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淇銘



大多數人以為決定智力的要素,是取決於腦細胞的數目,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觀念。決定智力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腦細胞是否接受適當刺激,以增強活性與功能。其二,這種細胞與細胞的相互聯繫,是透過每個細胞觸鬚上的結節和其他細胞的結節聯繫,以產生電子的化學作用,組成一個電路,而使我們的大腦成為最獨特、精密的天然電腦。


一個成人的腦重量大約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但卻會消耗總擁有能量的百分之二十。腦的運作如同於機器一樣,需要其特定的養分與能量。基本上,腦的能量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攝取的食物,其中又以來自蔬菜、水果的養分,最有助於大腦的利用與吸收,因為它們蘊含了豐富的葡萄糖。


另外,攝取蛋白質有助於產生化學物質流動,藉以傳送資訊。魚油和蔬菜油,是滋養腦中幾十億膠細胞的重要糧食;花生、黃豆與小麥胚芽等卵磷脂含量高的食物,有助於增強記憶力;豆類與玉米油中,含有大量亞麻油酸,適當攝取有助於心智的發展與學習能力;在礦物質方面,鐵質與鈉、鉀的營養補充,對腦部都非常重要。


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鐵質所導致的危險包括:注意力的集中時間縮短、延遲了解與推理能力的發展、減低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等。這樣一來,學習的能力與成果自然大為降低。


至於鈉、鉀則是人腦必須長期補充與滋養的養分,因為人腦中一千億個神經細胞,每一個大約都有一百萬個鈉幫浦(Sodium Pump),是傳送人腦資訊的重要角色。鈉與鉀就是補充幫浦能量的重要角色,這些養分的攝取都可以從水果與蔬菜中獲得。


為了推廣食物及醫學運用在腦力開發,我跟我妹妹 莊雅惠 醫師合寫了《我家小孩變聰明》。有些學校參考該書後,將營養午餐改成「聰明午餐」。像是陳清義校長在擔任臺北市立大同國小校長時就推動「聰明午餐」及「效率學習」。聰明午餐的內容很豐富,舉幾樣如下:深海鮪魚丁、黑芝麻包子、大地能量粥、蒜香菠菜及柑橘類水果……等。這些食物提供了孩童DHA、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性蛋白、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促進腦部發育營養的攝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菜色並不貴,一般營養午餐的價格即可享有。他剛當校長時,全校有百分之十點二學生未達臺北市教育局標準,經過兩年多的改革,只剩下百分之二點四未達標準。健腦食物及效率學習對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身體的肌肉,有了好的營養後,不加鍛鍊給與刺激,也會鬆垮垮。同樣地,腦細胞有了好的營養後,不持續鍛鍊刺激,也無法增強腦細胞的強度。


運動開發腦力,只強調運動對腦力開發有幫助,然而卻並沒有說明,身體哪些部位的運動,對腦力開發的比例。因為如果知道其比例,將有助於選擇何種運動對腦力開發較有助益。例如,身體與腳對腦的影響相當小,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及手相當大。尤其手掌的運動,對腦刺激的比例占了全身的百分之五十。


所以我根據人的身腦反應比例,開發了刺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健腦操等刺激身體感覺和增強腦力的方法。


視覺:顏色會對人類產生影響與衝擊。人類的大腦透過視覺,接收外在顏色刺激,引發學習、思考與創意。例如到山中看到整片濃密綠意盎然的森林,心中會感到舒暢,與自然結合的心靈也會油然而生。又如,紅色或橘紅色會讓人感到熱情,看到藍色則會感到活力與青春,黑色則感到刺激與冒險。在明亮美麗的色彩環境中,情緒容易變得愉快、開朗,甚至影響胎兒的情緒感受。


