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10個月是寶寶爬行的關鍵時期,多讓寶寶爬行,對寶寶發育大有裨益,能增強肢體耐力、加強活動的順序能力和維持平衡能力等。如果寶寶爬行時,家長用玩具在前方逗引他,能幫助寶寶感知距離、方向,同時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的信號引起大腦發出讓肢體去夠取它的命令,這個過程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觀察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王老師還向6-10個月寶寶的家長推薦了幾種幫助寶寶練習爬行的方法和遊戲,不妨試一試:


 


推薦遊戲一:匍行練習


寶寶6個月,就能以腹部為支點在床上打轉。把一個會發聲的玩具放在寶寶前方,他()想拿玩具,就會使勁,但一使勁身體卻向後挪動,這是因為腳趾沒有頂著床鋪。這時家長要幫忙推著寶寶的腳,讓他()的腳趾頂著床鋪使勁,這樣才能讓寶寶向前匍行。每天盡量讓寶寶多練習幾次。


 


推薦遊戲二:爬行訓練


當寶寶能以腹部為支點向前匍行時,家長用雙手或毛巾把寶寶的腹部擡起來,使寶寶的手和膝蓋著地向前爬行。開始家長要用力提起寶寶的腹部,等他()練習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他()自己提起腹部。家長可以用繩子拉著寶寶喜愛的玩具,放在寶寶伸手可及之處,待寶寶快要拿到時略微拉遠一點,讓寶寶往前爬行一步。訓練的初期,讓寶寶爬上兩三步就能拿到玩具,然後休息一會。掌握拉玩具的速度很重要,既要讓寶寶能夠抓到,又要讓速度逐步加快。每天練習,玩具可以經常更換,後期可以取一些移動的玩具,如滾球、木烏龜、小車等,有聲音的、發光的、會動的玩具更有吸引力。


 


推薦遊戲三:鑽『隧道』


找一個長的大紙箱,做成『隧道』,最好在『隧道』中鋪點墊子,把一個玩具放在『隧道』的另一頭,讓寶寶爬過去拿到它。對寶寶來說,爬『隧道』是一個非常神秘和令人激動的遊戲,人忽然不見了,又忽然出現了,就像變魔術一樣。


 


推薦遊戲四:翻越障礙


在地板上設置簡單的障礙物,如大枕頭、沙發墊子、絨布玩具、椅子(從下面鑽過去)等,鼓勵寶寶沿著設置好的障礙一個一個地翻越:爬過枕頭,繞過玩具,從椅子下鑽過去……當寶寶通過這些障礙時會很開心,覺得自己很有本領。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 廖怡景、周芳苑


海闊天空,在勇敢以後,……這句信樂團(海闊天空)的歌詞不知挑動了多少年輕的心靈。
做夢是每個孩子的權利,實現夢想卻不見得是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
但也因此,有那些努力衝破藩籬做自己的人,讓我們有了好故事可以說。

如果當年比爾蓋茲沒有輟學,如今的世界,只會多一位平凡的哈佛畢業生,但因為勇於抉擇,加上父母親一路來的支持,比爾蓋茲成就了改變世界的微軟王國。而如果當年林懷民照著父母的想法,做一名律師,那台灣就會少了一位揚名國際的編舞家。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天賦,究竟有多少落差?當下社會的價值,不見得就是孩子長大後的社會價值。未來社會的多元價值,恐怕不是身為現代父母所能預測以及掌握的。父母們是否仍應堅持自己的想法,強迫孩子就範於所謂的主流價值?

2004
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零點三十分,雅典奧運跆拳道的比賽現場,我國選手陳詩欣和朱木炎先後拿下了台灣有史以來的兩面金牌。

在奧運場上拚了七十二年之後,中華民國的國旗歌首次在奧運會場的頒獎典禮上響起。陳詩欣哭了、朱木炎哭了、教練團哭了,連熬夜坐在家裡看著電視轉播的觀眾們也都哭了!

得到金牌,當然很風光,但奧運跆拳道代表團總教練劉慶文卻毫不留情地澆下一盆冷水,「很快的,我們就會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因為,練跆拳非常辛苦,但現在的孩子們大多養尊處優,吃不了苦,而絕大多數的家長也不會鼓勵孩子朝這條沒有就業保障的道路走。

運動員這條路很難走,全世界這麼多運動員,真正能在奧運場上穿金戴銀的選手,每四年就那麼幾個。難怪多數父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走上這條孤單又難有成績的道路。

但孩子們卻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要走的路,常和父母的期許有所落差——他們只想走自己的路。

林依俐只愛漫畫/寧靜革命「挑戰」成功  

午夜十二點,萬籟俱寂。矽品精密董事長林文伯的女兒林依俐還待在辦公司的一角,就著檯燈,仔細地校對已經看過三遍的稿子。儘管眼睛微紅,父親林文伯也已三番兩次叮嚀她早點休息,但她還是堅持要把馬上要出刊的《挑戰者》漫畫月刊的大樣校正完。

父親是高科技公司的董事長,母親則是北一女、台大畢業的高知識分子,外人看林依俐,總覺得她是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女孩,只要安分長大就能衣食無缺。但林依俐並不這麼想,從她狂熱地愛上漫畫之後,在她心裡,只有「漫畫」才值得她付出一切!


打從林依俐小時候起,林媽媽就常在她床邊念《小叮噹》的故事,從此她就與漫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讓自己深深沉迷於漫畫的異想世界中。

從聽漫畫到看漫畫,從看漫畫再到自己動手畫,林依俐很小就立志未來要成為一位漫畫家。

但在二十幾年前,這樣的志趣,只會被視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想法。看著林依俐一有空就趴在桌上畫漫畫,林媽媽心中深以為憂,因為,她不覺得畫漫畫是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職業。身為母親的她,雖然不想扼殺女兒的繪畫興趣,但又不想讓她畫漫畫,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到處幫她物色繪畫才藝班,希望女兒學些水彩、素描、油畫,而不是整天沉溺在格格框框裡,編一些奇怪的對話。

但林依俐不理會大人的期待,逕自在漫畫天地裡翱翔。

眼見女兒一天比一天沉迷於畫漫畫,林媽媽愈來愈擔心,於是在林依俐九歲時,趁著要搬家的機會,心一橫,把整箱的《小叮噹》全扔了!林依俐雖然傷心,但書裡頭鮮活的故事情節和她對漫畫的熱情,卻是誰也丟不掉的。

林依俐開始她的「寧靜革命」,她書照念,圖照畫,一直到考上東吳商用數學系後,覺得對家人已有交代,益發堅信自己要做一位「漫畫家」的志願。在商數系讀了一年之後,毅然轉到了日文系,夢想著日後到日本學漫畫的心願。

大學畢業之後,林依俐決定去日本學習電腦動畫,這時林媽媽早已無力反對,而林文伯對女兒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堅持大為感動,終於同意讓女兒照著自己的興趣走。

林依俐從日本回來之後,林文伯拿出五百萬元,幫助她創立本土漫畫雜誌《挑戰者》月刊。林文伯說:「女兒有心投入,就要把它看成是『投資』,而不是『花費』。至少可以讓她試試這是不是可以耕耘的事業。」

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後,林依俐向著自己熱愛的漫畫路上前進。現在的她做得起勁,因為她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道路。

手塚治虫放棄醫學/漫畫黑傑克揚名全世界  

已故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被譽為「漫畫之神」,他的作品《寶馬王子》、《怪醫黑傑克》、《三眼神童》、《原子小金剛》、《小白獅王》等,部部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少有人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手塚治虫差一點沒當成漫畫家。

