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需知 (4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寶從扶著父母的手站立,到脫離父母的幫助獨立邁開第一步,是一個令父母驚歎的過程,但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寶寶動作發展方面的知識,以做到科學合理的輔助孩子學走路,將對縮短這個過程有幫助。








寶寶學走路,其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父母可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進行訓練。

第一階段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了,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了,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13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13-15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但父母在享受寶寶學走路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於正處於學步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學做、學爬這些動作的危險都大,在環境安全上尤其要多費心思。


寶寶學走路第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陽臺,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釐米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釐米以上,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其次是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還有就是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 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響環、嘩啷棒


這些玩具可以讓寶寶很方便地抓握,同時還能發出聲音,很容易引起寶寶的興趣。特別適合24個月的寶寶玩。


積木


顏色鮮豔,形狀各異,可以隨意地堆積和拆解,變出很多花樣來。積木最好小一點,便於寶寶抓握和操作。6個月以上的寶寶都喜歡玩。


圖畫書


對寶寶來說,圖書也是玩具。從大把抓書,到一頁一頁地翻書,你可以看到寶寶小手精細動作發展的全過程。6個月以上的寶寶會坐以後就可以看書了。



能滾動的、彩色的小球特別能夠引起寶寶興趣。寶寶可以用手去抓、推、拍等。7個月以上會爬的寶寶就可以玩了。


套環、套杯


可以單個玩,也可以按大小不同的順序套在一起。對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一種可以變幻無窮的好玩具。


橡皮泥


寶寶可以隨意揉、捏、擠、壓,做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這是鍛煉小手指精細動作不可缺少的玩具之一,幾乎所有寶寶都喜歡。1歲左右的寶寶就可以玩。


鑲嵌盒


需要把形狀對好,才能將零件放進去。這可以讓寶寶在活動小手的同時認識不同的形狀。特別適合1歲半到2歲的寶寶玩。


穿珠


將一根繩子穿過一個一個小孔,這不僅需要手眼很好地協調運作,而且還需要集中注意力。寶寶2歲左右就能玩了。


畫筆


1歲左右的塗塗點點,到3歲以後能畫出像模像樣的畫面,哪個寶寶能缺少畫筆呢?抓筆、握筆、運筆,對手指和手腕都是很好的鍛煉。


積塑


和積木一樣,積塑具有鮮豔的顏色和不同的形狀。在操作中,寶寶的手部小肌肉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適合3歲以上寶寶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三歲的淘氣寶寶,常常會在一些場合給父母出一些難題。面對寶寶帶來的尷尬或無奈,父母除了需冷靜之外,還要有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專家以下的四個建議,或許對你有些幫助。
   


難題1:在公共場所突然吵鬧
情景:周日,媽媽帶多多去大賣場,媽媽一邊挑選商品,一邊還得不斷快速地從多多的手中搶下那些險些被他蹂躪的麵包和優酪乳。總算購完東西排隊結賬了,在旁的多多卻突然不耐煩起來,開始大發脾氣,鬧得周圍的人都看著她倆……


建議: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立即跟著不耐煩和發脾氣,這樣反而會把事態擴大,而是應試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跟他說些有意思的話,譬如看到白菜,就說個白菜的兒歌;看到手紙,就編個唐老鴨和手紙的故事。如果孩子的情緒仍然沒有穩定,應迅速帶他離開大賣場。


難題2:不願和別人分享玩具
情景:豆豆不論是和小朋友玩還是和表姐玩,都特別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別人,還常常會因玩具而與其他小朋友爭執,甚至打鬧起來。


建議:這 樣大的孩子還不能真正懂得和別人分享和分享本身的意義。不妨在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先準備一些容易分開和分享的玩具,譬如積木、插片等等。如果孩子因玩而起 爭執,父母可以把孩子爭奪的玩具和他們隔離”15分鐘。一般15分鐘後,孩子們早已忘了爭吵這回事,他們仍會玩得很開心。


難題3:玩具到處亂扔亂放
情景:璐璐3歲半了,總是把各種娃娃、毛絨玩具、書,甚至連衣服也到處亂扔亂放,弄得家裏像玩具地攤似的,尤其是突然有人來訪,讓媽媽很感難堪。


建議:對 於3歲左右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玩具擺得滿地都是,這樣才能全部看見。要讓他們理解收拾屋子的目的還比較困難。父母可以從一些簡單的解釋開始教孩子為什麼要 收拾,如把玩具都收拾到玩具箱裏,這是為了下次想玩的時候,能一下找到它。同時,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便於收拾的空間,譬如準備一隻大的玩具箱、一個 稍稍矮一點的書架以及小盒子等。此外,整理房間時,不妨讓孩子也一起參與,物歸原處,逐漸讓孩子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

