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幼兒疾病、發展 (3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摘自《養出有抵抗力的孩子──越早知道越安心的育兒健康常識》/吉崎達郎‧明橋大二著/如何出版/圓神提供






   小孩子會突然發燒。 有時家長是之後才察覺說,「這麼一說,昨天開始,孩子心情就不太好」,但大多數情況是「咦,剛剛還很有精神的在玩!」而且,還是大人一般不會有的高燒,所以總是讓大人手足無措。 小孩子的發燒,幾乎都跟病毒和細菌有關。一聽到發燒,一般都會覺得是「壞事」,但事實上,那是身體為了與細菌及病毒作戰,而故意升高體溫的

 傍晚開始發燒,隔天早上終於退燒,但下午會再度開始發燒。這種情況很常見。就算只是單純的感冒,也會連續兩三天發燒,家長不用太過驚慌。 發燒時,一般人最擔心的事情便是「持續高燒,腦袋會不會燒壞了」。看著持續發高燒而沒有精神的小孩子,的確是會擔心大腦有無受到影響。不過,就算是40度的高燒連續幾天,也不會由於發燒而對大腦產生危害,或者留下後遺症。雖然家長還是會擔心,但只要不是把小孩丟在車內而中暑,只是發高燒而己,是不要緊的。 而且,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性沒有關係。發高燒,並不表示就是嚴重的病症。

 就像發燒是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免於病毒及細菌的侵襲而產生的防衛反應一樣,咳嗽、流鼻水、嘔吐及腹瀉等症狀,也是身體為了排除病毒及細菌所表現出來的防衛反應。 些症狀本身並不是壞事,不好的是病毒以及細菌 我在大學教學醫院工作時,遇到一位頗為幽默的住院病人。他在病房的門口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病毒跟細菌等小朋友,請不要進來」。這位病人因為在進行化療,所以抵抗力很差,為了避免感染,一直都很小心謹慎。因為病毒跟細菌小到肉眼無法看見,所以不能知道它們何時會進來房間,何時出去,也不能從房間裡把它們抓出去。因此能做的也只是張貼像這樣的告示。

 這些可以看得見的症狀(咳嗽、流鼻水、嘔吐及腹瀉) 雖然並不是不好的事,但會因此消耗大量的體力,也可能影響睡眠及食慾.。在這種時候,可以讓小孩喝下退燒藥讓體溫下降,房間加濕以抑制咳嗽,協助吸出鼻涕,讓呼吸順暢,暫時控制飲食避免再嘔吐,等等,採取這些照護方法也很重要。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摘自《養出有抵抗力的孩子──越早知道越安心的育兒健康常識》/吉崎達郎‧明橋大二著/如何出版/圓神提供






照顧小孩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用水滋潤身體」。關鍵字就是「水」。


發燒的時候,咳嗽不停的時候,鼻涕多的時候,嚴重腹瀉的時候,排便有問題的時候,因為肌膚有問題而煩惱的時候,燙傷的時候,跌倒擦傷的時候,關鍵都是「善於利用水」,而決不是「吃藥」。

接下來,要具體的說明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的照顧方法。 醫師所開立的處方藥,請依醫師指示說明服用。


小專欄:人是由水構成的

人的身體絕大部分是由水構成的。日常生活中,身體會自然的呼吸及流汗,在不經意之中,水份會慢慢流失。因此,每天要靠喝水以及吃進去的食物來補充水份,多餘的水份則是以尿液的型態排出體外。 由於激烈的運動或生病,體內水份大約流失2~3%時,身體就會響起感到口渴的注意燈號,當身體流失了4~5%的水份後,會發出讓你感覺到疲勞、無力、頭痛以及暈昡的警報。身體對水份的變化非常敏感,馬上就會有反應,以確保體內的水份含量。


沒有水,人就無法存活。人體要保持一定的體溫,水更是擔任重要的角色。肺部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將營養及氧氣送到身體的每個部份、幫助消化吸收 活化新陳代謝、排出老廢物質,在這些工作中,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 相對於體重的百分比。體重五十公斤的人而言,2~3%的水相當於500cc寶特瓶水,二到三瓶的份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我們總會要求懷孕的媽媽們,要注重自己的飲食、睡眠與情緒。然而一項新研究指出,準爸爸們或許也要以同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飲食習慣。

一項刊載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報告顯示,若是父親採取高脂肪的飲食,將引發孩子的代謝性疾病。這是第一個證實父親與子女代謝疾病間,有著「非遺傳性關聯」的研究。

這項由澳洲及美國研究者所做的實驗,以高脂肪的飲食飼養年輕的雄老鼠,讓牠們與健康的雌鼠交配,隨後追踪他們下一代雌性的健康。

結果顯示,這些胖鼠爸的「女兒」們,在進入青春期前,就罹患上糖尿病,牠們的血糖濃度,比起健康雄鼠的孩子高了2倍。

這份報告指出,這些食用垃圾食物實驗鼠的下一代「女兒」們,其體內只能產生一半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的荷爾蒙(功用是降低血糖),是導致罹患糖尿病的關鍵原因。

雖然此實驗只針對雌性的幼鼠,但雄性的幼鼠也被認為會受到影響。

研究者認為,脂肪過多的食物,會造成實驗鼠的精子產生變化,造成下一代的新陳代謝有問題。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瑪格麗特.莫里斯(Margaret Morris)說:「如果此研究結果適用於人類身上,這就意味著男性必須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管理體重。這已不單是個人健康問題,也是為下一代著想。」

針對這項報告,英國糖尿病協會的弗瑞博士(Lain Frame)向《每日郵報》表示:「此研究結果若運用於人類身上,有助於改善2型糖尿病的危機。我們將會密切關注這塊帶給人類希望的研究領域。」

這項實驗的研究者表示,因為難以控制環境變數,很進行人類實驗。但如果在人類身上也有同樣效果,或許可以解釋日漸增加的肥胖人口。同時,研究者也呼籲,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準爸爸們要努力控制飲食和體重。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都希望孩子吃的營養與健康,不妨透過「紅黃綠燈交通號誌食物分類」,簡單的選擇對身體較健康的食物種類,改變不好的飲食習慣,選擇低油、低糖、低鹽,較健康燈號的食物,讓孩子在均衡健康的飲食環境下成長。


想要吃得營養均衡又健康,是每位父母親對孩子的期盼。


 


每種食物都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卻沒有一樣食物能夠涵蓋所有的營養素,因此依照每日飲食建議「適當」及「多樣化」地吃,選擇相對熱量較低、營養素較豐富的食物,在合理的範圍內做彈性的調整,建立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習慣,以達到「均衡飲食」的效果,但大多數民眾會認為要落實在日常生活飲食上有困難,因此紅黃綠燈交通號誌食物分類應運而生。


 


紅黃綠燈代表哪些食物?


 


「紅黃綠燈交通號誌食物分類」以均衡飲食為基礎,衛生署的飲食指南為骨幹,將食物依據熱量以及營養成分,加以歸類,再將「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的概念轉換於食物中,提供給大家選擇食物的參考,除了特殊的健康狀況外,只要適當地食用,控制攝取及使用頻率,所有人都可以吃出自己想要的健康。每天按衛生署飲食指南中的建議量攝取六大類食物(五榖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再按燈號於各類食物中選擇較健康的種類,即可聰明搭配。


 


(一)綠燈食物


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可促進身體健康,是每天必須選用的食物。包括低油、低鹽及低糖的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及蔬果類。例如:米飯、饅頭、低脂奶、涼拌豆腐、清蒸魚、烤雞、蒜泥瘦肉、燙蔬菜及新鮮水果等。


 


(二)黃燈食物


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油、糖、鹽分含量較高,是必須限量的食物。包含油、糖、鹽分較高的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及蔬果類。例如:炒飯、甜鹹麵包、全脂奶、油炸豆腐、煎魚、炸雞、炸豬排、大油炒蔬菜、水果沙拉等。


 


(三)紅燈食物


只提供熱量、油、糖、鹽分,而其他必須營養素含量很少,只可偶爾選擇的食物。包括高油、高鹽、高糖的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及蔬果類。例如:炸薯條、洋芋片、豆腐乳、鹹魚、臘肉、香腸、培根、醬菜、蜜餞、甜果汁、糖果、巧克力、汽水、可樂等,但是平日最好還是保持安全距離。


 


食物分類依對象做調整


 


關心家人與自己究竟吃了哪些食物並不難,透過「紅黃綠燈法」可以簡單的選擇對身體較健康的食物種類,藉此改變不好的飲食習慣。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有時難免嘴饞,要完全忌口,根本不可能辦到,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偶爾吃,在份量和次數上稍微做修正」。


