙汁等。

2、幫助寶寶排汗  寶寶的衣服和被褥不要過多過厚應穿寬鬆衣褲,以利有效出汗和散熱。千萬不能給發熱寶寶穿過多衣服和蓋過厚被褥,否則容易導致高熱不退甚至誘發高熱驚厥。

3、房間空氣流通  保持寶寶的房間空氣流通。對發熱的寶寶,新鮮的空氣有助皮膚有效出汗而降低體溫。應避免直接對著寶寶吹風,而導致寶寶皮膚血管收縮,加重病情。

4、最好臥床休息  寶寶年齡越小,越需休息及護理,待症狀消失後再恢復活動,以免因病灶未能清除而復發。有發熱的寶寶,最好臥床休息,以減少其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

 

三、 預防感冒的錯誤觀念

5、打疫苗防感冒  注射流感疫苗只能針對疫苗中所含3病毒毒株引起的感冒有效,在注射半個月後產生抗體,但對其它病毒或細菌沒有作用,注射流感疫苗不可能預防普通感冒。

6、禁止寶寶外出  預防感冒最有效方法是帶孩子積極進行身體鍛煉出門曬曬太陽,曬太陽可使全身溫暖,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於氧氣和營養物質吸收及二氧化碳和廢物的排出。

7、要多穿點衣服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凍就給孩子穿得過多,結果往往使孩子失去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衣著過多或蓋被過厚會使寶寶體內喪失過多水分,嚴重時還會發生脫水熱。

8、冬天不必開窗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定時開窗換氣,加大室內濕度。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可在暖氣片上放上濕毛巾,或在暖氣旁邊放一盆清水。

 

        

 

            來源: http://mombaby.tw/article10428.html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爸媽們常問,為什麼寶寶這麼容易生病?寶寶常生病常是因為偏食造成營養不足或不均衡,對天氣變化和外在環境的抵抗能力變差。


 


剛出生的寶寶,帶著來自媽媽的抗體保護,來到這個世界。4個月後,媽媽的抗體慢慢消失,寶寶就容易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引發感冒,腹瀉等疾病。此階段寶寶營養的主要來源不再是母乳(或配方奶),需要攝取適當的「副食品」來滿足成長需求。4-8月是旅遊旺季,家人團聚及出外旅遊機會多,到人潮密集的地方出遊、飲食習慣的改變,都可能讓寶寶適應不良,而增加疾病病原的傳播與罹病機會。這時,更要特別注意寶寶每天吃的食物是否衛生、營養是否均衡足夠,從提高寶寶抵抗力來保護健康,免於疾病的威脅。


 


寶寶開始長牙,腸胃道的發育逐漸成熟。食物供應型態可以慢慢轉成半固體或固體型態。


 


4~9個月寶寶成長的副食品添加營養重點


4~6個月:


4個月寶寶的體內鐵、鈣、葉酸等營養元素會相對缺乏,應挑選純淨米精含鐵、鈣、葉酸、多種維生素而且無麩質,減少過敏機會,是最適合寶寶的第一口副食品。5個月之後寶寶開始能接受更多種類的副食品,更要重視寶寶腸道益生菌的生長及眼睛的保健,因此可以嘗試無蛋黃的水果優格米精,優格可使腸內改變細菌叢生態,另含有覆盆子、藍莓、蘋果、黑醋栗等水果均富含維他命C、花青素、鐵質等維生素,葷食要等到6個月以後再添加避免過敏,對於寶寶不喜歡的副食品,可過幾天變換製作方法,再行餵食。6個月以內的寶寶具有強烈的挺舌反射,如果餵入固體食物,寶寶會下意識的將之推出口外,因此注意副食品的滑順口感。


*營養師特別提醒:水果的口感比蔬菜好,容易被寶寶接受,但蔬菜含有促進食物中蛋白質吸收的獨特功能,而且礦物質和纖維素較多,利腸通便。因此兩類食物須平衡攝取,父母不可為滿足寶寶喜好而減少蔬菜的攝取,以免偏食。


7~9個月:


7個月,大部分的寶寶開始長牙,腸胃道的發育逐漸成熟。食物供應型態可以慢慢轉成半固體或固體型態。雞肉蔬菜米麥精,搭配多種蔬菜和優質雞肉蛋白質,可補充該階段寶寶成長所需熱量及訓練小朋友的咀嚼能力,並可以配合天然蛋黃泥、蔬菜泥、肉泥以及水果泥來補充嬰兒配方奶所不足的蛋白質。8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學習爬行,體力消耗較大,應供給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9個月寶寶腸胃道對油脂的吸收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不能進食油脂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此階段熱量需求從4個月的705大卡進展到9個月的860大卡(註:熱量為取男女寶寶體重中位數之每天熱量需求),建議媽媽可以適當選用健康營養的小份量食物如含高鈣、高鐵的手指餅,作為餐與餐之間的點心,來補充不足的熱量。


*營養師特別提醒:飲食中應注意添加麵粉類的食物,其中醣類可為寶寶提供每天活動和生長的熱量,另外其中含有的蛋白質可促進寶寶身體組織的生長發育。


 


營養完整攝取均衡則是維持免疫力的重點。


養成健康寶寶的第一步


0~3歲是寶寶人生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營養根基打得是否牢固,直接關係到寶寶一生的健康。家長們在寶寶副食品的餵養上,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原則:


寶寶的食物要軟爛:


嬰幼兒的咀嚼和消化機能尚未發育完善,消化能力較弱,沒辦法充分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所以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和消化程度選擇食物,保證供給食物做到細、軟、熟、營養、衛生,每添加一種副食品,濃度由稀至濃,逐漸加量,需要7天的適應觀察期,等到寶寶完全習慣之後,再添加下一種食品。添加副食品後,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大便情況,如有異常要暫緩添加。


寶寶的飲食要多樣化:


寶寶對單調食物容易產生厭倦感。為了增進寶寶的食慾,保持充分合理的營養,避免寶寶偏食,家長們應該使食物種類豐富多樣,色、香、味俱全,主食粗食交替。一開始可以選擇純淨米精無麩質、蛋類降低過敏機會。待??適應之後可改用地中海蔬菜米精或蘋果燕麥精,甜鹹口味交替食用,不只可以激發??進食興趣更讓寶寶補充各種天然食材的營養,如菠菜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鐵質,番茄富含茄紅物素、維生素AB群,燕麥富含維生素B群、E及蛋白質等。


良好的免疫力,是決定個人健康與否的關鍵,而營養完整攝取均衡則是維持免疫力的重點,優良的副食品含有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B群、CE,礦物質中的鐵、鋅......等都是維護免疫力機能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缺乏任一營養素,都會連帶影響到免疫機能,也就容易生病。要讓寶寶健康平安長大,爸媽準備健康營養的副食品就是給寶寶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美惠 醫師
在護育嬰幼兒的過程中,經常令父母遭受困擾的嬰幼兒消化道疾病有下列幾種:
1. 腹瀉

嬰幼兒期生長快速,很需要營養的補給,若時常發生腹瀉,則可能因為消化吸收不良而影響生長。

急性腸炎是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其致病菌最多是濾過性病毒,預後()一般良好。但是,有少數病兒在急性腹瀉時,因處理不當。造成脫水現象。或遺留下腸黏膜的傷害,轉成慢性腹瀉,就會導致營養不良。所以。急性腹瀉時的處理必須非當慎重,應先讓病兒停止一般食物,改為攝取電解質水,以補充自糞便中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此法至少需維持八~二十四小時,視病兒腹瀉改善的情形,再餵食母奶或短期食用稀釋的牛奶。無論如何。及早送醫診治是最上策。
另有慢性的、非特異性腹瀉,它的症狀是每天三、四次稀軟大便,雖然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是體重增加良好,這種不影響生長的慢性腹瀉,比較不需要擔心。
嬰幼兒長牙時期,若同時遇上發燒、腹瀉,長輩們常會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長牙的緣故,這種傳統的說法不只流傳於中國,西方國家也有此一說。然而。此說至今仍末獲得學理的支持。我們只能解釋為:嬰兒一般是在五~六個月大以後長牙,而這時期也正是母親給幼兒的抗體逐漸消失的時候。嬰幼兒在此時期較容易感染腸炎或感冒,因而引起腹瀉和發燒的現象。
2. 嘔吐
 


嬰兒嘔吐是常見的現象。有些情況比較嚴重,有些則只是輕微的回奶。嬰兒因胃與食道間賁門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比較容易吐奶。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到了十八個月以後),吐奶的現象就減少許多了,但若嘔吐次數頻繁、體重不增加,甚或胃酸侵蝕食道,導致食道炎而吐血等併發症時,就需要特別注意護理。此外,消化道之全部或部分阻塞的時候,嘔吐亦為常見的現象,必須儘速請醫師診治。
3.
寄生蟲感染  


這也是嬰幼兒期常見的消化道問題。近年來,臺灣的蛔蟲與鉤蟲寄主已較過去減少許多,不過,由於人口密度的增大,蟯蟲的感染仍相當普遍。幼兒若經常在半夜抱怨肛門癢,家長要注意,可能就是蟯蟲感染;有少數遭感染的幼兒也會有陰部紅癢的症狀。一旦經醫師檢查,證實幼兒感染了蟯蟲,應全家接受檢查,然後一起治療,才有根治的效果,否則很可能治癒後又被家人傳染。
養成吃東西前洗手的習慣,是避免寄生蟲感染的秘訣。因為寄生蟲的感染途徑多半是在不潔淨的手取食時,附著於手上的寄生蟲卵隨著食物進入腸胃,而引起感染的。
4.
腹痛  


