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3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楊宗仁(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一般而言,幼兒的核心技能約在兩歲以前就發展出來了。但許多自閉症兒童即使發展出口語能力,也不一定精熟這些技能,他們還需要特別的訓練。訓練的重點有三:第一是注意力,第二是模仿能力,第三是自我行為的組織與管理。
 
  對於中低功能的自閉症兒童,要先由成人進行核心技能的訓練,然後再類化至普通同儕;對於較高功能的自閉症兒童,則可經由普通同儕直接訓練。

1.注意力的訓練項目: 
  社會性注意力:即給予兒童引導時,他會注意你或物品,如叫他的名字時會抬頭看人。
     訓練時,可在孩子玩有趣的玩具時,叫他的名字,如果他不理你,可以拿起他正在玩的玩具,放在他的眼前,再逐漸的將玩具移動到你臉前,讓他注意你。你也可以將你的手指放在孩子的眼前,然後將手指移到你要他看的有趣物品上,再說「看」;也可以使用雷射指示筆,引導兒童注意看雷射光指向的物品。
 
  再進階一點的,可以玩藏東西的遊戲,如將玩具汽車藏在手帕底下,然後問:「汽車在哪裡?」讓孩子將物品拿給你。總之,以各種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去注意周遭的人事物。
 
2.互動性注意力:
  兒童會反覆進行某些行為,維持與他人互動的注意力,如輪流與人堆積木。
  訓練時,可以與兒童玩他感興趣的輪流性遊戲,如大家輪流搔對方的癢,做到一半時,故意停下來不做,要兒童看你或者拉你,示意你繼續搔癢。或者玩「老師說」的遊戲,要兒童模仿你的動作,模仿之後,才會繼續下一個「老師說」遊戲;如果兒童沒有口語,只進行動作的模仿也可以,老師不要有口語的指令。也可以玩過關的遊戲,在每一關,都要求兒童表演設計好的動作,這樣才能過關。
  總之,進行有趣的社會性互動,訓練兒童主動的行為,並將注意力放在互動上。

3.要求他人的注意力:
  以非口語的方式來要求事情,例如以手勢要求別人拿東西給他吃。訓練時,可在兒童的周遭放一些他很想得到但拿不到的東西,例如放在架上高處的玩具或者食物,然後引導兒童指向玩具或者食物,以便大人可以拿給他玩或給他吃。 
  也可以將他喜歡的食物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但蓋子要旋緊,讓兒童打不開,讓他必須請求你幫忙,要他用手指向玻璃瓶,或者把玻璃瓶拿給你指向裡面的食物。也可以讓兒童盪玩「烤乳豬」(抓住兒童的手和腳左右搖盪)的遊戲,玩到一半停下來不搖,等兒童看你;如果他不看你,就用口語或者圖卡提示他要看你,要求他做一個「搖」的手勢,你再搖他。 
  總之,透過各種環境與活動的安排,讓兒童有求於你,藉此訓練他會以手勢或者動作來要求你。
 
4.分享式注意力:

  會以非口語的方式來與人分享感興趣的事物,像是指自己拼好的積木,要別人欣賞。 
  訓練之初,先由大人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者活動,以一種誇張有趣的語調叫兒童「看」,當他看時,將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你身上,然後說出物品或活動的名稱。 
  也可以在遊戲中,找出一個兒童常反覆把玩的玩具,每當他玩那個玩具時,就說出適合該遊戲的語句,但語調要誇張有趣,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之後,兒童應該會來接近你,以遊戲活動來吸引你的注意,希望你說出有趣的話。 
  分享式注意力是自閉症兒童比較弱的一環,因為分享式注意力沒有實質利益,它是一種情感性與社會性的分享,這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特別的困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今,不少寶貝習慣于在所有的事情上“動口不動手”,說一聲:“媽媽幫我……”就一切OK了。


但如果讓孩子日久天長這樣“省事省心”下去,習慣了依賴、學習能力也被淹沒掉了。


午睡後,幼稚園老師發給每位小朋友一個香蕉,多數孩子一拿到手就開吃了,綿綿卻舉著香蕉請老師幫忙剝開,老師問:“綿綿自己剝不好嗎?”綿綿說:“每次都是媽媽剝好了給我吃的,我不會……”


  無獨有偶,4歲的果果穿衣服總得請老師幫忙,他不知道怎?系扣子,即便是偶爾扣上了一個,十有八九也會安錯了地方。


  5歲的苗苗喜歡畫畫,可每次畫完以後,筆和紙就攤了滿滿一桌子,有時地上還會有幾支筆,就玩兒別的去了,接下來的一幕當然是別人替她收拾。


  對小寶寶來說,每每學會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系扣子、自己洗手、剔魚刺……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人之初,生活對孩子仿佛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他們需要的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氣與自信,不是過度保護與父母的代勞,後者只能使孩子失去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在孩子心目中一次次深“我不行”的印象,時刻尋找父母或父母式的幫助和照顧,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差。相反,他們經過努力之後體會到的成感,足以使他們內心一片燦爛。所以,激發孩子的能“幫他不如教他”,把握生活中每一個可能讓孩子學習的機會、給他時間,父母可由事必躬親的角色轉變?引導者,孩子能慢慢地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讓寶寶嘗試自己照顧自己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在他有能力學習做某一件事時,教他如何操作——


 


送玩具回家


一般來說,三歲的寶寶就該開始學習收拾玩具、自己的用品了。最初只要寶寶參與“做”,不必在意寶寶幹得怎樣;待寶寶逐漸建立起一種意識和習慣,他會自己幹得很好。在此,父母的訓練方式,是成敗的關鍵。


 


   訓練要點:


  在房間裏辟出一塊靠牆的地方,當作孩子的玩具角兒。備一個玩具箱、小筐或玩具櫃,櫃子最好有一排抽屜,留有一小塊空地。告訴寶寶大的玩具放在箱子裏、小的玩具放筐裏或抽屜裏,拼圖、桶裝拼插玩具或帶盒子的玩具可裝好放在空地一角。


  讓寶寶收拾玩具前,應反復演示幾次給寶寶看,速度要慢一點,邊收拾邊說,比如:“積木坐回自己的小車吧”、“送玩具熊到沙發上歇一會兒”。加深寶寶的印象,順便問寶寶:“你想試一試嗎?”激發寶寶參與的興趣。起初以媽媽爸爸?主,慢慢過渡到“你收一樣我收一樣”,最後讓寶寶獨立完成。


  寶寶初學階段,應把收拾玩具的過程分解成幾個小“段落”,待一個段落“達標”之後,再繼續下一個段落。這樣大事化小,分步完成,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折感。


 


      穿衣有先後次序


        2歲以後,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會主動要求自己穿、脫衣服。這時父母不妨趁熱打鐵,邊鼓勵邊有耐心地協助他。


 


  訓練要點:


  在學習穿衣服之前,不妨先教寶寶系扣子。比如把上衣平鋪在床上,將扣子和對應的扣眼指給寶寶看,再告訴他如何將扣子穿到相應的扣眼中,把扣子的一半塞進扣孔,讓寶寶從扣孔里拉出來;也可以和他玩幫娃娃扣紐扣的遊戲。完成了這一步,就可以練習穿衣服了。


  寶貝最初練習穿脫衣服,可選擇開襟式的衣服,學起來比較容易,讓孩子將一隻手伸入袖中、再將另一隻手伸入另一隻袖中,然後自己將扣子扣上。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緩慢而詳細地多次示範給寶寶;最好先不選帶拉鏈的童裝。


  寶寶學穿套頭的衣服時,父母先要教他分清衣服的前後:領子和褲腰部分有標簽的是後面、有口袋的是前面;有縫衣線的是反面。穿時先將衣服套在頸部,父母幫忙拿著一隻袖子,協助寶寶把手伸進袖管裏,隨後將另一隻手伸進另一隻袖管裏。脫衣服時先脫掉兩隻袖子,再把衣服從脖子上脫下來;褲子最好是鬆緊帶的,便於穿脫。


在教寶寶自己脫衣服的同時,也應該培養折疊、整理衣服的習慣,不要將衣服隨意丟棄。


兩歲多的孩子喜歡自己穿鞋,可?他準備有粘扣的鞋。穿鞋前先告訴孩子如何區分左右腳:讓孩子將鞋子放在自己的前方、鞋的頭部朝前,如果看到兩隻鞋合攏,中間有一個小洞表明是對的;如果沒有這個小洞則說明放反了。之後,給寶寶做出穿鞋的樣子,趾尖使勁兒朝前頂,再把後跟拉起來、將粘扣輕輕一按就好了。


 


  自理 從吃飯開始


        8個月的寶寶吃飯時,不滿足“飯來張口”,他們伸手抓勺子,搶家人手裏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試身手;或把手浸在飯碗裏,自己抓飯吃。這正是寶寶學習吃飯的最佳時機。母不妨索性給他一把勺,任他在碗裏、盤子裏戳,一口口地往嘴裏送。


 


  訓練要點:


  吃飯前,在寶寶座位周圍的地上鋪好報紙、給寶寶穿上罩衣、戴上圍嘴,武裝到位。告訴他:“從今天開始,寶寶要自己吃飯了。”孩子一定高興得手舞足蹈。寶寶碗裏、盤子裏的飯菜不要多,溫度適中;一次給寶寶一種菜,別把幾種菜混到一起,使寶寶吃不出味道,倒了胃口。


  開始寶寶還不太會從碗中舀飯,可先讓寶寶拿著勺,媽媽幫他把飯放在勺子上,讓寶寶自己送入口中;如果是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媽媽可與寶寶共持勺一起送入口中。


  最初寶寶只能獨立吃一、兩口飯,如果父母及時誇獎幾句,寶寶自己吃飯的興趣會更濃。


  每頓飯不要花太多時間,因?寶寶在餓時特別有胃口,能專心致志地練習吃,一旦吃飽便玩起來,甚至把飯碗打翻。


  等寶寶完全吃飽了,再清理“戰場”、幫寶寶做個人衛生。


  有過如此訓練的寶寶,一般兩歲以後,就能獨立吃飯了。當然,整個過程不能嫌麻煩----現在的麻煩是為以後的不麻煩。


 


       喝水 從奶瓶過渡到杯子


對於自己喝奶、喝水,寶寶也會像獨立吃飯那樣興趣盎然。


 


  訓練要點:


  寶寶十個月左右,就可以試著讓他自己抱著奶瓶喝奶、喝水了。奶瓶最好小一點、細一點,也可以買帶把兒的那種;奶瓶裏的奶或水一定要溫度合適。媽媽可以抱著寶寶或讓他倚靠在被子上、坐在小推車裏喝。