難題4:該睡覺時就是不肯睡
情景:睡覺時間早就過了,可童童就是不肯上床,還精神十足地纏著媽媽玩捉迷藏的遊戲,好像一整天都沒有玩夠似的。


建議: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提前1小時上床睡覺,不妨採取這樣的辦法:給他吃一點水果和小零食,然後帶他去洗澡,換好舒服的睡衣,之後是刷牙,再放上一小段輕柔的音 樂,每天都應按部就班地完成這套程式。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鼓勵他,直到孩子能夠自己把這套例行公事化為生活規律。孩子越困就越不願意睡覺, 讓孩子睡覺,一定要在他精疲力盡之前。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 劉俊人


 


蔡媽媽今年40歲,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她的兒子今年19歲,今年入學的體檢時,意外發現肝功能指數不正常,而且血液之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可能得到B型肝炎感染。蔡媽媽很納悶,不是小時候都替每個小孩注射過B型肝炎疫苗了嗎?她懷疑為何小時候打了B型肝炎疫苗,現在還會得到B型肝炎?


 


B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的確有一部分的人無法發揮保護作用,有的人可能還是成為帶原者,有的人則不產生抗體。


 


1984年開始實施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計畫以來,台灣地區兒童之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猛暴性肝炎/肝衰竭之發生率/死亡率以及兒童肝細胞癌之發生率,均有明顯的下降。然而,B型肝炎疫苗合併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並不能完全防止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


 


台大小兒科教授張美惠指出,台灣在民國837月開始全面施打B肝疫苗,但國


內仍有1%至2%的B肝帶原率,若以每年20萬新生寶寶推估,目前國內20歲以下,仍有高達10萬名的B型肝炎帶原者。防疫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子宮內感染、表面基因突變的病毒感染、母體內高濃度的病毒以致於無法被免疫球蛋白所中和以及接受疫苗注射者本身體質的因素而無法對疫苗產生抗體。


 


張美惠教授進一步指出,B肝疫苗的推行讓國內B肝問題獲得很好的控制,但打了B肝疫苗並不代表就不會得到B肝、不會產生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尤其一些高危險族群的母親(e抗原陽性,病毒量很高)往往誤以為寶寶打了B肝疫苗,就可以完全放心,反而延誤了診斷與治療。


 


所以若母親本身是B肝帶原者,建議寶寶在週歲時最好做一下B肝檢驗,若發現孩子有B肝,半年後再抽血檢測,如果還是呈陽性反應,表示孩子為B肝帶原者,最到帶孩子看醫師進行評估後續追蹤治療。


 


另一方面,新生兒經注射疫苗後追蹤20年發現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接種者表面抗體已消失,因此潛在性有可能新感染B型肝炎。所幸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急性B型肝炎感染率並沒有因而增加。          


 


 


                                               來源 :《健康世界》422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歲前的寶寶:初生牛犢不怕虎,從媽媽那裏獲得了天生的免疫力,所以媽媽不用過多擔心。
半歲—1歲半:寶寶天生的免疫力正逐漸耗盡;
1
歲半兩歲:此時的寶寶又重新獲得免疫力,但成長的速度並不盡如人意;
3
歲寶寶:所獲得的抵抗細菌、病毒的免疫力達到成人的90%。寶寶半歲到3歲是免疫力最脆弱的階段,此階段,要強化寶寶的免疫力。


秘訣之一:睡好
理由:科學研究表明,寶寶在熟睡時的生長速度是清醒時的3倍,而晚上10點到淩晨2點是寶寶生長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期!


寶寶睡好覺5要素:
1
、媽媽的心跳:對於寶寶們來說,最好聽的音樂便是媽媽的心跳聲了,媽媽可以像餵奶那樣把寶寶抱在懷裏,也可以躺下讓寶寶趴在自己的胸口上,寶寶聽著媽媽的心跳聲,很快就能入睡了。
2
、古典的音樂:3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能區分晝夜,因此睡覺容易黑白顛倒。這個時候可選些舒緩的古典音樂給寶寶聽,讓寶寶一聽就知道,啊,黑夜來臨了!
3
、適宜的室溫:寶寶睡覺時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不會讓寶寶著涼。秋冬天還要注意防乾燥,可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掛些濕毛巾、濕衣服等來保持室內的濕度。
4
、安靜的環境:有些寶寶特敏感,一些輕微的動靜就能把他們吵醒,因此寶寶睡覺時要拉上窗簾使室內光線不要太亮,也不要開洗衣機或其他家電,以免噪音吵醒寶寶。
5
、媽媽的撫慰:如果寶寶沒有睡意,鬧得厲害,媽媽可以把寶寶抱在懷中,輕輕地拍打寶寶的後背,寶寶會逐漸安靜下來並很快進入夢鄉。一句話建議:寶寶睡眠姿勢以右側臥最佳。