三、四歲以上會說話的幼兒經常會說他肚子痛,尤其肚臍周圍的痛更是多見。他們若是偶爾說說,不一定會引起家長的特別注意,但若經常喊肚子痛,就不得不讓人擔心了。


如果腹痛的位置在肚臍周圍,時間很短(少於十分鐘),痛的程度也不嚴重,仍可繼續玩耍,很可能只是功能性腹痛,比較沒有關係。但若是腹痛部位在上腹,或肚臍附近以外的地方,且每次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程度不輕,如再伴隨嘔吐、饑餓痛、白色大便或血便、黃疸等症狀者,應提高警覺。早點請醫師診治。若腹痛已超過了三個月以上,雖然沒有上述症狀,最好還是請醫師診治比較安全。
消化道是孩子獲取成長所需養分的重要生理組織,若是發生病變,應該儘速請醫師診治,以維護健康。

註:得病後,將來身體復原的情況稱為「預後」。




                 


 


                                        來源:奇蜜育兒gogo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採訪撰文 / 張晴宜


                      諮        /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 任 醫師 潘俊伸


 


寶寶鼻腔較狹窄 鼻道容易阻塞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 任 醫師潘俊伸表示,嬰幼兒的鼻子和成人相較,鼻腔狹窄,鼻道也比較短,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就容易充血、腫脹,因此容易造成鼻塞症狀。若罹患感冒,鼻水、鼻涕等分泌物增多,鼻道阻塞情形會更為明顯。一般來說,寶寶鼻塞不會嚴重到影響健康,不過由於小寶寶不太會張嘴呼吸,平時還是要多注意寶寶是否有打鼾、喘鳴聲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現有問題時要盡早就醫。


替寶寶清除分泌物


若發現寶寶鼻腔有固體型分泌物,請照顧者不要用夾子或尖銳物將它弄出來,萬一孩子動來動去容易不小心就會將他的鼻黏膜戳破。建議以小棉花棒沾點水清理鼻腔口,同時應避免棉花棒放過於深入。至於像鼻涕這種較為黏稠的液態分泌物建議可用吸鼻器,將鼻腔清潔乾淨。


嬰幼兒常見的小兒鼻


鼻炎是寶寶最為常見的疾病,因上呼吸道受到感染,鼻腔黏膜充血腫脹,使得分泌物增多,會出現鼻塞、流鼻水及打噴嚏等情況,有些寶寶甚至會有鼻涕倒流、呼吸困難、打鼾、煩躁不安等表現,影響睡眠品質。


寶寶也會有鼻竇炎


潘俊伸醫師說明,很多人都會誤以為鼻竇在鼻腔內部,其實不然。我們頭部的骨頭之間會有一些空腔,這些地方就是鼻竇的所在位置,它分別有幾種型態。上頷竇位於兩側臉頰,蝶竇在眼睛下方,眼睛上方有額竇,鼻腔外上方有篩竇。而通常剛出生的寶寶長好的鼻竇只有上頷竇和篩竇,約成長到56歲鼻竇才會陸續發育成熟。因此,小寶寶罹患鼻竇炎的機率微乎其微。


若發現寶寶鼻腔分泌物是黃色或綠色的濃稠液體,不見得就是鼻竇炎喔!通常大約56歲的幼兒感冒併發鼻竇炎的機率才會比較高。


鼻竇炎的成因與治


鼻竇的排泄孔是和鼻腔相連的。當鼻腔受到病菌感染引起發炎現象時,鼻腔內分泌物因而腫脹(塞住),同時鼻竇的排泄孔也被堵住,無法將病菌和分泌物順利排出,便導致鼻竇炎。


鼻竇炎必須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整個療程約兩週。一定要聽 從 醫師囑咐,每日按時吃藥,切忌自行停藥,若沒有好好接受完整治療,鼻竇炎的情形可能會越趨嚴重,到時就要採鼻腔灌洗方式來治療。


 


 


 


潘俊伸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總醫師、主治醫師


   潘俊伸小兒科診所院長


現任: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 任 醫師


 


 


 


                                                   來源:嬰兒與母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營養專家提出—良好均衡的飲食攝取,寶寶不但不會有營養不均衡的情況,更不會造成偏食的問題,如此方能確保寶寶更健康的成長。然而,想要養成寶寶不偏食的習慣,那麼促進寶寶嗅覺與味覺良好的發展是重要的關鍵。

            文/楊雅馨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治醫師   黃謙瑄

                   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   許翠端

嗅覺與味覺發展
當寶寶零歲時,嗅覺及味覺感官已經開始發育,但是寶寶對於味道的認知幾乎是零,因此,需要藉由大人“不斷重複”的告訴寶寶,讓寶寶將各種味道和名稱聯想一起。
如:媽媽幫寶寶洗澡時,可以和寶寶說:「寶貝要洗香香囉!」讓寶寶知道如此乾淨愉悅的味道叫做「香」;又或著餵寶寶喝果汁時,可以說:「果汁,甜甜唷!」……時間久了,寶寶自然就會將味道和認知連接在一起囉!
至於,嗅覺與味覺發展是如何發展?黃謙瑄醫師說:「嬰幼兒味覺及嗅覺發展情形並無太大差異。」在嗅覺方面,初生嬰兒即能分辨一些食物的氣味,也能搜尋氣味的來源,對難聞、討厭的氣味會將頭轉開。
在味覺發展上,根據研究發現,初生嬰兒能分辨甜、酸、苦的味道,然而對鹹較沒有反應,而4個月大的嬰兒可開始發展出辨識鹹味的能力,並有明顯偏愛鹹味的情形出現。

密不可分的關係
嗅覺與味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有75%的味覺會受到嗅覺的影響,所以一旦重感冒鼻塞時,由於聞不出食物的香味,當然也就降低對「吃」的欲望。
嗅覺與味覺過度敏感或遲鈍,都會干擾寶寶的飲食習慣與營養攝取;當父母發現寶寶有挑食的問題,不見得寶寶不喜歡此食物的味道,有時還得考慮食物質地的問題。

如何協助寶寶探索
當寶寶在接觸新的氣味、味道時,由於他們之前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不知何謂香或臭、甜或酸,家長如能提供相關的感覺刺激時,能搭配口語介紹,寶寶自然會配合他所聽到的聲音及嗅覺、味覺經驗,隨著經驗的累積及認知能力進展,學會辨認味道及其代表的意涵。
此外,當寶寶的飲食進入副食品階段之後,便是寶寶的味蕾大體驗的時候了!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在此提醒家長可別一下子給寶寶太多的選擇,家長才能藉由觀察寶寶的排便和吃的量,來判斷寶寶是否喜歡這項副食品,以及觀察寶寶的腸胃是否能接受此項副食品。
最好的方式是同一種食材,讓寶寶先嘗試約3~5天,如果寶寶吃得不錯,排便也正常,家長便可以再換下一種食材。


媽媽寶寶同樂趣
遊戲齡:0~3個月
名稱:聞香大師
步驟:
一、媽媽可以利用底片合類裝天然的香料,如:檸檬皮、桂花、芹菜、大蒜等,.再以蓋子蓋上,然後在上面搓幾個洞,自製聞香瓶。
二、再讓寶寶聞香氣,並觀察寶寶的表情。
注意事項:
這時候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在味覺的部分並不建議給予寶寶太多的刺激;不過,在嗅覺的部分可以每週讓寶寶試不同的味道,但要注意的是家長在給寶寶聞香時,盡量選擇天然的味道,避免人工合成。

遊戲齡:4~6個月
名稱:嚐鮮趣
步驟:
一、媽媽可以將炸雞(或雞塊)去皮,將肉撥成絲,汆過熱水後,將多餘的油與鹽分沖掉,用廚房紙巾吸乾。
二、丟一絲雞肉在寶寶嘴內,讓寶寶嘗試雞肉的味道與性質。
注意事項:
媽媽在餵寶寶吃副食品時,不妨先讓寶寶聞一聞後,再餵給寶寶吃,如此寶寶才會對嗅覺及味覺做比較好的連結。在給予寶寶新的食品時,應讓寶寶先嘗試約3~5天,如果寶寶吃得不錯,排便也正常,家長便可以再換下一種食材。

遊戲齡:7~9個月
名稱:咬咬樂
步驟:
一、將蘋果削皮、切細長條塊。
二、讓寶寶握住蘋果條,讓寶寶練習咀嚼。
注意事項:
這時期的寶寶發牙發的很厲害,也會伸手去抓想要的食物,只不過這時候寶寶「手眼協調」發展功能還不好,所以寶寶會吃的滿嘴都是,雖然如此,但父母也不要忘了唯有不斷的讓寶寶練習,才有進步的機會。

