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  /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






blocks     



這裡有幾個幾個積木?6?7?還是9?


這樣的題目通常出現在小學以上的學習中,但是隨著家長對孩子的越加疼愛,筆者竟然在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中看到這樣的題目。這樣的問題可以給孩子練習嗎?會不會揠苗助長?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必須根據孩子的發展才能幫助孩子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筆者最近做了個實驗,針對已經學會點數的孩子,一開始遇到這樣的題目,他可以經過點數之後回答「6個」,這是因為對他而言還不懂得「基礎建築學」,也就是房子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絕對不會有一層房子憑空浮在半空中,堆疊積木也是這樣,因此從兒童發展學的角度來看數積木這件事情,我們須要有以下的能力才能找出被擋住的積木,並且加以點數:





  • 視覺完形能力:孩子如果單從一面觀察積木,除了那些完全被擋住的積木,一定還有一些只看到部分的積木,「視知覺」能力中的「視覺完形能力」就是幫助我們看到物體的部分,就能了解到這個物體完整的形象,例如手機被壓在皮包之下只露出一部分,我們能夠找出手機一樣。當孩子視覺完形能力發展出來了,他就不會只數出6個積木,而會回答有7個積木。




  • 物體恆存概念:當孩子看著您一個一個把積木疊高,疊好後卻忽略點數那些被遮住的積木,這有可能是「物體恆存概念」出現狀況。對於嬰幼兒,把他面前的玩具用毛巾蓋住,他就認為這個玩具根本不存在了,甚至不會開始尋找。心理學家指出,具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其實物體恆存概念發展的很好,因為她們對於媽媽的消失會及著尋找。




  • 視覺空間概念:孩子要了解各個物件之間的相對位置,並且知道彼此的關聯(一個疊一個),這需要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概念,幫助孩子建立物體之間的正確相對位置與因果關係,如此才能了解最高的積木並不是會漂浮,而是下面還有積木。

 


能夠擁有上述能力的孩子,就能夠數出9個積木。在網路搜尋中,有專家認為這樣的辨識還受到「抽象思考」能力所左右,但是積木是實際物體,與「抽象」概念扯不上關係,但是如果以照片或圖片讓孩子辨識,則與「抽象思考」可以扯上關係,因為要把平面的圖片在腦海中化為三度空間立體物件,就需要能夠在腦海中把不存在畫面中的積木「找」出來。也就是說,並非一件「積木堆疊」就包含了以上所有能力,而是要看操作者如何執行。




從小如何訓練孩子辨認立體物件,並且數出積木的正確數量呢?絕對不是把積木疊好,然後帶著孩子數就可以的!建議先讓孩子自己堆疊積木,然後讓孩子從積木不同方向觀察,接著把積木一個一個拿下來數,並且讓孩子發現上面的積木拿下來,下面竟然還走積木!藉由實際的操作,孩子可以很快從經驗轉化為認知能力,有助於孩子將來在面對不同積木堆疊時,也能夠數出正確數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晚報╱謝蕙蓮】

「跟你說過多少遍,叫你別闖禍!你怎麼都講不聽?」「你什麼時候才會成熟一點?」「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你是自作自受…」

說起小孩不聽話,不少父母都有滿肚子牢騷。在郵局上班的陳太太,大女兒已經國一,開始進入青春期。最近半年多,她發現女兒愈來叫不動,情緒也一天比一天多。

才念她幾句就開始頂嘴 動不動就哭



她說,以前女兒很黏她,晚上看電視總愛擠在她旁邊,連講話都要拉拉她的手,或是摟著她的腰。到了假日,不論是到郊外走走,或是回家看爺爺奶奶,一向都是全家總動員。

但女兒升上國中後,愈來愈不愛和父母出門,經常自己約了同學外出。好幾次她興高采烈說:「這個周末我們去…」,話還沒說完,女兒就搶話:「我不能去,我約了xxx」;有時假日沒出門,女兒也經常一個人關在房裡。「常常念她幾句就開始頂嘴,動不動就哭…」

「也不知道她是真的在作功課,還是在上網、看課外書」。陳太太說,她最不能忍受的是,經常到了吃飯時間,大人怎麼叫,女兒嘴巴應「好」,但人就是不出房門。「叫她吃飯,經常要三催四請」、「功課明明寫不完,卻一下子看課外書,一下子看電視、上網」。

「我是連講都不敢講!」公務員張先生的兒子已經高二了,學校成績滿江紅,重要主科幾乎都不及格。眼看明年就要考大學,但兒子一到假日,還是照樣呼朋引伴、一整天不見人影。

「同學說的是聖旨 爸爸說的是狗屎」



張先生說,有時他看不下去,多說了幾句,兒子還會不不耐煩抱怨他:「你真的很囉嗦…」,接著掉頭進房間,或是乾脆外出。張先生很無奈:「他都長得比我高了,我還能怎樣」、「同學說的都是聖旨,我說的都是狗屎」。

大小孩情緒多,很多父母管不動甚至不敢管。就連小小孩,也讓不少新手爸媽大嘆「現在的小孩都講不聽、很難教」。

陳小姐就對4歲的兒子很頭痛,「叫他不能進廚房,他就跑去浴室玩水」、「每次都告訴他玩具玩完要收好,他從來不收,丟了一地」、「告訴他燈泡有電不能碰,可能會觸電,他偏要摸一摸」。

孩子不聽話、管不動,有的爸媽甚至無助到送孩子接受行為治療。台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祕書長張旭鎧,就碰過不少家長或老師認為不聽話、管不動的小小孩,經過評估,發現除了極少數因為發展遲緩或統合能力較差需要治療,其他在他看來「都是溝通問題,幾乎都不需要治療」。

他曾經診治過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小男生因為發展遲緩,統合能力也有問題,反應比一般學生慢。經常,老師上課已經進行到第二題,他才對第一題作出反應;長期的「慢半拍」,讓老師誤以為他是「故意搗蛋」、「不聽話」。

生理因素造成的慢半拍,卻被老師誤會不聽話、愛搗蛋。有一次老師又因故要處罰他,小男生情緒終於爆發,伸出手對著老師大叫:「你打啊!你打死我好了!」。

「現在的孩子已不再是以前的孩子」



張旭鎧說,即使是兩、三歲還包著尿片的小小孩,也有自己的情緒和個性。像他才三歲的小兒子,想吃什麼就一定要吃到。媽媽辛辛苦苦煮好飯,他卻吵著要吃麵包;明明前一天講好,隔天早餐吃稀飯,看到稀飯卻吵鬧要喝豆漿。

碰到小孩不聽話、講不聽,張旭鎧建議家長,不管家中小孩年紀大小,「把小孩當成有特殊人格的個體」、「就像公司新進同事」,凡事先作好溝通、定出規則;就算真的要打罵,也要有技巧。

他提醒家長,「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孩子,家長也不能當以前的家長!」,面對小孩不聽話,「千萬不要大呼小叫,罵個不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這是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給兒子的一封人生備忘錄,雖然這只是寫給兒子的人生備忘,但這些備忘


內容可能也適合所有人看,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備忘錄裏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回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 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的成長必會經歷各種磨難和挫折,直到他的成長與強壯。如果缺少必要的磨難和挫折,他就無法堅強地面對生活,必會走向一振不蹶。


有一天,一個小男孩在花園裡玩,突然,他發現了一個蛹。小男孩非常興奮,他把蛹帶回來了家。


過了幾天,小男孩發現蛹上出現了一些細小的裂縫,裡面似乎有一個東西在動。


又過了幾天,裂縫更大了,小男孩仔細地觀察這個蛹,發現裡面竟然有一隻蝴蝶!這個小蝴蝶在裡面不斷地掙扎軀體!


整整好幾個小時,小蝴蝶一直在努力掙扎,但是,它的身體似乎被什麼東西卡住了,看上去非常痛苦。


小男孩有點著急了,他不忍心蝴蝶被卡在裡面。於是,他拿來一把剪刀,輕輕地把蛹殼剪開,蝴蝶脫蛹而出了。看著軀體臃腫的蝴蝶,小男孩輕輕地鬆了口氣。


但是,蝴蝶卻躺在地上無法動彈。原來,它的翅膀需要經過不斷掙扎才會強健。小男孩的幫助儘管讓蝴蝶過早地從蛹中出來了,但是,由於蝴蝶的翅膀還沒有成熟,不久,蝴蝶就死了。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寶貝,作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好比故事中這位小男孩一樣,不忍心看蝴蝶被卡在裡面痛苦一樣。


但是,挫折是客觀存在的,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會遇到各種令人煩惱和痛苦的挫折,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裡。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讓孩子感到幸福。許多父母錯誤地認為,讓孩子幸福就是幫孩子包辦一切,把自己認為能夠使孩子幸福的東西都給予孩子,實際上,孩子卻被剝奪了鍛鍊的機會,而來自鍛鍊中的成就感恰恰是幸福感的來源。缺乏實踐鍛鍊的孩子往往缺乏幸福感,一點點的挫折足以使孩子一蹶不振。