相反地,暗淡、難看的色彩令人容易疲倦、焦躁,甚至影響身體健康。房間的布置如果色彩處理得當,生活會既典雅、溫馨,又充滿活力與創意。


因此,在家中可以善用顏色對人的刺激,布置顏色群組的變換擺設也能激發創意。世界名著《鐘樓怪人》的作者大文豪雨果,他著作的特色是故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對比,下筆的形容也是尖銳犀利。雨果認為自己會有這樣的寫作風格,主要來自他幼年時,曾在西班牙住過一段時間,深受西班牙建築的鮮明對比的顏色及風格影響。可見顏色對人的影響深遠。


聽覺:音樂影響人的健康和智力,埃及人把音樂稱「靈魂的醫學」、波斯人用琵琶治病、古人的治病儀式充滿宗教音樂,現代醫學則利用音樂減少疾病發生、消除精神緊張與肌肉疲勞。


嗅覺:大腦邊緣系統掌管著人類的情緒及原始的知覺,刺激大腦邊緣系統也會引發創意。人體有許多知覺會直通大腦邊緣系統,嗅覺就是直通邊緣系統的知覺之一。


專業實驗顯示,植物的香味會經由嗅覺來刺激右腦的想像力,強化腦的活力及學習力。而古埃及人及希臘人都運用香精或香氣來刺激腦的開發與想像。例如岩薔薇(Cistus)具有拓展心靈的功能;檀木香則讓心靈平靜,有助於冥想開發心靈;茉莉花香會激起熱情與憧憬;薰衣草則是抗沮喪;薑有助於提神醒腦;桂花香讓人心情為之清新舒暢。


味覺:味覺愈多樣,對腦的刺激也愈多元。以往,我喝牛奶及優酪乳的觀念就是營養,所以只喝一種,而且快速喝完。現在,為了增加味覺及嗅覺刺激,我會多樣選擇,而且會先嗅一嗅後再慢慢品嘗。有些牛奶跟優酪乳聞起來感覺通體舒暢。我吃飯也儘量採取多元化。


健腦操:由於手掌的運動對頭腦的刺激相當大,尤其不同手指頭的運動將會刺激腦部的不同區域,對於激發腦細胞有相當大的助益。因此我開發了多種健腦操,以下介紹三種。


第一種:指尖互碰


左右手掌相對,五指指尖持續互碰,逐漸加強互碰的力道,這樣一來將會隨著刺激的加強,產生更好的效果。


第二種:單指互繞


左右手掌相對,五個指頭互相頂住,然後,每次互繞一個指頭,其他手指仍需相互頂住。先進行左右手大拇指的環繞運動,先是順時針往前繞,接著逆時針往後繞,約莫繞個一分鐘後,換下一對手指頭,輪流進行五根手指頭的繞行運動。


第三種:交插互碰


雙手的拇指及食指交互碰觸,即右手的食指先去碰觸左手的拇指,接著左手的食指去碰觸右手的拇指,就這樣輪流進行交叉的碰觸刺激,然後換成食指和中指,接著交互練習完五根手指頭。



 


 







    


 


                                      


 


                                                         來源 : 講義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聯合報 記者陳俐君

 


喝母乳不但有利寶寶健康,還能預防肥胖!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發現,出生6


個月內喝「純母乳」的新生兒,比起配方奶寶寶,日後肥胖機率少了二成二,


因腹瀉致死的風險也降低。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邀請世衛組織資深營養專家蘭達莎蒂(Randa Saadeh)來台演講,她強調,親餵母乳是阻止孩子日後肥胖的第一道關卡;建議寶寶出生6個月內,應以純母乳哺餵,之後再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到2歲,不但能增加抵抗力,長大後肥胖機率也較低。