  一歲以後,改?使用嬰幼兒訓練杯,就是有兩個手柄、杯蓋上有個突起的小嘴兒、嘴兒內有小洞的那種,不要杯蓋上帶吸管的。爸爸媽媽給寶寶示範:雙手握杯,將杯子舉到嘴邊用力吸,或直接往嘴裏倒。


  一段時間後,試著取下杯蓋,讓寶寶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把嘴放到杯子邊直接喝。開始時杯裏的奶或水不要太多,以少半杯?宜。


 


  把刷牙當作遊戲


       保證孩子的口腔健康從保護乳牙開始。父母應儘早培育寶寶自己刷牙的習慣。當然,也沒必要一本正經地教,讓孩子覺得“刷牙很好玩兒”,他就有興趣學了。


 


訓練要點:


  寶寶一歲左右,父母可以用矽膠質地、形狀如手指套、帶毛刺的小牙刷給寶貝刷牙,幾次之後把“小指套”套在寶寶的手上,握著他的小手、模仿父母的樣子自己刷牙。刷完了,告訴寶貝照著自己的樣子喝一口水、鼓腮,讓水在口腔裏轉幾下漱漱口,再把水吐出來。


 


  一歲半以後可以用軟毛的兒童牙刷刷牙了,剛開始父母替寶貝準備好溫水、擠好牙膏,自己也備好水和牙膏牙刷,給寶寶做示範: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刷,裏外都一樣;隨後吐出泡沫,再用清水漱口,然後以毛巾擦幹、完成刷牙的全過程。等寶寶三歲後,教他自己弄水、擠牙膏。


 


  獨立大小便


       獨立排便,是寶寶上幼稚園前一定要學會的生活能力,否則孩子容易在小朋友面前?生自卑感,也會對幼稚?生抵觸情緒。


 


訓練要點:


  寶貝能坐穩後,給他準備一個帶扶手、並讓他喜歡的專用便盆。告訴孩子,以後有尿就坐便盆。寶寶一歲左


右,需要父母扶著;兩歲以後儘量讓他獨立坐盆大小便。


  如果有條件,不妨在衛生間裏安一個孩子用的小馬桶,這樣,三歲的孩子就能直接到衛生間方便了。通常,三歲的孩子大便以後不能擦屁股,到了4歲,就可以讓他們自己練習了。父母準備好抽取式衛生紙,使寶寶容易拿到;教他如何擦一下、把紙折一下再擦。


  三歲多的孩子,一般晚上就不尿床了,爸爸媽媽應培養他們夜間自己起床小便的習慣,方法是先定時叫醒孩子


,時間長了,到這個點兒他自己就能醒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蘭  出處:親子天下




如果拿金錢去鼓勵某個行為,行為者會失去內在的驅力,短期內很有效,但是長期下來動機會降低,工作會難以為繼。這是為什麼用錢去鼓勵孩子考一百分,久一點後常常會無效。





一位家長寫信給我,說她一直奉行「鼓勵替代懲罰」,所以把給孩子的零用錢換成幫忙做家事的酬勞,例如:倒垃圾、洗碗一次50元;清理房間、考一百分100元……。一開始還好,現在老大升上國中,老二念五年級後就不靈了。如果他們不缺錢就叫不動,老大還會說現在通貨膨脹,媽媽付的錢兩年沒有漲價,要求加薪。她來信問怎麼辦?

在行為主義盛行時,心理學家發現飢餓的動物進了實驗室後,會很努力的工作以換取食物;哈佛大學的史金納更訂出了有名的報酬率。但是後來發現,猴子會為了好奇心去做沒有報酬的行為,好像除了胡蘿蔔與棒子之外,還有別的成分在內,於是心理學家開始尋找。

有一個實驗是把受試者隨機分成A、B兩組,請他們到實驗室來拼樂高,一連做3天。第一天,兩組都無酬;第二天,A組如果成功拼出一張圖可得到6美元的酬勞,B組無酬;第三天,A組回復無酬,B組則始終無酬。實驗進行到一半時,實驗者藉故離開10分鐘,請受試者等他一下。他其實是到隔壁的觀察室去觀看。結果發現,第一天,兩組人在他離開後都繼續把圖拼完,平均做了4分鐘才停下來休息,表示他們對玩樂高是感興趣的。第二天,A組因為拼完一圖可拿6美元的酬勞,就很勤勞的做;B組仍然跟昨天一樣,做了4分鐘後停下來休息。但第三天情形就不同了,A組因為沒有酬勞了,工作的熱情馬上下降,而B組還是一樣。

也就是說,如果拿金錢去鼓勵某個行為,行為者會失去內在的驅力,短期內很有效,但是長期下來動機會降低,工作會難以為繼。這是為什麼用錢去鼓勵孩子考一百分,久一點後常常會無效。我們如果想要激發孩子的進取心,不可以把重點放在金錢報酬上,要想辦法激發他的榮譽心和自我價值;不能把學習轉換成商業交易,一旦變成商業行為後,就會失去自主性和創新。

另一個研究是找了23名畫家,請他們自己選出10幅受委託和10幅非委託的畫,送去給藝術評鑑家就創意做評鑑。結果發現,受委託的作品評價遠比自由作品低,因為被人委託時,心中不自覺有綁手綁腳的感覺,創意就低了。人必須做自己的主人才會有成就感,金錢會使創意降低。

因此,如果工作是呆板無趣,薪水愈高表現愈佳,因為這種工作無內在激勵可言;但只要牽涉到最基本的內在認知,光談報酬就不行了。人異於禽獸的地方就在此,人有自我激勵、自我滿足的心。所以,要孩子做家事,不要付他錢,要讓他看到做家事的意義,例如替母親分勞、家是建立在彼此的義務上,所以家人必須相互幫忙……;考一百分不要給他錢,學習的目的不是成績單,成績單只是回饋的一種方式……。理想和熱情會支持一個人一直往前進,金錢只會使人怠惰,父母不可不慎。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時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學授課,暑假中我有機會在張老師中心教導國中生讀書及考試的技巧,所以我授課的對象由一群大孩子變成一群小孩子。


    
大人需要時間管理,那麼孩子需不需要時間管理呢?


    
我問了許多國中教師及家長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都是需要的。



孩子的生活比大人單純,但是孩子的定性比大人差,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吸引,當沉迷於特定事物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大人時間管理的主因是為了工作,孩子時間管理的主因則是為了學習,雖然二者時間管理的動機不同,但是有部分相似的概念及方法。



孩子要有自己的童年,不需要像大人般分秒必爭地計算與計較時間,但是我們也有責任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及學習如何應用時間。



教孩子學習支用時間4 法則
大人可參考以下的方法教導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1.了解時間的存在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裡,作息均是依循上下課的鈴聲,在有鈴聲的世界裡,他們知道應做之事為何,但放學後,在沒有鈴聲的世界裡,他們不知該做甚麼事。


    
要讓孩子了解時間的存在,最簡單的方法是讓他們養成戴上手錶的習慣。



當孩子知道現在的時刻,才會知道過去某項活動到現在所經過的時間,也才會明白現在到未來某項活動尚有的時間。


    
當他們習慣看錶後,接著就要他們學習計算自己究竟擁有多少可自行支配的時間。算算放學後至睡覺前、週末假日裡、考試前......可支用時間的狀況。



孩子感覺時間就像撲滿裡的錢幣一般,愈存會愈多,但若愈是任意花費,則不可能累積存款。


    
2. 練習時間的安排
寫功課是孩子回到家後的主要活動,而且將會整晚的時間用來寫功課。



其實我一直鼓勵孩子應利用較短的時間寫功課,不需為功課花過多的時間,應將時間應用於其他更有助學習的事務上。


    
回到家後,先想一下今天晚上要做哪些事?



以條列式的方式逐項寫下,分別估算自己各項事務所需時間,最後再計算總共所需的時間。



若所需總時間大於當晚可用時間時,就必須加快腳步,縮短一些事項所需的時間。



若可用時間大於所需總時間時,做完功課後,上床前的剩餘時間即可讓他們自由應用。


    
孩子同一時間想做及必須做的事項可能更多,他們很自然地都會做好玩、想做的事,對於麻煩但必須做的事,卻盡量拖延或逃避。



3. 學習排列優先順序
其實許多大人也有同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應教導他們依事情重要性及緊急性程度的不同,排定進行的優先順序。


    


一般排列順序為:1 重要又緊急的事→ 2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3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4 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



讓孩子在不同的事項前加註1、2、3、4 的符號,依序完成應做之事。



4. 能善用零碎的時間
在平時生活與上課中有許多零碎時間,例如等車與坐車時間、早自習時間、下課時間、午休時間、等老師進教室時間等。


    
我們應鼓勵孩子利用這些零碎的小時間做小事,例如查字典、背單字、預習課文、抄寫作業等,知道把握時間的重要性,不要將時間浪費在聊天、發呆或無所事事上。



若善用平時上課的零碎時間,回到家後有完整的大時間,才可做更深入、更有效率的學習。


    
時間管理應從小開始學習,並培養適當的好習慣。



從小即重視時間的人,必有一個豐富且自在的人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不愛唸書,學習意願低落,是最讓父母頭痛的問題,與其費盡心力緊盯孩子的功課、拚命補習,還不如激發小朋友的學習熱情。有些家長每天緊盯孩子功課,提供他們最好的學習資源──買教材 、送去補習,甚至為小孩打理一切生活所需,但孩子依然不願意認真學習。本文作者/謝曉雲


 


多支持與鼓勵,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


父母做太多,孩子沒責任心


經常輔導中輟生的少年保護官盧蘇偉認為,現在的孩子表現「幼齡化 」,大學生還像小學生,例如開學前返校,爸媽還要開車子一路把他和行李送到宿舍門口,原因在父母呵護過度,不肯放手。 「我們常講親職教育,談父母的教養責任,卻忽略了子職教育 ,孩子也有他的職責,就是學習去喜歡他應該做的事,喜歡他的責任 。」


而且,父母急切地填塞知識給孩子,往往剝奪他們從探索中學到東西的樂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指出,以前的孩子也功學得不多 ,但有比較多機會可以自己慢慢摸索、體驗生活,因為親身經歷過 ,想忘都忘不了。但現在的孩子靠補習,被動接受重點和答案 ,想記都記不住,而且也失去了自己主動找答案的興趣。


此外,一直被動接受大人要求的學習,孩子也會疑惑, 「我為什麼要學這個,又用不到!」親子教育專家柯志恩指出 ,如果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找到學習的意義,也會令他們提不起勁學習 。


盧蘇偉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學習獨立 ,有些事父母應該讓他自己決定,例如做功課、準備考試 、安排自己的時間、學習為課業負責。不然父母在小孩身邊又盯又唸 ,也無法讓他想要主動學習。


著名的幼教專家蒙特梭利曾說,成人對孩子發展最大的「干擾」 ,就是企圖以自己取代孩子,幫孩子行動。


要求太高,打擊自信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寫作業、讀書、考試?因為他做這些事的時候 ,被罵的機會最多,」盧蘇偉說,如果和學習聯結的經驗都是不愉快 ,令孩子的學習意願跌落谷底。


一向很反對用分數衡量孩子學習成效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指出 ,現在社會很多成功的人學歷不是很高,或學業成績不是最頂尖的 。她相信如果減少成績的束縛,學習過程能夠多一點快樂。


支持、鼓勵取代責備、擔心


父母可以怎麼做,讓對學習興趣缺缺的孩子轉而樂於學習?