正所謂真正幸福的人,不僅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快樂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個狀態,即使有經歷痛苦的時刻,但他明白這些痛苦的真實意義,他知道這些痛苦過後,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說,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整體上仍然是幸福的。


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那麼我們就必須教孩子學會積極地接受挫折,教孩子明白生活就是痛並幸福的對立統一。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具體來說,挫折對意志堅強的人來說有許多益處。


首先,挫折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能適應社會要求,就覺得和諧、順心;如果不能適應,就覺得失意、沮喪。而適應社會的過程就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人剛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錯與黑白,正是通過日後的鼓勵、制止、贊成、反對、獎勵、處罰、責難、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制才學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對象、不同規範條件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社會的規範和要求。反之,從小無法無天缺少生活經驗的孩子,一旦獨立生活就會不適應社會規範被淹沒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其次,挫折能增強孩子自理自立能力。


孩子們都喜歡獨立的感覺,小的時候希望自己拿奶瓶,拿勺子和小碗,在大一點,他們想自己穿鞋,自己夾菜,如果大人允許他們嘗試這些事情,即使做錯了,他們也會有獨立的感覺。比如說,孩子的鈕釦繫錯了,衣服穿反了,父母讓孩子去照照鏡子,讓孩子去發現。這樣做也符合一句習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孩子們有需要、也有願望、並且在嘗試中不時地遇到挫折。孩子們在最初幾年與挫折打交道所形成的經驗,會對他以後的生活、處理問題、尋找答案、承受失望的能力有巨大的影響。如果孩子盡自己的能力獨立地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那麼,孩子們在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勇氣,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慢慢面對問題、接近問題以致解決問題。


第三,挫折能增強孩子的意志力。


現在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嬌慣,從小學讀到大學,直到工作選擇,都由父母去承受壓力,而孩子對各種困難體驗都不深,缺乏忍耐力。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被擊垮了。


法國茨威格說:「命運總喜歡讓偉人的生活披上悲劇的外衣。命運就是要用它最強大的力量考驗最強大的人物,用荒謬的事變對抗他們的計劃,使他們的生活充滿神秘莫測的諷喻,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設置重重障礙,以便讓他們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中鍛鍊得更加堅強。命運戲弄著這些偉大人物。但這是大有補償的戲弄,因為艱苦的考驗總會帶來好處。」


日常生活中許多小挫折,是訓練孩子意志力的「運動場」,當孩子對3000公尺長跑有困難,而孩子在父母陪跑下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孩子就克服了一次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孩子每戰勝一次挫折,都會強化了自身的力量,增強意志力,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第四,挫折能帶來榮譽感。


如果孩子學會了把挫折看成挑戰,而不是看成馬上放棄的原因。他們就會慢慢形成堅持和執著的意志品質。每個孩子在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讓人頭疼的難處,當孩子在這些時刻選擇了堅持,並克服了困難,解決了難題,都會激勵孩子在下一次中也咬緊牙關,繼續努力。


當孩子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生活中的難題,就會給他帶來一種榮譽感、滿足感。而且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給孩子以獨特的成功感受!換句話說,當挫折出現的時候,孩子會自信地說:「來吧,困難,我一定把你搞定!」,只要孩子堅持,不輕易地退縮,就可以讓挫折望而卻步。這樣說來,挫折也算是孩子的人生路上一個不可多得的禮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 焦急又生氣。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


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五 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看到孩子熱情湧現, 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侯文詠用這句話寫下句點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有些壞習慣,看著可能很小,所以很容易被父母忽視,但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修改了所以爸爸媽媽要留意一下孩子日常中是否有以下習慣:

1
打斷你講話
孩子可能有時會很興奮想要告訴你一些事情,但如果總是允許他講話的時候打斷你話,可能會讓孩子感覺他擁有特權去取得別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他人不理會他以致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
解決方法: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你講話,可以指著凳子讓他過去坐並且在結束講話前都要保持安靜 ; 如果你要打電話或見朋友的話,告訴孩子要堅持恬靜並且不要打擾你然後給他安排另外的活動。目的讓他知道,如果中斷你講話,很難達到目的



2 裝作沒有聽到說話
不時給孩子重複或提醒你要求、指揮,會讓孩子養成等待你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說的話,漸漸地還會發展到不理會你說的話。如果這種習慣繼續下去,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不會尊重別人。
解決方法:儘量不要遠距離跟孩子說話,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說清楚你要求。當你說話的時候,要求孩子看著你並要有所反應。



3 態度輕浮
孩子是不是有邊跟你說話邊做鬼臉或用很輕佻的態度跟你說話的情況,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會有這些行為,目的要測試一下父母的反應。很多父母可能會忽視這些行為,覺得孩子還小,現在只是過渡階段,但如果你不讓孩子儘快改正,可能會很難跟他人好好相處。
解決方法: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例如孩子在說話的時候翻白眼,可以告訴他這種行為標明他不喜歡你所說的話,可以停止跟他說話並走開,然後跟他說當他態度變好的時候才會跟他說話。



4 誇大事實
可能會覺得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吹噓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於這種現象應該儘早從源頭截住。因為如果孩子發現說大話會令自己感覺舒服一點,很快就會養成經常講大話的習慣和推卸責任等。
解決方法: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跟孩子說清楚說謊的壞處,讓他明白大話講多了他人可能會不再相信他說的話。同時還要瞭解清楚孩子說謊的目的要讓他明白即便是說謊他目的也不一定能夠達到糾正這種現象,講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對比較小的孩子。



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體驗 “ 甜 ” 苦 ” 抓住孩子的典型事例,協助孩子體驗 “ 好習慣讓自己嘗到甜頭,壞習慣使自己吃到苦頭 ” 如向他人做鬼臉引起人家反感,吹噓當眾被人揭穿等,最好養成 “ 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 ” 良好行為方式。

好習慣黃金表 自己製作一個簡單的日曆表,日期是一個月,讓孩子把想在這個月養成的習慣寫上去,然後讓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對自己進行評價,如果當天做到就劃對號,沒有做到就劃錯號。然後月底跟孩子聊聊當月的體驗和感想。

親子契約 爸爸和媽媽可以給孩子提出幾點要求,孩子也可以給爸爸媽媽提出幾點要求,如果做到有什麼獎勵,如果沒做到有什麼樣的懲辦。這些都寫下來,雙方確認、簽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監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經常碰到有年輕的朋友抱怨,說自己總是缺乏自信,也不知道該怎麼培養自信。其實一個人的自信是要從小培養的,而孩子的自信最直接的來源就是來自於父母的愛,來自於自身各種潛能(真實自我)的發展,從而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自卑感與軟弱感的根源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自卑感與軟弱感的根源在於無力自發活動,無法表達真實感覺及思想(表現真實的自己),其結果必然是用偽自我取代真實自我。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最大的恥辱莫過於我們不是我們自己(陷入必須迎合他人、看他人臉色行事的境地),最大的自豪與幸福莫過於思考、感覺表達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真正的自我


現在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愛的過分,總怕孩子吃虧受累,於是好多事都幫孩子代勞了。但其實「兒童不管在什麼條件下成長,只要他沒有智力上的缺陷,他就必須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他人打交道,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去獲取某些技能。」從而發展出他的自我的獨一無二的活力來,澄清和深入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慾望和興趣;開發自己的潛能;加強自己的意志力,發掘他已有的特殊的能力和天賦;通過表達自己來用自發的情感與他人打交道。真正的自我是我們的內在的中心力量,這種內在的中心力量是每個人所共有的,然而在每個人那裡又各不相同,它是成長的真正根源。


但是,由於各種不利的影響,有可能不允許兒童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來成長。這些不利的影響太多了,不勝枚舉,首當其衝的就是父母對兒童的「教育」。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必須的,但過分的事無鉅細的操心則會使兒童的自發感覺及真個性(真實自我/自主性)的發展很早就受到壓抑,特別是現在我們的教育風格常常是扼殺了自發性(真實自我),外加的感覺、思想和願望取代了原始的心理活動。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比較「乖」的孩子,一直品學兼優,但到了成人階段就會遭遇很多心理困惑,典型的就是自信心的缺失。


愛孩子也得講究方式方法


這種缺失往往是由於出現了斷層:從什麼都由父母搞好的生活環境換到了大學裡很多時候必須自己搞定的生活環境,一下子不是很適應;或者是在戀愛等不太好請教父母的問題上,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說父母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不等於說父母直接變成水龍頭,需要的時候擰一擰就行,所謂源泉是教會孩子怎麼發現自我,建立自信,而不是一味的給予。


這種愛是關愛,是引導,而不是全部代勞,所以愛孩子也得講究方式方法。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寶寶從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以下是打造自信寶寶的28個方法,你不妨試試。

  1.認真對待寶寶的要求。當他在電話裏滿懷期望地提出:
媽媽,牛奶。你在外面一時不能滿足他,告訴他具體時間:回到家,媽媽給你拿,好嗎?經常忽視寶寶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

  2.週末帶寶寶出遊,徵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
你想去哪里,而是這樣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給他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3.寶寶剛學說話,你教他
大西瓜,他卻說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當時刻意強調,換個時間再教他。在寶寶語言學習期,你的嘲笑會使他喪失學語言的信心和興趣。

