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稚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二、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 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三、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駡。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 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四、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 “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五、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六、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七、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 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八、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九、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 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十、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 程 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 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

寶寶的智力是爸爸媽媽一直都非常關心得問題,但這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裏提供提高寶寶智力的40個方法,希望能對提高您家寶寶智力起到幫助。


.提高寶寶邏輯性


1、考推理


你和寶寶準備一起吃早點了,但還沒有把早飯盒揭開,父母可讓孩子猜一猜:“猜猜看,咱們今天早點吃什麼?”“你希望是牛奶還是豆漿?”這種方法可提升孩子的數學邏輯智慧。


2、數數樓梯的臺階


上下樓梯會讓孩子感到疲倦而無味,但倘若這時父母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僅能讓寶寶智慧有所提升,而且寶寶吵鬧著要大人抱自己上樓梯的狀況也將會大大減少。父母可帶領孩子一級臺階一級臺階、一層一層地數數樓梯的階數,在不知不覺攀爬樓梯的過程中,孩子的數學邏輯智慧也會有所提高。


3、認路、數門牌


帶孩子出門後,可利用回家的一段時間,因為回家的路上時間很充足,孩子的心情也大多比較放鬆。這個時候,面對四通八達的各條馬路,讓孩子分辨並記憶,找出各條路的特點及不同之處,學會利用參照物來認路,能夠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在回家的路上,還可以指導孩子數門牌號碼,分清哪邊是偶數,哪邊是奇數,能強化孩子的數字概念,對提升數學邏輯智慧很有幫助。


4、尋找節目時間表


晚上看電視的時候,孩子最愛看的節目是在什麼時間播出呢?可以在電視報上找出那個時間,教孩子認識時間。這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而且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還能學會一些漢字。


5、和孩子一起數玩具


晚上睡覺之前,要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過,父母可以從旁協助,借此機會幫助孩子學到新本領。最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大聲數玩具,數完一件放好一件。孩子通過模仿就能知道數數的順序,以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數和放玩具了。這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智慧。


6、看商品標價


逛商場時,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看看商品的標籤,讓孩子知道每樣商品都有它的標價。然後再和孩子算一算,買兩件要多少錢,媽媽有10元錢,夠買幾樣……這能使孩子對金錢有個最初的概念,也能提升他的數學智能。


7、增減衣物學數學


天氣暖和了,衣服要減少;冬天天氣冷,衣服要相應地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數衣服的件數,夏天穿單衣1;秋天穿內衣+毛衣+外套共3 ;冬天穿內衣+毛衣+外套+防寒服共4件。寶寶在此過程中就會把天氣冷和要保暖及穿厚衣服,天氣熱和要涼快及穿薄衣服聯繫在一起,讓孩子從具體的生活經驗中提升本體感覺,認識自然。


在穿脫衣服的時候可以讓寶寶自己系紐扣,從上往下系,或是從下往上系,讓寶寶的數學邏輯智慧得到提升。


.增強與人交往能力


8、與人打招呼


教孩子向遇到的熟人打招呼,向他們問好。打招呼的時候教孩子用不同的禮貌稱呼,如“叔叔,阿姨,奶奶”等,還要教孩子使用禮貌的招呼用語“您好”、“您去上班嗎”等等。這可提升孩子的人際智慧。


9、讓孩子進行自我介紹


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讓孩子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不必說得太多,如果孩子害羞,只要介紹一下姓名、年齡就可以了,這既能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提升他的內省智能。


10、到有相仿年齡小朋友的人家做客


爸爸媽媽有時候也要挑選一下做客的物件。到有小孩子的人家去做客,能為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時機。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也能培養孩子合群及合作的意識。


11、讓孩子來幫忙


爸爸媽媽可以假裝自己有困難,讓孩子來幫一下忙,如幫忙搓一下抹布等。通過勞動,孩子能建立自我服務及服務他人的意識。父母的幫忙請求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並能訓練他最初的合作性,對他的人際交往有好處。


12、讓寶寶去問路


媽媽可以經常帶孩子上街,在街上時,媽媽要鼓勵寶寶去問路,這可以提升他的人際智慧,因為向陌生人詢問道路,可以充分鍛煉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


.提升空間智能


13、認方向


路上教孩子注意認路、辨別方向,如以建築物為識別標記等。尤其到十字路口等複雜地形,可讓孩子觀察上、下、左、右、前、後各個方向。這可提升孩子的空間智慧,讓孩子熟悉道路。


14、辨認東南西北


教孩子利用周圍景觀來認路,例如用陽臺、樹葉方向、路牌等等來幫助辨認東南西北,對孩子方向感的訓練很有幫助,還能提升孩子的空間智慧。


15、給寶寶下指令


媽媽可以讓寶寶做個小幫手,給他適當地下指令,如“幫媽媽去拿放在裏面的那罐牛奶”,或指示他“看看你的背後”、“往左邊一點”等。對寶寶說話,媽媽要多用以下字眼:在裏面、上面、下面、前面、後面、最上面、最下面等等。這能提升寶寶的空間智能。


16、觀察樹葉的變化


季節交替,植物的變化最明顯。生活中,可以觀察樹葉一年四季的變化,讓寶寶瞭解季節的概念,同時提升寶寶的視覺空間智慧。


夏天樹葉的顏色是翠綠色的,到了秋天就變黃了,而到了冬天就落光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樹枝,但春暖花開時,嫩綠的樹芽又冒出了頭。爸爸媽媽可以帶寶寶觀察同一棵樹,觀察1年,並為寶寶講解其中的道理。


樹葉顏色的變化、生長和枯萎在寶寶的視線裏不斷交替,提升了孩子的空間智慧和自然智慧。


17、看地圖找方向


準備出遊前,最好先買一張旅遊目的地的地圖,當然也可以在到達目的地再買。別小看這張地圖,它可是你提升寶寶空間智慧的有效工具。


告訴寶寶你們下一個目標,讓寶寶在地圖上找到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和目的地位置,並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爸爸媽媽還要提醒寶寶看路標,到達目的地後,再拿出地圖讓寶寶確認目標是否正確。


這個過程看似複雜,但對提升寶寶的空間智慧非常有效,同時寶寶的方向感。空間想像力以及執行能力也都得到了訓練和培養。


18、學名稱、認識沿途景物


指著路上的街道、車站、建築物,告訴孩子它們各自的名稱、建造年代。可提升孩子的語文智慧,增長孩子的知識。


可讓孩子觀察沿途的自然景觀並向孩子作介紹,告訴他各種景觀的名稱、特點、功用、季節變化等,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


.鍛煉說話能力


19、讓孩子形容他最喜歡的動畫角色


孩子對自己喜歡的角色印象一定很深刻。可以讓孩子形容給媽媽聽,他喜歡的角色長得什麼樣,是一隻小鴨子,還是一隻大笨熊,它的嘴是什麼顏色等等。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0、邊走路邊唱兒歌


父母帶孩子走在路上時,有許多增加孩子知識的機會,可以給孩子猜測如“麻屋子,紅帳子,裏面睡著白胖子”之類的謎語,孩子不一定能猜出來,但對這種形象生動的兒歌會感興趣,有利於孩子的語言智慧。


21、描述物品特點


媽媽可以拿著一個寶寶感興趣的物品,為他描述這個物品的一個或多個特點,如談談它的顏色(是草地般的綠色);或是它的形狀和大小(小圓球);數量的 多寡(兩個桔子);或是它的質地(柔軟的或是硬的);或描述它的聲音(電視的聲音很大,很吵)。也可以讓寶寶試著描述一下這個物品的特點。


寶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運用語言和組織語言,他的語言智慧也就能得到提高。


22、一起決定買什麼


在購物的過程中,可以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正在挑選麵包,你可以和寶寶討論一下你的想法,也讓寶寶說說他的想法,他一定會說為什麼要買這個麵包,也許是樣子好看,也許是聞起來很香等等。最後做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決定,寶寶在發表他的意見的同時,大大提升了他的邏輯智慧和語言智 能。


.培養藝術細胞


23、唱歌


讓孩子在路上唱幼稚園老師教的兒歌,能調動孩子的情緒,因為在幼稚園裏,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單獨唱歌的機會,如果能讓他單獨唱,他對音樂會感興趣。


24、聽著輕鬆歡快的音樂勞動


你是不是每週都進行一次全家大掃除呢?可以讓孩子和你一起,一邊大掃除,一邊聽歡快的音樂。這能提高大家的勞動情緒,孩子也會覺得這是個快樂的時間,有助於養成他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也提升了他的音樂智慧。


.訓練觀察力和記憶力


25、辨認蔬菜


讓孩子辨認青菜、菠菜等蔬菜,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徵,能提升孩子的自然觀察智慧。


26、觀察菜的顏色變化


在媽媽做飯時,讓孩子練習判斷菜什麼時候熟了,找一找生菜和熟菜顏色上的不同,可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


27、觀察做菜的順序


媽媽做菜時,讓寶寶在旁邊仔細觀察媽媽做菜的工序,做好之後,讓他說出某一道菜的步驟,如做芹菜炒肉絲時是先炒肉絲還是先炒芹菜等,這樣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增長孩子的生活常識。


28、介紹營養價值


在陪寶寶吃飯時,父母先說每道菜的營養價值,接著看孩子能記住多少,既增長了知識,又訓練了記憶力。


29、畫出自己喜歡的角色


讓孩子照著電視中的樣子畫出他喜歡角色的樣子。電視的畫面不是固定的,因此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訓練他的記憶力。


30、說出玩具的顏色


可以讓孩子先說出某件玩具的顏色,然後再說出哪些玩具顏色一樣,這可以教孩子認識顏色,還能培養孩子視覺分辨力和觀察能力。


31、教孩子找出相同材質的玩具


可以教孩子把不同材質的玩具放在一起,比如有的是塑膠玩具,有的是絨毛玩具,還有的是木頭做的玩具等等。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觸覺感知力和視覺分辨力,讓孩子學會分類。


32、辨認顏色


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機會,讓孩子學習辨認各種顏色。如葉子的顏色,有綠色的,也有黃色的,還可以問問寶寶“我們家裏有哪些東西是黑色的,哪些又是紅色的”等等。 室外還有許多花草顏色各異,可以教寶寶分辨花的種類和色彩,如菊花的品種就很繁多,顏色也是多樣的,是很不錯的自然教材。 在辨認顏色的過程中,寶寶的視覺智慧不斷地受到刺激,充分發揮他的視覺能力,培養他的辨別和觀察能力。爸媽在他進行顏色辨認時儘量不要加以暗示,要讓寶寶自己去觀察身邊的東西,認出所要尋找的視覺物件。


33、辨認聲音


帶寶寶到一個接近大自然的室外環境時,接觸自然界聲音的機會大增,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注意聽某種聲音。例如動物的叫聲、溪流的水聲、風聲和雷聲,都可以用來提升寶寶的聽覺能力。我們生活的城市裏還有許多聲音,如:機車啟動,汽車按喇叭,消防車的長鳴,蓋高 樓的敲擊聲等等,都可以用來刺激寶寶的聽覺。在寶寶對這些聲音有了記憶之後,可以讓他聽到聲音後馬上辨認。通過刺激寶寶的聽覺會讓他的感覺更敏銳,變得更機靈。


34、觸物猜名


在室外活動時,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室外遇到的各種材質、形狀、大小等都不同的東西提升寶寶的觸覺能力。先讓寶寶把手放到背後掌心朝上,家長把撿到的各種小東西放到寶寶的掌心上,讓他先形容一下手中的東西觸摸起來的感覺,然後再說出他猜到的答案。例如寶寶可 以觸摸家長放在他手中的鵝卵石,說:“我摸到一個硬硬的、滑滑的、冰冰的、重重的東西,覺得好像是一塊石頭。”然後讓寶寶拿到面前看看自己猜得對不對。進行這種智慧提升活動時除了用靜物,還可以用動物。看看寶寶能不能猜出他正觸摸的是一隻蠶寶寶,或是一隻螞蟻。


.增強內省智能


35、故意說錯一件事情


與孩子談心時,故意說錯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或說錯一個故事,例如今天豔陽高照,而你卻說今天天氣不好,看孩子的反應,這樣能提升孩子的內省智慧、邏輯智慧。


37、表達心情


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突然讓孩子判斷家裏其他人是不是高興,高興的程度如何;或者講一個故事,讓孩子練習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以提升孩子的內省智慧。


38、讓寶寶參與出遊前準備


在出遊前,爸爸媽媽都會進行物品準備,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大人的事,與寶寶無關,其實讓寶寶參與出遊前準備是有效提升他邏輯智慧和內省智慧的機會。


讓寶寶想想出遊要準備的物品,也許有他特別希望攜帶的東西父母沒有記得。在準備的過程中,從起居到飲食,一項一項考慮進去,鼓勵寶寶充分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會讓寶寶的邏輯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時也要尊重寶寶的意見,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需要,這對培養他的內省智慧很有效。


.提高運動能力


39、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在開始時,可以讓孩子幫助你來整理,漸漸地讓孩子學會自己收拾。當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時候,要鼓勵孩子,即使他做得不是很好,也不要責怪他。這可以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讓孩子明白,小孩子應該學會做力所能及的事。


40、遠距離溝通


爸爸媽媽可帶寶寶到一個較空曠的草地或廣場,爸爸、寶寶、媽媽3個人之間間隔一段距離,爸爸用語言加手勢把一句話表達清楚,寶寶看到後再學著爸爸的樣子把這句話傳給另一邊的媽媽。


這個活動可以鍛煉寶寶的表達能力(語言表達和肢體表達),在有趣的遊戲式活動中提升寶寶的語言智慧和肢體運動智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孩子,有時也被叫做頑童,他既有天使般可愛的一面,又有頑劣淘氣的一面。做爸爸媽媽的很少有不曾被孩子激怒的。那麼,有沒有一些可以讓我們心平氣和的好建議呢?

