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採訪撰文/巫曉嵐            內容諮詢/浩恩托兒所所長 


迷思篇:為什麼父母非要為孩子做決定? 東、西方家長對於孩子的教養觀念差距極大,西方家長普遍能夠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性,願意給予孩子獨立及發揮創意的空間;反之,東方家長權威感較重,在傳統觀念上大多以養成「乖孩子」為教養原則,加上對孩子懷有強烈的保護心態,因此不容易放手給予孩子做主的權利。


狀況1


3歲的晴晴每天上幼稚園之前都要為了多穿一件衣服或少穿一件衣服與媽媽鬧彆扭。


晴晴想:「我現在不冷。」


媽媽想:「今天比昨天還要冷一些,穿少了容易感冒。」


迷思:因為「愛」,所以為孩子做決定


身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食不飽、衣不暖,由於保護心態所衍生的強勢干預,往往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衝突,這些衝突顯示出父母對於孩子缺乏信任感,不認同孩子其實可以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因而將自己的認知標準強加於孩子身上。


狀況2


爸爸帶4歲的凱凱到文具店採買用品,凱凱正為了不知該選擇哪一款色筆而煩惱,在一旁等候已久的爸爸乾脆直接幫凱凱做了決定。


凱凱想:「再給我一些時間考慮,我可以選出我最喜歡的色筆。」


爸爸想:「既然不知道該買哪一款,不如就由大人來決定。」


迷思:由父母做決定,省時又省事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緊湊,沒有時間或缺乏耐性多做等待,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世界總是充滿新奇,他們經常願意花很多時間琢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若以成人的生活方式看待孩子,可能會產生「浪費時間」的不耐煩情緒,因此有些父母常常為了想節省時間、減少麻煩而插手為孩子做決定。


狀況3


5歲的莎莎喜歡和同伴一起玩直排輪,但最近爸媽要求她開始上鋼琴課,直排輪的活動必須告一段落。


莎莎想:「我喜歡運動,我不喜歡彈鋼琴,為什麼不讓我做我喜歡的事情?」


爸媽想:「女孩子就是應該文文靜靜學音樂,聽爸媽的準沒錯!」


迷思: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


傳統的教養觀對於性別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認為女孩子不應該太過外向從事運動項目,男孩子不應該對縫縫補補展現高度興趣,加上多數人對於技能學習有偏頗的想法,例如將音樂、美術、舞蹈視為高尚的學習,機械拆裝則被視為勞力技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助長下,父母於是懷著帶領孩子走向成功捷徑的期望,甚至不惜為此捨棄孩子原本的興趣或長項。


為什麼要讓孩子掌握決定權?


時代快速轉變,總是習慣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很可能會因此影響生活能力,進而導致缺乏社會競爭力,為此父母更應該學習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將「決定權」交還給孩子。


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未來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將來能過著更優越的生活,身家背景較好的家長所能提供的學習資源較豐富,自然對孩子懷有更高的期望值;身家普通或是生活水平較低的家庭,父母則多半抱持希望孩子將來比自己更優秀的想法。


雖說父母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過度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或是強迫孩子以大人的標準為準則,有時不見得恰當,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資產,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發展的個體,不應該以父母的期望決定孩子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應該做自己的主人


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應該更能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喜好不盡相同,若是硬要將同樣的標準套用於不同的孩子身上,不一定能產生相同的結果。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主張尊重每個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從小學習做自己的主人,父母、師長應退居「旁觀者」及「輔導者」的角色,從觀察孩子的行為、動作了解他的興趣及喜好,適當地引導及鼓勵孩子,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天賦能力發展,遠比做他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情來得有成效。


擁有自主意識的孩子更願意主動學習


馬文華所長從蒙式教學的經驗中發覺,若孩子能夠為自己作主,例如: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具、決定自己投入教具的時間,從這些做決定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強烈學習動機,可使孩子展現出性格中的主動性,願意維持學習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


馬文華所長認為,若能在學齡前激發出孩子內在主動積極的性格,這項特性將成為往後進入團體生活後最有利的社會能力。


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


常聽到小孩甚至是成人抱怨:「好無聊喔~」,會產生這樣的情緒,表示他其實無法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個慣於聽從安排的孩子較常表現出性格中的被動面,被動的孩子會慢慢失去思考問題、安排計劃的能力,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及興趣,一旦沒有人提供意見或是從旁督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


身為父母不妨好好思考,難道你希望孩子一輩子都仰賴他人為自己做決定、接受別人的安排?或是你願意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從小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


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有些人慣於指責他人,總是把自己的行為責任往外推,學習成績不佳是因為老師的教導能力差,工作績效不佳是因為得不到上司的器重,夫妻感情不睦是因為配偶不夠貼心……。如果一個人能為自己負責,不但不會動不動就將錯誤推給別人,也能夠更積極尋求對應方法,而負責任的態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


給予孩子學習做決定的機會,背後更深刻的意義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為人生負責的成年人,父母在給予孩子自主權的同時,別忘了要教育他,能為自己作主,就要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任。


尊重孩子是建立良好親子溝通的基礎


即使是牙牙學語的小寶寶也會擁有不同於他人的自我意識,從孩子口中說出的童言童語絕對都是對他別具意義的「大事」,若父母願意用心傾聽孩子真正的想法,重視並支持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就能使孩子產生安全感,進而建立自信。


尊重孩子的決定是減少親子敵對的好方法,當孩子的想法受到肯定與支持,對於父母的信任及安全感肯定有加分作用,若親子間彼此相互信任,無疑可使家庭氣氛更為和諧。一個從小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對外也較願意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因此尊重孩子也是培養孩子正向人格的重要關鍵。


 


                          來源 : Baby Lif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促使孩子學習更優秀的7句話


1、凡事都要有個計畫,學習也一樣——讓孩子學會制定學習計畫。


2、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讓孩子學會珍惜每一寸光陰。


3、你再好好思考思考——讓孩子學會勤于思考。


4、提出一個問題,我就獎勵你——引導孩子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5、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給孩子學習上的自由。


6、做完作業再玩,不是玩得更開心嗎——積極引導貪玩的孩子學習上用功?


7、只要努力,下次就一定能考好——正確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


 


促進孩子品行高尚的8句話


1、品德比分數更重要——讓孩子明白人品比任何都重要。


2、誠實是做人的第一美德——培養孩子高尚的品行。


3、競爭中的公平最可貴——讓孩子養成公正無私的品格。


4、凡事都要問一問自己的良心——教孩子做事一定要講良心。


5、要學會說一聲:謝謝——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6、你知道關心父母,這讓我很開心——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尊敬父


      母。


7、我很高興你有一顆同情心——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同情之心!


8、我希望你是一個懂禮貌的孩子——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


 


鼓勵孩子自立自強的11句話


1、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已決定——對孩子進行自主自立教育。


2、自已去做吧,不要依賴別人——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的品行。


3、你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的嘛——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出決定。


4、路是自己選的,就要對自己負責——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5、你大膽去鍛煉一下不是很好嗎——積極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6、拿出男子漢的勇氣,闖過來——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7、你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學會直面挫折和困境。


8、能夠管理自己是你將來成功的保障——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律。


9、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不要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


10、你一定要自己走路去上學——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


11、由你去交錢,好嗎——從購物中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點擊分別觀看: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 新學期第一天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 小槍飛車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 你會打電話嗎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 小槍哪去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 羅斯離家出走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6 小槍和眼鏡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7 小槍和眼鏡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8 愛亂啃的王小槍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9 王小槍暈倒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0 著火了怎麼辦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1 不要借給王小槍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2 被塗改掉的好習慣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3 小槍競選標兵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4 班長被監視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5 小槍生日大聚會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6 小槍生日大聚會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7 小槍把足球弄丟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8 一個人在家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19 你敲門了嗎?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0 二十年前的秘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1 救救想想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2 猴子怎麼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3 游泳真開心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4 十分鐘怎麼過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5 小槍保證不作弊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6 小槍保證不作弊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7 班長也會哭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8 小槍感冒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29 小鬼當家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0 小槍不讓奶奶接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1 小槍長蛀牙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2 我們不要白色地球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3 小槍去做客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4 怎麼大家都病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5 小槍又來晚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6 小槍說話不算話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7 我是醜小鴨嗎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8 怪人入侵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39 算命是真的嗎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0 大家一起過新年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1 你會幫別人扶門嗎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2 大海有新媽媽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3 大海有新媽媽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4 乘車也要有禮貌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5 小槍有手機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6 賣冷飲的老爺爺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7 小槍發瘋了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8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49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0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1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2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3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4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5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6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7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8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59
60集動畫片《天天好習慣》高清全集播放 第60


 


  劇情簡介 :


《天天好習慣》是一部60集的動畫系列片,五分鐘一集,每一集講一個生活中的好習慣。這部片子所有的人物造型全部是方形,這在以前的動畫片裏頭很少出現。更有意思的是這部片子所有的配音全部是用嘴配出來的,包括人走路的聲音等等,所有的動效甚至片子當中的音樂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效果。


 


《天天好習慣》這部系列片通對口配動效這種新形式的嘗試在錄製過程中也給予了我們所有錄製人員太多的快樂,仿佛真的讓我們回到了那種特別童真,特別快樂的童年時光。


 


《天天好習慣》講故事的方式也和別的動畫片有點不一樣


 


《天天好習慣》講述的是小學生的一個故事,它比較獨特的是它不是以成人的視角而是以孩子們自己的視角來看待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鼓勵學生們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建立一種判斷是非的觀念。為了加深大家對我們要說的這個習慣的印象,我們每集結束的時候都刻意安排了一個小舞臺表演的精彩段落,看起來很像是喊口號但是我們認為我們把喊口號的這種做法本身,把它變成了一種很有喜劇色彩的處理方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當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