 


最受小朋友歡迎的速食,應用的道理也一樣,例如:可樂、汽水,只含糖分不含其他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是紅燈食物,不要每次都點,原本喝兩杯汽水,現在改成喝一小杯,利用紅黃綠燈法隨時警惕,在份量和次數上做控制,即使偶爾吃一些對健康無益的食物,也不致於吃過量。


 


家長應儘可能將綠燈食物穿插在孩子的飲食中,例如煮紅燒肉時,可多加一點番茄、白蘿蔔,少放肉或是用豆類代替肉,並以漸進的方式和讓孩子多喝開水,來減少紅燈食物的重口味刺激。


 


透過「紅燈避口、黃燈淺嚐、綠燈可食」的彈性原則,就可以落實均衡飲食的原則。


 


另外,由於紅黃綠燈交通號誌食物分類的重點,在於食物中的油、糖及鹽的「定性」,因此在這套分類法中,食物會依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銓釋,即使同一種食物,它的燈號歸屬也會因人而異。以全脂鮮奶來說,對於正常體重的小朋友而言是綠燈食物,但對於體重過重的小朋友、成人來說因脂肪含量較高,所以歸類到黃燈食物。


 


以蒟蒻為例,蒟蒻是一種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質的低熱量食物,對需要體重控制的人而言,因為蒟蒻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質,易產生飽足感,歸屬為綠燈食物;但對需要足夠熱量及蛋白質以確保正常發育的瘦小兒童而言,因胃容量有限,又易產生飽足感,而歸屬為黃燈食物。對生長發育期的兒童而言,在做燈號分類時,思考的道理也一樣。


 


在均衡健康飲食下成長


 


近來黑心食品充市,為此衛生署建立「食品安全警報紅綠燈」機制,紅燈食品是指會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如病死豬肉等;黃燈食品是指有危害人體之虞的食品;綠燈食品則泛指所有合格食品。明確告知消費者哪類食品是屬「紅燈」的黑心食品,哪些屬警戒期的「黃燈」食品,哪些又是大家能安心食用的「綠燈」食品,以減低消費者恐慌,保障民眾食用健康,為維護安全飲食作好環境把關。


 


家長只要在日常飲食中多用一點心,選擇低油、低糖、低鹽、較健康燈號的食物;或減少日常飲食中紅、黃燈食物的攝取;進而逐步將日常飲食中的紅、黃燈食物更換為黃、綠燈食物,便能輕鬆地讓孩子在均衡健康的飲食環境下。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3935&prev=23936&next=23934&l=f&fid=48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語日報特教專欄 / 文:許多


 


 


  語言溝通包括輸出和輸入,不管輸出或輸入,任何一方發生障礙都是語言溝通有問題。


  輸出指的是說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輸出有問題的人,要他正確回答別人的問話是有困難的,有時候他們所說的話就像電報的「有事速回」般簡短,因此被稱為「電報式語言」,特徵就是:沒有修飾詞「非常、很」;沒有語助詞「的」;沒有連接詞「和」;不會使用代名詞(如你、我、他)。例如:「我要喝水」通常只用「喝水」兩個字代替;很少用「因為……所以」來表達需求。


 


  輸入指的是聽的能力、語言接收能力。輸入有問題的人,往往能說出一長串的話,說的話合乎語法,但和這種人對話,常常會有答非所問、雞同鴨講的感覺。例如問小明:「今天你幾點鐘起床?」小明回答:「今天是個大晴天,外面太陽很大,氣象報告說,今天溫度在攝氏三十度左右,所以今天會很熱,我想開冷氣比較舒服。」對於幾點起床的問話,完全沒回答。


 


  一般人會把許多能力視為自然擁有,好像只要是個「人」,就會做這些事,例如穿衣、穿鞋、刷牙、使用湯匙、拿筷子吃飯。但如果有人問你:「你怎麼學會這些事?」相信很多人答不出來。開口說話也一樣,彷彿長大了,自然就會開口說話;與人談話,也只要張嘴發聲把心中想法傳給另一人,對方聽明白後,再張嘴發聲把他的反應傳回來即可。但這些看似輕鬆自然的能力,其實是一個人大腦裡許多方面搭配完美演出,沒出一丁點差錯才有可能做得到的。


 


  我們可能記得學騎腳踏車的摔跤過程,學游泳曾喝多少口水,認字寫字花了多少時間練習,卻少有人記得,在幼年時學說話,也是經由慢慢學習和反覆練習的。一個輸入沒問題、輸出有問題的孩子,我們可能會利用猜謎語的方式,訓練他思考組織過去學過的認知,像是顏色、分類、聲音等。


例如媽媽在廚房切菜,小明在客廳聽見媽媽切菜的聲音。


 


  小明:媽媽,在切什麼?


  媽媽:你猜猜看?是綠色的蔬菜。


  小明:青椒。


  媽媽:你答對了。


 


  有些針對發展遲緩孩子所作的認知訓練,看似沒有特別意義,例如顏色的分辨,有的父母便會質疑,類似的訓練除了幫助分辨馬路上的紅綠燈外,還有其他意義嗎?但事實上,對發展遲緩的孩子而言,日後語言溝通的基礎,都來自於之前的每一個訓練。例如上述的對話,孩子必須有顏色的認知,懂得蔬菜的定義,知道青椒切起來的聲音和其他蔬菜不一樣,這些部分快速整合後才能答出謎底。


 


  孩子會指著一顆球,說出「這是球」,表示孩子會使用具體語言;孩子在傷心時會說出「我難過、心情不好」,表示孩子會使用抽象語言。通常,具體語言好教,抽象語言難教,而這也是導致許多表達能力差的孩子會被誤會為情緒差,不能自我控制,有攻擊性行為。然而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處在「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的焦慮狀態中。


 


  但是我們在教導智能不足孩子時,往往只注意具象語言(比如教會他們說出身邊事物的名稱),卻忽略了情緒語言的教導,而這部分對一個表達有障礙的孩子來說,其實非常重要。他們唯有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有穩定的情緒,而穩定的情緒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


 


  所以在教導孩子語言時,千萬不能少了情緒表達能力的培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政壇上幾件大的弊案讓品格的重要性再度浮上檯面,其實八百年前,但丁就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我們過去過度重視智育,現在付出了代價。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中國人說「三歲定終身」,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得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所以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於,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孩子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是說教,它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孩子模仿的榜樣。又因為孩子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同樣的故事,這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便深植孩子心中,達到了教化的目的。


 


有一位媽媽說,她常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看到某個故事書中人物的影子,當電視劇「楚留香」在流行時,一個幼稚園五歲的孩子跟他的母親揮手再見,嘴裡說出來的是:「後會有期」。人格就是從這些周遭刺激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


 


 


 


 


 


 


本文摘至天下雜誌—網路書店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靜芬 營養師 / 台東基督教醫院 - 家庭醫學科

 

根據環保署的調查,愈來愈多孩童有過敏的毛病。 1996 年一項針對國內十三至十五歲國中學童的調查顯示,氣喘病的發生率為 10.20 % ,比起 1974 年所調查的數字 1.30 % ,20年就增加了八倍。


過敏就是當接觸或吃到對一般人無害的過敏原或食物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卻誤把它當作是有害的入侵物,就發動了圍剿的反應,包括釋出抗體和大量的組織胺到全身血液中。當組織胺作用在眼、鼻、喉嚨、肺、皮膚和消化道上就發生各種不同的反應,例如:流鼻水、流眼淚、氣喘、呼吸困難、皮膚發疹、水腫,或是腹絞痛、腹脹、腹瀉等。過敏的反應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腸胃道尚未完全成熟的關係,發生過敏的機會居多;而且父母若是有過敏體質的,所生的小孩有過敏可能的機率是1/3~2/3。


嬰兒期對牛奶產生的過敏算是最早的食物過敏。餵母奶比嬰兒配方奶較不會引起過敏,應鼓勵母奶哺餵,並且哺乳的媽媽應盡量避免食用自己可能會過敏的食物。有過敏體質的父母最好在寶寶六個月以後才給予副食品添加,而高過敏原的食物,例如:小麥、蛋、魚貝類、花生堅果類、黃豆、巧克力、草莓、柑橘類等,更要延至一歲以後才添加。添加副食品時,要記得一次只能添加一項並觀察餵食後寶寶身體和情緒的反應。