莎蒂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新生兒若能以純母乳哺育,不但不易有過敏體質,健康狀況較好,長大後肥胖機率少了22%,且由於體內腸胃環境較佳,因腹瀉致死的風險,也比配方奶寶寶少了25倍,若能在出生24小時內立刻哺餵母乳,黃疸機率也顯著降低。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陳昭惠表示,配方奶寶寶接受奶瓶餵食,與親餵母乳者相比,易因過度餵食,撐大胃容量;相關研究發現,母乳寶寶對食欲的自我調節能力,普遍比配方奶寶寶好。不少新手媽媽擔心,寶寶只喝母乳營養不夠,也容易餓,莎蒂指出,剛出生的新生兒,胃容量很小,研究發現,15公克的純母乳可滿足新生兒2天營養所需。


莎蒂強調,寶寶6 個月大以前,把母乳當唯一食物就已足夠,不需額外喝配方奶,甚至不必喝水,且建議最好別用奶嘴或奶瓶餵奶。


莎蒂表示,全球餵滿6個月的母乳哺育率約36%。國健局去年針對國內一萬多名產婦調查發現,母乳總哺餵率高達96.3%,實行全母乳哺餵者,餵滿6個月有26.3%。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表示,哺餵母乳有利寶寶健康,也能預防肥胖,鼓勵所有新手媽媽堅持哺餵,給寶寶營養與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打罵孩子的常見原因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打罵孩子時,許多家長的回答都是不聽管教。當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逼自己這樣去做,卻很 少去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其責任都要由父母來擔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為家長不願意花心思去尋找其他的教育方 法,所以才會有打罵的草率表現。一般來說,家長之所以要打罵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傳統教養觀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養觀念對我們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為在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是上對下,並沒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輩的相處上,但在親子關係中卻十分欠缺。
自我情緒管理不佳
如果家長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壓力與包袱。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些家長就容易把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對自己生活 或工作的期望無法滿足時,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來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現不能令家長滿意,那麼家長多半會打罵上前。
熟悉的成長經驗
由於沒有及時接受新知識,或是經驗不足,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就套用原來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順父母的意,就會受到這樣的打罵處罰。因此,當他無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來做事或生活時,也就喜歡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尋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長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打罵教育最方便,見效也最快。因此,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處罰孩子。
不打不罵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如果您從小就沒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 育體驗,現在又很難去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孩子,那麼請參考一下 程桂英 老師提出的10個方法。當您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養 方式。
1.
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稚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 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駡。此時, 程桂英 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 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 的情緒。
4.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 程桂英 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 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 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
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 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 去公園盡情地跳。
8.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 程桂英 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 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
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 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 爸媽媽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文/柯俊銘


許多父母親很早就讓孩子開始接觸電視、電腦。但最近剛召開的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全國會議中,此專業團體向大眾呼籲,兩歲以前的嬰幼兒最好遠離螢光幕,以免影響腦部的發育與學習,值得家長們關注。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匯集相關資料,整合分析的結果摘要如下:


●市面上強調具啟蒙或教育價值的DVD影片,其宣稱的效果目前缺乏足夠證據支持。若真要有效果,可能要等到兩歲以上,也就是孩子能夠理解當中意義時才行。


●提供孩子充足的遊戲時間比看電視或電腦更有助大腦功能的發展。自在的玩耍能培養其創造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且強化邏輯推理與動作技能。另外,也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娛樂或取悅自己。


●嬰幼兒最佳的學習方式並非透過螢光幕,而是與他人的互動。


●父母陪伴孩子看電視或影片雖能促進其對內容的理解,但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機會教育,帶領他們去體驗,學到的東西會更多。


●就算未讓孩子接觸,只是家長自己在看電視、電腦,但親子互動的時間卻可能因此縮減。若處在同一空間,也易干擾孩子在遊戲中的學習。


●孩子若在接近就寢前看電視或電腦,後續睡眠的量與質會因而降低,連帶情緒、行為與學習效能都會受到波及。


●經常接觸電視、電腦的孩子,往後上學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風險會較高。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專家建議如下:


●儘量不要給兩歲以前的孩子看電視或電腦,若因故非得如此,必須嚴格限制時間,越短越好,並擬妥應遵守的規範。


●若有家事要忙,與其給孩子看電視或電腦,不如將其放在視線可及處,並提供積木、套杯等簡單的玩具,讓他們隨興地玩耍。


●切勿在孩子的臥室放置電視。


●家長要注意自身看電視或電腦的習慣,將對孩子的影響降至最低。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這天讓瑤瑤玩一玩各種打鼓ㄉ方式,藉此讓瑤瑤練習用手能力。剛開始戴手套敲鼓時,瑤瑤開心不已,後來她終於發現ㄌ手套上有縫釦子,所以才會發出響亮ㄉ聲音。待瑤瑤玩膩ㄌ後再給她一副鼓棒,讓瑤瑤練習抓握鼓棒並學習使力擊鼓以強化其精細動作。瞧 ! 瑤瑤玩得很認真唷ㄋ! 最後再讓瑤瑤空手拍鼓面,除ㄌ練習其指頭ㄉ靈活度外,還可進一步達到觸覺刺激ㄋ! 真是一舉數得唷~~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高麗玲╱臺北報導】


 


 俗話說七坐八爬,幼兒八個月大應開始學習爬行,但部分家長太溺愛,老把孩子抱在手上,但這可能讓孩子成為躁動兒。醫師表示,爬行可刺激孩子頸部張力的統合,若爬行時間不夠,易讓孩子日後愛扭來扭去,成為躁動兒。


六歲前是黃金治療期


臺安醫院職能治療師廖笙光昨表示,很多人孩子以為坐不住,老動來動去是個過動兒,但據該院過去一年收治九十六位被家長主訴有過動傾向的兒童,經診治發現有三分之一者,是躁動兒而非過動兒。


廖笙光說,躁動兒成因之一,即是在學步期,爬行時間不足,造成頸部張力整合不佳,但也有些是因先天或反覆中耳炎導致前庭刺激反應不佳,讓他們出現常用腳踢前面人的椅子、愛扭來扭去、跳上跳下等舉動。


臺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過動兒與躁動兒都可能以好動為表現,但過動兒是因腦部某些神經傳導及活化不足引起過動的行為,而躁動是因為背部肌力、頸部張力及前庭刺激反應不佳等原因造成「過動」,不是腦神經異常所致,兩者治療方式不同,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好動,應就醫厘清病因,六歲前是黃金治療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連續兩天讓沛儀學習利用夾子夾取梅籽、豆子放入梅花盤,這遊戲主要是在訓練孩子ㄉ


 精細動作,還可幫孩子提升專注力。沛儀一開始夾梅籽時可在短時間裡完成,到ㄌ要夾


 取豆子時因為難度增高,所以有點打退堂鼓ㄉ感覺 ( 已經趴著夾ㄌ! ) ,最後還是祭


 出葡萄乾,沛儀才卯起勁來全力以赴,最後當然就順利吃到葡萄乾囉 ! 真是重賞之下必


 有勇夫啊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將瓶子ㄉ瓶身打出同吸管口徑大小適中ㄉ洞,再將吸管剪成約5~6公分ㄉ長度( 不可比瓶身


ㄉ寬度長 ),就可以讓孩子玩眼手協調ㄉ遊戲ㄌ !




   瞧 ! 沛儀專注ㄉ眼神...認真ㄉ將細ㄉ吸管投入罐子裡後,


   再將粗ㄉ吸管投進去。過程中可了解沛儀已學會分類唷 !