1、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有了選擇權,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即使他不想做你正要他做的事情,只因為你給了選擇,他只好勉強選擇一種了。比如:“你是去洗澡還是去睡覺?”

2、找尋其他出路。當孩子正想做的一件事情會引起麻煩時,不要直接說不可以,給他提另一個建議,一個足以讓他去做另一件事的理由,就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了。

3、聽聽孩子的心裡話。當你氣極的時候,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可以發現孩子是情有可原的。

4、和孩子講道理。教育如果融入實際的情景中,效果可能會更好。有些道理可能你平時一直在對孩子說,但是,在具體發生某件事的時候,和孩子再說一遍道理,可能孩子更聽得進,記得住。

5、給孩子嘗嘗苦頭。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體驗一下自己行為造成的惡果,可能孩子更容易明白自己錯了。比如,孩子不肯吃飯,那就別勉強他,收拾碗筷去吧,孩子自會有餓的時候。那時,你再告訴他:“是你自己不要吃的,我們都已經吃好了。”餓他一陣子,再給他吃飯,他就能記住教訓了。

6、幽默一下。幽默既能讓自己不生氣,又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情緒。比如,孩子不肯洗手,你可以說:“我們來試試看,你給我洗,我給你洗,看看誰洗得好。”

7、協商討論。和孩子談談條件,各退一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玩積木不肯睡覺,你可以和他商量,再搭三座城堡我們就上床,一般孩子是能夠接受的。

8、稍稍讓步。讓步的方法只能偶爾為之。比如孩子想睡覺不肯刷牙,可以稍作通融,“今天你這麼累就不刷了,明天可一定要刷的噢。”

9、離開現場。極度憤怒時,是無法理智處理問題的。此時,離開現場,轉移情緒,做做其他事情,暫時不去想剛才的事情。等平靜以後再處理。

10、修正你的願望。一般父母的發怒,都是因為對孩子期望太高的緣故。試著想想,孩子還小呢,這些錯誤都是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苛求了,問題就不那麼嚴重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對於“父母”這項工作來說,想上崗並不難,但是想做得出色就需要多一些修煉了。好的父母,不僅僅要撫養孩子,更要保護他們並給予正確的引導。你做得到嗎?
養育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也許比你做的其他任何工作都更具有挑戰性。想把這件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你是不是具備“好父母執業資格”呢?


崗位職責一:交流


職責說明:少說多聽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和你交談,怎樣才能跟他開始愉快的交流呢?那就先試著做一個忠實的聽眾吧。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這樣他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千萬不要把跟孩子的談話演變成你滔滔不絕的說教,這可是很多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實施要領:要想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並得到孩子的信任,首先你要留出固定的時間和他們交流,這段時間只屬於你和你的孩子,不要被其他人打擾。然後你要做的就是認真地、安靜地聽他們說話。在聽他們講完以後,你可以幫他們理清思路,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崗位職責二:關注


職責說明:盡可能多地瞭解孩子


你希望孩子不要吸毒,酗酒?你希望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一塌糊塗?你希望他們不要面臨太大的壓力?你完全可以做到這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瞭解孩子的情況,無論是在家裏,在社區,還是在學校。


實施要領:你應該知道你的孩子呆在哪兒,和誰呆在一起。你還需要跟你孩子朋友的父母保持聯繫。盡可能多地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鼓勵孩子多談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你要關心孩子的生活,但不必過多干涉他的生活,你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探索。如果你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了合理的規章,你就更可以放心地讓他去做了。相信他會做得很好!


崗位職責三:規範


職責說明:給孩子樹立明確的價值觀


如果你寄希望于你的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成為好公民,你的希望多半會落空。別指望他們的同伴、學校或媒體能教給他們正確的行為準則。你必須給孩子制定規則,讓他們明白哪些舉止和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實施要領:你和你的丈夫(或妻子)希望孩子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具備哪些素質?把你們認為重要的一一列出來,例如:誠實、禮貌、善良……再做出另一份清單,列出你們不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質。夫婦雙方討論以後,把你們一致認為孩子需要具備的價值觀列出來。等孩子開始懂事以後,就可以把這些價值觀經常灌輸給他們。當然,最好能在定期舉行的家庭會議上強化它們在孩子頭腦中的印象。


崗位職責四:約束


職責說明:強化紀律的觀念,並付諸實施


如果“紀律”這個詞讓你覺得很可怕,那麼你一定沒弄明白它的真正涵義。紀律並不意味著拳打腳踢,它跟處罰甚至沒有必然的聯繫。作為父母,務必深刻理會這個詞的涵義。沒有任何紀律觀念的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他可能為此付出一生的代價。如果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紀律觀,長大後他自然會成為一個自信、成功的人;反之,後果不堪設想。


實施要領: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有章可循的家庭中。父母在處理問題時要做到前後一致,公平合理。經常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遵守的行為準則,並督促他們按照這些標準去做。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的生活變得更有序、更高效,而你的孩子在將來也會感激你今天所做的努力。


崗位職責五:直覺


職責說明:不要盲目效仿別人的規則


如果你的鄰居從橋上跳下去,你會跟著往下跳嗎?當然不會。但有時候你可能會盲目地效仿別人家庭的規則。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你的孩子希望你這麼做,也可能是礙於面子只好這麼做。如果發現自己對孩子有點溺愛,趕快負起你的責任來。記住這句古老的諺語:小心總比後悔好——這是真理。


實施要領:讓孩子明白她應該遵循哪些家庭規則。當她實施這些規則有困難的時候,讓她給你打電話。而且,盡可能多認識你孩子的朋友和他們的父母,這樣你會知道你們的價值觀是否相同。


崗位職責六:表揚


職責說明:適度表揚


表揚有些類似蛋糕上的糖霜:加上一點糖霜,蛋糕變得美味可口;如果加得太多了,蛋糕的味道就被毀掉了。對孩子的表揚也是這樣:孩子需要你的鼓勵,這會使他們很有成就感;但是過多的讚美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應該得到讚美。如果得不到,他們就會倍受打擊,最終可能還會歸咎於你。


實施要領:適度地表揚孩子。太多的表揚反而會削弱稱讚的力度,達不到鼓勵孩子的目的。如果你不希望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一定要記住:不要濫用表揚。


崗位職責七:維和


職責說明:儘快平息小朋友間的爭執


兄弟姐妹間互相取笑、辱駡甚至打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你沒必要攙和進去。你要做的就是馬上結束他們這種毫無意義的爭吵,告訴孩子他們的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教育孩子要用文明的語言進行交流,而不是通過拳頭和辱駡達到攻擊對方的目的。


實施要領:孩子們發生爭議後,如果你想追究這件事究竟是誰引起的,恐怕沒多大意義。孩子們當然會互相推諉責任。如果你不過多干預,孩子們會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他們可能很快就把這件事忘到九霄雲外了。應該教孩子們一些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讓他們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懂得怎樣處理和別人的分歧。


崗位職責八:威信


職責說明:做一個既民主又“獨裁”的家長


家庭需要民主的氣氛,但家長跟孩子之間不能事事都講民主,因為有時候孩子的一些想法難免是不成熟的、不合理的、自私的。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不能做出果斷的決定,時間久了你就會失去在孩子們心中的威信。確立你的領導地位其實並不難,你只需記住:最終的決定權在你手中。


實施要領:跟孩子要講民主,但不能因此放棄你的領導地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發言權,你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觀點,這表明你尊重他。可是如果大家的觀點不能達成一致,父母就要當機立斷,做出決定。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這麼做並堅持下來,孩子們就會逐漸理解並認同這種做法。


崗位職責九:放手


職責說明:忽略掉和孩子之間無關痛癢的爭議


你經常和孩子爭得面紅耳赤嗎?你希望每次和孩子的爭論都以你的勝利而告終嗎?其實沒必要。在重要的問題上,自然應該爭論清楚。而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就讓孩子自己處理好了。相信你的直覺,孩子們能處理好那些事情的。


實施要領:加深對孩子的瞭解,從而知道哪些方面是你可以放手的。對於一些你認為孩子可能處理不好的事情,你需要負起你的責任來。如果你確信孩子能做出明智的決定,就不要介入了。如果你學會適度地“放權”,在重要事情上孩子往往會更尊重你的意見。反之,如果你事無巨細地管制他們,你不僅會招致孩子的怨恨,還會失去他們對你的敬重。


總之,想當一個好父母,瞭解自己的“崗位”職責是什麼,這是必須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100條建議:優秀的孩子是這樣培養的!85後們都要升級為爸媽了,比父母輩多喝了那麼多墨水,養孩子也得走科學路線吧!希望所有的寶貝們都是小天才!


教育篇:


1、每天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語,早上好,請,謝謝,晚安等等。


3、讓孩子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5、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揭孩子的傷疤。


6、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


7、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鬆愉快的看待事物。


8、給孩子講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不要把當年未曾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


10、關愛孩子但適當時候適當的懲罰也是需要的,不要護孩子的短。


11、教育並不一定只是講道理,有時適當可以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


12、結合孩子的表現,每天思考至少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問題。


13、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培養幼兒高雅的審美情趣,注意引導、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是非常有益的。


14、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不要讓他們長時間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親,不利於教育。


15、注意培養孩子的善心。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6、教會孩子微笑,微笑面對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


17、對孩子不要亂許願,承諾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兌現。


18、要常換位思考!對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長應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話,我將會怎樣?


19、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同時給一定的壓力和責任!


20、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很可愛了,不用再表現自己。


21、從來不說孩子比別的孩子差。


22、絕不用辱駡來懲罰孩子。


23、在孩子幹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東西。


24、不要嚇孩子。以免造成孩子過分膽小、怕事。


25、不要當眾批評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對孩子過分嚴厲。以免孩子懼怕、害羞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養成面善心惡的性格。


27、不要過分誇獎孩子。以免孩子養成沽名釣譽的不良習氣。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來、自己的東西不給別的吃、乘車不購票等。


29、讓孩子正確樹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長篇:


1、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3、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的夥伴、朋友。


4、讓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燒水煮飯等,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分子。


6、為孩子準備一個陳列架,讓他在上面展示自己製作的物品。


7、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正經問題和看法。


8、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和他平等相處,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9、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0、記得對孩子說:我愛你,你是我的寶貝!


11、記得經常的親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頭,讓他(她)知道你的愛!


12、隨時關注他(她)的進步,並也讓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進步!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3、多與孩子孩子溝通,瞭解孩子,與孩子同行。


14、不要給孩子貼上的標籤。


15、家長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煩惱。


16、要學會真誠地讚美孩子,而不是像對寵物一樣說句你真聰明


17、讓孩子經常有機會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人,一個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創設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過。


21、鼓勵孩子儘量不依賴成年人。


22、瞭解孩子有哪些朋友,這很重要。


生活篇:


1、給孩子一些錢,讓孩子學會理財。


2、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記與信件。


3、經常和孩子郊遊。


4、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讓孩子笑著入睡!


5、給孩子一個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


6、如果有條件,每天晚飯過後和孩子到戶外散散步。


7、快樂與孩子一起分享!


8、對小傢伙開心的笑,並希望他(她)也常笑!


9、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勵孩子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


11、給孩子留出真正的的時間和空間。


12、教會孩子騎自行車、游泳等,這都是進入社會的一種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與孩子相互問候,讓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來。


14、夫妻實在要吵架,請一定要記住:避開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著問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樂嗎?


16、不給他留有太多的物質遺產,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給他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快樂的人生。


17、著重進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18、只要與創作有關,不要責備孩子房間裏或者桌面上亂。


19、父母對自己的雙親要孝敬有加,讓孩子覺得家中充滿了愛,同時父母也是他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20、父母孩子之間要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21、不要太關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22、不要太親近孩子。讓他與年齡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養成性格孤僻的惡習。


23、不要孩子要啥買啥。讓他知道勞動與所得、權得與義務的關係。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惡勞的許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難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時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一會兒晴,一會兒陰。


學習篇:


1、和孩子一起讀書,家長可以看看報,一個好的學習夥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學習,家長切莫搞一些娛樂活動,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4、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而責駡孩子。


5、不要因為孩子試卷上的低分而認為孩子沒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帶來成就感的知識:古詩、數字、故事、家務、玩耍、交朋友等。


7、教育孩子讀好書、好讀書。


8、不要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表示太大的關注,那樣會造成孩子學習緊張,壓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績與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沒有自己的責任。


10、孩子的房間要有自己的書桌,書桌上要有幾本自己愛看的書籍,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


娛樂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一起聽他愛聽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鍛煉身體。


3、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每天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


4、多讓孩子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益智節目等,少看動作片、連續劇。


5、孩子看電視時,家長們適時地陪他們一起,並且對裏面的內容作一些講解與討論。


6、春天可以和孩子騎自行車去郊遊,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邊游泳,秋天則背著鐵鍋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許孩子收集各種廢棄物。


8、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9、和孩子下棋,讓孩子知道落子無悔,教育他對自己所做事要負責任,同時下輸了要承認,家長有時也要放手讓孩子贏 一兩 盤,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自然、不刻意的學習

教學齡前孩子認字,許多爸媽會用字卡來輔助,但這畢竟是較刻意的方式,若能善用遊戲來保持孩子的興趣,當然也是很好的;可是如果爸媽太著急,孩子老是被要求認那些卡片,很快就會失去耐性的,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了。

其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接觸字的機會,孩子原本就已能將許多事物的音和義連結在一起,如果爸媽能在事物發生的情境中引導孩子注意到代表該事物的字形,漸漸地,孩子認得的字彙量也在無形中累積出來了。


超市是很棒的認字教室

您會不會因為孩子老吵著要買東買西,而不喜歡帶孩子上賣場呢?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超市及賣場可是孩子的認字教室呢!由於超市所販售的物品都有品名及價錢的標示,是孩子極好的認字方式。

孩子通常會先注意到價格,因為數字容易認,爸媽可以藉機引導孩子也看看上面的國字,把物品本身和代表的國字連結起來,尤其是孩子經常接觸的、或是特別喜歡的東西,像是肥皂、紙巾、軟糖、蛋糕、冰淇淋…等,印象會更深刻。

甚至,爸媽可讓孩子比較一下同類產品上的字,如「草莓蛋糕」和「巧克力蛋糕」,有實物做印證,孩子自然容易理解兩個都出現的「蛋糕」兩字是蛋糕的意思,而前面的字就是草莓和巧克力了!