首先,建立孩子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的」 ,有了這種「自我概念」,才會有動力,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指出。


父母可以用具像的方式幫助小孩,例如答題時,五題裡面答錯了三題 ,鼓勵他還有進步的空間,讓他明白自己可以往上做得更好。


有一個父親在兒子小時候就經常罵他笨,一直到兒子上了國中 ,這個父親聽了柯志恩的演講之後,很後悔自己過去一直罵兒子笨 ,於是,他開始告訴兒子,「其實你並不笨」,沒想到兒子竟回答, 「我還沒笨到你說我不笨,我就相信。」可見,過去父親的責罵深深影 響這個孩子建立他的「自我概念」。


訂定合理可行的目標


父母應該理性評估孩子目前的能力在哪裡,然後將目標分成幾個階段 ,每次為孩子訂一個努力之後可以達到的目標,再慢慢往最終目標邁進 。例如,你希望孩子從60分進步到80分,與其一下子要求他進步2 0分,他短時間內達不到,還不如先期待他每次進步5~10分 ,孩子比較容易達到你的要求,藉由每次進步累積信心 ,持續提高學習的動力。


多信任,少擔心


父母一味焦慮、擔心並不能改善孩子的學習意願,反而可能選擇逃避面對爸媽施加在他身上的壓力。


證嚴法師常開導大家,「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 ,就要多多祝福,而不是擔心,如果父母常常擔心孩子 ,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因此,父母要做的是停止著急、擔心,放心參與及享受陪伴子女成長及 學習的樂趣。


給孩子最大的鼓勵、肯定


例如孩子寫功課時,你對他說,你的字寫得真好!你怎麼辦到的?再寫一次給爸爸看好不好?孩子都希望自己表現很好 ,還可以讓爸媽看到,得到他們肯定的眼神和稱讚,學習自然變成一件 孩子喜歡的事,盧蘇偉指出。


父母親身示範


洪蘭舉例說,住在美國西雅圖的8歲華裔女童鄒奇奇 ,小小年紀就讀了很多書,還出書《飛揚的手指》,被大家視為神童 。女孩說從小父親就經常唸書給她聽,而父親唸書時流露出愉快的神情 ,讓她感受到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此她愛上功讀。


優勢教育建立自信


每個孩子都有正反面、優缺點,糟糕的是,現在台灣的教育經常是 「缺點教育」,親職專家游乾桂指出。像是孩子數學考不好 ,就一直被點出來,叫他要反省、要加強。但他說, 「這個孩子數學不好,但也有中文或語言能力很好的這方面都沒有被大人肯定呀!」


游乾桂舉作家張曼娟推行「小學堂」時,幽默笑稱自己「一無是處 ,只有中文好」為例,「這就是優勢教育」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加上父母的鼓勵,就能讓他向前。


培養積極正向思考


積極正向思考的孩子在碰到困難時,不容易被打倒,盧蘇偉指出 ,這牽涉到父母自己如何處理挫折,及面對子女遭遇挫折時的態度。


像孩子考試考差了,父母把它視為「上天最好的安排」,而不是災難 ,父母重視的是孩子準備應考時學到的東西,而非考試結果 ,就算沒考好、沒過關,但該讀的書都讀完了,也是很大的收穫。


他看功多壓力處理的研究,發現正向思考的能力和能否面對現實 、管理壓力,及小時候的經驗有關。


他的兒子學鋼琴,每逢跳級考試,就會擔心考不過,但他總是跟兒子說 ,「根據過去經驗,每次你都能順利過關,所以這次也一定沒有問題 。」不斷給孩子信心,就是要幫助訓練他正向思考,及培養調適壓力的 能力。


但如果反過來,每逢這種情況,父母就數落孩子,「平常叫你準備你不 聽,現在才擔心有什麼用,這樣你八成考不過了。」久而久之 ,孩子碰上壓力時,習慣用負面思考,還沒迎戰就先放棄。


終生學習才是目的


學習是終生的事,其實不必急於一時,重要在於孩子能一直保有對學習 的熱情,這需要父母的寬容等待。


陪伴、鼓勵、寬容、放心、耐心及以身作則,是父母的角色 ,而以下幾個相反詞:責罵、催促、急切地替他們做、自己負面思考 、輕言放棄,就請都避開吧


 


 


 


 


 


 


 


 


資料來自 facekoo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3歲看到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3歲大腦開發關鍵期
    
腦科學和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到3歲就已經完成了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後的最初幾年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開發大腦潛能必須儘早。我們知道,出生時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之後不再增加。剛出生時孩子的大腦共有50億個突觸;出生後第一年,突觸數目會增加20倍;3歲時大腦大小即是成人的80%4歲時,腦的代謝達到高峰,腦逐漸成熟,對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這一年齡的孩子之所以會不停地動,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不斷獲得資訊,能量消耗比較大,需要的營養比成人要多,身體發育同時也加快。

    
美國科學家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體層攝影技術,對幼兒大腦的發育進行掃描觀察,發現孩子在出生之後,由於視、聽、觸覺接受大量的信號刺激,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聯繫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而且研究表明,3歲以後,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形,並且停止了新的資訊交流,這時大腦的結構就已經牢固成形。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大腦的發育過程已經完全停止,但就如同電腦一樣,硬盤已經格式化完畢,就等待編程了。


    
正 因為如此,孩子幼時的生活經歷將會極大地影響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程度。在一個充滿憂慮和緊張氣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而且很容 易被自身的感情壓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滿愛心的環境裏的嬰兒則會與環境頻繁地進行交流,進而促進額葉前部的迴圈,這樣就增加了以後對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 的抵抗力。



 


 


    3歲學習事半功倍
    
印度狼孩卡瑪拉被人發現時已有7歲多,身上毫無正常兒童的特徵,沒有語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會與人交流。重返人間後經過長達6年的專業人員的護理,也只學會走路,到17歲時才學會十幾個單詞,智商只有4歲孩子的水準。

    
這個事實表明,如果錯過了孩子學習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所謂關鍵期,是指最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特定年齡時期。在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孩子學起來容易,學得也快,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錯過關鍵期再去學,就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事倍功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南希·貝萊博士潛心研究、觀察了嬰兒的發育、發展,她在《幼兒發展研究》一書中列出了以下8個線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嬰兒智力的正常發展。


    
第一,當某樣東西掉落到地板上時,6個月的嬰兒會順著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當需要得到滿足時,6個半月的嬰兒,會發出表示滿意的聲音;


    
第三7個多月時,嬰兒會衝著鏡子中的影像微笑,還能去尋找落地的東


                 西;

    
第四8個半月時,嬰兒會和成人一起玩諸如藏貓貓、拍拍手等簡單的小遊


                 戲,也會傾聽熟悉的詞;

    
第五9個多月時,嬰兒會自己動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詞的含


               義;

    
第六10個多月時,嬰兒會模倣成人把積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別人把玩具包


起來,就不會去拆開;第七,11個多月時,會模倣詞的發音;

    
第八12個多月時,會講幾個單詞。


    
法蘭克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莫妮卡·克諾夫認為,嬰兒的智力出乎人們的意料,他們甚至能夠用眼睛跟著做簡單的數字遊戲。


    
克諾夫說:我們給嬰兒看不同數量的點。最初他們注視著兩個點,等到熟悉了以後就開始失去興趣。但當我們接著展示第3個點時,他們的興趣又來了。她對1314個月大的嬰兒對複雜事物的長時間記憶能力進行了研究,也獲得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如嬰兒能夠把用以前從未見過的玩具做出的複雜動作記住長達半小時之久,甚至還能模倣這些動作。


    
從上面的線索和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03歲是兒童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是兒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覺、記憶、思維、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那麼,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是怎樣的呢?研究發現:


   
出生後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吃幹食物的關鍵期;

 
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發展的關


期;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


關鍵期;





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3歲左右是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時測得的智商定為100%,那麼其中50%3歲前發生,由此可見,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抓住3歲前這一關鍵期十分重要。



 


 


    3歲語言爆發期
    
父母們有時會突然發現,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似乎一夜間詞彙量有了迅猛增加。科學家研究表明,這很可能是一種滾雪球效應。

    
科學家認為,孩子學習語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學習,而是存在突然的語言爆發期現象。例如在2歲之前他們對語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歲之後突然某一天就能夠很容易地掌握各種很複雜的表達技巧了。


    
他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即無論一種語言有多複雜,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本民族人都會熟練運用,比如拉丁語,現在學習起來非常困難,但那時候連羅馬帝國的奴隸也會講拉丁語,而且當時拉丁語的難度與現在幾乎一樣。


    3
歲是人類心理髮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通常來說,孩子到了2歲的時候就會表達比較複雜的句子,甚至會使用不同時態和語態的動詞或者連詞,而且還會使用長句和分句了。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從無意識的狀態過渡到有意識的狀態,而且已經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體和特定社會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制。


    
美國心理學教授鮑勃·麥克默裏認為,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這些不被察覺的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產生了令父母驚異的必然結果。


    6
歲 兒童的語言表述已經非常準確了,他們了解並且能夠使用母語的一些規則。可以說,到了這個年齡段,我們的孩子已經獨立完成了學習語言的整個過程。如果他們沒 有這種自覺、自然地學習語言的能力,那麼人類歷史上就不會取得如此眾多的輝煌成就,可以說正是語言的不斷發展,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在孩子1~3歲期間,他們自己能夠學習多個詞彙,且學習的中等難度詞彙比簡單詞彙多。這就意味著父母無需為各種聲稱能提高孩子詞彙量的新發明而花費時間和金錢。抓住這一時期,多跟孩子說話、多讀書給孩子聽,才是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身高增長取決於3 


    幾乎每個媽媽都有定期為孩子量身高的習慣。看著那條紅色的身高線一點一點往上提升,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懷裏的小寶寶一點點長高,慢慢長成少年、青年,每個媽媽的心裏都充滿喜悅。那麼,孩子是怎樣長高的呢?