秘訣之二:吃好
理由:
民以食為天嘛,寶寶也不例外,飲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寶寶的健康,吃得好身體才會好!當然,吃得好並非一味地攝取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而是指讓寶寶均衡地攝取各種營養成分。
讓寶寶吃好的5原則:
肥膩的肉食或加工食品少吃。
碳酸飲料、甜食和油炸食品少吃。
漢堡等速食讓寶寶少吃。
鹽、醬油等調味料少吃。
勿讓寶寶囫圇吞棗。
一句話建議:媽媽親手做的飯菜保留的營養成分更高。


秘訣之三:勤動
理由:生命在於運動,雖說人的體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遺傳,但同時也受後天的影響。那些天生免疫力較差的寶寶,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鍛煉身體,也會健康成長。


最佳運動推薦:
觸體操:媽媽給嬰兒進行全身撫觸。做胸部撫觸是從中線做到對側,四肢撫觸則從上臂慢慢向下撫觸,腳部撫觸則應從腳心到腳跟,腳趾也要揉到,手指也一樣。做 背部撫觸時,則要注意到將寶寶的手臂放到身體兩側,頭向側放,以免發生窒息,從上到下進行撫觸,可以用手掌向外輕輕揉寶寶的小屁屁,對於那些已能坐一會, 走一走的幼兒,則可在媽媽的幫助下做做徒手體操。
游泳:游泳不僅能提高寶寶的心肺功能,還會使寶寶全身的肌肉都得以鍛煉。4—5歲的寶寶可以開始學習游泳。
一句話建議:寶寶疲倦時應立刻停止運動。



秘訣之四:零壓力
理由:寶寶從媽媽肚子裏來到人間,外界的刺激會使寶寶感到有壓力,尤其對那些過於敏感的寶寶,他們感受的壓力會更大。當感到壓力過於強烈時,寶寶就會有痛感,免疫力也會下降,尤其是經常感冒或積食的寶寶。


三不政策:
不要頻繁更換保姆:頻頻更換保姆會對敏感的寶寶造成壓力。
不要相互比較:在教育寶寶改正錯誤時,不要拿他與其他寶寶進行對比。這種做法會使寶寶喪失自信,變得頹廢不振。
不要當著寶寶的面吵架:當看到與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發生戰爭時,寶寶受到的衝擊遠遠大於父母。如果家庭氣氛不和諧,就不要妄想把寶寶培養得明朗、健康;相反,如果爸爸媽媽互敬互愛,寶寶就會從中體會到愛。



四個關鍵字:
抱: 寶寶只有感受到愛時才會獲得心裏上的安定,才不會覺得有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經常抱一抱他,經常貼貼他的臉,撫觸對寶寶來說是最好的愛的表現方法。
在稱讚中長大的寶寶會充滿自信,善於迎接各種挑戰,積極向上。因此,即使寶寶失敗了,也要鼓勵他繼續努力。
只在家中玩耍的寶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壓力,因此,要多讓寶寶到戶外活動,那些玩起來很投入,甚至大汗淋漓的寶寶往往在做其他事時也會注意力很集中。
吃: 壓力過大會讓寶寶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所以應讓寶寶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鹽、糖以及加工食品。
一句話建議:讓愛化解壓力。


給免疫力差的寶寶來碗藥粥
寶寶脾虛——山藥粥做法: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邊煮邊加入山藥面攪勻,煮5分鐘即可。


寶寶鬧覺——牛奶粥做法: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把牛奶倒入鍋中, 5分鐘,加紅糖即可。
寶寶體虛——胡蘿蔔粥做法:把胡蘿蔔擦碎或用刀剁碎。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加入碎胡蘿蔔,再煮5分鐘。
預防感冒——核桃粥做法:把核桃搗碎,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把核桃粉倒入鍋中,煮5分鐘即可。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R.LG_UeaHBKsESHCfX.uaT0-/article?mid=43400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台灣目前不能算是零體罰……
   
如果,台灣能像外國一樣真正落實零體罰,
   
老師們也很高興呀........
 
台灣目前所推行的 ,根本不是零體罰,
   
而是『無法無天、養虎遺患、率獸食人』
   
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不只是畸形,根本是異形!
   