  4.寶寶提出問題,耐心傾聽,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實告訴他。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從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氣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
把報紙拿給媽媽,好嗎?讓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讓寶寶在家中最醒目的牆面上張貼他的塗鴉之作;在櫃子上為寶寶做個陳列架,陳列他的小製作。榮譽感最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7.給寶寶一個房間,沒有條件的,可以給他房間的一部分,讓他有一個自由玩耍、不受束縛的小天地。因為擁有自己的
領地的他心中充滿驕傲感,這會讓他平添自信。

  8.不要總是因為孩子房間裏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備寶寶,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並且跟他一起做。媽媽的寬容是培養寶寶自信的土壤。

  9.不對寶寶說:
妹妹已經會數數了,你還不會,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別的孩子差。總是拿比他強的孩子和他比較,最能挫敗孩子的自信。

  10.帶寶寶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裏,讓他交給收銀員。他還不會算賬,但至少讓他知道錢能買東西。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錢,讓他當家,會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11.給寶寶購買衣物,讓孩子自己挑選顏色和款式。也許他選的顏色你並不喜歡,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見被尊重是他自信的開始。

  12.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和他討論喜歡的人物和臺詞,對他的觀點表示感興趣。平等的相處和交流是給他自信的階梯。

  13.讓寶寶獨立清洗自己的小襪子、小手帕,哪怕洗不乾淨。孩子的自信來自於每件小事中你對他的認可。

  14.當寶寶表演背詩、講故事和唱歌的時候,給他打拍子,表示應和。鍛煉他敢於從容登臺表演,就是鍛煉他的自信心。

  15.讓寶寶接近陌生小朋友,積極鼓勵他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其實就是在培養他的自信心。

  16.幫助寶寶擬訂詳細計畫,並提醒他執行。比如幫寶寶制訂練琴計畫,制訂計畫時和他協商時間。執行時提醒他
寶寶,我們現在該練琴了,對吧?讓他養成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滿自信。

  17.寶寶玩可樂瓶、鞋盒等各種廢棄物,不要武斷制止他。孩子喜歡探索他感興趣的東西,你制止他的興趣,也就挫傷了他探索的信心。

  18.孩子在拼七巧板時遇到困難,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實在想不出辦法時,你可以側面指點。戰勝困難可以讓他自信倍增。

  19.和孩子相處時,經常尋找值得贊許的具體理由,用贊許的語言鼓勵他,但不要空洞地表揚孩子。可以說:
寶寶知道自己小便了,有進步嘛。不要說:寶寶你真聰明,媽媽好喜歡你。具體的稱讚給他自信,空洞的表揚會讓他自大。

  20.本來並不想帶他去麥當勞,卻隨口答應他去,承諾了卻不去實現。你的失信讓他失去自信,也失去對你的信任。

  21.幫助寶寶發揮個性中積極的方面,讓他成為有個性的人。寶寶是急性子,就鍛煉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鍛煉他的條理性。強迫他改變秉性會讓你對他失去信心,更讓他失去自信。

  22.教他從小認可自己的長相。比如告訴他雖然他不是大眼睛,但小眼睛只要有神就很好看。很多不自信往往源於對自己相貌的不認可。

  23.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支援他幹自己夢想做的事。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他才會更有自信。

  24.儘量讓寶寶在生活中脫離依賴。上幼稚園要準時,爭取讓鬧鐘叫醒他而不是媽媽一遍遍呼喚。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沒有依靠的處境中充滿自信。

  25.讓寶寶從小學會遊山玩水。帶寶寶旅遊時多給他講述所遇到的動物、植物、地理、典故等各種知識。見多識廣才能自信倍增。

  26.不用辱駡來懲罰孩子的過錯。辱駡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還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27.寶寶遭遇挫折,用緩和的語氣同他一起分析這次經歷,下次就不會有同樣的錯誤。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28.父母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做受人尊敬的人。父母在社會中不受人尊重,最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讓孩子學會生活,把握自己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二、讓孩子接觸同伴,鍛煉 自己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也是糾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徑。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做出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鍛煉。

三、尊重孩子,不當眾揭孩子的短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當眾揭孩子的短,會損傷孩子的尊嚴,無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四、讓孩子大膽地說話要做到這一點,功夫還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逼迫孩子說話;其次,可以邀請一些同齡小孩和性格軟弱者一起參與集體活動,這時父母在一旁引導或乾脆回避,讓他們有一個自由的無拘束的語言 空間。如果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一些視野、空間開曠的地帶,鼓勵孩子放聲宣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好動、好玩的,在家庭中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好玩的東西,他們就會大吵大鬧,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來。

                                         

其實,「玩」是最自然的學習方法,而「玩具」就是最好的教科書。

對孩子而言,「玩」與「學習」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都有一個基本研究發現,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新的東西,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父母要以童稚的心,與孩子玩在一起,從親子玩樂中,不但可以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同時更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以及觀察能力、合群能力、社會行為等的養成,可見「玩」不但可以玩出歡樂,還可以玩出智慧。

本文先闡明「玩」對孩子的好處,再提供您幾則玩出歡樂,玩出智慧的妙招。

靜儀看著同事的小孩紛紛報名上才藝班,面對四歲的小瀚,她常常思索著:我到底該為他安排哪一類的才藝課程?於是她用心的帶兒子欣賞兒童劇展、聽兒童音樂會、看兒童畫展......經過一段時日之後。靜儀慎重的問小瀚:「寶寶,你最想學什麼?」

寶寶想了又想,很肯定的說出四個字:「我最想玩。」此話一出,雖然讓靜儀大失所望,不過也道出孩子最純真的內心,「玩」是幼兒最重要的功課。

玩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孩子一生下來,就會以「玩」的方式去感覺、探索周遭的世界。一個月大的嬰兒,會尋找聲音和光線的來源;三個月大的嬰兒,眼睛會注意著旋轉的玩具;一歲大的孩子喜歡玩沙、玩水,也會和媽媽玩躲貓貓的遊戲。

可見,玩是孩子日常生活主要的活動,也是和周遭環境的人、事、物互動的方式。對孩子而言,玩本身就是目的,從兒童的發展過程來看,孩子是透過感官認識世界,他需要以具體操作的經驗與反覆練習來建構抽象的概念,所以,玩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千萬不要忽視「玩」的功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玩的方式增多,玩的範圍也擴大。聽音樂鐘、看彩色的兒童讀物,可以幫助孩子逐漸發展感官能力;帶孩子玩翹翹板、溜滑梯、盪秋千,讓他們學習如何控制、使用自己的身體。

和同伴玩積木,可以學習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習慣;姐弟們一起玩扮家家酒,不但可以學習思索人與事物間的關係,激發想像和創造的能力,還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社會行為。古人所說的:「勤有功,嬉無益」,是因為沒有深入了解遊戲對孩子的好處。

親子同「玩」歡樂多智慧高

當父母與孩子相處時,若能發揮創意,許許多多的親子遊戲,不但能讓家裡笑聲不斷,還能增長孩子的智慧。

例如,遊戲一:「詞卡釣魚」先讓孩子釣起詞卡,再由媽媽讀出詞卡上的字。

遊戲二:「撲克排接龍」和孩子比賽,誰先從A排到K,也就認識了一到十三。還可以玩「釣紅點」,學會多少和多少合起來是10。

遊戲三:大人們百玩不膩的「象棋」也可以成為寶寶們的最愛,尚未識字的寶寶,為了玩象棋,不得不認識「帥仕相、車馬砲」,玩輸了,媽媽告訴他:「敗不餒」、贏棋的時候,爸爸提醒他:「勝不驕」輸贏乃兵家常有之事,小小棋盤學問大。

不用玩具也能玩出樂趣

先談談爸爸的絕招,絕招一:免費搭乘超炫的「雲霄飛車」,爸爸只要將孩子抱起,左右搖晃、上下擺動,孩子彷若置身於雲霄飛車上,遨遊之際,笑聲不斷。

絕招二:趴趴熊的「爬行比賽」,父子倆一起俯臥在地板上,前方放置一個音樂鐘,媽媽一吹哨子,父子倆同時向前爬行,爬出樂趣,也爬出孩子的肢體動作的協調。

絕招三:全家人玩躲貓貓,既能體會抓人的樂趣,也能感受被抓的緊張情緒。媽媽的創意遊戲就更多了,例如:孩子不喜歡洗澡,就跟孩子同浴,一起玩「洗澎澎」遊戲,媽媽幫孩子擦背,孩子也要練習幫媽媽擦背;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時,就玩吃「綠精靈甜筒」 遊戲,媽媽一邊用海苔將綠精靈(四季豆)捲成甜筒狀,邊吃邊說吃綠精靈可以長高高的故事。只要你有一份童稚的心和創意,不用玩具,一樣可以玩開開心心。

及時把握親子共玩機會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成長狀況和需求的人,因此身為父母趁著孩子的童年,與孩子玩在一起,從玩樂中可以帶給孩子信心和喜悅,還能提供適當的幫助與引導。

彈性較大的玩具,如沙、水、積木,比結構固定、目標單一的玩具,更能提供孩子參與的空間,也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潛能,不一定貴的玩具才有功能。父母在與孩子共玩時,也要鼓勵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以增加孩子學習社會化行為的機會,以及增強玩玩具的變化與趣味。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愛的港灣,是孩子出海的碼頭,也是孩子歸來的避風港。

營造學習、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培養健康、快樂、獨立的孩子,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心願。


然而驀然回首:有的父母橫刀立馬,單刀直入;
有的父母揚鞭策馬,小李飛刀;
有的父母笑裏藏刀,舌如利刃。
盼子成龍心切,教兒育女用刀,
曾幾何時,
家長們成了“龍門”刀客!
家庭教育10把刀,刀刀見血!