逛街也能學認字

走在路上,路邊招牌也都是現成的教材呢!別只是把招牌當背景,帶孩子看看招牌上的字吧!除了和孩子一起邊指邊唸外,爸媽也可先要求孩子找出常出現的字,像是店、館、家、行,讓孩子猜猜那是什麼字,該怎麼唸。

其他像上餐館看菜單、閱讀、上網、看電視 (字幕),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認字能力。不過,重要的是,爸媽最好能夠抱持自然的態度,讓孩子由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趨使來學認字,學多少是多少;畢竟,認得很多字,也不代表以後字會寫得比較好,引發孩子認字的趣味較為重要。


 


              


                                                                   來源:育兒GOGO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








                                   陳韋苹/台北市永誠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


 



「書包整理好了嗎?」、「作業、水壺帶了嗎?」孩子出門上學前,您必須不斷叮嚀、耳提面命嗎?幫助孩子自我管理,不但能提升學習效率及學業表現,在工作與生活方面也一輩子受用。


成長過程中,父母及老師關心孩子學業、健康,卻常忽略孩子是否有自我管理技巧。組織能力不好的孩子,常忘記抄聯絡簿或忘記帶物品到學校、抽屜裡考卷、課本亂塞,花很多時間找東西,無法規畫行程,不知道應分配多少時間寫作業或念書;寒暑假結束前,才發現作業來不及寫完。


這樣的孩子可能得花雙倍時間,卻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常感挫折。現代社會,父母常忙於工作,直接幫孩子做好或規畫許多事情,孩子依賴父母慣,無法學習自我管理技巧。


以下提供平時讓孩子練習組織計畫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1. 書包及攜帶物品準備: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每周課表,可用文字或是圖示照片,讓孩子能清楚看出隔天上課科目。課表旁可再列一欄「每日攜帶物品」,如聯絡簿、鉛筆盒、便當盒、面紙等。


家長再陪著孩子,看著課表一一將隔日需要的課本及應帶物品放入書包,最後檢查聯絡簿,有無其他應帶物品。


2. 作業本、考卷及其他零散教材整理:


家長和孩子一起將書包、書桌及散落各處的作業本、考卷紙張找出來,規畫位置讓孩子固定分類放置。並和孩子一起挑選喜歡的資料夾或抽屜,以提高動機,共同整理這些紙張。


3. 每日行程表規畫:


和孩子一起列出每天需做的事情,如寫功課、洗澡、整理書包等,讓孩子練習規畫做這些事所需時間、並安排順序。花一周時間,和孩子重新確認規畫順序及時間,是否合理。訂定每日行程表時,別忘也要有遊戲及休閒時間,合理的休息,才能讓孩子維持動力,繼續按照行程表完成每天工作。


4. 假日及長假期的行程規畫:


無論周末或長假期是否有預定活動,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加入孩子想法,共同討論與規畫細節,讓孩子更有動機一起練習計畫。


在練習過程中,家長是陪伴及提示孩子的角色,若過度插手替孩子規畫,孩子就無法真正學習。剛開始可能需要每日陪伴孩子練習上述活動,接著必須逐漸放手,讓孩子獨自嘗試完成。若孩子做得不錯,家長別吝於稱讚。


家長必須理解,組織計畫能力是一次次嘗試錯誤中,學習到更有效率的計畫及執行策略,因此,剛開始練習時,孩子一定無法立刻完美地學習到組織計畫策略。家長一定要以鼓勵及耐心的態度,支持孩子繼續嘗試。


                               


                                 來源:聯合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 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麼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 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積累。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餵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裏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夥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夥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癢癢,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哪裡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 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 (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 然小,卻已經能夠反復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裏。一路上向他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一隻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辭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儘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煉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麼,去趟超市吧。那裏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16. 一張兩張面巾紙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把面巾紙從盒子里拉出來的動作,不要阻止他。只不過浪費了幾張紙,你卻得到了一個可以鍛煉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寶寶怎樣將它們揉皺又撫平。你還可以將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紙下面,然後你看吧,孩子發現那些玩具時會是多麼地欣喜若狂。


17. 讀書


一遍又一遍地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句子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能連續讀兩三遍的話。這樣反復地讀書對孩子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18. 藏貓貓


你藏起來,然後你又出現。你滑稽的表情讓孩子笑個不停。在笑聲中,小寶寶慢慢明白,一個物品是怎樣消失,又是怎樣重新出現。


19. 自由地觸摸


找一隻盒子,用來保留各種各樣質地的小東西:碎布、絲綢、羊毛、尼龍等等。用這些東西輕柔地拂過孩子的面頰、肚子和雙腿,同時向他描述這些東西的感覺。


20. 別著急,休息一下


每天總要有那麼幾分鐘,和你的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明亮的燈光、沒有遊戲和玩具。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帶到哪里。


21. 做一本家庭相冊


相冊裏應該保留你們所有親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給寶寶看,以增強他的記憶。還有你要記得,當外婆打來電話,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給寶寶看,這樣會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不同種類和觸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麵條和切成大塊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寶寶弄髒衣服,他將在與這些食物的遊戲中很好地練習抓握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感覺器官。


23. 誰把玩具揀起來?


小傢伙趾高氣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車裏,把手邊的玩具接二連三地扔出來,讓它們落到地上。你給他撿回去,他又扔出來,並且為這個新發明的遊戲高興得手舞足蹈。


你千萬別覺得煩,就多給他撿幾次玩具又怎麼樣,小朋友在體驗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捲筒紙或者是網球,再在他座位前擺只空盒子。好了,寶貝可以練習瞄準了。


24. 新新紙牌遊戲


和大人玩的紙牌遊戲有些類似。找來幾隻塑膠的裝食物的盒子,把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扣在其中一隻的下面,來回幾次移動盒子的位置,然後讓寶寶自己去發現他的寶藏。


25. 穿越障礙物


沙發墊子、枕頭和紙盒子能幫助鍛煉寶寶的運動能力。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給你的寶寶怎樣爬過或者繞過這些東西。


26. 我爬你也爬


你在前面爬,讓寶寶跟著你,一起爬著穿過房間。你可以改變速度,也可以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停下來。


27. 寶寶領導你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有自己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創造力——讓你模仿他。他喜歡看你是否願意模仿他的各種動作,比如發出可笑的聲音,大笑,向後爬等等。


28. 作怪相


鼓起腮幫,讓寶寶來摸你的鼻子,他摸的時候,你“呼”地吹氣;寶寶拍你頭的時候,你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當寶寶抓住你的耳朵,你就伸出舌頭。同樣的過程你可以重複三到四次,然後再換新花樣。


29. 小手告訴你


抱著你的寶寶在房間和房間的周圍慢慢走動,握著他的小手,引導他觸摸各種物體。比如冰涼的窗框、衣架上柔軟的衣服、植物光滑的葉面……(首要原則:保證安全。)隨時向孩子介紹他觸摸到的東西。


30. 經典故事


選擇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把主人公換成你的寶寶,這樣就有趣多了。


31. 創作一本“動物園的故事”


下次去動物園的時候,記得帶上相機。把寶寶喜歡的動物拍下來,裝進一本專門的相冊裏。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看這本相冊,共同分辨不同動物的名稱,還可以加上它們的叫聲和與它們有關係的故事。


32. 讓寶貝做主(但只能偶爾為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些事情是可以讓寶貝自己做主的——比如晚飯時用什麼顏色的碗。這樣可以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意義的,同時還增強了他辨別顏色的能力。


33. 猜猜誰會做主角?


全家人一起觀看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錄影帶,讓孩子看到自己第一次洗澡,第一次會爬,第一次過生日……你可以在一旁充當講解員。這會是一個鍛煉孩子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34. 每一樣都數一數


家門口有幾級臺階?小朋友一次能將多少塊積木疊起來?你有幾個手指幾個腳趾?你要先養成大聲數數的習慣,孩子很快就會加入進來。


35. 充分利用故事時間


邊看圖邊講故事是個不錯方式。你要善於指出圖畫中的細節,同時向孩子提問。比如“你見過白顏色的小貓嗎?”


36. 關掉電視


很多時候,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需要你和家裏人給他更多的交流與關心,這些可不是動畫片或者錄影帶能取代的。


37. 換一個角度看風景


把寶寶的餐椅從餐桌這頭搬到餐桌那頭。哈哈,這對寶寶的記憶力可是個大挑戰呢,他還能記得以前左邊坐的是誰嗎?


38. 扭一扭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寶寶扭腰的舞蹈和像芭蕾舞那樣的旋轉。


39. 誰是誰


為那些孩子熟悉的人(親戚、朋友)各拍一張清楚的照片,每張洗兩份。這樣你就有了一套可以玩對比遊戲的“紙牌”。把這些照片都攤開在桌上或者地板上,幫寶寶一起找到哪張和哪張一樣。


40. 下雨了,我們出去玩


跳進小水坑裏,坐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當然這種遊戲會招來泥漿和一片混亂,但卻能教給孩子幹與濕的概念。


41. 尋找甲蟲


在雜誌或者圖書裏找到一些無害的昆蟲(比如瓢蟲、螞蟻、蝴蝶)的圖片給孩子看,然後到公園或者社區的花園裏去尋找這些昆蟲。


42. 一個玩笑


開個小玩笑,比如故意叫錯某人的名字,然後告訴孩子你是在開玩笑。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43. 打扮起來


讓孩子試試穿上老爸的襯衫,打上領帶。你還可以找出冬天戴的帽子,丟了一隻的手套,老奶奶的圍巾,看看孩子的創造能帶給你怎樣的驚喜。


44. 什麼叫“體積


找幾個不同大小的杯子或者是塑膠盒子。下次寶寶洗澡的時候讓他嘗試將水從這個杯子倒進那個杯子。有的時候他倒多了,有時候他又倒得太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討論一下哪個杯子大,哪個杯子小的問題了。


45. 顏色偵探


挑一種顏色(粉紅、黃色或者天藍,什麼都行),在帶寶寶去散步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讓他找出他看到的這種顏色的東西。下一次則讓他挑顏色,你來找。


46. 小幫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幫你做點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在洗衣服之前讓他幫你把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分開。或許你的寶貝還能夠把他自己的衣服都挑出來呢。


47. 圖書館


如果你有週末去圖書館看書的習慣,或許偶爾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就幾分鐘,讓他感受一下那裏與眾不同的氣氛也好。


48. 一次只一種


西方的小孩子在學習字母時,他們的家長都會遵從這樣的建議:一周學一個。比如這周是A,那麼就給他看以字母A開頭的書,把麵包切成A的形狀,用彩筆在白紙上寫A


這個辦法你也可以借鑒,比如一周教一種顏色,學會一個數字等。


49. 舊玩具的再利用


不要著急把他嬰兒時期的玩具扔掉。現在再給孩子那些搖鈴或者小皮球,你會驚異地發現寶寶為它們找到了新的玩法。


50. 回憶那些感受


晚上臨睡前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問問他這一天當中什麼事高興,什麼事令他傷心,什麼是他最驕傲的……幫助孩子回憶一天當中的感受,你可以給他鼓勵或者安慰。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編訪撰文/陳映潔
          
       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莫茲婷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潘榮吉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柯良宜


去年12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正式將「失親教育」納入家庭教育的範疇當中,可見在台灣,單親家庭比例的提升已成為政府所關注的重要現象。單親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影響?單親家長該如何適當提供孩子所需的教養及陪伴?即將面對單親生涯時,父母又該如何對孩子啟口?



單親孩子怎麼想?


所謂「單親家庭」,指的是只有一位母親或父親,帶著18歲以下的未婚子女同住。形成單親的因素有很多,目前以「離婚」所佔的比率最大,另外如「喪偶」、「未婚生子」、「服刑」、「雙生涯分偶」(分居)、「遺棄」等,皆可算是廣義的單親。


不論走入單親的理由為何,對於大人及孩子的生活必然造成很大的衝擊,當這樣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大人們除了傷心、難過等情緒之外,最大的憂慮,可能還是在於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如:經濟、工作、托育問題、法律訴訟、監護權及財產爭取等。


然而,你是否留意過,身旁年幼的孩子此時在想些什麼呢?有哪些障礙正在小小的心靈當中形成,正準備阻礙孩子大步、大步的邁向未來呢?


