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泡泡糖

泡泡糖中的天然橡膠雖無毒,但制泡泡糖所用的一級白片膠是加入了具有一定毒性的硫化促進劑、防老劑等加入劑,多吃會對身體不利。

  2、加糖鮮榨橙汁

加了糖的橙汁比汽水的熱量還要高,糖分也比汽水多。推薦吃原水果。

  3、松花蛋

松花蛋含有一定量的鉛,常食會引起人體鉛中毒。鉛中毒時的表現為失眠、貧血、好動、智力減退等。

  4、臭豆腐

臭豆腐在發酵程序中極易被微生物汙染,它還含有大量的揮發性鹽基氮和硫化氫等。它還是分解蛋白質的腐敗物質,對人體有害。



      5、味精

每人每日攝入味精量不應超過6克,攝入過多會使血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升高,限制了人體利用鈣和鎂,可引起短期的頭痛、心慌、惡心等症狀,對人體的生殖系統也有不良影響。











       6、葵花子

葵花子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會消耗大量的膽堿,使體內脂肪代謝發生障礙,並使大量脂肪積聚於肝臟,會嚴重影響肝細胞的功能。

  7、豬肝

每公斤豬肝含膽固醇達400毫克以上,攝入膽固醇太多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故豬肝一次不宜吃太多。

  8、醃菜

長期吃醃菜可引起鈉、水在體內瀦留,從而增加患心臟病的機會。另外,醃菜含有亞硝酸胺這種致癌物質,久吃易誘發癌症。

  9、爆米花

爆米花中含鉛量高達10毫克/500克左右,對人體,特別是對兒童的造血系統、神經和消化系統都有害。

  10、魚乾片

魚片咀嚼時間過長後可浪費唾液,嚥下的大量唾液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能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 廖怡景、周芳苑


海闊天空,在勇敢以後,……這句信樂團(海闊天空)的歌詞不知挑動了多少年輕的心靈。
做夢是每個孩子的權利,實現夢想卻不見得是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
但也因此,有那些努力衝破藩籬做自己的人,讓我們有了好故事可以說。

如果當年比爾蓋茲沒有輟學,如今的世界,只會多一位平凡的哈佛畢業生,但因為勇於抉擇,加上父母親一路來的支持,比爾蓋茲成就了改變世界的微軟王國。而如果當年林懷民照著父母的想法,做一名律師,那台灣就會少了一位揚名國際的編舞家。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天賦,究竟有多少落差?當下社會的價值,不見得就是孩子長大後的社會價值。未來社會的多元價值,恐怕不是身為現代父母所能預測以及掌握的。父母們是否仍應堅持自己的想法,強迫孩子就範於所謂的主流價值?

2004
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零點三十分,雅典奧運跆拳道的比賽現場,我國選手陳詩欣和朱木炎先後拿下了台灣有史以來的兩面金牌。

在奧運場上拚了七十二年之後,中華民國的國旗歌首次在奧運會場的頒獎典禮上響起。陳詩欣哭了、朱木炎哭了、教練團哭了,連熬夜坐在家裡看著電視轉播的觀眾們也都哭了!

得到金牌,當然很風光,但奧運跆拳道代表團總教練劉慶文卻毫不留情地澆下一盆冷水,「很快的,我們就會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因為,練跆拳非常辛苦,但現在的孩子們大多養尊處優,吃不了苦,而絕大多數的家長也不會鼓勵孩子朝這條沒有就業保障的道路走。

運動員這條路很難走,全世界這麼多運動員,真正能在奧運場上穿金戴銀的選手,每四年就那麼幾個。難怪多數父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走上這條孤單又難有成績的道路。

但孩子們卻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要走的路,常和父母的期許有所落差——他們只想走自己的路。

林依俐只愛漫畫/寧靜革命「挑戰」成功  

午夜十二點,萬籟俱寂。矽品精密董事長林文伯的女兒林依俐還待在辦公司的一角,就著檯燈,仔細地校對已經看過三遍的稿子。儘管眼睛微紅,父親林文伯也已三番兩次叮嚀她早點休息,但她還是堅持要把馬上要出刊的《挑戰者》漫畫月刊的大樣校正完。

父親是高科技公司的董事長,母親則是北一女、台大畢業的高知識分子,外人看林依俐,總覺得她是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女孩,只要安分長大就能衣食無缺。但林依俐並不這麼想,從她狂熱地愛上漫畫之後,在她心裡,只有「漫畫」才值得她付出一切!