第一刀:嬌生慣養,砍殺孩子意誌力。

慣子如殺子,嬌生慣養是第一刀。

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百依百賴,要星星不給月亮。

這種情況隨著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也顯得越來越普遍。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脆弱、任性、自私、甚至好逸惡勞、貪圖享受。

社會適應能力差,意誌力薄弱,偶遇風雨,便倉皇北遁。

堅挺的胡蘿蔔在沸水裏變得松軟了,
脆弱的雞蛋在沸水裏變得堅硬了,
一粒巧克力豆放進沸水裏卻變成一杯濃濃的咖啡,芳香四溢…


第二刀:包辦代替,抹殺孩子想象力。

現在不少家庭角色混亂,交叉作業。

孩子替家長學習、替家長考分數,
家長替孩子做事,替孩子洗衣服、做飯、打理書包,
甚至幫孩子做作業、檢查作業。
一味地替孩子越俎代庖,
孩子的獨立自理的生活能力、
獨立自立的學習能力就會得不到鍛煉,
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21個國家調差結果顯示,我國的孩子的想象力倒數第一。足見其刀法之快!


第三刀:主觀臆斷,扼殺孩子創造力。

我們家長自以為比孩子早出生30多年,
我們走的路比孩子走的橋多,
我們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多,
於是自以為是,好為人師,

我是老子,你是兒子,我說的算,我說得對,
我說的就是真理,不需要反駁,
不需要辯解,言聽計從就行了。

孩子的建議不採納,孩子的困惑不理解,
孩子的問題不解決,慢慢孩子就會不敢問,
不敢想,不敢說,也不敢做。

聽之任之,看他人的臉色辦事,
沒有創造力的孩子是沒有思想的孩子,
是討好孩子,是奴隸孩子。


第四刀:情緒管理,慢殺孩子專註力。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
如果沒有情感和情緒,
生活便沒有快樂,人生就只是一套生理程序。

情緒讓我們飽嘗了生活的快樂,
也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煩惱。

高興的時候我們對人比較友好和寬容,
憤怒的時候我們對人比較苛刻和敵對,
積極的情緒能讓我們做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消極的情緒讓糟糕變得更加糟糕。

經驗告訴我們,應該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千萬不要讓情緒來處理問題,
在情緒化管理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十有八九專注力差,情商低。


第五刀:關係緊張,擊殺孩子協調力。

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吵罵、
指責、揭短、廝打,彌漫著一種沖突或不和諧的氣氛,
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長此下去會造孩子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
孩子的平衡能力及組織協調能力明顯降低。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呵護,
一個平穩和諧的家庭環境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幫助。
家庭教育就是親子教育,家庭關係就是親子關係。

關係是維系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紐帶,關係緊張,何談教育!

溫馨和諧的家庭成員關係,
是保障孩子今後交往的平衡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的根本。


第六刀:自私自利,戳傷孩子同理心。

父母如果抱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想法和行為,
凡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為一點蠅頭小利,爭得面目全非。

上公車不買票,做企業不拿稅。

孩子為災區善捐,不但不帶頭,反倒拖後腿,
追問孩子是不是必須捐,能不能不捐,
責問孩子為什麽捐50,能不能捐5塊。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這樣一刀下去,砍掉人情味,
失去同理心,孩子也會變成冷面殺手。



第七刀:怨天憂人,扭傷孩子責任心。

父母每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

在公司位抱怨老板,回到家抱怨孩子,
總覺得自己得不償失,
有成績往自己身上攬,有責任往別人身上推,
見利忘義,唯利是圖。

一個孩子要想有成就,只儲備知識是不夠的,
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責任感就像火車的軌道,
盡管約束了火車的自由,
但保證了前進的方向和車身的穩定。

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就可能偏離軌道,
知識儲備越多,翻車的幾率越大。
父母不敢承擔責任,甚至還把問題推到孩子身上,
又怎麽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第八刀:簡單粗暴,刺傷孩子自尊心。

家長用武力高壓的手段制勝不聽話的孩子,
居高臨下,盛氣淩人,動輒拳腳相加。

這種教育方式會產生很多惡劣後果,
首先,它會使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以暴制暴,以毒攻毒,
同時會產生與父母的尖銳對立,甚至會有極端行為。

其次,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常常會感到家庭冷酷無情,
這一刀嚴重的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於是選擇離家出走,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
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第九刀:橫加比對,中傷孩子自信心。

有些家長看不到孩子的長處,求全責備,
經常數落孩子的缺點和短處;

經常當眾批評、諷刺、挖苦,甚至打罵孩子,
有意無意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喜歡翻老帳、拿其他孩子的優點
來批評自己孩子的缺點,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長期得不到家長正面評價的孩子,成就感缺乏、
挫折感強烈,因此產生一些如性格內向、
自卑、不擅社會交往等人格缺陷。


第十刀:好高騖遠,誤傷孩子平常心。

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傾註了全部的愛,
同時也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求和苗高不高,不見葉子黃不黃。

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不知道是自己不甘寂寞還是不甘人下,
不知道是對孩子不相信還是自己不自信,
不知道究竟是要學識還是要學歷,要學問還是要學位。

為什麽要做人上人!為什麽不做人中人!

做一個正常人呢!

當這些壓力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時,悲劇就在所難免了。

我不知道那些因為考試差一分而自殺的孩子是自殺還是他殺!

人的心理是由各種成分組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統一體。

處在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期的青少年,
獨立性與依賴性同在,
自覺性與幼稚性並存,
他們一方面發現新的自我,要求獨立自主:

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

閱歷淺、知識少,不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感情,
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受不了內部的約束,
更承受不住10把刀的威脅。

懇切希望藏有家庭教育10把刀的任何一把刀的家庭,
趕緊收起來,不要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

這不是孩子想要的,其實也不是父母想要的,
換個理念換個途徑試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相信各位家長並不想大義滅親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重視,如果能知道早期教育可以教寶寶哪些內


容,相信每位父母親都能養育出聰明寶寶。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3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


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提早開發智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
歸納來說,有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可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的房間白天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豔的物品。


聽覺:經常對他說話,讓他接受各種外界的聲音,以及聆聽愉悅的音樂。
嗅覺:讓寶寶聞各式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使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不


同的觸覺刺激。




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爸媽要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


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方說話、行事有禮;


並創造機會,例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等。


這樣不僅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自信心,而且為人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3.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
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回應,例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

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的各種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


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更多了,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4.進行體能活動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或活動,例如新生兒期開始學游泳、1歲半左右學爬階



梯、跑步等。


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


敢的品格。

5
.勞動及勞作訓練
人的成長是需要勞動和勞作的。


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


手權力。


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能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


寶寶,讓他在做家事、收東西、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6.培養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



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的信息量,將足夠的語言資訊輸入寶寶的大腦;


要經常且大量的對寶寶使用語言,例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朗誦故事、為他說


明所見所聞。

7
.學會音樂、舞蹈
這是美育教育的範疇。


爸媽與寶寶一起欣賞優美的音樂、寶寶唱兒歌、打節拍、跳舞、律動,


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爸媽會發現,


音樂會令寶寶的表情、動作、容貌等透出優雅的氣質。



 


8.學習藝術
美術對刺激寶寶右腦發育,增強想像力、形象思維力,提高美的鑒賞力有極大


的作用。爸媽可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並對各種工藝品、繪畫、藝術照


片等進行討論;家裡的擺設也要有美的講究。慢慢引導寶寶主動去追求及學習


藝術。




9.給寶寶良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好多種,如果是買來的,爸媽不要買了之後直接丟給寶寶就不管,
也不



要認為玩具只是消磨時光,爸媽要陪著寶寶一起玩;生活上的用品往往也是寶


寶眼中的玩具,例如鍋子、鬧鐘、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則是爸媽和寶寶一起製


作的玩具,例如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會更有興趣。


 


購買玩具時注意事項
0~1
歲:可購買感知、觸摸型玩具。色彩鮮豔、音質優美、便於抓握丟擲,但


不要太小以免寶寶誤吞。


1~2歲:可購買拖拉型玩具和可訓練雙手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可購買激發想像力的玩具。例如小食具、積木、拆裝玩具。


3~4歲:可購買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盤、拚圖等。


 


 10.參加親子教育
參加社區或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團體生活中可訓練合作、競爭等意識,形成


良好的社會交往。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在人際中的表現,而給予建議。




11.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的精神營養之源,是融合智育、美育、體育於一體的大教室,