遊戲齡:10~12個月
名稱:猜猜樂
步驟:
一、將不同形狀的水果(如:香蕉、蘋果、橘子、葫蘿蔔),丟入一個布袋內。
二、當媽媽說「橘子」,讓寶寶去布袋尋找橘子。
三、如果寶寶正好拿到橘子,可以對寶寶說:「寶寶,你好棒喔!」;如果拿錯了也沒關係喔!
注意事項:
這階段的寶寶開始可以對東西做適當的連結反應,也就是說知道什麼是車子、椅子等,雖然如此,不過家長在和寶寶互動時,發現寶寶沒有說對答案時,家長也不用過於失望,因為這階段「對」或「不對」,對寶寶而言,沒有太大的意義可言,重點在於父母給寶寶更多的訊息(知識)。



                       

 

 

                                      

                                        來源:《媽媽寶寶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聯合報╱記者 楊欣潔


衛生署一份調查顯示,五到六歲兒童齲齒率近八成。為加強兒童口腔健康,國民健康局提出最佳刷牙新觀念,睡覺前、中午午飯後刷。


國健局昨日公布民國一百年「台灣六歲以下兒童口腔與衛生狀況調查」,顯示國內五至六歲齲齒盛行率約為七成九,與八十六年八成九的數據相比有下降趨勢;不過,距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五歲兒童齲齒率降至五成的目標,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國內兒童齲齒率高,與潔牙習慣不良大有關係,另一份九十八年的調查發現,國內未滿十二歲兒童,兩成睡前無刷牙習慣。


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蔡珍重說,家長對於兒童口腔清潔常有迷思,例如不少家長認為幼兒乳牙會掉,或認為新生兒僅喝奶沒吃糖,不用清潔或看牙醫。其實,乳牙若蛀掉會損及恆牙健康,甚至壞到牙齒根部,建議家長,當新生兒長出乳牙時就該刷牙。


蔡珍重表示,家長可使用濕紗布清潔新生兒的口腔,讓幼童習慣異物感,六到九個月長出乳牙後,可使用含氟牙膏並用軟毛的兒童牙刷替幼童潔牙。


過去,國人大多習慣在起床後、就寢前刷牙,不過,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白天刷牙最好是在中午用餐後,午餐後刷牙保有口腔清潔持久性較早餐後刷牙強。


建議家長落實保健牙齒的「二不二要」,「二要」就是在睡前一定要刷牙,一天至少刷兩次,最佳時機為睡前、午餐後;牙膏要含氟,每半年要接受牙醫師塗氟以及口腔檢查,幼兒在長出第一顆牙就可開始塗氟、看牙醫。


邱淑媞說,「二不」則是少吃甜食、多漱口,不要讓幼兒含著奶瓶睡覺;家長不要餵食寶寶咀嚼過的食物。


 


 


 


                           


 


                                                來源:聯合新聞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大紀元記者 黃本真編譯報導   陳俊村 編輯

 

新的研究顯示,胎兒在懷孕30週的時候,聽覺及大腦的感應機制已發展成熟,且能聽母親講話。研究同時證實,出生後嬰兒能分辨母語與其他語言的差別。研究人員表示,母親是最能影響胎兒大腦發育的人,對胎兒而言,母親講出單字的母音,聲音較響亮,是引發他們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對象。

據醫學新聞網站MedicalXpress.com報導,共有40位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和美國塔科馬(Tacoma)剛出生30小時、男女各半的嬰兒參與了這項研究。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心理教授沐恩(Christine Moon)暨本研究主要作者說:「這是首次研究證實,胎兒在母親懷孕時期,能學習母親話語中的某些特定聲音。」

這項研究改變了先前在經驗上,嬰兒於出生6個月後,方對說話聲音有顯著反應的看法。實際上,嬰兒在出生前即有反應。

報導說,在幼兒時期,幼小的嬰兒就能聽出母語和外來語言母音的差異。嬰兒對不熟悉或熟悉聲音的反應,會顯現在吸吮奶嘴時間的長或短,這是學習的證明,因為這意味著嬰兒在子宮內能分辨不同的聲音。

在實驗中,這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聽到外來語的聲音所吸奶嘴的時間,較聽見母語時還長。研究人員說,嬰兒是最佳的語言學習者,而嬰兒吸收外界訊息的不同方式,或許可作為人類終身學習的參考。

這項研究共同指導兼合著者庫爾(Patricia Kuhl)說:「我們想知道在幼兒時期,是以什麼神奇的方式開始學習,而成年人卻無法辦到。否則,可能就錯失且浪費了嬰孩時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兒科醫學會》(Acta Paediatrica)雜誌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您家的小寶寶是不是已經開始學著「爬爬走」了呢?對寶寶來說,「爬行」的動作不僅可以幫助他們訓練大小肌肉的張力發展與協調能力,激發孩子對環境空間的探索能力與好奇心,更可以進一步增進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喔!所以,爸媽應該多讓寶寶「爬爬走」!


寶寶爬行的發展過程



◎原始期:0~2個月大


寶寶在2個月大之前,趴在床上時會自然的將頭偏向一邊,這是為了維持呼吸的本能。在這個時候,不時的幫寶寶換邊趴臥,可以讓寶寶的頸部肌肉得到有效的鍛鍊,為寶寶抬頭的能力奠定基礎。到了大約2個月大左右,寶寶就能在趴臥時順利的把頭抬起來了!


◎過渡期:3~7個月大


當寶寶長到3、4個月大的時候,應該要能以手肘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做出像小美人魚一樣撐起身體的姿勢。漸漸的隨著孩子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時常的抬頭東張西望,四肢的力氣也越來越大,差不多6個月左右,寶寶開始學著用肚子頂著床面,划動四肢,手腳並用地嘗試移動身體往前爬,或是「倒退嚕」。



◎成熟期:8個月大之後


8個月大的寶寶,不論是四肢或是身體軀幹的力氣都越來越大,甚至可以用手臂與大腿的力量將身體撐高,成為高跪姿。一開始還會搖搖晃晃,慢慢的當寶寶學會手腳交替動作往前爬之後,他就開始要跟爸爸媽媽玩捉迷藏囉!


爬行對baby發展很重要!


一般而言,寶寶約在8~10個月之間開始學著爬行。但是有些寶寶可能未經爬行階段,就直接站了起來,開始搖搖晃晃的學走路。臺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小兒復健科黃謙瑄醫師認為,成長過程中缺乏爬行的經驗,可能會影響寶寶未來的發展,甚至導致某些學習能力上的障礙。而爬行的重要性包括:


◎視覺發展:


寶寶在爬行的時候,頸部的運動量很大,抬頭以及不斷的藉由視覺搜索環境,對寶寶的視覺協調能力形成有很大的幫助;而視覺協調能力的成熟與否,關係著寶寶成長後的注意力與閱讀能力發展,爸媽們千萬不能忽視!


◎觸覺發展:


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藉由雙手到處探索、觸摸,這樣的刺激可以增加觸覺的敏銳度,有助於日後精細動作的發展。


◎肢體動作發展:


爬行的動作可加強手腕與肩膀的力量,未來寶寶要學寫字的時候,手臂才能有足夠的穩定度。此外,多爬行也可增加寶寶頸部、軀幹及腰部的力量,1歲之後要學站、學走的時候,才不會彎腰駝背、增加下肢關節負荷;學習日常生活自理的動作時,也才不會有雙手力氣不足的情形。


◎心智發展:


(1)增加新的視野:


寶寶在6、7個月以前的動作發展,不是趴著就是躺著完成,視野的探索也多侷限於平面。學會爬行之後,不僅開拓了寶寶的新視野,也更容易觀察到大人的行動,做為日後模仿的目標。


(2)挖掘與探索:


寶寶的視覺搜索能力是非常敏銳的,當寶寶貼著地板到處爬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桌下、椅下及櫃子下面不易察覺的小東西,這些都是讓小寶寶感到好奇的目標。藉由爬行,寶寶可任意的發掘屬於自己的寶藏,在挖寶遊戲的過程中達到手、腳、腦三者的並用與協調。


爬行的好處不勝枚舉,爸媽們應該鼓勵寶寶多多爬行喲!


藉由遊戲,讓寶寶愛爬爬走


事前引導:


黃謙瑄醫師表示,嬰兒的語言認知能力尚未成熟,不一定能聽懂大人的口頭指示,所以若爸媽只是不斷的叫喚孩子「爬過來啊」!寶寶可能會沒有什麼反應。別灰心,黃謙瑄醫師提供一些小技巧,可引起寶寶爬行的動機:


(1)提供觸覺刺激誘發爬行動作:


例如當寶寶趴在床上的時候,爸媽可以用手掌輕輕壓迫寶寶的腳掌,刺激寶寶做出爬行的動作。


(2)拿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他:


例如拿奶嘴、食物、亮晶晶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等,在寶寶的前方晃動,引起寶寶抓取的欲望,吸引寶寶往前爬。


(3)由寶寶熟悉或喜歡的人,在他的面前吸引他:


例如拍手、叫喚、招手或作出要抱他的姿勢,寶寶常常因為想要被抱,而往前爬。


(4)模仿:


爸媽可以在一旁示範爬行的動作,引起寶寶模仿的興趣;也可由其他的寶寶的爬行示範,引起他的爬行動機。





                                                           


 


 


                                                                來源:嬰兒與母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3。(照片提供/林于倫、王碩釩)
▲圖1。(照片提供/林于倫、王碩釩)
▲圖2。(照片提供/林于倫、王碩釩)

文/林于倫、王碩釩


「老師,我的孩子說話不清楚,常會『臭乳呆』,同學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漸漸地就不和他玩,該怎麼辦才好呢?」