   且還懂得按住瓶身,才可以順利將吸管投入罐子裡,很棒


   ㄋ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吳明珠(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小兒抗過敏藥膳


 


強膚湯 
功效:清熱補虛,益氣固表,有養顏護膚的功效,適合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食用。


材料:黃耆2錢、西洋蔘1.5錢、白朮3錢、防風1錢、枸杞3錢、麥冬2錢、薏仁3錢、田雞2隻(去皮)生薑2片,鹽1小匙。

作法:
1.將藥材置鍋內,加水2杯,燒開後以小火熬成藥汁1杯備用。 2.田雞洗淨切數塊,川燙後置鍋內,加入上述藥汁和生薑片再加一杯水,置電鍋或鍋中蒸熟後加鹽即可。


 


孩童補冬有方法 ...整腸健胃 補腦明目


                 民生報  報導楊琇雯
冬天時大家總喜歡吃燒酒雞、羊肉爐來補身,那小朋友呢?他們該怎麼補冬?尤其是腸胃較弱的小朋友,該怎麼吃或多補充哪些營養素才能讓腸胃較好?其實家長自己在家就可做簡單的藥膳讓你家寶貝健康過冬。
小朋友通常腸胃較大人弱,對於燒酒雞、羊肉爐等補品可能會因體質不適而出現「補過頭」的狀況,有些人會因此而腹瀉,有些人則可能會便祕。以下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可吃的建議補冬藥膳,家長在做給小朋友吃時,最好也同時注意他們吃完後身體的反應,若不適則 應請教 醫師。


調理體質

以下3道適合3歲以上的小朋友,可當做調整體質、補充營養用。


山藥燕麥粥

適合 胃口不太好、易腹瀉、吸收不良的小朋友。
作用 : 安定腸胃。此道可當主食吃。
材料 : 新鮮山藥300、燕麥30、銀耳30、枸杞10、白果10
作法 : 1.山藥洗淨削皮切小塊、若是乾銀耳先泡發。2.所有材料放在鍋子裡加水600cc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約5分鐘即可。

雙仁芝麻糊

適合 排便不順易便祕、皮膚過敏的小朋友。
作用 :通便、減敏。此道可當點心吃。
材料 :杏仁粉10、桃仁粉10、黑芝麻粉15、糖適量。
作法 :所有材料用300cc溫開水調勻,可視個人口味調整水量。

桂圓紅棗茶
適合 臉色不好、常輕微流鼻血、容易尿床的小朋友。
作用 : 開胃、補脾胃。可當茶飲喝,但晚上89點後不宜喝。
材料: 紅棗15顆、龍眼肉25、薑汁、蜂蜜適量。
作法:1.紅棗切開去籽,與龍眼肉加水500cc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煮3分鐘。2.加入薑汁、蜂蜜,視個人口味斟酌。
注意 燥熱體質、容易便祕的人不適合。

增強抵抗力

以下3道適合6歲或開始上學的小朋友,因感染疾病機率增加,須增強抵抗力。


抗發炎茶
適合 常眼睛紅易發炎、視力差的小朋友。
作用 :保健視力抗發炎。
材料 : 夏枯草10、枸杞10、防風3、冰糖和蜂蜜適量。
作法 : 將所有材料加水300cc,大火煮開後加入冰糖,轉小火燜煮約5分鐘,淋上蜂蜜,關火即可喝。
注意 易腹瀉、胃口差等不適合。

補氣茶

適合 精神不易集中、視力不好的小朋友。
作用 :補氣、安神、視力保養。
材料 : 參鬚12、遠志10、茯苓10、石菖蒲10、桂圓5
作法 : 所有材料加水500cc,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煮約5分鐘即可。
注意 排便不順、糞便較乾硬者不適合。

抗敏茶
適合 易過敏、打噴嚏、流鼻水的小朋友。
作用 :補氣、補脾胃,易尿床的小朋友也可喝。
材料 :防 風10、黃耆12、白朮5、薄荷6、甘草3
作法 :所有材料加水500cc,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煮約3分鐘即可。
注意 如果喝了這道茶飲會便祕或腹瀉的小朋友不適合。