大學時代,手塚治虫讀的是醫科,但他真正的興趣還是漫畫。每次在課堂上,當教授講解著枯燥乏味的人體組織圖時,他就忍不住躲在教室最後一排的位子上畫起漫畫。

有一次,他畫畫的鴨嘴筆掉在地上,一路滾到教授的腳尖前,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被教授抓到他在上課時偷畫漫畫了。教授很明確地要他在漫畫和行醫之間做個抉擇,而手塚治虫也誠實地面對自己,他知道,漫畫這條路雖然崎嶇難行,但卻是他的最愛。於是他放棄了習醫這條路,選擇了漫畫。

從此,日本少了一位醫師,卻多了一位揚名全世界的漫畫天王。

知名歌手羅大佑也曾經有過同樣的掙扎。學醫的羅大佑當然很清楚,醫師這一行保證是名利雙收,但最終他還是追隨音樂的召喚,毅然決然地脫下白袍,走進音樂的聖殿。

知名作家侯文詠也是如此。比起麻醉科醫師的高薪,爬格子的日子既孤獨又沒有保障,但在工作與興趣之間,他最後選擇了作自己。

醫界或許不會惋惜手塚治虫、羅大佑、侯文詠的缺席,但漫畫界、音樂界、文學界如果少了這三人,可能就要寂寞許多。

這些故事所訴說的,是那些勇於選擇、「成功地走在自己道路上」的人。這不禁令人省思,為人父母者,是否非得要孩子走一條主流價值認為「對」的路呢?

李中闖蕩電影/小野:對下一代要懂得放手

《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提到:「我們以為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這完全是個錯覺。放棄吧!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

「孩子就像河流一樣,他們會有自己的方向,知道如何通向大海。」作家小野也有相同的感受。

小野的兒子李中,今年申請到排名美國前十名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研究所,他打算研究電影。

「我周遭的朋友都反對,但我還是讓李中去念他想念的電影。」

小野說,「我是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的。」他想起和李中談天的那個晚上,兒子告訴他,「老爸,如果你不答應讓我去念,讓我在電影的領域裡闖蕩,我會終身遺憾;若我試了之後,沒有成功,我自己負責!」看著李中豪情萬丈的神情,小野感慨萬千,他說,「孩子懂得選擇自己的路是幸福的。」

小野想起十幾年前,自己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念「分子生物研究所」時的情形,不免感嘆,「比起我,李中勇敢多了。」大學念師大,畢業之後教了一年書就出國,一直在父母期待中前進,小野雖然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創作,但很多的念頭都只是想想而己。

一天, 紐約下大雪,他獨自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在雪地裡走著。他開始和自己對話,「人生就這麼一次,我是不是就這樣一路到底?」小野不斷地問自己,「敢不敢?」「怕不怕?」之後,就做了一個影響一生最重要的決定,要讓自己重新開始,完全投入創作領域!

「我這輩子做得最勇敢漂亮的一件事就是『重新開始』!」小野說,也因為自己終於勇敢選擇自己的路,而換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自己所有的事,父母的態度要超脫,因為惟有父母自己先改變對人生的態度,也才會改變對待小孩的態度。」小野說,他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特質是,孩子能勇敢地追求而不是妥協。「我們這一代妥協得太多了,對下一代要懂得放手。」

曾允中愛打電動/洪蘭:就讓他做喜歡做的事

「人生最怕的是,當你躺在床上要死了,回憶這輩子所做的點點滴滴時,發現還有好多事情是想做而沒做;或者是,做了很多沒有人因為你的影響而變好的事。這樣的人生白走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有這樣的警惕,因此,不管兒子曾允中想做什麼事,只要不危害別人,她都讓他勇敢去做,即使兒子喜歡打電玩,她也都認為沒有什麼不可以。

兒子告訴她,未來想做電玩的設計工作,洪蘭也覺得很開心,「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會有進步的空間。」前一陣子,洪蘭到美國舊金山看北一女時期的老同學,她很感嘆,現在的父母很多都搞不清楚狀況,每一個父母都在替孩子做決定,覺得不這麼做就不關心孩子,「孩子如果不能做自己,一定是無精打采的。」

自小,洪蘭生長在家教嚴格的家庭,孝順的她,一直都能順從父母的心意,配合父母的期望。由於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律師洪福增,自然而然地她也就選擇就讀台大法律系。

然而,念著念著,洪蘭發現當時法律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於是心生排斥,她發覺,如果一直順從父母心意,自己會很不快樂。但想歸想,洪蘭仍舊不敢忤逆父母為她規畫的人生道路。直到大三時,一位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老師說的一席話點醒了她:「走自己的路很辛苦,但是很快樂,因為能做自己的主人。人都有因循苟且的本性,常常得過且過地虛度一生,不要到老了才痛恨自己當年沒有勇氣。」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般地敲進洪蘭心裡,她當下決定,一畢業就要赴美念自己喜歡的心理系。

然而,父母都反對她的決定。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過了一段外界難以體會的苦日子。「在美國五年,家裡沒給我一封信,也沒給過半毛錢,我靠著半工半讀,還有獎學金完成博士班的學業。」洪蘭覺得,那段日子苦歸苦,但卻值得極了,因為,那是她第一次沒有照著父母的期盼,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作孩子的啦啦隊/蔡明忠:要孩子為自己負責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的身價雖然已是富可敵國,但他心中還是有著遺憾。他說,「我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機會作自己的人生規畫。」父母替他定下的目標就是做好一個「生意囝仔」。如今,蔡明忠已身為人父,為了不讓這樣的遺憾再出現在孩子身上,他和妻子陳藹玲就常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想辦法自己負責,這樣才不會生活在家族的光彩下,才有機會作自己。」

根據一份調查顯示,台灣三十五歲以下新世代族群有七成比率認為,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平靜地作自己,這個數據遠高過傳統社會價值中對財富、名聲及權力的渴望。

這樣的結果,值得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深思。希望子女走在符合社會期待的道路上,並出人頭地,美其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但究其實,父母心中所想的,或許只是為了要一圓自己未盡的夢想。也許,父母們該扮演的,是當孩子的「啦啦隊」,不是當孩子的「主人」。                    


         


                                                       ( 
摘自:《今周刊》402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陳俐君

  諮詢/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姵寧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劉玫伶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雲並非人生常態;挫折、困難、挑戰,往往才是真實的人生滋味。面對生活逆境,如何教導孩子從小面對、處理,甚至接受,從小培養孩子「逆境智商」,才能讓寶貝越磨越成器!

 

看著寶寶天真無邪的可愛小臉,父母總忍不住呵護在手掌心上,希望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永遠保護他;但孩子終究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自己面對看似繽紛,卻也無情的花花世界。

 

在充滿失望、挫敗的現實環境中,樂觀、積極、思想正面的人,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但悲觀、消極、缺乏意志的人,一遇困難,就只會退縮、逃避、甚至放棄,惡性循環的人生,往往就此展開。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傳統的IQ(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EQ(情緒控制商數Emotional Quotient)與SQ(社交商數Social Quotient)等能力培養外,還需將其整合成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寶貝才能如同鑽石般,散發出堅毅、自信、璀璨的光芒。

 

打造堅忍兒Part 1─認識AQ

所謂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是一項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引發高度討論的「熱門名詞」。最早用於企業管理研究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的專任暨推廣講師劉玫伶指出,所謂的逆境商數,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邱姵寧醫師並補充提到,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具有AQ(逆境商數),主要在於觀察,當處在偶發狀態下,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能力;以及有否跌倒後爬起的能量?有否調適情緒,積極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等人格特質?