日常生活的溝通中,若口語表達出現發音異常、言語的清晰度不佳,可能會出現「說者無意,聽者有意」的情形,造成彼此之間的誤會,進而影響到人際互動和社交生活。


◎臨床中常見的構音異常有「舌根音化」、「舌尖音化」和「送氣不足」等,提供一些簡易的居家自行訓練方式,提升孩子的口腔功能和構音能力:


●舌根音化(如:「蛋」糕說成「幹」糕):由於他說話時,容易將舌頭後縮或是舌根部用力,導致許多音由舌根音「ㄍ」、「ㄎ」替代。


訓練孩子將舌頭往前擺放的方式,可讓他咬住一根乾淨吸管,並且要求舌尖碰觸吸管,讓孩子在這樣的方式下練習說話。請注意吸管不要咬太多,約莫0.5公分即可,否則孩子舌頭用力的位置可能還是會在舌頭根部(圖1)。


●舌尖音化(如:「褲」子說成「兔」子):這些孩子說話時,容易將舌頭前伸,導致許多音由舌尖音「ㄉ」、「ㄊ」替代。


訓練孩子感受舌根用力的方式,可讓孩子含住一小口水,然後讓頭部些微後仰(圖2),像在漱口一樣,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送氣不足(如:機「器」人說成機「寄」人):孩子說話時氣流量不足,導致許多音由「ㄐ」、「ㄗ」替代。


訓練孩子增加送氣量的方式,可隨手拿一張衛生紙,放在嘴巴前面(圖3),但不要將衛生紙貼在嘴唇上。當孩子在發「送氣音」,如:「ㄑ」時,因為送出氣流而導致衛生紙飄動。反之,若孩子發成「不送氣音」,如:「ㄐ」時,衛生紙便不會飄動;以衛生紙來提供視覺回饋,讓孩子能夠自行修正。


◎貼心小叮嚀:


前述幾種常見的構音異常型態,若是自行訓練後,孩子說話仍是不清楚,需帶孩子到醫院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更詳細的評估,確認是否有其他口腔功能、音韻歷程或構音方面等相關的問題,並提供個別化的療育課程,來提升孩子的言語清晰度。


(作者皆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語言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習記者  劉麥文科


學家發現,當嬰兒仍在母親的子宮內,他們就開始學習語言了!在此之前,人們都以為新生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才開始區分語言的聲音,但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示,嬰兒在媽媽懷孕的最後十周期間,從母親身上發出的語言有學習基本聲音和記憶的能力。


主導這項研究,也是太平洋路德大學心理學的教授恭月表示,嬰兒們開始學習產前聲音藉由聽媽媽說話的聲音,顯示嬰兒在他們出生前,了解母親說的語言所發出的聲音。


40名剛出生30個小時的男娃女娃,在美國的塔科馬和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進行研究,實驗嬰兒們聽到英語或瑞典語母音,可以掌控幾次他們聽到的元音,透過吸吮連接到一個虛擬的計算器。母音發音被選為研究的對象,因為是突出的,研究人員更認為,在媽媽不斷的說話時會很顯著,甚至可以抵抗子宮內吵雜的聲音。


就讀華盛頓大學腦科學研究所,也是共同作者之一的帕特里夏庫爾表示,大家都認為嬰兒出生時才學習,但是其實嬰兒是在更早之前就在學習,他們出生時的發音是不天真的。


嬰兒們在母親體內就能投入這種學習,因此,媽媽們更不能浪費嬰兒早期的好奇心。母親可優先影響孩子的大腦,因為媽媽在講話的元音,是很響亮的單位,且是被胎兒鎖定的。  


 


 


 


 


 


 


                                              來源:優活健康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我的寶寶已經十個月了,怎麼還不會爬呢?會不會有動作發展遲緩呢?我的寶寶玩玩具都不持久,會不會是個過動兒呢?」孩子呱呱落地後,從一個不會說話只會哭的嬰兒,逐漸會對著人笑、會爬、會坐、會站、會跑,或說話等等。這一連串的變化,不禁讓家長們充滿感謝與驚喜。然而,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擔心孩子是不是發展正常?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刺激與協助?

我們來看看,到底0~3歲的寶寶,動作發展的軌跡及順序為何?以及該如何輔以怎麼的玩具或游戲,可以幫助孩子動作發展更協調呢?我們請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來解答!

阿鎧老師提醒,因為每個寶寶先天能力和環境經驗不同,所以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也會不同,但發展的順序軌跡卻是相同的,所以家長們不必太擔心寶寶是不是發展過慢,只要發展順序相同,速度慢或快是無仿的,父母不用過份擔心!

● 0~3個月
寶寶在新生兒時期⋯⋯
,最喜歡踢腳跟揮手,而且,在這個時期的寶寶,無論是躺在床上,或是趴著時,都能夠將頭抬高,以及轉動頭。此外,一個月大時,寶寶躺在床上能夠自由的踢腳或踢小腿,側躺的時候,可以自己翻成仰躺。此時,如果家長可以多陪伴寶寶、跟寶寶互動,讓寶寶充分活動雙腳及雙手,對未來寶寶動作發展的基礎有很大的幫助喔!

● 3~6個月
寶寶這時已經可以從躺著,翻成趴著,趴著的時候可以用手撐起身體,且對眼前的事物極具好奇心,會伸手抓眼前的東西,但因為手部功能發展尚未完全,僅能夠用手掌抓取物品,尚無法使用手指。所以,這時候可以給寶寶多一點的物品刺激,讓寶寶伸手抓取東西,是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好時機。

游戲/抓抓樂
玩法/在寶寶活動範圍吊一些鮮豔的玩具,引起寶寶好奇心。因寶寶手部發展尚未完全,五指尚無法抓取物品,所以這時主要是給寶寶刺激,為接下來的抓取動作做準備。

● 6~9個月
這個時候,寶寶已經會坐著及爬行了,人家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就是在這個時候發展,寶寶可以自行從「躺到趴到坐到爬」,不過剛開始,寶寶因為手腳力氣不夠,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寶寶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等到手腳有足夠力氣後,再往前爬。此外,6~9個月的寶寶會運用手指頭抓取物品,所以這時可以盡量讓寶寶適度的從躺著,再爬起來,然後抓取物品,啟發寶寶手眼協調,及手部發展的能力。

游戲/抓抓樂進階版
玩法/在寶寶活動範圍吊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試著讓寶寶伸手去抓取。為了抓到玩具,寶寶不但會主動伸出小手,也會調整自己的位置,是訓練他們平衡、協調的好時機。

● 9~12個月
寶寶在這個時期,已經可以慢慢站立了。他們雙手藉著扶著輔助物品可以站立,且能做出上下彈跳的動作,也可以扶著輔助物走幾步路。所以,很多寶寶在這個時候,聽到音樂,會開心的彈跳雙腳跳舞。

游戲/搖搖樂、敲敲樂
玩法/當寶寶躺著時,父母可以拿著搖晃可以發出聲音的玩具逗弄他,誘使寶寶拿取,當寶寶拿著搖鈴時,父母可以輕握著寶寶的手,鼓勵他自己搖晃。或者,讓寶寶拿兩顆球互敲或兩物品互擊,訓練寶寶四指握物品的協調性。

● 1~1.5歲
這個時候,寶寶的手部發展漸漸穩定,力氣也越來越大,所以他們會想要丟東西,這時可以拿球或玩具,讓寶寶丟,也可讓寶寶感知空間的距離感。此外,讓寶寶試著拿小積木互疊,也可以訓練其兩隻手的平衡協調能力。

游戲/堆積木
玩法/拿色彩鮮豔的小積木,讓寶寶一個堆一個,只要寶寶堆疊成功,父母應拍手或開手讚美孩子,讓孩子更有信心。

● 1.5~2歲
這個時候小寶寶的手部跟腳部發展越來越好,他們已經可以藉著扶持上下樓梯,而且會倒退走。此時的訓練應該是著重在更精細的動作協調,比如:讓寶寶試著把物品投入相同的形狀中,此舉對寶寶的精細動作,及認知協調都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這個時候寶寶開始會走路,有許多家長疑問:「到底應不應該讓寶寶坐學步車?」其實許多家長購買學步車原因不外乎方便照顧,更不乏認為它可以幫助孩子快點走路,但研究指出,學步車其實沒有幫助孩子走路的功能,而且如果寶寶太早使用,因為寶寶的肌肉骨骼尚未發展完全,恐會影響寶寶日後的骨骼發展。所以,學著走路,還是讓寶寶自己摸索學習最好。

游戲/投硬幣
玩法/拿一個撲滿,讓寶寶把硬幣一一投進去,待寶寶能力進步後,再輔以不同的形狀讓寶寶配對,或者把不同形狀的物體擺在一起,讓寶寶挑出正確的形狀配對。

● 2~2.5歲
孩子這時候可以跑步啦!也可以轉彎、繞行,且不容易跌倒。此時期的訓練重點是更精細的動作,比如可以讓寶寶學習串珠子,因為串珠子牽涉到許多動作的分解,如果寶寶可以順利串珠子,代表寶寶精細的協調能力又更上一層樓了,別忘了給他一個大大的鼓勵喔!