過敏的症狀有些會隨孩子長大而消失,而有些則從一個器官系統轉向另一個器官系統。可能幼兒時期的腹絞痛或濕疹的問題消失了,卻出現了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或是轉變成其他潛藏性的過敏反應。自然醫學的研究者就宣稱,慢性偏頭痛、異常好動、關節炎、水腫、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都有可能是潛藏性的食物過敏所引起,但這個可能的病因卻經常被主流醫學所忽略。其實,我們只要試著從飲食上做一些改變,若因此能得到症狀緩和或改善,就可以推論病症與食物過敏的相關了。


在醫院常被用來鑑別過敏症的方法有「皮膚試驗」、「血液試驗」,我們也可以執行「剔除過敏原飲食法」來鑑別過敏症和過敏原。方法就是將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全部從飲食中先排除,大約二至三週不吃這些食物,等過敏症狀完全消除之後,再一一將食物帶回飲食中,然後再看每加入一種食物之後所產生的反應來找出過敏原,就像嬰兒副食品添加時的步驟一樣。進行這樣的試驗期間較長,一定要確保攝取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為了避免長期的飲食不均衡而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對於曾發生過敏的食物應該在不吃一陣子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該種食物真會導致過敏,如果是,才需遠離該食物,否則,過多而不必要的飲食禁忌反而會影響了孩童的生長與發育。


治療過敏可從藥物及食物兩方面下手。藥物治療方面的目的是減輕過敏的症狀並預防嚴重過敏反應所引起的傷害,而飲食方面除了盡量避免過敏原之外,我們也可以注意營養素的補充以強健身體的免疫系統並幫助減輕過敏的反應。


首先要調整食用油的比例,攝取足夠的ω-3必需脂肪酸。因為 ω-3 必需脂肪酸在身體內所合成的「前列腺素III」傳達抑制過敏反應訊息的物質,可以和 ω-6 脂肪酸系列所合成的「前列腺素 II 」傳達激烈反應過訊息的物質產生抗衡,達到抑制發炎,減少過敏反應的強度。因為日常飲食中我們從烹調油、玉米中攝取到很多ω-6 脂肪酸,而 ω-3 必需脂肪酸就相對不足。因此有過敏體質的人要先控制食用油量,減少高油脂的食品,並以 ω-3 較高的芥菜籽油、黃豆油為主要的烹調油來平衡附表一。並多攝取含ω-3 豐富的魚油(來自深海魚類)及堅果種子類的核桃、亞麻仁籽附表二。


另外,維生素A可以幫助上皮黏膜細胞合成並分泌醣蛋白,覆蓋於細胞表面保持濕潤,維持細胞完整性與正常的功能,所以維生素A可以減少由呼吸道、腸胃道侵入體內的過敏原,誘發過敏的機會。維生素C、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以保護器官組織,減少被自由基破壞。並且根據研究,維生素C和泛酸(維生素B5 )不足時,腎上腺素的分泌會下降或不足而加重過敏的症狀。因此,每日均衡飲食,攝取豐富而新鮮的蔬果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C、E,也是保護身體、對抗過敏必須做好的基本功。


 


附表一:常見油脂 ω-6 : ω-3 脂肪酸比例


附表二:含 ω-3 必需脂肪酸豐富的食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語日報特教專欄      文:Lesley


戴上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是否就意味著從今以後可以聽得清楚、聽得懂?許多家長與教師常存有此一迷思,因而往往忽略聽損孩子的學習需求。
事實上,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並不等同於另一隻功能完好的耳朵,對聽障兒童而言,「聽得到、聽得懂」需要有效的學習與訓練,無法一蹴可幾的,也並非藉由輔具的幫助,就能與一般人的聽力無異。所以在適當選配輔具後,尚需要接受系統的聽能訓練,如: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致力推廣的「聽覺口語法(auditory-verbal approach)」,即是在為聽障兒童奠定未來發展良好聽說的能力。


為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傾聽的習慣、發展口語,進而能與他人溝通,良好的聽能管理將是聽能訓練(auditory train-ing)的第一步,其要點如下:




1.選配良好助聽輔具
經由早期療育為孩子選配適當的助聽器,並定期接受聽力檢查,以追蹤、掌握孩子聽覺系統的變化情況。



2.養成配戴習慣

儘早裝配個人助聽輔具,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方法之一。助聽輔具除了在睡覺、游泳、洗澡等時間外,應全天候配戴,以建立孩子聆聽的習慣。




3.定期檢測助聽器


一般助聽器若保養得宜,持續使用數年將不成問題。建議每天可使用乾淨的乾布或毛巾擦拭、檢查電池蓄電量、耳膜的開口有無耳垢阻塞,並應每年送回助聽器廠商檢查,易出汗的大人或小孩,最好每季定期送回廠商加以清理。




4.正向聽能環境營造


裝氣密窗、地毯等,阻絕不必要的噪音干擾;學校生活中,若能協調安排至較無人車吵雜聲的班級教室或位置,將有助於聽障學生的學習。此外,無形的心理無障礙環境營造也甚為重要,家長、教師與同儕間真誠的接納態度,皆是聽損兒童良好適應的基石。



5.在學校或吵雜環境中 使用FM調頻系統


對許多聽損兒童而言,常會面臨在多方談話中遺漏訊息的情形。然而,沒有任何助聽器能避免距離對助聽器的負面影響,因此,若可請說話者在噪音、吵雜環境中配合使用FM調頻系統,將有助於縮短聽損兒童與說話者的距離;同時,有效避免噪音與迴音的干擾。此一系統對於融合至普通班級中的聽損兒童尤為重要。


儘管口語未必是溝通的唯一樣貌,然而,聽能卻是發展口語的唯一途徑。家長、教師與相關專業人員,宜共同為孩子提供適當的聽能管理與聽能訓練,真誠了解與接納聽損兒童的學習需求與個別差異,畢竟,孩子的成長無法等待與重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文/丘引(寄自美國)


最近南投的一個國中生打老師,引起很多老師和學生、家長的恐慌。但如果受過專業教育訓練的人,一定會發覺那則新聞中有4個字沒有被適當的解讀出來,就是那個孩子有「學習障礙」。


很多家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父母因不知道或不懂什麼是「學習障礙」,而誤會孩子懶惰、不聽話、粗心大意、不專心、無紀律、不在乎……,所以動輒打罵,但全都無濟於事;校方給予記過處分,也沒有作用。就像那個孩子的爸爸很無力感的要警察把他的孩子抓到監獄,因為孩子是麻煩製造者。可見得那位爸爸是多麼的無助和無力。


「學習障礙」和「肢體障礙」有天大的差別,前者是看不見的,後者不一樣,例如盲胞(視障)帶著導盲犬或拿著柺杖,我們一目瞭然那個人的眼睛看不見。既然「學習障礙」是看不見的,是隱形的,就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誤會,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血跡斑斑,還缺乏自信心。


<你知道嗎>學習障礙 名人也出列


也許你不知道,名人中有不少人具有「學習障礙」。砍倒櫻桃樹的美國首任總統,也是美國國父華盛頓就是很有名的「學習障礙者」。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也有「學習障礙」。還有美國第41任副總統洛克斐勒也是著名的「學習障礙」者。


世界名人中,有「學習障礙」者比比皆是。科學家愛因斯坦和發明電燈的愛迪生是「多重學習障礙者」;發明電話的貝爾、二次世界大戰最偉大的政治領袖邱吉爾,巴頓將軍也入列其中。


很多人嚮往到迪斯尼樂園玩,卻不知道開創者華德迪斯尼也是「學習障礙者」。電影界中,主演「修女也瘋狂」的琥碧戈柏,片酬高達兩千萬美金的男星湯姆‧克魯斯,導演眾多好電影如紫色姊妹花、辛德勒名單、星際大戰的史蒂芬史匹伯也都是;還有大家愛讀安徒生童話,但安徒生也是「學習障礙」的例子。說離華人世界最近的著名人物中,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還是輕微閱讀障礙者呢!他在英國就讀時,連寫信給他的太太都拼錯自己的大學名字哩!