 

綜合專家與醫師說法,AQ(逆境商數)特質的培養重點如下:

‧面對突發挫折,如何快速爬起。

‧面對困境、挫折的忍受度。

‧面對挫折時的正向情緒、心境調適。

‧突發狀態下,以積極、清晰的思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玫伶老師指出,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玆博士的研究,當一個人的AQ越高,就代表越能以積極樂觀、正向、富有彈性的心境面對困難,並找出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卓越;反之,AQ越低者,面對困難、沮喪,通常只會處處抱怨,逃避挑戰,往往會出現半途而廢、自暴自棄行為,導致一事無成。

 

AQ養成 仰賴「多Q」結合

邱姵寧醫師表示,AQ(逆境商數)並非是個可以單一培養的能力。當挫折、困難來臨時,要能夠從困境中快速掙脫並爬起,不是光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就足夠。她提到,AQ(逆境商數)的養成,必須同時兼有一定程度的IQ(智力商數)、EQ(情緒控制商數)與SQ(社交商數),才能整合成從逆境站起的能量,演出人生精彩結局。

 

面對+解決+尋求協助=成功面對逆境

邱姵寧醫師進一步解釋,當面對難關、挫折時,首要工作就是解決當前問題。有了EQ,可以先幫助我們調整正向思考模式,以平靜、冷靜的心來面對問題;接下來,依靠IQ,我們才能有足夠智慧與判斷力,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困境都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透過IQ的判斷,我們有時需適時依靠SQ,透過社交能力,以尋求外界支援協助。透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尋求協助,「3Q整合,就能建構出成熟的AQ反應」。

 

★面對挫折困境 大人小孩有別

當面對挫折與困境,一般成人在憤怒、失望、擔心、難過的反應背後,較會適時抽離或隱藏情緒;不過對小朋友來說,由於未受過強烈的社會化制約,情緒起伏、反應較大,對於「不順遂」環境的反抗度,會較大人強烈。常見反應,分述如下:

1.情緒波動強烈,容易出現哭鬧反應。

2.情緒轉換速度快,只要有新事物出現,悲傷、憤怒情緒易瞬間轉移。

3.尚未受過社會化的情感制約,不易隱藏情緒,對困境的耐受度較低。

 

打造堅忍兒Part 2─認識孩子常見挫折

景氣低迷、失業率高、股票崩盤、日子難過,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代父母,也許是大環境不佳,也許是自己過度執著,容易因此自陷憂鬱、挫折的困境之中。在大人的眼中,每天吃飽、睡好、沒煩惱的小孩,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套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觀點,人類的生命全程,有八大發展階段,自出生到老死,各有不同人格發展「危機」。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早的生活危機,來自於「信賴感」與「自主權」的養成。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邱姵寧醫師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指出0-3歲的小孩,在不同年齡時程,各有不同發展危機:

(一)出生至12~18個月→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對於尚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順利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嬰幼兒,凡事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呵護。發展出對人類的信賴感,是新生幼兒「初來乍到」這個花花世界的首要課題。如果媽咪能給小寶寶好的依附關係,孩子就能將正向依附,內化成「安全感」的認定,這對型塑寶貝將來自信心與安定感的養成,有莫大幫助。

 

(二)12~18個月至3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在最初的信賴與安全感能力養成後,漸脫離襁褓呵護的孩子,須開始逐步培養自主獨立能力。邱姵寧醫師指出,這時期的寶寶,正是從小小孩「變身」大小孩的階段,除了開始有自主能力,也逐漸有羞怯、懷疑等思緒起伏。在接觸外界的能力建立後,情感表達也會逐步走向複雜;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不順遂,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反應。

 

歸納身心科醫師與專業輔導老師的意見,常見的小兒生活挫折,簡單分述如下:

(1)生活自理挫折:

對孩子來說,等到稍微大一點,要開始試著靠自己吃飯、拿水杯喝水、學說話、大小便等。每項看似簡單的生活反應,都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上手。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說話說得結結巴巴,水杯裡的水灑得滿身都是,或是一覺醒來發現尿床了,可是會讓孩子羞愧無奈,媽媽無奈抓狂!若爸比媽咪此時大聲斥責,或嘲弄揶揄,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你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讓寶貝幼小的心靈大受傷喔!

 

(2)分離焦慮挫折: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來說,生活中最需要的,除了食物以外,就是「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了。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前面所言,新生寶寶之所以會極度依賴如媽媽、保母等「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些人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但若主要照顧人出現變化,或是離他遠去,孩子可能會因為安全感喪失,出現焦慮、煩躁、退卻等偏差反應出現。

 

(3)資源剝奪挫折:

俗話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尤其在少子化的社會情境下,「增產報國」可是人人有責!對於有小姐姐、小哥哥的家庭,父母在迎接二個生命報到時,可別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手心手背都是肉,在期待下一個寶貝報到的同時,還是要記得把愛,平均地分配給每個寶貝,避免讓孩子有「資源剝奪感」,覺得父母親關愛的眼神,老是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

 

而孩子大一點進入幼稚園,同儕朋友爭相尋求老師的關愛,也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家長、老師過度「大小眼」,可是會讓孩子因為不得寵,出現冷漠、叛逆等負面行為喔!

 

(4)認知偏差挫折:

超完美父母要注意了!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備感壓力。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但若只講效果,不給鼓勵,容易造成小孩產生認知偏差,表現差的小孩,因為對是非好壞似懂非懂,會無法理解自己到底不好在哪?為何失敗?長期自信心不足,容易養成小孩逃避性或叛逆性人格。

 

(5)溝通與需求挫折:

對於小小孩來說,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或認知能力不足,常常會處在需求傳達錯誤的困境;同時,若欲望、需求未獲滿足,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的孩子,就常會出現哭鬧、耍脾氣、攻擊別家小孩,或是自閉等行為。

 

打造堅忍兒Part 3─教養與因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所展現的人格特徵也千奇百怪。有的孩子天生好動、開朗,也有孩子天生穩重、文靜,寶貝們對挫折的忍受與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面對「好放棄」、「易悲觀」、「愛抱怨」的小寶貝,家長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綜合專家意見,教您輕鬆打造「堅忍兒」!

 

(1)「好放棄」OUT→

有些孩子面對劇變的環境或困境,因缺乏處理挫折經驗,應變能力較差,常無法妥善應對,因此多備感挫折。對於這樣的孩子,醫師與專家建議家長,一定要灌輸孩子「放棄一切,就絕對沒有希望」的觀念,並教導孩子面對問題,勇於挑戰。

 

〈a〉陪同孩子尋找問題:要一個性格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獨自面挫折,一定會心慌慌、眼茫茫。若家長能適時陪伴在身邊,給予機會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充足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導孩子找出挫折癥結點,有助於培養家中寶貝從容面對「燙手山芋」!