打從林依俐小時候起,林媽媽就常在她床邊念《小叮噹》的故事,從此她就與漫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讓自己深深沉迷於漫畫的異想世界中。

從聽漫畫到看漫畫,從看漫畫再到自己動手畫,林依俐很小就立志未來要成為一位漫畫家。

但在二十幾年前,這樣的志趣,只會被視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想法。看著林依俐一有空就趴在桌上畫漫畫,林媽媽心中深以為憂,因為,她不覺得畫漫畫是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職業。身為母親的她,雖然不想扼殺女兒的繪畫興趣,但又不想讓她畫漫畫,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到處幫她物色繪畫才藝班,希望女兒學些水彩、素描、油畫,而不是整天沉溺在格格框框裡,編一些奇怪的對話。

但林依俐不理會大人的期待,逕自在漫畫天地裡翱翔。

眼見女兒一天比一天沉迷於畫漫畫,林媽媽愈來愈擔心,於是在林依俐九歲時,趁著要搬家的機會,心一橫,把整箱的《小叮噹》全扔了!林依俐雖然傷心,但書裡頭鮮活的故事情節和她對漫畫的熱情,卻是誰也丟不掉的。

林依俐開始她的「寧靜革命」,她書照念,圖照畫,一直到考上東吳商用數學系後,覺得對家人已有交代,益發堅信自己要做一位「漫畫家」的志願。在商數系讀了一年之後,毅然轉到了日文系,夢想著日後到日本學漫畫的心願。

大學畢業之後,林依俐決定去日本學習電腦動畫,這時林媽媽早已無力反對,而林文伯對女兒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堅持大為感動,終於同意讓女兒照著自己的興趣走。

林依俐從日本回來之後,林文伯拿出五百萬元,幫助她創立本土漫畫雜誌《挑戰者》月刊。林文伯說:「女兒有心投入,就要把它看成是『投資』,而不是『花費』。至少可以讓她試試這是不是可以耕耘的事業。」

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後,林依俐向著自己熱愛的漫畫路上前進。現在的她做得起勁,因為她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道路。

手塚治虫放棄醫學/漫畫黑傑克揚名全世界  

已故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被譽為「漫畫之神」,他的作品《寶馬王子》、《怪醫黑傑克》、《三眼神童》、《原子小金剛》、《小白獅王》等,部部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少有人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手塚治虫差一點沒當成漫畫家。

大學時代,手塚治虫讀的是醫科,但他真正的興趣還是漫畫。每次在課堂上,當教授講解著枯燥乏味的人體組織圖時,他就忍不住躲在教室最後一排的位子上畫起漫畫。

有一次,他畫畫的鴨嘴筆掉在地上,一路滾到教授的腳尖前,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被教授抓到他在上課時偷畫漫畫了。教授很明確地要他在漫畫和行醫之間做個抉擇,而手塚治虫也誠實地面對自己,他知道,漫畫這條路雖然崎嶇難行,但卻是他的最愛。於是他放棄了習醫這條路,選擇了漫畫。

從此,日本少了一位醫師,卻多了一位揚名全世界的漫畫天王。

知名歌手羅大佑也曾經有過同樣的掙扎。學醫的羅大佑當然很清楚,醫師這一行保證是名利雙收,但最終他還是追隨音樂的召喚,毅然決然地脫下白袍,走進音樂的聖殿。

知名作家侯文詠也是如此。比起麻醉科醫師的高薪,爬格子的日子既孤獨又沒有保障,但在工作與興趣之間,他最後選擇了作自己。

醫界或許不會惋惜手塚治虫、羅大佑、侯文詠的缺席,但漫畫界、音樂界、文學界如果少了這三人,可能就要寂寞許多。

這些故事所訴說的,是那些勇於選擇、「成功地走在自己道路上」的人。這不禁令人省思,為人父母者,是否非得要孩子走一條主流價值認為「對」的路呢?

李中闖蕩電影/小野:對下一代要懂得放手

《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提到:「我們以為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這完全是個錯覺。放棄吧!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

「孩子就像河流一樣,他們會有自己的方向,知道如何通向大海。」作家小野也有相同的感受。

小野的兒子李中,今年申請到排名美國前十名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研究所,他打算研究電影。

「我周遭的朋友都反對,但我還是讓李中去念他想念的電影。」

小野說,「我是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的。」他想起和李中談天的那個晚上,兒子告訴他,「老爸,如果你不答應讓我去念,讓我在電影的領域裡闖蕩,我會終身遺憾;若我試了之後,沒有成功,我自己負責!」看著李中豪情萬丈的神情,小野感慨萬千,他說,「孩子懂得選擇自己的路是幸福的。」

小野想起十幾年前,自己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念「分子生物研究所」時的情形,不免感嘆,「比起我,李中勇敢多了。」大學念師大,畢業之後教了一年書就出國,一直在父母期待中前進,小野雖然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創作,但很多的念頭都只是想想而己。

一天, 紐約下大雪,他獨自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在雪地裡走著。他開始和自己對話,「人生就這麼一次,我是不是就這樣一路到底?」小野不斷地問自己,「敢不敢?」「怕不怕?」之後,就做了一個影響一生最重要的決定,要讓自己重新開始,完全投入創作領域!