發育成長好
以下3道適合青春期正在發育生長的人吃,但一個星期吃12次即可,不要吃太多。


青木瓜雞湯
適合 女性,男孩也可吃。
作用 :潤澤皮膚、固腸胃、讓行經更順。
材料 : 青木瓜半個、王不留行10、雞半隻、當歸3、川芎5
作法 :所有材料加水1000cc大火煮開後小火燜煮約15分鐘,加入鹽和嫩薑片即可。
注意 如果女孩子吃了以後發現經血量有改變,應暫時停吃。

首烏雞湯
適合 男性,女孩子也可吃。
作用 :減輕肌肉疼痛、筋骨痠痛。
材料 : 何首烏10、雞半隻、枸杞10、黃精6、參鬚10、續斷10
作法 :所有材料加水1000
c
c大火煮開之後,轉小火燜煮約15分鐘,加入鹽、嫩薑片適量即可。


參鬚豆腐湯
適合 需腦力、精神不集中、眼睛易疲累的人。
作用 :補腦力、安神、保健視力。
材料 :參鬚10、天麻5、石菖蒲3、紅棗5粒、老豆腐200
作法 :豆腐切塊、紅棗切開去籽後,所有材料加水1000cc,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煮約10分鐘即可。

報你知 ~ 補身注意
!
過敏小心 尤其是容易皮膚過敏的人在吃補品時要更小心,像是羊肉爐、燒酒雞等,如果吃了任何補品出現腹瀉則應停吃。
較胖的人 補的食材通常適合較偏寒、涼體質的人,而身材較胖者大多體質較燥,一般補品較不適合。
帶保溫壺 小朋友補冬茶飲可裝在保溫壺內帶去學校喝,當茶飲隨時喝作用較大,且可同時多補充水份。

醫師說 ~ 體弱冬補正好 !

體質較差的小朋友冬天特別容易腹瀉、胃口不好、手腳冰冷、頭暈、倦怠,而中醫在兒科方面又以腸胃治療為主,若家長能適時準備簡易食材替孩童補身,正調理體質,增強體力,不過仍建議吃之前最好請醫師診斷,可加減藥方、調整用量。


 


轉骨方


【青春期調理】轉骨方  坊間方子多 最好別亂補【記者薛桂文/專題報導】


坊間可供青春期孩子調理的「轉骨方」眾多,但未經中醫師評估,最好別隨便使用。中醫申一中特別提供一帖基本方,可以此為基礎,再視個人體質增減藥材。


材料:
炒杜仲2錢、淮山2錢、金櫻2錢、薏仁2錢、甘草1錢、小茴香5分、芡實2錢、牡蠣2錢、蓮子2錢、龍骨3錢、遠志2錢、白扁豆2錢、酸棗仁2錢、洋參2錢、茯苓2錢、老薑3片。


作法:
以胡麻油2匙先爆香薑片,然後雄雞半隻切塊,加入同炒,再放入上述藥材,加等量的水和酒,燉至肉爛入味即可。


申一中表示,這帖方子前3個月每周吃1帖,3個月後,每半至1個月吃1帖,在生長發育停止前都可以吃,且每帖藥材成本約僅1百元左右,不致造成經濟負擔;但最好定期回診,讓醫師評估用藥後的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
除了特別調配的轉骨方,平日也可製作些有利發育的藥膳,如山藥燉排骨就很好,若要內容豐富些,還可加入茯苓、芡實、薏仁,成為四神湯,排骨也可改成豬肚或豬腸。
另外,以當歸2錢、黃耆1、紅棗3錢、枸杞子3錢,加1500西西水,先以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煮15分鐘,可當成茶飲,有助補氣養血,特別適合貧血者、氣血虛、或女性月經過後使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x9BV.LKRHxSq95FF1CLWjeEK/article?mid=119&prev=120&next=116&l=f&fid=16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 丁綺文


安撫奶嘴幾乎是每一個小嬰兒必備的用品,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嬰兒至少持續使用過幾個月以上。然而安撫奶嘴對孩子是好處還是壞處多?始終是一個引人爭論的問題。