寶寶在大自然環境裡可以學習種花草樹木、觀察氣象等,同時,對萬物產生愛


護的心理。



 


12.瞭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見多識


廣的寶寶更加聰明。

13
.提前識字及閱讀
爸媽可結合與寶寶生活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寓識字於遊戲之中;製


作各種專門的識字卡片等,並陪寶寶一起看繪本講故事。




14.建立空間、時間、數的概念
讓寶寶了解內外、上下、立體、平面、形狀等各種有關空間的概念;並教導他



了解早上應該做什麼、晚上又該做什麼,逐漸建立良好的作息;從日常生活中


給予數的概念,例如一個蘋果、二雙鞋子。




15.其他活動
爸媽也可因個人條件提供給寶寶獨特的生活經驗,例如攝影、釣魚、種花、養



魚等。這些活動既可拉進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寶寶學習課本以


外的知識。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心地善良,性格溫柔,對孩子充滿愛。媽媽應多親近孩子,通過肌膚接觸進行情感培育,溫暖愉快,情感得到滿足,建立相依情感,讓孩子感到可親可愛。


(二)熱愛學習,知識豐富,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孩子發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怎麼這樣的?是哪來的?為什麼?等等。


媽媽應能正確、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會可以查閱書或詢問別人給予解答,這樣的媽媽會得到孩子的信賴和喜歡。


 


(三)瞭解孩子,能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孩子在成長中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媽媽瞭解孩子,與幼兒進行心靈溝通。能及時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


 


(四)教育講究方法,從不打罵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循循誘導,使幼兒明確怎麼做?為個麼?不要輕易訓斥、謾駡、毆打。能尊重孩子,讓家庭充滿民主 氣氛,富於平等。


 


(五)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媽媽自身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不要輕易承諾孩子的要求,但凡答應孩子的要求,及時兌現。


 


(六)勤勞做家務,帶動孩子一起勞動、遊戲。孩子非常希望能與媽媽一起活動,給孩子機會,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與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您的帶動與以身做則。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教孩子常令父母感到精疲力盡,有時還有強烈的挫折感。當孩子出現新問題時,家長就會在情緒狀態下處理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還會惡性循環,增加父母的無力感。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平時在家中要培養孩子定時作息的習慣,還要建立常規和良好習慣。可以建立獎勵機制,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當孩子表現良好時,就要立即給予物質或社會性獎勵。

一、口頭強化適宜的行為


針對孩子的弱點,有意識地為他創造改進的機會。如孩子特別好動,但是他也喜歡畫畫,這樣當他安靜且專注地完成一幅畫時,父母應立即對他誇獎:真棒!你畫得太棒了,我也想要一幅你畫的畫。當孩子受到鼓勵時,他會努力去做。

二、給孩子訂立簡明的規定。


可以 給孩子定立一些簡明的規定,規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為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如按時起床加1分,幫助整理家務加1分,飯後收碗筷加1分。當孩子在一個星期 內完成10分時就可以去公園或買喜歡的書。採取這種方法,一要避免把獎勵機制用在寫作業學習上,這樣會使他產生學習是有代價的觀念。二要公開計算次數的方 式,並做到公正。

三、計點制度。


給孩子在牆上建立一個表揚區,對他進行精神鼓勵。這種方法與訂立規定同樣有效,家長可以在表格上記一些點數,或給小紅花獎勵。孩子累積一些點數或紅花時,可以從父母這裏得到小玩具、額外的特權,或出外遊玩等獎賞。

這些簡單明確的獎勵制度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進他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養成做事情有目標的習慣,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長在教養孩子時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 ∕ 陳姵樺
                        內容諮詢 ∕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 康素杏

洪蘭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根源,孩童時期是培養好奇心的階段,孩子亂抓、亂試都是好的,對未來創造力的發展都有幫助。其實寶寶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對許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尤其到了2、3歲,腦力與語言能力的發展,更讓孩子進入了瘋狂愛問“為什麼”的年紀。家長該怎麼滿足各階段的好奇寶寶,進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培養孩子的興趣呢?我們來聽專家怎麼說。
 
保護&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各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表現
寶寶天生就很好奇,只是表現好奇的方式在各年齡層有不同的呈現。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表示,出生至1歲多的寶寶,是用他的感官來探索這個新世界,仔細觀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發現他拿到一樣新東西,會先咬一咬、舔一舔、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用身體感官來表現他的好奇心;他也會以重複的動作來試驗一樣新東西,例如將玩具丟到地上,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或發出什麼聲音,這就是他的探索方式。

到了2歲,這種感官式的表現依然會持續,不過因為已經學習到一些詞彙,會開始出現「為什麼」這個問句,只是當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問「為什麼」時,並不一定是想知道明確的答案,有時只是想說這個詞看看家長的反應。真正會明確的問「為什麼」並想知道答案的階段是從3、4歲左右出現,所以除了喜歡問,也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來滿足好奇心。到了4、5歲,會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較深入的研究,一樣也會想動手操作,看看能否有新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知道的詞彙已經較多,口語表達能力也已具備,且可以針對聽到的敘述做比較、分析和推論。
 
滿足各階段的為什麼寶寶

好奇心是人類創造力的原動力,滿足寶寶的好奇心是重要的,康素杏提供幾個方法給家長參考。
 
提供安全且沒有太多限制的探索環境
安全的環境是讓孩子可以不受限制探索的先決條件,在這個環境中所有的物品、玩具,孩子都可以盡情的拿到嘴中咬咬舔舔(當然要避免過小會讓孩子吞下的物品),也可到處觸摸不同材質的東西。尤其當孩子開始會爬之後,一個範圍較大的安全探索環境是必要的,除了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多爬多觸摸多感覺還可刺激前庭系統,增進其感覺統合能力。除了在家探索,多元的生活經驗也是誘發好奇心的方式,可多帶孩子出門散步,看看外面世界的花草樹木、昆蟲動物,看看街上的建築、人群,邊散步邊和孩子介紹周圍的環境,藉由這些感官和語言的互動,可以給孩子豐富的刺激。
 
給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有的家長保護孩子過度,會為了安全的理由不讓孩子做某些行為,間接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像是有的孩子拿到曬衣夾想玩,有的家長怕孩子夾傷,立即將夾子取走,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家長在旁看著孩子玩夾子,讓他去感受夾子開闔的趣味,輕微的夾到家長不需過於緊張,只要確定安全就讓孩子玩,當他被夾子夾到,才會明瞭原來這就是夾到的感覺。有些孩子喜歡爬到高處探索,有的家長怕危險,孩子才剛爬就被制止,正確的方式應讓孩子繼續爬,家長在旁看顧,只需確定若孩子不小心跌落,家長可立即接住,就可讓孩子探索,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有嘗試錯誤的機會,才不會限制了他的好奇心。
 
不要怕髒,玩沙吧!
乾的沙有一種特別刺刺的觸感,碰到水又會變成另一種黏黏的觸感,可型塑成不同的形狀,對2歲以上的孩子是很棒的玩樂場所,也是個可滿足探索心的東西,家長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弄髒身體或衣服就不讓孩子玩沙,玩過沙後只要立刻將手洗乾淨,或家長帶套替換的衣服幫孩子換上,就不怕髒了。
 
孩子聚焦問題


2歲的孩子喜歡問問題,但問出的問題通常含糊不清,這時家長可幫孩子聚焦問題,針對孩子問的含糊問題舉出幾個明確的問句,請孩子選他想問的問題,再針對問題回答,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尚無法消化過多過深的資訊,所以家長只需簡短回答就好,不需長篇大論。
 
讓孩子思考


面對3歲孩子問的問題家長就可以回答得詳細一點。等到孩子4、5歲時,家長除了聽孩子的問題,也可反問孩子為什麼想問這個問題,讓孩子有思考的空間,也可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不過此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問出家長無法立即回答的問題,這時可利用書籍或網路,陪孩子一起找出答案。
 
別抹煞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會被抹煞的,家長有些不正確的作法或言語,的確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以下列出一些例子,家長應儘量避免。
 
NG!長期關在小嬰兒床中


將寶寶長時間放在嬰兒床中,寶寶能探索的範圍只有小小的2公尺,不但刺激不足,也無法誘發其好奇心。此外,長時間都待在家中,甚少接觸外面的世界,也同樣無法有正面的效果。
 
NG!過度保護


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弄髒,限制孩子不可以爬高不可以玩沙,久了孩子會放棄探索的心。康所長指出,有些剛上學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沒好奇心、沒有動力,不想動手摸摸看、害怕接觸新事物,探究原因,這都是嬰幼兒階段家長保護過度、限制過多,澆滅原有的好奇心。
 
NG!認為好奇心等同破壞行為


有些家長會將好奇心與破壞行為畫上等號,認為孩子將新買的玩具拆解或將東西自高處丟下屬於破壞行為。事實上在3歲之前孩子對物品的價格、什麼是危險行為並未有明確的觀念,家長提供給孩子的物品應該都是可任由孩子自由探索的,可隨他拆解、敲打,只要確定孩子安全無虞。但須注意,若4、5歲孩子自高樓丟下物品或會去碰觸熱湯鍋等危險物品,這就已經不是好奇心了,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可判斷什麼是好奇心什麼是危險,出現上述的動作,就表示孩子的行為沒有規範,就需立即教導。
 