 

〈b〉陪同孩子思考困境:挫折之所以發生,一定是有錯誤環節出現,找出問題癥結點後,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思考「怎麼會發生這個問題?」找出問題,釐清原因,能訓練小寶貝條理式的思維邏輯,降低焦躁不安。

 

〈c〉陪同尋求解決方法:找出問題與判斷原因後,接下來,家長可試著教育孩子解決問題。面對能靠自己解決的難關,父母可試著與孩子想想還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若問題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爸比媽咪可以培養孩子「轉向思考」,以另類角度,重新賦予眼前困境「新的定義」。讓孩子知道,今天他的一切想法,對問題解決,都是會有幫助的。

 

〈d〉陪同孩子作出決定:在上述步驟執行過後,父母親可與孩子針對挫折與困境來源,一起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家長可透過一點點獎勵小手段,鼓勵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所付出的努力,讓寶貝不以面對挫折為苦,進而發展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小叮嚀:父母態度 重要關鍵

面對家有「好放棄」的小孩,父母態度是重要關鍵,以上整理10大不良名句,爸比媽咪可得謹記在心,切勿脫口而出:

1.你真是一位沒用的孩子

2.我怎麼生到這麼懶惰的孩子

3.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

4.連這點小事都害怕,這麼沒出息,長大怎麼得了

5.你一定是不會的啦

6.在不用功一點,你一定會考最後一名

7.你都胡思亂想

8.不要老是愛管別人,請管管你自己

9.還沒做你就說不會

10.不檢討別人,只怪自己

 

(2)「易悲觀」OUT→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面對遇到挫折「易悲觀」的孩子,尤其是小小孩,因為人生閱歷不豐富,往往在逃避的性格下,逐漸養成悲觀的人格。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a〉找出孩子難過、悲觀原因:試著去了解孩子之所以凡事只往壞的看,是因為找不到解決方式,還是不願面對挑戰,找出負向思考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

 

〈b〉教導孩子負向思考的結果:在釐清原因的同時,家長可適時為小孩進行機會教育,告訴寶貝一味逃避或鑽牛角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持續不開心,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並鼓勵孩子,要擺脫消極心態,逆境才會有轉機。

 

〈c〉教導孩子面對與處理問題:在經過一連串心理建設後,爸比媽咪可以進一步教育孩子針對困境,動手解決。小朋友對於不知名的挑戰常會新生恐懼,父母可陪同面對,與孩子一起動動腦突破困難,面對壓力。

 

(3)「愛抱怨」OUT→

「孩子的慾望與不滿猶如無底洞,只要稍不順從就愛哭鬧、愛抱怨?」對於事事欲求不滿,易心生厭惡抱怨的小孩,常讓爸媽好不困擾;搞定「愛抱怨」小霸王,父母可以情節輕重,給予機會教育:

〈a〉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愛抱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種情感抒發,適度抱怨,具有情緒宣洩的功能,但過猶不及,凡事愛抱怨,可就不是件好事了。建議家長可與孩子相互約定,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並適時教育小孩,窮抱怨而不解決,只會浪費時間。

 

〈b〉適時獎勵,增進動力:光灌輸孩子一堆大道理,儘管正確,但寶貝就是聽不進去。這時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視情況給予鼓勵與獎勵,讓孩子嚐點「甜頭」,培養AQ(逆境商數)能力,會讓他更加有動力!

 

總結:有效提升AQ技巧

如何增強0─3歲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劉玫伶老師建議,有10大指標可協助父母,成功打造堅忍兒:

1.發揮同理心:家長保持同理心,將有助於讓小孩自在地在過錯中學習。

2.有效與孩子溝通並積極聆聽。

3.改變「負面腳本」:試圖將困境賦予另類解釋,是讓子女知道,解決問題還有許多另類辦法。

4.協助小孩型塑自信心。

5.接受小孩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找出及強化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協助小孩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提供機會讓小孩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10.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看待挫敗,AQ高的人會清楚知道,一時成敗並不能決定一生;從挫敗中尋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助力,困境常能因此破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樂觀、轉換心境、勇於接受挑戰,AQ高的人,也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時的「幸虧」喔!

 

邱姵寧

現職: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住院醫師、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劉玫伶

現職: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學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經歷:台北「張老師」中心義務張老師、多芬自信基金美麗無界限III「校園教育計畫」講師

 


 


 


                                                          


 


 


 


 


 


 


 


 


 


 


                                                                           來源:babylif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雅慧  出處:親子天下


你的教養方式是否能培養出孩子健康的挫折免疫力?還是恰恰相反?


 


1.跟小孩說了無數次:「玩具玩好要放回原位,否則很容易不見。」結果有次真的找不到玩具,小孩就大哭。這時我會:


a 跟小孩說:「我早就跟你說過


b 理解他的傷心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找不到心愛的玩具。」


c 處罰小孩。


d 買一個新玩具。


 


2當小孩和我的意見不同,尤其,他似乎只為了激怒和報復我,撒賴尖叫,又大吼︰「你是壞媽媽!」這時我會:


a 不理睬他的怒氣。


b 更嚴厲的處罰他,讓他很快的平靜和接受管教。


c 陪他、等待他發洩完憤怒不平。


d 理解他的心情,但是不會改變我的心意。


 


3若孩子覺得自己又笨又醜,我的第一個回應是:


a 「不,你一點也不笨、更不醜。」


b 「我知道你心裡這麼想,但不知道為什麼你會這樣想。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


c 「你若是繼續這樣想,沒有人會喜歡和你做朋友。」


d 「你這樣說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受。」


 


4下面哪一個敘述是對的?


a 體罰是最快收到管教效果的方式。


b 被體罰較多的小孩比較容易和別人合作。


c 體罰可以提升小孩解決問題的能力。


d 被體罰的小孩比較容易和其他小朋友有衝突。


 


5當小孩成功達成某一項目標時,我應該怎麼說,更能增強他的挫折忍受力。


a 「真高興我能在旁邊幫你,因為若是你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完成的。」


b 「真棒,你可以自己達成目標。」


c 「你看,你明明做得到,以後不可以有藉口。」


d 以上皆是。


 


6下列哪一項陳述是真的?


a 每個小孩都一樣,管教的方式應該相同才公平。


b 若我改變管教原則,會寵壞小孩。


c 孩子們應該要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和教養的難處。


d 適合我自己童年的管教模式,並不一定適合小孩。


 


7當孩子還小,父母很重要的任務是:


a 提供小孩協助他人的機會。


b 創造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年齡,學會對不同的事情負責。


c 用「暫停」做為主要的管教法則。


d 以上皆是。


e a b


 


8下面哪一種情況,可以讓小孩感受被愛、獨特和被欣賞?


a 和他約定一個兩人可以獨處的時間。


b 不錯失他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c 接受小孩的本質,而非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d 以上皆是。


 


9孩子做錯事時,最好的處理發方法是:


a 以自己面對錯誤和挫折的態度,當做最好的身教。


b 教小孩如何避免犯錯。


c 把自己的標準降低,這樣小孩就不容易犯錯。


d 忽略它。


 


10當父母和子女在管教上有摩擦時,首先該負起改變責任的人應該是:


a 父母


b 小孩


c 雙方


d 諮詢顧問


 


以上,答對一題得一分


 


8-10,你是能教育出高挫折忍受力小孩的最佳父母。你知道怎麼讓小孩覺得被愛、能夠協助他解決問題和承擔責任、也能有效的面對成功和挫折經驗。


 


6-7分,你正在開始學習怎麼正確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試著檢視自己以上哪些管教方式,對於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是適得其反的做法,一次從一個地方開始改變。


 


5分以下,你應該重新思考做父母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許多愛孩子的父母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多給小孩挫折,他就會愈挫愈勇。如上所述,你應該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哪些恰好和培養挫折忍受力背道而馳。一次針對一個,改變行為。歷程需要精力和時間,自己也可能碰上挫折,這時,不要忘記身教是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最重要的學習。


(資料來源:www.raisingresilientkids.com 網站)


 


正確答案


1 b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是父母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力,最重要的條件。跟他說:「我就說吧!」或是處罰他,只會讓孩子更憤怒或變得防衛。若買新的玩具,則讓他喪失承受自己行為後果的機會。


 


2 d若父母總是打岔、態度盛氣凌人、或頤指氣使,孩子只會更憤怒。應該用平靜的語氣告訴他們,你知道他們在生氣,但是繼續吼叫、甚至指責你,不會改變你的心意。


 


3 b若父母聽到孩子說自己又笨又醜,第一個反應是予以駁斥時,父母將會錯失和孩子分析負面情緒的最好機會。


 


4 d管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小孩學會自律。許多研究都發現,體罰不僅無效,更會造成小孩對其他人的暴力相向,因為他們被教導,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5 b擁有挫折忍受力小孩的特色,就是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因此也不怕新的嘗試。


