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佳蓉老師
|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打從得知懷孕的第一天起,母親的飲食、作息、情緒等各方面受到眾人的關注,不斷地求助於專家、書籍上的知識,甚至是旁人的經驗,為的就是希望能夠給予胎兒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除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提供他良好、不虞匱乏的物質生活外,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教養與教育問題。自出生之後,看似幼小無知的孩子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探索、學習,因此,長時間與孩子相處的主要照顧者,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的變遷,兩性平等的觀念愈發成熟,婦女就業的人數日漸增多,雙薪家庭儼然已成為現代社會最常見的家庭型態,是故繁重的育兒工作不再僅是落在母親的身上,父親、保母、祖父母等皆有可能參與育兒工作,甚至擔負起主要照顧者的角色。而專業保母在育兒的經驗與知識上是無庸置疑的,所以聘請專業且經驗豐富的保母往往是父母與孩子最佳的選擇。
在育兒的過程中最忌諱卻也最常見到的是-父母親或照顧者之間對於孩子教養的態度不一致、規則不一致。例如:孩子在正餐前吵著要吃糖,媽媽說不行,因為待會兒可能吃不下飯(影響孩子的發育或養成壞習慣),孩子在媽媽這邊得不到許可,轉而詢問爸爸,爸爸可能認為小孩本來就愛吃糖,吃一、兩顆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會影響到食慾而同意讓孩子吃糖。幾次下來,孩子已經從不一致的教養態度與規則中學習到達成目的的方式,並在這些教養態度及規則的縫隙中保留住可以快速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卻未必適當的行為、思考或習慣,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卻渾然無所覺。有句俗話說「柿子挑軟的吃」,孩子很容易的就能夠從日常生活上各個不一致的情況中學習並分辦在怎樣的情境裡誰是「軟柿子」。爸爸?媽媽?保母?抑或爺爺、奶奶?若共同參與育兒工作的照顧者之間並沒有徹底的溝通或協調,那將可能成為往後孩子教養的問題、甚至是家庭衝突導火線。
然而,不像爸爸、媽媽彼此對等的角色與地位,對於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來說,若面臨到與孩子父母的教養態度、規則不一致時更是難為,其中保母常礙於受聘的角色,所以處理這些狀況時往往特別棘手。特別是當遇到新手父母時,滿懷期待與喜悅地迎接第一個孩子誕生的新手父母,常常是空有滿腹教養的理念與藍圖,卻不知何者才是對最有幫助,對孩子最好?只是一味地依照自己心中的理念與想像來教養孩子。如此一來常使得擁有豐富育兒知識與經驗的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陷入兩難的局面。
再者有些父母因為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自覺愧對孩子的補償心理讓他們混淆了溺愛與尊重自主,縱容孩子恣意而為,進而破壞了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辛苦建立起來的規則,這樣的情況若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與父母之間沒有經過溝通、協調,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孩子養成不講道理抑或任性的惡習,或有時甚至以父母之命做為要脅,要求保母要順從自己,而父母就成為自己為所欲為的擋箭牌,這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皆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為了避免產生上述的問題與困擾,在此建議保母或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參考以下建議:
1. 溝通教養信念: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父母達到良好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彼此,更為孩子好,事先溝通雙方對孩子教養的理念與態度,對於彼此不一致的看法或行為給予尊重,卻非盲從或接受,適時地以溫和但堅定的語氣和父母溝通,討論如何才是對孩子身心發展有益的。
2. 詳述獎懲事件與緣由: 在訓練孩子生活常規時,清楚告知父母規則訂定的原因與理由,以及當孩子因出現特定行為而受到獎勵與懲罰時,具體的陳述該事件的來龍去脈、相關角色人物以及獎勵與懲罰的原因與結果,清楚與具體的事件陳述可以讓不在現場的父母更理解事件緣由並具有更全面的觀點,增強對保母等主要照顧者的信賴與理解。
上述的建議可以幫助父母認同保母等主要照顧者,也使保母等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行為能與父母的教養理念一致,並在孩子離開主要照顧者之後仍然維持一致的教養,避免父母單純站在孩子的立場或一面之詞給予偏頗的贊同與支持,或是對保母等主要照顧者的教養行為產生懷疑與疑慮,私下教育孩子保有原本不適當方式的策略與行為。如此,孩子才能在一致的教養中,養成適應生活與社會的適當思維與生活習慣。
|
引用: http://140.131.89.218/viewdetial.php?Edit=manual&ID=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