畸形沒關係,只是看起來怪怪,於人無損,
   
異形卻大有問題!它是會殺人,是會破壞社會根本,製造動亂未來的怪獸。
   
而目前台灣教育正在複製無限的怪獸,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國中小教師都在自己的身邊看到目前有多少恐怖的事情發生……
   
你聽過有國小六年級的男生因為看一個四年級智障男生不順眼,
就把他衣服脫光,叫他趴在地上學狗叫,叫他肛門夾根樹枝當尾巴,
張嘴舔他的腳踏車車輪,
然後再叫一堆女生來圍觀,吐口水在他身上嗎?
   
你聽過有國中二年級的男生三個人直接闖到人家客廳輪姦一個五年級女生嗎?
   
你聽過有五年級女生在老師的茶杯裡面下藥,要讓老師流產嗎?
   
你知道有小孩因為跟同學爭吵,拿美工刀砍人一刀然後嗆聲:
『大不了我賠他醫藥費嘛!!!』
   
很多事情,社會大眾不會知道,因為,我們的新聞是被選擇過的,
   
如果把現在的少年犯罪率、未婚生子率和城鄉學業能力差距數據貨真價實的拿出來,
   
社會大眾會真正瞭解,什麼叫做真正的恐慌!

在20年前,這些是特例,但在20年後,這些特例卻在日漸繁衍,快要變成日常!
   
當一個孩子不會因自己的錯事受到代價,
   
當一個社會只會保護惡人的權利時,
   
怪物就會開始成長。
   
台灣人習慣言必稱國外,
   
那我們就拿外國的零體罰來談談,
   
照台灣人X的標準,全世界都是體罰的罪惡之國!都是殘害天使兒童的邪惡成人!
   
我們來看現在最夯的芬蘭好了,
   
芬蘭確實制定零體罰,但是他們怎麼處理孩子?
   
天下雜誌的『芬蘭教育』這本書提到:

『學校最常見的處罰方式為放學後留在教室裡罰坐,反省不當行為或補寫功課,
如果有學生危及其他學童安全或嚴重影響教學,則可面臨最長三個月的停學處分。』
   
零體罰,可以呀~~~我們照芬蘭規矩來做。
   
可是不行,台灣人X集團會說
   
:『反省行為是思想箝制!留校罰坐是限制人身自由!違反憲法!!停學是教師規避教育
責任!!這學校和老師統統該死呀!!』
   
OK,那我們知道了,芬蘭,在台灣人X集團的眼中是該死的罪惡之國。    
   
那我們看紐西蘭,
   
紐西蘭不扁小孩,也是零體罰國家唷,
那我們照紐西蘭的規矩來做事吧。
紐西蘭處罰學生的方法通常有
1.   社區服務撿垃圾(處罰小孩身心,造成痛苦)
2.   假日穿制服到學校進行校園服務(思想箝制,威權再現)
3.   罰寫作業(這是體罰體罰體罰!!無意義的抄寫!!)
4.   環境清掃(體罰體罰體罰-----------應該解聘這個教師!!!!)
5.   停學(剝奪孩子教育權利!教育部長下台!!)
   
OK,那我們知道了,紐西蘭,在台灣人X集團的眼中也是該死的罪惡之國。

連最文明最進步的芬蘭和紐西蘭都在這樣傷害學生了,
   
我們還要談有貴族公學和私立學院的英國嗎?   

我們要談從小訓練文法和禮儀教育的法國嗎?   
 
我們要談規矩嚴謹的德國奧地利嗎?

我們要談設有懲戒室的美國嗎?

我們要談比台灣更瘋狂更有錢的日本嗎?

我們要談現在超越台灣的南韓嗎?
   
我們要談鞭刑的新加坡嗎?
   
我們要談商業之都香港嗎?

在世界的洪流裡,只有台灣人X依然堅持真正教育大愛
  
不罵、不站、不打、不關、不罰、不做事。
  
台灣有人X,我該說啥呢?
   
零體罰很好,但是,世界各國都有取代體罰的懲戒策略,
  
為甚麼大家都要忽略這件事情?
  
而只會要求老師要愛!要宣導!要溝通!!
  
若一切只要用心靈就能解決,全世界的人早就得道成佛了!!
   