世界知名的學習障礙者從古至今不勝枚舉。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坎坷,有的被老師認為是「笨蛋」,是「精神病患」,是「搗蛋者」,是「無賴」,甚至連「智障」的話都出口。有的因此被老師放棄,只得在家自學,如果父母懂得「學習障礙」的話,或者遇上有人帶領或靠自學成功,例如著名畫家畢卡索也是學習障礙者,雖然熱愛美術,卻受不了學校教育而靠自學成功。


<特殊教育>學能懂的方式 也能有成就


「學習障礙」者的學習是終生漫長的過程,但若他們通過技能的幫助,是可以學習得很好的。看了以上著名人物,就不難知曉,「學習障礙」者的智能和一般人相等或更高,但絕不是智障。


因此,如果孩子無法學習他曾經被教導的方法,那麼他應被教導其他能學懂的方法。這就是「學習障礙」者最迫切需要的教育方式。


如果學習障礙的孩子被放到普通班,父母有權要求校方減少班級人數,因為老師的責任更多,需要關注「學習障礙」的孩子。如果孩子被分發到「特殊教育班」(特教班),父母可以跟著學習「特殊教育」以幫助孩子發展。


美國公立學校平均有5%~10%的孩子是「學習障礙」者。台灣的父母對於學習障礙可能比較陌生,就用傳統的打罵處理。美國的師資訓練中,「學習障礙」是非常重要的課程,所有的教育者都得接受「學習障礙」的教育與訓練。


「學習障礙」是因大腦的中樞神經異常,沒有連結的關係,並非孩子的錯。「學習障礙」中,有一項閱讀障礙,情況就像是思考是德語,說的是法語,寫的是英語,那是很挫折的。


<別放棄>體諒他 幫助他


建議大家用左手做任何事情一星期,包括寫字、畫圖、做菜、吃飯、洗澡……以體會學習障礙的人的困境。


也同時建議若覺得對孩子的學習或行為很無力的父母,不妨帶著孩子到醫院的心智科檢查和鑑定,並和校方的輔導室溝通。領取一本「學習障礙」手冊是很必要的。若父母能學習一些特教課程,則對孩子不無幫助。


另外,台灣各地有「學習障礙」協會,也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協助。


 


                                                                文章摘自  自由時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今社會有越來越多人在孩子身上加諸「患有特殊學習障礙」的標籤,然後施予治療,每個人都應該正視這種現象。我們難以確知究竟有多少年輕學子被貼上「患有學習障礙」的標籤,但是據估計,約每五位孩童當中,就有一位在學齡前到十二年級(pre-K-12th-grade,約四至十七、八歲的孩子)階段,曾經被老師指定接受特殊測驗,以檢查是否患有學障,這個數據實在高得嚇人。我寫這本書時,是擔任一所獨立學校的校長,我們學校歡迎也鼓勵曾經被診斷患有學習障礙的女學生來就讀,所以我深深知道這些孩子的優點和正向特質都多於缺點。


我會在這章裡討論一些常被診斷出的學習障礙,也就是所謂的「特殊學習障礙」,這是由美國政府定義的名詞,以便決定哪些學童可以獲得補助,接受特殊教育。特殊學習障礙通常簡稱為「學障」(Learning Disorder, LD),是指在學習或使用語言(包括說、寫)的一些基本過程中,從孩童身上所觀察到的某種異常現象,通常包括聽力障礙、思考障礙、表達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拼字障礙,或數學計算障礙。


這些問題主要並不是由於視覺、聽覺,或肢體的殘缺,也不是源自智障、情緒障礙,或居於環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劣勢所造成。如果一個孩子在一或數個領域中的表現,低於教育學家所認定的、同年齡孩子的成就標準,就會被斷定為「患有特殊學習障礙」。對於是否應該將孩子遇到的這種困難稱為「障礙」,我探討過正反兩面的論點,而這樣的議題實在很難從任何一個角度評判。


我想透過這一章提出一些基本的事實,讓你了解我為什麼相信,造成現在這麼多人接納缺點導向式教育的原因是:「學習障礙的模型雖然不甚完美,但是的確可以幫助學習受困的孩子」這個迷思。我必須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認為那些被貼上學障標籤的孩子,學習沒有遇到困難;相反地,他們顯然真的遇到了困難,也因此受害,而我也很樂意竭力幫助孩子進步,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過著美好人生。

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向來所用的方式──不斷強調學生的缺點,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矯正缺點,就必須以同樣的決心,加強發展孩子的優點。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實踐本書所引介的理念;在國會方面,也必須像推行「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政策時一樣(譯註:美國小布希總統公布的教改方案,主要是在修正過度重視學科測驗。),投入相當的精力,而且要仿照矯正教學的實施,由國家提供輔助基金,強化培育發展孩子的優點。這是我們能幫助遭遇困難的孩子成功最強力有效的方法之一。


此外,我還會說明如果我們把學習問題的責任全部歸咎於孩子,便無法幫助他們成功,而這正是「學障觀點」的理念基礎和運作方式:從一開始,就假設在學校遇到學習障礙全是孩子的錯。其實,學校裡還有更多其他因素,導致孩子無法順利學習。和一般人深信的觀念相反,大部分的學習障礙,尤其是被診斷為「特殊學習障礙」的孩子,依定義來說,根本不是因為腦部功能異常所引起的。「特殊學習障礙」的定義並未包含「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或自閉症,除了真正患有醫學病症的學童之外,每年還有數十萬計的孩子被診斷為患有學障。其實這些孩子當中,很多人都是智商很高,在課業以外的學習也有優異表現。為了了解這些孩子究竟為什麼會遭遇學習困難而被誤貼標籤,必須思考下面幾個重點:


◎如果孩子放學後,下午總是獨自在家,沒有說話對象,也沒有人輔導他解決問題,或教導他如何與人相處,那麼這個孩子的社會發展與智能發展便可能遲緩。

◎如果老師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同(例如,老師以系統性的幻燈片方式教學,但有些活力充沛的孩子喜歡從實作中學習,而不適應只看圖片或影片),這種不協調經常導致孩子被誤認為有學習障礙。

◎如果孩子飲食習慣不良,或經常吃零食,幾乎不運動,這樣的孩子可能無法專心上課。

◎如果孩子早期的閱讀和基礎數學訓練不足,導致後來上學時跟不上同學,這些孩子可能感到非常挫敗,進而徹底放棄。

◎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國、高中生被鑒定為患有學障,那麼,我們必須把已經不合時勢的舊式學校體系視為造成學障的原因之一。

相信你已經看出來,許多情緒問題和困惑都會造成所謂的學習障礙。如果家長在孩子身上觀察到任何的異常或所謂的遲鈍,他們會懷疑,我的孩子還好嗎?我該怎麼知道孩子是否還好?老師又該如何知道?如果你知道孩子在學校遭遇到困難,相信你一定有這類的疑惑。因為你首先發現孩子可能跟不上老師和同學,心裡很忐忑不安,和其他家長討論,每個人給你的建議都不同;和學校老師會談,老師雖然一片好意,可是似乎都不很了解你的處境與感受,這讓你焦慮、疲憊不堪,完全不知所措。


結果,學校很可能建議你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即使你不確定是否有必要這樣做。你也考慮過去諮詢心理醫生,不停地想要確知孩子是否真的有問題。那些悶悶不樂、成績滑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擔憂過孩子是不是有嚴重的問題,也曾經反過來質疑自己的這種想法,但這一切的不確定感和反反覆覆的疑惑都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原因的。




              ~摘自 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奧林文化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小朋友等待做早期療育,常得排隊等很久,中央健保局將從100年一月一日起,提高兒童早療的復健及精神醫療給付,估計一年可有8萬7千名兒童受惠。

健保局醫管組科長李純馥說,兒童早療的黃金治療期在2歲以前,因此健保將對醫療院所,治療2歲以下早療者,給付加三成;2到6歲者,給付加兩成,總額編列2億3千多萬元來給付,讓國家未來主人翁能健康成長。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文斌 醫師


 


 什麼東西會造成異物嗆到?


小東西或食物碎片將喉嚨或是氣管/支氣管阻塞,就是異物嗆到。會嗆到的異物有很多,常見的像是花生、葡萄、葡萄乾、生菜、玉米、糖果、洋芋片、爆米花、熱狗、香腸、米腸、口香糖、圖釘、彈珠、電池、硬幣、汽球、小玩具、玩具上的小附件、筆、筆蓋等等。一般而言,五歲以內的小朋友比較常見異物嗆到,但是任何人如果不小心,尤其是邊吃邊跑或邊說話,都容易嗆到。


   


 嗆到有哪些症狀?


嗆到時可能會咳嗽、聲音沙啞、呼吸急促、臉色發青、意識不清等等。後遺症則包括:吸入性肺炎、肺塌陷、缺氧性腦病變,甚至有可能因為呼吸困難引起死亡。


   


 要如何急救呢?