游戲/串珠子
玩法/準備一條繩子跟珠子,讓寶寶試著拿著繩子,把珠子一一串進去,訓練孩子注意力及協調性。

● 2.5~3歲
這個時候,寶寶可以協調的吃飯、喝湯及寫字了。除了可以讓寶寶學著騎三輪車,訓練其手、腳、身體的協調;此外,可以利用摺紙的游戲,訓練手眼協調及兩側對稱的能力。如果孩子對稱協調能力不夠,即無法兩邊一起動作,往後的喝湯、吃飯、寫字等需要兩邊以上的協調動作,便無法順利進行。

游戲/對摺紙
玩法/準備色彩鮮豔的色紙,讓寶寶學習角對角對摺,如果孩子能力許可,也可以發展進階版的摺紙游戲,摺出三角型或正方形,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及兩側協調的能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給寶寶按摩不僅增進寶寶和父母的感情,還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有空了,給寶寶揉揉捏捏,不僅能治療寶寶腹瀉,上火,胃口不好等小毛病,按摩還能幫助寶寶睡眠,減少煩躁情緒。


胃口不好 給寶寶捏捏背


 



           



    


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經脈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捏脊療法就是通過疏通這兩條經脈來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 的,臨床上也常用來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嘔吐、便秘、咳喘等症。這種療法有簡便易行,痛苦小,見效快,且易學易懂易操作,有心的家長學會後,在家裏就 可常給寶寶做。
按摩方法:
首先讓寶寶俯臥或側臥在床上,背部保持平正,肌肉儘量放鬆;
家長站在寶寶身體一側,雙手食指半屈,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用食指中節靠近拇指側面的地方抵住寶寶椎骨,雙手大拇指與向上捏起寶寶背部正中脊椎兩側的皮膚交替自下向上撚動,一直推到頸後與肩平的大椎穴,一次捏五六遍。一般每天捏一次,7--10天為一個療程。
在捏背脊的過程中,還可適當用力拎起孩子的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5次提一下,可增加對相應穴位的刺激量。提和捏的力度應以孩子皮膚微紅為宜,不可過度。
注意事項
1
、此法適用於半歲至六七歲左右的嬰幼兒,因為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力度掌握不好易損皮膚,而年齡太大的孩子則背肌厚,提捏難到位,療效不佳。
2
、一般在早上起床前或晚上臨睡前進行效果較好,或是在飯後兩小時後再進行,每次捏的時間不宜長,3--5分鐘即可。
3
、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要先修整指甲,且手要夠暖,手法要輕快,用力和速度要均勻。
4
、背脊皮膚有破損,或者患有癤腫、皮膚病及高燒時要暫停,有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的小兒不宜。


6分鐘按摩寶寶不磨牙
家長還可以把手心搓熱後,放到寶寶的肚臍處輕輕按摩,順時針、逆時針各轉2~3分鐘,一天兩次。按摩可以刺激寶寶的腸道蠕動,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寶寶火氣大,就用I LOVE YOU按摩法
I LOVE YOU
按摩治療法: 用手指在寶寶腹上,依次畫“I”“L”以及倒“U”字。重覆按摩的同時說“I Love You”,寶寶會很喜歡的。


寶寶便秘按摩法:
嬰兒通常一天排便 2—4 次。但吃奶的孩子經常出現週期性的便秘,父母們沒事就可以多幫寶寶做做按摩,緩解便秘。
按摩手法:
讓小孩4個小手指併攏,得到從食指到小指的寬度(釐米)數為一個測量單位,再確定按摩點:
第一對:肚臍左右各一個測量單位,每邊再加05 釐米;
第二對:左右手外側從腕關節彎曲處中部順著朝胳膊肘的方向向上一個測量單位;
第三對:左右腳內側尋找突出的踝骨,向上一個測量單位。每天1 次,或飯前30 分鐘,或飯後 1 小時,用食指或中指順時針按摩每對按摩點20 秒,一般2—3 周後就會見效。


腹瀉、消化不良按摩法
炎炎夏日,腹瀉,消化不良讓媽媽們防不勝防,學學這些按摩法,能幫你堅決寶寶的健康小麻煩。


寶寶腹瀉按摩手法
兒童的腹瀉需要辨證對待,水樣大便,黃臭的大便需清腸;“拉稀達一周需要止瀉。
按摩手法:
動作1(清腸):用大拇指按摩孩子食指靠近大拇指的那一側。按從虎口到指尖的順序。
動作2(止瀉):用大拇指按摩孩子食指靠近大拇指的那一側。相反,按從指尖到虎口的順序。


寶寶消化不良按摩手法
動作1:摸腹。順時針撫摸咐不腹部
動作2:揉按大魚際。用你大拇指的羅紋面揉孩子大魚際(即大拇指的根部)

給寶寶按摩不僅增進寶寶和父母的感情,還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有空了,給寶寶揉揉捏捏,不僅能治療寶寶腹瀉,上火,胃口不好等小毛病,按摩還能幫助寶寶睡眠,減少煩躁情緒。

 


               

寶寶咳嗽的按摩手法-
1.風熱咳嗽
寶貝往往出現面紅耳赤、口唇幹紅、咳嗽頻繁、咳聲尖銳、鼻流黃涕、發熱有汗、舌質紅、舌苔黃膩等種種表現。
按摩要點:清熱解表、疏風散熱、止咳化痰。
按摩方法:
直推天門穴
24;
從兩眉中間至前發際部位,成一條直線
;
逆運太陽穴(逆時針揉太陽穴,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角中間向後的窪陷中)20
;
揉肺俞(3胸椎棘突下左右俞線上)50
次。
2.風寒咳嗽
寶貝有明顯著涼病史,表現出面色發白、寒戰怕冷無汗、陣陣咳嗽、咳聲重濁及痰涎清稀。白色泡沫痰可使鼻堵不通氣,伴有流清水鼻涕;有的寶貝還會出現發熱、口唇淡紅、舌苔白。
按摩要點:疏風散寒、開腠發汗、宣肺降氣,化痰止咳。
按摩方法:
推坎宮
50(面部兩條眉毛之上,自眉頭至眉梢成一條直線);
推天門20;推檀中 胸部兩個乳頭的連線之中20-50
次。
3.陰虛燥咳
多見於平素體弱多病或沒有及時治療的寶貝。往往咳嗽時間較長,經久不愈,咳嗽聲音低微、氣短息弱、精神倦怠喜臥、口唇淡白,手足心熱。
按摩要點:補氣養肺,斂肺止咳、補腎納氣、固本培元、增加體質。
按摩方法:
揉肺俞
(食指第一指節橫紋)30-50次;
推脾土
50次;
順運內八卦
(順時針揉內八卦穴,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
4.痰濕內阻
多見病久未愈的寶貝,或喜食肥甘厚味的肥胖寶貝。他們往往咳嗽頻作,痰涎較多、喉中痰鳴,痰液清稀或吐泡沫樣痰,伴舌質淡、舌苔白膩、食欲不振等不適。
按摩要點:健脾化濕、宣肺止咳、益脾健運,化痰止咳。
按摩方法:
推四橫紋
3-5(掌麵食、中、無名、小指節橫紋)
揉足三裏
100(膝關節髕骨下,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
3個愛心提醒:
1.按摩手法要輕柔,要動作連續、節奏快速,這樣療效會更好。
2.按摩法適於感冒咳嗽之輕症,如果寶貝病情較重、持續時間較長,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3.每次按摩結束後,要給寶貝多餵食開水,加速毒素排出,以利早日康復。
過敏性鼻炎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坐位或仰臥,家長以拇指推擦印堂穴1分鐘。
(2)以指按揉迎香穴13分鐘。
(3)以中指指腹在鼻兩側快速搓擦13分鐘,使局部產生灼熱感為度。
(4)掐揉雙側合穀人各1分鐘。
2.隨症加減
(1)風寒犯肺型:症見鼻癢,噴嚏頻作,鼻塞,流大量清水涕,常伴發熱,惡風寒,頭痛等,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揉外勞宮300次。
按揉曲池、風池穴各30次。
以掌橫擦眉背部,以透熱為度。
(2)肺脾氣虛型:症見鼻塞鼻脹較重,嗅覺遲鈍,平素頭重頭昏,四肢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搪薄,舌質淡或胖,邊有齒痕,苔白。常用手法加
補脾經300次,補肺經300次。
摩腹25分鐘。
按揉足三裏1分鐘。
按揉肺俞、脾俞、胃俞穴各1分鐘。
(3)腎氣虧虛型:多為長年性,症見鼻療,鼻塞不通,噴嚏連作,清涕難斂,早晚較甚,常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舌質淡,苔白。常用手法加
補腎經200次,補脾經300次。
以指按揉脾俞、腎俞穴各1分鐘。
橫擦命門穴,以透熱為度。
生活調理
(1)找出致病的過敏原,設法避免接觸,經過較長時間後,病兒對該過敏原的敏感性可以降低或消失。
(2)改善周圍生活環境,堅持身體鍛煉,提高人體的抵抗力。
(3)避免食用魚蝦、海味、牛乳、蛋類等食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覺是人成熟最晚、發展最慢的一種感覺。雖然基本視覺皮層能在懷孕7個月時從胎兒眼中接收訊號,但視覺通道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後數月仍不成熟,對寶貝來說,世界大都是模糊的。當孩子的視覺發展漸漸成熟時,他開始對五彩繽紛的顏色感到高度的興趣,尤其是他開始專注於每一種亮眼、吸引他的顏色時,其實就是認識顏色的開始。