「我這輩子做得最勇敢漂亮的一件事就是『重新開始』!」小野說,也因為自己終於勇敢選擇自己的路,而換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自己所有的事,父母的態度要超脫,因為惟有父母自己先改變對人生的態度,也才會改變對待小孩的態度。」小野說,他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特質是,孩子能勇敢地追求而不是妥協。「我們這一代妥協得太多了,對下一代要懂得放手。」

曾允中愛打電動/洪蘭:就讓他做喜歡做的事

「人生最怕的是,當你躺在床上要死了,回憶這輩子所做的點點滴滴時,發現還有好多事情是想做而沒做;或者是,做了很多沒有人因為你的影響而變好的事。這樣的人生白走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有這樣的警惕,因此,不管兒子曾允中想做什麼事,只要不危害別人,她都讓他勇敢去做,即使兒子喜歡打電玩,她也都認為沒有什麼不可以。

兒子告訴她,未來想做電玩的設計工作,洪蘭也覺得很開心,「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會有進步的空間。」前一陣子,洪蘭到美國舊金山看北一女時期的老同學,她很感嘆,現在的父母很多都搞不清楚狀況,每一個父母都在替孩子做決定,覺得不這麼做就不關心孩子,「孩子如果不能做自己,一定是無精打采的。」

自小,洪蘭生長在家教嚴格的家庭,孝順的她,一直都能順從父母的心意,配合父母的期望。由於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律師洪福增,自然而然地她也就選擇就讀台大法律系。

然而,念著念著,洪蘭發現當時法律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於是心生排斥,她發覺,如果一直順從父母心意,自己會很不快樂。但想歸想,洪蘭仍舊不敢忤逆父母為她規畫的人生道路。直到大三時,一位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老師說的一席話點醒了她:「走自己的路很辛苦,但是很快樂,因為能做自己的主人。人都有因循苟且的本性,常常得過且過地虛度一生,不要到老了才痛恨自己當年沒有勇氣。」

這番話如當頭棒喝般地敲進洪蘭心裡,她當下決定,一畢業就要赴美念自己喜歡的心理系。

然而,父母都反對她的決定。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過了一段外界難以體會的苦日子。「在美國五年,家裡沒給我一封信,也沒給過半毛錢,我靠著半工半讀,還有獎學金完成博士班的學業。」洪蘭覺得,那段日子苦歸苦,但卻值得極了,因為,那是她第一次沒有照著父母的期盼,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作孩子的啦啦隊/蔡明忠:要孩子為自己負責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的身價雖然已是富可敵國,但他心中還是有著遺憾。他說,「我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機會作自己的人生規畫。」父母替他定下的目標就是做好一個「生意囝仔」。如今,蔡明忠已身為人父,為了不讓這樣的遺憾再出現在孩子身上,他和妻子陳藹玲就常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想辦法自己負責,這樣才不會生活在家族的光彩下,才有機會作自己。」

根據一份調查顯示,台灣三十五歲以下新世代族群有七成比率認為,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平靜地作自己,這個數據遠高過傳統社會價值中對財富、名聲及權力的渴望。

這樣的結果,值得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深思。希望子女走在符合社會期待的道路上,並出人頭地,美其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但究其實,父母心中所想的,或許只是為了要一圓自己未盡的夢想。也許,父母們該扮演的,是當孩子的「啦啦隊」,不是當孩子的「主人」。                    


         


                                                       ( 
摘自:《今周刊》402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陳俐君

  諮詢/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姵寧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劉玫伶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雲並非人生常態;挫折、困難、挑戰,往往才是真實的人生滋味。面對生活逆境,如何教導孩子從小面對、處理,甚至接受,從小培養孩子「逆境智商」,才能讓寶貝越磨越成器!

 

看著寶寶天真無邪的可愛小臉,父母總忍不住呵護在手掌心上,希望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永遠保護他;但孩子終究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自己面對看似繽紛,卻也無情的花花世界。

 

在充滿失望、挫敗的現實環境中,樂觀、積極、思想正面的人,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但悲觀、消極、缺乏意志的人,一遇困難,就只會退縮、逃避、甚至放棄,惡性循環的人生,往往就此展開。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傳統的IQ(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EQ(情緒控制商數Emotional Quotient)與SQ(社交商數Social Quotient)等能力培養外,還需將其整合成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寶貝才能如同鑽石般,散發出堅毅、自信、璀璨的光芒。

 

打造堅忍兒Part 1─認識AQ

所謂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是一項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引發高度討論的「熱門名詞」。最早用於企業管理研究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的專任暨推廣講師劉玫伶指出,所謂的逆境商數,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邱姵寧醫師並補充提到,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具有AQ(逆境商數),主要在於觀察,當處在偶發狀態下,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能力;以及有否跌倒後爬起的能量?有否調適情緒,積極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等人格特質?