先安撫小朋友,讓他不要緊張。意識還清楚的小朋友,如果他能說話、咳嗽、呼吸,就讓他自己把異物吐出來;如果無法說話、咳嗽、呼吸,那麼需站在他的後面,兩手懷抱著他,拳頭放在肚臍上方的腹部,用力往上按壓。若是意識不清的小朋友,先讓他平躺,趕快報警(119),接著腹部用力按壓六至十次,直到異物移除。如果小朋友不能呼吸,就要馬上開始心肺復甦術。送到醫院後醫生會利用支氣管鏡,深入氣管、支氣管將異物取出。


   


 如何預防異物嗆到?


(1) 不要接觸小東西或沒有切成小塊的食物。


(2) 吃東西的時候,要坐在椅子上,不要跑來跑去的。


(3) 吃東西不要吃太快。


(4) 玩具不可以有可拆卸的小附件,而且玩具不可以太小。


(5) 吃東西的時候,要有大人在旁邊監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月份瑞信兒醫講堂的主題是「兒童看病哲學」,由本會執行長,同時也是臺大小兒胸腔加護柯主 任呂立 醫師,與家長們分享陪伴兒童看診就醫時的觀念和建議,事先要準備什麼、看診時如 何問 醫師問題、何時要看急診、吃藥必須注意什麼等等。本期我們先為大家整理看診前要準備的事情,以及看診時如何問問題兩個部分。


 


如何準備看診就醫


收集正確重要的生病資訊,陪伴就醫的家長或大人必須先弄清楚孩子的症狀,包括每種症狀的持續時間、容易發生時刻、每天發生次數及嚴重度,例如:嘔吐、拉肚子(水瀉或糊便、大便顏色)、流鼻涕(白色鼻涕和黃色鼻涕)、發燒、咳嗽(過敏和感冒的症狀會不同)。其他包括食慾、睡眠、活力與精神狀況,以及家人有沒有同樣症狀等等,都可以描述給醫師知道。


如果平常照顧小孩的人是保母或其他親友,家長要先收集資訊,問清楚以上的各種症狀及表現,才能清楚告知醫生。


 


如果擔心看診時會忘記以上事項,最好在整理寫下來,如果是複雜的症狀,也可以提供書面的記錄給醫師參考。就診時如 何問 醫師問題?可以先整理要詢問醫師的問題,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不會遺漏。


 


詢問疾病狀況:例如什麼病、會不會傳染。


 


訊問治療方式:問清楚藥怎麼服用、及及藥物副作用。或者飲食要注意什麼,其他照顧上的技巧等等。


 


詢問觀察重點:哪些情況要小心,當症狀出現哪些變化時,必須立刻回診,以免症狀惡化而不知。例如會發燒多久、尿液會變色、寶寶吃藥後會較嗜睡等等,讓父母心裡有數,才不會白擔心,亂跑醫院!


 


針對看診後回家的照顧和觀察, 呂立 醫師也提出幾項提醒:首先要按照醫師的建議用藥及回診,千萬不要自行調整用藥劑量與次數,更不要自行停藥,這樣疾病才能獲得最好的控制。


 


可利用醫院的諮詢功能:打電話到護理站詢問一下,以解除疑惑,萬一有不良的狀況出現,醫護人員也會建議您趕快帶小孩回診。


 


 


 


 


 


 


 


 


 


 


                                         來源: 財團法人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中廣新聞/陳奕華】

 


寶寶發燒,別急著使用退燒藥或塞劑,萬一用量過多,可能傷害小朋友的肝臟,甚至導致普拿疼中毒,調查發現,高達六成的家長,幫孩子退燒的方式NG,兒科醫師 提醒,退燒應該分階段,38.5度以下,應該先多喝水、洗溫水澡促進排汗、減少衣物,超過38.5度再考量使用藥物退燒。


 


    寶寶發燒,家長最心急,但是千萬別病急亂投「藥」!BabyHome一項針對一萬一千多名家長的「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發現,有六成的家長,幫小朋友退燒的方式錯誤,一開始就使用了退燒藥或退燒塞劑,兒科醫師指出,臨床發現,有小朋友吃過多退燒藥,從高燒變成36度以下的低體溫,嚴重甚至可能傷害肝臟與腸胃,醫師叮嚀,正確的發燒處理方式應該分階段,超過38.5度才須要考慮使用藥物退燒,38.5度以下應該以非藥性退燒為主。


 


    新生兒與小兒科醫師周怡宏說:「第一個室溫往下調到24度以下,第二個衣物要減少,第三點水分攝取量要增加,這個時候攝取量的增加只有一個原則,比平常多,假如媽媽告訴我們,平常小朋友喝奶與其他水分加起來1000CC,至少要加10%以上,第四個洗溫水澡,使用30-40度的水分,用泡澡 的方式,浸泡十五到二十分鐘,增加退熱的效果。」


 


    醫師也說,發燒是身體防禦反應,而是最好的退燒藥,家長應該正確處理,以免退燒不成反傷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記者余至浩/台北報導


 


不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媽媽們,只要小孩發燒,用藥用的比誰都心急。根據國內一項網路調查顯示,針對小孩發燒,有超過有六成的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就開始用藥,並且大都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中山醫院特約醫師周怡宏就提醒,媽媽們不要過於心急,最好的退燒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而 不是用特效藥。


根據擁有50萬名會員的家庭親子網站BabyHome,五月中所進行一項「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顯示,「小孩發燒」是所有媽媽最擔心小孩身體的事;此外,調查更表示,有超過有六成的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就對小孩用藥,並且大都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


這樣用藥方法到底是否正確?中山醫院特約醫師周怡宏就提醒,小孩退燒動作通常需要1~3天的時間,因此媽媽們不需要太過於心急。他也強調,小孩發燒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來協助孩子減輕他們的不舒服感。


周怡宏表示,通常小孩在經過耳溫或肛溫測量,體溫介於37.5度到38.5度中間時,他建議最好先採用非藥物性的退燒處理方法,如多喝水,洗溫水澡;等到超過38.5度以上時,才考慮使用藥物性的退燒治療。他強調,畢竟藥物使用不慎的話,反而更可能增加小孩身體上的更多負擔。


另外,他也針對媽媽使用非藥物性退燒方式,提出5點建議,包括:維持室溫在25度,減少孩子衣物幫助散熱,補充孩子水分,洗溫水澡及貼退熱貼等方式來降低體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陳俐君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昱聲

                  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  陳玉梅

 

新生命報到,總帶給父母無比喜悅,但在「有子萬事足」背後,是一連串的忙碌與擔憂。剛出生的寶寶,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發育完成,體溫變化較成人明顯;寶寶一旦有體溫升高的情形,到底是非病理性發熱?還是染病發燒?常讓父母摸不著頭緒。醫師建議,正確量體溫,仔細觀察孩子活動力,面對「燙手山芋」,您可以不必慌張!

 

許多兒童疾病,「發燒」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小兒科醫師門診中,至少有80%以上兒童,是以發燒作為主訴。

 

事實上,「發燒」是兒童生理的一種「徵兆」反應,不是所有疾病都會造成小兒發燒;同樣地,當孩子體溫超出正常標準時,也不一定是因病所致。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陳玉梅指出,由於新生兒位於大腦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加上嬰兒的新陳代謝較成人旺盛,製造身體熱能的作用很強,所以小孩體溫,普遍會比成年人還來的高。

 

誤調「恆溫裝置」 小兒體溫直飆

台北榮總小兒科醫師李昱聲指出,控制人類體溫的調節中樞,位於腦部的下視丘,在正常狀態下,體溫多被控制在一穩定、合理範圍內。影響人體產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舉凡環境溫度、情緒、壓力、飲食、穿著、運動、疾病等,都會影響人體正常體溫調節。

 

李昱聲表示,人體為了使體內細胞維持正常運作,會自動透過位在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把體溫設定在正常、合理且固定的範圍內。之所以會引起發燒現象,是因為當病毒或細菌入侵人體時,會釋放出一些介質與毒素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產生溫度誤判。而寶寶正常體溫應該是37度才對,但當人體類似『恆溫裝置』的體溫調節中樞失調,會使大腦誤以為39度或更高的體溫才是正常的。

 

李昱聲近一步解釋,因疾病所引起的發燒機轉,是先由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產生某些誘發體溫變化的介質,而後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其重新設定基礎溫度基準。當人體的正常體溫設定值,受細菌、病毒等病理性因素影響,改變原先標準;大腦還會將訊息傳導至肌肉與皮膚,使其人體藉由發抖、血管收縮、打寒顫等生理反應,表達發燒症狀。

 

李昱聲強調,小孩子不是只要生病,就一定會發燒,「即使不發燒,也有可能得到嚴重的疾病」。另外,發燒的溫度越高,也不代表就病的越嚴重,發燒只是許多疾病過程中的衍生現象,是一種自我保護效應,並不代表疾病的嚴重度。

 

寶寶發燒的原因有哪些?