OS 1:「爸爸媽媽會分開,都是我的錯」/「爸爸或媽媽會死掉,都是我害的」


在連續劇當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不論是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亦或是為了達成某種管教、約束孩子的目的時,脫口而出這樣的對白:「就是因為你這麼不聽話,爸爸才會拋棄我們!」,或是「因為你不乖,所以你媽才會被你活活氣死」,這些強烈帶有負面情緒的話語,雖可能是父母在盛怒、心痛等複雜情緒下的無心之語,卻可能對孩子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柯良宜指出,一般來說,年紀越小的孩子越不具備釐清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和父母親的關係特別綿密,認同感無法分離,當父母間有嚴重的衝突,亦或是其中一方失蹤、意外亡故時,他們往往傾向將過錯歸因於自己不好、不乖,如果再加上父母親在言語上強化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責備心理,抱著歉疚感成長,日後長大也很容易將許多事情的失敗歸咎於自己不對,甚至變得畏縮、什麼都不敢做,深怕做錯事所導致的後果。


因此,單親爸爸或媽媽千萬不要任意將這種錯誤歸因的可怕言語運用在孩子的管教上,即便心情惡劣時,也必須盡量避免諸如此類情緒性的話語,以免加深孩子不正確的聯想。


OS 2:「如果媽媽知道我想爸爸,一定會很生氣,所以我要忍耐


孩子需要父親與母親的愛是一種天性,無奈的是單親家庭的子女(特別是父母離異的孩子),通常只能在父親或母親之間作出選擇,因此,一旦決定後自然會對生活在一起的一方產生較多的依賴和需要,即使內心深處仍對另一位無法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有所懷念,表面上也不願輕易承認。


因此,單親家長最好能夠基於「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的原則,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數落、辱罵對方或翻舊帳,千萬要讓孩子了解一個破裂的婚姻,只是代表一對夫妻由於某些理由而無法適應彼此,但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及血緣關係卻是永遠不變的事實。


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且同理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繼續與另一方保持聯繫,這無損你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相對的,諒解與成人之美,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親密,孩子也會發展得更好、更健康。


OS 3:「我不想讓人知道我沒有媽媽(或爸爸),我怕別人笑我、欺負我」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指出,單親家庭的孩子,對外其實最擔心被同儕貼上負面標籤,甚至是被排擠、欺負,雖然現在的社會對單親的看法已經漸漸脫離負面評價,但是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要向別人承認自己是來自於單親家庭,多少還是有一些壓力存在,也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


其實,單親家庭並不等於問題家庭,雖然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單親這件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或許單親家長可以先為孩子打上一劑預防針,告訴孩子:「從古代的抗金名將岳飛,到現代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創作天王周杰倫,都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單親小孩,所以沒有爸爸或媽媽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不需要感到丟臉或害怕!」。


單親家庭的教養哲學


單親家庭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最常遭遇哪些問題呢?小編與專家們依據家長性別與子女性別,將教養方式分類為4種組合(單親爸爸vs.兒子、單親爸爸vs.女兒、單親媽媽vs.兒子,及單親媽媽vs.女兒),分別進行分析,並提供爸爸媽媽適當的教養建議作為參考。


組合1:單親爸爸vs.兒子


別以權威、力量管教兒子


一般來說,男性會用比較理性的方式來教養他的兒子,常會以自身的標準套用在孩子身上,而兒子從父親那裡學到的,就是如何成為一位男性,漸漸的發展出一種男子氣概。


莫茲婷所長表示,單親爸爸一定是必須外出工作的,而他的父母,也就是阿公、阿嬤通常也會主動介入幫忙照顧孩子,隔代教養常見的問題是,老人家比較能提供給孩子的照顧,就是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需要更多教育、管教的時候,阿公阿嬤往往比較管不住孩子,而爸爸在這種狀況下就必須扮演黑臉,因此,一旦爸爸出現,就代表著管教的時機又來了。


比較令人憂心的是,如果爸爸的管教理念多是以男性的威權、力量來壓制孩子的意見與行為,同時又缺乏情感面的關愛作為平衡,親子之間沒有緊密的關係基礎,兒子小的時候可能還看不出來,等他慢慢長大後,父親就會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因為權威、力量這種方式對他而言已經漸漸無效了。


此外,由於兒子也很渴望得到關愛,這時就很容易向外發展,如:到外面尋找朋友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如果剛好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就容易產生行為上的偏差。


另一方面,如果兒子天生的氣質較為內向,平常又被爸爸管得死死的,他也可能因此而變得比較柔弱,更極端的還會出現焦慮的現象,因為一味的高壓管教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心,事事擔心做不好,害怕被要求、被罵,甚至是被修理,逐漸演變成為退縮的性格。


做個講道理的「大哥」


 莫茲婷所長建議,單親爸爸和兒子的相處要比較像朋友、兄弟,可以用道理來讓孩子信服,而不要使用權力、威權來管控孩子,父親最好能用一種比較像「大哥」的方式和孩子互動,經常和兒子聊天,多傾聽他的想法,從中給予引導、建議,可以為他分析一件事的利弊得失,但也別忘了讓他有一點選擇的空間,盡量不要以規定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否則容易造成兒子不敢、或不願與爸爸溝通。對於兒子,爸爸應該多給予一些肯定與鼓勵。


讓兒子多與媽媽接觸


母親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潘榮吉認為,最好能讓兒子與母親保持良好的關係與密切的接觸,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媽媽是兒子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位女性,是他認識異性的關鍵性角色。此外,因為父親是兒子的楷模,爸爸怎麼對待媽媽,也會影響未來兒子與異性的相處方式。


組合2:單親爸爸vs.女兒


女兒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莫茲婷所長認為,女生相對來說比較需要情感上的關懷、溝通與交流,但是身為男性的爸爸卻往往較不擅長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尤其到了青春期,女兒的身心都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如:生理期來臨需要買衛生棉、因為身體的發育而必須挑選胸罩,父親一方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不一定能提供很好的建議,也往往比較羞於啟口和女兒做討論,在這個階段就會產生一些困擾。


此外,倘若長期和不擅表達情感的爸爸相處在一起,女兒這部分的能力、練習也會較為缺乏,未來在人際關係上可能產生一些問題,與其他女孩子互動時,也會相對容易適應不良。舉例來說,一群女生聚在一起時愛講悄悄話,喜歡找伴一起吃飯、買東西,甚至陪伴對方上廁所,而和單親爸爸一起生活的女兒可能就比較不會有這些習慣,也因為和爸爸一樣不善於揭露內心的情感,她和同儕間的對話話題也會比較直接、表面,就像男孩子一樣,如果再加上跟男生比較聊得來,在女生群裡,也很容易被邊緣化,人際圈會相對較小、較封閉。


缺乏楷模,較男性化


另外,莫茲婷所長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位女孩的父母在她34歲左右就離婚了,父母離異後她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因為她的媽媽是一位化妝師,所以小時後她非常愛穿公主洋裝,也很喜歡女性化的事物,但是單獨和爸爸一起生活之後,她變得越來越少穿裙子,到了青春期,其他女生總是很愛漂亮,而她的服裝儀容卻越來越不修邊幅、越來越不在意,這很可能是因為她在女性的性別角色認同上缺少了媽媽作為學習的對象,而爸爸也比較沒有注意到這部分,所以女孩逐漸發展成偏向爸爸的男性化表現。


練習表達對女兒的愛


單親爸爸對女兒必須多一些同理心,並且試著練習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特別是對女兒的愛與關懷,如果比較不善於口語表達,也可以透過小卡片、書信等方式,以繪畫或文字與女兒交流,對於不了解的女性知識,單親爸爸也可以主動利用一些管道尋求資源,如看書、上網找資料或參加親職講座、單親爸爸成長團體等,來獲得相關的資訊與支持。


尋找替代性學習對象


 至於女性認同對象的缺乏,可以用替代性的角色來加以彌補,這對年紀越小的孩子來說越重要,替代性角色可以是老師,或是家族中的女性親友(最好和爸爸、媽媽是平輩,若是長輩,會有世代差距的問題,可能較不適合),代替媽媽來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組合3:單親媽媽vs.兒子


不要過度保護兒子


媽媽和爸爸的差別在於,媽媽通常是比較注意細節、對孩子照顧較為周全的角色,只是對兒子來說,如果呵護過了頭,反而會變成碎碎念、煩人,或者限制太多。其實,男孩需要的,反而是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他們喜歡媽媽讓他做一些他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莫茲婷所長認為,這是很奇妙的現象,單親爸爸通常會嚴格的訓練兒子必須非常獨立,而單親媽媽的教養方向卻往往不是如此,而是傾向過度照顧、保護兒子,並且想要掌控孩子生活中的所有狀況,以防止他受到任何傷害,但這對男孩而言,非但沒有正面的效果,反而容易造成兒子的強烈反彈。


為什麼沒有男子氣概?


柯良宜老師表示,不同性別的成長經驗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本身有兩個兒子,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我看他們這樣整天吵啊、罵啊、打來打去啊,甚至有時罵的話還不太好聽,我就很不能忍受,因為自己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而我先生成長過程中,和他的兄弟互動有過類似經驗,他就認為男生之間本來就是這樣」。


有些時候,男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像是玩沙、玩土,把自己弄得全身髒兮兮,媽媽往往會因為覺得很髒而加以阻止,但是等到孩子發展到青少年階段,卻反而責怪兒子怎麼好像沒有一點男子氣概、甚至有點娘娘腔,事實上這些可能都是媽媽自己造成的。


因此,媽媽們必須容許兒子發展的方向跟自己原先預想的不太一樣,因為男生玩的遊戲、玩的方式本來就和女生不太一樣,所以不要過分以自己的標準去糾正他們的天性和行為,否則兒子可真的會被養出「脂粉氣」喔。


給男孩多一點自主權


莫茲婷所長建議單親媽媽們,別再整天對著兒子碎碎念了,有時也要還給男孩一些自主權,並且試著用男生的方式來和兒子互動,採取「內細外粗」的教養模式,例如:講話的方式直接明確、簡單扼要一點,不要參雜太多情緒化的成份。此外,平常也可以經常詢問兒子的意見,如:「那你會想要怎麼做?」,讓他有時也可以有機會做一些決定。


別將重心完全擺在兒子身上


柯良宜老師指出,我們其實可以體諒單親媽媽對待兒子的心態,因為自己已經失去一個先生了,當然會想緊緊抓住還沒有失去的兒子。中國古代經常會有一種孤兒寡母的情结,正是由於彼此依賴太深,而發展出一種過於黏稠的共依附關係,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令人窒息的負擔,特別是當兒子娶媳婦時,母親可能還是沒辦法放手,婆媳關係就會非常緊張。因此,單親媽媽要給兒子學習獨立的機會,盡量不要過度干涉兒子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情,也不要將重心完全放在兒子的身上。


多讓兒子與其他男性互動


單親媽媽應儘量避免想要獨佔兒子所有時間的心態,多安排孩子與爺爺、舅舅、男性同事或同儕兄弟們見面,以補償孩子缺少父親作為角色楷模的缺憾,在與同性互動的過程中,兒子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觀察、模仿男性應有的行為舉止。


組合4:單親媽媽vs.女兒


缺乏客觀角色調解衝突


莫茲婷所長表示,單親媽媽與女兒之間的親子關係是最微妙的,她們感情好的時候非常要好,因為兩者同是重視情感交流的女性,再加上細膩的媽媽也比較能夠觀察、了解女兒的需要,所以平常彼此間就像好朋友一樣可以互相關懷。


然而,一旦有所衝突時,母女雙方往往都會用比較情緒化的態度處理事情,卻又缺乏一個男性角色(如爸爸)能夠跳出來理性分析整個事件,而女性較為被動的特質,也會讓雙方都在等待對方先來安撫自己,因此經常難以化解僵局。


易對兩性過度幻想或排拒


此外,女生一開始對男性的印象都是出自於爸爸,缺少父親的女兒,對男性的概念是較為模糊的,不了解男生的個性、特質,特別是年齡很小就失去爸爸的女孩,越容易有這樣的狀況。


未來這些女孩有些可能會對兩性情感過度幻想,希望有人會像爸爸一樣無條件的愛她,要不然就是對男女關係過度的排斥,因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互動,如果單親的原因是因為父母關係破裂,從小又從媽媽那裡聽到許多關於爸爸的批評,她們對男性的觀點又會更負面、不信任且以偏概全了。


理智、幽默的與女兒相處


媽媽和女兒互動時,除了溫柔,最好能夠外加一點理智和幽默,特別是幫女兒處理一些大事、難題時,要經常表現出「我可以!這個沒問題!」的自信與能力,當發生衝突時,最好能夠讓第三者以較為客觀的角度居中調解,彼此也必須練習主動向對方釋出善意,以避免僵持不下的窘境。


單親,如何對孩子解釋?


不論是何種原因導致單親的結果,令爸爸媽媽最頭疼的,莫過於如何和年紀幼小的孩子解釋這種既複雜又難以啟口的事情。該和孩子說實話嗎?怎麼說孩子才能理解?


不要編謊言欺騙孩子


潘榮吉老師認為,告知真相會讓孩子比較有安全感,最怕的是父母親基於保護孩子的理由,或認為孩子無法理解而刻意隱瞞單親的事實、甚至編造謊言欺騙孩子,如:騙喪失父親的孩子「爸爸出國去工作了,暫時不能回家」等諸如此類的理由,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為總有一天當孩子發現真相時,反而會受到更大的衝擊而無法面對事實,同時也對欺騙他的父親或母親產生極大的不信任感。


對敏感的孩子即早說明


有的時候,失去不見得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而是一種漫長的過程。當單親與否呈現一種模糊難解、不可預料的狀態時,究竟什麼時候告知孩子才是適當的時機?