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然後問他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瞭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是要自己走完人生的。畢竟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要教會孩子自己走好人生。當有一天,我們放開手,看到孩子能穩當地踏出他人生的步伐,勇敢面對人生,以積極樂觀的心去打造他的未來時,我們也可以放心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3歲後 一問一答助思考



教育部資料顯示全台約有6萬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治療師蔡園菁表示,除自閉症、唐氏症等先天疾病外,隔代教養、父母過於忙碌都是造成孩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建議多跟孩子說話互動,孩子3歲後,家長可多與孩子進行一問一答的對話,談話內容也要逐漸深入,由於語言與閱讀息息相關,語言發展良好能幫助學習,對課業成績有幫助,未來也有助人際關係。報導╱張雅淳、張佩玉 攝影╱高凱新



蔡園菁治療師表示,孩童語言發展遲緩的主因是缺少刺激,由於現在大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很少跟孩子互動;或是交由祖父母、外傭長期照顧,因此較容易忽略語言發展。建議從小孩出生後就要經常跟孩子說話,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地引導語言發展,也可從中觀察孩童語言發展情形,若有疑慮可先到兒童心智科或復建科語言治療室諮詢。




先了解




點下放大

少發出聲音要注意


很多父母擔心孩童是否語言發展遲緩,蔡園菁治療師建議父母可依階段先觀察孩童,若嬰兒期很少發出聲音,2歲仍不會說話,3歲後不會說簡單的句子,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點下放大

女孩較男孩發展好


依長期觀察可發現,相較於男孩,女孩的語言發展較好,可能更快會說話、也比較會自我表達,目前仍不知原因為何,只知道可能與男女腦部構造差異相關。



點下放大

學齡前多說話互動


從出生一直到上小學前都是孩童語言治療的關鍵時機,父母可多跟孩子說話互動,蔡園菁治療師表示,語言發展會影響閱讀文字的能力,因此若語言發展良好,上學後容易交到朋友,也比較不會有學習障礙。




這樣做




點下放大

出生至7個月 近距離玩聲音


剛出生至7個月的嬰兒,建議父母可多靠近寶寶的臉,然後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逗寶寶,除了可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外,也可讓寶寶模仿如何發出聲音。



點下放大

8個月至1歲半 多練習說疊字


8個月後,可多跟孩童練習說疊字,例如喝水時可重複說「喝喝」,讓孩童從簡單的詞彙中開始學習,且能認識更多不同詞彙。



點下放大

1歲半至3歲 引導文字組合


蔡園菁治療師表示,孩童1歲半後就可開始練習簡單的文字組合,例如「我要車車」或「這是手手」,訓練孩童基本的造句能力。



點下放大

3歲至5歲 進行簡單對話


3歲後,可將顏色、數量等詞彙加入句子,讓文字組合更加豐富。除此之外,建議此時可多與孩子進行簡單一問一答對話,如說故事或玩遊戲時,可假設各種狀況,再問孩子該如何解決,藉由理解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促進孩子語言發展。



點下放大

5歲至7歲 對話可更深入


5歲時應已能說出完整句子,此時可持續進行一問一答對話,但談話內容建議更深入,使用的詞彙也要逐漸增加難度,或是跟更多人同時對話,多訓練邏輯能力,未來上學後學習會更順利。




提醒你




點下放大

先至醫院評估情形


若認為孩童語言發展遲緩,父母至兒童心智科或復建科語言治療室評估,父母也能學習幫助孩童語言發展的技巧。



點下放大

每周一次就醫上課


孩童語言發展遲緩可至語言治療室透過遊戲訓練語言能力,每周一次平均2年後就能追上同齡孩童的語言發展。



點下放大

專家說
家人需要全力配合


語言治療師 蔡園菁
孩童若語言發展遲緩,除了定期進行語言治療課程外,父母、家人也要全力配合,進步速度會更快。





模特兒╱劉研伶、林語潔


 


 


                                                              來源:蘋果日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我們身邊至少都有一、兩個外型高大、心靈幼稚的男性,這種人無所不在,他們或許身居要職,可能是總統或股市大亨,但是當你看著他們時,心裡會想:「呃,他還是個男孩,而且不太討人喜歡……


如果不提供協助,男孩就不會順利長大。你不能只是塞給他們一堆麥片和乾淨 T恤,就要他們某天醒來變成男人!成長過程必須按部就班,訣竅則是了解在什麼時候需要做什麼事。


 


啟蒙階段:出生到六歲


嬰兒快樂的時候,生長激素會在體內流動,直達腦部,因而成長茁壯;嬰兒心情憂鬱時,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Cortisol﹞)會導致生長(特別是腦部發展)遲緩。


互動、笑聲和愛就像是嬰兒大腦的食物,所有互動都會銘刻在這些新的腦部區域:嬰兒會逐漸學習如何觀察表情和心情,學會體貼、安靜、樂趣、嚴厲的警告或溫暖的愛,很快地還會加上語言、音樂、動作、節奏,最重要的是如何和其他人自在相處、了解別人的感覺。


和女孩相較起來,男嬰學得比較慢、不太擅長社交,所以特別需要非常了解他們、有時間且能保持心情愉快和滿足的成人的幫助。


 


學習當男生階段:六歲到十四歲


雖然六到十四歲的男孩仍然很愛媽媽,並且從她身上學習大量事物,但是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應該怎麼當個男人」。他知道自己正要成長為男人,所以必須向身邊的男性學習,以完成整個發展歷程。


此時母親的任務是放輕鬆,並持續表達關懷和支持的態度;父親的工作則是逐步參與他的發展過程。如果父親不在身邊,孩子便會尋求其他男性榜樣,例如學校老師等。


六歲到十四歲是父親影響最大的時期,足以為兒子奠定成人生活的基礎,一定要空出時間陪伴。如果你的兒子「裝酷」,別覺得灰心,因為這是從同學身上學來的。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面具之下的他其實是個愛笑愛玩的男孩。盡情享受他真心想跟你相處的時間,否則到了青春期,他的注意力會轉向更寬廣的世界。請你千萬別錯過這段時間!


 


成為男人階段:十四歲到成年


大約十四歲左右,就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了。此時男孩的發育速度通常很快,體內也產生了一個重要的改變──睪固酮(Testosterone)的濃度比起發育前增加了將近八倍。


雖然每個男孩的狀況不同,但是這個年紀的男孩通常都會變得有點好辯、坐立不安及情緒化。這不表示他們變壞了,而是正在發展一個全新的自我,這段過程難免會經歷一番掙扎。他們需要為人生的大疑問尋找解答,展開新的冒險和挑戰,並且學習生活必備的技能。生理時鐘正在催促著他們。


此時男孩需要男性教導者陪他走完成長的旅程。爸爸媽媽必須稍退一步,但是要為兒子安排一些好的教導者,否則他會為了尋求自我而依賴心智不成熟的同儕。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你的兒子藉由參與更多的成人團體,學習技能、責任感和自我尊重。


這些階段的區分,並不表示父母的責任突然從一方轉換到另一方,不是從媽媽階段進入爸爸階段再到教導者階段。


 


舉例來說,從孩子出生就積極參與的爸爸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必要時甚至會取代媽媽經常扮演的角色。反之,媽媽也不是在男孩一到六歲時就得退出他的生活。這些階段代表了角色重要性的轉變:父親在六歲到十四歲變得「比較重要」,十四歲之後教導者的重要性則與日俱增。


 


 


 


 


                                    來源:聯合新聞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輯整理/江睿毓          出處:育兒生活 3月號


「準備離開囉!」「怎麼還在玩?現在都幾點了!」「好了沒?要走了!」「有沒有聽到媽咪說的話啊?不等你啦!」以上的對話也經常發生在你身上?到底是你太急?還是孩子太會拖?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怎麼找到平衡?


快快快,時間到了!


檢視篇急驚風父VS.慢郎中孩子


Check 1、你是父母?


    孩子玩具收得慢,會忍不住過去幫忙收。


    孩子吃飯拖拖拉拉,會認為媽咪來餵你比較快。


    每天都在對孩子說「趕快」、「快一點」!


    孩子自己穿衣或穿鞋的過程,經常讓你等得很不耐煩。


    不論吃什麼、穿什麼、買什麼,總是主動幫孩子做決定。


你打了幾個勾?超過3個勾勾以上,請媽咪要思考一下,你留給孩子的時間是否總是太短、太急促!


催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不經易脫口而出的催促卻可能造成孩子的學習危機!對於正在學習各種事物的孩子來說,讚美是他們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石,然而你的催促、不滿意,極可能讓孩子出現以下的負面表現:


1.    1. 不專心因為他對去經常在專心學習時被人打擾、被人催促,造成他有隨時隨地會被人中斷的危機感,因此不容易專心去做事情,會經常表現出分心、三心二意的態度。


2.     2. 不持續:因為不專心,就不會在做事的過程中發掘趣味,因此變得對事物沒有耐心,做什麼事情都有不容易持續的問題。


3.     3.不獨立:催促的語言經常伴隨著不滿意的成分,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加沒有自信,久而久之,他會習慣等大人來幫他完成事情,以免多做多錯,也會比較沒有責任感。


4.     4.不主動:當父母習慣了,通常會變成自己來比較快的結果。於是父母決定了孩子起床、出門、洗澡的時間,因為反正到時候有人會像鬧鐘般地準時催促他,孩子因此逐漸喪失自動自發的能力。


Check 2、家有孩子?