醫師表示,嬰幼兒的體溫變化幅度大,引起發燒原因有很多,可區分成疾病因素與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1)細菌、病毒感染:

因疾病所引發的小兒發燒現象,多半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醫師指出,像是感冒、扁桃腺炎、氣管炎、肺炎、中耳炎、腸胃炎、腦膜炎等疾病,多會伴隨發燒症狀。

(2)癌症、腫瘤、自體免疫性疾病:

癌症、腫瘤或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會釋放出一些細胞激素,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原先設定,因此也會有不明的發燒症狀出現。

(3)泌尿道感染:

除了上述小兒常見疾病會引起發燒,護理師陳玉梅指出,若新手爸媽為小寶寶的肛門清理不當,或是沒勤換尿布,也容易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引發高燒。她說:「像是男寶寶的包皮較緊,女寶寶的尿道較短,尿道離肛門口又近,爸媽若未仔細清潔,就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

 

李昱聲也表示,對新生兒來說,當出現症狀不明的高燒時,驗尿檢查是必要手續。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除了發燒,還會有尿頻、尿急、小便痛與小便失禁等現象。相對於較大孩子能表達除了發燒以外的不適感受;小小孩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容易造成病情誤判,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陳玉梅還指出,幼兒的發燒篩檢,除了會透過驗尿程序來檢測是否有泌尿道感染,一般大型醫療院所,對於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處理流程,醫生會依病況進行血液、糞便,甚至抽取少量脊髓液做檢驗,以排除其他感染的可能性。

 

‧非疾病因素:

陳玉梅指出,由於新生兒腦部下視丘功能發展還不完整;加上寶寶身體體積小,相對體表面積大;且汗腺不發達,散熱機制較差,「一般幼兒的體溫,多會比大人稍高個0.3~0.5℃。」而有哪些「非病理性因素」會引發小兒高燒,根據醫師說法,可歸納出下列原因:

環境因素:舉凡室內通風不良,或是爸比媽咪幫小寶寶穿太多衣服,蓋太厚棉被等,都易讓小寶貝因為身體體溫無法外散,造成「假性發燒」現象。另外,寶寶剛吃完熱食或牛奶,也會因血液循環快而有體溫過高現象;而寶寶剛洗完澡後,因水會吸熱,此時體溫會稍微偏低。

劇烈運動:當小孩子在情緒激動、哭鬧,或從事劇烈運動的當下及其後:也會出現暫時性體溫升高現象。正常的孩子,多半在活動中止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體溫即可回復正常。

腦部受傷或長瘤:腦部功能受損,有可能傷及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如此容易造成體溫升降調控失衡,易使體溫產生劇烈起伏。

特殊藥物的副作用:如小兒接受預防針注射,也有可能會因為某些疫苗特性,引起發燒等副作用反應。

 

發燒?發熱?認識夏季熱

所謂「夏季熱」,又稱為「夏期熱」,是東方民族特有的生理反應現象。主因是夏季氣候炎熱,環境溫度升高,加上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成熟,導致體溫升高。

 

「發燒」是夏季熱最常見的症狀,其高燒型態多呈現規律性。體溫每天從清晨起逐步上升、中午持續、午後漸退、傍晚最低,入夜後又開始升高,每日體溫呈規則變化,一直持續到夏季結束為止。期間除了發熱及些許食慾不振、哭鬧等反應外,少有其他不適症狀。此症狀常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尤其是小於1歲的寶寶。

 

對於夏季熱的治療,基本上不需借助藥物,退燒藥僅是以備不時之需。若孩子高燒病因確定是夏季熱,最簡易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吹冷氣」。把室內溫度調至合宜,即可有效解除小兒夏季發熱症狀。

 

要診斷為夏季熱之前,一定要請醫師檢查,排除其他各種可能引起寶寶發燒的病理性原因,如泌尿道感染、中耳炎、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若單從體溫的表現形式就診斷寶寶是夏季熱,並不恰當。

 

表情、活動力、相伴症狀   發燒評估三指標

面對還不懂得表達身體不舒服的小Baby,是不是讓初為人父母的您手忙腳亂呢?醫師建議,新手爸媽除了透過體溫量測,了解孩子是否生病;還可以透過觀察小寶貝的表情、活動力及身上其他病徵,在就醫前,先掌握孩子的病情發展,輔助醫師下達正確病情判斷。

 

‧表情與病容:父母可從嬰兒臉上的表情變化,判斷寶寶是否因為疾病造成身體不適。當爸比媽咪看到小寶貝臉上喜悅、好奇、貪玩的表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小臉泛紅、痛苦、無精打采的面容,就要當心孩子可能生病了。

 

‧活動力:若小孩出現玩耍量遞減、專注力不足、活動力降低、食慾不振等現象,整體精力表現明顯不若以往;或對所處環境出現不耐、不感興趣,或嗜睡等症狀時,父母除了可觀察孩子的體溫變化,還要將寶貝的行為表現合併列入觀察,注意是否可能因疾病因素,導致孩子活動力不佳。

 

‧身體病徵:李昱聲表示,若孩子在發燒的當下,同時合併出現如流鼻涕、咳嗽、腹瀉、嘔吐等症狀,可能和感冒或腸胃炎有關。而陳玉梅更提醒,媽媽若注意到孩子尿布有不正常的尿騷味,或是尿液顏色異於平常,則要警覺孩子發高燒,可能與泌尿道感染有關;另外,父母還可觀察小朋友的皮膚是否有起疹子,或是頸部淋巴結是否出現腫脹等。若在發燒當下,同時合併上述症狀,父母須視症狀嚴重程度,適時就醫尋求協助。

 

★小兒發燒以外的症狀觀察


















感染類型

病徵

呼吸道症狀

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耳朵疼痛、化膿等。

腸胃症狀 

腹痛、腹瀉(水便、血便等)、嘔吐。

泌尿道症狀

深濁色尿液、異常尿騷味、頻尿、解尿困難、小便疼痛、腰部疼痛。

皮膚症狀 

有無出現紅疹或異常水泡、淋巴結腫大等。

(資料來源:陳玉梅護理師)

 

不同測溫工具高燒標準有別

人體的體溫平衡,主要受到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量體溫的用意,即是透過不同工具,去測出體溫調節中樞「中心體溫」(central temperature)的高低。一般來說,兒童體溫在36.2℃~38℃之間,均屬正常狀態。要判別孩子是否有發燒現象,不同測量工具,各有不同溫度判斷標準。

 














































體溫量法

高燒標準

測量時間

測量方式與步驟

測量限制

耳溫

38以上

13

1、將耳道拉直成一直線,再把耳溫槍槍口對準鼓膜,進行測量。

2、測量一歲以下嬰幼兒,請將寶寶耳朵往後下方拉。

3、測量一歲以上嬰幼兒,請將寶寶耳朵往後上方拉。

1、 新生兒容易因耳道過小而測量不易。

2、 若有耳疾,或外耳道內分泌物多,也會影響測量準確度。

肛溫

38以上

13

1、讓嬰兒趴臥在床上或大人腿上。

2、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並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

3、在溫度計肛表上約2公分處,塗抹一圈凡士林。

4、待寶寶肛門的括約肌放鬆,以輕輕旋轉的方式,將體溫計緩慢插入肛門約2公分。

1、小心孩童因不當扭動造成溫度計侵入傷害。

2、有腹瀉或肛裂等症狀的寶寶,不可量肛溫,避免刺激肛門。

3、置於肛門的溫度計,使用前須先消毒乾淨。

腋溫

37.2以上

310

1、將溫度計歸於起始設定值。

2、將體溫計放置腋窩下,並使上臂緊貼於胸部皮膚測量。

1、過小的寶寶,容易因為隨意移動,影響體表腋溫測量的準確度。

2、較大或過胖的嬰兒,容易因皮下脂肪過厚,造成測量準確度不高。

口溫

37.5以上

25

1、將溫度計歸於起始設定值。

2、將溫度計含於舌下。

1、過小寶寶不建議使用,容易有咬斷溫度計的風險。

2、測量口溫前半小時,不可食用熱食,以免干擾準確度。

3、含於口中的溫度計,使用前須先消毒乾淨。

額溫

37.2以上

13

利用紅外線器械測量,或徒手感應溫度。

1、額頭的體表溫度起伏,受外界環境影響大,準確度不高。

背溫

37.2以上

310

1、讓寶寶呈現平躺姿勢。

2、將溫度計置於寶寶後背的兩側肩胛骨之間,讓寶寶緊貼著溫度計。

1、體表溫度準確度不高。

2、需注意讓平躺的寶寶不亂動,以免影響測量準確度。

(資料來源:李昱聲醫師)