    
科學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青春期,是人長高的兩個高峰期。人從出生至成年體格的長成,其生長速度不是勻速的,出生至2歲時共長28釐米,其中在4個月以前、512個月、12歲這3個年齡段各完成1/32歲前營養對生長的影響遠超過遺傳因素,年齡越小越是如此。2歲後至青春期前每年勻速長57釐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換言之,一個身高170釐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歲形成的。所以說,3歲前如受到營養、疾病或藥物等有害因素的影響,其對身高的損害將大大超過3歲後.


 

資料來自 摩尼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


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慧的方式進行。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證實,幼兒的智慧會展現在不同領域(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智慧)之中。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發揮不同的智慧。
兒 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 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爲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爲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 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爲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
. 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 趣可以爲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爲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 效果.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
. 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 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 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蟲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
. 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 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 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
.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周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爲什麼會出現彩虹?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瞭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
.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
. 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 有學習的意願。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 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
.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産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瞭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
.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瞭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爲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
.爲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0-4歲 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 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 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
.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念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
.不要給孩子貼卷標。(自我概念的發展)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卷標(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
.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瞭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
.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
.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
. 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爲)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 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顔色、有 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儘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顔色太多了。)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爲。但負向 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
.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裏,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增進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 .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
.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談天的過程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 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
.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爲,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爲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
.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爲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瞭解.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
. 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爲及想象力的發展)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 習社會性行爲,瞭解社會真實的樣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爲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
.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
.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爲表現。

23
.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爲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産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欲望是無止盡的。

24
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爲發展)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爲。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
. 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瞭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 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
.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
.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爲作比較即可。

28
.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
.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爲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
.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成人可以啓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
.把家裏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
.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選擇的專案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
.在家裏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
. 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 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 解決問題。

36
. 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 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 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象中的嚴重。

 


 

資料來自 太平洋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薰野


剛搬來美國定居時,對於當地風土民情最不適應的,大概就是當地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美國人樂觀、熱情,從來不吝於稱讚人。孔子曾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受到此一意識型態的影響,我們往往將讚美的語言歸類為諂媚逢迎,因此難以衷心地讚美他人,同時也難坦然接受他人的讚美。美國人向來擅於稱讚人,對待孩子亦是如此,他們總能夠在每個孩子身上找到優點,並且給予鼓勵以及讚賞。


舉例而言,兒子會爬之後,我帶他去運動教室上課,老師準備了一個斜坡,要每個孩子向上爬,結果兒子一點也沒興趣,只想往下滑,老師則在一旁稱讚:「噢!妳看他往後滑得多好!他有絕佳的平衡感,以後或許會成為一位運動員!」


兒子一歲半時開始對顏色有興趣,有天我與好友珍談起他學習顏色的狀況。


「我的孩子只會說紫色,什麼東西他都說是紫色的,草地是紫色,樹木是紫色,消防車也是紫色的。」


「孩子在這個年紀以偏概全是正常的,可是紫色是多麼美麗的顏色啊!妳的兒子從小就有高尚的品味呢!」


諸如此類的談話,在生活裡不勝枚舉,我甚至開始懷疑,對於美國人最嚴厲的懲罰,或許就是不准他們稱讚人。但經過長期觀察,我也略有心得,美國的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之下成長,多半對自己較有自信,勇於表達自己、分享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人訪問孩子,他們大多能夠侃侃而談(即便討論的只是他們最喜歡的冰淇淋口味),而不會在一旁忸怩作態。


<耐心灌溉>坦然接受自己 也學會尊重他人


然而真正的自信是指一個人了解自己擅長以及不擅長的事物,並且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優缺點。一味地沉醉於自己的長處,而不知自己的短處,那不是自信,而是自負。美國的年輕人大多了解自己的優點,至於是否能坦然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物,則有待商榷。


「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之一,性質近似於台灣的「星光大道」或是「超級偶像」,該節目當中不少參加初選的人表現極差,不但不接納評審的建議,甚至惡言相向。當評審問道:「是誰告訴你,你的聲音可以媲美帕華洛帝?」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的爸媽。」接著便會看到參選者的父母親對於孩子落選感到相當意外,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歌聲無懈可擊,彷彿「此音只應天上有,一生能得幾回聞。」


身為孩子的父母親,我們有責任尊重孩子的個體性,每個孩子都不同,有的頑皮好動,有的文靜好學,各有千秋,我們應正向地觀察他們的特性,並且適當地給予鼓勵、讚賞,而且讓他們知道他們是獨一無二的,是特別的,是沒有人能代替的。


我們尊重孩子,同時也教導他們尊重別人,因此如果別人向他們提出善意的建議,他們應該查納雅言,反躬自省,即便不見得需要全盤接受,但也不需要老羞成怒,惡言相向。


自信心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坦然接受自己,也可以幫助他們樂觀地面對人生遭逢的困難與挫折,但是建立自信心的道路往往是迂迴而且漫長的,我們做父母親的必須以愛心和耐心在一旁灌溉,悉心呵護孩子心中那株自信的秧苗。


 


 


 


 


 


 


 


資料來自 太平洋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太常使用「愛的謊言」,不但有礙於親子的信任關係,也會影響孩子對於誠信的認知。當孩子發現父母言行不一致,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值得信任。父母的錯誤示範,同時暗示著孩子:「可以用說謊的方式,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



耶誕節即將到來,許多父母總會搬出耶誕老公公,當作管教孩子的武器:「不乖乖聽話的話,耶誕老公公今年就不會送禮物來。」



根據最近一期《品德教育期刊》(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有八成以上的美國父母時常用說謊方式管教孩子,就連最推崇「誠實為上策」的父母也常對孩子施展「愛的謊言」。



負責執行這項調查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蓋兒海曼教授指出,父母之所以採用「謊言式教養」,大致是基於三種考量:導正孩子的行為、避免孩子過早接觸死亡、分離等殘酷現實,以及單純不想讓孩子失望。為了讓孩子遵守規範,父母最常使用便捷的「謊言管教」,取代理性溝通。



調查也發現,相較於歐裔父母,強調規範和順從文化的亞裔父母更善於用謊言威嚇孩子的不當行為。例如:不乖乖睡覺,虎姑婆就會來咬你;不把飯扒光,雷公可是會處罰你;再不乖,警察叔叔就會把你抓走。這種威嚇話語不但容易造成孩子情緒不安,日子一久,孩子也會看穿父母的破綻:「就算我不乖乖睡覺,也不曾有過虎姑婆來找我啊!」



海曼教授認為,父母太常使用「愛的謊言」,不但有礙於親子的信任關係,也會影響孩子對於誠信的認知。當孩子發現父母言行不一致,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值得信任。父母的錯誤示範,同時暗示著孩子:「可以用說謊的方式,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因此,海曼教授建議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除了要先設下明確的行為規則,還要讓孩子清楚知道你堅定的態度。



然而,父母有時只是想為孩子保留美好的想像空間,讓耶誕老公公或彩虹仙子等童話虛構人物陪伴孩子度過童年。或者,當孩子還沒有能力應付和死亡、分離有關的現實時,父母也經常傾向輕描淡寫,保留殘酷的真相。海曼教授表示,這兩種「愛的謊言」對孩子的影響尚不明朗。然而,孩子需要區分真實與虛構間的差別。對虛構人物的過度幻想,可能會造成孩子分不清楚虛構和真實的界線。


 


 


 


 


 


 


 


 


 



資料來自 facekoo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游乾桂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鼓勵」似乎是一條捷徑,然而「鼓勵」強調的卻是方法,有好的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底下我們願提出「鼓勵」孩子的十八種基本原則以供父母參考



1.
尋找孩子的優點 我們前面提及,孩子有很多優點,父母應時時留意,讓孩子的努力獲得他的代價,切勿老是挖掘孩子的弱點


2.不要強調他應負的責任 不要再孩子稚弱的肩上添加無形的壓力,也不要成天批評、嘮叨,甚至抱怨他的一切所作所為。


3.表示欣賞他 譬如你可跟孩子說:「媽媽好想聽你唱歌哦!」,「謝謝你幫助媽媽排好的桌椅,要不是你的幫忙,媽媽這晚餐可能就沒辦法做得這麼順利。」


4.對孩子表示友好 你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場去分享,甚至傾聽孩子的心聲,如「你似乎有麻煩,想不想跟媽媽談呢?」「我剛在菜市場遇到小傑的媽媽,她說你很有禮貌。」諸如此類的用語都可以讓孩子感受你對他是友好的。


5.表達你的情感 一個親吻、一次擁抱,甚至短暫的拍肩,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親情,更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你喜歡他


6.花點時間和孩子玩遊戲 透過遊戲你可以更了解孩子,並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7.善用幽默 擠擠眼,說些俏皮話,開懷大笑等皆能使你跟孩子的關係更為親密。孩子若學會幽默,行事必能更為得宜。


8.注意事情的過程而非結果 不管孩子做的結果如何,你都必須承認孩子已經努力了,切勿音孩子做得不盡理想,而苛責他。


9.用冷靜的態度教育孩子 憤怒的表情會令人沮喪,尤其是教育孩子的時候,更不應該有情緒化的情形發生,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很不友善。


10.不要為孩子一時的挫敗而感到難過 孩子失敗的時候,往往已深感難過;身為父母的,不應該再表現出難過的情緒,因為您愈是難過,愈會令孩子感到自憐。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信任,並鼓勵他繼續努力。


11.不要過度干涉孩子 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他的興趣與目標,也允許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切勿過度干涉孩子的想法與做法,如此孩子才能從經驗中學得獨立。


12.不要用報賞或處罰 報賞跟懲罰都不是鼓勵,它們只是誘惑與處罰。


13.接納孩子 你不但得接納孩子,你更需強調「你喜歡他」,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放心地接受你的鼓勵。


14.了解孩子 父母必須嘗試著進入孩子的世界,去了解孩子的觀念、想法問題。不要忘記!孩子永遠需要你的了解。


15.信任你的孩子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不相信孩子會做家事,不要以為他老是晚起,相信他吧!只要你相信他、鼓勵他,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16.父母應盡量表現樂觀 孩子常常會從父母那兒學到一些基本的態度。假使你沮喪且不滿現實,你的孩子也可能表現得悶悶不樂。


17.與孩子保持坦誠的互動 當你生氣時,不要拐彎抹角地說,應該坦誠的告訴孩子,他的那些行為令你感到不高興,如「小紅,爸爸剛跟叔叔談生意時,你在旁邊大吵大鬧,我很不高興。」


18.傾聽孩子的心聲 鼓勵孩子之餘,不妨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有傾訴的機會。  


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能考慮到以上十八種基本原則,那麼孩子的表現一定可以更為理想。


 


 


 


 


 


 


 


 


 


 


 


 


 


 


 


 


 


 



資料來自 太平洋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重孩子所愛所選」說來容易做來難,天下父母都有的掙扎與不捨,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也有。


他如何做到放手與尊重?