    我的孩子生活大小事,凡事要人催。


    家中寶貝缺乏實際的生活自理經驗。


    對於大人的催趕,經常是嘴巴回說「好」,卻沒有實際付諸行動。


    面對較困難、不擅長或不好玩的事會出現逃避、不想做的反應。


    在接收到新事物或新指令時,都需要時間調適一下才能進入狀況。


一共有幾個勾?若超過3個勾勾以上,面對家中孩子,媽咪要多體諒並配合,透過適當的溝通與教養,親子關係會更和諧。


孩子老是慢吞吞的原因


在談解決辦法之前,家長必須先瞭解孩子拖延的原因。其實孩子大部分是無意的,有意拖延的因素也佔一小部份。


1.    1.  天生慢吞吞型:天生氣質屬於趨避性比較避的,適應度比較低的孩子,他們接收到一個新事物或新指令時,都需要時間調適一下才能進入狀況。


2.    2.注意力分散度較低:注意力分散度較低的孩子,因為專注於前一件事,無法在接獲一個新指令時,馬上回神來處理,也會給人慢半拍的感覺。


3.   3.感覺動作失調:由於社會的變遷,目前感覺動作失調的孩子比例不低,清況較輕者常見手腳笨拙,做起事來會有慢吞吞、雜亂無章的現象。


4.   4. 缺乏時間觀念和次序感:5足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如果家長經常用「限你10分鐘內做完」這類指令來要求孩子,孩子不明白10分鐘到底有多長,因而會讓家長覺得他們愛拖延。


5.   5. 缺乏生活自理經驗:大人保護過度及父母過度代勞,這類型孩子因為實作經驗少,一旦要獨立做事時,就容易顯得笨手笨腳、慢吞吞。


此外,父母個性太急而主觀認定孩子拖拖拉拉;從小讓孩子過度自由,孩子習慣不動手不動腦做事,造成凡事懶散、拖延的不良習慣;或者孩子對該做的事缺乏興趣或覺得困難,只要遇到沒興趣的事就用「拖」來逃避;這些情況則屬於有意拖延。


 


學習篇:急慢之間的教養哲學


 “父母必修「慢」教學


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在《嬉遊記:用玩樂啟發孩子的大智慧》一書中提到:「我發現孩子身上一直遺留著父母的特質,不論好壞照單全收,而看見的多數是壞的,比方說叫嚷著快快快的孩子,一定有著急驚風的父母,他們的生活不優雅,猶如快速部隊。老了之後我們將發現快的壞處,當我們以慢為師時,兒女也許會在你進入他車子時,不耐煩的對你喊快快快。」


你也是一天當中多次說著「快一點」這類催促語言的父母嗎?請你想一想,為什麼會需要催促孩子?催促往往是時間緊迫的意思,是孩子的時間不夠,還是大人的時間不夠?而且孩子有因為你的催促而快一點,或者更快學會一件事了嗎?如果沒有,為何還要不厭其煩的繼續催趕呢?


換句話對孩子說吧!「慢慢來,我等你。」這句話說起來不難,也請家長實際試著這麼做。放慢你的思緒與腳步,給孩子多一點學習與玩樂的時間,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與實踐慢工出細活的道理,並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及無價的快樂。


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與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有他自己獨特的特質,我們稱之為「氣質」。每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對孩子的敏感度,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如果孩子做每一件事都是沒有理由的,那很可能他先天就是所謂的「慢郎中」;或許他的大腦思考比別人要多一些時間,或許他在思考時會比別人想得更多,或許他需要一定成度的喘息才能做出反應,這些都需要父母的瞭解與包容。


此外,孩子有個別差異,發展快慢各有不同,而根據06歲嬰幼兒發展歷程來看孩子大約在2歲前後,是獨立自主性最強的時期。這時期的孩子比較自我,會很想自己把事情做好,例如想自己穿鞋、穿衣服等,此時父母若不給機會或是足夠的時間學習與練習,那麼孩子日後可能會乾脆要你幫他穿,因為你總是嫌他做得慢、做得不好。


事有輕重緩急,若是在有時間性的情況下,像是上學、搭高鐵、看表演等事情,就要事先提醒他避免遲到;而若非緊急事件,例如吃飯、洗澡等,不妨就讓孩子自在輕鬆些,父母可以不用催促他,讓他自己選擇完成的時間。和孩子之間維持良好的互動,不要讓親子關係因催趕、怒罵變得緊張兮兮。


 


執行篇:不疾不徐10點學習


刺激感覺動作的協調發展


1.   掌握06歲的關鍵期:孩子06歲之間神經系統和感觀知覺的發展良好與否,是他將來各方面認知學習是否良好的重要基礎。所以父母在這段時期,應提供適當的活動空間和機會,來協助孩子的感官知覺及動作連結發展。


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習慣常規養成從小開始,父母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樣,例如吃飯前要先洗手、睡覺前一定要刷牙、起床後將棉被摺好、不邊看電視邊吃飯、玩具玩完歸定位,讓孩子學習你的好規矩。


3.   給予生活自理的機會:從學齡前開始,就要依孩子的年紀與能力,讓他學習打理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家長要適當鼓勵並教導孩子自己做到。


建立時間觀念和次序感


4.   從生活教育建立起:5歲以下、還看不懂時間的孩子可利用生活教育教導時段觀念,例如吃飯前要把玩具收好,出門吃前要先做什麼事?吃完飯後可以做什麼等等,可以建立孩子的次序感和時段觀念。


5.   改變你的教養模式:大人和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同,若你希望孩子能早點上學,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早點上床睡覺並提早起床,給孩子充裕的準備時間,父母就不用心急,這是解決問題並防止自己發脾氣的好方法。


6.   改變親子對話方式:父母凡事催促,除了孩子「拖」之外,也源於父母自己的「急」,和不恰當的教育習慣。若孩子真的需要人催時,把「快一點」改成「現在8點囉!」要出門時問他「出門之前該做哪些事啊?」他如果說不出來,可以把該做的事先敘述一遍,並請他複述一遍再去進行。


       “父母請以身作則


7.   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學齡前的孩子並沒有時間規劃的能力,生活節奏大部分仰賴父母的安排,因此幕府最好在催促孩子快一點之前,先將自己的生活計畫好、時間管理好。


8.   別拿高標準面對孩子:如果你是急性子的家長更應該謹言慎行要求孩子的標準。每個孩子都是經過完整的歷程:探索、發現、學習,才能將所學的事情運用出來,這是父母急不得也催不來的,請小心別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樂趣。


9.   提供充分的學習時間: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錯中學」為他預留第二次學習的機會,甚至三次比兩次好,讓孩子花點時間去思考、去體驗挫折,有經過「完整學習內涵」的孩子才能有比別人「快」的優勢!


10. 別讓快一點變口頭禪:大人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很容易打擊到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已經表現的不錯,千萬不要有口無心地再催促孩子,或者在其他人面前數落他,這些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沒了自信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父母會抱怨自己孩子的脾氣壞,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他們很想尋求一種解決這種情況的方法。專家表示:孩子脾氣壞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關,也與父母的性格有關,糾正可參考下三個方面:


在發脾氣的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表現出自我克制的氣度;
說白了,孩子的脾氣是慣出來的。對於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作為父母絕對不能無原則地退讓。置之不理是比較好的處理方法。要讓孩子體驗到,他的行為根本不解決任何問題;


 


觀察、瞭解一下孩子在什麼情況下發脾氣,針對孩子的想法,多與孩子溝通。這樣,他遇事時就會逐漸減少發脾氣的次數。


 如何面對調皮的孩子,父母該做什麼呢?開始時,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動。面對孩子,父母此時能做的也許只是需要一點點特別的關注。


當你冷靜下來後,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總有一個方法會見效的。


 


 ●選擇玩具:比如大皮球,讓孩子用力去踢,消除他們長時間的壓抑心情。


  


 接觸大自然: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去一些環境能吸引孩子興趣的地方,用外界豐富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大好的自然環境中放風箏、蕩鞦韆或是踢踢足球,戶外活動可以讓小寶寶徹底地釋放所有的精力。


  


 ●讓調皮的孩子多多動手:比如和父母分享一些做菜的技巧,共同製作他最愛吃的巧克力餅乾,當他發現將所有準備的食物混合,竟如同變魔術般地變成美味的餅乾時,可是會大大地引起他的興趣,借此此舒解他的旺盛精力。


帶著你家的小朋友一同上市場,他會很興奮地幫你推著購物車,幫父母算帳,這對充滿好奇心的兒童來說,會有令人驚喜的效果。這樣既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又起到培養良好情緒的效果。


  


 ●用音樂化解孩子的情緒 : 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即使再兇猛的野獸都會為音樂所軟化。


  


如果上述的方法對你和你的小寶寶仍無幫助,你也不必咬牙切齒,在試著用其它方法來應對你家的小調皮時,請試著提醒自己,其實他就是你的翻版喔。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教養專家洪蘭教授


最近報導,有個留美碩士回國找工作時嫌東嫌西,一直以為自己條件好,工作會自動送上門。四年了,一直沒有找到工作,跟他同時回國交往九年的女朋友最近卻升到了副總經理,要跟他分手,於是他開車撞她,而且兩度掉頭再撞,一定要置她於死地。


這個案子最令人吃驚的是,兇手竟然把過錯怪到養育他的父母身上,認為是父母沒做好榜樣,提供優渥的生活使他失去奮鬥的意志。警察逮捕他時,從他車上搜出一封信,上面寫著:「我最大問題是一直沒有辦法自立,32歲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這個家比人家差,你們做父母的責任很大,我們都還在讀書,你們就不努力工作了,子女有樣學樣,變得懶散、不積極,你們根本不應該買房子給我與弟弟,讓我們太早就不學會努力工作……」先不說碩士生寫出來的文詞不通,孩子把自己好吃懶做的責任怪到父母頭上時,眞讓我們做父母的大吃一驚,心生警惕,要馬上檢討自己是否有豎立壞的榜樣。


 


幼兒養成好習慣最重要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孩子最早從父母身上學到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所以父母的確必須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教養得好;但是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要立下教養的規矩並且徹底執行才行。因為人都是好逸惡勞,好習慣不從小養成,長大了不容易,而壞習慣更是養成了很難改。