體溫測量小叮嚀:正確紀錄固定測量

護理師陳玉梅建議,一般小朋友下午的體溫會比清晨稍高一些,如要確實記錄寶寶體溫,可選擇孩子每日起床後、洗澡前或傍晚等固定時段測量體溫,一天測量約三次,必要時可加量。

 

她並提醒,若寶寶有發燒現象,爸比媽咪在就醫前,務必正確紀錄寶寶的發燒日期、時間、溫度變化、發燒頻率、天數與相關病徵等,以提供醫師病情判斷參考。

 

您知道嗎?水銀溫度計政府明定禁用

97年7月起,水銀溫度計再有錢也買不到!根據環保署毒管處公告,為減少汞(俗稱水銀)在生活環境中流佈所造成的危害,環保署已從今年七月起,明文規定一般家庭與非醫療機構,禁止使用或販賣汞製溫度計;並預定在民國一百年七月,擴大限制醫療院所全面禁用汞製溫度計。為求環保與安全,未來水銀體溫計將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電子體溫測量器材。

 

小兒高燒莫驚慌 觀察狀況再就醫

孩子半夜突然發高燒,常讓父母焦急萬分、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李昱聲表示,除了少數像腦膜炎等較為嚴重疾病,須立刻爭取時間治療,多數如感冒、腸胃炎所引起的高燒現象,立即就醫的急迫性不如前者高。爸比媽咪可以先為家中小寶貝進行一些簡易的居家護理,同時觀察、評估孩子的精神狀況,等天亮後再送往醫院診治;但若寶寶的精神活力差、或是爸比媽咪不放心,在做完初步處理後,還是建議帶至醫院,請醫師評估寶寶狀況。

 

而退燒的簡易處理方式,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等兩方面:

‧非藥物處理

1.將室溫保持在24℃~26之間,並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2.減少寶寶不必要的衣服穿著,避免覆蓋過厚的棉被。

3.量完體溫1個小時後,仔細觀察孩子活動力變化,並留意是否有高燒以外的其他病徵出現。

4.多喝溫開水,有腹瀉症狀的孩子,可適時補充一些電解質水,防止脫水。

5.好好休息,避免過度活動。

6.以溫水擦拭寶寶脖子、腋下、腹股溝、膝窩等動脈較多的地方,藉由溫水擦拭,促進體表散熱。

‧藥物處理

1.當耳(肛)溫超過38.5℃,或腋溫超過37.5℃,父母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幫孩子退燒;每次服藥中間需間隔四至六小時。

2.若高燒時的耳(肛)溫超過39℃,可使用退燒塞劑;塞劑使用需間隔六至八小時。

3.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退燒藥物,需要醫師詳細計算藥物使用劑量。

4.有嚴重腹瀉的寶寶,避免使用塞劑退燒。

 

居家退燒小撇步有對有錯

寶寶發高燒,的確會讓父母感到心慌,擦酒精、睡冰枕、泡溫水澡等,多是老一輩的人教導的退燒小撇步。但是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又怎麼做才正確,以下為您進行整理:

 




























退燒方法

退燒原理

步驟與方法

可行與否

溫水泡澡:

 

幫助下視丘調熱中樞下降與散熱。

1、   水溫設定在接近人體體溫的36~37℃。

2、   一次泡澡時間約20~30分鐘。

建議使用

 

溫水擦拭:

 

 

 

 

藉由水氣蒸發,使微血管擴張,達到散熱目的,與溫水泡澡的退燒原理雷同。

 

 

1、 將寶寶上身衣物解開。

2、 用沾過溫水(約37℃)的濕毛巾輕輕擦拭寶寶全身

3、 可在寶寶的額頭、後頸部、腋下、大腿內側、膝窩等動脈跳動較明顯的部位加強擦拭。

 

建議使用

 

 

 

 

 

冰枕降溫:

 

 

 

 

 

 

 

 

 

協助體表散熱。

 

 

 

 

1、   將冰枕或水枕以厚毛巾包裹,讓寶寶頭部平躺於上方;或置於腋下或腹股溝等大動脈經過處,協助降低體溫。

2、   使用冰枕5~10分鐘後,需注意寶寶四肢是否溫熱,若出現冰冷現象,則要暫停使用冰枕。

3、   小於4個月的嬰兒,因不會轉動身體而易出現局部體表過冷現象,不建議使用。

4使用冰枕降溫,會使原先處在高溫狀態的大腦下視丘快速降溫,易造成寶寶體溫調節中樞陷入失衡,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使用。

具退燒效果,但有使用限制。

 

退熱貼: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曾琴蓮  專業諮詢/陳香吟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藥劑部主任


 




孩子生病了,吃藥是難以避免的,雖然處方是由醫師開立的,但用藥安全不只是醫護人員的責任,父母多一份用心,謹守安全用藥四步驟,就能幫助孩子正確服藥,守護孩子的健康。


步驟1.認識處方藥和成藥


台灣就醫方便、看診平價,因此,當孩子出現不適時,多數父母會帶孩子就醫,但仍有一些父母為了方便和經濟考量,購買成藥給孩子服用,甚至將成人吃的藥減半給孩子服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藥劑部主任陳香吟表示:「成藥多是劑量低、安全性高,但療效低,僅能治療輕微小疾病;處方藥則為較高劑量藥品,用來治療較複雜的病情。讓嬰幼兒服用成藥的風險在於嬰幼兒的免疫力尚在發展階段、病情變化大,若誤判病情而延遲治療,容易造成嚴重後果。比如:嬰幼兒出現發燒、不適,未必是單純感冒所致,有可能已有肺炎等併發症,因此應由小兒科專科醫師診治後正確服藥。」!


步驟2.兒童專用藥劑是首選


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有過將藥粉加水調勻,摀著鼻子服藥的不愉快經驗,其實,這些藥粉都是將成人用藥磨成粉末狀,再給孩子服用。目前許多先進國家已不再提供兒童這類藥粉,並已研發各種兒童專用藥劑。


你還在給孩子吃成人用藥嗎?兩年來,台灣醫改會大力推行兒童用藥,目前全省各大醫院都已開立包裝完整、標示清楚的兒童專用藥劑;但由於成本較高以及管理考量,坊間仍有醫生開立磨粉藥品。依現行法令,相關單位只能道德勸說,無法「強迫」醫療院所一定要採用兒童藥劑。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陳香吟主任建議帶孩子看診時,可以主動要求醫師開立兒童藥劑;若醫師無法開立兒童專用藥劑,不要請醫院先行磨粉,而由家長在餵藥前,再以湯匙壓碎成粉末狀即可,以免藥物汙染、受潮變質。


步驟3.正確服藥很重要


糖漿:服用前先搖勻,再以量杯或其他餵藥器量取精確的藥量,讓孩子服用(或餵食)。


懸液劑:有些懸液劑需在服藥前先加適量的冷開水溶成懸液劑才可服用。服用前需先搖勻,服用後需放置冰箱冷藏,並於有效期限內用完。


嬰兒餵藥方式:先將藥水裝入滴管或餵藥器,再以非慣用手環抱孩子,讓孩子呈半仰臥狀,慣用手分次將藥擠入舌下或舌邊,並留意孩子的反應與肢體動作,以免辛苦餵入口中的藥全部吐出來。


幼兒餵藥方式:先用量杯量取藥水,再讓孩子自行服用,服用後提供少量開水漱口。若孩子排斥,可適時給予安撫、鼓勵或溝通(如:告知服藥後給予糖果)。兒童藥劑均配合孩童的喜好矯味,孩童嘗試後均能接受,不需強制灌藥,以免藥物嗆入呼吸道,造成日後抗拒吃藥。


錠劑或膠囊:孩子何時可以自己服用藥錠,端視孩子的吞嚥發展,以及對藥錠的接受度而定。一般而言,4歲以下的幼兒應避免吞服錠劑,以免噎到;46歲以上幼兒可以嘗試自己吞服藥錠。