莫茲婷所長認為,這必須考量孩子本身的氣質與認知狀態而定,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如果他都已經感覺到了,大人卻還刻意閃避不談,他會覺得大人在耍他,而產生較嚴重的負面心理效應;但如果孩子還完全不知道或搞不清楚狀況,父母親則可以選擇等事情較為明朗、塵埃落定之後,再好好的跟他解釋,否則萬一最後事情來個180度大轉彎,豈不是讓孩子白白擔驚受怕一場。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說


失親


首先應該設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莫茲婷所長建議父母,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比喻來為他們說明,例如,可以讓孩子觀察蝴蝶成長的過程,會從毛毛蟲變成蛹,最後再變成蝴蝶,告訴他們,爸爸或媽媽現在雖然不能動了,可是之後他就會像蝴蝶一樣飛上天堂。


父母離異


現代孩子對離婚的觀念可能都是從媒體上聽來的,但幼小的孩子即便聽過這樣的事情,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父母可以用小朋友平常的生活經驗來為他們解釋離婚的意涵,他們會比較容易理解,例如:「爸爸媽媽就像你跟你的好朋友一樣,好朋友有時會吵架,但是後來發現每次只要在一起都會吵架,所以我們就決定不在一起比較好,但是我們還是會像以前一樣愛你,對你的愛是不會因為分開就改變的喔!」。


潘榮吉老師指出,對孩子解釋時最好是以較為正面的態度來說明,必須避免批判、抱怨、情緒化、指責對方等方式,為了孩子著想,父母親應該有這樣的共識:「不管孩子最後跟了誰,離了婚的父母至少在孩子面前應保持良好的關係,不要惡言相向,或在背後批評另一方的不是」,因為這麼做雖然能滿足一時的快感、情緒的發洩,但可能無形中影響孩子未來對異性及婚姻的看法而不自知。


父母失聯


莫茲婷所長認為,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失聯,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遺棄、爸爸或媽媽不要他了,這時留下來照顧孩子的父母最好也別選擇欺騙,可以直接了當的對孩子說:「爸爸或媽媽現在不知道在哪裡,會不會再回來其實我也不知道,可是我們努力的找過他了,也許他現在還不想被我們找到,所以我們現在先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怎麼樣可以過得更快樂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使他們不安的情緒能夠找到出口,像是問他「你現在還會想念爸爸或媽媽嗎?」、「現在他不知道在哪裡,你的心情怎麼樣?」,多傾聽孩子的感覺與想法。


以繪本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柯良宜老師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其實沒有太多實際生活經驗來理解事情,也沒有太多語言詞彙來表達感受,所以父母親和他們談「離婚」、「死亡」等概念時,他們往往不懂是什麼意思,也說不出有什麼感受,但實際上他們的情緒經驗卻是很豐富的,和父母分開的那種痛苦感受是非常強烈而有待宣洩的。


繪本是一種幫助孩子理解事件很好的媒材,因為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自然無法站在同一個平台上與孩子討論事情,而現在已經有許多合適的繪本,會從小孩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很多事情當爸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解釋的時候,透過繪本,一方面可以讓大人了解孩子可能會怎麼想,同時也幫助孩子理解事件的整體概念。


此外,和孩子一起讀故事時,父母親還可以隨著情節發展的段落,經常停下來問問孩子怎麼想,引導孩子將他們心中的想法說出來,如果孩子還不具備完整說出自己感受的能力,爸爸媽媽也可以試著揣摩他們的想法,然後問問他:「是不是這樣呢?」,當孩子的情緒能夠抒發出來,他心中的傷痛便能獲得很大的釋放。


 


推薦繪本


給單親媽咪: 


書名:<<量身訂做的爸爸>>


作者: 大衛.卡里


譯者:徐素霞


出版社:青林


簡介:爸爸是可以量身訂做的嗎?書中的小女孩有一位很棒很棒的媽媽,這個媽媽除了高大強壯、聰明美麗之外,她還是個運動高手,而且很會玩拼圖!可是,小女孩只有媽媽,沒有爸爸。所以,小女孩想幫媽媽找一個量身訂做的爸爸。於是,她們在報紙上登了一個廣告:「我們要徵求一個爸爸!這個爸爸要會運動、要很聰明、要喜歡玩拼圖、還要和藹可親!……」。


書名:<<媽媽和我,有時也有爸爸>>


作者:高詠微


繪者:Sophie Library


出版社:大於創意文化


簡介:我和媽媽搬家了。從今天起,我不再和爸爸住在一起。大大的屋子裡,只有媽媽和我。我和媽媽一起烤蛋糕、寫功課、讀故事、去公園餵鴿子……只有媽媽和我。爸爸會在另一個星期帶我出去玩。我和爸爸去爺爺家下棋、去看刺激的電影、去踢足球踢了一身泥巴…..只有爸爸跟我。媽媽說,想爸爸時可以打電話給他。爸爸在電話那邊,我們在電話這邊,有爸爸、媽媽還有我


給單親爸比:


書名:<<大猩猩>>


作者、繪者:安東尼布朗  


出版社:格林文化


簡介:安娜酷愛大猩猩。無論是書籍、用品或房間裡,到處都是和猩猩有關的事物。她天天盼著爸爸能帶她到動物園看猩猩,但忙碌的爸爸卻抽不出空。就在安娜生日的夜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安東尼布朗以細膩筆觸,刻畫出一個爸爸忙於賺錢的單親家庭中的小女孩。他並且營造出一個超現實世界,使主角內心寂寞在此宣洩。其中探討的親子關係和單親問題,值得省思。


給喪親孩子:


書名:<<爸爸的圍巾>>


作者:阿萬紀美子


繪者:麥克格林列茨


譯者:鄭明進  


出版社:三之三文化


簡介:多米有一條爸爸的綠色圍巾,只要媽媽幫他圍上這條圍巾,就會讓多米勇氣百倍、認識許多的朋友,也會有很多快樂的事情發生。爸爸的圍巾,真是一條有魔法的圍巾呀!本書藉由一條綠色圍巾,道盡小男孩對過世的爸爸的思念,令人動容的圖文,感人致深。


 


 


 


 


                                                            

                                                   來源:育兒生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第一個叛逆期:8個月的煩躁您感到陌生


人見人愛的寶寶本來對任何人都微笑,誰抱都沒問題。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再接受隨便什麼人的擁抱,對所有不屬於親近範圍的人都板著小臉,無憂無慮的笑容變成了不安和焦躁;從早到晚粘著媽媽,只要媽媽一遠離,他就不滿地自言自語,嘮嘮叨叨。這樣的時候,往往連爸爸的親吻也不能讓他平靜下來。只有天天在他身邊,給他喂食換衣的媽媽才能靠近他。


到底怎麼了?


寶寶開始認生了,不僅能夠區分親人和陌生人,親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淺的區別。除了最親近的媽媽,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離,以擁有私人空間。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可以任人擺布的娃娃,個性已經慢慢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寶寶的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那些在他視野外的物體就是在另外的世界裏。


他認為媽媽的存在是依賴著他的,如果媽媽離開他,進入一個沒有他的世界,簡直是把他排斥到媽媽的生活之外了,那他怎麼可能接受呢?!設身處地的替他想想:你的寶寶其實真的很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媽媽不能24小時都跟我在一起呢?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順其自然地讓他與陌生人交往,不勉強他,但也別太縱容他。儘量注意給他安全感就好。


別強行和他分開,只為了讓他習慣沒有你的日子。不要指望短暫的消失就可以讓他慢慢習慣與你的分離。


如果你已經開始重新工作,白天必須和他分開,給他留下一個帶有你味道的物品,比如一件柔軟的睡衣,一條絲巾,讓他感到你並沒有完全離開。不要以為他不明白你所說的話,告訴他你會很快回來,不需要滔滔不絕,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句子就足夠了。比如:媽媽喜歡你,媽媽親親你,媽媽很快就回來,這些簡單的句子會讓他安心一些。


不要在他睡覺的時候出發,不要不和他說再見就走。也許你會覺得在這樣做比起在他絕望的哭叫聲中出門要輕鬆的多;但是下一次,他甚至會抗拒睡眠,因為媽媽會在他無知無覺的時候消失。


玩藏貓貓。藏了自己的臉,然後再顯現出來,反覆幾次,再藏自己的臉,然後顯出一個小娃娃,這樣儘管我們不在他身邊,但是替代品還存在。


 


第二個叛逆期:1歲半到2歲半 拒絕的年齡


餵飯的時候,他轉過頭去拒絕;穿衣的時候,他左顧右盼,假裝沒看見;或者直接說!他反對所有我們的建議:出去散散步,或者洗個澡,去外婆家看看,甚至一些平日喜愛的事情他也要故作姿態地拒絕。


到底怎麼了?


到目前為止,孩子只做父母對他說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現在,他開始發現:你們不做他想做的事情。進一步的發現,甚至父母在竭力和他對著幹。他沒權利碰那些漂亮的花瓶,不能吃那些眼花繚亂的食品,不能跑快了不能穿少了不能……


1歲和18個月之間,孩子們從父母的嘴裏發現了這個詞——簡單但是神奇的,帶有權利的詞彙。不,是對自我的強烈確認,不,是對自我意願的深刻表達。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孩子的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了。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他的第一個還是比較容易扭轉的 ,因為他們還沒學會討價還價。首先你要堅持自己主張,然後開始想辦法:這時候可以運用一些分心術,比如說:媽媽要去購物,但是可以經過街頭那個小公園。他一定會自己穿好衣服,忘記自己說過不要出門的。


在一些主要問題上,學會斬釘截鐵:就是這樣,沒有別的選擇!父母之間可以搞配合,意見統一,不給孩子留餘地。


掌握原則:


睡覺時間,好的吃飯習慣,對別人的尊重,這些是您不可以妥協的,其他,比如是穿粉裙子還是紅褲子,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選擇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拒絕也越來越難以被扭轉,以至引起沉不住氣的媽媽爸爸和他衝突。孩子似乎一直在挑釁父母的決定權:到底誰是頭兒?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上,頭兒絕對不是他。當然,有一些父母所採取的息事寧人的妥協做法,或許可以換來暫時的輕鬆,但是小頑固更需要的是學習對事物尺度的掌握。


 


第三個叛逆期:1歲半到4歲半 長脾氣了


他為一丁點兒事就髮發脾氣:被禁止吃一塊糖,你拒絕把手機給他,或者只為了你讓他停下手中的玩具而來吃飯,他就變得出奇的暴力,哭鬧得昏天黑地,而且此時正是他開始說話的年齡,他甚至會說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話:媽媽壞,討厭媽媽之類。


到底怎麼了?


您的孩子目前正處在一個新的階段:人生第一個叛逆時期。從學會說到發動戰爭。他的憤怒經常和他被剝奪的權利聯繫在一起:您拒絕他的願望或者沒收了他的物品。這個年紀的孩子只知道享受歡愉。當快樂被剝奪,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會忍耐和包容;當然,這和他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腦部有關。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保持冷靜


這是正常的孩子舉動,人性弱點,不要喪失教育孩子的信心以及無端去找尋自己教育的錯誤。


如果您大聲喊叫,只會火上澆油。也許他會因為你的暴力舉動而停止哭鬧,但是內心深處他會更加沒有安全感。


面對這樣的哭鬧,不如先自娛自樂轉移注意力。


來,我們來聽音樂!我們來跳舞!如果他還是不理睬你,那麼您可以自己先開始,如果這樣還不能讓他平靜,讓他自己回自己屋裏生悶氣吧。和他隔離一段時間,當他開始平靜下來,重新和他在一起,現在我們可以出門玩了吧?口渴了吧?


在公眾地方和家中,注意用同樣態度對待孩子。


否則,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加上憤怒簡直可以培養出一個好演員。擁有眾多觀眾的注視,在他就猶如找到了保護傘,他會變本加厲地哭叫。如果孩子當眾哭鬧,馬上隔離孩子和眾人,儘快把他帶回家。


避免讓他跟您對著幹,每次儘量給他一個選擇,比如面對早上不願去幼兒園的孩子:咱們去幼兒園,還是上醫院?


每次哭鬧之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都經歷了一場身心疲憊的鬥爭,哭喊後還要伴隨幾分鐘的抽泣,此時應該讓他放心你們的關係並沒有因此改變,輕輕的擁抱讓他忘記剛才的不愉快。最後,安慰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有權利生氣,然後否認他的抗議,雖然哭鬧,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你的決定。


 


第四個叛逆期:2~5 獨立的宣言


突然有一天,他決定什麼都自己幹:自己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摁電梯上的按鈕……甚至自己去幼兒園!誰幫忙他跟誰急;第二天,他又什麼都不想做了,甚至自己的襪子都懶得脫,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到底怎麼了?


從拒絕他人的階段過來,孩子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渴望。獨立完成的願望顯示了他小小的權利慾望,以及挑戰自我極限的本能:他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對自己的環境做多少改變呢?這正是一個讓孩子進步的好機會,但是很多家長卻還沒反應過來,仍然一成不變的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家長善意的保護性措施扼殺了孩子獨立自製能力。另外惰性也干擾和影響孩子的進步,難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鼓勵支援他獨立自主的願望,比如他決定自己穿鞋,儘管左腳穿入右鞋。你要做的是保持事物的趣味性,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僅僅去幫助他記憶什麼標誌可以區分左右腳,最終祝賀他的進步!


一些小的損失是必然的,也許目前您耽誤一些時間,但是從此以後,您會贏得更多的時間。一個孩子有學習的慾望,他心裏的成熟度已經前進了一大步。相反如果您阻止他的求知行為,他可能會喪失這種學習能力。如果您趕時間,那麼盡力在平時多讓他練習或者直接幫助他完成。如果到4歲,他還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進度,那麼您應該重新審視以前的教育方式了。


也許衣服係錯了扣眼,臉沒洗乾淨,接受他做的不是很完美的事情,不要苛求。


當然,您不能忽略安全問題。在他提出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事情的時候,向他解釋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可以做的事情,目前他還太小。讓他期待自己的成長吧。


 


 


 


                                  


                              


 


 


                                             來源:39健康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1.早睡早起的習慣:睡眠對於孩子們的身體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從生活方面來說,早睡早起也可以讓孩子在一天的時間裏都充滿活力。 


2.正確的飲食習慣: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事情也做不成。要讓孩子明白,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營養均衡攝取是多麼的重要。並且要教育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做其他事情,要專心吃飯。


3.自己整理書桌的習慣:不好好整理書桌的孩子,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在找東西上。可以從制定學習計畫和整理筆記開始,來培養孩子勤于整理的習慣。


4.運動的習慣:最近,孩子在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體力卻在下降。只有身體強壯了學習才能搞好。所以,要培養孩子至少堅持進行一種運動的習慣。


5.做家務的習慣:要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作為家庭的一員,也應負起相應的責任來。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諸如自己房間的清潔衛生和垃圾分類回收等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6.先做作業再玩耍的習慣:作業是學習的基礎。不好好做作業的話,是跟不上學習課程進度的。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不論怎樣都先完成作業的習慣。


7.讀書的習慣: 讀書是進行所有學習的開始。如果孩子討厭讀書的話,家長就大聲朗讀給孩子聽,一直到孩子會自己去讀書為止。


8.自己收拾書包的習慣:不放心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而代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們在收拾書包的同時,也是在為第二天的學習做準備,這個時候千萬別代勞。


9.保持清潔的習慣:只有身體清潔了,心情才會舒暢。並且,勤洗手也是預防疾病的最簡單的方法。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從研究上來看,許多表面看似無害,只求方便速效的育兒行為,其實對親子都有負面影響。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研究和專家怎麼說,爸媽千萬別讓孩子「錯」在起跑點上!