寶寶從出生三四個月就有了對色彩的感受力。0-3個月的寶寶已經對鮮豔的色彩、強烈的黑白對比感興趣,色彩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而言,可以說是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隨著寶寶視覺系統的發育成熟,到了4個月左右,寶寶對色彩就有了感受能力,可以通過認識色彩、感知色彩,來享受美的世界。這時讓寶寶感受色彩,培養敏銳的色彩感覺,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培養繪畫興趣都大有裨益。


寶寶認識顏色不變規律


寶寶認識顏色是有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律的:紅、黑、白、綠、黃、藍、紫、灰、棕(褐色)。按這個順序去認識顏色將事半功倍,而且教孩子認識這些顏色時一定要注意的是方法。父母不能一股腦教給寶貝認識,而是要這個星期教他認黃色,在生活中就只指一切包含黃色的物體給他認,下一個星期只認藍色,認識生活中所有含藍色的事物,如此類推,很快他就會掌握全部顏色保證不易忘記,就是靠著這種方法,有些寶寶快滿兩歲時就已經認識了十種顏色了,進而推廣到粉紅等一系列淺色系列分辨也沒問題。



讓寶寶愛上顏色


一、顏色刺激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一般比較喜歡黃色、橙色、淺藍、淺綠等較為明快的顏色,在這種色彩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智商較高。


在寶寶還不能翻身之前,可以在嬰兒床旁邊貼上各種圖畫,讓孩子主動對顏色、色彩、圖畫圖騰產生興趣,讓他靜靜觀看欣賞、讓他產生好奇。


由於4-6個月大小的寶寶視力範圍很有限,因此父母有時候也可以抱起孩子,讓他們近距離觀察各種色彩。這不僅對寶寶進行視覺刺激,也對大腦發育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二、把顏色說出來


如果可以,儘可能為每個物品加註說明顏色,這不僅可增加孩子詞彙的累積,也是教導顏色的不二法門。


例如:寶貝,媽咪給你一顆紅色的球,它圓圓的,摸起來軟軟的。


三、利用市售顏色書、繪本來增強顏色的記憶。


四、如果寶寶開始會行走,帶他到更多色彩的大自然教室吧!


例如:寶貝你看,這是紅色的花,這是綠色的葉子,這是棕色的樹幹,天空有白色的雲朵……等等。


五、刻意培養他鍾愛的顏色


刻意培養寶貝喜愛的顏色,有了偏好的顏色時,會更加牢記這個顏色。


例如:看見黃色就可以說「哇!和海綿寶寶一樣的顏色耶,都是黃色的」,另外故意買孩子喜歡的顏色的衣服,增加其好感。


值得一提,寶寶衣服的色彩應該多一點,灰暗色調的、明亮色調的服裝都要有,否則很可能因為長期看同一色系,導致視覺遲鈍。


六、玩(摺)色紙也是認識顏色的好方法,多色彩的色紙可以讓孩子一邊摺一邊認識顏色。


七、和孩子玩些小遊戲


對基本顏色的認識後,可以開始變顏色給孩子看,利用黏土或水彩來做變化。


1、深淺變化


藍色黏土加白色黏土變成「淡藍色」
紅色水彩加黑色水彩變成「暗紅色」


2、混色變化:基礎三原色做變化


紅色加藍色會是「紫色」
紅色加黃色會是「橘色」
黃色加藍色會是「綠色」
紅色加黃色加藍色近似「黑色」


年輕的爸爸、媽媽要抓住最早時期用較好的方法幫助寶寶辨認顏色,這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培養繪畫興趣都是大有益處的。但是,寶寶對顏色的認識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必須經過不斷訓練和培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 邱南昌醫師  


 


腦子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控制我們的一切動作、思想,甚至基本的生理功能(例如呼吸、血壓等等)。腦子是身體最複雜的一個器官,也是相當脆弱而需特別保護的器官。早在胚胎時期,也就是在媽媽子宮內的時候,神經系統即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系統。整個懷孕期間,任何對胎兒的傷害都很有可能影響到神經系統,而這就可能導致將來的發育遲緩。


 神經系統的器官形成非常複雜,人腦的發育可粗分成三期:(一)誘導期、(二)神經元增生與移位期、(三)細胞的原構造期。在誘導期若是神經管的發育出了問題,可能就變為腦膨出、脊髓膜膨出、大腦發育不全等等多種先天性腦部畸形。在神經元增生與移位期出了問題,可能就出現小腦畸形、平腦、灰質異位症等等病變。在細胞的原構造期出了問題,則影響腦部高一級的進化和髓鞘的形成。


出生後,腦子的發展仍然是持續進行。這些發育有一定的方向性,基本上依循三個定律:


(一)由頭端往尾端:運動的控制是頭部最先,然後是手,其次才是腳。


(二)由近端往遠端:先學會靠近身體中心部位的運動控制,然後才學會末稍的運動控制,通常為對稱性的發展。例如先學會手臂的運動控制,然後是手掌,之後才是手指的運動控制。


(三)由簡單而複雜:簡單的大動作會了,然後才會較細膩的小動作。例如先學會抓握,然後才會捏搓。


 發育有一定的順序,不但生理發展如此,心理、行為各方面也是。孩子都是先會翻身,然後會坐,再依次會爬、會站、會走、會跑;又如先會發出聲音,然後會說單字,之後才會說句子。發展雖有一定的順序,但步調所需時間卻不相同,同年齡每個孩子的步調也不相同。各項發展有特別敏感的時刻,在此時期若受到不良影響,就算之後要追上也較困難。


神經系統的發展以腦部的發展為主,我們可由頭部外觀做為重要的參考。出生時頭圍平均為3334公分,週歲時約45公分。出生到三個月每月頭圍增加2公分36個月每月增加1公分6個月到周歲每月增加0.5公分,幼兒期每月增加0.25公分,前兒童期每年增加約1公分。頭圍若是明顯大於正常生長速度,要排除水腦等佔據顱內體積疾病的可能;若是明顯小於正常,則應考慮腦子發育不良等情況。


原始反射動作的測試則是在新生兒時期很重要的評估神經功能方法。大部份的原始反射動作在出生前就存在,到出生時已經發育良好,有些則在出生幾個月發育表現出,而有些反射動作會在出生幾個月後逐漸消失。該出現而未見到,或是該消失而持續存在,都代表神經系統可能有問題存在。以下簡介幾種原始反射動作。


(一)吸吮反射:當手指伸入嬰兒口中,嬰兒立即自然有吸吮的動作產生。出生時此反射動作已充分發育,此乃嬰兒維持生存獲取營養所需。


(二)尋根反射:接觸嬰兒之面頰,頭部就自動轉過來,張口想吸奶尋找接觸物。出生時應已有此反射,三、四個月大清醒時此反射就逐漸消失,七、八個月大熟睡時也變不明顯。


(三)踏步反射:抱直嬰兒讓其腳底接觸平地或桌面,腿就自動彎起又踏下,好像走路的動作。在三至四星期大時消失。


(四)非稱性頸部張力反射:將頭轉向一側,則同側的手腳伸張,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通常在出生一個月較明顯,三個月後開始逐漸消失,六、七個月時若仍存在,則代表有運動障礙,會阻礙翻身動作。


(五)抓握反射:當手掌受刺激時會自然握住,腳掌受刺激時腳趾會向下彎。手掌的反射在三個月時消失,腳掌在八個月時消失。


(六)驚嚇反射:抱持斜立的嬰兒,若突然讓頭往後方落下,或是嬰兒突然受到大聲音的刺激,其兩手臂會先伸張,手掌也張開,然後手臂彎曲成擁抱狀,手掌也握起拳頭,整個人像嚇了一大跳的樣子。此反射出生時已有,三至四個月時消失。若兩手臂不對稱伸張,代表較不打開的那一側手臂運動有問題。


在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腦子的發育可從四大方面的表現來評估,分別是(一)粗動作、(二)精細動作、(三)語言、(四)社會行為。藉由這些方面的表現,可以趁早發現某些兒童的發育遲緩問題,以便能及早展開訓練。


 諸多因素會影響孩子腦子的發育,可分為和遺傳相關的因素,以及後天的影響因素兩大類。遺傳相關因素包括種族、家族、染色體、基因等,是先天就決定的因素。後天的影響因素則包括營養狀況、疾病、神經、內分泌、物理環境、家庭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精神情感因素等。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這兩類互相影響,也隨時修正而再影響之後的發展。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出生到兩歲


l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l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l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l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l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l    辨別顏色&數數。


l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l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l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l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l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l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l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l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l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l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l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l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l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l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l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l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l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l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l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l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l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l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l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l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l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l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l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l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l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l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撰文  陳詩婷

各位家長們!你的寶寶視知覺能力發展及格嗎?「為什麼我的孩子已經兩歲了,卻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為什麼寶寶已經三歲了,還分不清顏色?為什麼我的孩子連簡單的形狀配對都還不會?」種種的為什麼,讓許多家長好傷腦筋,你知道問題出在哪嗎?答案就是:孩子可能缺乏「視知覺能力」的培養喔!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孩子的視知覺能力如果沒有發展好,就會對周遭環境探索能力的不足,對外在的刺激也不會出現適當的反應,除了會影響孩子未來人際溝通、互動等的能力,進而使日後的動作和認知的發展受限,所以視知覺能力的培養,對寶寶可是重要的不得了呢!看到這邊,各位家長一定想知道:「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視知覺能力呢?」


● 寶寶03個月大 ●
相較於聽覺、觸覺、嗅覺及味覺,寶寶視力發展算是比較慢的。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說,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視神經與與腦部的聯結尚未發展完全,因此這個時期的寶寶的視覺僅能對明暗、光線強弱對比較有反應;此外,也會注意移動中的物體,但眼睛無法隨著物體的移動而調焦,所以也認不出爸爸跟媽媽。不過,阿鎧老師說,03歲寶寶視力發展是寶寶人際關係發展的第一步,所以啟蒙03歲寶寶的視力,對於爾後的人際發展可是大有關係喔!