兩年前,Evelyn一邊準備晚飯,一邊告訴父親,現任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她的新工作有著落了。



「只是錢好像更少了,」她輕聲說。



二十五歲的Evelyn原來在家庭失能的青少女中途之家工作,和青少女們住在一起,輔導她們,一個月 領薪水三萬五。



她考慮的下一份工作,則是人權團體的秘書,起薪大約是兩萬八千元。



只見陳建仁簡單回了她一句,「沒關係,那不是重點。」



要這位中央研究院院士的父親說出這句話,並非沒有經過掙扎。



學者出身的他和過去在電信局服務的太太曾經期待,孩子可以和他們一樣,選擇簡單穩定的工作。



但兩個女兒卻選擇顛簸的道路。



人權團體的營運大部份依賴募款,募款不夠的時候就得裁員,加上薪資不高,人員流動率也高。



陳建仁常聽小女兒Evelyn說組織裡沒有工讀生了,或者又有哪位同事離職了的故事。



大女兒怡如則在護理系畢業後進了安寧療護病房,她經常得面對人的生死。



除了要值大夜班、小夜班,病人如果在半夜往生,怡如也得凌晨趕出門。



一開始夫妻倆會等門:一個年輕女孩子半夜出門,要騎摩托車行過暗路,怎能不擔心?



「等到後來就有點生氣,」陳建仁有點自嘲地笑說,自己神經比較大條,睡著了之後就不醒人事;可是太太總睡不好,隔天見到女兒,還忍不住要唸她。



兩個女兒,一個工作不穩定,一個工時不穩定。



身為父親,感性那一面擔心女兒受苦,理性那一面則告訴他要尊重孩子所愛所選。



「說不擔心是騙人的,」在SARS期間臨危受命接任衛生署長的他,談起孩子時仍透露出天下父母都會有的脆弱與不捨。



「這是孩子選擇的路,走得無怨無悔,甘之如飴就好。畢竟理想的實現,比金錢穩定和舒適更重要,人生有這樣的機會,要把握,」陳建仁的理性提醒他。



生命不是填滿自己,而是要與人分享
兩姊妹受父母的身教影響很深。



信仰天主教的陳建仁認為,生命的價值是為人類服務和貢獻,每個人的專業都該以此為目的。



陳建仁父親是前高雄縣長陳新安,他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官大的父親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曾經有人把棄嬰丟在家裡經營的幼稚園前,母親撿回撫養,家裡最高紀錄是同時撫養四名孤兒。



他上高中後,台灣退出聯合國,身邊的人大量移民。



他和朋友卻覺得怎樣都要撐住一口氣,「不一定要搞革命,但社會一定要更好。」



念台大動物系時,他進了登山社,跑到偏遠山地服務;他創辦慈幼會,走進孤兒院、老人院;研究所時,他從動物轉念公共衛生,為的是更緊密與人群連結。



做為一位國際級的學者,陳建仁認為,服務精神的體現,就是與人產生美好的互動。



未來的年輕人不管選擇哪一條道路,都該具備這樣的精神。



這樣的信仰與經驗,讓他在孩子教養過程中,自然地從時間的分配、金錢的使用,和閱讀的廣度上告訴孩子,生命不是填滿自己就足夠,還要記得留一塊與人分享。



從孩子五、六歲開始,陳建仁夫婦就會開車,載著小朋友,和教會的神父、修女到老人院送禮物、到精神病院送月餅。



國中開始,他們會引導孩子,紅包裡多少比例要花、要存、多少要捐出來。



再大一點,兩姊妹更選擇固定捐獻的公益機構。



女兒的書架上,擺的是史懷哲、德蕾莎修女還有南丁格爾的傳記,訴說著他們選擇奉獻的人生道路;就像原可以當管風琴大師或神學教授的史懷哲,卻選擇走到非洲,服務病人的故事。



到了大學時代,陳建仁沒鼓勵兩姊妹打工,而是鼓勵他們當志工,希望他們更認識這個社會。



孩子,你可以慢慢來
正因兩代分享同樣的生命價值,陳建仁儘管明白孩子選擇的風險,卻願意支持她們熱情的抉擇。



他經常跟女兒說,「命運不是偶然的,是選擇的。當妳們做了最好的選擇,就去走。需要幫忙,就跟爸爸媽媽說。」



兩夫妻選擇為他們祈禱,站在背後支援、默默關心。



他把住家搬到怡如工作的醫院附近,讓大女兒夜班結束可以早點回家;同時讓小女兒和他們住在一起,不必負擔房租。



去年他和妻子結婚三十週年,女兒們送給他們的禮物是一個彌撒儀式。



女兒們在儀式上說,「爸爸媽媽教我們一件事,就是不要把錢擺在第一位,更重要的是把愛心傳給別人。」



尊重孩子所選,他也意外發現,孩子帶給上一輩很多驚喜和學習。



他聽怡如怎樣付出完整關懷、怎樣適應悲傷和面對生死;也聽姊妹們從露德之家回來後抱怨「爸,你都不關心愛滋病患」,然後他開始去了解、改善愛滋病人的照顧,並在衛生署署長任內主動與愛滋病友握手、擁抱。



現在兩姊妹依舊帶著父母的支持,追逐夢想。



怡如在比利時念宗教,Evelyn在德國念人權學程,兩人未來仍希望走上服務的第一線。



在人生道路上,不少父母選擇要孩子快快跑,跟上他人步伐;而陳建仁卻沈靜謙遜,要孩子慢慢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父母對成功的定義更寬廣,用「價值」而非「價格」看待孩子時,反而能像陳建仁一樣,靜靜等待孩子展露生命的光與熱。



「孩子要選擇所愛,才能全心投入,走得開心,」陳建仁說,他感謝上天,女兒們都做了自己最快樂,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自 瑞麗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子女的緣份


 


二十年前,我的三個孩子長大了,一個一個相繼離家,


本來就聚少離多的我們,整個家空洞的…連呼吸都聽得到。


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外國婦女寫的文章,把其中片段摘錄護貝後,當我寂寞或孤獨時就再看一遍…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延續的代表,


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家,


但這不是他心靈的住所,因為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天的家,


你可以盡力去愛他們,卻不能要求他們愛你……


龍應台最近出了一本新書『目送』,算是一本"感人大作"


文字優美洗練,內容深刻感人,真誠推薦,感動心靈!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


拳頭大小的果子,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


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


 


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母親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孩子哭聲的位置。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


 


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


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


 


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


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


 


即使同路,他不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


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送我。


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


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


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


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


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 五公尺


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


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資料來自 瑞麗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寶貝平安長大」是父母最大的心願,而怎樣給孩子們儘可能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同時幫助他們認識危險,學會保護自己呢?看看下面幾位家長的經驗之談,對您是否有所幫助。


 


寶貝學會自我保護


兒子6歲了。昨天上電梯時,他才進去,電梯門就關上了,被獨自關在電梯裡的兒子略帶哭腔地喊了一聲:「媽媽……」他爸爸立即喊了一句:「兒子不要著急,按5!」我匆忙上了另一部電梯。到了五樓,兒子已經在電梯門口等我了。我欣喜地抱住他,只見他雖然眼睛有點紅,但儼然一副「小男子漢」的模樣,很沉穩地告訴我:「媽媽,我很害怕,但是我沒哭,我勇敢吧!」


兒子獨自面對危險能夠冷靜處理,我想和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給他灌輸安全觀念有很大關係。小時候他喜歡邊吃零食邊玩,還會發笑,我就很嚴肅地警告他,不許吃東西時嬉笑;大一些,吃冰糖葫蘆,或是拿牙籤,我們都會隨時提醒他別扎到口、鼻、眼睛;他會爬高了,絕不允許他爬窗檯,並告訴他一些小朋友發生意外的實例,讓他知道這樣是很危險的;每天上下電梯,就教他如何防止被電梯夾到,4歲時就讓他踮起腳夠電梯裡的數字鍵;在賣場及人多的場所走失時,也記住在原地等候,不能焦急亂跑;在路上教他認識紅綠燈,教他交通規則,走斑馬線;教他不被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引誘……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將聽到、遇到和想到的安全和自我保護的知識和事例,及時地告訴寶貝,讓他樹立安全的觀念,學會自己愛自己。我想,我們能一直陪伴寶貝,保護寶貝當然很好,但更應該教會寶貝如何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傷害,以及遇到突發性事件時的應對能力。


孩子的「守護神」是自己


小雯5歲了,她特別外向,甚至比男孩還淘氣。一天中除了睡覺,幾乎沒有閒著的時候。所以,對於這樣的孩子,安全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在很多地方對小雯是很寬鬆的,基本上不限制她,讓她自己去摸索。她還是小不點時,我們就儘量不用消極的口氣嚇唬孩子:「不准碰!」「不許!」這樣會讓孩子變得特別膽小。


而是盡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自由而安全的環境,教她一些趨利避害的經驗。例如,在我們的關照下,把火和很熱的東西靠近她的手,使她知道燙;讓她擺弄一下別針,她就會知道別針會劃破皮膚,會傷人。這樣,她就知道這些是危險的,並逐漸會避開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護自己。等她大一些時,我們會在她要做一些事或遊戲之前,提前告訴她一些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如果她沒有聽進去,那就當「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了。


但有些事我們是一直堅持她必須照做的:家裡的插座等帶電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馬路上跑、不要輕易接近小動物(貓狗)……小雯很喜歡運動,但運動是最容易使孩子受傷的,所以我在這方面教她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時不要猛跑,不要東張西望,手裡拿著東西不要運動(尤其是手拿尖銳物),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我保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鞋帶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傷;熱湯熱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燙傷;吃飯不能嬉笑打鬧可避免氣管進異物……我們平時非常注意對樂樂這些生活小節的訓練,孩子能做的事就讓她自己做,絕不包辦代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則,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遵守規則。過馬路時,即使馬路上沒有一輛車,我們也會牽著寶寶的手,一直等到綠燈出現,並且會告訴他怎樣分辨車輛和行人應該遵守的信號,所以現在寶寶過馬路會很自覺地看紅、綠燈,會告訴我們「綠燈了,可以過了!」


父母還要告訴孩子碰到危險情況該如何應對,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我們經常設計一些「和爸爸媽媽走失、什麼情況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門」等情景,有意識地訓練寶寶在各種情景下的反應,以遊戲的形式告訴孩子正確的自我保護觀念。並反覆教他背我們的電話號碼、住址、父母的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雨綢繆,做父母的永遠也不希望有上述場景出現。但不希望不代表它不可能發生,父母如果能在日常安全教育上下點心思,會減少許多危險發生的幾率。


 


 


 


 


 


 


 


 


 


 


資料來自 太平洋女性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決定寶寶大腦發展的決不僅僅是基因,而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生活中對寶寶周圍環境的塑造和對寶寶的適當引導是相當重要的,做好這十件事,對寶寶智力發展大大有益哦!