 

綜合專家與醫師說法,AQ(逆境商數)特質的培養重點如下:

‧面對突發挫折,如何快速爬起。

‧面對困境、挫折的忍受度。

‧面對挫折時的正向情緒、心境調適。

‧突發狀態下,以積極、清晰的思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玫伶老師指出,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玆博士的研究,當一個人的AQ越高,就代表越能以積極樂觀、正向、富有彈性的心境面對困難,並找出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卓越;反之,AQ越低者,面對困難、沮喪,通常只會處處抱怨,逃避挑戰,往往會出現半途而廢、自暴自棄行為,導致一事無成。

 

AQ養成 仰賴「多Q」結合

邱姵寧醫師表示,AQ(逆境商數)並非是個可以單一培養的能力。當挫折、困難來臨時,要能夠從困境中快速掙脫並爬起,不是光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就足夠。她提到,AQ(逆境商數)的養成,必須同時兼有一定程度的IQ(智力商數)、EQ(情緒控制商數)與SQ(社交商數),才能整合成從逆境站起的能量,演出人生精彩結局。

 

面對+解決+尋求協助=成功面對逆境

邱姵寧醫師進一步解釋,當面對難關、挫折時,首要工作就是解決當前問題。有了EQ,可以先幫助我們調整正向思考模式,以平靜、冷靜的心來面對問題;接下來,依靠IQ,我們才能有足夠智慧與判斷力,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困境都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透過IQ的判斷,我們有時需適時依靠SQ,透過社交能力,以尋求外界支援協助。透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尋求協助,「3Q整合,就能建構出成熟的AQ反應」。

 

★面對挫折困境 大人小孩有別

當面對挫折與困境,一般成人在憤怒、失望、擔心、難過的反應背後,較會適時抽離或隱藏情緒;不過對小朋友來說,由於未受過強烈的社會化制約,情緒起伏、反應較大,對於「不順遂」環境的反抗度,會較大人強烈。常見反應,分述如下:

1.情緒波動強烈,容易出現哭鬧反應。

2.情緒轉換速度快,只要有新事物出現,悲傷、憤怒情緒易瞬間轉移。

3.尚未受過社會化的情感制約,不易隱藏情緒,對困境的耐受度較低。

 

打造堅忍兒Part 2─認識孩子常見挫折

景氣低迷、失業率高、股票崩盤、日子難過,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代父母,也許是大環境不佳,也許是自己過度執著,容易因此自陷憂鬱、挫折的困境之中。在大人的眼中,每天吃飽、睡好、沒煩惱的小孩,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套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觀點,人類的生命全程,有八大發展階段,自出生到老死,各有不同人格發展「危機」。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早的生活危機,來自於「信賴感」與「自主權」的養成。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邱姵寧醫師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指出0-3歲的小孩,在不同年齡時程,各有不同發展危機:

(一)出生至12~18個月→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對於尚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順利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嬰幼兒,凡事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呵護。發展出對人類的信賴感,是新生幼兒「初來乍到」這個花花世界的首要課題。如果媽咪能給小寶寶好的依附關係,孩子就能將正向依附,內化成「安全感」的認定,這對型塑寶貝將來自信心與安定感的養成,有莫大幫助。

 

(二)12~18個月至3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在最初的信賴與安全感能力養成後,漸脫離襁褓呵護的孩子,須開始逐步培養自主獨立能力。邱姵寧醫師指出,這時期的寶寶,正是從小小孩「變身」大小孩的階段,除了開始有自主能力,也逐漸有羞怯、懷疑等思緒起伏。在接觸外界的能力建立後,情感表達也會逐步走向複雜;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不順遂,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反應。

 

歸納身心科醫師與專業輔導老師的意見,常見的小兒生活挫折,簡單分述如下:

(1)生活自理挫折:

對孩子來說,等到稍微大一點,要開始試著靠自己吃飯、拿水杯喝水、學說話、大小便等。每項看似簡單的生活反應,都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上手。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說話說得結結巴巴,水杯裡的水灑得滿身都是,或是一覺醒來發現尿床了,可是會讓孩子羞愧無奈,媽媽無奈抓狂!若爸比媽咪此時大聲斥責,或嘲弄揶揄,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你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讓寶貝幼小的心靈大受傷喔!

 

(2)分離焦慮挫折: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來說,生活中最需要的,除了食物以外,就是「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了。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前面所言,新生寶寶之所以會極度依賴如媽媽、保母等「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些人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但若主要照顧人出現變化,或是離他遠去,孩子可能會因為安全感喪失,出現焦慮、煩躁、退卻等偏差反應出現。

 

(3)資源剝奪挫折:

俗話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尤其在少子化的社會情境下,「增產報國」可是人人有責!對於有小姐姐、小哥哥的家庭,父母在迎接二個生命報到時,可別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手心手背都是肉,在期待下一個寶貝報到的同時,還是要記得把愛,平均地分配給每個寶貝,避免讓孩子有「資源剝奪感」,覺得父母親關愛的眼神,老是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

 

而孩子大一點進入幼稚園,同儕朋友爭相尋求老師的關愛,也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家長、老師過度「大小眼」,可是會讓孩子因為不得寵,出現冷漠、叛逆等負面行為喔!

