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校地板上常有形形色色的失物。這些掉落的東西,幾乎不見孩子主動拾起來,或將它丟到垃圾筒裡,更別說是熱心尋找失主了。

即使老師開口說:「喂,鉛筆掉下來囉!」如果不是自己的鉛筆,便以漠不關心的神情回說:「不是我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難道沒受過教養訓練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媽媽總是對著孩子嘮叨:「要這樣做」、「要那樣做」。

已上幼兒園的R小弟,每天被媽媽這樣嘮叨:「快點去洗臉!」、「快點換衣服!」、「快點吃早餐!」R小弟的媽媽在公司上班,所以每天早上都與時間賽跑。除了整理自己的衣著儀容,還要忙著做早餐、送孩子去幼稚園……雖然媽媽也知道不該一直催促R小弟,但還是忍不住數次脫口而出,叫孩子快點。

四歲的O小弟個性溫吞,不論遊戲或吃飯,都非常慢條斯理。一天,他吃東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於是媽媽說:「啊,怎麼又把牛奶打翻了!你真是一個糊塗蛋……」然後繼續嘮叨:「快點去拿抹布擦乾淨。你啊!真是壞毛病。你沒喝到牛奶,塌塌米喝到了怎麼辦?還好塌塌米喝了不會長大,可是你看!牛奶會發臭,擦的? 伬埻n更用力些。你這個呆瓜!」

對O小弟的媽媽來說,妳並不想說出O小弟是「呆瓜」的話,可是,因為心情焦急,以致口不擇言,說出這番話。

五歲的M小弟通常一到八點半,就要整理床鋪、準備睡覺。可是,每天晚上都會聽到媽媽這樣說:「來,整理一下!」、「來,刷牙!」、「來,換睡衣!」M小弟生氣地頂嘴:「不要說了啦!我正想這麼做嘛……」玩在興頭上的孩子,總是把時間忘得一乾二淨。M小弟也知道,八點半必須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忘記留意時間,才被媽媽這樣說。

以前,曾有人對育兒感到不順心的媽媽,錄製一天生活作息的錄音帶。這些媽媽聽到自己對孩子氣急敗壞的聲音,對「原來自己這麼嘮叨」感到驚訝不已,從而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媽媽的心裡,似乎潛藏有一種依賴性的想法:「對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應該沒關係吧!」而這種想法,不知不覺中讓媽媽的言語變得粗暴。

不代勞、不出主意而在一旁守護孩子,並不比動口責罵來得容易。嘮嘮叨叨是沒辦法教好小孩的。與其不由分說地責罵他,不如多說些讓他自動自發的話,譬如說:「遊戲結束了嗎?」、「差不多該準備上床囉!」等等。

培養嘗試「去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媽媽對孩子的干涉,從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已開始。根據NMS的調查發現,有9.5%的媽媽整天抱著嬰兒不放。或許我們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從哄抱嬰兒開始的。

E小弟從吃離乳食品開始,一直由媽媽餵食。即使過了二歲生日,他也絕不自己進食,只是等著張口吃飯。通常到了二歲,孩子雖然不是很熟練,但是多半會自己嘗試用湯匙進食了。E小弟不會自己進食,應該是他從未有過自己進食的經驗吧!可以想見他到了二歲、三歲,還是不會自己進食。

三歲的K小弟,個性非常頑皮。一到公園玩,不是和同伴搶奪玩具,就是插手管同伴的閒事,所以媽媽一刻也不容許他離開自己的視線。K小弟想要做點什麼,媽媽立刻飛奔而來。

「要好好一起玩喔!」、「會不會痛?真對不起!」一碰到問題,媽媽以最快的速度幫K小弟解決。可是,當事人K小弟引起騷動後,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孩子之間搶奪玩具,就讓他們盡情地搶吧!但現實上在其他媽媽面前,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現代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因為過度保護孩子的狀況已愈來愈多。在孩子彼此之間的衝突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難題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媽媽事必躬親,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演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換言之,出現一群沒有「動力」的孩子。

為了避免這類困境,孩子從小就必須讓他嘗試各種事物。散步回到家裡,讓他自己把脫下來的鞋放好;即使吃得到處都是,也要讓他自己吃飯;脫下衣服,自己將它放入洗衣籃內;早上起床,自己洗臉、刷牙;吃點心時,一定坐著吃。從幼年時期,便把這些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讓他習以為常。一旦孩子長大,媽媽的嘮叨會一下子減少許多。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太小,這樣子太勉強啦……」,什麼事都搶著做,到頭來,孩子會根深柢固認為:「這些全都是媽媽該為我做的事。」