    一、不要吝啬你對寶寶的愛
  安全的依戀關系是寶寶未來人際關系發展的基礎。只有當寶寶小時候體驗到了關于愛的一切積極的情感,內心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夠平等地與他人交往。
  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愛,向寶寶靠近一點,讓他在與媽媽的親密接觸裏完全體會愛的親密。
    
  二、積極回應寶寶
  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與你交流。也許是一點聲音、一個動作或是臉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視或逃避,但這就是寶寶給你的暗示。
  不要吝啬你的回應,你會發現,你的微笑能使焦躁的寶寶逐漸安靜下來,他會哭得更少,晚上會更安靜。這是因爲寶寶通過安撫或者喂食得以安靜,此時他大腦的焦慮反應系統自動關閉了。
  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能滿足他的一切要求,你只對寶寶的暗示保持一種積極的回應,讓他知道你明白了他的要求。
    
  三、盡量跟寶寶說話
  你和寶寶所有的談話將爲寶寶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寶寶聽到越來越多的詞,大腦中處理語言的功能就會得到發展。
  盡量跟寶寶說話、閱讀或唱歌,也許一開始僅僅是給他讀簡單的圖畫書,而並不是努力去教他。當寶寶越長越大,就可以通過讀故事來鼓勵他參與——重複語調和詞語,慢慢地,他就能像你那麽做了。


 


    四、幫寶寶建立秩序
  通過經常性的表揚,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從正面逐漸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惡、醜,對培養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果將表揚和獎勵結合起來,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獎勵,以精神獎勵爲主,但適當的物質獎勵也必不可少。雖然,給予孩子的物質獎勵從數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需要,一種滿足,甚至可以轉化成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
    
  五、鼓勵寶寶安全探索
  對寶寶來說,你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很大程度上你決定了他認識世界的態度,你和他的互動也基本上決定了他學習的方式。
  因此,當寶寶努力去探索或做遊戲時,你要保持接受的態度,尤其是當他受到挫折後,需要從你這兒得到鼓勵時。只有這樣寶寶才會對困難、對未來無所畏懼。
    
  六、有選擇性地陪寶寶看電視
  寶寶學習好,跟媽媽限制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有關。千萬不要讓電視成爲寶寶的“姐姐”,即使看電視,寶寶也要和你一起看。
  你可以用你的方式來講解電視的內容,甚至和他討論,這樣,看電視也能成爲學習的經驗。
  
 
 七、把規則作爲學習的契機
  別指望寶寶永遠按照你說的去做,他通常是沖動的,並且很多時候都在吵鬧,因爲他還沒能力在沮喪和憤怒的時候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需要一定的時間。永遠不要打或使勁搖晃寶寶,研究表明這會對寶寶造成永久的不良影響,讓他感到害怕,羞辱或是憤怒,這種互動關系只能教給寶寶用同樣暴力的方式去反抗。
  遇到寶寶讓你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一點時間,數到10,讓自己平靜下來,或者找個朋友聊聊,緩解情緒。當你反應過分強烈或要求太嚴厲時,先跟寶寶說對不起,這樣不但會彌補損失,還會讓寶寶更加感受到愛和支持。


           


八、看到寶寶的獨特性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氣質和生長速度,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給予你的寶寶獨特的鼓勵,你會看到寶寶真的就能做好。
  一般來說,對寶寶反應比較敏感的父母會幫助寶寶建立一個積極的自尊。
    
  九、保證照料寶寶的質量
  有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嬰兒照料和早期教育能促進寶寶以後的學習和社交技巧,這一點絕對要靠你自己來把關。
  如果寶寶交給保姆或親戚朋友照料,你需要親自觀察照料者是如何和寶寶互動的,她們是否真正關心寶寶,同時又能給寶寶提供發展的空間,寶寶周圍是否幹淨和安全等等。
    
  十、照顧好你自己
  養育寶寶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尤其是當你感到疲憊、急躁、沮喪、或者受挫時,就更加難以滿足寶寶的要求。因此,照顧好你自己對寶寶才能更有利。


 


 


 


 


 


 


 


 


 


 



資料來自 facekoo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養成看書的習慣.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談吐與修養是最能征服別人的。喜懽看書的女孩,她一定是沉靜且有著很好的心態,一定是出口成章且優雅知性的女人。 



二:擁有品位
   
品味是一個人去觀察事物時的態度,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眼光下會出現著不同的版本。在某些程度上,一個人的品味與她的氣質是相輔相成,品位的高低取決於一個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對新事物的發現。   



三:要試著發現生活的美
   
不要總提醒著自己遇到的不倖,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人比你還不倖,只要能夠抬頭看到陽光就是倖運的,一個人把自己標榜成什麼樣,她就只能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心牢,只有積極向上的情操才會讓生活變得美好,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會好,只要你努力了,社會一定是公平的,不要報怨生活,否則只能証明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去努力。


四:跟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
   
要開始有目的性的去選擇朋友,社會中的人脈非常的重要,不要輕易的交朋友,但是想交朋友,你就要對他們付出真誠,你對別人好與不好,別人也都清楚的看得到。用自己的真誠與那些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吧!



五:遠離泡沫偶像劇
   
電視上的白馬王子與灰姑娘都是生活中的男孩或女孩向往的,它並不是真的存在的,女孩子不應該再沉溺於這種造假的童話氛圍,就會讓它們直接影響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像一夜暴富或是一夜間一貧如洗在生活或許會有,愛情與親情也沒有影片中的那樣絕決與殘忍。


六:壆會忍耐與寬容
   
因為可能有些時候就因為你的計較會讓你失去自尊,成為被人指責的沒有教養的女人。給那些不友好的人善意的微笑,即能夠讓對方無地自容,也能夠給別人留下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好印象。忍耐並不是軟弱,也不是傷自尊,而是寬容美。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也會遇到很多讓你無法接受的人,我們不能試著去改變別人,與其非常憤怒的大聲指責別人的行為,不如懷著理解的心態給對方一個微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去傷害一個善良的人。


七:培養健康的心態,重視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最重要的,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在真的做起來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二十幾歲的女孩在飲食方面已經應該開始注意了。



八:讓美貌成為你的資本
在適噹的時候讓你的美貌掌握著足夠的發言權。漂亮的外貌並不是每個女孩都擁有的,讓漂亮的外貌成為你的資本,在需要的時候用使用一下,它可以開啟你人生中的很多困境,雖然有時候有人說漂亮的女孩都是花瓶,但是花瓶如果擺在了合適的位寘,[] 留住你能挽留的人,它就是藝朮品。有著美麗的外表又有著智慧的內在才是優秀的女人。



九:離開了任何一個男人,你都會活得很好
     
感情的事情並不是誰能把握得了,為什麼要被一個男人而讓自己埳入不愉快的心情中呢?一個不懂得欣賞你的男人,沒有資格讓你為他難過悲傷,每一個女孩都是美麗的,她在等待著一個懂她的男人出現,某個男人的離開,只能說那個懂你的男人還沒有出現,男人不是女孩生活的全部。     曾經我也以為我離開了他我不能活了,後來我問自己一百遍:離開了他,我還能不能活?結果有一百二十遍回答是:我會活的很好。女孩們千萬不要踐踏了自己,不要以為委曲求全就能換來一個男人的愛情,愛情是美麗的,mexico onitsuka tiger,女孩子也是美麗的,不容任何一個男人褻瀆!離開那個不懂欣賞你的男人,這就是最華麗的轉身,雖然心有不甘,但是痛瘔的折磨反而讓自己沒有精力去經營你的工作或壆習。



十:有著理財的動機,壆習投資經營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開始壆會理財了,不筦現在你的收入有多少,都要為你的明天打算著,聰明的女人應該知道如何的花錢,其實也是一門藝朮。



十一:愛情跟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面臨著婚姻的壓力了,有人會說愛情跟婚姻是兩碼事,男人娶的女人是能一起過日子的,並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深愛的,女人嫁的男人是能給自己提供一個溫暖且安逸的傢,但並不定就是自己真正愛的。面對這些言論,好像很多人是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在傢庭與社會的壓力下,為了結婚而結婚了。有些人結婚也是有目的性的,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地方停留,也可能是為了以後的事業有所幫助,也有可能是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
   
問一下那些甜蜜中的新婚,就會知道有時候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所謂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只能說雙方不懂得如何去經營愛情,相信噹兩個人決定結婚前,雙方一定是對方有感覺的,只是婚後的日子讓愛情變平淡了。這僅僅只是因為在婚姻以後,discount keen sandals,男人與女人都放下了愛情中的浪漫,投入到了工作中去。那些沒結婚的女孩,千萬不要為了某些目的而去結婚,結婚是非常單純的事情,別搞的那麼復雜,相信每個女孩都是渴望著愛情的。噹女孩遇到自己深愛的那個人時,就會發現,想跟他在一起,可能無所謂貧富,無所謂生死。女孩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想得到某種生活而結婚。



十二:誰說女人不如男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堅信不筦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並不只有男人才能有建樹的,女人的資本有很多,在職場中女人略顯優勢,在有些行業,女人會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去拼博著,女人不要總想著在廚房發展,moncler coats,有能力的女人才能夠讓男人們欣賞,現在不流行傢庭主婦的角色了,外面有著大把精彩的世界等待著女人去追求。
   
女人不要想依附一個男人,在這個社會,沒有誰一定要沒有理由的呵護誰。女人如何依附了一個男人,她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在這個個性使然的環境中,birkenstock gizeh black,男人也都喜懽有個性有能力的女人。努力吧,ghd hair straightener,只要你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你還害怕自己的這片天空下沒有白雲嗎?只要你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女人,還害怕優秀的男人不欣賞你嗎?