從動物實驗中得知,一個習慣即使是戒掉了,還會三不五時再出現,只是強度沒有以前厲害,這叫「自然回復」,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在良好習慣的養成,而不是送去上什麼才藝班。


 


說話算話管教有威信


一個孩子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大人在旁,當好行為出現時,獎勵他,壞行為出現時,糾正他。管教孩子是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只要建立好規矩,以後不用操心,就像一棵樹,一開始長直了,以後便往上長成良林,一開始長歪了,以後不易扳正。


小孩子可以用口頭斥責,偶爾講不聽時可以適度用手打他兩下屁股,教養孩子不能完全依書本,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最基本的原則是令出必行,不要給孩子討價還價的空間;也就是商鞅變法時的第一個法則「民無信不立」。治國如此,帶小孩也是一樣,父母親說話算數,以後管教起來才有威信。


 


好家教擅用Time out技巧


孩子吵鬧講不聽時可以「Time out」暫停所有活動,把他抱到房間關上房門;在外面餐廳用餐,便抱到車上,放在兒童椅中,把門關上,然後數數。每增加一歲,暫停活動的時間加一分鐘,所以如果是五歲的孩子暫停時間可以五分鐘,然後再打開門,跟他說禮。


 


孩子需學會尊敬父母


最近我連續看到好幾次小孩跟父母講話用頂撞、不禮貌的態度,而父母都表現得無可奈何,有時還會自嘲:「說還好啦,我的女兒至少還跟我說話,某某的女兒除了要錢,不然不跟父母說話。」我很驚訝,也很憂心,如果還未成年,尚受父母撫育時,講話口氣就如此不尊敬,以後長大,還會將父母放在眼裡嗎?


 


父母扮演好監督保護責任


目前有個很錯誤的觀念,以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其實朋友是平輩,可以沒大沒小,父母是長輩,不可以如此放肆。


最近美國有位家庭醫生Leonard Sax寫了一本書《Why Gender Matters》,他說透過學校送到診所來做過動兒評估的兒童,竟然大部分不是先天性血清張素不足所造成的過動。他呼籲父母要認清自己是監督保護的角色,是孩子的監護人,不是他的朋友。最近研究也發現,不論父母用什麼管教方式,只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這個孩子的行為都會發展良好,人格也會正常成長。



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父母的確要拿出榜樣、以身作則,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把他教養好,不要栽培他念到了碩士卻一事無成,反過頭來埋怨父母害了他。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說一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不是昨天打了小朋友一下,就是今天又把牆壁亂畫的都是,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麽讓人頭疼的行爲。 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一、 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爲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爲,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


難怪寶寶會對媽媽的態度視而不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二、 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爲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麽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三、 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復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爲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


寶貝的學習過程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


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


教這麽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如何教寶寶學會規矩


一、 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臉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唱反調。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二、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爲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裏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麽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爲瞭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三、 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爲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爲一定要是好行爲。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爲。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四、 面對現實


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裏,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髮夾,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五、 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亂打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爲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六、 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爲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讓孩子學會掌控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易怒、暴躁、難以溝通,全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樣板。


作者/洪淑娟、摘錄/圓神出版社《母愛的權限:家有三個資優生的教養筆記


有人問我對現今教育的看法。我的想法是,教育應該是要教孩子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並非只教智育。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任何知識都可搜尋得到,唯有人品、健康與情緒的管控,需要大力培養和維持。由於三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小時候我便塞給他們中英文版的百科全書,小腦袋瓜裡所有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在書中找尋答案。


孩子的情緒控管能力,是我認為在教育中需要加強的一環。懂得管理情緒的人,將來不論是在職場或是婚姻上,都比較不容易擦槍走火。看看現在荒腔走板的社會新聞,情緒失控的媽媽帶稚子燒炭自殺、孩子要不到錢就砍傷老爸、男子不滿女友要求分手就潑硫酸讓女友毀容……社會版面上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聞,其實都和情緒控管能力有關。尤其是整天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如果再遇上一個不體諒太太辛苦的老公,不抓狂才怪!


在教養的過程裡,我也曾有被孩子惹惱到抓狂的時候,但每次情緒到臨界點時,我總是會讓自己深吸一口氣、微笑,把即將排山倒海而來的壞情緒壓下。這時候真的得看個人的修養了!因為我深深明白,影響孩子個性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情緒。父母如果是易怒、暴力、挑剔的,孩子就會叛逆、難以控制。所以,要培養孩子的情緒管控能力,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動不動破口大罵,孩子只會依樣畫葫蘆,變成一個EQ不夠高的孩子。


可惜,很多父母無法即時領悟這個道理。因此,我認為大學教育應該開辦教育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課程,教他們先愛自己,讓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先豐富自己,才有能力豐富別人。我也提供幾個管控情緒的經驗法則,供大家參考:



一、學會話出口前,先在腦中、口裡反芻一下。


二、孩子的情緒風暴來臨前,先和孩子談談,引導他把壞情緒宣洩出來。


三、少用責罵、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避免衝動說出:「給我閉嘴」這類情緒用語。蘇聯教育思想家馬可連柯說過:「心平氣和、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教育應有的外部表現,而不是專橫、憤怒、叫喊和懇求。」不尊重的溝通方式,只會讓親子關係愈來愈對立,也只會造就孩子用情緒解決問題。


四、父母要培養清淨的力量。父母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對孩子其實有深遠的影響力。以禪的角度來看,父母若在身心靈的修養上有清淨的起心動念,自然也能傳遞給孩子正向的能量。


五、用幽默化解尷尬。當親子關係緊張時,不妨幽默一下,所有的不快都能瞬間化解。


六、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有自信的孩子,在面對他人的惡意攻擊時仍能沉穩以對,而且也比較有抗性。


要讓孩子學會掌控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易怒、暴躁、難以溝通,全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樣板。所以,要讓孩子聽話,自己也要有耐心聽孩子說話,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


更廣義的來看,情緒管理和抗壓性有絕妙的相對性。情緒控管不好的孩子,脾氣自然不好;脾氣不好的孩子一碰到壓力,當然就無法抵擋,遍體鱗傷。因此,親子之間一起建立紓壓的管道,也是提升EQ的好方法。例如:一起打球、慢跑、騎腳踏車,或是一起畫畫、看電影、吃頓大餐等等。附帶收獲是孩子絕對不會「宅」!


就我所知,美國有些中小學會偶爾在課程中加入冥想的練習。老師讓孩子坐下,閉上眼睛、意念集中,靜坐二十分鐘。這幾年,我自己從靜坐中得到很大的好處。而最近的實驗證實,靜坐冥想有助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我的一位上師,三十多歲的詠給.明就仁波切(《世上最快樂的人》作者)自小有恐慌症,經過長年修行靜坐之後,竟然被哈佛大學腦神經部門,測得有史以來人類最高的快樂腦波指數。至於強化注意力的集中、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更是不在話下。


像這些設計得當、適合孩子的放鬆技巧,早早學會,對他們未來的抗壓能力就會有所幫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練習加、減法, 計算完畢後, 我會訓練小朋友按計算機


後來才發現, 注意力不集中 以及 追視能力欠佳 的小孩, 按計算機的速度很慢, 或是


一再按錯家長可以 找一些加減法的題目 讓孩子練習按計算機


記得 要先要求孩子看題本  並且唸出題目  然後才開始按計算機


剛開始 聲音訊息的記憶會很差  小孩會一直要重複看題本


慢慢提醒孩子 要記得自己剛剛唸的數字 不要一直看題目


購買計算機要留意:


1.按鍵較大 字體清楚者


2.按鍵時會發出嗶嗶聲者:能提醒孩子是否按下按鍵


3.傾斜式的 比 平板式 的計算機 看得清楚


   傾斜式○                                               平板式 X


計算機的螢幕要能有傾斜的角度 比較看得清楚


3.按鍵敏感度較高者 有的計算機 非常大台 但是按鍵中心敏感度較高 按鍵四週敏感


度較低 因此不建議購買心得:


1.     能訓練眼神的專注


2.     數字的辨認及認讀 (尤其是會把2位數字唸相反的  例如:63 唸成 36)


3.     訓練 聲音訊息的記憶: 讀題後 要能憑著聲音的記憶 按計算機, 有時我會故意題目遮起來, 要求孩子試著記得自己讀的題目. 不過能力比較差的, 還是要讓他再瞄一眼.這樣的學習策略  需要家長示親自範給孩子看  告訴孩子  這樣才會比較快


4.     對於 + - x ÷ 符號 的辨認  很有幫助 所以記得一定要先讀題


 


 


                                    


                                               出處:Money's 創意ㄅㄆㄇ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是不是常分不清楚左邊 右邊呢?


我的方法很簡單



1.先幫小孩的右手定位.


   請家長把孩子的右手舉起來.並告訴他.【這是右手


   當媽媽喊到你的名字的時候,你就要舉起右手 然後答【右】.


   然後,媽媽反覆的呼叫小孩的名字,然後請他答【右】,並舉起【右手】


2.然後告訴他,另外一隻手叫做【左手】


3.玩【左左右右】遊戲


   媽媽喊小孩的名字 + 【右】, 小孩就 答【右】,並舉起【右手】


   媽媽喊【左】, 小孩就 答【左】,並舉起【左手】


   例如: 媽媽交替著說   【王小明 右】, 【左】


4.最後 媽媽交替著說【 右】, 【左】


   只有當孩子不記得【右手】時, 媽媽再呼叫 孩子的名字 提醒他, 答右的時候舉右手.


5.右手、右腳、左手、左腳遊戲.


   由媽媽出指令,孩子聽令舉起手或是抬起腳.