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通常笨手笨腳的,也可能犯錯和失敗。讓孩子自己來,勢必增添媽媽的麻煩,可是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試試看。一旦孩子自己完成了,不妨給他讚美,繼續做得更好,就再度誇讚他。這是教養孩子的第? @步。媽媽一定得記住: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教養孩子。


父母態度堅定,可以培養孩子抗拒誘惑的自制力

「我要買!我要買!」K小弟站在超市的貨架前,而且雙腳亂蹬哭個不停。手上抓著自己從貨架上拿來的零食糖果盒。

盒內是一條口香糖和附贈的玩具。搞不清楚是為了買口香糖還是買玩具,反正就是一個「附贈玩具的零食」。(編按:就是食玩。零食附有個小玩具,小朋友常為了蒐集玩具而要求父母購買糖果餅乾之類的零食。)

「不行,昨天不是也買了!」媽媽一邊這麼說,一邊感覺到周遭有冷冷的眼光。可是K小弟怎麼都不肯動。媽媽情急不已,眼睛確認著紙盒上標籤的價格,「真拿你沒辦法。呶,只能挑一個———」然後把零食放進購物籃內。就這樣,K小弟今天想要的東西得逞了。K小弟的媽媽,事後說出當時的心情。

「我也知道不行照孩子的話去做。但在別人面前哭得如此大聲,我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總覺得四周的人會認為我是一位糟糕的媽媽。」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太過在意旁人目光而受制於孩子,到底是為什麼?

孩子一哭便言聽計從的母親,總是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碰到孩子撒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於缺乏應對自信的父母老是會擔心,深怕別人認為自己是「把孩子惹哭的糟糕爸媽」。

閱讀育兒書或育兒雜誌,常看到上面寫著:「物質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或是「接受並滿足孩子的要求,可以促進彼此的信賴感」。讀到這些觀點的媽媽,理所當然認為,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接納孩子的想法,這並沒有錯啊!這麼一來,對撒嬌就可以得到東西的孩子,從此便學會「哭鬧就有糖吃」。

媽媽大概沒有察覺到這樣的因果關係吧!因為幾百塊錢而引起騷動,不如買給他算了!每次都百依百順,就會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使孩子的想像力貧乏。

我經常看見一到二歲的孩子玩卡通玩具。這時期的孩子不會自己選擇玩具,一定是媽媽為他挑選的。不過到了二、三歲開始懂得說話,孩子就會「買給我、買給我」,吵著要買零食或玩具了。

像K小弟的媽媽一樣,孩子想要什麼便輕易買給他,所持的理由是:「如果說不可以,孩子會撒嬌,真令人傷腦筋。」同時媽媽也認為,孩子喜歡的東西很可愛,所以買下沒有關係。現在的媽媽們是與卡通玩具一起成長的世代,幾乎都對卡通玩具缺乏抵抗力。

十年前,孩子們一起玩遊戲,他們嚮往的往往是在澡堂內泡澡,或是揮舞著樹枝當武器扮成英雄。雖然眼睛所見的英雄形象與現實相差甚遠,但孩子卻可天馬行空,依照自己想像的方式玩耍。

即使如此,現在的孩子也不玩這些了。他們嚮往電視節目出現的英雄,頭一個希望買的玩具就是這些卡通玩具。現在市面販賣的東西可說一應俱全,與英雄同款的手槍、刀劍、飾品與服裝等等,琳瑯滿目。只要將這些東西集於一身,搖身一變就是英雄了。

乍看之下,這種情形反映出現在孩子的得天獨厚,但是給他一切他想要的玩具,終將剝奪屬於他們的想? 釭韃﹛A或馳騁在幻想世界的樂趣。加上玩遊戲等同於「買現成玩具」的習慣,將惡性循環培養出重物欲的孩子來。

毫不在乎地拿朋友東西還平心靜氣寬容以對,將養成「偷竊」的習慣,以名校著稱的F學園與T學園,最近發生了好幾起偷竊事件。到底是什麼樣的孩子會做出偷竊的行為呢?