 

(4)認知偏差挫折:

超完美父母要注意了!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備感壓力。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但若只講效果,不給鼓勵,容易造成小孩產生認知偏差,表現差的小孩,因為對是非好壞似懂非懂,會無法理解自己到底不好在哪?為何失敗?長期自信心不足,容易養成小孩逃避性或叛逆性人格。

 

(5)溝通與需求挫折:

對於小小孩來說,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或認知能力不足,常常會處在需求傳達錯誤的困境;同時,若欲望、需求未獲滿足,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的孩子,就常會出現哭鬧、耍脾氣、攻擊別家小孩,或是自閉等行為。

 

打造堅忍兒Part 3─教養與因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所展現的人格特徵也千奇百怪。有的孩子天生好動、開朗,也有孩子天生穩重、文靜,寶貝們對挫折的忍受與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面對「好放棄」、「易悲觀」、「愛抱怨」的小寶貝,家長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綜合專家意見,教您輕鬆打造「堅忍兒」!

 

(1)「好放棄」OUT→

有些孩子面對劇變的環境或困境,因缺乏處理挫折經驗,應變能力較差,常無法妥善應對,因此多備感挫折。對於這樣的孩子,醫師與專家建議家長,一定要灌輸孩子「放棄一切,就絕對沒有希望」的觀念,並教導孩子面對問題,勇於挑戰。

 

〈a〉陪同孩子尋找問題:要一個性格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獨自面挫折,一定會心慌慌、眼茫茫。若家長能適時陪伴在身邊,給予機會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充足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導孩子找出挫折癥結點,有助於培養家中寶貝從容面對「燙手山芋」!

 

〈b〉陪同孩子思考困境:挫折之所以發生,一定是有錯誤環節出現,找出問題癥結點後,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思考「怎麼會發生這個問題?」找出問題,釐清原因,能訓練小寶貝條理式的思維邏輯,降低焦躁不安。

 

〈c〉陪同尋求解決方法:找出問題與判斷原因後,接下來,家長可試著教育孩子解決問題。面對能靠自己解決的難關,父母可試著與孩子想想還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若問題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爸比媽咪可以培養孩子「轉向思考」,以另類角度,重新賦予眼前困境「新的定義」。讓孩子知道,今天他的一切想法,對問題解決,都是會有幫助的。

 

〈d〉陪同孩子作出決定:在上述步驟執行過後,父母親可與孩子針對挫折與困境來源,一起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家長可透過一點點獎勵小手段,鼓勵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所付出的努力,讓寶貝不以面對挫折為苦,進而發展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小叮嚀:父母態度 重要關鍵

面對家有「好放棄」的小孩,父母態度是重要關鍵,以上整理10大不良名句,爸比媽咪可得謹記在心,切勿脫口而出:

1.你真是一位沒用的孩子

2.我怎麼生到這麼懶惰的孩子

3.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

4.連這點小事都害怕,這麼沒出息,長大怎麼得了

5.你一定是不會的啦

6.在不用功一點,你一定會考最後一名

7.你都胡思亂想

8.不要老是愛管別人,請管管你自己

9.還沒做你就說不會

10.不檢討別人,只怪自己

 

(2)「易悲觀」OUT→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面對遇到挫折「易悲觀」的孩子,尤其是小小孩,因為人生閱歷不豐富,往往在逃避的性格下,逐漸養成悲觀的人格。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a〉找出孩子難過、悲觀原因:試著去了解孩子之所以凡事只往壞的看,是因為找不到解決方式,還是不願面對挑戰,找出負向思考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

 

〈b〉教導孩子負向思考的結果:在釐清原因的同時,家長可適時為小孩進行機會教育,告訴寶貝一味逃避或鑽牛角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持續不開心,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並鼓勵孩子,要擺脫消極心態,逆境才會有轉機。

 

〈c〉教導孩子面對與處理問題:在經過一連串心理建設後,爸比媽咪可以進一步教育孩子針對困境,動手解決。小朋友對於不知名的挑戰常會新生恐懼,父母可陪同面對,與孩子一起動動腦突破困難,面對壓力。

 

(3)「愛抱怨」OUT→

「孩子的慾望與不滿猶如無底洞,只要稍不順從就愛哭鬧、愛抱怨?」對於事事欲求不滿,易心生厭惡抱怨的小孩,常讓爸媽好不困擾;搞定「愛抱怨」小霸王,父母可以情節輕重,給予機會教育:

〈a〉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愛抱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種情感抒發,適度抱怨,具有情緒宣洩的功能,但過猶不及,凡事愛抱怨,可就不是件好事了。建議家長可與孩子相互約定,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並適時教育小孩,窮抱怨而不解決,只會浪費時間。

 

〈b〉適時獎勵,增進動力:光灌輸孩子一堆大道理,儘管正確,但寶貝就是聽不進去。這時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視情況給予鼓勵與獎勵,讓孩子嚐點「甜頭」,培養AQ(逆境商數)能力,會讓他更加有動力!