   (要先認識右腳 左腳. 右腳:舉起右手拍一下右腳.告訴孩子這是右腳


                                          左腳:舉起左手拍一下左腳.告訴孩子這是左腳)


6.上下左右前後遊戲:上面指一指呀!下面指一指!右邊指一指呀!左邊指一指!前面指一指呀!後面指一指!


練習過後, 由媽媽出指令, 孩子聽指令做動作.


 .


特別注意:


左撇子的小朋友一定要先幫他的右手定位,才可以叫他答【右】


 


                                        


                                                         出處:Money's 創意ㄅㄆㄇ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王孟婷


 



現代人生得少,一不小心就會把孩子寵上了天,但,孩子可以疼不能寵,為了避免養出小霸王,該教的還是得教!


〈要狠得下心〉從堅持到尊重 孩子有擔當


文/夏草(台中市)


孩子小一小二就會頂撞我,兒子甚至暗地把我罵他的實況全都錄,事後再大聲播給我聽。


不過,即使是這麼沒有尊嚴的母親,我還是有我的堅持。孩子念小學,忘了帶課本或文具,打電話回家求救,要我馬上送過去,以免被老師打,我不送,叫他們自己想辦法。


女兒念國中,雨季我叫她上學帶雨具,她不要,到了晚自習結束,天降大雨,要不要去接她?我掙扎了幾秒鐘,心一橫還是沒有行動,其實學校到家裡走路只要5分鐘,後來她等雨小了才慢慢走回家。事後她告訴我,眼看著同學的父母或送雨具、或騎機車、開車接人,只有她孤伶伶的在校園躲雨,覺得我這個媽媽還真狠。


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的堅持越來越少,尊重越來越多,要升學、要進入職場,我通通尊重。不過後來他們都念到研究所畢業。


接下來的就業和結婚,他們也都自己打理,不勞我費心。


他們都是那種能為自己負責,有擔當的孩子,不知這和我當年在一些小地方小小的堅持有沒有關係?


〈說到要做到〉善用計時器 絕不心軟放水


文/阿嘉媽媽(新竹市)


專家說3歲是訓練孩子順從的最佳時機,我的兩個孩子分別是4歲半、3歲,我堅守規範:「負責任,自己的事自己做;先苦後樂,做完才可以玩樂」教養他們,運用「善用計時器、說到做到」。


我堅持例行性的事ㄧ定要孩子自己完成,所以用計時器管控時間。先口頭要求完成該做的事:放學進門後鞋子放鞋櫃、洗手洗澡、吃飯、飯後收拾(碗放水槽、洗收午餐便當盒),完成後才可以去玩樂。


做哪一件事時,討價還價就祭出計時器,配合「扣除最愛」規範:計時器響不行動,就先扣除所愛「飯後點心」,再ㄧ次計時器響,仍不行動,還要扣除睡前奶,且要真的扣除。


第一次扣除時,是孩子與爸媽最痛苦的抗戰期,別因孩子的哭鬧而心軟,哭鬧期間只要不斷溫和堅定地對他說:「去做完就還給你。」孩子明白爸媽堅定的立場,他會逐漸冷靜下來的,完成自己該做的事,否則就嘗到扣除苦果。幾次下來,「負責任」的規範逐漸形成。


我要求每天至少做ㄧ件家事,只要孩子肯幫忙,不嫌他礙事,反而大力稱讚他。老大從4歲起每天洗自己幼稚園的便當盒,還力邀他幫忙晾衣服,久了就「習慣」這項家事是他的份內工作,且樂在其中呢!


〈言出要必行〉家事未完成 半夜被叫起床


文/花媽 (台南市)


「請你們幫忙的家事要在晚上10點以前完成!」爸爸對著兩個兒子規定家事要大家分工合作,也藉此讓他們養成負責任的態度。


剛開始兩個兒子都很積極,可是到最後就開始不耐煩,「趕快去洗碗哦!」「等一下啦!」孩子總是敷衍性的回答,沒有放在心裡……


有一天爸爸凌晨兩點下班,看到餐桌及廚房杯盤狼籍,二話不說,就把兒子從床上叫了起來,兒子揉著惺忪的睡眼,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爸爸用很堅定的口吻:「我有說過規定的家事要在晚上完成,你們沒完成,那就請你們現在起床去洗碗,完成之後才能睡覺!」爸爸再鄭重地告訴孩子:「你們要玩、要看電視都可以,但是請你們一定要將份內的事完成,否則我半夜照樣叫你們起來」


沒想到這一招出奇的好,從此以後我可以不用再扯開喉嚨大喊,也不用再嘮嘮叨叨不停地碎碎念,因為他們也怕「半夜起床完成家事」。


〈杜絕小惡魔〉電視遙控器孩子別想掌握


文/MS. J(台中市)


我們在孩子學會走路後,便開始學著對孩子「放手」。走路不小心跌倒,只要確認孩子是安全的情況下,一定要求孩子自己站起來,並且讓孩子知道,是因為他自己疏忽、或者是貪玩,才會造成跌倒的結果。


在我們家還有一個必須謹守的原則,不讓孩子對家裡的遙控器有「掌控權」。因為看過太多家庭都由於寵孩子,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電視頻道就開始被幼幼台所佔據。觀察的結果發現,掌控遙控器的孩子,似乎比較不懂得尊重他人。


因此我們從小就讓孩子知道,電視是家裡的「公用物品」,每個人都有使用權,在想要滿足個人欲望的同時,必須了解到其他人也都有各自的需求。尤其是對長輩更要懂得尊重,要以長輩的需求與喜好為優先考量。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小天使若是變成惡魔,父母總難辭其咎。在家裡就培養出良好習慣的孩子,不管去到哪裡都能夠得到好人緣,而這也是為人父母所期許的,不是嗎?


〈學習分享〉不再有求必應 適度給挫折


文/榛榛的媽(彰化縣)


我的女兒榛榛是夫家的第一個內孫,在家中,只要她使出眼淚攻勢,想吃的東西或想要的玩具沒有一樣拿不到。


榛榛兩歲時去上幼幼班,幼稚園舉辦「分享玩具」的活動,老師在聯絡簿寫說榛榛和他人分享玩具的概念較弱,為了爭搶心愛的玩具,甚至和好朋友起了爭執。由此,我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集三千寵愛不是罪,但若是變成嬌生慣養的小霸王,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都有負面的影響。


於是,我和家人們溝通,希望他們不要再對榛榛「有求必應」,適度地讓她感到挫折,才不會養成蠻橫的個性。再者,我和榛榛一起成立「玩具銀行」,每當有親友贈送玩具,不再讓她隨心所欲拆開來玩,而是要把玩具存起來,等舊的玩具壞掉,或是持續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可以提領。


另外,我幫榛榛買玩具,在預算許可的情況下,會幫親朋好友的小孩也帶一份,並讓榛榛親自送出,藉此強化她「分享」的觀念。


教導小孩要學會「分享」的同時,自己也懂得「禮輕情意重」的道理,可謂一舉兩得!


 


                            


                                                                                摘自~自由時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
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
"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那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看了打了個冷顫
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
我們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
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
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
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
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

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
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
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
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

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
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
「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
「才」兩千元嗎?

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
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
,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
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
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
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

後來竟挑明了說:
「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
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
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
這樣對孩子好嗎?

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是不是應教會"孩子節儉".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
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

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
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
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
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
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來源: ADJ網路控股集團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教養

2011/03/08 11:28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


 


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


 


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瞭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


 


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


 


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


 


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


 


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


 


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


 


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


 


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


 


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


 


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


 


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的


 


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


 


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


 


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


 


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


 


、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


 


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


 


你要不要去買菜?


 


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


 


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


 


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


 


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


 


孩子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 


 


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


 


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


 


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駡、拒絕等負面意義


 


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


 


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


 


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


 


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


 


球.....等問題,相信會比


 


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第九個秘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


 


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


 


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


 


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


 


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


 


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


 


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來源 : 信誼媽媽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開始有了零用錢,許多狀況也會隨之而來:有些孩子拿到錢通通存豬公完全不消費,有的孩子喜歡大方請客錢一下就花光光,而也有些孩子愛追流行,別人有的他通通都想買。其實有狀況發生,也才有親子一起討論學習的機會,以下讓理財專家和達人老爸來一起對症下藥,告訴你「錢」的議題其實也可以是拉近親子關係的一座橋樑。


                 


狀況一:對於想要的東西,總是吵著「要買、要買」,要不到就不罷休?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讓孩子學會自我抑制


 給孩子零用錢,就是希望他能學著管理並善用。因此,父母不妨用開放的態度,鼓勵孩子試著用「自己的」零用錢消費;存錢過程是辛苦的,當存到某個數額,要一口氣花掉一定會不捨,自然會學習自我抑制慾望。但若是遇到特定節日、或商品單價較高時,父母可以和孩子對半支付,共同討論是否真有購買的價值。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花時間,不要花金錢


建議先將孩子牽離現場,安撫情緒後,再問想購買的原因,並灌輸想要、需要、與必要的認知。拿鉛筆來說,寫作業的鉛筆是「必要」,避免不是之需再多買一支預備算是「需要」,喜歡某個卡通人物而購買相關文具,就算是「想要」了。最重要的是,切忌讓孩子養成用撒嬌耍賴來強行要索的習慣。


  


                    


狀況二:因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想要」!無法抗拒流行物品的誘惑力?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購買前記得先做功課


大原則上,父母還是可以同意孩子用零用錢去購買想要的流行品,,父母不妨帶著他先做功課,把同類商品的價格、功能、品質,甚至哪裡買會比較優惠都拿出來比較,等目標確認後,再來設定儲蓄計畫。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買到喜歡的商品,更能把錢花在最值得的東西上,在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使用觀及聰明的消費習慣。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創造自己的流行價值