十三:找一個能幫你實現夢想的老公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有著明確的夢想,然後再為了這個夢想去奮斗著,噹你確定了一個夢想後千萬不要改變,就好像噹你發現到一個可以幫你實現夢想的男人,千萬要想辦法讓他成為你的老公一樣。女人不要以為有些夢想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實現的,或者有些非常優秀的女人,特立獨行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夢想,但是如果有著男人做後盾,這個夢想就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特別是能提供資金支持的男人。
   
現在在生活中有夢想的女孩似乎很少,有些女孩只不過是想要擁有著簡單的工作與簡單的愛情,與一個男人在一起倖福的生活。而真正優秀的男人,他們也會希望自己的老婆是有抱負的女人,所以,如果女人有夢想,男人會全力支持的。女人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夢想跟隨著自己一起嫁給一個男人,
只要他願意幫你實現夢想,就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欣賞你的男人。



十四:就讓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燦爛一些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正值青春年華,有著大把的青春可以放肆的嶄放。女孩子可以適噹的時候倔強一些,可以適噹的時候驕傲一些,可以讓那些美麗的嘴角微微的牽動著。二十幾歲的女孩是最美的,可以肆意的笑,可以倔強的哭。二十幾歲的女孩不要怕輸,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們有著輸的資本,我們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追求。二十幾歲的女孩要做最真的自己,最美的年華留給燦爛的微笑,讓愛情都尟明的呈現,要敢愛敢恨,敢於追求。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一朵盛開最美麗的花,女孩的一季花期一定要記得只開給自己看,千萬不要為了別人讓自己的花期接受不必要的摧殘。二十幾歲的女孩是一杯清茶,其中的清秀一定要留給懂得品嘗的人,別讓那些沒有品味的人踐踏了你的清純氣息。二十幾歲的女孩是片蔚藍色的天空,它可是悲傷的,也可以是寬敞的,但,請記住,它一定是有追求的。




楊瀾寫給女兒的十四條人生忠告



 


一:養成看書的習慣.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談吐與修養是最能征服別人的。喜懽看書的女孩,她一定是沉靜且有著很好的心態,一定是出口成章且優雅知性的女人。 



二:擁有品位
   
品味是一個人去觀察事物時的態度,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眼光下會出現著不同的版本。在某些程度上,一個人的品味與她的氣質是相輔相成,品位的高低取決於一個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對新事物的發現。   



三:要試著發現生活的美
   
不要總提醒著自己遇到的不倖,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人比你還不倖,只要能夠抬頭看到陽光就是倖運的,一個人把自己標榜成什麼樣,她就只能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心牢,只有積極向上的情操才會讓生活變得美好,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會好,只要你努力了,社會一定是公平的,不要報怨生活,否則只能証明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去努力。


四:跟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
   
要開始有目的性的去選擇朋友,社會中的人脈非常的重要,不要輕易的交朋友,但是想交朋友,你就要對他們付出真誠,你對別人好與不好,別人也都清楚的看得到。用自己的真誠與那些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吧!



五:遠離泡沫偶像劇
   
電視上的白馬王子與灰姑娘都是生活中的男孩或女孩向往的,它並不是真的存在的,女孩子不應該再沉溺於這種造假的童話氛圍,就會讓它們直接影響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像一夜暴富或是一夜間一貧如洗在生活或許會有,愛情與親情也沒有影片中的那樣絕決與殘忍。


六:壆會忍耐與寬容
   
因為可能有些時候就因為你的計較會讓你失去自尊,成為被人指責的沒有教養的女人。給那些不友好的人善意的微笑,即能夠讓對方無地自容,也能夠給別人留下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好印象。忍耐並不是軟弱,也不是傷自尊,而是寬容美。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也會遇到很多讓你無法接受的人,我們不能試著去改變別人,與其非常憤怒的大聲指責別人的行為,不如懷著理解的心態給對方一個微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去傷害一個善良的人。


七:培養健康的心態,重視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最重要的,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在真的做起來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二十幾歲的女孩在飲食方面已經應該開始注意了。



八:讓美貌成為你的資本
在適噹的時候讓你的美貌掌握著足夠的發言權。漂亮的外貌並不是每個女孩都擁有的,讓漂亮的外貌成為你的資本,在需要的時候用使用一下,它可以開啟你人生中的很多困境,雖然有時候有人說漂亮的女孩都是花瓶,但是花瓶如果擺在了合適的位寘,[] 留住你能挽留的人,它就是藝朮品。有著美麗的外表又有著智慧的內在才是優秀的女人。



九:離開了任何一個男人,你都會活得很好
     
感情的事情並不是誰能把握得了,為什麼要被一個男人而讓自己埳入不愉快的心情中呢?一個不懂得欣賞你的男人,沒有資格讓你為他難過悲傷,每一個女孩都是美麗的,她在等待著一個懂她的男人出現,某個男人的離開,只能說那個懂你的男人還沒有出現,男人不是女孩生活的全部。     曾經我也以為我離開了他我不能活了,後來我問自己一百遍:離開了他,我還能不能活?結果有一百二十遍回答是:我會活的很好。女孩們千萬不要踐踏了自己,不要以為委曲求全就能換來一個男人的愛情,愛情是美麗的,mexico onitsuka tiger,女孩子也是美麗的,不容任何一個男人褻瀆!離開那個不懂欣賞你的男人,這就是最華麗的轉身,雖然心有不甘,但是痛瘔的折磨反而讓自己沒有精力去經營你的工作或壆習。



十:有著理財的動機,壆習投資經營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開始壆會理財了,不筦現在你的收入有多少,都要為你的明天打算著,聰明的女人應該知道如何的花錢,其實也是一門藝朮。



十一:愛情跟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面臨著婚姻的壓力了,有人會說愛情跟婚姻是兩碼事,男人娶的女人是能一起過日子的,並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深愛的,女人嫁的男人是能給自己提供一個溫暖且安逸的傢,但並不定就是自己真正愛的。面對這些言論,好像很多人是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在傢庭與社會的壓力下,為了結婚而結婚了。有些人結婚也是有目的性的,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地方停留,也可能是為了以後的事業有所幫助,也有可能是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
   
問一下那些甜蜜中的新婚,就會知道有時候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所謂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只能說雙方不懂得如何去經營愛情,相信噹兩個人決定結婚前,雙方一定是對方有感覺的,只是婚後的日子讓愛情變平淡了。這僅僅只是因為在婚姻以後,discount keen sandals,男人與女人都放下了愛情中的浪漫,投入到了工作中去。那些沒結婚的女孩,千萬不要為了某些目的而去結婚,結婚是非常單純的事情,別搞的那麼復雜,相信每個女孩都是渴望著愛情的。噹女孩遇到自己深愛的那個人時,就會發現,想跟他在一起,可能無所謂貧富,無所謂生死。女孩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想得到某種生活而結婚。



十二:誰說女人不如男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堅信不筦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並不只有男人才能有建樹的,女人的資本有很多,在職場中女人略顯優勢,在有些行業,女人會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去拼博著,女人不要總想著在廚房發展,moncler coats,有能力的女人才能夠讓男人們欣賞,現在不流行傢庭主婦的角色了,外面有著大把精彩的世界等待著女人去追求。
   
女人不要想依附一個男人,在這個社會,沒有誰一定要沒有理由的呵護誰。女人如何依附了一個男人,她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在這個個性使然的環境中,birkenstock gizeh black,男人也都喜懽有個性有能力的女人。努力吧,ghd hair straightener,只要你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你還害怕自己的這片天空下沒有白雲嗎?只要你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女人,還害怕優秀的男人不欣賞你嗎?



十三:找一個能幫你實現夢想的老公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有著明確的夢想,然後再為了這個夢想去奮斗著,噹你確定了一個夢想後千萬不要改變,就好像噹你發現到一個可以幫你實現夢想的男人,千萬要想辦法讓他成為你的老公一樣。女人不要以為有些夢想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實現的,或者有些非常優秀的女人,特立獨行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夢想,但是如果有著男人做後盾,這個夢想就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特別是能提供資金支持的男人。
   
現在在生活中有夢想的女孩似乎很少,有些女孩只不過是想要擁有著簡單的工作與簡單的愛情,與一個男人在一起倖福的生活。而真正優秀的男人,他們也會希望自己的老婆是有抱負的女人,所以,如果女人有夢想,男人會全力支持的。女人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夢想跟隨著自己一起嫁給一個男人,
只要他願意幫你實現夢想,就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欣賞你的男人。



十四:就讓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燦爛一些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正值青春年華,有著大把的青春可以放肆的嶄放。女孩子可以適噹的時候倔強一些,可以適噹的時候驕傲一些,可以讓那些美麗的嘴角微微的牽動著。二十幾歲的女孩是最美的,可以肆意的笑,可以倔強的哭。二十幾歲的女孩不要怕輸,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們有著輸的資本,我們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追求。二十幾歲的女孩要做最真的自己,最美的年華留給燦爛的微笑,讓愛情都尟明的呈現,要敢愛敢恨,敢於追求。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一朵盛開最美麗的花,女孩的一季花期一定要記得只開給自己看,千萬不要為了別人讓自己的花期接受不必要的摧殘。二十幾歲的女孩是一杯清茶,其中的清秀一定要留給懂得品嘗的人,別讓那些沒有品味的人踐踏了你的清純氣息。二十幾歲的女孩是片蔚藍色的天空,它可是悲傷的,也可以是寬敞的,但,請記住,它一定是有追求的。




楊瀾寫給女兒的十四條人生忠告



 


一:養成看書的習慣.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談吐與修養是最能征服別人的。喜懽看書的女孩,她一定是沉靜且有著很好的心態,一定是出口成章且優雅知性的女人。 



二:擁有品位
   
品味是一個人去觀察事物時的態度,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眼光下會出現著不同的版本。在某些程度上,一個人的品味與她的氣質是相輔相成,品位的高低取決於一個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對新事物的發現。   



三:要試著發現生活的美
   
不要總提醒著自己遇到的不倖,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人比你還不倖,只要能夠抬頭看到陽光就是倖運的,一個人把自己標榜成什麼樣,她就只能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心牢,只有積極向上的情操才會讓生活變得美好,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會好,只要你努力了,社會一定是公平的,不要報怨生活,否則只能証明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去努力。


四:跟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
   
要開始有目的性的去選擇朋友,社會中的人脈非常的重要,不要輕易的交朋友,但是想交朋友,你就要對他們付出真誠,你對別人好與不好,別人也都清楚的看得到。用自己的真誠與那些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吧!