 


6 d大人往往會用自己被管教的方式管教子女,但世界變化之劇烈遠遠超過想像,試試看新的溝通方式。當「現在去睡覺」無效時,可以說︰「你要不要我在睡覺前十分鐘提醒你?」


 


7 e當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幫忙的機會等於是肯定他的能力。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有貢獻,孕育出負責和忍受挫折的態度。


 


8 d永遠讓小孩覺得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你仍然愛他,這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關鍵。


 


9 a回想你是怎麼處理挫折的?晚餐的魚煎焦了,你是焦躁怒罵,還是視為一次學習的經驗。父母的態度將會影響孩子怎麼看待挫折。


 


10 a許多父母覺得和小孩爭執時,孩子應先聽大人,但其實成人更有彈性改變和調整。


 


 


 


 


 


 


 


 


 


 


 


                                                                   


 


                                                    來源:babyhom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
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



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數家長都望子望女成鳳,不希望輸在起跑點上, 可能在小時候就讓小孩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潛能開發班,給小孩最好的學習環境,但其實如果能夠了解發展,就能夠給與最適合小孩的教導,以下高雄立市凱旋職能復健科 - 陳南成職能治療師,就孩童創造力理論作簡單介紹。

創造力的定義在於,「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敏於覺知問題)、流暢(具有見解、聯想、表達的流暢)、變通(能夠作不同等級、方向或類別的反應)、獨創(產生獨特新穎的見解)、精進(能夠精益求精,引申預測)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事物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

陳南成表示,「支持的環境」對孩童而言,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父母、學校、性別角色、社會文化傳統時常會形成阻礙孩童創造的環境,比如父母會限制小孩天馬行空的想法,給予較實際的思考模式,較少引導小孩更多的思考;而學校制式的教導環境,一個蘿蔔一個坑,更限制了學童的創造力等故約6歲前即學齡前兒童的創造力為最佳時期。

甚至學者Healy(1994)發現有創造力孩童出生的家庭父母具有以下幾個特質,容許孩子多重想法、提供紀律與方法允許孩童自由探索、提供實際的標準鼓勵孩童成就表現、允許孩童誠實表達情感、擁有豐富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故父母對孩童的管教方式也是孩童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要怎麼教育出有創造力的小孩?陳南成指出:

第一、就是贊同兒童創造力的表現,其實就是創造一個支持的環境,讓孩童在一個歡愉的心情下盡情發揮,並讓孩子了解創意的重要性;

第二、提供適切的情境,成為有創意的夥伴,並重視創造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在孩童旁協助引導,使其成為問題的主導者,而非大人或是老師,並利用身教(示範創造性思考),言教(在課程中加入創造性思考),過程中可多用開放式的問題,讓孩童更能發揮潛能;

第三、時間、空間、創作材料的提供,準備適切且具有原創性的材料,而非半成品,有各式各式的組合,比如空白紙、筆、積木、黏土等都是非常好的材料,且讓孩童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消化及吸收,而目前建構型的玩具仍以積木為最。

陳南成說,孩童創造力最常見表現的模式為、語言及藝術,其實在各式的活動中,成人的適當介入及使用一些玩具及教具,可以讓活動顯的更有趣,例如運用文學作品(好比討論繪本或故事接龍)、想像遊戲(如果你可以變成其它動物,想變成哪一種?)、藝術活動(戲劇演出,美術音樂舞蹈),能促進孩童們的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並更能激發創意,若孩童已至22歲半,自理能力尚可,若能夠與同儕互動,此時會有不同向度的學習,並鼓勵孩童社會性行為出現,對於孩童創造力的表現能更有幫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快把玩具收好,別再東摸西看的!」「小乖,怎麼作業寫一個小時了,還沒完成?」「小心!有車子,你沒聽到喇叭聲嗎?」隨著小朋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時間的增加,家長和老師就越容易發現到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你家的小寶貝也有上述表現嗎?


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行為表現不外乎在課堂活動中,持續注意力不佳,容易因一點聲響或動作而分心;對環境變化的察覺度不足,甚至還有警覺度不佳的可能,這些問題都讓家長們極為擔心。

小朋友注意力缺失問題除了會立即影響學業學習的成效外,也可能產生和同儕間相處不易,進一步造成錯誤的自我形象、低自尊、低自信。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家長都以小孩子頑皮、不認真、用心不夠來解釋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表現。

其實造成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原因不一,有一部份是因為大腦在感覺處理和原始反射整合上,出現缺失,導致孩子無法抑制不相干的刺激。

一般來說,注意力涵蓋了接收、分析、排序、專注、反應等過程,且視活動內容整合了感覺、肌肉骨骼、認知等多項系統,要改善小朋友缺失的問題,就須先了解其缺失的問題來源,針對缺失的問題做處理。

其中在孩子身上,最常見的就是「選擇性注意力」問題,「選擇性注意力」是指小朋友能集中注意力於單一刺激或事物上,並排除對其他刺激或事物的反應,也就是以集中注意力的事物為中心,其他事物成為背景的能力。

對一般認知的學習來說,選擇性注意力是極為重要的。舉例來說,課堂上,能集中注意力於老師講課的聲音,忽略其他小朋友講話的聲音,或窗外小鳥飛過的身影,就是運用選擇性注意力的表現。

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因語言理解能力不佳,無法理解老師的上課內容而分心,或聽覺系統敏感,導致無法適當的調節抑制其他小朋友的聲音,或可能因肌耐力不佳,無法久坐不動,導致在轉頭伸展時,而被窗外的景象吸引。

不過,同樣是注意力缺失的表現,但在不同的小朋友身上,包含不同的問題和原因。因此家長們應正視此一問題,尋求相關的醫療管道,給予適當的訓練矯治。

建議由職能治療師針對注意力的執行能力和各相關系統的整合來評估,根據孩子缺失的問題,運用相關的遊戲活動加強訓練,改善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問題。

                (作者為台北市宏恩醫院職能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

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

最近有研究指出現在幼稚園教得太早,在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好之前,教以前一年級才學的東西,使學習變成挫折。

是否 提早學習--->提早挫敗--->提早放棄

的確,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變成壓力,既然是壓力,當然不會主動去做,逼急了,孩子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就像大人碰到壓力會逃避到酒精中,孩子碰到壓力便逃避到電玩中,恐懼學習的孩子就愈來愈多了。


尼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談主控力(the will to power),其實,人都想控制他的環境,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只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只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


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因此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驅使孩子去探索。


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自己不需用大腦,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話,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


我們看到凡是注重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的國家,如日本、韓國,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對人生不抱希望,也沒有自主謀生的動機。

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補習班,他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的。上週我去台東的太麻里,發現香蘭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課後會去一間中間可以升火的小木屋,是部落提供男孩們談心的地方。在那裡,孩子透過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範,學習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動物中都是大事,遲遲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目前的教育好像愈來愈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我們該認真審慎的去思考,為什我們的教育會製造出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大學生呢?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黃星若




小孩在成長階段遇到的人際關係困境,常讓爸媽們擔憂不已,卻又不知所措。笛 飛兒EQ教育中心親職顧問講師鍾佳蓉表示,人際關係其實是一門藝術,同樣的方式,在不同的小孩身上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爸媽們可得多花點心思,了解自己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


然而也有爸媽不免質疑:孩子的交友能力真有那麼重要嗎?別懷疑,大人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小孩也不例外。專家指出,兒童時期的不良人際關係,容易導致自信心低落、焦慮,日後可能造成反社會人格傾向和犯罪行為。事實上,也有許多孩子因為人際關係不佳,在班上不被同儕接納,間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孩子的交友能力會影響他在面對其他人時,跟別人建立何種關係,進而影響在團體裡的表現。孩子一旦培養出有效的交友能力,和別人有了良好互動,對孩子的情緒、學習、自我認知,都有極大的正面影響。