1.提早學習,易導致負向學習態度
很多爸媽普遍都存在著:讓孩子「提早學,學得好,學得多」的迷思。但根據研究,孩子要學得好,必須身心夠成熟,加上適齡適性的引導。
如果因為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強迫孩子「跳級學習」,孩子可能因為種種無法控制的外力因素,比如:認知能力不足,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總是做錯,或者小肌肉發展不夠好,手拿不穩筆,總是寫不好而反覆受挫。危險的是,這些長期累積的失敗經驗,易導致孩子產生「習得的無助感」,讓孩子在日後學習時一遇到困難,心中便出現「反正我怎麼努力都沒用」的想法,而選擇直接放棄。

2.代勞、催趕,剝奪自主學習機會
走在路上,你一定常看見許多小小孩,好奇地把玩路上的小石頭,或者觀察起路邊的一朵小花、小草,但很多媽媽常會要孩子快點走,不要亂摸,有時乾脆就把孩子綁上手推車,好專心趕路。當看到孩子不太靈活地穿鞋、穿衣、試著上下樓梯或拿起湯匙試著把食物送進口中,沒耐性陪孩子慢慢「磨」的大人,也常常搶下孩子正在摸索的「任務」,快快幫孩子完成。這些總是在追趕眼前進度的爸媽,也許換來的是和子女提早10分鐘趕赴上課或聚餐,但孩子喪失的卻是自主學習和從「做中學」的好機會。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洪蘭 教授在《科學教養與學習》(信誼)一書中曾指出,從腦造影實驗中可發現,相較於「自己動手做」和「模仿別人」的動作,前者大腦前運動皮質區的鏡像神經元被活化的程度更強,會牽涉到更多不同的大腦部位,如負責肌肉、骨骼運動的大腦區域、眼手協調的區域及它們的回饋系統。而且這個回饋系統會修正動作,使動作越來越精準。因此,爸媽絕不能因為心急,便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


3.過度催促,影響親子關係
爸媽口中常出現的「快一點!快一點!」,原本希望產生提醒及增加效率的作用,但是,如果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快一點!快一點!」,吃飯、洗澡、散步要快、玩耍要趕場,生活滋味顯得貧乏單調,家庭氣氛也易變得緊張。

尤其,年幼的孩子通常應變能力相對較弱,在催促吼叫聲中,容易讓孩子手忙腳亂。當小小孩無法達到大人要求的高效率時,很多已忙得喘不過氣的爸媽常被激怒,導致爸媽的情緒失控,親子關系呈現現一種緊張的對峙狀態。世紀領袖基金會執行長盧蘇偉指出,父母的「急」易造成孩子的挫敗和焦慮,會讓孩子也用情緒化的模式回應父母,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孩子學習和情緒上的障礙。

4.超前學習,易破壞學習胃口
有些坊間的幼兒園或安親才藝班為了「安」爸媽的心,常將學習內容超齡化、甚至國小化,幾乎淪為國小先修班。但是,讓5歲孩子提前學習7歲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識,往往只會破壞學習胃口,讓幼兒過早體會到學習的艱辛,甚至從此厭惡學習。

有些孩子提早學會部分小學課程後,進入小學發現竟然和以前在幼兒園所學一樣,除了可能對學習?生誤解,以為小學課程都很容易、上課可以不必太認真,等到過去沒有學過的新學科或知識出現時,他們就會感到挫折連連且顯得難以適應。

5.
急於解決眼前問題,後患無窮
當很多忙亂的爸媽身心疲憊、失去耐心時,為了讓孩子不吵不鬧,以解決眼前困擾為前提,常忍不住以開電視、手機或iPad遊戲給孩子玩等原本禁止或有限度的「好康」籌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時,甚至常以「如果你XX,我就買玩具或帶你去吃速食(滿足孩子任何無理的要求)」當作獎賞。但以上這種作法,只會讓孩子以為吵鬧,爸媽就會妥協,久而久之,除了會強化孩子錯誤的行為(如:無理哭鬧)之外,也易養成孩子任性的習慣。

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隻在籠子裡怎麼努力嘗試避開電擊都無效的小狗,當牠被換到可嘗試某些自主性行為,以避開電擊的新環境時,過去的挫折經驗會讓牠選擇趴在地上不作任何努力,坐以待斃。


 


 


                                  


 


                                                來源:學前教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1. 當小孩面對挑戰時,如果父母適時協助,會讓他更有自信。


2. 能夠愈挫愈勇的小孩,多半視錯誤為學習的機會,而非失敗的表徵。


3. 同理心並不意味家長同意小孩做的每件事,而是代表努力欣賞並接納小孩的觀點。


4. 當小孩發現自己的長處時,會更願意在其他非專長領域迎接挑戰。


5. 同理心跟「對小孩讓步」無關,跟「習慣小孩」無關,也跟「為小孩設定適當限制」無關。


 6. 如果要培養小孩的受挫力,必須反思我們希望小孩如何描述我們。


7.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但仍不同意小孩所做的事。我們可以接納子女的感受和信受,卻不必然贊同。


8. 同理心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小孩知道我們聽到了他的聲音。


9. 愈能猜出小孩的看法,就愈能了解他們,也就愈好溝通、教導,甚至會愈愛小孩。


10. 家長必須試圖穿上子女鞋子,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


 11. 小孩不照我們所說的去做,而是照我們做的依樣畫葫蘆。幸或不幸地,我們就是小孩的榜樣。


12. 愈能適時地幽他一默,溝通起來就愈順暢。


13. 在和子女的溝通中,如何聆聽及回應,對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攸關重大。


14. 訂出每週家庭時間,親子共同討論家庭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15. 生氣時的溝通型態,經常使問題加劇。尋求他人了解之前,必須先從了解他人開始。


 16. 小孩其實非常聰明,他們可以察覺出父母有事瞞著他們,或扭曲了什麼真相。


17. 不從小孩出生起就開始有效溝通,就無法建立自在的溝通氣氛。


18. 溝通是一輩子的事,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積極的聆聽者,不會有預設立場。


19. 「接納」並不代表你得「同意」,而是要確知小孩的觀點。


20. 對多數人而言,控制自我就是艱難的課題,所以更不應試圖控制子女。


 21. 父母親的融通達變,經常鼓勵小孩知所變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問題行為代表小孩因應緊張和壓力的方式,那實際上可能是發給父母的訊號。


23. 如果想讓小孩改變,父母必須先有自我改變的洞察力及勇氣。


24. 負面腳本的定義,是反覆使用無法引導良好行為的無效言行,它常增加家庭的緊張壓力。


25. 改變負面腳本,並不表示我們拋棄身為家長的責任。


 26. 家長必須為小孩的情緒發展及人際成長鋪路。我們是帶著一輩子的經驗成為父母。


27. 家長應該以明確而非批判的方式界定問題所在,邀請小孩一起解決問題。


28. 讓自己更自在地擁抱子女、看電視時坐近一點,以及用親切的言語溝通。


29. 我們大聲宣告子女做錯了哪些事,而不是做對了哪些事;我們糾正小孩,而不教導小孩。


30. 跟每個小孩都安排特別時段,將減少手足間的競爭對抗。


 31. 小孩在不重視他們的人面前,很難發展出自尊自重、安全感和自信。


32. 送小孩上床睡覺時,會想到小孩是否因你當天所說所做的,更加奮發茁壯嗎?


33. 記得告訴子女,念故事給他們聽,是非常特殊又重要的時間,即使電話鈴響,你也不會去接。


34. 你對小孩是否「稱讚不足」?一天之中,你所說的負面話語是否比正面話語還多?


35. 家長的天生氣質、興趣、目標、生活歷程和期望等,都影響他們對子女獨特風格的觀感及反應。


 36. 當小孩不符合父母的夢想及期望時,考驗就來了。


37. 發展愈挫愈勇的思維,和接納自我的態度是一輩子的事。


38. 與父母通力合作的小孩,都具有為自己訂出期望和目標的驚人能力,而且創意十足。


39. 如果沒有學會欣賞子女天生氣質的差異,或許會對他們抱持過多期望,導致衝突更頻繁。


40. 我們必須把自己對小孩抱持的夢想,以及小孩做為獨立個體的事實分開看待。


 41. 家長對子女的最初夢想,將會影響對待子女的方式,以及協助他們培養挫折忍受力的能力。


42. 給子女貼上類型標籤,不如接納他們的天生氣質。


43. 如果家長的期望與小孩的行為不符合,必須先改變的是家長。


44. 接納不等於讓小孩為所欲為,反而當小孩感覺被接納時,更容易聽從家長的要求與限制。


45. 我們必須拿捏得當,隨時準備協助子女,但切忌事事代勞。


 46. 事先准許小孩不同意是一種策略,它通常會降低小孩的辯解,讓小孩接受新觀念。


47. 一開始是本能,加上鍥而捨,就可導致卓越、成功。


48. 如果我們認為小孩的成就一點也不重要,或不是我們重視的項目,他們會特別敏感。


49. 當家長希望小孩改變的行為改不過來時,可能已經賠上小孩的特長。


50. 成功還得與小孩本身的興趣相關,他必須自認成功源於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行。


 51. 如果希望小孩成績更好,我們應該協助他們滿意自己的成績。


52. 我們經常把焦點放在小孩的錯誤和弱點,忽略長處。小孩需要父母及師長花時間協助他們培養特長。


53. 小孩可能會以各種理由貶低自己的成就,部分是基於天生氣質和經驗。


54. 家長回應子女犯錯的方式最好具有教育意義,而不是羞辱意味。


55. 逆境可以帶來成長,困局是另一種挑戰,不必逃避。


 56. 具備挫折忍受力的小孩較能堅持到底,也比較具有認知客觀局面所需的洞察力和勇氣。


57. 父母應協助增強小孩對「錯誤不但可以得到寬容,而且也在預料之中」的信念。


58. 幽默,會將錯誤的負面力量降到最低。


59. 如果盛怒讓我們產生偏見,認為小孩沒有能力學習,他們就會誤以為錯誤就是能力不足。


60. 擺脫對錯誤和失敗的恐懼,小孩的成就必定更高。


 61. 無條件的愛,始終是父母協助小孩學習面對錯誤和主觀失敗的基本原則。


62. 家長在小孩犯錯時的反應,和示範如何正確面對錯誤一樣重要。


63. 培養責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小孩有機會幫助別人。


64. 千萬不要低估小孩自覺正在製造積極改變時所蘊藏的力量。


65. 小孩不願意上學,有時是為了逃避一種必定失敗的局面所採取的對策。


 66. 如果家長不在由主觀期待或「迷思」主導其行為,小孩的責任感就會提高。


67. 主動關心他人的小孩,會對生命產生更高層次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68. 小孩感受到自己有決定權,就較不會與父母陷入權力衝突。


69. 讓小孩擁有喘息空間,他們會樂於接受忠告。


70. 為小孩提供選擇和決定機會時,家長必須確定,提供的一切選擇他們自己也可以接受。


 71. 如果父母為小孩留些轉圜空間,他們一定更樂於妥協。


72. 詢問小孩希望如何被提醒,有助於避免讓他們解讀成雙親嘮叨。


73. 如果事先考慮到可能的阻礙,並認知解決辦法不只一種時,家庭成員將懷抱希望與毅力。


74. 如果父母對管教角色的理解相去千里,許多問題就會出現。父母同心協力,受益者一定是小孩。


75. 家長必須區分嚴厲武斷的處罰,與實際且公平的罰則。教導小孩自制,必須抱持實際的期待。


 76. 父母必須和小孩共同討論現有的管教問題,同時讓他們參與思考解決對策。


77. 管教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小孩的自律和自制力。


78. 處罰只是管教的一種方法,而且它的效果通常最差。它只教了小孩不應做哪些事,而不是該做的事。


79. 適度的規範和罰則,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基礎。


80. 小孩在觀察父母言行舉止時的洞察力,出人意表。


 81.正面回饋和鼓勵,經常是最有力的管教方式。


82. 自然及合理的罰責,是非常有效的控制工具。我們應該盡可能讓小孩事先知道規則和後果。


83. 許多紀律問題,來自對犯錯與自覺愚蠢的恐懼感。


84. 想要親師關係良好,家長必須主動和老師互動。親師關係疏淡,小孩最受影響。


85. 如果學生認為老師關心他們、對他們另眼看待,他們就會特別受教。


 86. 小孩也應該是自己教育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家長會不是打擊士氣的場合,而是要解決問題。


87. 為了小孩,親師必須儘量化解歧見,積極互動、聯繫和合作。


88. 小孩需要明確的規範、價值觀、切合實際的期望,以及關懷備至的學校。家長必須為小孩提供機會、際遇和環境。


89. 小孩應將大人視為生活中的支援和資源,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法官和批評者。


 


 


                   來源:天下出版 ( 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閱讀發展的進程


·         0-3歲啟蒙閱讀(閱讀型式:共讀──大人朗讀孩子聆聽)


·         3-6歲持續而穩定的閱讀(閱讀型式:共讀──大人朗讀孩子聆聽)


·         6-8歲轉換學習的責任(由共讀型式逐漸轉換到獨立閱讀)


·         8歲以後逐漸邁向獨立閱讀


閱讀發展的兩個關鍵時間點


孩子能否順利發展成獨立的閱讀者,有兩個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         0-3歲能否順利建立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         6-8歲能否順利從早期閱讀邁向獨立閱讀?