 

總結:有效提升AQ技巧

如何增強0─3歲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劉玫伶老師建議,有10大指標可協助父母,成功打造堅忍兒:

1.發揮同理心:家長保持同理心,將有助於讓小孩自在地在過錯中學習。

2.有效與孩子溝通並積極聆聽。

3.改變「負面腳本」:試圖將困境賦予另類解釋,是讓子女知道,解決問題還有許多另類辦法。

4.協助小孩型塑自信心。

5.接受小孩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找出及強化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協助小孩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提供機會讓小孩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10.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看待挫敗,AQ高的人會清楚知道,一時成敗並不能決定一生;從挫敗中尋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助力,困境常能因此破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持樂觀、轉換心境、勇於接受挑戰,AQ高的人,也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時的「幸虧」喔!

 

邱姵寧

現職: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住院醫師、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劉玫伶

現職: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學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經歷:台北「張老師」中心義務張老師、多芬自信基金美麗無界限III「校園教育計畫」講師

 


 


 


                                                          


 


 


 


 


 


 


 


 


 


 


                                                                           來源:babylif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雅慧  出處:親子天下


你的教養方式是否能培養出孩子健康的挫折免疫力?還是恰恰相反?


 


1.跟小孩說了無數次:「玩具玩好要放回原位,否則很容易不見。」結果有次真的找不到玩具,小孩就大哭。這時我會:


a 跟小孩說:「我早就跟你說過


b 理解他的傷心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找不到心愛的玩具。」


c 處罰小孩。


d 買一個新玩具。


 


2當小孩和我的意見不同,尤其,他似乎只為了激怒和報復我,撒賴尖叫,又大吼︰「你是壞媽媽!」這時我會:


a 不理睬他的怒氣。


b 更嚴厲的處罰他,讓他很快的平靜和接受管教。


c 陪他、等待他發洩完憤怒不平。


d 理解他的心情,但是不會改變我的心意。


 


3若孩子覺得自己又笨又醜,我的第一個回應是:


a 「不,你一點也不笨、更不醜。」


b 「我知道你心裡這麼想,但不知道為什麼你會這樣想。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


c 「你若是繼續這樣想,沒有人會喜歡和你做朋友。」


d 「你這樣說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受。」


 


4下面哪一個敘述是對的?


a 體罰是最快收到管教效果的方式。


b 被體罰較多的小孩比較容易和別人合作。


c 體罰可以提升小孩解決問題的能力。


d 被體罰的小孩比較容易和其他小朋友有衝突。


 


5當小孩成功達成某一項目標時,我應該怎麼說,更能增強他的挫折忍受力。


a 「真高興我能在旁邊幫你,因為若是你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完成的。」


b 「真棒,你可以自己達成目標。」


c 「你看,你明明做得到,以後不可以有藉口。」


d 以上皆是。


 


6下列哪一項陳述是真的?


a 每個小孩都一樣,管教的方式應該相同才公平。


b 若我改變管教原則,會寵壞小孩。


c 孩子們應該要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和教養的難處。


d 適合我自己童年的管教模式,並不一定適合小孩。


 


7當孩子還小,父母很重要的任務是:


a 提供小孩協助他人的機會。


b 創造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年齡,學會對不同的事情負責。


c 用「暫停」做為主要的管教法則。


d 以上皆是。


e a b


 


8下面哪一種情況,可以讓小孩感受被愛、獨特和被欣賞?


a 和他約定一個兩人可以獨處的時間。


b 不錯失他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c 接受小孩的本質,而非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d 以上皆是。


 


9孩子做錯事時,最好的處理發方法是:


a 以自己面對錯誤和挫折的態度,當做最好的身教。


b 教小孩如何避免犯錯。


c 把自己的標準降低,這樣小孩就不容易犯錯。


d 忽略它。


 


10當父母和子女在管教上有摩擦時,首先該負起改變責任的人應該是:


a 父母


b 小孩


c 雙方


d 諮詢顧問


 


以上,答對一題得一分


 


8-10,你是能教育出高挫折忍受力小孩的最佳父母。你知道怎麼讓小孩覺得被愛、能夠協助他解決問題和承擔責任、也能有效的面對成功和挫折經驗。


 


6-7分,你正在開始學習怎麼正確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試著檢視自己以上哪些管教方式,對於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是適得其反的做法,一次從一個地方開始改變。


 


5分以下,你應該重新思考做父母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許多愛孩子的父母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多給小孩挫折,他就會愈挫愈勇。如上所述,你應該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哪些恰好和培養挫折忍受力背道而馳。一次針對一個,改變行為。歷程需要精力和時間,自己也可能碰上挫折,這時,不要忘記身教是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最重要的學習。


(資料來源:www.raisingresilientkids.com 網站)


 


正確答案


1 b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是父母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力,最重要的條件。跟他說:「我就說吧!」或是處罰他,只會讓孩子更憤怒或變得防衛。若買新的玩具,則讓他喪失承受自己行為後果的機會。


 


2 d若父母總是打岔、態度盛氣凌人、或頤指氣使,孩子只會更憤怒。應該用平靜的語氣告訴他們,你知道他們在生氣,但是繼續吼叫、甚至指責你,不會改變你的心意。


 