杏語心靈診所主任治療師陳靜怡指出,幼兒階段人際關係欠佳,會影響到日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限制自己的機會,因此及早了解孩子個性,並進一步建立正面的互動模式,才能讓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害羞太內向 容易退縮


陳靜怡指出,害羞內向的個性,常讓小孩不敢踏出第一步,不敢主動結識別的小孩,對於接受新事物感到退縮。這種個性的小孩,第一次踏入幼稚園或小學教室時,總會顯得畏畏縮縮,甚至會有連續哭好幾天,吵著不要上學等狀況。


鍾佳蓉表示,在孩子面對新環境時,爸媽不妨陪同提早十到十五分鐘,先一起觀察環境,在教室裡多陪小朋友一下,化解緊張心情。


自卑沒自信 影響交友


陳靜怡表示,有些小孩或許天生能力較差,在學習上較為緩慢,因此跟不上別人,長期被罵、被責備的情形下,就養成了自卑且沒自信的心理,也不敢交朋友。面對這樣的情形,爸媽們除了多與孩子聊天溝通,陪小孩建立自信外,也可教導孩子多讚美別人,多尊重、喜歡別人,藉由鼓勵、支持別人獲得友誼;也可以讓孩子明白,有時候當個在旁邊鼓掌的人也不錯!












遊戲中互動 學習合作


而遊戲,就是一個增進人際關係很好的媒介。鍾佳蓉指出,小孩的同儕經驗不豐富,沒有互動修正的經驗,遊戲中如果遇到爭執,孩子們會自行找出解決辦法,達成合作的目的外,也從中找到團體的歸屬感。



【完整內容請見《食尚小玩家親子月刊》2010年11月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洪蘭      出處 : 親子天下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之心工作室◎著

隔代教養的優缺點
寶寶出生了,全家人都好開心,但是父母的工作忙碌,無法專心帶孩子,孩子該交給誰照顧呢?請保姆的費用高,又不一定令人安心;如果拜託祖父母照顧,對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好不好?又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以下列出一些隔代教養的優點和缺點供您參考。

 


優點:


‧常與小朋友接觸,可使祖父母保持積極的心態。


‧透過與年輕一輩的交流,給祖父母繼續學習成長的機會。


‧父母可以專心工作,並節省養育費用。


‧祖父母可利用過去經驗養育孩子,肯定自我價值。


‧孩子可以對老化建立正確的態度。


 


缺點:


‧祖父母照顧太周到,孩子可能較不獨立。


‧祖父母活動力不強,不常帶孩子出門,孩子比較少接受外來的刺激,造成腦部發展的遲緩。


‧帶孩子需要許多體力,祖父母年紀大,對身體是很大的負荷。


‧疼愛孩子的祖父母,可能會讓孩子吃太多零食,而吃不下正餐,並有蛀牙的問題。


‧孩子做錯事時,祖父母會由於疼愛,而過度放任小孩。


 


如果父母經過周詳的考慮,決定把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一定要先做好溝通,了解祖父母是否願意幫忙。祖父母若是願意幫忙,雙方就必須談談對孩子的期望、該使用的教養方式,以及照顧孩子時要遵守的原則;父母也要跟孩子說明去祖父母家的原因,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愛沒有減少,並提醒孩子對爺爺奶奶該有的尊重;孩子送到祖父母家之後,父母一定要常常關心老人家及小孩,並適時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意。事前做好準備,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和困擾,達到對三方面最好的平衡。


 


寶寶隔代教養,父母照護不打折


寶寶交給祖父母照顧了,父母應該做什麼樣的努力,來補償不能親自照顧的缺憾?在這個情況下又該如何參與孩子的成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下提供幾項方法給父母參考:


‧父母應與孩子及祖父母多多聯繫,了解孩子的狀況。不能因為工作繁忙就把寶寶丟在一邊。如果疏於聯絡,可能造成日後很大的問題。


 


‧除了要了解孩子發展的情形之外,也要與祖父母溝通想法及教養孩子的觀念。雙方有一致的看法及方法,才能使教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尊重長輩的經驗及意見,就算有不同的想法,也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溝通,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絕對要用良好的態度來面對祖父母。


 


‧孩子若是住在祖父母家,父母一有空就要去見見孩子,或是定期把孩子接回家住,並安排三代同堂的聚會出遊,以培養感情。


 


‧鼓勵長輩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或是參加社區活動,認識新朋友,可以分享經驗也可以互相關照。


 


‧父母不能因為不常照顧,對孩子感到歉疚,就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孩子犯錯時仍然要管教,也不可以對孩子的要求全盤答應,應遵守原則。


 


‧若是孩子的習慣行為讓父母不開心,也不能馬上用嚴厲的方式管教,要循序漸進地改善,才不會造成彼此的衝突,親子關係也不會產生裂痕。


 


‧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內,可以使用抱抱等肢體動作表達情感,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愛。並且要傾聽孩子的想法,或是說故事、玩遊戲,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大好書屋出版
《迎接新生命的第一本書》

                  


 


 


                  來源:babyhom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安妮特.卡斯特尚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 提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生日時。對孩子來說,生日是最難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為孩子準備生日禮物和美味飯菜的同時,不要忘了生日贈言。生日贈言,既可是書面的,也可是口頭的。贈言應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第二,就餐時。就餐時,就從小教育孩子珍惜糧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飯菜來之不易的道理。讓孩子在餐桌上學會禮貌和謙讓。



 第三,交際時。應利用家庭交際的機會,培養孩子衣冠文物、禮貌、熱情、大方的交際素質。



第四,旅遊時。給孩子講解名勝古跡來歷或故事的同時,有意識地教育孩子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亂塗亂寫、用石塊或臟物投擲動物、亂丟瓜皮果殼。



 第五,家務勞動時。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可從他(她)三四歲時教其干諸如洗手帕、掃地等入手,然後隨年齡增長加碼



第六,有成績或過錯時。有了成績,在鼓勵的同時要讓其看到不足;有過錯,應幫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使孩子養成知錯即改的好習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也是一種實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親子溝通是直接影響孩子成長在社會適應相聯繫的,而不良的親子溝通是造成孩子成長在社會適應能力,甚至是更嚴重的問題行為聯繫在一起的。


親子溝通中,成人要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善於敏銳地抓住時機,引起孩子談話的興趣,同時,用恰當的語言熱情地鼓勵他們談話,並用兒童能聽懂的語言與他們交流。讓他們感到喜悅和自信,使溝通能更深入。



親子溝通,掌握三項六原則:


第一項:親子溝通六要


1、要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並能具體說出孩子的優點。


2、要時常對孩子表示信賴,並告訴他:「你一定行!」


3、要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能真誠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


4、要讓孩子有發洩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


5、要常觀察孩子的需要與期待,使他常處於愉快和滿足的狀態中。


6、要與孩子—起談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項:親子溝通六不要


1、不要在情緒高漲時,急於與孩子溝通或討論問題。


2、不要把工作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3、不要太過急躁,因為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


4、不要先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因為這也於事無補。


5、不要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言語或是肢體暴力管教)。


6、不要說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等話語。


第三項:親子溝通六秘訣


1、給他機會。


2、能進能退。


3、潛移默化。


4、縮短距離。


5、疏導情緒。


6、知足常樂



親子溝通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經過學者的觀察指出,溝通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種情況下成長的:


1、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2、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能。


3、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4、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5、讚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6、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把握目標。


7、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


除了用語言與兒童溝通,父母還可以用非語言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對他們來說,動作比語言容易理解。成人的微笑、點頭、撫摸、摟抱、認真傾聽的態度等,遠比語言更容易表達對兒童的尊重、關心、愛護和肯定。父母切記,在親子溝通中,必須從我做起,放下自己的尊嚴,與孩子共同成長。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優生優育

2010/11/01 21:10



你知道該如何去探觸孩子的心嗎?每個人都期待有個美滿家庭,但若要家庭充滿溫馨與幸福的感覺,首先就得做到良好的親子溝通。許多父母,遇到孩子叛逆的態度時,大多會搖頭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他為什麼都不肯告訴我?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門,探一探他的內心世界,是為人父母者需要加油的課題。


本文作者:汪詠黛


該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我們可以由以下的步驟開始:


一、多和孩子聊天:


現代父母最大的特色,就是「忙」。爸爸忙,媽媽忙,能幹的職業婦女在家裡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催孩子:趕快洗澡、趕快吃飯、趕快寫功課、趕快……一忙、一急,哪有時間、哪有心情和孩子好好聊天呢?