若是學校成績落後的孩子以偷竊尋開心,或有家庭問題而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偷竊成癮,那還算情有可原。但最近頻頻出現的偷竊個案,卻是「功課好的孩子」、「普通的孩子」。

小學五年級生T小弟,每天上學都帶著一枝剛買的粉紅珍珠原子筆。一天,那枝心愛的筆在鉛筆盒中不翼而飛。「心有所疑」的他對E小弟說:「你的鉛筆盒借看一下。」果然不出所料,遍尋不著的原子筆就在E小弟的鉛筆盒裡。

T小弟這麼對他說:「這,不是我的筆嗎?」
「啊,這樣啊!」E小弟回答道。
T小弟故意開玩笑地朝E小弟的頭敲了一下說:「你拿了!」就此了事。
幾天後,那枝原子筆再度失蹤。T小弟在二十分鐘下課時間前,對著全班同學說: 「我的原子筆又不見了。知道的同學,請在下課時間放回我的筆盒裡。」
下課時間結束後,T小弟馬上檢視自己的筆盒,果然原子筆好端端地放在裡面。

第一次很清楚是E小弟拿的,可是第二次是誰拿的卻完全不知情。原子筆確實是物歸原主回到T小弟身邊,但是,這件事就這樣塵埃落定好嗎?對於「不過是小學生拿了原子筆等等之類的小事……」用樂觀的心態看待,我深深以為不可。拿別人東西毫不羞愧,這種心態的萌芽,其實根源於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給予超過需求的零用錢,只會麻痹孩子的金錢觀

便利商店有販售孩子眼中非常熱門的卡通玩具遊戲卡。這種遊戲卡以五張為一組,裡頭到底放了什麼遊戲卡,不到拆封那一刻絕無法知曉。

孩子們花掉零用錢與壓歲錢,買了好幾十張遊戲卡,有時拿給同伴看,有時彼此交換,以此為樂。可是因為遊戲卡種類非常多,有些孩子便到處搜尋還沒到手或價值稀有的卡片,一直買個不停。

這樣的用錢方式,真令人擔心。但更教人擔心的是,孩子將這些卡片帶出門,不論是特意收集或較冷門的卡片,都可以很輕易地丟掉,甚或轉送身旁的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小學生經常身上帶著數百元零用錢。比其他孩子帶更多錢出門的孩子,常會用「請喝飲料」的方式邀請朋友一起玩。他們聚集在校園玩耍,肚子餓了直接到零食攤買吃的,絕不忍耐到晚餐時刻。

Y小弟的媽媽是在公司上班的職業婦女。因為工作關係,常會延遲回家,所以媽媽平常給Y小弟二張千元大鈔,帶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到便利商店買便當。一天,Y小弟到朋友E小弟家玩耍。E小弟的媽媽做了可口的蛋糕,請Y小弟品嚐。Y小弟非常開心,一直說:? u好吃!好吃!」因此,E小弟的媽媽為Y小弟把蛋糕包起來,讓他提回家。

傍晚,E小弟帶了一盒章魚燒回家。E小弟的媽媽心裡覺得很詫異,因為她並沒有給他零用錢,於是問他說:「那盒章魚燒,是怎麼回事?」
E小弟回說:「是Y小弟感謝送蛋糕的回禮。」
E小弟的媽媽,晚上打電話給Y小弟的媽媽,說了這件事。

「哎呀!您別客氣,不過是一、二百元的小事。」她悠然自得地回答道。根據調查指出,東京都內小學六年級生的零用錢,每月平均二到三千元。這個金額或許可以證明,小學生平時購物消費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培養孩子優質的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人類的嬰兒,似乎是沒有能力的存在。雖然有些動物一出生便能站起來,人類的嬰兒卻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哭而已。即使如此,人類的嬰兒依然具備「生活能力」,像吸奶的本能便是。

「本來非常非常擔心該怎麼養孩子,看到初生的嬰兒會自己找到乳房乳頭的位置,專心地吸吮。啊!感受這孩子正好好地活著,原本的擔憂便煙消雲散了。」一位母親這樣對我說。

就是如此。自己會找奶喝的能力,這是人類具備的第一種「生活能力」。也就是「想吃」、「想喝」的食欲,「想睡就睡」的睡眠欲,或是「投入媽媽溫暖懷抱」的欲望,這些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欲望———也就是嬰兒「生活能力」的具體表現。

「生活能力」的基礎在於基本的欲望——— 「想要」、「想知道」、「想做」

最初開始,孩子最單純的「生活能力」,常伴隨成長而有著多種層面的表現方式。和小朋友們一起嬉戲奔跑、無時無刻對罕見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逐漸擴展自己的生活圈。這些都是孩子「生活能力」的表現。然而,在現代的日本,嬰兒天生具有的「生活能力」,已隨著養育過程而日益減少,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幼兒最顯著的情形是,普遍缺乏食欲。

我個人主持的「新教養系統(NMS)研究會」經常接到會員們的詢問:「孩子沒有食欲,很傷腦筋。」、「才坐在餐桌前,就開始把食物當玩具玩。」、「不吃飯,光想吃零食。」等等之類想商量的問題。只有食欲是不夠的。