3 b若父母聽到孩子說自己又笨又醜,第一個反應是予以駁斥時,父母將會錯失和孩子分析負面情緒的最好機會。


 


4 d管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小孩學會自律。許多研究都發現,體罰不僅無效,更會造成小孩對其他人的暴力相向,因為他們被教導,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5 b擁有挫折忍受力小孩的特色,就是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因此也不怕新的嘗試。


 


6 d大人往往會用自己被管教的方式管教子女,但世界變化之劇烈遠遠超過想像,試試看新的溝通方式。當「現在去睡覺」無效時,可以說︰「你要不要我在睡覺前十分鐘提醒你?」


 


7 e當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幫忙的機會等於是肯定他的能力。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有貢獻,孕育出負責和忍受挫折的態度。


 


8 d永遠讓小孩覺得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你仍然愛他,這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關鍵。


 


9 a回想你是怎麼處理挫折的?晚餐的魚煎焦了,你是焦躁怒罵,還是視為一次學習的經驗。父母的態度將會影響孩子怎麼看待挫折。


 


10 a許多父母覺得和小孩爭執時,孩子應先聽大人,但其實成人更有彈性改變和調整。


 


 


 


 


 


 


 


 


 


 


 


                                                                   


 


                                                    來源:babyhom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懂得何時該穿脫外套,這天利用俊穎有


    點流汗時,讓他學著自己脫外套以加深印象~~~


 




    經提醒後,俊穎依指令先將一邊的袖子 順利脫下來了 !


 




            哇 ! 將外套脫下後的俊穎 ~ 開心不已呢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
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



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數家長都望子望女成鳳,不希望輸在起跑點上, 可能在小時候就讓小孩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潛能開發班,給小孩最好的學習環境,但其實如果能夠了解發展,就能夠給與最適合小孩的教導,以下高雄立市凱旋職能復健科 - 陳南成職能治療師,就孩童創造力理論作簡單介紹。

創造力的定義在於,「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敏於覺知問題)、流暢(具有見解、聯想、表達的流暢)、變通(能夠作不同等級、方向或類別的反應)、獨創(產生獨特新穎的見解)、精進(能夠精益求精,引申預測)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事物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

陳南成表示,「支持的環境」對孩童而言,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父母、學校、性別角色、社會文化傳統時常會形成阻礙孩童創造的環境,比如父母會限制小孩天馬行空的想法,給予較實際的思考模式,較少引導小孩更多的思考;而學校制式的教導環境,一個蘿蔔一個坑,更限制了學童的創造力等故約6歲前即學齡前兒童的創造力為最佳時期。

甚至學者Healy(1994)發現有創造力孩童出生的家庭父母具有以下幾個特質,容許孩子多重想法、提供紀律與方法允許孩童自由探索、提供實際的標準鼓勵孩童成就表現、允許孩童誠實表達情感、擁有豐富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故父母對孩童的管教方式也是孩童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要怎麼教育出有創造力的小孩?陳南成指出:

第一、就是贊同兒童創造力的表現,其實就是創造一個支持的環境,讓孩童在一個歡愉的心情下盡情發揮,並讓孩子了解創意的重要性;

第二、提供適切的情境,成為有創意的夥伴,並重視創造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在孩童旁協助引導,使其成為問題的主導者,而非大人或是老師,並利用身教(示範創造性思考),言教(在課程中加入創造性思考),過程中可多用開放式的問題,讓孩童更能發揮潛能;

第三、時間、空間、創作材料的提供,準備適切且具有原創性的材料,而非半成品,有各式各式的組合,比如空白紙、筆、積木、黏土等都是非常好的材料,且讓孩童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消化及吸收,而目前建構型的玩具仍以積木為最。

陳南成說,孩童創造力最常見表現的模式為、語言及藝術,其實在各式的活動中,成人的適當介入及使用一些玩具及教具,可以讓活動顯的更有趣,例如運用文學作品(好比討論繪本或故事接龍)、想像遊戲(如果你可以變成其它動物,想變成哪一種?)、藝術活動(戲劇演出,美術音樂舞蹈),能促進孩童們的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並更能激發創意,若孩童已至22歲半,自理能力尚可,若能夠與同儕互動,此時會有不同向度的學習,並鼓勵孩童社會性行為出現,對於孩童創造力的表現能更有幫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快把玩具收好,別再東摸西看的!」「小乖,怎麼作業寫一個小時了,還沒完成?」「小心!有車子,你沒聽到喇叭聲嗎?」隨著小朋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時間的增加,家長和老師就越容易發現到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你家的小寶貝也有上述表現嗎?