對多數孩子來說,擁有流行品就好像擁有進入朋友圈的入場券一樣,是個交際的加持和自信的提升。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跟大家一樣」也是一種選擇,買東西時不應該盲目的以「大家」作為標準,而要考慮是否需要、是否適合。同時提醒孩子,他其實也擁有許多別人所沒有的東西,有些可能是無形的財富,卻同樣具有價值。


                           


狀況三:總是以「考一百分」、或「做家事」來伸手要錢、太過勢利嗎?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要求獎賞時,口氣態度很重要


 以做家事當作孩子額外賺取零用金的方式,能讓他了解工作和勞動能換取報酬,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只是,可以換取報酬的工作包含哪些?可以獲得多少零用錢?做越多工作就可以獲得更多、還是有一定的限額?當大家有認知上的差異時,都可以隨時提出來討論,只要訂定好獎勵的發放規則,就能減少摩擦。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要求獎勵時,若講話的態度和方式有所偏差,一定要隨時調整,以培養他正確的溝通談判能力。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適度獎勵,提升動力和成就感


適度的透過獎勵方式,讓親子關係更和諧,相信很多家庭都嘗試過。不過,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對於家事的區別不必太分你我,只要是能幫得上父母親的忙、而獎勵的額度也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就值得親子共同來商討。另外,孩子如果是在校內、或校外比賽獲得了不錯的殊榮,或能對自己的學業努力負責,達到一定的水準之上,父母都可給予獎勵,以提升他的學習的動力、以及成就感。


 


                   


狀況四:不在乎、或根本沒注意到小錢遺失了或對父母給予的物品不知愛惜?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體驗物資缺乏的困窘經驗


造成孩子不懂得愛惜物品的原因,大部分原因是金錢、物質得來太容易。對此,父母不妨配合年齡,給予孩子最低限量的必需品,例如文具、衣物、書本等,只要夠用就好。其次,要求孩子在物品上寫名字,並好好管理使用,直到無法用了、或使用完畢之後才再購買。若是不小心弄丟、或刻意弄壞想再買新的,就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買。面臨過物資缺乏或困窘,才能反思擁有該物品的好處,進而養成珍惜物品的好習慣。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有賞有罰 建立正確價值觀


現代孩子之所以不愛惜物品,掉了錢也不在乎,原因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太難實際感受到小錢的重要性,且父母對於小錢較無所謂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零用錢若遺失了,父母不要立刻就拿錢幫忙補足差額,而是要讓孩子了解缺了這些錢,就無法完成許多事情的嚴重性。另外,若是碰到不珍惜物品的狀況,父母可扣除掉原先要給予的部份零用錢作為處罰,或讓他參與較多的家事分工,以了解賺錢的辛苦。


                   


狀況五:拿到零用錢很快就花光、永遠不夠用,並要求增加零用錢?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培養聰明消費三大法


為避免這樣的問題,建議爸媽在給零用錢之前,就要先和孩子約定好:按照50%消費、30%儲蓄,20%捐贈祝福的比例去分配零用錢,且要記帳,如此就能掌握孩子的花錢習慣。同時帶著孩子學習安排預算,並學著「量入為出」、「比價」及「區分需要與想要」。在看孩子的記帳本時,父母不要急著發表太多負面評語,建議盡量用誘導討論的方式,提醒他注意不要透支,並一起檢視哪些花費其實是可以省下的。家長自己平常消費時也要以身作則,才不會讓孩子有說一套、做一套的錯誤觀感。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正確省錢、管錢、與賺錢


零用錢不夠用,多數原因是沒有調整好「想要的東西」與儲蓄金額的分配。如果孩子要求加零用錢,家長不要立刻否決,而是先聽聽他的理由是否正當,如果是基本的消費例如搭車、吃飯次數變多,彼此可以商討權衡,視情況再給予添加。另外,教導孩子比價、或舊物改造再利用,也可培養他當省則省、物盡其用的好習慣。如果孩子是因為有非規律性的支出,而要求加零用錢的話,也可以讓他做一點家庭打工、或當爸媽的秘書小幫手,來換取額外的報酬。


                    


狀況六:過度執迷於「存錢」這回事,


自己的零用錢不動如山、只花爸媽的錢?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儲蓄是抵達夢想的橋樑


傳統教育一再灌輸孩子勤儉的美德,卻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善加使用錢、讓錢花得有意義。存錢不是儲蓄的唯一目的,更是實踐夢想的方式。當發現孩子一味執迷於存錢、又有點小氣不懂得分享時,不妨和他聊聊最近的夢想,或有沒有想看的電影、想買的東西,爸媽可以帶著他一起訂定消費計畫,算一算,如果要實現這些計畫需要多少錢,並把它預算化,讓儲蓄有了更實際的目標,花錢之後,也能換得更富足的經驗與收穫。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學習創造無價消費經驗


趁著寒假來臨之際,家長可以透過規劃家庭旅遊的方式,和孩子協議,請他挪出一小部分的零用金,一起分擔旅行的支出費用。並教他上網找交通和飯店資訊,以及當地美食推薦等行前資料,並透過比價、訂票,實現一趟家庭旅遊。其中,要給孩子某些做主的決定權,例如想吃的餐廳、或行程路線的選擇等等,讓他在這次的消費經驗裡,學會如何透過物質上的消費,換取無價的回憶。


                     


狀況七:發現孩子與同學有金錢上的借貸往來時,該怎麼辦?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合理的借貸會加深人際關係


許多父母碰到這種借貸問題,通常會選擇責罵並消極禁止,但若能從這小小錯誤中學取經驗,好過於長大後被倒會、詐騙。如果孩子被借錢不還,父母大可不必急著帶孩子到學校理論,反而可以趁機鼓勵孩子思考:對方為什麼會經常借錢,是否因為他真的有困難,還是因為他不懂節制亂花錢?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醒對方還錢又不傷感情?下次借錢之前,是否應該與對方約法三章?基本上,朋友間相互幫忙可以進一步加深人際關係,只要不是常態性的借錢或被借,並遵守借了錢就一定還的標準即可。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教導金錢借貸的原則與信用


許多父母都認為小朋友之間最好不要有金錢借貸的關係,因為借了就很可能發生不還的問題,但例如像是掉了錢包,以致於沒錢吃飯、坐車回家,這時以互相幫助的想法而產生的借貸關係,就不需要太加以否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當朋友真的有困難,先思考以下兩點:朋友當時是否一定需要那筆錢、自己是否一定要幫助他?如果情況合情合理,就把這筆錢當作捐贈般的借他,若是自己借了錢,隔天一定要還,以避免損及與朋友之間的信賴關係。


                 


狀況八:孩子若是太大方,愛請客或送禮物給朋友的話怎麼辦?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適度範圍內的溫暖表達


給孩子零用錢,原先的用意就是讓他擁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錢,並在限定額度內規劃自己想做的事。請客本身並不是壞事,換個說法,這也是孩子想要表達溫暖,並熱絡與朋友之間關係的一種行為。然而,父母也要提醒孩子,遵守零用錢的使用原則:50%花費、30%儲蓄、20%捐贈或祝福;在20%的限度內,孩子只要不是強迫性的請客,偶爾想要請同學吃餅乾糖果、或送送小禮物,父母大可不必太介入。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錢不露白,大方要在能力範圍內


鼓勵孩子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適度的向好朋友表示心意,或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家中經濟狀況較弱勢的朋友。這可以讓他養成對人、對事熱心善良。然而,父母也要灌輸孩子一個觀念:可以請客、但不代表要做大哥、當金庫。平時外出,身上一定要帶足應急的錢,但絕不可帶太多的錢,無論大人或小孩,切忌錢不露白、對外保留自己的財務狀況,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PA4-1.JPG 


理財達人作家/許旋峰


現任文化大學推廣部國小數學暨兒童青少年理財師資培訓班講師、巴菲特文教「小小巴菲特數學及理財教育」計畫負責人,畢於台科大化工所碩士,著有《讓錢和孩子一起長大》一書。


                                        PA4-2.JPG


理財達人老爸/邱正弘


現任三通稅務顧問有限公司、宏觀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南京大學、南京財經大學財經系兼任教授、東海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畢於南京大學金融博士班。


 


                        來源 :《PChome Kids數位小天才》2011年 1月號 NO.9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媽媽總是對著孩子嘮叨:「要這樣做」、「要那樣做」。

已上幼兒園的R小弟,每天被媽媽這樣嘮叨:「快點去洗臉!」、「快點換衣服!」、「快點吃早餐!」R小弟的媽媽在公司上班,所以每天早上都與時間賽跑。除了整理自己的衣著儀容,還要忙著做早餐、送孩子去幼稚園……雖然媽媽也知道不該一直催促R小弟,但還是忍不住數次脫口而出,叫孩子快點。

四歲的O小弟個性溫吞,不論遊戲或吃飯,都非常慢條斯理。一天,他吃東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說:「啊,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你真是一個糊塗蛋……」然後繼續嘮叨:「快點去拿抹布擦乾淨。你啊!真是壞毛病。你沒喝到牛奶,塌塌米喝到了怎麼辦?還好塌塌米喝了不會長大,可是你看!牛奶會發臭,擦的? 伬埻n更用力些。你這個呆瓜!」

對O小弟的媽媽來說,妳並不想說出O小弟是「呆瓜」的話,可是,因為心情焦急,以致口不擇言,說出這番話。

五歲的M小弟通常一到八點半,就要整理床鋪、準備睡覺。可是,每天晚上都會聽到媽媽這樣說:「來,整理一下!」、「來,刷牙!」、「來,換睡衣!」M小弟生氣地頂嘴:「不要說了啦!我正想這麼做嘛……」玩在興頭上的孩子,總是把時間忘得一乾二淨。M小弟也知道,八點半必須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忘記留意時間,才被媽媽這樣說。