可是,不多和孩子聊聊,又怎麼會知道他在想什麼、他想做什麼?


有智慧的媽媽,無論再忙,也會找出時間和孩子聊天,做溫馨的的親子對話,多聽他的想法,也適時說理給他聽,給他立即而適當的管教。常和孩子接觸、聊天,可以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孩子犯錯的那一剎那,心裡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股約束力量,知道父母曾告訴他不可以這樣,錯事就可以不必發生了。


二、學習傾聽孩子的話語:


多數人多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大人面對小孩,更是滔滔不絕,要他做個「聽話」的孩子。


不聽孩子說,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不聽孩子說,又怎麼能了解他、管教他?


所以,爸爸、媽媽想要有個聽話孩子,必須先要「聽」孩子說「話」。要養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並不很困難,只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就行了。當孩子在述說一件事情時,你儘量忍住不要打岔,只須不時的點頭、微笑,或以簡單的言語鼓勵他說下去就可以了。當孩子發現父母有興趣聆聽他的「故事」,他一定有興趣說給你聽。從傾聽中,我們知道他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的相處情形,他在班上暗戀的對象是誰,哪個同學有欺負人的習慣,他最討厭哪門功課……


三、鼓勵、說理代替責罵:


新新人類喜歡把「懶得理你」掛在嘴上,當孩子以這種態度對待父母時,其實他對爸媽的失望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長久以來,他和父母溝通不良,乾脆「免談」。


為什麼溝通不良?也許以前他是很喜歡和爸媽聊天的,可是常常他才剛開口,馬上換來一頓罵,久而久之他就不想說了。


例如,他數學考不好,正要講出自己很懊惱看錯題目,可是才剛開口,父母就先責罵兩句,甚至加一頓「竹筍炒肉絲」;他忍不住拿走媽媽的五十元,現在很後悔想道歉,但剛說出來,就被媽媽狂吼一聲嚇破了膽,不敢再往下講,漸漸地,他也不再會輕易說出內心的老實話。


親子溝通從談心、聊天開始,而良好的親子溝通除了由和緩的言語做起,一個微笑、一個擁抱,都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大力丸。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和孩子溝通,要多聽他說,鼓勵他,再告訴他道理,而非責難他、喝斥他。


溝通過後,只要不離譜,尊重他的決定,並且支持他的選擇,給他祝福,孩子必然心中充滿了感恩與信心,能勇氣十足地走下去。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親子間多些溫馨、理性的溝通,當該說的都說完了,孩子卻未依照父母的意思去做,只要不是去做壞事,父母何妨尊重他的決定,即使不贊同、不鼓勵,卻依然可以祝福他、扶助他。


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他有權利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也有責任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父母又何必那麼看不開,非要為他做一切的決定呢?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種,打罵孩子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但是時代在變,觀念也在更新,家長管教孩子



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通!也許家長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


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己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長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一個在戰戰兢兢中長大的孩子,會


漸漸發展出負面的行為,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就說謊,有需求不敢說就偷竊等。不過,有些家


長又時常感到很為難,因為除了打罵之外,他們似乎總是難以找到有效的教養方法。現在,就讓我們一


起來學習一下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針對這個原因,程桂英老師在


此要特別澄清一下。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


去做,卻很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


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


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


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


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系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


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


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于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一一只


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


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


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


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


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程桂英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


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


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


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

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


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


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


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


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


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


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


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


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


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


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


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


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


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


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


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


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程


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


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


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3H61eF6fRUeeSmq6txIc/article?mid=18317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方法 家長和 老師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長毀一個,老師毀一群

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具體方法有這樣幾條: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經常拿比他""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了。

4、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片語,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裏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上進的。

6、要學會遷怒的本事。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後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7、當眾出孩子的醜。前6條都是在家庭裏的"單練"。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7條才是殺手鐧。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

您掌握了以上7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據《路透》報導,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做投資時,是否要給他們最好的玩具,或是為他們安排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取得優勢的課程?




舊金山灣區的教師凱瑟(Janis Keyser)日前共同參與《成為你想當的父母》(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一書的撰述。她表示,現代父母給自己太大壓力,想盡可能給孩子最好生活,但往往忽略根本。



「商業社會已凌駕於我們的生活本質之上,不斷把一個又一個的產品塞給我們。這對孩子或家長來說,都很累人。」凱瑟說。「人們需要後退一步,思考一下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凱瑟提出以下建議讓家長們參考:



用陪伴代替金錢



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不要只花錢:這或許已是老生常談,但凱瑟表示,時間就是家長可以為孩子做的最健全穩固投資,特別是對新生兒而言。「時間是親子關係的基礎。家長應該花時間觀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對他們來說,什麼又是困難的挑戰?家長所能給孩子最棒的東西就是溝通的效力,讓新生兒知道,當他們要與外界溝通時,人們能理解他們。」她解釋道。



當然,新手爸媽會被琳瑯滿目的花俏嬰兒用品和高科技設備給淹沒;但是家長們應該記住,每當他們將玩具交給孩子時,常發生寶寶對玩具包裝盒比較感興趣的狀況。



如果爸媽還是被廠商聲稱的特殊功能擄獲,想要揮霍購買其實超出預算的嬰兒玩具的話,凱瑟建議爸媽們問問自己:我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一個貪心的消費者嗎?如果答案是不,那麼可以加速離開商品貨架了。



成為孩子學習的夥伴



當孩子要開始上學時,考慮全局:凱瑟表示,要給孩子有品質的教育,這遠超過選擇要讓孩子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而已。考慮孩子學校時,更重要的問題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有怎樣的教育體驗?務必親自參訪你屬意的學校,詢問該校老師,如果發生某些特殊狀況,他們會怎麼處理。舉例來說,問問老師,如果孩子們突然放聲大哭時,他們會怎麼應對;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如何?學校中那些活動是重要的?同樣的,也問問該校學生家長,他們孩子的學習經驗如何。



不論父母為孩子選擇何種學校,最重要的事情是,謹記家長也是孩子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凱瑟說。家長應該觀察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應該適度和校方溝通課程進行的方式。換句話說,家長應試著扮演一個不具有太大侵略性的建議者。



凱瑟建議:「家長應該和學校建立起雙向關係。父母們可以嘗試主動詢問校方:『我一個月有兩小時空檔,我能為學校做些什麼嗎?』」她補充說道,最有效的教育唯有在家長和教師合作時才會發生。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不要忘了教育孩子家長所相信的價值觀:每當要為孩子選擇課外活動時,家長都該先想一想,透過這些活動,你想讓孩子習得那些技巧和價值觀。有些問題家長可以先問問自己:對我的孩子而言,哪些技巧是重要的?這些技巧又為什麼重要?我想要教導孩子的是無形的生活技能,諸如學著要有競爭力呢?還是想要讓孩子學習樂器等具體技能?不同家庭會有不同的答案。