服藥方式:服藥前喝口水,再將藥錠放入口中,然後再喝150200c.c.溫開水,以避免藥物通過食道時不慎沾黏於食道黏膜,引發食道炎、食道潰瘍。


步驟4.觀察服藥反應


對孩子來說,許多藥物都是人生第一次嘗試,因此,孩子服藥後,照顧者務必細心觀察孩子的身體反應。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有二:


皮膚癢:常見於服用各種抗生素、退燒藥等。輕微的皮膚癢可以由醫師確診後使用藥物處理;但如果皮膚症狀經過35天尚未消退,有可能是嚴重的過敏反應,如:史帝文生症候群,其初期症狀為皮膚癢,進一步會造成口腔黏膜潰瘍、肛門充血、全身脫皮等症狀,有高死亡率,需緊急住院加護治療。


呼吸困難、眼睛和嘴唇腫脹:常見於服用含盤尼西林抗生素,此類過敏亦為高死亡率,需立即至大醫院急診就醫。


懷疑藥物過敏時,若是輕微症狀,可先打電話詢問醫師或藥師;若症狀嚴重時應先停藥,並盡速就醫。若知道孩子有藥物過敏或不適的情形,可至醫院的「藥物諮詢處」,請藥師提供相關同類可能過敏的藥物,逐步記錄、建立過敏藥史,並在每次看診時,主動提醒醫師或藥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本文摘自蒙特梭利雙月刊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89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寶上吐下瀉、脫水瘦一圈,家長最心疼,該給孩子吃什麼才好?醫師表示,可選擇米湯稀飯、白吐司,還有愈生愈好的蘋果和香蕉,再慎選益生菌,可幫助縮短病程。


 


  中華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宏昌今天說,病毒性腸胃炎的特徵是發病後有吃才會拉,但不吃又不行。此時,母乳寶寶可以繼續哺餵,如果寶寶瀉得厲害,母乳可稀釋一半,再視情況慢慢增加濃度,喝配方奶的小朋友則要換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開始吃副食品的 6個月以上寶寶鬧腸胃炎時,李宏昌推薦餵食米湯,就是稀飯的上層湯汁,吃得不錯,再吃些稀飯,不要吃米精,因為米精的蛋白質成分會加重腹瀉;沒有米湯稀飯時,改吃白吐司也可,不要吃含有乳糖和蛋白質的牛奶吐司。


 


  另外,香蕉和蘋果有雙向調節腸胃的功能,李宏昌說,用在止瀉時,要挑選愈生愈好的香蕉和蘋果;如果用在通便,則以軟熟為佳。另外,大孩子和成人在病毒性腸胃炎時,可以喝些茶,不限種類。李宏昌說,茶可收歛水分,減少水瀉次數。


 


  有的家長會問,能不能給孩子吃益菌產品?李宏昌認為,在寶寶開始上吐下瀉時,補充益生菌可以縮短病程;不過,益生菌產品種類繁多,業者宣稱五花八門的保健功效,衛生署近期將邀集業者討論後,訂出益生菌保健食品規範,讓消費者有參考依據。


 


  入秋以來,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造成腸胃炎的病毒蠢蠢欲動,李宏昌提醒,這些病毒的傳染力很強,大人感染後,狂拉猛吐 1 2天就受不了,何況嬰幼兒,一旦脫水到體重減輕超過 5%,或眼眶下陷、流不出眼淚時,光是喝水還不及補充水分,要儘快就醫。


 


 


 


 


 


授權轉載自-中華日報醫藥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歲以下的孩子在家里發生意外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據英國《每日郵報》325報道,有調查表明,60%的父母幾乎沒有任何急救常識。為此,英國聖約翰急救中心和家庭醫生協會共同為父母們準備了一套對付傷情的基本知識。


 


   燙傷或燒傷


速將孩子燙傷或燒傷的部位放到涼水中,至少冷卻10分鐘,這可以減輕傷處的腫脹程度。


 


然後將傷口附近的衣服脫掉或剪開。如果衣服和傷口粘在了一起,不要動它,等待醫生處理。


 


如果傷口面積比孩子的手掌還大,就要用干淨的保鮮膜或沒有絨毛的布把傷口蓋起來,馬上送去醫院。


 


  流鼻血


讓孩子坐下,頭向前傾,使鼻血順利流出來。然後讓他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呼吸。10分鐘後,如果血還沒有止住,就再壓兩次,每次10分鐘。止血後,把鼻子擦干淨,告訴孩子不要說話,不要咳嗽,也不要擤鼻涕,以避免將剛剛凝固的血塊弄碎。但如果鼻血流了30分鐘還沒有止住,就必須送醫院了。


 


  拉傷或扭傷


首先要用小毛巾包幾塊冰冷敷10分鐘,然後幫他們綁上繃帶,將傷處抬高,讓血流減緩,這樣可以減輕青腫和淤血的程度。


 


   觸電


如果孩子觸電後還沒有脫離電源,你絕不可以踫他,第一件事情是切斷電源。如果一時找不到開關,你可以站在一個干燥的絕緣物體上(如一本厚厚的電話本或一摞報紙),把電源拉開。檢查孩子的呼吸,即使他已經失去知覺,但只要呼吸正常問題就不大。觸電在人體表面留下的傷痕面積可能不大,但對孩子的內髒可能有傷害,因此一定要叫救護車。


 


 中毒


如果孩子誤食了有毒物質,一定要叫救護車。在救護車到達之前,要讓孩子保持靜止不動。如果有可能,找出他吃下了什麼,並帶一點到醫院化驗。不要強迫孩子嘔吐,這有可能讓食道和胃進一步受到傷害,假如孩子本能地嘔吐,要把嘔吐物收集起來帶到醫院。假如孩子感到食道或口腔有燒灼感,可以讓他喝點牛奶。


 


 嗆噎


如果孩子突然猛烈咳嗽,可能是因為嗆到東西。父母應立即看看孩子嘴里是否有東西。如果不必把手深到喉嚨就能夠到噎住的東西,就趕緊掏出來;要是不行,就讓孩子趴在自己的腿上,用手掌拍他的背部。不到1歲的孩子要讓他趴在自己的前臂上,扶好頭頸。如果這一招不奏效,則應讓孩子翻過身來,仰面躺下,用手托住他的頭,使頭的位置低于整個身體。用兩個指尖,向內並向上推孩子的胸骨,每3秒推一次,每推一次都要看孩子喉嚨里是否有東西出來。對于大孩子,如果拍後背不管用,可讓他站在身前,把你的拳頭放在他的腹部和最下面的肋骨之間,猛力向內並向上用力。如果喉嚨里的東西還是不出來,再重復背部的拍打。以5次背部拍打和5次正面推動為一個單元,反復進行。3個單元後,如還沒有緩解,就叫救護車。在救護人員到達前,要不斷重復急救動作


 


 


 


 


 


.                          (來源︰環球時報-生命時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障礙的孩子並不是為笨或懶或不認真而導致學習困難,而是因為腦神經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使得他們無法用一般人的學習方式學習,而必須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習障礙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聰明,他們只是某一部份的認知能力有缺陷。


 


學習障礙並不是因為智力低下、自閉症或聽力、視力、人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


 


學習障礙的差異性很大,幾乎沒有兩個學習障礙者的學習困難現象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得到適當的幫助發揮天賦潛能,學習障礙者也可以獲致成功,如愛因斯坦、邱及爾、洛克菲勒、李光耀、湯姆克魯斯等都是有名的成功學障者。


 


學習障礙是特教法中規範的身心障礙類別之一,其與一般身心障礙學生一樣,在特教法中有明文保障其接受特殊教育的權利,相關的鑑定、安置、輔導等措施也有法令上的規定。


 


學習障礙是終身的障礙,並無法透過某種製療法而痊癒,但是他們的困難可以因為特殊教育的協助,以及他人的瞭解和環境的配合與接納,而不致於妨礙他們的潛能開發。


 


學習障礙在學業方面的一些特徵…


 


1.閱讀困難:認國字或拼讀注音困難,閱讀速度很慢且常常發生錯誤,常有跳行跳字的現象,可以唸完一段文章,但不得其大意。


 


2.書寫困難:注意的拼寫或國字的仿寫或書寫有困難,筆劃很難辨認,或者句子不完整。


 


3.運算困難:無法瞭解數字之概念、無法心算、需用手指或實務操作才能計算。


 


4.推理困難:理解文章隱含意義或運用數學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


 


5.聽覺處理困難:對於老師複雜的指廿或者是冗長的上課內容不能理解。


 


6.口語表達困難:對於上課一些問答無法說清楚。


 


 


 


 


 


台中市立漢口國中輯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