遊戲時間/黑白圖卡
所以啊!爸爸媽媽要啟蒙03個月寶寶的視知覺能力,有什麼簡單的遊戲可以在家玩呢?阿鎧老師建議:爸媽在抱寶寶時,不坊可以多變換姿勢,讓寶寶可以有更多機會可以探索環境的光線變化;此外,利用波長較長的色卡,如:黑、白圖卡,定點放在寶寶前2030公分,一邊跟寶寶說話,一邊讓寶寶注視色卡,也可略略移動圖卡,讓寶寶的眼睛跟著圖卡而移動,為接下來的寶寶的「追視能力」做準備!


疑問BOX:用閃光燈拍照會傷害寶寶的眼睛嗎?寶寶多大才能用閃光燈照相呢?


很多家長都想為寶寶留下可愛的瞬間,但又害怕閃光燈會傷到寶寶的眼睛,阿鎧老師說,研究指出,寶寶要直視像太陽般的光,長達三小時以上才會構成傷害,所以短暫的閃光燈並不會傷害寶寶的眼睛,請各位家長放心!不過,若家長還是擔心,可以使用外接的閃光燈「跳燈」,避免閃光直射寶寶的眼睛。


●  寶寶36個月大 ●
寶寶長到4個月大,漸漸開始發展遠近的差異,而立體感也在此時開始發展,會對凹凸不平物體有興趣,比如:人的五官、立體玩具、會動的東西等,所以寶寶這個階段開始會認父母、認玩具了,也開始看得到顏色,追視能力也大幅成長。此外,36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懂得「物體恆存」的概念。


疑問BOX:什麼是物體恆存?


嬰幼兒對於一個不在眼前的東西,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舉例來說,當用手帕蓋住寶寶眼前的玩具,寶寶曉得玩具只是被蓋住,並不是不見了,會動手翻開手帕,找出玩具。


遊戲時間/猜猜我還在不在!
爸媽可以跟寶寶玩「猜猜我還在不在」游戲,手遮住自己的臉,假裝自己不見了,接著移開手,露出大大的笑臉,寶寶會回你燦爛的笑喔!此外,爸媽也可以真的躲起來,然後再出現在寶寶的面前,寶寶若學習能力夠強,還會自己學爸媽躲起來,又笑嘻嘻的探出頭來喔!


●  寶寶69月個月大 ●
這個時期,寶寶從躺著到會坐立,同時這也代表寶寶的視力範圍從左右,擴充到上下,對寶寶來說,他們的視野完全不同了。同時,他們懂得順著大人的手勢看,阿鎧老師說,這是分享式注意力的表現,是孩子發展注意力的第一步。此外,寶寶也能夠分辨人物的細微差別,因此可以分辯爸爸、媽媽、生人及熟人,視力也逐漸達到正常人的視野範圍。


遊戲時間/指什麼、看什麼
此時,給予寶寶的刺激,可以讓寶寶順著爸媽的手勢,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同時給予顏色繽紛的玩具,給寶寶新的視覺刺激,帶寶寶認識、觀看周圍的環境,既能激發孩子好奇心,也能發展他的觀察力。


●  寶寶912個月大 ●
9
12個月大的寶寶,比較能夠長時間注視人、物活動,也開始會觀察爸爸媽媽的表情及行為,同時也會以丟東西的方式來感知距離,此外,立體感會這個時期會快速發展,是寶寶發展深度視覺的關鍵期,眼睛的焦點開始能夠調節遠近,能夠由近看遠、由遠看近。


遊戲時間/立體物品摸摸
此時期,阿鎧老師建議家長們,可以給孩子物體多元化的刺激,不要只限於平常玩的玩具,此舉對於孩子往後的認知發展很有幫助。


●  寶寶11.5歲大 ●
1
1.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會記憶了,比如問他們:「玩具在哪裡?媽媽在哪裡?」他會用眼神望過去,或用手指指向玩具或媽媽的方向。


遊戲時間/「藏東西、找東西」
這個時候,家長們就可以跟寶寶玩「藏東西、找東西」遊戲。比如:「爸爸的眼鏡在哪裡?」「幫爸爸拿車鑰匙好不好!」從小訓練就孩子記憶力。


●  寶寶1.52歲大 ●
寶寶開始會形狀配對了,他們可以將兩個一樣的東西配對在一起,比如一堆玩具,有:圓形、正方形、三角型等,他們會傾向找出兩個都是圓形,或兩個都是正方形的形狀,但此時還說不出顏色,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抽象的顏色,尚未建立認知。


遊戲時間/形狀配對
所以,如果可以讓寶寶玩不同形狀配對的游戲,輔以不同顏色的玩具,有助於他們建立正確的認知,還可以為接下來認顏色的階段做準備。


●  寶寶22.5歲大 ●
這個時期,寶寶可以說出簡單的顏色了!比如:黑、白、紅等顏色,其中,紅色是研究統計中孩子最喜歡的顏色,因為紅色對寶寶的視覺刺激是最大、記憶也是最強的。


遊戲時間/好多顏色好好玩
但阿鎧老師叮嚀,如果孩子偏愛某種顏色,就不一定要照本宣科一定得先教孩子紅色,如果從孩子偏愛的顏色教起,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喔!


●  寶寶2.53歲大 ●
小朋友會數數了!這個時候寶寶會指著物體1234的數,但還不能點一個數一次,可能點到第二個物體時,就已經數到三了。


遊戲時間/一起來數數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給小孩顏色繽紛的積木,跟著孩子一起數數,隨著積木數量越來越大,數數的難度也越來越增加,從小建立孩子數學數數的概念。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張旭鎧


日前教育部長接受「飛躍的羚羊」紀政建議,指示研擬學童將書包前背,以防駝背的建議,引發關注與討論。暫且不論書包前背的好處與壞處,教育部長關心學童的熱誠是值得讚許的。


不過,將書包前背,身體前方多了一份重量,連帶會將身體往下拉,駝背的情況會更為嚴重。


而身體為了避免姿勢不正確,會利用腰部力量將身體挺直,久而久之會造成「下背痛」,這樣的疼痛會讓學童上課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會影響到學童上課專心度,更遑論讀書、寫功課需要花長時間坐在書桌前。


而書包背在胸前,也會阻擋學童的視線,提升走路的危險性。


根據筆者臨床經驗,目前台灣絕大多數學童駝背的原因都是因為全身性的肌肉張力偏低,也就是說全身的肌肉、肌腱就像是鬆垮垮的橡皮筋一樣缺乏彈性,也就無法撐出正確的身體姿勢。這類的學童通常是「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類型,課堂上,總是彎腰駝背、用手撐住下巴,甚至直接趴在桌上聽課,老師總是認為這樣的學童是懶散的、不專心的,其實這是因為生理的問題所造成的現象,因此不論如何鼓勵、懲罰都很難改善這樣的現象。


臨床治療上,可以採兩個方向雙管齊下:


背部肌力訓練:


可以讓學童趴在床上或墊子上,雙手放在背後,然後用力將上半身撐起離開地面,撐住510秒後休息,至於每天要做幾次?必須視學童的體力來決定。


感覺統合訓練:


肌肉張力的建立主要是由前庭覺(速度的刺激)及本體覺(關節肌肉的刺激)整合而來,因此利用具有速度及用力的活動,例如前滾翻、彈跳床、腳踏車,或是小牛推車(父母抓住學童腳踝,讓學童以雙手撐住身體爬行),都是有助於肌肉張力建立的活動。


當學童出現駝背或姿勢不正的現象時,可以尋求復健科的協助,由醫師確認學童的姿勢問題,再藉由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的協助,就能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不注意問題,或認為無關緊要,將來可能就需要外科手術才能矯正姿勢,到時候需要復健的日子將會更加艱辛、漫長。


 


 


 


張旭鎧


台北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兼副院長


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常務理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圖1(照片提供/盧愷莉)
                          
                               ▲圖2(照片提供/盧愷莉)

                                                          圖.文/盧愷莉


歲逢龍年,很多父母趕在今年生龍子、龍女,內政部統計1至9月出生嬰兒達16萬多人,年出生率已超越7年前水準。在欣喜迎接新生命同時,也應注意寶寶發展是否正常,尤其是感知覺發展,因為這是最早發展的能力。


感覺不同於知覺,感覺是接受單一的刺激;知覺是感覺訊息經由大腦接收、判斷和依據經驗整合後,形成有意義的動作反應。▲圖1(照片提供/盧愷莉)