NG!以性別來區別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對於性別還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大人的刻版印象會加諸在孩子身上,像是男生玩芭比娃娃多數會被制止,女生想玩戰鬥機器人也可能要她換玩別的,家長對性別的刻版觀念可是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興趣。以現在知名的設計師吳季剛為例,他從小就愛玩芭比娃娃,但他的父母並未制止他從小就展露出的興趣,也因此才造就了今天的名設計師。
 
NG!過度介入
當孩子拼圖一直找不到正確的圖形,有些家長就會心急的將正確的圖塊拿給孩子,或孩子在組合戰鬥陀螺,老是組不好,家長馬上下手幫忙。上述的現象就是家長過度介入的實例,讓孩子少了自己探究、自己完成的樂趣與成就感。
 
NG!虛應不真實或是拒絕、沒耐心
有些家長因為過於忙碌,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常將「好好好,等一下再告訴你」這句虛應的話掛在嘴邊,事實上是從不認真回應孩子的問題;或是馬上就對孩子說「你很煩」並拒絕回答問題。孩子得到太多虛應的回應或是拒絕,不但自尊心會受傷,也漸漸不再問問題了。
 
NG!不用每次都馬上停下手邊工作回答問題
孩子喜歡問問題很好,但也要學習尊重他人,所以家長不需要每次孩子一問問題,就馬上停下手邊的工作立即回應,像是媽媽煮菜煮到ㄧ半,可以請孩子等她煮完菜再回答他。
 
NG!不知道卻硬要回答問題
不知道卻硬要回答問題是許多家長會犯的毛病,雖說孩子年紀小,也會問出大人無法立即回答的問題,碰到這種狀況不要勉強回答自己沒有把握的問題,以免給孩子錯誤的資訊。家長可以說自己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鼓勵孩子一起查書或查網路找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家長與孩子可一起成長。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人類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好好被呵護,長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的家長,其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甚巨,有很多孩子在3、4歲時很喜歡問為什麼,但到了更大些就不問了,有可能是家長的某些行為或言語間接抹滅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問問題的意願,康素杏所長建議家長可以這麼說這麼做:
 
Do it!少說不要,多說試試看


「不要」是負向的詞語,對孩子向前探索是具有阻礙性的話,家長應多說「試試看」,可活化孩子的好奇心。像是孩子想要比較看看生蛋與熟蛋滾起來有何不同,家長不要怕麻煩,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就讓他盡情的實驗。
 
Do it!陪伴、關懷、正向回應


孩子需要家長溫暖的陪伴與互動,擁有愛的孩子向外探索的意願會比較強。當孩子問問題時,也需要許多正向的回應,澆灌他萌芽中的好奇心。
 
Do it!引導式的問話


2歲左右的孩子家長可幫孩子聚焦問題,3歲以上的孩子家長可利用問句引導孩子想多一點,例如以下的問句:如果這麼做會有什麼影響?你發現了什麼?可以想出不一樣的方法嗎?這兩樣東西差別在哪裡、相同又在哪裡?這種問話方式,可讓孩子自己再次思考、分析、統整。
 
Do it!每天和孩子交換自己的發現


 4、5歲的孩子生活經驗豐富了,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天要互相交換一個發現,一方面家長可以保持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可激起孩子多仔細觀察事物的心態,這是讓好奇之芽繼續成長茁壯的動力。新發現不需要過於學術或是太深奧,只要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即可,例如,媽媽今天發現某條街口的櫻花樹開花了,孩子的回應可能是今天在學校發現了幾隻紅椿象。
 
孩子的興趣在哪裡?


許多心急的家長會想早早找出孩子的興趣,進而好好培養,事實上學齡前的孩子興趣的趨向是尚未明顯的,康素杏所長說。她表示學齡前的孩子探索比試驗更重要。探索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對某項樂器產生興趣,孩子可能是受同儕的影響,也可能是看了什麼繪本所引發,可能是一時興起,可能並不了解自己是否真正喜愛,所以並不需要立即帶孩子去學這樣樂器(立即帶孩子去學某項才藝就是上述的試驗),可以先讓孩子聽聽這項樂器的CD,去樂器行看看這項樂器,或是去聽現場的演奏,接觸一陣子之後,若孩子還是強烈要求想要學,可先跟孩子分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問孩子為什麼想學,並先告知若要學就必需有耐心,不可只學幾堂就打退堂鼓。

建議家長讓學齡前的孩子多接觸各種不同的事物,培養他多方面的興趣,但並不急著非學什麼不可,有些家長會不斷的帶孩子去上各種不同的才藝課,希望藉此快快找出孩子的興趣,但往往每種課都只上幾堂孩子就不想上了,探究原因,有的課程是家長想要孩子上但孩子並沒有興趣,反而讓孩子產生挫折感,有的則是孩子只是一時興起,並未有濃厚的學習意願,冒然就去上課,反而讓孩子產生排斥感而無法持續。家長必須了解,培養比訓練更有效。
 
康素杏
現職: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兼任講師
學歷: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
經歷:幼兒園保育員、幼兒園教學組長、教學主任、幼兒園專任所長


 


 


                                                     來源:育兒生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 ∕  陳姵樺 企畫編輯江睿毓
            
         ∕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語言與溝通的基礎,與寶寶相處時間最長的媽咪,面對還不會說話、牙牙學語、伶牙俐齒等各階段的小小孩,要怎麼跟寶貝說話與互動,更能引起他開口溝通的慾望?或者有什麼該注意的細節,以免造成寶貝語言上的不良影響?8個小技巧與媽咪們分享。



媽媽多說話是第一個技巧

說話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而語言的發展,互動很重要,所以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鼓勵媽媽們,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多和寶寶說話,這是所有技巧的第一步。
 
技巧1、多說多唱,刺激寶寶溝通慾望


寶寶的聽覺一出生就很好,所以媽咪這時就可以多跟寶寶唱歌與說話,雖然寶寶還不會講話,但他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說話的聲音,媽咪跟寶寶說話與唱歌的次數愈多,寶寶聽覺的發展會更快,而且藉由聽覺的發展,寶寶會逐漸明瞭所謂的說話是怎麼進行的,之後會嘗試想要發出聲音跟你溝通。接下來就分不同的階段來談跟小小孩說話的技巧。

0-2
個月:專注跟寶寶講話

曾經有一個關於媽咪與寶寶的互動實驗,當媽咪跟寶寶說話時,如果媽咪很專心的看著寶寶說,寶寶也會回看媽咪或是對著媽咪微笑,用微笑來誘使媽咪繼續跟他說話;但若媽咪說話時不看寶寶,分心想做其他事情,此時寶寶會產生沮喪感,就不會想跟媽咪再繼續互動。

所以在0-2個月階段專注與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要讓寶寶感受媽咪有專心跟他說話,雙方視覺的接觸是必要的,媽咪可以托住寶寶的頭,讓寶寶的眼睛對著媽媽的眼睛(因嬰兒視覺尚未成熟,距離約20?30公分較佳)再開始說話,此外,微笑、擁抱、運用動作比較大的肢體語言和較高音較戲劇性的語調,都可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技巧2、敘述生活上的事給寶寶聽

涂妙如副教授說,其實哭是寶寶第一個語言,媽咪要馬上回應孩子的哭泣就是最佳的溝通,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互動,未來的語言溝通就會漸入佳境。

面對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媽咪該說些什麼話?答案是敘述生活上的事,例如:「你今天喝奶喝得很棒會很快長大喔!」「媽媽現在正在幫你換尿布。」「我唱條歌給你聽」等等;也可加入此階段寶寶喜愛的有押韻與節奏感的兒歌和動作,涂妙如副教授舉自己與孩子互動的兒歌:打電話(捉起寶寶的小腳),喂!喂!喂!(搔搔寶寶的肚子),請到我家吃草莓(親一下寶寶),寶寶小時候很享受這條兒歌與動作,等孩子念小學了,有時還會要求媽媽要再玩打電話遊戲呢。

2-6
個月:清楚的抑揚頓挫語調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會想模仿媽咪說話了,有時媽媽講了一段話後會發現寶寶吐吐舌頭,這就是想說話的表示,當然此時寶寶大都只能發出無意義的音,不過已經進入初期模仿階段,媽咪最好放慢說話的速度,說話時要有清楚的抑揚頓挫,讓寶寶可以聽到正確的發音,如果媽咪說話太快或是發音含混不清,寶寶一方面無法跟上媽咪的說話速度,一方面聽到含混的音,對未來說話會有不良影響。
 

技巧3、指物圖命名,累積寶寶字彙量

此階段也進入多吸收新字彙為未來說話做準備的時候,涂妙如副教授建議這時可開始指物命名,也就是媽媽帶寶寶出去散步時,指著看到的花說:這是花,看到植物、昆蟲、建築等等都可以將其正確的名稱說一次給寶寶聽,在家裡洗澡時說:現在在洗澡,喝奶、尿尿等動作也可敘述給孩子聽。對於一些形容詞則可用動作與表情加強孩子的印象,像是很燙、很冰(冰的東西可給寶寶觸摸一下),也可加入以圖片圖案為主的布書、洗澡書來跟寶寶玩指圖命名遊戲,有不同觸感或是按壓會發出聲音的書也是很好的工具可善佳利用。
 