還有一個數據,這是澳洲雪梨晨鋒報(雪梨最大報)的報導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趨勢研究(Trend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對全世界大約40個國家的學校進行了調查,澳洲小學生受到欺凌的比例,比國際
平均值高約50%,是全世界小學生受欺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抽樣調查的36個國家的4
年級學生中,
只有科威特、卡達、台灣和紐西蘭的調查結果不及澳洲。』

『澳洲的維克多利亞州警方資料也顯示,數百起嚴重犯罪案件是由年齡不到9歲的孩子犯下
的。這些案件包括性侵犯、搶劫和縱火。據警方透露,一些年紀輕輕的孩子甚至還涉及非
法擁有和使用毒品、偷竊汽車、擅闖民宅。』
這就是零體罰的人間仙境,紐西蘭、澳洲、台灣。
 
如果,這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最終人權人本景象,我也只能講天佑台灣。
 
因為,我已經看到許多令我發毛的怪獸正在成長。

零體罰,很好,但是台灣,根本不是零體罰,而是瘋狂!
PS:在外國人眼中,停學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他不是讓孩子放假在家打混,而是家長需一人向公司請假陪孩子反省改錯
而損失的金錢與薪水或因時常請假而被資遣,
當然是家長自己承擔,因為,那是你的小孩,
在他無行為能力之前,你需要對你的小孩負責,
若你不請假,放小孩一人在家,那麼社會局會介入暫時剝奪親權,
因為你沒有盡到父母責任,同時還會吃上官司。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像台灣現在這樣,

老師毫無權力,卻有無限義務!!而家長就放任責任專出一張嘴。

零體罰,很好,我們老師雙手贊成。如果真的按照,

外國那『先進』的『人本教育』政策和優良的『人權處罰』措施,

我想,先哭的應該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板主曰】


人本集團,我想出發點是愛  但是懲處也是愛的一種,


小孩如果犯錯反而有糖果 我想這裡的愛不是愛,而是下半輩子的悔恨(對孩子及父母而言都是)  


許多朋友正在小學教書(在幾乎不能打不能罵不能管教的環境下,


只能放任孩子我行我素的真實情況甚至會被小學生恐嚇!!這世代真的是變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的瑜珈-長頸鹿~促進生長

唐幼馨◎著


誰都希望小寶貝高人一等,電視節目、報章雜誌時常出現琳瑯滿目的增高商品廣告,或是各種相關訊息,足以說明爸媽對孩子身高的在意程度。但並不是每一位小朋友都適合以「吃」的方式來增高,而且無論是中醫或西醫,都表示充足睡眠、均衡營養與適度的運動,才是長高的主要因素。


 


小小狀況題


□ 跟同年齡同性別的小朋友比起來,好像矮人家一顆頭耶~


□ 腸胃功能不太好,時常拉肚子。


 


寶貝自己做


1.吸氣,左腿向前伸,右腳彎曲向內收,腳板抵住左大腿內側,坐於地板上,背部挺直。如果覺得腳部很緊繃,可以停留幾次呼吸,讓肌肉適應一下。



2.
吸氣,雙手向上伸展,掌心相對,手指向上伸展。



3.吐氣,將身體延伸向前彎。


*注意:


 A.如果柔軟不佳也不要勉強,以免肌肉拉傷。


 B.倘若小朋友的柔軟度非常好,除了摸到腳趾之外,可以更進一步讓上半身延伸貼近大腿。 


4.停留12個八拍,維持正常呼吸。


5.吸氣,手放開,身體挺直。


6.稍微休息一下,左右交換,再做一次。


*次數:左右各2



 


媽咪一起來



1.兩人面對面對坐,雙腿向前伸,背部挺直,腳掌心相抵。


2.小朋友右腳向內收,媽咪左腳向內收,腳板抵住另一隻腳的大腿內側。


*注意:伸直的那隻腳還是維持腳掌心相抵的姿勢唷!


3.吸氣,雙手向上伸展,掌心相對,手指向上伸展。


4.吐氣,身體前彎,兩人雙手交握。


5.停留12個八拍,維持正常呼吸。


*注意:如果小朋友的柔軟度還不錯,媽咪可以試著將雙手互握到手腕或小手臂,讓肌肉延展更徹底。但不宜太過勉強喔!


6.吸氣,手放開,身體挺直。


7.調整呼吸之後,左右交換再做一次。


*次數:左右各2



 


媽媽筆記本


功效:


.增加背及大腿後側的柔軟度。


.刺激淋巴腺,強化免疫力。


.舒緩壓力焦慮,穩定情緒。


 


媽咪請注意!


