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


 


楊文麗從事兒童心理諮商輔導工作超過十年,一雙兒女(女兒小六、兒子小三)去年起在家自學。在沒有鐘聲和考試的環境裡,姊弟倆如何自動自發,養成紀律?


 



從孩子幼稚園起,擔任台北市國中小駐區心理師的楊文麗,每天各給他們一張「時間表」,上頭列出當天要做的事。她只給方向,由他們來決定順序、規劃時間,做完後,自我檢核是否達成預定工作。


 


這個訓練是要孩子建立一些步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接下來怎麼做,先計畫再行動,最後完整做完,變成獨立個體,不需家長跟在旁邊當糾察隊。比如兩點零一到兩點五十九分要練鋼琴,做好後打個圈,孩子減輕了自己的壓力,家長從旁給予正面肯定。


 


「設定的時間表和要求,絕對要依照他們辦得到的標準來訂,成功經驗很重要,」楊文麗說一定要相信孩子,信任可以讓他們長出能力。


 


把目標列在清單


楊文麗的另一樣教養工具叫「生活清單」,她建議家長花時間思考自己的教育目標,把重點列在清單上。楊文麗以二○○九年的清單為例,她希望孩子達到的項目有起床摺棉被、為他人服務、把該做的事情負責好以及物歸原處。這些規則經親子討論後決定,孩子也知道父母的期待是合理的。而且楊文麗發現:「經過他們自己決定的事,效果會比較好。」她也會刻意分派適齡的任務,讓他們從做中產生「我能」的感覺。


 


時間表與生活清單,結果由孩子自評、兩人互評,整體進度由楊文麗掌握。


 


姊弟倆達成預定工作後,會得到實質回饋與父母的正向肯定。他們累積的點數能兌換週末想看的影片,或玩十五分鐘電玩。如果把事情做完,在晚上九點前上床,楊文麗會講長一點的大故事;九點半有小故事;十點就只有他們最愛的放鬆練習。


 


留學德國的楊文麗從歐洲帶回一套放鬆練習,效果跟靜坐類似,讓孩子從中練習控制自己,體會放鬆。她帶的小團體最後都會有放鬆練習,能有效提升專注與自我控制,孩子很容易入睡。每晚楊文麗帶孩子先調整呼吸與坐姿,把注意力放在局部肌肉上,然後閉眼跟著她的引導,輕鬆飄到星光下或森林裡。


 


在放鬆當中,楊文麗會帶著他們一起回想今天不錯的事,強化他們良好的自我感覺。比如:「弟弟今天好誠實喔!把早餐店多找的錢退給老闆。」讓孩子了解,他們就像小天使一樣,結束快樂的一天。這種對別人滿足、對自己滿意的感覺,會讓第二天過得很好。


 


如果約定的事情沒做到,楊文麗會取消權利,告知界限。例如有次到了十點半姊弟還沒睡,弟弟吵著要放鬆練習。楊文麗堅定的說抱歉,時間已經超過。弟弟不放過一直敲牆壁,讓她有點發怒。此時姊姊要求弟弟設身處地,體諒媽媽已經累了。等楊文麗離開後,姊姊模仿她的口吻帶弟弟放鬆:「吸氣、吐氣」「吸氣、吐氣」,弟弟就睡了。「我聽著幾乎要掉淚了,因為孩子滿挑戰我的堅持,我知道即使留一點點空間也會有問題,但他們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隔天一早楊文麗馬上讚美姊姊,也很開心弟弟配合姊姊,姊姊倆都很得意。


 


孩子偶爾吵鬧時,楊文麗認為,分清楚大人和小孩的界限,家長不被遷怒、自我控制很重要。孩子的行為牽動家長情緒時,家長最重要的是停下來想想發脾氣的原因。「有時小孩的情緒也會卡住,我們應該坐下來傾聽,並協助他們了解管教的動機,做雙向的溝通,」因此楊文麗認為,家庭成員彼此的信任關係與平時的陪伴很重要。


 


楊文麗施行正向管教時,另一半也要配合,先生是重要資源,要儘可能讓他知道她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我會很正向的告訴先生,『你以後是個不得了的爸爸喔!』把指責他不足的衝動收起來,因為正向溝通用在小孩、大人身上都很管用,」楊文麗篤定的點頭。


 


從一而終,自小就給孩子建立清楚的價值觀和方向,讓孩子循序漸進,從他律到自律。楊文麗說:「我要的是他們可以負責自己行為的狀態:你可以選擇這個得到好的結果,或是選擇那個得到壞的結果。你有選擇的自由,也知道結果,你是獨立的個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