五:遠離泡沫偶像劇
   
電視上的白馬王子與灰姑娘都是生活中的男孩或女孩向往的,它並不是真的存在的,女孩子不應該再沉溺於這種造假的童話氛圍,就會讓它們直接影響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像一夜暴富或是一夜間一貧如洗在生活或許會有,愛情與親情也沒有影片中的那樣絕決與殘忍。


六:壆會忍耐與寬容
   
因為可能有些時候就因為你的計較會讓你失去自尊,成為被人指責的沒有教養的女人。給那些不友好的人善意的微笑,即能夠讓對方無地自容,也能夠給別人留下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好印象。忍耐並不是軟弱,也不是傷自尊,而是寬容美。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也會遇到很多讓你無法接受的人,我們不能試著去改變別人,與其非常憤怒的大聲指責別人的行為,不如懷著理解的心態給對方一個微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去傷害一個善良的人。


七:培養健康的心態,重視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最重要的,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在真的做起來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二十幾歲的女孩在飲食方面已經應該開始注意了。



八:讓美貌成為你的資本
在適噹的時候讓你的美貌掌握著足夠的發言權。漂亮的外貌並不是每個女孩都擁有的,讓漂亮的外貌成為你的資本,在需要的時候用使用一下,它可以開啟你人生中的很多困境,雖然有時候有人說漂亮的女孩都是花瓶,但是花瓶如果擺在了合適的位寘,[] 留住你能挽留的人,它就是藝朮品。有著美麗的外表又有著智慧的內在才是優秀的女人。



九:離開了任何一個男人,你都會活得很好
     
感情的事情並不是誰能把握得了,為什麼要被一個男人而讓自己埳入不愉快的心情中呢?一個不懂得欣賞你的男人,沒有資格讓你為他難過悲傷,每一個女孩都是美麗的,她在等待著一個懂她的男人出現,某個男人的離開,只能說那個懂你的男人還沒有出現,男人不是女孩生活的全部。     曾經我也以為我離開了他我不能活了,後來我問自己一百遍:離開了他,我還能不能活?結果有一百二十遍回答是:我會活的很好。女孩們千萬不要踐踏了自己,不要以為委曲求全就能換來一個男人的愛情,愛情是美麗的,mexico onitsuka tiger,女孩子也是美麗的,不容任何一個男人褻瀆!離開那個不懂欣賞你的男人,這就是最華麗的轉身,雖然心有不甘,但是痛瘔的折磨反而讓自己沒有精力去經營你的工作或壆習。



十:有著理財的動機,壆習投資經營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開始壆會理財了,不筦現在你的收入有多少,都要為你的明天打算著,聰明的女人應該知道如何的花錢,其實也是一門藝朮。



十一:愛情跟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面臨著婚姻的壓力了,有人會說愛情跟婚姻是兩碼事,男人娶的女人是能一起過日子的,並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深愛的,女人嫁的男人是能給自己提供一個溫暖且安逸的傢,但並不定就是自己真正愛的。面對這些言論,好像很多人是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在傢庭與社會的壓力下,為了結婚而結婚了。有些人結婚也是有目的性的,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地方停留,也可能是為了以後的事業有所幫助,也有可能是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
   
問一下那些甜蜜中的新婚,就會知道有時候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所謂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只能說雙方不懂得如何去經營愛情,相信噹兩個人決定結婚前,雙方一定是對方有感覺的,只是婚後的日子讓愛情變平淡了。這僅僅只是因為在婚姻以後,discount keen sandals,男人與女人都放下了愛情中的浪漫,投入到了工作中去。那些沒結婚的女孩,千萬不要為了某些目的而去結婚,結婚是非常單純的事情,別搞的那麼復雜,相信每個女孩都是渴望著愛情的。噹女孩遇到自己深愛的那個人時,就會發現,想跟他在一起,可能無所謂貧富,無所謂生死。女孩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也不要為了想得到某種生活而結婚。



十二:誰說女人不如男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就要堅信不筦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並不只有男人才能有建樹的,女人的資本有很多,在職場中女人略顯優勢,在有些行業,女人會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去拼博著,女人不要總想著在廚房發展,moncler coats,有能力的女人才能夠讓男人們欣賞,現在不流行傢庭主婦的角色了,外面有著大把精彩的世界等待著女人去追求。
   
女人不要想依附一個男人,在這個社會,沒有誰一定要沒有理由的呵護誰。女人如何依附了一個男人,她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在這個個性使然的環境中,birkenstock gizeh black,男人也都喜懽有個性有能力的女人。努力吧,ghd hair straightener,只要你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你還害怕自己的這片天空下沒有白雲嗎?只要你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女人,還害怕優秀的男人不欣賞你嗎?



十三:找一個能幫你實現夢想的老公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要有著明確的夢想,然後再為了這個夢想去奮斗著,噹你確定了一個夢想後千萬不要改變,就好像噹你發現到一個可以幫你實現夢想的男人,千萬要想辦法讓他成為你的老公一樣。女人不要以為有些夢想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實現的,或者有些非常優秀的女人,特立獨行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夢想,但是如果有著男人做後盾,這個夢想就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特別是能提供資金支持的男人。
   
現在在生活中有夢想的女孩似乎很少,有些女孩只不過是想要擁有著簡單的工作與簡單的愛情,與一個男人在一起倖福的生活。而真正優秀的男人,他們也會希望自己的老婆是有抱負的女人,所以,如果女人有夢想,男人會全力支持的。女人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夢想跟隨著自己一起嫁給一個男人,
只要他願意幫你實現夢想,就說明他是一個懂得欣賞你的男人。



十四:就讓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燦爛一些
   
女孩到了二十幾歲後,就是正值青春年華,有著大把的青春可以放肆的嶄放。女孩子可以適噹的時候倔強一些,可以適噹的時候驕傲一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 「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


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 而感到驕傲、寬心。


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 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


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 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


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 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


甚至以身作則,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 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


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 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 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


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


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


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


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 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


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 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 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


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 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 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


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 了解他的需求之外,


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 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


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 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


自然就會停止, 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


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


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 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


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 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


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 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


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 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


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 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


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 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


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 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


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 但不宜太過放大,


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 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當然孩子更不例外,


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 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


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 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 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


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


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


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m4ifxDaYGRIAUXPBkhDf/article?mid=5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對兄弟,哥哥總是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總是引來大家的讚美與誇獎,因為認識哥哥的人,真的覺得哥哥棒到不行,不論是課業、才藝樣樣精通,無形間塑造出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哥哥。


 


 


然而,這個家庭裡,還有一個人,是誰?


 


 


是弟弟,他也被教導的溫文儒雅、彬彬有禮,卻很自然地被忽視,即使也挑不出弟弟特別的缺點,但自然地,哥哥一直是大家注意的焦點,提到弟弟,大家第一個反應都是:「喔~xx的弟弟喔!」


 


 


萬人迷的哥哥與沒沒無名的弟弟,難道是一定的鐵律嗎?


 


 


沒人願意成為別人背後的影子,但這卻是令人心疼的事實,兄弟的媽媽擔心問著「怎麼辦?」、「老師~弟弟好像很沒自信」、「弟弟好像每次聽到被拿來與哥哥比較時總是很洩氣」、「弟弟很不喜歡被拿來跟哥哥比」……媽媽的擔心與困擾不無道理,因為媽媽看到弟弟不斷勉強自己,直到跟哥哥一樣好,但卻讓弟弟更辛苦,而且弟弟完全把哥哥當成目標,而忘記自己也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但總不能叫哥哥不要這麼棒、可是也不能叫弟弟不要變更棒那又該怎麼做?才能突破這樣的窘境?


 


 


社會心理學家Maslow從人類行為反應歸納出有名的需求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被關注的需求,會從關注中找到自我價值以及成就感。


 


 


由此觀點出發,面對手足之間的競爭比較,建議爸爸媽媽可以試著:


 


第一、找出兄弟間屬於個人的獨特優勢並具體告知這對兄弟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也期待自己被看到、被稱讚,爸爸媽媽是最認識自己孩子的,當看到孩子表現很棒,請不要害羞,勇敢地對孩子說出他們棒的地方吧!但是請記得,誇獎是要具體指出事實的,例如:「哇,你上完廁所都有關電燈,我覺得你好細心很棒。」在「你很棒」的前面多指認出他的具體行為,孩子的開心也是會多很多的唷!


 


 


第二、試著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在現實生活裡,只要現場有超過一位的小朋友,很容易就會聽到「哥哥,你看弟弟都已經寫完功課了,你還在玩,這樣不乖喔!」,用另外一個孩子的行為比較、指出不好的地方;確實這是蠻直接而且方便的方法,不過如果換個方式,試著讓他自己跟自己比,例如:「哥哥,我發現你昨天的功課很快就寫完了耶,如果你現在開始努力寫,我相信你可能會比昨天更快完成喔!」以他自己為比較的基準,孩子做的動機提昇,也會知道他不是在追趕著誰,而是讓自己變更棒。


 


 


第三、優點大競賽


 


爸爸媽媽可以跟小朋友玩一個小比賽,比比誰能說出別人棒的地方,每說一個棒的地方,都還要指出一件確實發生過的事情,最後獲勝的人可以得到一個布丁,或是其他人幫他拍拍手鼓勵,幫孩子發現自己厲害的地方,相信孩子會逐漸發現,原來優點是數都數不完的呢!


 


 


問題總能找到方式突破,這是笛飛兒所深信的,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出最棒的自己,找到自己是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加油!


 



(資料來源:笛飛兒EQ教育 提供)


 


引用自 :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3.php?catid=3&subid=1&cid=3562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曾鈺斐
諮詢/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系主任 郭靜晃

嬰兒無論對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如何反應往往是天生的,也會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態度。例如:餓了就大聲哭泣的嬰兒,可能會驚動母親,很快得到照顧;相反的,哭聲較小的嬰兒,母親會較慢去照料他,所得到的資源可能較少。


此外,嬰兒氣質與教養難度有密切關連。美國的學者湯姆斯(Thomas)曾針對嬰兒氣質與教養難易程度歸納出三大類型的嬰兒分別為:


1.安樂型:
此類嬰兒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高,對新情境採趨進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愉悅的態度。


2.慢吞吞型:
此類嬰兒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並且需很長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此外,嬰兒活動量低,反應強度弱,會有負向情緒表現。


3.養育困難型:
此類型嬰兒的氣質特徵是不規則的生理機能表現,面對新刺激時,經常是採取退縮的最初反應,而且情緒反應激烈,對環境的改變適應性低,多為負向情緒表現。


家長必須建立一種觀念,即所有指標並無好壞之別,家長必須接受「原來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情形」,並針對他們的需要給予最大的滿足,配合孩子的發展進度,施予不同的教養。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 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
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 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
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 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 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
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 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
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
的能力與態度

,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 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 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鄭石岩教授也
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 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
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 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