7
個月-1歲:用成人的語彙和寶寶說話

經常會在公眾場合發現有些家長喜歡用疊字、寶寶的語彙和孩子說話,涂妙如副教授指出,像是車車、門門這種寶寶語彙建議家長在此階段就不要再說了,因為孩子不但模仿力強,且此時對語詞的理解力也快速,需要聽到正確的語詞。
 
技巧4、從事互動遊戲&親子共讀


可以和寶寶玩互動遊戲也可進行親子共讀,因為7個月大以後就可以坐在大人身上進行膝上閱讀活動。語言的發展,互動是很重要的,家長藉由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一方面可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一方面讓寶寶自真實情境中去找線索,讓他可將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事物做連結。
 
1-1
歲半:不厭其煩地面對寶寶的重覆需求

不厭其煩是面對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具備的技巧,因為此階段寶寶會喜歡重複性的東西,像是要媽媽念同一本故事書給他聽,因為重複的故事情節會讓寶寶可預期,可預期就會期待某個字句的出現,寶寶甚至會模仿最後一個句子說出來,這個過程讓寶寶得到滿足與安全感,也借由媽媽念故事的過程模仿真正說話的聲音。涂妙如副教授表示,以她知道的例子,就有孩子要媽咪念同一本書多達十幾次還不想換書,碰到這種情況,還是要請媽咪們繼續耐心的念下去。

技巧5、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回應寶寶

此外,寶寶也開始嘗試想用語言表達他的需求,但此時的句子多半不完整,媽咪可以視情況示範正確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水,媽媽可回應寶寶說:媽媽我要喝水,讓孩子理解正確完整的句子,但盡量簡短寶寶比較容易模仿。也建議媽咪在對寶寶說話時加入「形容詞+名詞」的用法,例如冰的牛奶、乾淨的手、髒的手等等。

2
歲:不要馬上糾正孩子語法上的錯誤

2歲左右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之前儲存的能量會在這個時候傾瀉而出,這時要讓孩子多說,但切記不可嘲笑孩子的發音也不要立即糾正孩子說錯的語法,因為嘲笑與糾正會讓孩子退卻,不敢使用自己的語詞,進而造成不喜歡說話的狀況。

技巧6、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表達需求

媽咪要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喜愛說話的2歲,如果孩子的語法不對,媽咪可以示範說一次正確的語法,或是問孩子,「你是說+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或是對孩子說「你下次可以這樣講,然後說出正確說法」,也請孩子重述一遍正確的說法。

媽咪一定要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說出自己的需求,像是孩子想上廁所就要孩子說出:我要上廁所的句子。但若孩子咬字不清楚的說出需求時,家長最好不要立即回應,因為這樣會養成孩子日後說話不清楚的問題,等孩子咬字清晰的說出需求家長再回應,可讓孩子理解說話必須要說清楚才行。

技巧7、多念繪本、多說故事給孩子聽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聽情節複雜的故事,媽咪可以多念繪本給孩子聽,豐富他的辭彙,故事中的語詞若念起來很順口可以照著念,讓孩子享受文字的韻味,若是故事念起來很拗口,媽咪也不必勉強念,可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說一遍。

除了喜歡聽故事2歲的孩子也喜歡聽大人對話,所以家長們要注意不可經常出現負面或是不好聽的字眼,孩子可像海綿般吸收得非常快。不過人難免有情緒,如果不小心讓孩子模仿了負面的語詞,當孩子日後說出這些語詞時,家長們可不要再次重複這些語詞,建議嚴肅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你剛剛說的話不好聽,我不喜歡聽到,孩子會理解的。

2
歲以後:說話時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

最前面已經說過跟孩子說話時要專注,到了這個階段,視線的接觸依然是重要的,請大人跟小小孩說話時都要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的說話,這樣可讓你們的對話進入美妙的境界。

技巧8、製造與同儕相處互動的機會

除了和爸爸媽媽說話之外,2歲以後的孩子也很需要與同儕對話,可增強其說話的動力也可練習團體互動,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當然若家中只有獨子,媽咪也可營造讓孩子多說一些話的機會,例如可以請孩子說故事給媽咪聽,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或找出孩子熟悉的故事,媽媽說前半段請孩子接後半段。
 
專家小檔案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來源出處:育兒生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何養育不哭鬧的小孩 
(分享在美國養孩子的媽媽經驗)


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家庭醫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


絕招一: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了。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如何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趴著睡養美女!
個人經驗,孩子趴著睡覺比仰著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老二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著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拒絕抗生素!
感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鍊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著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藥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週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 們說,有一點症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著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髒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孩子每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著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寶寶洗澡儘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儘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GU醫生用筆劃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 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不准穿衣服只穿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乳頭,如何保護乳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膠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資料證明,我有奶。


絕招九: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著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放心吧,你抱著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著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放心吧,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誤會)


絕招十: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藥,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開尿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你會拍嗝嗎?
姿勢一: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勢二: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著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喂飽足了,拍完嗝繼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別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再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等於培養她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注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 陸 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社區的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髒,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我的孩子。


絕招十七: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 國 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



 


 


 


 


以上內容感謝 夢舟兒 e.mail轉寄提供,由 整理編輯分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條優秀孩子家庭教育方法


1.任何時候讓孩子聆聽高雅優美的音樂。
2.
家裏擺設書架,營造書香門第的氛圍。
3.
能認真並且很有耐心的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善於和孩子一起在書中尋找答案。
4.
慎重地從孩子所提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5.
父母言傳身教。
6.
只對孩子說正面的語言,少負面的責備。
7.
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分供她單獨使用。
8.
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而愛她的。
9.
要孩子對其行為負責。
10.
協助孩子去擬定自己的學習或活動計畫。
11.
帶孩子多運動,參加爬山等野外活動。
12.
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區旅遊。
13.
教孩子如何去改進他所做的工作。
14.
鼓勵孩子與來自不同背景和環境的兒童和諧相處。
15.
訂立孩子合理的行為規範,並監督他是否確實遵守。
16.
從不將孩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
17.
從不以辱駡的方式去懲罰孩子。
18.
提供孩子所喜愛的圖書資料。
19.
鼓勵孩子客觀的思考。
20.
按時地讀書給孩子聽。
21.
很早就教孩子讓成閱讀的習慣。
22.
鼓勵孩子去編故事和幻想。
23.
鼓勵孩子講故事和朗讀詩歌。
24.
每天有一定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
25.
鼓勵孩子與成年人和諧相處。
26.
設計實驗來幫助孩子探索事物的原理。
27.
讓孩子利用各種舊物品去做遊戲。
28.
鼓勵孩子去探索問題並謀求解決方式。
29.
從孩子的活動中找出特殊優良表現來讚揚。
30.
避免空洞的稱讚。
31.
很真誠的表現出對孩子的情緒,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32.
每一樣主題都願與孩子討論。
33.
在孩子權利範圍內,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34.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要盲從附和。
35.
幫助孩子找出健康的電視節目。
36.
鼓勵孩子認真衡量自己的能力,不卑不亢。
37.
從不在孩子失敗時告訴他說:“我也一樣做不好!”讓孩子面對失敗而非逃避。
38.
鼓勵孩子盡可能表現得像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39.
對孩子要有信心。
40.
寧願孩子因他自己的錯誤因素而失敗,也不能替他做大部分。
41.
工作而成功,讓他自食其力,也享受自己勤勞的成果。
42.
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作,如油畫,水彩,雕塑等,要能容忍他那雜亂的工作空間。
43.
允許孩子對於家庭事務有發言的機會。
44.
從不因為孩子犯錯而加以嘲笑。
45.
仔細地考慮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


                                30條優秀孩子家庭教育方法


01、教育的根本點在於塑造人,不在於培養他的知識和能力。
02
、教育孩子根本的黃金定律是引發主動情緒。
03
、孩子出現問題,100%是家長有問題。
04
、孩子成長的精神營養就是父母對孩子關注的快樂、讚揚和鼓勵。
05
、改變孩子缺點的唯一管道——亮點原則。
06
、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沒有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沒有人教會他如何學習。
07
、任何正確的人類行為,都要經過系統的教育訓練才能在孩子身上固定下來。
08
、表揚=陳述事實+確認事實的可貴性+表達感受+表達期望+身體接觸
09
、每天抽2030分鐘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讀書、聊天。
10
、幫孩子制定他的個人計畫和完成計畫的方法。
11
、父母要做的最難的一件事:什麼也不參與,看著孩子犯錯誤。
12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3
、教會孩子,將犯錯視作一次學習的機會。
14
、讓孩子有機會真正做決定。
15
、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耐心、老師的回答。
16
、以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17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
18
、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而戲弄他。
19
、相信孩子的理智並信任他。在孩子幹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
20
、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
21
、用比較法看孩子越看越黑暗:用發現法看孩子越看生命的閃光點越多。
22
、不存在家長完全不能與孩子討論的話題。
23
、幫助孩子尋找值得關注的電視節目。
24
、讓孩子跟親戚家的同齡夥伴成為好朋友,體驗親情。
25
、告訴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從小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26
、鼓勵孩子編故事,去幻想。
27
、不因孩子房間裏或者桌上很亂而責駡他,只要這與他的創作活動有關。
28
、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9
、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讓孩子幹自己喜愛的事情。
30
、音樂、朗讀和背誦,是開發右腦的三把鑰匙。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這樣當他長大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於我。

2、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儘管譏笑他。這樣他的辭彙會越來越不成體統,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3、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4、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這樣他將來出去偷東西,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時候,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這樣他會養成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6、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而家裏倒是收拾得乾乾淨淨,餐具也做了徹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腦袋裏裝了多少垃圾。

7、父母經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這樣,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讓自己幹活掙錢,也別叫他節省,何如讓他和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呢?