以前,曾有人對育兒感到不順心的媽媽,錄製一天生活作息的錄音帶。這些媽媽聽到自己對孩子氣急敗壞的聲音,對「原來自己這麼嘮叨」感到驚訝不已,從而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媽媽的心裡,似乎潛藏有一種依賴性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應該沒關係吧!」而這種想法,不知不覺中讓媽媽的言語變得粗暴。

不代勞、不出主意而在一旁守護孩子,並不比動口責罵來得容易。嘮嘮叨叨是沒辦法教好小孩的。與其不由分說地責罵他,不如多說些讓他自動自發的話,譬如說:「遊戲結束了嗎?」、「差不多該準備上床囉!」等等。

培養嘗試「去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媽媽對孩子的干涉,從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NMS的調查發現,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或許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E小弟從吃離乳食品開始,一直由媽媽餵食。即使過了二歲生日,他也絕不自己進食,只是等著張口吃飯。通常到了二歲,孩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是多半會自己嘗試用湯匙進食了。E小弟不會自己進食,應該是他從未有過自己進食的經驗吧!可以想見他到了二歲、三歲,還是不會自己進食。

三歲的K小弟,個性非常頑皮。一到公園玩,不是和同伴搶奪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閒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K小弟想要做點什麼,媽媽立刻飛奔而來。

「要好好一起玩喔!」、「會不會痛?真對不起!」一碰到問題,媽媽以最快的速度幫K小弟解決。可是,當事人K小弟引起騷動後,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就讓他們盡情地搶吧!但現實上在其他媽媽面前,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裡,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將它放入洗衣籃內;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麼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柢固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 @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


父母態度堅定,可以培養孩子抗拒誘惑的自制力

「我要買!我要買!」K小弟站在超市的貨架前,而且雙腳亂蹬哭個不停。手上抓著自己從貨架上拿來的零食糖果盒。

盒內是一條口香糖和附贈的玩具。搞不清楚是為了買口香糖還是買玩具,反正就是一個「附贈玩具的零食」。(編按:就是食玩。零食附有個小玩具,小朋友常為了蒐集玩具而要求父母購買糖果餅乾之類的零食。)

「不行,昨天不是也買了!」媽媽一邊這麼說,一邊感覺到周遭有冷冷的眼光。可是K小弟怎麼都不肯動。媽媽情急不已,眼睛確認著紙盒上標籤的價格,「真拿你沒辦法。呶,只能挑一個———」然後把零食放進購物籃內。就這樣,K小弟今天想要的東西得逞了。K小弟的媽媽,事後說出當時的心情。

「我也知道不行照孩子的話去做。但在別人面前哭得如此大聲,我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總覺得四周的人會認為我是一位糟糕的媽媽。」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太過在意旁人目光而受制於孩子,到底是為什麼?

孩子一哭便言聽計從的母親,總是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碰到孩子撒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於缺乏應對自信的父母老是會擔心,深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把孩子惹哭的糟糕爸媽」。

閱讀育兒書或育兒雜誌,常看到上面寫著:「物質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或是「接受並滿足孩子的要求,可以促進彼此的信賴感」。讀到這些觀點的媽媽,理所當然認為,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接納孩子的想法,這並沒有錯啊!這麼一來,對撒嬌就可以得到東西的孩子,從此便學會「哭鬧就有糖吃」。

媽媽大概沒有察覺到這樣的因果關係吧!因為幾百塊錢而引起騷動,不如買給他算了!每次都百依百順,就會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使孩子的想像力貧乏。

我經常看見一到二歲的孩子玩卡通玩具。這時期的孩子不會自己選擇玩具,一定是媽媽為他挑選的。不過到了二、三歲開始懂得說話,孩子就會「買給我、買給我」,吵著要買零食或玩具了。

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孩子想要什麼便輕易買給他,所持的理由是:「如果說不可以,孩子會撒嬌,真令人傷腦筋。」同時媽媽也認為,孩子喜歡的東西很可愛,所以買下沒有關係。現在的媽媽們是與卡通玩具一起成長的世代,幾乎都對卡通玩具缺乏抵抗力。

十年前,孩子們一起玩遊戲,他們嚮往的往往是在澡堂內泡澡,或是揮舞著樹枝當武器扮成英雄。雖然眼睛所見的英雄形象與現實相差甚遠,但孩子卻可天馬行空,依照自己想像的方式玩耍。

即使如此,現在的孩子也不玩這些了。他們嚮往電視節目出現的英雄,頭一個希望買的玩具就是這些卡通玩具。現在市面販賣的東西可說一應俱全,與英雄同款的手槍、刀劍、飾品與服裝等等,琳瑯滿目。只要將這些東西集於一身,搖身一變就是英雄了。

乍看之下,這種情形反映出現在孩子的得天獨厚,但是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終將剝奪屬於他們的想? 釭韃﹛A或馳騁在幻想世界的樂趣。加上玩遊戲等同於「買現成玩具」的習慣,將惡性循環培養出重物欲的孩子來。

毫不在乎地拿朋友東西還平心靜氣寬容以對,將養成「偷竊」的習慣,以名校著稱的F學園與T學園,最近發生了好幾起偷竊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孩子會做出偷竊的行為呢?

若是學校成績落後的孩子以偷竊尋開心,或有家庭問題而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偷竊成癮,那還算情有可原。但最近頻頻出現的偷竊個案,卻是「功課好的孩子」、「普通的孩子」。

小學五年級生T小弟,每天上學都帶著一枝剛買的粉紅珍珠原子筆。一天,那枝心愛的筆在鉛筆盒中不翼而飛。「心有所疑」的他對E小弟說:「你的鉛筆盒借看一下。」果然不出所料,遍尋不著的原子筆就在E小弟的鉛筆盒裡。

T小弟這麼對他說:「這,不是我的筆嗎?」
「啊,這樣啊!」E小弟回答道。
T小弟故意開玩笑地朝E小弟的頭敲了一下說:「你拿了!」就此了事。
幾天後,那枝原子筆再度失蹤。T小弟在二十分鐘下課時間前,對著全班同學說: 「我的原子筆又不見了。知道的同學,請在下課時間放回我的筆盒裡。」
下課時間結束後,T小弟馬上檢視自己的筆盒,果然原子筆好端端地放在裡面。

第一次很清楚是E小弟拿的,可是第二次是誰拿的卻完全不知情。原子筆確實是物歸原主回到T小弟身邊,但是,這件事就這樣塵埃落定好嗎?對於「不過是小學生拿了原子筆等等之類的小事……」用樂觀的心態看待,我深深以為不可。拿別人東西毫不羞愧,這種心態的萌芽,其實根源於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給予超過需求的零用錢,只會麻痹孩子的金錢觀

便利商店有販售孩子眼中非常熱門的卡通玩具遊戲卡。這種遊戲卡以五張為一組,裡頭到底放了什麼遊戲卡,不到拆封那一刻絕無法知曉。

孩子們花掉零用錢與壓歲錢,買了好幾十張遊戲卡,有時拿給同伴看,有時彼此交換,以此為樂。可是因為遊戲卡種類非常多,有些孩子便到處搜尋還沒到手或價值稀有的卡片,一直買個不停。

這樣的用錢方式,真令人擔心。但更教人擔心的是,孩子將這些卡片帶出門,不論是特意收集或較冷門的卡片,都可以很輕易地丟掉,甚或轉送身旁的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小學生經常身上帶著數百元零用錢。比其他孩子帶更多錢出門的孩子,常會用「請喝飲料」的方式邀請朋友一起玩。他們聚集在校園玩耍,肚子餓了直接到零食攤買吃的,絕不忍耐到晚餐時刻。

Y小弟的媽媽是在公司上班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關係,常會延遲回家,所以媽媽平常給Y小弟二張千元大鈔,帶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到便利商店買便當。一天,Y小弟到朋友E小弟家玩耍。E小弟的媽媽做了可口的蛋糕,請Y小弟品嚐。Y小弟非常開心,一直說:? u好吃!好吃!」因此,E小弟的媽媽為Y小弟把蛋糕包起來,讓他提回家。

傍晚,E小弟帶了一盒章魚燒回家。E小弟的媽媽心裡覺得很詫異,因為她並沒有給他零用錢,於是問他說:「那盒章魚燒,是怎麼回事?」
E小弟回說:「是Y小弟感謝送蛋糕的回禮。」
E小弟的媽媽,晚上打電話給Y小弟的媽媽,說了這件事。

「哎呀!您別客氣,不過是一、二百元的小事。」她悠然自得地回答道。根據調查指出,東京都內小學六年級生的零用錢,每月平均二到三千元。這個金額或許可以證明,小學生平時購物消費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培養孩子優質的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人類的嬰兒,似乎是沒有能力的存在。雖然有些動物一出生便能站起來,人類的嬰兒卻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哭而已。即使如此,人類的嬰兒依然具備「生活能力」,像吸奶的本能便是。

「本來非常非常擔心該怎麼養孩子,看到初生的嬰兒會自己找到乳房乳頭的位置,專心地吸吮。啊!感受這孩子正好好地活著,原本的擔憂便煙消雲散了。」一位母親這樣對我說。

就是如此。自己會找奶喝的能力,這是人類具備的第一種「生活能力」。也就是「想吃」、「想喝」的食欲,「想睡就睡」的睡眠欲,或是「投入媽媽溫暖懷抱」的欲望,這些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欲望———也就是嬰兒「生活能力」的具體表現。

「生活能力」的基礎在於基本的欲望——— 「想要」、「想知道」、「想做」

最初開始,孩子最單純的「生活能力」,常伴隨成長而有著多種層面的表現方式。和小朋友們一起嬉戲奔跑、無時無刻對罕見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逐漸擴展自己的生活圈。這些都是孩子「生活能力」的表現。然而,在現代的日本,嬰兒天生具有的「生活能力」,已隨著養育過程而日益減少,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幼兒最顯著的情形是,普遍缺乏食欲。

