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們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最大原因是出在大人未給孩子對行為自我負責的經驗。雖然大人對孩子說:「現在不認真聽,待會兒就會吃苦頭。」可是孩子卻是一副「你在說什麼啊,沒關係啦!」的態度,為什麼情況會變成這樣呢?那是因為孩子沒有實際受困的經驗,即使突然碰到什麼難題,他心裡總是想著大人會來幫忙解決吧!

小學三年級生的E小妹,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級任老師到家裡做家庭訪問也誇讚她:「總是精神飽滿」,訪問到最後,老師提醒媽媽:「她經常忘記東西,請多加注意。」此後,媽媽對這件事非常在意。從那天起,E小妹在準備東西時,媽媽總是在一旁關注。

早晨出門,媽媽要她再三確認:「體育服裝帶了沒?」、「講義裝進袋子了沒?」、「工藝課要帶什麼工具?」、「美術用品帶了沒?」、「作業放進去了嗎?」、「哎呀,笛子要放好,不然會掉哦!」即使E小妹已出門,一旦發現她忘了帶東西,媽媽還會急忙送到學校去。萬一E小妹真的掉了東西,為了不讓她陷入困境,在還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媽媽會立刻買齊新東西。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不知不覺地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體驗失敗的感覺」。一發現有危險,便急忙為孩子防患於未然。即使孩子做什麼事失敗了,也總是先出手為他解決問題。可是人類學習正是透過經驗而來。忘記東西被老師責備,必須低頭向同學借,或是準備其他東西代替。在這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生活能力」。

提醒孩子注意一次便已足夠。之後就交給孩子吧!在他受困而求助時才伸出援手。弄丟東西,父母可以先行支付,之後再告訴他必須從零用錢中扣除,由本人負起責任。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景,即使是和同伴爭奪玩具,媽媽很快便加入排解糾紛的行列。弄哭其他小朋友,媽媽立刻挺身出來道歉。天氣熱要孩子脫襯衫,天冷要孩子穿外套。老是追著問孩子危不危險、痛不痛等等……這樣處處為孩子設想,當然無法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了。

根據NMS的調查,日本有八成母親過度保護子女。換言之,她們是「善於照顧的媽媽」,但也出現了不少反效果。由於老是想著媽媽會幫忙,所以孩子完全沒有必須自我負責或是感到困難厭煩的經驗。這必然造就出「不聽別人講話也不會怎樣,反正有人會來幫我」的孩子。

靠著欺哄手法的媽媽,將使孩子失去信任感

日本的大人還有一個錯誤的教養方法,那就是「欺騙」和「威脅」。

在電車或醫院的候診室,常看見父母餵孩子喝果汁或吃點心。在演講會等地方,主辦單位若有暫時托嬰服務,即使只是短短的一、二小時,也會事先備妥小點心。如果在家裡,只要孩子一哭鬧,媽媽會立刻送上食物或餵哺母奶,好讓他安靜下來。

不用心思考孩子哭鬧的原因而替他解決困擾;也不設法讓小朋友明白事理,只想塞個東西到他嘴裡讓他閉嘴安靜,這不過是一種「欺騙」的行為。這時候,孩子確實變乖了,可是他卻感受不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

另外,將年幼孩子託付他人時,常會發生父母出門孩子便哭鬧的窘況。碰到這種情況,常有人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出門,這也是一種愚弄孩子的「欺騙」行為。 雖然孩子一開始會哭鬧,也應該在孩子面前說明白,告訴他「出去會回來,要等我哦!」有了這種體驗,孩子知道媽媽辦完事就會回到自己身邊,也就能安心等待了。

這也是教導孩子「自制」,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一種訓練。

威脅孩子的媽媽,會養出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的孩子

常有大人一邊對孩子說:「不可以說謊」,可是自己卻一邊對孩子神態自若地說謊。

「做出這樣的事,可怕的老公公會來哦!」
「不早點睡,小心鬼會跑出來抓你哦!」
「你再不收拾好,我就把它全部扔了。」
「統統吃光光,才可以吃甜點。」

可是媽媽的這些預言都失靈了。說出現實生活不會發生的事,或是自己不打算做的事,只是一種「威脅」罷了。這麼做剛開始或許會收到一些效果,可是一旦發現「媽媽講的話是騙人的啦」,孩子漸漸地便會認為「不聽話也沒關係」。

「買啦!買啦!」對於撒嬌的孩子說「這次就買給你,下次就不可以了」,當場做出這樣的約定也是錯誤的作法。原本講好「這是最後一次,以後不會再買囉」,可是不堪孩子的撒嬌,「那就再買一次沒關係」的作法,從孩子的眼光來看就變成是欺騙。

即使是聽不懂話語的嬰兒,也希望了解父母的心,何況是小孩子。信賴、尊敬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好好對待他們是很重要的事。孩子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大人必須認同他是獨立的人格。失敗就是經驗!抱持這樣的心情,讓他不畏懼失敗,好好體驗人生吧!在孩子前來求助時伸出援手,便已足夠。從這樣的生活體驗中,才能培養出信賴大人、傾聽大人講話的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