.腳伸直的時候,膝蓋儘量不能彎曲,這樣練習才有效果喔!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柔軟度可能不足,無法將動作做得很徹底是正常的。


 


唐唐老師小講堂
























孩童正常成長標準



16個月



1822公分/



612個月



1418公分/



1



11公分/



2



8公分/



3



7公分/



學齡期~青春期前



56公分/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


凱特文化
《小朋友的瑜珈健康書》



(資料來源:凱特文化 提供)


 


 


 


                                          引用:寶貝新子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潔腳併著腳,訓練平衡能力。一般是在地板上練習,小潔踩在泡棉積木上,難度更高。
圖/蔡明倫治療師提供
小潔(化名)今年國小五年級,她因長短腳,左腳掌長期墊腳尖走路,使踝關節角度受限,直接影響行走、跑步、蹲下等動作,為此曾在復健科就醫。

國小一年級入學時,小潔走路、上下樓梯沒有困難,但快步走或慢跑顯然跟不上同學步伐,偶爾也會跌倒。雖然校園生活可以自理,學習能力也與同學相當,不過走路時步伐和姿勢不對稱,卻令小潔沒自信,經常低著頭不發一語。

小潔於入學後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後發現,小潔左腳無法單腳站或單腳跳,沿著直線行走時,身體易搖搖擺擺,走路及跑步的兩腳步距不等長。測量腳長發現,兩側小腿及大腿都一樣長,那為何會有長短腳現象?原來是骨盆兩側不等大。

為解決小潔長短腳帶來的問題,特教團隊特教四年多來,每三周一次到校物理治療。由於骨盆大小不對稱,會直接影響坐姿與站姿,建議她坐著時,臀部下方墊一本小冊子,防止骨盆傾斜,站立或走路時,則改穿著增加鞋底厚度的鞋。

另外,小潔的左腳肌力、平衡能力無法與右腳相等,設計讓小潔進行匍匐前進、四足爬行、雙腳跳、反覆蹲站、單腳跳等動作,交替練習,獲得改善;訓練平衡能力,則是藉由腳併著腳,一前一後沿著直線走、腳步左右交錯橫著走、單腳站、單腳跳等活動,得到進步。

經過四年來努力,如今小潔已能左腳連續跳10下,身體功能自然能有顯著進步。

骨盆不等大

以身體中線作區隔,左右兩側骨盆有著一樣大且對稱的骨骼結構,當一側骨盆結構小於另一側時,即稱為骨盆不等大。

骨盆不等大多數為先天性脊椎側彎,有些是腦性麻痺、小兒麻痺造成下肢不等長,或兩邊下肢肌肉萎縮。治療多以支架復健,合併嚴重脊椎側彎才開刀。

骨盆大小與腳長有高度相關性,腳長不一則會影響立姿時身體對稱性;骨盆不等大不但影響立姿,也會影響坐姿時的身體兩側對稱性。腸骨脊高度受骨盆大小和腳長影響甚大,身體兩側腸骨脊高度不同時,可能發生代償性脊椎側彎,也可能有較多的下背部疼痛經驗。骨盆或腳長不等大,對站立的影響較大,跑步是單腳著地、兩側交替進行的活動,影響較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臍帶血含毒 超過200種


中時            張翠芬台北報導



 剛出生的嬰兒,體內含有多少毒素?美國環境工作小組檢測10個新生兒的臍帶血,結果發現平均每個新生兒的臍帶血至少含有200種以上的化學毒物。



 北醫公共衛生研究所韓柏檉教授對這個報告感到震驚,他指出,這項報告是以2004年8、9月間出生於美國紅十字醫院的嬰兒為樣本,結果在臍帶血中發現287種化學毒物,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汞、多氯聯苯、戴奧辛、農藥等九大類。



 這些毒素來自食物及生活中的各種東西,像速食食品外包裝的顏料、防油物質、衣服和紡織品、塑化物質、防火物質、菸酒的殘餘物質,以及各種殺蟲劑等。



 ■防毒5招 幫孩童遠離危險



 韓柏檉為此完成《別讓孩子在毒物中長大》新書,建議大家「預防就是最好的策略」。



 如何幫助孩童降低毒害風險,有以下原則:



 不要將毒物帶回家。例如:進門前先將鞋子脫在門外、換衣服洗手之後再抱小孩。



 去除家中存在的毒物。例如:發現家中有黴菌應立即去除。



 讓孩童遠離毒物。例如:不在家中吸菸。



 購買健康安全的食物、玩具及用品。



 和其他的社區成員一起努力減少有害物質及汙染。例如:關心社區周圍是否有排放有毒物質的工廠等。


文章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5/4/ti1p.html


一般人會覺得新生兒是剛誕生的身體,應該沒有什麼污染才對,然而這篇報導提醒大家:臍帶血含兩百八十七種毒素,說穿了,新生兒的污染不過是母親的翻版,想要真正幫助自己的小孩,必須從母親自己做起。在臨床上,比較明顯的例子如吸毒或者酗酒,容易生出營養缺乏、畸形、甚至生下來幾天也可能有類似藥物或酒精的戒斷反應,這些小朋友長大後體質較一般小孩差,也容易有智力發展甚至注意力及學習能力落後之情形。絕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對於懷孕的婦女都不建議給予,所以有長期服藥的女性,醫師都不建議懷孕生小孩,撇開遺傳問題,藥物本身導致的畸形就是相當大的風險。已經停藥的人,提醒大家這些藥物毒素都容易在體內殘留,懷孕時,毒素的殘留同樣也容易經由胎盤的血液交換而流到嬰兒體內。所以我覺得出生後的防毒固然重要,但是出生前,母親若能藉由有效的排毒程式來幫助身體的毒素殘留減到最少,相較於出生後才開始防毒的小孩比起來,其實已經有一段很明顯的差距了。已經懷孕或者正在哺乳的人建議不要作任何的排毒,因為您身上的毒素更會經由胎盤或者母乳的途徑傳給胎兒。


針對累積在脂肪而難以清除的毒素,其實是有高效率的排毒程式可以解決問題: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在清新身體‧清新心靈書中所提到的排毒程式,是透過有系統的運動,烤箱排汗以及完整的營養補充模式,讓一般人能在2-3週左右的時間達到充分排毒的效果,在光能身心診所的服務客戶身上也累積許多令人驚訝的效果,我建議想讓自己的小孩真正地贏在起跑點上,都應該考慮讓母親在懷孕前,就作排毒程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有因 
  80%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引起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種;占10%20%的感冒是由細菌所引起的。1歲以內的嬰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更容易患感冒。
  感冒的寶貝很難受
   孩子一年要得上56次感冒是屬於比較普遍的。感冒的典型症狀包括:流鼻涕、鼻子堵塞、咳嗽、嗓子疼、疲倦、沒有食欲、發熱。1歲以內的嬰兒感冒,常常 會出現發熱(體溫超過38℃)、咳嗽、眼睛發紅、嗓子疼、流鼻涕。感冒的寶寶常常會出現食欲下降。6個月內的寶寶,由於還不會在鼻子完全堵塞的情況下進行 呼吸,所以常常會出現吃奶和呼吸困難。
  感冒的持續時間
  一般,感冒將持續710天,小寶寶有時可持續2周左右。咳嗽往往是最晚消失的症狀,它往往會持續幾周。經常和大孩子一起玩耍的幼兒,一年通常要得610次感冒;甚至整個冬天都在不停地流鼻涕。
  何時需要去看醫生
  3個月內的寶寶,一出現感冒的症狀,你就要立即帶他去看醫生。
  較大的寶寶,一旦出現以下情況之一,你要立即帶他去醫院:
  感冒持續5天以上;體溫超過39℃;寶寶出現耳朵疼痛;呼吸困難;持續的咳嗽;老流黃綠色、粘稠的鼻涕。
  感冒的治療
  1、帶著寶寶去醫院,醫生常會要求寶寶進行一些檢查,這樣才能知道感冒的原因。
  2、如果是病毒性感冒,並沒有特效藥,主要就是要照顧好寶寶,減輕症狀,一般,過上710天就好了。
  3、如果是細菌引起的,醫生往往會給寶寶開一些抗生素,一定要按時按劑量吃藥。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病早點好,常會自行增加藥物劑量,這可萬萬不行,否則會事與願違。
  4、如果寶寶發燒,應當按照醫生的囑託服用退燒藥,體溫低於38.5℃,不用服用退燒藥。不要亂吃感冒藥。1歲以內的嬰兒,亂吃感冒藥往往弊大於利。
  5、如果鼻子堵塞已經造成了寶寶吃奶困難,你就需要請醫生給你開一點鹽水滴鼻液,在吃奶前15分鐘滴鼻,過一會,即可用吸鼻器將鼻腔中的鹽水和粘液吸出。滴鼻水可以稀釋粘稠的鼻涕,使之更容易清潔。如果未經醫生允許,千萬不要給孩子用收縮血管或其他的藥物滴鼻劑。
  照料感冒的寶寶
  1、充分休息
  對於感冒,良好的休息是至關重要的,儘量讓孩子多睡一會,適當減少戶外活動,別將寶寶累著。
  2、照顧好寶寶的飲食
  讓寶寶多喝一點水,充足的水分能使鼻腔的分泌物稀薄一點,容易清潔。讓寶寶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和果汁。據說雞湯可以減輕感冒的症狀,不妨煲點雞湯讓寶寶喝上一點。儘量少吃乳製品,它可以增加粘液的分泌。對於食欲下降的寶寶,媽媽應當準備一些易消化的、色香味俱佳的食品。
  3、讓寶寶睡得更舒服
  如果寶寶鼻子堵了,你可以在孩子的褥子底下墊上一、兩個毛巾,頭部稍稍抬高能緩解鼻塞。千萬不要讓兩歲以下的寶寶直接睡在枕頭上或將枕頭墊在床墊下,這樣很容易引起窒息或損傷頸椎。
  4、幫寶寶擤鼻涕
   寶寶還太小,不會自己擤鼻涕,讓寶寶順暢呼吸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寶寶擤鼻涕。你可以在寶寶的外鼻孔中抹上一點凡士林油,往往能減輕鼻子的堵塞;如果鼻涕粘 稠,你可以試著用用吸鼻器或將醫用棉球,撚成小棒狀,沾出鼻子裏的鼻涕;如果鼻子堵塞已經造成了吃奶困難,你可以在吃奶前15分鐘用鹽水滴鼻液滴鼻,過一 會,用吸鼻器將鼻腔中的鹽水和粘液吸出,寶寶的鼻子就通暢了。
  5、保持空氣濕潤
  你可以用加濕器增加寶寶居室的濕度,尤其是夜晚能幫助寶寶更順暢地呼吸。別忘了每天用白醋和水清潔加濕器,避免灰塵和病菌的聚集。
  6、為寶寶做個蒸汽浴
  帶上寶寶和你一起去浴室,打開熱水或淋浴,關上門,讓寶寶在充滿蒸汽的房子裏待上15分鐘,寶寶的鼻塞定會大大好轉。浴後別忘了立即為寶寶換上乾爽的衣服。如果讓寶寶在稍熱的水中玩上一會,也能減輕鼻塞的症狀和降低體溫。
  特別提示
  如果寶寶除了鼻塞之外,沒有任何症狀,你需要帶寶寶去耳鼻喉科進行鼻腔檢查。也許你不知道:既使很小的寶寶,也能將東西放進鼻腔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15日電)開學了,學生必須收心上課,各種升學及公職考試也將陸續登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醫師林榮志今天表示,可以早晚按摩頭頂及腳底,幫忙聰明學習及記憶。