卡納克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有些時候,如果家長自問:『如果我們今年只能夠參加一種課程或是活動,我們希望是那一個,原因又是什麼?』這會讓決定孩子參加活動的優先順序更為容易。」



在卡納克家中,滑雪是孩子課外活動學習的第一優先。卡納克和她的丈夫都是滑雪狂熱者,所以她們覺得,如果孩子對滑雪有興趣的話,鼓勵孩子練好滑雪是很有道理的事。「對我們來說,滑雪是我們很看重的運動,也是件很有意義的家庭活動。」她說。



不要把孩子的行程排得太滿:「在我們生存的社會裡,如果你沒讓你的孩子忙得不得了,那就糟了。」卡納克說。「當一群家長們在遊戲場邊閒聊時,有人問道我的孩子最近在忙些什麼,我最好能說出個答案。」



無疑地,課外活動能夠讓孩子健康長大、找到生活重心,同時在孩子申請大學和求職面試時也能加分。但是,太多的課外活動可能帶來反效果。



給予適度的休息空間



「當我們為孩子在時間表上安排了學校課程、補習、課外活動等滿滿的項目時,孩子們會忘了要學習自我時間管理。同時太滿的行程也會讓孩子感到壓力沉重、筋疲力盡。」凱瑟說。「從另外的層面來看,孩子們也會變得對生活中的各式活動太過依賴。」



然而,家長三不五時應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讓他們挑戰一些不擅長的活動,這樣可以培養「我們可以試一下」的態度,凱瑟說,關鍵在於讓你的孩子培養接受改變的彈性,等全部都嘗試過了後,再問問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他們喜歡這項活動的那些方面,不喜歡的地方又在那裡。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只要以真心誠心,愛心耐心來接納他(她);設身處地,對症下藥來幫助他(她);多用讚美替代責罰,問題將能迎刃而解。以下提供一些具體做法,您不妨試試!





一、改變孩子壞習慣的技巧


想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可依心理學上「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採取以下步驟:




觀察孩子的不良行為,明確記錄下來。


從出現次數最多的行為開始糾正,一次以一個為原則。


親子共同訂定可行的執行計畫及獎勵方式(如:得到十個圈可以換一個小獎品)。


父母確實執行並記錄(記錄卡要放在家中最明顯處)。


當孩子行為有所改善時,可定期調整要求標準。


不良習慣得到改善時,為使好習慣繼續保持,獎勵可試著漸由口頭稱讚代替。




記住,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孩子會愈來愈好。同時別忘了,若要孩子改變不良習慣,父母更要「以身作則」,並且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唯有如此,孩子才會樂於接受我們的引導和影響,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不收拾東西的孩子怎麼輔導




您常常在家幫孩子收拾他使用過的文具、書本、玩具嗎?您是否為此而生氣困擾?




以下提供您一些方法:




以身作則:父母先要有物歸原位的習慣。


指導正確的收拾方法。


與孩子約定收拾自己用過的東西,並督促他切實做到。


父母避免代替他收拾,讓他有機會體驗找不到重要東西的不便。


切記,當他有一次能自動收好東西時,即時給予讚美。


 




三、改正孩子賴床的習慣




孩子每天早上賴床起不來,總是匆匆忙忙地趕著上學,家長軟硬兼施都難以奏效,該怎麼辦呢?




規定上床睡覺的時間,避免睡眠不足。


準備音樂、鬧鐘或其他誘因,養成孩子主動起床的習慣。


與孩子約定可賴床的彈性時間,並協助孩子做起床前的暖身準備。


父母應以身作則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至少能有一人早起為孩子準備早餐,並目送孩子出門)。


如果仍然無法改善賴床的習慣,必要時,讓他體驗因賴床遲到的後果。


 




不論您是用哪一種方法,都不要操之過急,孩子是不可能「突然」改變的,當他有一點進步時,別忘了多稱讚他。





四、孩子做事慢吞吞怎麼辦




當您碰到一個「慢郎中」型的孩子,親子間的衝突,常是免不了的,試試以下的方法:




提高事情的趣味性,如:運用比賽或遊戲方式。


限定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


增加工作完成的誘因,如:在規定時間吃完飯可看卡通。


去除會分散注意的因素:如:電視、玩具。


若有改善,即時給予肯定和讚美。


要徹底改變孩子做事慢吞吞的習慣,上述方法必須有賴父母發揮耐心,持之以恆,孩子才能有所改善。切忌急燥、動怒,否則無法收到成效。


 




五、改善孩子健忘的習性




有些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忘東忘西的。入學後,父母就更加煩惱了,可能三天兩頭就要幫他送東西到學校,成了救火隊。怎麼會這樣呢?該怎麼辦?下列方法提供您參考:




培養責任感,讓他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不要存有「父母會幫我」的依賴心。


鼓勵孩子善用聯絡簿記錄容易遺忘的事,並督導逐項檢核。


協助孩子學會「自我提醒」,如:在大門口貼功課表、在書桌前貼「書包整理了嗎?」


健忘的情形漸有改善時,父母要即時給予讚許。


必要時,讓他經驗健忘的後果。


 




六、減輕孩子的依賴心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依賴心太重,連日常生活的吃飯、穿衣、做功課都還要父母操心。下面方法,可以提供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




讓孩子嘗試做決定:讓他有自己做主的機會,如:選購衣物、書籍。


給予磨練機會:能力是學來的,讓孩子分擔家務、整理自己的衣物、學用品,養成自我負責的態度。


建立信心:讓孩子在讚美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增強信心。


不怕失敗的精神: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鼓勵孩子從失敗中記取教訓。


 




想想看,您是否為孩子做得太多,而養成他依賴的習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要讓嬰幼兒健康成長,必須瞭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需求。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廖振羽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嬰幼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但臟氣清靈,易趨康復。要讓孩子「頭好壯壯」,自古就有「養子十法」的觀念,向來就是中醫兒科的圭臬,對現代家長來說,可作為養育下一代的參考。


所謂「養子十法」來自於古籍《小兒病源方論》,十法是指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六者小兒勿見非常之物或未識之人,七者要溫脾胃,八者兒哭未定勿使飲乳,九者勿得輕粉硃砂,十者慎浴(指浴後勿受涼)。


廖醫師指出,十法中提到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這是在強調兒童衣著不可過多或過少,以及背部、腹部、足部等部位要注重保暖。俗語說:「囝仔人屁股三把火」,這句話就是在提醒家長們雖然總是努力給孩子最好的,但照顧嬰幼兒時仍不宜保暖過度。


廖振羽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體質和功能都相當地脆弱,對疾病的抵抗力差,對環境中所有病毒、細菌的接觸多屬第一次,對寒熱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我節制,所以容易感染疾病,一旦染病,病程往往會非常快速地改變,因此當嬰幼兒有任何不適時,家長就應該趕快帶到醫院接受治療,以免延遲治療而產生其他併發症,只要照護良好,正確用藥,小兒疾病恢復也是相當快速的。


總之,照顧嬰幼兒,穿暖、吃飽,剛剛好就好,因為嬰幼兒消化功能尚未健全,不能應付過多的食物,加上不太會自己控制飲食,過飽容易造成腸胃疾病,甚至營養過剩變成小胖子。小嬰兒吃飽輕拍背,聽見有打嗝聲音即可,也可輕輕揉摩肚腹,幫助嬰幼兒促進消化、暖肚溫胃。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有助於增強抵抗力。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