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行為表現不外乎在課堂活動中,持續注意力不佳,容易因一點聲響或動作而分心;對環境變化的察覺度不足,甚至還有警覺度不佳的可能,這些問題都讓家長們極為擔心。

小朋友注意力缺失問題除了會立即影響學業學習的成效外,也可能產生和同儕間相處不易,進一步造成錯誤的自我形象、低自尊、低自信。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家長都以小孩子頑皮、不認真、用心不夠來解釋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表現。

其實造成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原因不一,有一部份是因為大腦在感覺處理和原始反射整合上,出現缺失,導致孩子無法抑制不相干的刺激。

一般來說,注意力涵蓋了接收、分析、排序、專注、反應等過程,且視活動內容整合了感覺、肌肉骨骼、認知等多項系統,要改善小朋友缺失的問題,就須先了解其缺失的問題來源,針對缺失的問題做處理。

其中在孩子身上,最常見的就是「選擇性注意力」問題,「選擇性注意力」是指小朋友能集中注意力於單一刺激或事物上,並排除對其他刺激或事物的反應,也就是以集中注意力的事物為中心,其他事物成為背景的能力。

對一般認知的學習來說,選擇性注意力是極為重要的。舉例來說,課堂上,能集中注意力於老師講課的聲音,忽略其他小朋友講話的聲音,或窗外小鳥飛過的身影,就是運用選擇性注意力的表現。

小朋友注意力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因語言理解能力不佳,無法理解老師的上課內容而分心,或聽覺系統敏感,導致無法適當的調節抑制其他小朋友的聲音,或可能因肌耐力不佳,無法久坐不動,導致在轉頭伸展時,而被窗外的景象吸引。

不過,同樣是注意力缺失的表現,但在不同的小朋友身上,包含不同的問題和原因。因此家長們應正視此一問題,尋求相關的醫療管道,給予適當的訓練矯治。

建議由職能治療師針對注意力的執行能力和各相關系統的整合來評估,根據孩子缺失的問題,運用相關的遊戲活動加強訓練,改善孩子注意力缺失的問題。

                (作者為台北市宏恩醫院職能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利用俊穎玩蓋印遊戲時,將火車依序排列並提醒他蓋印章


   也要像火車一樣一個接一個喔 !


 




                 俊穎將我的比喻聽進去了ㄡ~~~


 




 不需再提醒,俊穎會一個印章接一個印章的排列蓋好喔 ~ 真棒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是和遺傳有關,要完全避免並不容易,但下列一些原則,則可以避免或延緩寶寶過敏的發生。常見的過敏包括打噴嚏、流鼻涕的過敏性鼻炎。



妙招一:懷孕做起


有過敏史的家庭,孕婦最好從懷孕開始,就避免接觸過敏原和高過敏食物,如:花生、海鮮、巧克力等。



妙招二:母乳餵養


寶寶出生後,最好餵食母乳,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的寶寶,長大後發生氣喘病的機會是配方奶餵食嬰兒的1/2。而餵食母乳的母親,也需要控制飲食,避免攝取高過敏的食物。若不能餵食母乳,建議用水解蛋白嬰兒奶粉取代,另外,水解配方奶粉營養完整,不要擔心營養不夠的問題。


妙招三:副食品的添加


最好在6個月大以後再開始添加,且以低過敏食物開始,循序增加。下列指引提供家長參考:


1、在6~9個月,可考慮添加米粉、綠色蔬菜、肉泥和燕麥所做的食物。


2、滿9個月後,可攝取魚、蛋黃、小麥或豆類製品。


3、避免牛油、豬油。


4、12個月前,不可進食全脂牛奶。


5、18~24個月前,避免攝取蛋白、海鮮、巧克力等。


6、滿36個月前不要吃花生、核桃類的食品。


7、大約每7天添加一種副食品,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8、食品的選擇以新鮮為原則,避免含有人工色素、保鮮劑、防腐劑的食物,食後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也不合適,另外冰冷的食物也應該儘量避免。



更新日期:"2010/11/02 10:11" 莊瑞萌【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時吃花生,容易增加嬰兒對花生過敏的機率。


根據「謝菲食物過敏研究所」針對503位3到15個月的嬰兒進行牛奶與蛋過敏測驗,在經過實驗後,有140名嬰兒經血液測試,出現對花生產生過敏,研究人員認為這與母親在懷孕期間愛吃花生有絕大關連。


研究人員司契表示,「過去的研究曾懷疑母親懷孕時,吃花生是否會導致嬰兒過敏,經過這次研究後證實,這種可能性相當高,」過去在2000年時,美國兒科學會曾提醒有家族性過敏體質的婦女,盡可能在懷孕與哺乳期間避免吃花生,以免造成將來孩子對花生過敏,不過這項建議在2008年時,由於缺乏科學根據而被推翻。


因此美國衛生研究院稍早特別撥款3000萬美金,委託研究嬰兒對花生與牛奶與蛋過敏主要原因,執行這次調查的司契表示,「研究範圍仍會受到受測者提供的資料影響,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經過這次研究後,發現母親食用花生對於嬰兒對花生過敏的確存在。」


因此研究人員將來會再進行深入的介入性實驗,找出過敏的主要原因進行預防,本次研究同時刊登在最新一期《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


 


 


                      資訊來源引用出處:母親懷孕吃花生 增加嬰兒過敏機率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