0-3歲階段是孩子能否順利建立閱讀的興趣和習慣的關鍵時間,如前幾期電子報所分享的內容所提,我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在孩子習慣於被動接受聲光媒體的刺激之前,先協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並透過孩子感興趣的書籍,讓孩子喜歡閱讀。一般來說,若能在0-3歲階段順利達到這個目標,那麼接下來3-6歲階段的閱讀就不會太困難,只需要持續提供多元題材的書籍,孩子自然能夠持續閱讀。


然而,孩子能否成為獨立的閱讀者,還必須通過另外一個階段的考驗,那就是孩子是否能夠從與大人的共讀,順利轉換到獨立閱讀。一般來說,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結束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之後,就會開始學習國字。這時,孩子會想要試著去認識字,並會隨著所學的國字愈來愈多,而更願意嘗試自己閱讀。此時,隨著孩子識字能力的增強,就能逐漸轉換到獨立閱讀的階段(而非運用閱讀來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這是態度上最大的不同之處)。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順利轉換到獨立閱讀階段。可能的原因有下列幾項



  • 孩子過於依賴大人的朗讀,不願意嘗試自己閱讀。


  • 孩子選到不適合的讀本,太艱澀、太簡單或孩子不感興趣的書籍都無法激起孩子閱讀的興趣。


  • 大人看到孩子能夠自己閱讀有失落感,無法真正放手讓孩子邁向獨立閱讀。

若碰到上述問題該如何解決?


若孩子曾經歷過0-6歲階段的閱讀,那麼不管是因為上述哪一項原因而無法順利轉換至獨立閱讀,孩子本身仍然具備著某種程度的閱讀能力。此時,只要持續提供孩子感興趣且難易適中的書籍(例如:一些專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規畫的橋梁書),孩子還是能在經歷「陣痛」之後,培養出獨立閱讀的「流暢度」(從需要拼著注音符號一個字一個字念,進入流暢閱讀)——最大的關鍵仍在於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和難易適中的閱讀。


若是大人本身的態度無法支持孩子順利邁向獨立閱讀(就像有的大人也會有「分離焦慮」),那麼大人也應該要調整本身的想法:個體的獨立自主發展乃是健全發展的結果,我們必須欣賞並支持孩子日漸發展出來的獨立自主,包括獨立自主的閱讀。


常常覺得,對孩子來說,只有有趣的書和不有趣的書。當他們碰到覺得有趣的書時,就會想要一讀再讀。當然,所謂文學的趣味總會因人而異,而且也不一定全然是令人發噱的直白式趣味。許多的圖畫書,尤其是真正好的繪本,總是在文圖之中蘊含了許多豐富的線索和趣味,循著這些文字和圖像的指引,孩子自然能夠進入豐富的故事當中,不僅能打開他們的視野 ──故事的、文學的、文化的、藝術的視野,同時也能逐步養成自己的閱讀習慣與品味,這才是我們欣然欲見的。


 


 


 


 


                                        來源:阿布拉教育文化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現代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過我們經常是以成人世界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們的教育,將成人就業市場上的競爭、職場生涯上一帆風順的價值觀,拿來設計、評估孩子們的課程,提早替孩子規畫各種知識性的學習,總以為儘早讓孩子學習更多技術性或分析性的知識,就等同於建立良好智力基礎。


從許多方面,我們會發現,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其實正反映了成人自己心中的深層焦慮、不安感及恐懼,這也正是多數成人偏向以左腦邏輯設計的教育方式。而長期習慣於這種節奏緊湊資訊輸入模式的孩子們,卻經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浮躁,有些在青春期就出現了「倉促兒童症候群」(hurried child syndrome),不僅無法正常學習,甚至影響心理、情緒、生理健全發展。


多年來,我一向強調孩子學習過程一定要給予正向鼓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才能讓孩子在輕鬆狀況下達到最高境界的學習成果。之前我們曾經簡單介紹過大腦裡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就像是一個訊息過濾網,當感官系統自環境中接收到不安全的訊息,馬上會觸動邊緣系統下的杏仁核(amygdala)產生恐懼,此時所有注意力會從海馬迴(hippocampus,負責記憶功能)移開,並且將任何輸入的訊息都轉入負向神經迴路,而這些持續壯大的負向神經迴路會直接激發各種自我防衛系統,讓身心處於備戰狀態,各種生理指數都變得紊亂,並出現抱怨或者逃避動作。


所以,如果學習過程可以帶出孩子正向情緒,讓杏仁核保持平靜,身心維持穩定和諧的狀態,孩子很自然就能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各種學習;當海馬迴正常運作,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創造力也都能發揮至最佳狀態。


另外,活潑豐富而多元的學習活動,不僅能激發孩子全腦均衡發展,也能創造出完整、正向的人格特質,特別是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需要讓右腦裡想像力、創造力、熱情等正向、快樂的特質被開發出來。因此我也建議長應該讓孩子多一些機會透過雙手來體驗、探索這個世界,像是繪畫、工藝、美勞,甚至是家事、園藝操作。因為手部肌肉的動作可以刺激腦神經細胞建立更綿密網絡,所以頻繁的肌肉活動可以滋養並調控相關的大腦神經,不僅激發大腦活動,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們在科技、美學、藝術、創造等方面能力,並活出對生命的熱情與感動。當然,也可以利用朗讀、說故事、遊戲和戲劇等活動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語言、推理、歸納等能力。


這些觀念,也就是所謂「全人教育」的根本理念,都是強調全腦發展,身心靈平衡的教育。重視的不只是學術成就,或者是課本所帶來的豐富知識,更講究孩子的行為、思考邏輯、創造力、道德觀念、文學素養、藝術成就、追根究柢與勤勞樸實的習慣培養,並讓孩子學習如何與環境、萬事萬物、周圍人群能夠互相尊重並且和諧共生。我們相信,這樣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有彈性、穩重、慈悲且快樂的人。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一件——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
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孩子遇到困難時輕拍他們肩頭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時一個溫暖的懷抱,孩子回家時的一個問候,還有一句爸爸媽媽愛你的表達。
這是我們採訪的數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愛的方式。還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能在一起,一起來愛我?
專家建議:中國是一個講究深沉含蓄的國家,長輩都不願意表白自己對孩子的愛,可是,孩子們需要家長把愛說出來做出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一直都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又讓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愛,作為家長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儘量享受完整的愛。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二件——請尊重我的個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靚妹都是現在的家長們很願意做的一件事,至於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家長給自己設計的包裝就不管了。有些家長總是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 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有些父母總是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當眾對孩子進行表揚。在我們的採訪中,有80%以上的孩子對家長的這些行為表示不滿。孩 子也重視自己的個人形象。
專家建議:給你的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打扮,讓你的孩子獨立地去從事一些事情,然後說一聲: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實地誇獎自己的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三件——爸爸媽媽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當做笑話對別人講,家長們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通常不能給予適當而及時的稱讚,而對孩子的錯誤,總是不分場合地過分指責和嘲笑。
專家建議:兒童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其尊重培養出來的。尊重意味著你必須將孩子看成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尊重他的個性,不要什麼都替他做主,多對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四件——爸爸媽媽給我當榜樣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以父母為楷模。
專家建議:家長應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因此你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好榜樣,作為禮物送給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五件——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提供一些為人處世的規則,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為所欲為,以及自我約束的重要性。這些教育卻不能是生硬的。
專家建議:你所規定的一切一定要讓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確的。對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對待。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六件——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長在一起遊戲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半個小時,20%的孩子不到15分鐘,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內見不著家長。對於孩子們來說,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檔的幼稚園也代替不了爸爸媽媽。
專家建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時間來和孩子在一起盡情地玩兒,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終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一位的。在玩兒的時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應付,讓他知道你非常樂意與他在一起。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七件——給我一個小夥伴
孩子需要與同齡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夥伴在一起孩子能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會發展出一些新技巧、興趣、責任心等等。可是,沒有夥伴成為現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煩惱。
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把緊閉的房門打開,迎接孩子的夥伴,或是讓孩子走到外邊去接觸更多的朋友。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八件——和我一起養成好習慣


在現在這個時候,這一件禮物就更顯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覺得以前父母不愛打掃衛生,不愛鍛煉,不注意飲食衛生。而近來,家長們都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孩子們很高興。
專家建議:保持你的好習慣。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九件——給我一個可達到的目標


孩子沒有出生就開始學習,孩子剛睜開眼睛看世界就面臨著學習的壓力,孩子剛會說話就開始讓孩子學著閱讀,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目標也一個個地增多,學習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長揠苗助長。他們說:我們要的是學習的動力而不是壓力。
專家建議:對孩子來說,壓力過大會影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來自家長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標要求。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十件——讓我們一起笑起來
我們的父母太嚴肅,太沒有幽默感。這就是很多孩子覺得影視劇裏的父母很出色的一個原因,因為,那些父母總是和孩子一起歡笑。
專家建議:中國的傳統使很多父母覺得,在孩子面前就應該嚴肅,這樣才有威嚴,其實,愛笑的父母會讓孩子看到生活輕鬆和愉快的一面,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文/徐以清


「您的孩子今天跟同學打架!」「您的孩子今天搶了別人的玩具!」相信許多過動症孩童的家長對這樣的對話內容都會心有戚戚焉,尤其是孩子進入學齡階段,行為問題和人際互動問題會越來越明顯,許多家長看到學校老師或其他家長的手機來電顯示就會開始焦慮,甚至開始影響家庭的生活品質,如何養育過動症的孩子往往是家長心中最大的問題。


◎過動兒常與他人發生衝突,主要有幾個原因:


●過動兒在行為抑制能力和自我提醒的能力較差,因此他無法抑制當下的衝動行為,且無法提醒自己考慮事情的後果,當有人惹毛他時,他會先揮拳頭再說。


●過動兒較沒有未來感和時間感,他會把握當下的想法立即做出想要做的事情,所以他無法排隊等待,或當他看到喜歡的玩具時,他無法等待別人玩完後再玩,因此常會出現搶玩具的行為。


●過動兒對感覺整合/調節也不理想,他無法使用適合的力量和動作控制與他人互動,因此常會被同學指控打人,其實他只是想要跟同學玩而已。


與同儕互動和社會適應,是過動兒上學後會面對到的問題,可以把握以下三個步驟,有效率的解決孩子的人際互動問題:


●抽離衝突的情境:當孩子與同儕爭執或打架時,我們必須立即帶著孩子離開原本衝突的情境到另一個安靜的環境中,並慢慢安撫孩子的情緒。


●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千萬不要馬上指責孩子的不是,先理解孩子不愉快的感受,並釐清發生衝突的原因,例如:「他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很難過才打他,對不對?」「你覺得你只是想跟他當好朋友,對不對?」


在理解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能理解他的心情,但不能讓孩子覺得我們支持他不適切的行為。


●與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藉由引導式的討論,讓孩子在討論中自己想出解決衝突的方法,可以使用這樣的問句:「有沒有比這次更好的方法?」「我們下次這樣做會不會比較好?」「你覺得第一個方法比較好還是第二個方法比較好?」


當孩子自己想出解決方法時,他除了能獲得成就感外,也較能在往後的衝突中,使用他自己想出的方法。


過動兒在人際互動的學習中,往往是充滿挑戰和挫折,因此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他們格外的重要,家人必須學習接納他這樣的特質,有耐心地教導他每次的處理技巧,讓他在過程中,重新獲得成就感。有一天,就會看見孩子真的不一樣了。


(作者為台北市宏恩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 1c 2M m8ybExK_VTIr 2M oVQadDQw--/article?mid=82026&prev=82096&next=81907&l=f&fid=73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鎖碎的家事做起來既花時間又費力,如果能讓孩子一起來分擔,不但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



當你到了週末開始想要做家事時,是否突然間發現你的孩子們不是正很入迷的看著電視,就是黏在網路上跟同學一來一往哈拉個沒完沒了? 他們一點也不在意桌上積了多厚的灰。


鎖碎的家事做起來令人感到既花時間又費力,如果能讓孩子一起來分擔,不但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美國WebMD網站提供一些觀念與方法,可以讓你的孩子幫忙分擔一點家事。


                               大紀元 記者:郭慕法編譯報導╱責任編輯:李正雄


讓孩子做家事的價值


許多專家都認為讓孩子分擔家事有助於孩子的行為發展,有其必要性。 子女教養專家吉姆.費(Jim Fay)說,讓兒童感到他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這個家很需要他,這對於兒童的成長經驗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父母不給他們做家事,為家庭付出的機會,他們就無法體驗到這種感覺。


親子教育專家珍妮絲.柯恩(Janice Cohn)指出,樂於助人的行為不僅能夠提升兒童的自信心,而且可增進他們在處理校園與社會人際關係上的智慧與技巧,減少情緒低落與焦慮所帶來的心理失序。


親子教育專家伊麗莎白.潘特立(Elizabeth Pantley)指出,讓孩子做家事還有更多的好處︰


●做家事是建立成就感的最佳途徑。
●做家事讓孩子了解維持一個家有哪些事情必須完成。
●做家事可以幫孩子建立做工作的良好習慣與態度。
●做家事能夠讓孩子學會真實生活的技能與寶貴的經驗,順利地邁入成年生活。