好奇心,是動物與生俱來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因為聽聞新事物,並且想要探索了解,是動物追求安穩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那黑抹抹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它移動如此快速?———那奇妙的聲音從何而來?———想知道初見的東西、對不明事物的好奇心,是動物安穩生活之必需。這I與食欲相同,是生存時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之一。然而,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愈來愈多。知道新事物覺得麻煩,沒有想做的欲望。

飛機很重卻可以飛在空中,不可思議吧!用英語和美國?H交談,很有趣吧!這些都是「好奇心」,根植於本能欲望的一種「生活能力」,可是最近的孩子,對於這種欲望變得很冷淡。不僅如此,也少有心情想積極做點事。

跳箱想跳得更高,像大人一樣動手刷油漆、試煎荷包蛋———什麼事都有趣、眼神綻放光采、全力以赴,本來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這種心情已日益減少。最後,「不想變成大人」的孩子們便出現了。

我在孩提的時候,晚上睡覺前,看見父母親正在吃冰淇淋,便叫:「啊!好好吃喔!」,「小孩子不行!」大人不讓我吃。當時,心裡懊惱極了!好想快快長大,晚上可以吃冰淇淋。現在擁有如此單純夢想的孩子,愈來愈難找到了。

對人類來說,「想要」、「想知道」、「想做」的基本欲望,就是所謂的「生活能力」,現在的孩子正日益欠缺。他們覺得人生無趣,自是理所當然。因為,平淡乏味早已維持多時了。現代的孩子、青少年,最大的問題便在這裡。

過度滿足「欲望」,會失去「動力」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中學的狀況!明明在上課,卻有人在毀壞課桌,或是睡眼惺忪地往窗外看,孩子們見不到一點「動力」。外面蹓躂的少年們也無精打采;垂頭喪氣、磨磨蹭蹭地走著路。精力充沛、興味十足地與朋友、同學談天,或是動作敏捷、步伐輕快的孩子,已難得一見。因為他們「不想知道」、「不想做」、「不想要」。

高中生的「無生氣」、「無關心」、「無感動」三無主義曾喧騰一時,不過那已是二十年前的現象。雖然那些現象被解讀為受到「考試戰爭」影響,其實,我認為應該和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有更深層的關連。

大人們陷入錯覺,認為愈滿足欲望,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力」,也就是激發他的「自發性」。可是,人類欲望一旦過度滿足,就會導致衰敗。從前孩子所擁有的「生活能力」,是在自然中萌芽,即使父母親沒有特別意識到,一樣能在自然而然中教養。因為當時生活貧困,如果不能積極吃喝、運動,就無法存活下去。

然而,如今正處於富裕的時代,一切都改變了。孩子自出生後,自己不表示意見,可是大人什麼東西都給。即使挨餓度日,也不會受凍。父母親什麼都給,到了孩子長到好幾歲,還要依靠父母生活。父母親想要提高孩子的「動力」,反而陷入揠苗助長的困境。

今後孩子的教育,必須教導「自制力」

人類的欲望,是以「生活能力」作為基礎,最終仍需要得到滿足,但是切莫一開始便輕易地過度滿足。就像雜草扎根在太鬆軟的土壤裡,看似長得細高,卻是一拉就被拔掉了。太容易得到並滿足欲望,將失去真正的堅強,徹底變成懶散。

一直得到東西的孩子,不知道要珍惜東西;還沒餓肚子,就給吃的孩子,不會知道米飯的美味;一哭就得到抱抱的孩子,認為抱抱是理所當然,一定哭鬧到抱抱為止。在「富裕的社會」潛藏著這樣的危險,忘記要感恩付出的東西與付出的父母。
光擁有富裕是不夠的。

對人類來說,學習的確是極重要的事,但孩子興趣缺缺。因為大人經常強制他們學習,並以此作為評價。更何況評價的人不是外人,而是疼愛自己的媽媽。在某種意義上,過度的幼兒教育,絕對不符合理想。我們必須學習日本先賢智慧,將孩子的教育託付別人。「給予關愛」和「教育、評論」的角色,還是由別人擔任比較好。

這麼做,就能提振孩子「想要」、「想學習」的心情,讓它充分萌芽、伸展。當然,他們就能學習到「生活能力」。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呢?那就是要教導孩子「自制力」。

當然,負面的「忍耐」、阻礙孩子意志和壓抑孩子感情的「忍耐」,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有意義的「忍耐」、忍耐後體會更大喜悅的「忍耐」程度,卻為孩子帶來生命的喜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若茵媽咪 的頭像
    若茵媽咪

    台中市潭子區托育園地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