視聽嗅味觸 五感發展歷程


一般認為,感知覺就是五感:視、聽、嗅、味和觸覺。事實上,還包含了前庭平衡覺和本體運動覺。前庭平衡覺是對頭部動作及其在空間位置的感覺,透過內耳的前庭系統來偵測地心引力和速度改變,控制頭在活動時的方位,並維持身體平衡;本體運動覺是對肢體位置及動作的感覺,透過關節面的神經接收器,了解肢體所在位置與動作型態。


◎以下介紹各感知覺發展歷程:


●視覺:0至1歲視覺發展變化最顯著。


新生兒喜歡看人的臉和輪廓簡單清楚的物體,也能分辨明暗,光線明暗對比感是最早出現的視覺能力。


1至2個月能看到眼前15到30公分的物體,有水平和垂直方向追視能力,但無法超越身體中線。


3個月能看到距離3至5公尺的物體(約一房間距離),開始會認環境,追視物體可超越身體中線,會分辨彩色及非彩色。


5至6個月能以視覺協助維持平衡,逐漸有立體視覺,會區辨熟悉臉孔,開始認生。


8至10個月會解讀大人臉上的情緒。


此外,當寶寶開始趴著、抬頭並爬行時,會發展出深度視覺(區辨物體和自己的距離)。


●聽覺:新生兒對聲音已有反應,對人聲比非人聲更敏感。


3個月會轉頭追尋聲源;5個月會隨音樂節奏擺動四肢。


●嗅覺:新生兒嗅覺很敏銳,可分辨母體味道,避開不喜歡的味道。


●味覺:胎兒時就存在,因此4個月後可依發展給予適當副食品,若太晚給予,寶寶對食物味道的適應性會較差。


●觸覺:新生兒早期對觸覺是逃避的,之後才慢慢接受非傷害性刺激,在眼、臉、口、手和腳掌較敏感。3個月開始用觸覺來探索物體。


●前庭平衡覺:2至3個月在直立姿勢下能將頭維持在身體中線;5至6個月即使身體歪斜也能維持頭在身體中線(圖1)。


●本體運動覺:0至2個月轉動頭部會引發翻身(圖2);3到5個月會伸手拿東西,將雙腳碰地會稍微出力踩地;6到8個月有雙腳跳動動作。


(作者為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物理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作者:陳詩婷




【撰文/陳詩婷.攝影/陳詩婷】


「我的小孩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怎麼辦?」這個問題相信是大部分家長都會碰到的孩子教養問題!事實上,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力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孩子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往往只能在目標徘徊,很難達到很高的成就。比如像比爾蓋茲、卡內基、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從小都曾因活力充沛,讓家長頭痛不已,但他們日後的成就,也證明其實只要家長給予適當的協助,人人都可以發揮專長,擁有不凡的人生。


「每個孩子的頭腦裡都有專注力的成份,只不過因為成長背景引導的差異,才造成後天的差距!」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說,從小訓練孩子專注力,對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影響!但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兒童專注力達人阿鎧老師告訴你!


「專注力可以區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專注力類型有不同的訓練方式!」阿鎧老師說,成年人注意力約為10-15分鐘,小孩大概為5分鐘,訓練小孩專注力,必須先了解孩子不專心的類型,才能根據不同類型,施以不同訓練方式,玩出專注力提升!


「聽一聽、拍一拍」玩出集中型專注力


集中型專注力指的是孩子遇到刺激就會有反應,比如當一台車子從身旁經過,孩子可以立即反應出車子經過,這就是集中型專注力的表現。


如果發現小朋友出現集中型專注力缺乏,阿鎧老師分享,可以玩聽一聽、拍一拍的刺激反應遊戲,比如可以跟小朋友說:「你在玩的時候,如果聽到拍手聲,就要馬上停下來摸摸我的手指。」或者:「當小朋友在聽音樂時,如果聽到鼓聲,就要拍一下手!」藉由這種刺激反應的遊戲,持續訓練可以達到小朋友集中型專注力的提升。


「挑豆遊戲」玩出選擇型專注力


選擇型專注力指的是,在眾多目標中,選擇性只注意其中一項目標。阿鎧老師說,很常碰到家長說:「小朋友看電視時,我怎麼叫都沒有反應!」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性專注力的缺乏,又或者因為刺激來源強弱,導致小孩忽略家長的呼喚!


面對選擇性專注力缺乏的兒童,訓練治療方式可朝「在適當的地方,挑出適當的物品」著手,比如:給孩子一盤混在一起的紅豆、綠豆、黃豆盤,要求孩子第一盤需挑出紅豆、第二盤是綠豆、接著才是黃豆。如此反覆的訓練,就能提升孩子的選擇性專注力。


「串珠遊戲組」玩出交替性專注力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一件事情,而是一連串事情的表現。」阿鎧老師舉例,像小朋友在做功課時,其實不單純只是做功課,裡頭牽扯到寫字、看課本、抄寫等,必須在這些動作中做轉換,才能完成做功課這項任務。又或者,當小朋友在堆積木時,其實必須牽扯到堆積木、看說明書等事項,才能完成堆積木這個動作。


也就是說,當小朋友在從事一項工作時,突然接到新的指令,也能投入新的指示並完成新工作,之後做回原有的工作時,又能掌握及投入其中,這些表現就是一種交替性專注力。


當小朋友缺乏交替性專注力時,一般會利用多種顏色的串珠組遊戲,要求小孩必須依照規定的顏色排列來堆疊,比如依照紅黃綠藍、紅黃綠藍的排列法,並視小孩的程度,可適時的加入更多顏色!如此訓練,就能讓孩子專注於看到或聽到的事物,加以記憶、分析,並做適當的回應。


「迷宮」玩出小孩持續性專注力


持續性專注力指的就是個體能維持注意力一段時間的能力。阿鎧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在家紀錄小孩持續性專注力的時間,比如當孩子在玩遊戲時,就可以紀錄他能專心玩遊戲的時間,如此就能知道小朋友持續性專注力的長短。如果時間有越來越長,就代表小孩的持續性專注力越來越佳;反之,如果每況愈下,就必須求助治療師,了解小孩不專心原因,並對症下藥訓練。


阿鎧老師建議,要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最常利用「玩迷宮」的方式。利用一張迷宮圖及一隻筆,要求孩子在五分鐘內畫完,但通常第一次玩的孩子都會直接放棄,索性穿牆而過,這時候家長就要陪同,帶著孩子從觀察迷宮路線,或者先用手指頭玩過一遍,之後再讓孩子拿筆走迷宮,如此作法,就可以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


「千萬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能持續專注半小時。」阿鎧老師說,孩子的注意力是隨著訓練時間慢慢堆疊,非一蹴可幾的,否則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就白忙一場了!



「你問我答」玩出分配性專注力


其實我們的外在環境就是遭受到一連串不同的刺激,並會因為刺激的不同做出適當的注意力形式,比如在課堂上,孩子需要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看著黑板上的板書,一邊抄下黑板上的板書,這就是一種分配性專注力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這樣的活動之中卻使用持續性的注意力,一直盯著老師講話,一直到老師講完才動手抄黑板的話,除了會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也會被認為是發呆或不專心。


針對這方面的訓練,阿鎧老師建議,可以讓孩子從事持續性專注力會比較久的活動,比如玩遊戲、看電視等等,當孩子在專注時要求他回答問題,比如:「你在玩什麼遊戲?今天早餐吃什麼?」透過你問我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處理適當的專注力分配,達到分配專注力的提升!


阿鎧老師介紹不同專注力的不同訓練方式,但他提醒:「在界定孩子專注力的問題時,需要先確定孩子每一種注意力表現的能力,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提升孩子專注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項調查指出,台灣有越來越多幼童有「隱性扁平足」,專家建議,多讓家中小朋友赤腳在草地上奔跑或玩球,有助改善腳掌正常發育。


有扁平足的幼童,若未把握足弓發育前的黃金治療期,長大後易出現腰痛、膝蓋磨損等症狀。


聯安健檢中心主任白淳升表示,臨床上發現,幼兒扁平足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其中「隱性扁平足」,也就是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更因為外觀上還是可以看到足弓,因此家長很難早期察覺。


不同俗稱「鴨母蹄」的「結構性扁平足」,不論在承重與否的情況下,都呈現無足弓狀態,而隱性扁平足患者在坐姿時可以看見足弓,只有在站立或行走時,才會隨著施力部位與動作,產生足弓時有時無的狀態。


小朋友如果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感到痠痛,而且運動能力較差,就很有可能有扁平足,會導致駝背、胸椎後傾及骨盆前傾等姿勢異常,若未及早調整,成年後也易有膝蓋磨損及腰痛等症狀。


然而,有些家長認為矯正鞋能治療扁平足,醫師認為,這是錯誤的觀念,扁平足是天生的,治療的方式是隨孩子的生長發育而調整,避免扁平足造成X形腿、長短腳、骨盆傾斜。


醫師建議家長,如果要預防幼童產生扁平足,可趁九歲足部的結構、形狀及比例成形前,提供足部適當且適量的刺激,例如可多讓小孩到公園、草地踢球或山坡等不平整的土壤地跑跳,或可每天訓練十至十五分鐘的踮腳行走、在彈簧床上彈跳,都可以幫助小孩骨骼反轉。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