此外,孩子在家中負擔一些家務,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兼任副教務長邁殷太(McIntire),經常與那些即將退學的學生面談。他認為缺乏責任感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是很大的,那些仍住在父母家裡而且學費完全由家長負擔的學生,是退學的高危險群。他們覺得退學對他們並沒有什麼損失,因為他們自己並沒有付出什麼,所以也就沒有損失什麼。


父母常犯的錯誤


許多家長在一開始就堅持要求完美,但是這樣反而會使家事分工成為家長與孩子間的戰爭,造成家事延宕,或讓家長不得不接手去做孩子做得不完美的家事。


其實,你要讓孩子有機會在實際做家事中學習。如果你一再的重做孩子做過的家事,等於是在暗示孩子,他們並未將家事做好,反而降低孩子幫忙做家事的意願。


另一項容易犯的錯誤是,父母總是等到孩子完成家事才給予讚賞,或者一點都沒給予讚美與獎勵。


此外,讓孩子做家事要維持長期的一致性,如果父母親沒有規律的要求孩子幫忙做固定家事,孩子便可能會偷懶放著不做,他知道反正會有人去做。


互助合作取代強迫


父母親在要求孩子做家事時態度與語氣也起著一些關鍵作用,例如,若家長要小孩幫媽媽折一下衣服時可以這樣說: 「請你幫媽媽折一下衣服好嗎?我需要你的幫忙」,這樣的口氣不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在命令他或在懲罰他。


要讓孩子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分擔家事,剛開始可能必須常常提醒孩子去做,但是一旦養成習慣就不需要你一再提醒。


常常提醒孩子去做可能會讓人感覺很嘮叨,你可以改變方式,把必須做的家事列出來讓孩子自己挑選要做哪些,當然你必須確認孩子所挑的工作是他有能力完成的。家事列表最好要包括三個欄位:每日與每週的工作項目,完成時間及是否完成。


分配家事的技巧


這裡有一些分配家事的技巧可以參考:


●完成家事的時間要充裕:這樣小孩可以利用休閒的時間來完成分配的工作。


●工作項目要具體明確:例如你只說「請把你的房間打掃乾淨」,這樣可能不太明確。因為孩子可以把你的話解讀為只是把地上的垃圾收拾掉而已。你可以告訴孩子說,把床上的衣服折好放到衣櫃裡,把書收拾到書架上,把玩具放到箱子裡,把垃圾掃乾淨等等。


●要先教會如何做才讓他單獨做:一開始要先一步一步示範給孩子看,然後看著孩子做,等他學會以後才讓他自己做。


●要經常給予讚美:必須是真心的讚美而非應付式的口語,不然你的讚美到最後會失去威信。特別是年紀較小的孩子,不要等到工作完成了才給予讚美。


●提醒做家事的方式要適當:專家認為,最好不要去提醒孩子要做家事了。你要有一個預備的計畫,以防孩子沒有如期去做分配的家事。如果你認為非要提醒不可,可以用「當完成某事後,就可以….」的技巧,例如你可以提醒孩子說「當你餵了狗後,就可以吃晚餐了」。


勿將零用錢與做家事掛鈎


給孩子零用錢的目的主要是教孩子如何處理金錢,與做家事的目的並不同,因此專家建議不要將零用錢與做家事掛鈎。尤其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可能對金錢較沒興趣,金錢並無法引發他做家事的動機,他可能就會乾脆選擇不做家事。


但是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已經建立了對家庭的責任感,對於一些較難的家事,不妨給予少許金錢做為激發孩子做此類家事的動力。


依年齡分配家事


家事的性質也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家長要觀察孩子是否了解你要他做什麼,以及孩子的體能是否可以勝任,然後適時的調整。例如:你要小孩子幫忙將叉子放在餐盤的左邊,他如果不懂,就叫他將叉子放在桌上即可。但是也不必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例如已經很會電玩的孩子他是很輕易就可學會如何操作電子化的洗衣機或洗碗機的。


隨著孩子的成長,不要因為孩子大了就讓他們把家事的習慣也丟了,因為這是家庭成員的責任。


這裡列舉一些適合不同年齡孩子做的家事。供讀者參考:


●2到3歲:收拾玩具、書本,補充寵物的食物,掃灰塵,清理掉落食物。


●4到5歲:整理床舖,倒垃圾,取信件或報刊,清理桌子,除雜草,澆花,自洗晚機中取出碗盤,清洗塑料製的餐具。


●6到7歲:待洗衣物分類,掃地,餐具擺放和收拾餐桌,幫忙準備午餐,除草和掃樹葉,接電話,自己倒飲料。


●8到9歲:做早餐,撿洗蔬菜,烤麵包,協助做晚餐,餐後清洗桌面,將碗盤放到洗碗機,收拾屋內雜物,用吸塵器吸地板,縫鈕扣,溜狗。


●10歲以上:割草,洗衣服,用現成鬆餅粉或蛋糕粉做鬆餅或蛋糕,在家長監督下做簡單的烹飪,清理廚房及烤箱,燙衣服,折疊衣服,更換床單,清洗浴廁,擦窗,洗車,照顧弟妹。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

有機會坐計程車,我通常會和運匠們聊聊天,但是絕不聊政治和私事。我最喜歡聊教養問題,一趟二三十分鐘的路程,聊天可不是浮光掠影,真的可以讓我深入了解到社會百態中男性教養的方式與哲學。

昨天送完孩子趕往電台接受新書訪談的路上,我坐到了一部年過七旬老翁的車,這位白髮蒼蒼卻老當益壯的運匠,說起話來非常有精神,腰桿挺直,滿面笑容,態度相當熱忱,完全感覺不到入行幾十年的疲態與無奈,感覺就像第一天來開車似的,非常帶勁。

我當然好奇這麼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家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的工作。


「沒事做啊!這樣比較好過日子啊!我媳婦一天只准我開五小時,因為怕我坐太久,傷身體!」細問之下,才知道他有三個孩子,兩個哈佛大學畢業,一個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聽他一路辛苦栽培孩子的過程,真是感佩之至!但是當他提到自己三個孩子都是「兒子」時,我的眼睛睜得雪亮,因為這位前輩跟我一樣也是三位「公子」啊,而且絕對可以大聲驕傲的和我說嘴,我迫不及待和眼前這位成功教育家取經。


不過他一開口,我正啜飲的咖啡差點吐出來。


「我不相信『愛的教育』!」老翁斬釘截鐵的說。


「所以你以前會打孩子?」


「當然!我是軍人出身的,對孩子很嚴格,尤其我生的是男生,一定要從小把他們的品行道德引到正途,男生不能不好好管教啊!」

生養三個小公豬的我在當媽媽十一年以來,常常能深刻感受到男孩女孩的大異其趣,男生天生喜歡挑戰,喜歡試煉,我發現我天天都要整理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把持好「尺度」,提醒自己不斷回歸到堅固的底線,絕不讓小皮豬們隨便越雷池一步,才能教化管束好男性天生難以理解的不馴,因此對他所述「對男孩要嚴格管教」深表贊同,然而對他劈頭一句「不相信愛的教育」卻充滿遲疑。他繼續補充:  「我打孩子有兩個原則,第一:絕對不在別人面前打;第二,打品德,不打成績。」

他解釋,小孩子書讀不好,或許和天性、興趣、資質有關,未必是他的錯,但是品格不好,做事不認真、不盡責、不守規矩,就一定可以糾正,而且一定要糾正。然而無論如何,當下他會忍住,把孩子帶到沒有人的地方再來處分責罵;如果在家,他會把孩子帶到房間,房門一關,再來處罰。這樣,一對一、面對面,旁邊沒有別人,孩子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做錯的地方,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對他的眼光,也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事,全世界都在唾棄他。一方面,一定要讓孩子得到了教訓,好好反省,了解分際;另一方面一定要堅守孩子的自尊,不要讓他們失去向上的意念。

 

「打孩子罵孩子沒什麼大不了,像我們這一代都是被打大的,也不會忌恨自己的父母,我小時候也皮,要是我小時候沒被狠揍,恐怕現在會是個狠腳色!不過有一點非常重要。」他再三強調:「你不要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因為你保護好他的自尊,他才會懂得尊重自己,願意做好自己。」 

聽完他的話,我馬上開始反省,有時候,我真的也沒有顧慮到孩子的自尊,孩子惹我生氣的當下,往往話就衝口而出,甚至當著別人面前,也就毫無顧忌的開罵起來,完全沒有顧慮到孩子當下的感受,尤其孩子愈來愈大,對自己的感知愈來愈深刻,這智慧老翁的當頭棒喝來得正是時候,孩子做錯事,我們罵的時機不對,用詞不當,不但沒有達到糾正的效果,反而破壞了孩子努力求好的本心與善性,甚至讓孩子模糊了是非焦點,我們的好意教誨或許最後變成了孩子的忌恨與不安的來源。 

我也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我最不喜歡家裡有客人的時候,被爸爸媽媽嘮叨,即使是幾句不怎麼言重的話語,但是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我,就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侮辱,將心比心,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孩子有錯一定要嚴格以對,但是不論是在外人面前,乃至於阿嬤、外婆、姑姑、叔伯、阿姨,甚至是孩子的爸爸、哥哥、弟弟的面前,都應該要小心翼翼的維護孩子的自尊,顧慮他們的感受。 

老翁又補充:「我連孫子都是這樣教的,我把孫子當兒子一樣的教導,會體罰,但是絕對是只有我跟他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甚至都到學校跟老師說,就怕老師不處罰,但是很怕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嚴厲處分,不給他面子!」 

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古雷(C.H.Couley)提出「鏡中我」的概念: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從他人口中、眼裡的各種綜合評價,建立起對自己的形象概念。擁有正面且穩固的「鏡中我」,就是擁有自尊心的人,這樣的人具有自知之明,願意求好,擁有榮譽心,有力爭上游的成就動機。反之,一旦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就會變得凡事無所謂,不痛不癢,習慣了別人異樣甚至唾棄的眼光,所以根本就無法砥礪自己,避免犯錯,淪落到「無恥之恥」的敗壞極致。 

兒童自尊心的影像正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所有親人、師長、朋友、同學等表現出來的態度、褒貶、喜惡等,真的就如同一面鏡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心像,而我們做父母的,影像力最為巨大,在孩子可塑性最強大的時候,讓我們提醒自己,耐住性子,調教他們的起步,就從建立他們健康、正面的自尊開始吧! 

大力推薦教養好書,父母們,想想你是否給孩子一輩子真正的幸福?

幸福教養:讓孩子受用一輩子的關鍵幸福力 /彭菊仙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寶寶一個半月大時,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時間,我順手拿起手邊的故事書,將封面對著他。其實當時只是好玩,結果卻驚訝地發現,他應該尚未發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規則地上、下、左、右轉動著看完了一頁,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頁,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動了起來,而且一頁接一頁看下去。我無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麼,但這個發現卻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會對書本感興趣。於是,誤打誤撞地為他開啟了閱讀人生。


餵奶、翻書、說故事,同時進行


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媽媽一手餵奶、一手拿書,哪來第三隻手翻書呢?所以,我會準備特別做給小小孩看的厚板書,比較容易用一隻手翻頁,然一邊餵奶、一邊翻書、一邊說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準備十幾本童書在手邊,只讓嬰兒看每本書的封面,這也是挺不錯的做法。


有時候,我會選擇靜靜地陪他,讓他自己看;或是讓他邊看圖,我則一邊嘰嘰呱呱地解說著內容──這樣總是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神經有問題,怎麼對著沒有反應的嬰兒自說自話。其實,一邊餵奶、一邊看書的順帶好處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覺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會因為其它事分心而無法喝完牛奶。


母乳媽媽專心享受當下!


如果媽媽是餵母乳呢?那要怎麼一邊餵奶、一邊看故事書?請各位媽媽教養孩子時,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覺來變通實行,不能死守著書上所說的來做,所以碰上餵母乳時就別想著還要念故事書了吧!我覺得餵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親子時光,這樣的時間稍縱即逝、而且一去不復返,所以好好地專心享受它吧!


說真的,很多時候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什麼都不會做的嬰兒還是眼睜睜地望著你;這時候對媽媽來說,念故事書是打發時間,而對孩子來說,則是蘊含了無限可能的教育功能,這麼簡單好用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書本都可以念


要幫這個階段的孩子念故事書最容易,也可以最隨性;家裡的任何書都可以隨手拿起來念,也不用拘泥於要怎麼念。我可以肅穆地念起阿彌陀佛的佛經,也可以用歌劇的架式念起唐詩,只要家裡的嬰兒沒有大哭抗議,怎麼做都可以。


一位在紐約學畫的朋友,也是從女兒一出生不久,就開始給她看不同畫家的作品畫冊。朋友表示,如果不是聽到我說兩個月大的寶寶會看書,她也不會想到要幫這麼小的孩子念故事書或是讓她看畫冊。朋友還發現,當女兒八個月大時,就好像很有主見地,會特別喜歡某個畫家的作品,只要拿到這位畫家的畫冊,就會靜靜地欣賞好久,像是上輩子就認識這位畫家呢!


如何把握讓孩子愛上書本的黃金時期?


只要孩子還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讓他們愛上書本的最佳時機。因為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睡覺和喝奶,其它時間通常都是處於非靜止狀態;所以只要遇到孩子願意平躺下來,會趕緊挨著他們旁邊躺下(趁這個機會趕快休息一下,等會兒才有體力再戰),然就這樣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書來。


以下的時機,都非常適合用來念故事書:


1、用奶瓶喝牛奶的時間


2、用奶瓶喝水的時間


3、睡覺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時


5、孩子早上剛醒來,還乖乖躺在床上時


這些時機每天都會在生活中出現,所以非常適合,而且通常這時孩子都已經自動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