9、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否則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10
、當他和鄰居,老師或員警發生衝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11
、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後,慎重地聲明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巫曉嵐  內容諮詢/浩恩托兒所所長 


栩多疼愛孩子的父母很捨得為孩子購買玩具、教具,考慮的重點通常是對成長發展是否有益,而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再好的教玩具若不受孩子青睞,就形同廢物一般。


實作篇:做自己的主人,從日常生活開始


----


情境:2歲的奇奇每次吃飯都要跟媽媽上演僵持戰,不管媽媽煮什麼,他總是撇開頭、閉緊嘴,不停大喊:「不要、不要」。


階段性放手 鼓勵孩子學習成長


當孩子成長到大約2歲左右,通常會遇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他已經具有自己的想法,想控制周遭的人事物,卻無法適當表達,因此經常出現情緒失控的難搞狀態,此時正好可以做為給予孩子決定權的實驗期。


孩子不吃飯,並不代表他真的不餓,或許只是吃飯的方式不被他所接受,不妨將湯匙交到他手上,讓他學習自己舀飯吃,當他也能像個大人一樣自己吃飯,即使仍然吃得不好,但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動作已滿足了部分控制慾,說不定這麼做孩子就願意開口吃飯了!


----


情境:佳佳經常在洗完澡之後吵著不肯穿上媽媽為她準備的衣服,遇到寒流來的天氣,總是讓媽媽又急又氣!


鼓勵孩子勇於展現自我


如果孩子因為媽媽搭配的衣服不好看而不肯穿上,其實不應該予以責怪,反而應該多加鼓勵,這表示他的審美觀正逐漸成形,此時不妨大膽放手給予他自行搭配服裝的機會,即使他穿得不好看或是怪裡怪氣也不要妄加阻止,讓孩子從他人的眼光中了解自己的衣著是否真的恰當,遠比父母苦口婆心的建議來得有效力。


如果擔心孩子挑選的款式不合時宜,可以事前先和孩子溝通討論,或是在限定的範圍內讓他做決定,例如:只能穿裙子,不能穿長褲;只能穿長袖,不能穿短袖。一起討論衣著搭配,也是協助孩子建立自信與審美概念的好方法。


----


情境:小傑和小群兩兄弟是家中的小搗蛋,每天都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四處都能見到散落的書本和玩具,總是讓爸媽好生氣!


請孩子擔任專屬空間的小小管理員


常常才剛打掃完畢,過一會兒又如同戰場般凌亂,這樣的情況在有小孩的家庭可說是常態現象。除了建立孩子將物品歸位的好習慣,也可以在居住環境中給予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或是一個角落,在專屬於孩子的空間中,父母不多加干涉,請孩子自行負起管理責任,當孩子因為環境凌亂而沒有空間進行其他事項,如:睡覺、遊戲,父母不要出面幫忙善後,讓孩子自行想辦法解決,養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


----


情境:假日爸媽想帶毛毛外出郊遊,但是毛毛卻只想和同伴一起玩耍,不斷鬧彆扭不肯出門,因此讓爸媽也蒙上不歡情緒。


共同規劃親子行程,出遊更有趣


孩子長大之後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而不再時時刻刻只想跟爸媽黏在一起,此時父母應慢慢調適心情,拿捏在尊重個人意向與維繫親子感情之間的適當分寸。


如果期望孩子開心融入親子出遊,不妨可以和孩子共同擬訂旅行計劃,或是邀約和孩子較親近的同伴一起同行,請孩子擔任小小主人的角色接待好朋友,讓孩子主導部分行程,可大大提升參與樂趣。


----


情境:朵朵的爸媽希望她能學習美的技藝,活潑的朵朵卻喜歡和哥哥一起踢足球,令爸媽有些困擾。


尊重並支持孩子的天賦能力


每個孩子的喜好與天賦不同,不應該因為在乎世俗的眼光而要孩子捨棄所愛,屈就於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的學習項目, 楊淑 君以跆拳道揚名國際、吳季剛設計出美 國第一 夫人萬中選一的就職禮服,他們都是跳脫性別取向,在專長上獲得肯定的絕佳例子。


其實不管學習什麼技藝,都必須讓孩子打從心裡熱愛且願意主動學習,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帶領孩子廣泛體驗各種才藝,或是幫孩子尋找學習的偶像,擁有喜好的支持與追求的目標,能幫助孩子在學習路上保持更多動力!


--


情境:緯緯的爸媽買了好多對各方發展有益的教玩具,可是緯緯永遠只喜歡其中某些特定的教玩具,令爸媽有些灰心。


不只「需要」,還要「想要」


許多疼愛孩子的父母很捨得為孩子購買玩具、教具,考慮的重點通常是對成長發展是否有益,而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再好的教玩具若不受孩子青睞,就形同廢物一般。


如果你的孩子還無法以言語方式進行溝通,可以先向親友借來類似的物品,或是帶他到教玩具種類較多的親子館中親自操作,以便直接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能以言語溝通,那麼買教玩具前可先向他介紹並諮詢他的意見,若孩子興趣不高可以省下一筆錢,倘若孩子喜歡你所推薦的教玩具,讓他參與購買過程,則可以幫助他提高興趣及期待感。


什麼時候該給予孩子決定權?


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不盡相同,該在什麼時候給予孩子決定權,需視親子間的相處模式及溝通狀況而定。


馬文華所長認為,35歲是孩童發展自我的第一時期,這時候在孩童心裡會產生自我認同的矛盾感,父母經常可在這時候發現平常聽話的寶貝怎麼突然變得叛逆,此時可藉由給予更多決定權來化解衝突危機,讓孩子從學習決定、學習負責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自我認同感。


交出決定權,父母該做好的6件事


1.調整好放手的心態


當父母從「主導者」退居為「輔助者」的角色,可能會面臨對孩子信心不足、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產生動搖,此時父母必須要明白,對孩子信心不足,孩子失敗的機會越高,因擔心孩子而不願全然放手,不但會產生其他親子衝突,也無法獲得讓孩子自由做決定的效益,因此在放手的過程中,父母首先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輔助孩子展翅高飛。


2.給予孩子絕對的安全感


當孩子獲得做決定的機會,他或許能從中獲得成就感,但也可能因此受到挫折,此時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與認同,父母若能給予孩子滿滿的愛、信任及安全感,可以幫助孩子更有勇氣,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絕不可缺少的精神養分。


3.事前溝通自主範圍,擬訂紀律原則


給予孩子自由為自己作主的權利,但這自由絕對不是毫無底線,也並非不需遵守紀律,為了減少過程中發生其他衝突,一定要做好事前溝通,並且擬訂紀律罰則。


當孩子不能遵守事前的溝通,或是違反紀律規範,可以將孩子暫時隔離或是停止自主權利,讓他有時間及空間自我反省;也可請孩子自行負擔錯誤結果,例如破壞物品後要求孩子進行修復、破壞空間整潔後讓孩子自行打掃。


4.徹底當個不插手的配角


當父母同意讓孩子做決定,此時父母所擔任的角色是「觀察者」、「引導者」,應以配角的身分鼓勵孩子親自去嘗試、觀察孩子的工作情況、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堅守在過程中絕不插手干預的原則,讓孩子透過自主的行為活動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


5.接受孩子的錯誤與失敗


很多父母起初願意給予孩子自主權,但是當孩子遭受錯誤、面臨失敗,父母會感到憤怒,甚至將孩子的失敗視為自己的失敗,因而感受到羞辱感,並將不歡的情緒再轉嫁到孩子身上。


能夠發自內心接受錯誤與失敗,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父母千萬不要在事後予以抱怨或責怪,火上加油並不能改變結果,倒不如陪同孩子一起檢討錯誤,引導孩子從自然結果獲得教訓。


6.保留談心時間


不管生活再怎麼忙碌,每天一定要保留給孩子一段談心時間,這段時間可以是在每天說完床邊故事後、幫孩子洗澡的10分鐘、吃完飯的休息時間,重點是要以最放鬆、最專心的態度,分享孩子的心情與遭遇,進行無障礙的親子溝通。


                           


 


                              來源 :baby Lif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