小嬰兒對安撫奶嘴的情結,應該追溯到子宮內的胎兒期。吸吮反射是哺乳類動物求生的本能,胎兒在羊水裡無所事事,就會吸吮自己的大拇指自娛,所以手指是先天配備的第一個安撫奶嘴,有的胎兒或嬰兒還不一定慣用大拇指,而對其他手指有偏好呢。


這個小把戲的意義,不只是自我滿足口慾,其實更重要的是胎兒在進行「野外求生」的課程,如果沒有充份演練,技不如同胞,以多胞胎的哺乳類動物,如豬隻為例,肯定會遭到淘汰出局,無法存活。所以,嬰兒持續需要滿足吸吮反射才會有安全感。


安撫奶嘴對孩子確實是有正面的作用,只要看孩子想睡而煩躁不安時,塞入奶嘴就安靜下來微笑入睡,任何照顧者,都要為安撫奶嘴鼓掌。提倡奶嘴的學術論文,歸結奶嘴的好處包括:清洗容易,滿足口慾,增加安全感,甚至有研究指出安撫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


既然安撫奶嘴好用,為什麼反對聲浪未曾平息呢?問題出在使用的時間不宜太長。嬰兒吸吮的生理需求在出生至六個月大的這段時間最強,此時依賴奶嘴可以理解。但是家長或孩童如果習以為常,一路伴著長大,就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了。根據學術論文歸納出的奶嘴壞處包括:增加口腔內念珠菌感染,促進齲齒細菌滋長、長期使用造成咬合不正,提高中耳炎的發生率等。


綜合正反兩方的辯論,我們可以客觀的找到使用安撫奶嘴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如下:


餵哺母乳的嬰兒,因為母乳泌乳速度不及人工奶瓶,所以孩子須要更用力,耗更久的的時間吸吮,自然滿足了口慾。一般說來,餵母乳的時間越久,孩子比較不依賴奶嘴,有些嬰兒甚至因為奶嘴質感與母親的乳頭不同而拒吃奶嘴。這樣藉著餵哺母乳減少使用替代品來安撫嬰兒,當然是最自然健康的。


在新生兒學會適當的吸吮母乳之前,不要使用奶嘴,否則可能干擾孩子學習正確的咬合技巧。


安撫奶嘴是父母照顧孩子的輔助品而非替代品。許多家長聽到孩子哭聲,就塞進奶嘴讓他閉嘴。或者照顧者疲累時,就想到安撫奶嘴這個法寶來應付,其實這樣的使用方法,對孩子和對大人而言都是壞習慣。


完全不使用安撫奶嘴,而喜歡吸吮自己手指的嬰兒,事實上更令人困擾。尤其在孩子會爬會走之後,雙手到處亂摸,病菌污染的機會很高。手指取用方便,隨時可能放進嘴裡,造成病從口入。安撫奶嘴還比手指容易清洗和管理。


使用安撫奶嘴比吸吮手指容易戒掉。如果父母決心不再讓孩子吸奶嘴,只要狠下心,藏起奶嘴三天,大部份的孩子哭幾天就忘了。最好戒奶嘴的時機,是孩子感冒或是鼻塞的時候,鼻子不適吸奶嘴更難受,孩子樂意放棄。


長期吸吮手指會造成手指浸泡在唾液裡,容易甲溝炎和指甲變形。如果孩子開始想吸手指,寧可讓它戴手套,改用安撫奶嘴,觀察它的依賴度,再找適當時機戒掉。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吸吮需求下降,可以完全不使用奶嘴。或者只限於在引導入睡的時候才用,清醒及睡著時就拿開。


十個月以上的嬰兒,最好中止使用安撫奶嘴,除非孩子改吸手指才用奶嘴暫時替代。


由這些具體的建議看來,安撫奶嘴用得早不如用得巧,把握它的適用年齡可以作為照顧孩子的好幫手,但是,也不要忘了,當孩子成長,它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記得讓它功成身退。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