我個人主持的「新教養系統(NMS)研究會」經常接到會員們的詢問:「孩子沒有食欲,很傷腦筋。」、「才坐在餐桌前,就開始把食物當玩具玩。」、「不吃飯,光想吃零食。」等等之類想商量的問題。只有食欲是不夠的。

好奇心,是動物與生俱來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因為聽聞新事物,並且想要探索了解,是動物追求安穩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那黑抹抹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它移動如此快速?———那奇妙的聲音從何而來?———想知道初見的東西、對不明事物的好奇心,是動物安穩生活之必需。這I與食欲相同,是生存時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之一。然而,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愈來愈多。知道新事物覺得麻煩,沒有想做的欲望。

飛機很重卻可以飛在空中,不可思議吧!用英語和美國?H交談,很有趣吧!這些都是「好奇心」,根植於本能欲望的一種「生活能力」,可是最近的孩子,對於這種欲望變得很冷淡。不僅如此,也少有心情想積極做點事。

跳箱想跳得更高,像大人一樣動手刷油漆、試煎荷包蛋———什麼事都有趣、眼神綻放光采、全力以赴,本來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這種心情已日益減少。最後,「不想變成大人」的孩子們便出現了。

我在孩提的時候,晚上睡覺前,看見父母親正在吃冰淇淋,便叫:「啊!好好吃喔!」,「小孩子不行!」大人不讓我吃。當時,心裡懊惱極了!好想快快長大,晚上可以吃冰淇淋。現在擁有如此單純夢想的孩子,愈來愈難找到了。

對人類來說,「想要」、「想知道」、「想做」的基本欲望,就是所謂的「生活能力」,現在的孩子正日益欠缺。他們覺得人生無趣,自是理所當然。因為,平淡乏味早已維持多時了。現代的孩子、青少年,最大的問題便在這裡。

過度滿足「欲望」,會失去「動力」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中學的狀況!明明在上課,卻有人在毀壞課桌,或是睡眼惺忪地往窗外看,孩子們見不到一點「動力」。外面蹓躂的少年們也無精打采;垂頭喪氣、磨磨蹭蹭地走著路。精力充沛、興味十足地與朋友、同學談天,或是動作敏捷、步伐輕快的孩子,已難得一見。因為他們「不想知道」、「不想做」、「不想要」。

高中生的「無生氣」、「無關心」、「無感動」三無主義曾喧騰一時,不過那已是二十年前的現象。雖然那些現象被解讀為受到「考試戰爭」影響,其實,我認為應該和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有更深層的關連。

大人們陷入錯覺,認為愈滿足欲望,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力」,也就是激發他的「自發性」。可是,人類欲望一旦過度滿足,就會導致衰敗。從前孩子所擁有的「生活能力」,是在自然中萌芽,即使父母親沒有特別意識到,一樣能在自然而然中教養。因為當時生活貧困,如果不能積極吃喝、運動,就無法存活下去。

然而,如今正處於富裕的時代,一切都改變了。孩子自出生後,自己不表示意見,可是大人什麼東西都給。即使挨餓度日,也不會受凍。父母親什麼都給,到了孩子長到好幾歲,還要依靠父母生活。父母親想要提高孩子的「動力」,反而陷入揠苗助長的困境。

今後孩子的教育,必須教導「自制力」

人類的欲望,是以「生活能力」作為基礎,最終仍需要得到滿足,但是切莫一開始便輕易地過度滿足。就像雜草扎根在太鬆軟的土壤裡,看似長得細高,卻是一拉就被拔掉了。太容易得到並滿足欲望,將失去真正的堅強,徹底變成懶散。

一直得到東西的孩子,不知道要珍惜東西;還沒餓肚子,就給吃的孩子,不會知道米飯的美味;一哭就得到抱抱的孩子,認為抱抱是理所當然,一定哭鬧到抱抱為止。在「富裕的社會」潛藏著這樣的危險,忘記要感恩付出的東西與付出的父母。
光擁有富裕是不夠的。

對人類來說,學習的確是極重要的事,但孩子興趣缺缺。因為大人經常強制他們學習,並以此作為評價。更何況評價的人不是外人,而是疼愛自己的媽媽。在某種意義上,過度的幼兒教育,絕對不符合理想。我們必須學習日本先賢智慧,將孩子的教育託付別人。「給予關愛」和「教育、評論」的角色,還是由別人擔任比較好。

這麼做,就能提振孩子「想要」、「想學習」的心情,讓它充分萌芽、伸展。當然,他們就能學習到「生活能力」。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呢?那就是要教導孩子「自制力」。

當然,負面的「忍耐」、阻礙孩子意志和壓抑孩子感情的「忍耐」,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有意義的「忍耐」、忍耐後體會更大喜悅的「忍耐」程度,卻為孩子帶來生命的喜悅。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鍾佳蓉老師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打從得知懷孕的第一天起,母親的飲食、作息、情緒等各方面受到眾人的關注,不斷地求助於專家、書籍上的知識,甚至是旁人的經驗,為的就是希望能夠給予胎兒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除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提供他良好、不虞匱乏的物質生活外,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教養與教育問題。自出生之後,看似幼小無知的孩子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探索、學習,因此,長時間與孩子相處的主要照顧者,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的變遷,兩性平等的觀念愈發成熟,婦女就業的人數日漸增多,雙薪家庭儼然已成為現代社會最常見的家庭型態,是故繁重的育兒工作不再僅是落在母親的身上,父親、保母、祖父母等皆有可能參與育兒工作,甚至擔負起主要照顧者的角色。而專業保母在育兒的經驗與知識上是無庸置疑的,所以聘請專業且經驗豐富的保母往往是父母與孩子最佳的選擇。


 


 


在育兒的過程中最忌諱卻也最常見到的是-父母親或照顧者之間對於孩子教養的態度不一致、規則不一致。例如:孩子在正餐前吵著要吃糖,媽媽說不行,因為待會兒可能吃不下飯(影響孩子的發育或養成壞習慣),孩子在媽媽這邊得不到許可,轉而詢問爸爸,爸爸可能認為小孩本來就愛吃糖,吃一、兩顆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會影響到食慾而同意讓孩子吃糖。幾次下來,孩子已經從不一致的教養態度與規則中學習到達成目的的方式,並在這些教養態度及規則的縫隙中保留住可以快速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卻未必適當的行為、思考或習慣,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卻渾然無所覺。有句俗話說「柿子挑軟的吃」,孩子很容易的就能夠從日常生活上各個不一致的情況中學習並分辦在怎樣的情境裡誰是「軟柿子」。爸爸?媽媽?保母?抑或爺爺、奶奶?若共同參與育兒工作的照顧者之間並沒有徹底的溝通或協調,那將可能成為往後孩子教養的問題、甚至是家庭衝突導火線。


 


 


然而,不像爸爸、媽媽彼此對等的角色與地位,對於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來說,若面臨到與孩子父母的教養態度、規則不一致時更是難為,其中保母常礙於受聘的角色,所以處理這些狀況時往往特別棘手。特別是當遇到新手父母時,滿懷期待與喜悅地迎接第一個孩子誕生的新手父母,常常是空有滿腹教養的理念與藍圖,卻不知何者才是對最有幫助,對孩子最好?只是一味地依照自己心中的理念與想像來教養孩子。如此一來常使得擁有豐富育兒知識與經驗的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陷入兩難的局面。


 


 


再者有些父母因為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自覺愧對孩子的補償心理讓他們混淆了溺愛與尊重自主,縱容孩子恣意而為,進而破壞了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辛苦建立起來的規則,這樣的情況若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與父母之間沒有經過溝通、協調,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孩子養成不講道理抑或任性的惡習,或有時甚至以父母之命做為要脅,要求保母要順從自己,而父母就成為自己為所欲為的擋箭牌,這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皆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為了避免產生上述的問題與困擾,在此建議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參考以下建議:


 


1.      溝通教養信念: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父母達到良好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彼此,更為孩子好,事先溝通雙方對孩子教養的理念與態度,對於彼此不一致的看法或行為給予尊重,卻非盲從或接受,適時地以溫和但堅定的語氣和父母溝通,討論如何才是對孩子身心發展有益的。


 


2.      詳述獎懲事件與緣由:


在訓練孩子生活常規時,清楚告知父母規則訂定的原因與理由,以及當孩子因出現特定行為而受到獎勵與懲罰時,具體的陳述該事件的來龍去脈、相關角色人物以及獎勵與懲罰的原因與結果,清楚與具體的事件陳述可以讓不在現場的父母更理解事件緣由並具有更全面的觀點,增強對保母等主要照顧者的信賴與理解。


 


 


上述的建議可以幫助父母認同保母等主要照顧者,也使保母等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行為能與父母的教養理念一致,並在孩子離開主要照顧者之後仍然維持一致的教養,避免父母單純站在孩子的立場或一面之詞給予偏頗的贊同與支持,或是對保母等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行為產生懷疑與疑慮,私下教育孩子保有原本不適當方式的策略與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在一致的教養中,養成適應生活與社會的適當思維與生活習慣。


 


 


 



                          


 


                               引用: http://140.131.89.218/viewdetial.php?Edit=manual&ID=13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麼給什麼。
這樣當他長大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於我。


2、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儘管譏笑他。

這要他的辭彙會越來越不成體統,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3、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4、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這樣他將來出去偷東西,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時候,會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這樣他會養成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6、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

而家裏倒是收拾得乾乾淨淨,餐具也做了徹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腦袋裏裝了多少垃圾。


7、父母經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

這樣,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讓自己幹活掙錢,也別叫他節省,何如能讓他和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呢?

9、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否則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10
、當他和鄰居,老師或員警發生衝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11
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後,慎重地聲明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