寒假過完,各級學校陸續開學,部分研究所入學考試也接踵而來,對學生及家長都是一種考驗,面對繁重的課業,家長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記憶超人一等,過目不忘。

林榮志指出,中藥肉蓯蓉製劑原本是要治療中風及腦傷病人,改善患者的記憶能力,後來發現也可以提升一般人的記憶力,因而為學子設計「聰明學習、方便記憶」的處方,提供簡單方便服用的中藥製劑,配合簡單的穴道按摩,改善記憶能力。

除了服用中藥製劑,林榮志建議,還可以配合按摩方式,以「雀啄」的手法,上午起床用過早餐後,開始輕敲頭頂的百會穴,以1秒敲2次的速度連續敲30次,可以幫助增強記憶;晚上睡覺前按摩腳底的湧泉穴,可以保留記憶。

林榮志指出,民眾最好晚間11時後就上床睡覺,此段時間獲得充分休息,第二天就能精神飽滿。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位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裡玩耍。當看到美麗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時,兩個孩子奔跑著去追趕,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說:「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這位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同樣是摔跤,為什麼有的孩子顯得脆弱嬌氣,而有的孩子卻表現得堅強勇敢呢?


這跟兩位媽媽不同的表現有關。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態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嫩,這是消極的暗示。而另一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度卻暗示著孩子,摔跤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應該勇敢爬起來,這是積極的暗示。



心理學家說,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暗示的結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發生變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暗」,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含蓄而委婉,避免說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於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據調查,有接近 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年幼的時期都感受過來自家長的積極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可塑性很強,所以,家長應注意善用積極暗示,避免消極暗示。家長從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呢?


語言暗示


一、設喻法


教育孩子時,曉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說出來,有時通過設喻、講故事、做遊戲、角色體驗等點撥啟發孩子,讓其從中懂得道理,能達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二、對比法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家長採用對比的方式,給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斷進步,注意恰當運用暗示性對比,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三、激將法


好勝心強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長不妨用暗示性的語言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項事情或達到某種要求。


非語言暗示


一、神態表情


神態表情是人心靈和內在情感的直接表現,家長可借助神態表情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教育。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給孩子讚賞、肯定的眼神,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給孩子鼓勵、安慰、愛撫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


二、行為舉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為孩子所效仿。家長自覺排隊,用行為暗示孩子,插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公共場所不隨地亂丟果皮紙屑,也會讓孩子學會自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裡。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範。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於培養孩子規範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濟台北分院顧問主治醫師/徐澄清








這幾個月來台灣新聞媒體突然對Bull-ing感興趣,幾乎每天都有一則跟校園Bulling相關的新聞,而引起政府、社會大眾的關注。

霸凌方式百百種,男生被霸凌方式最多元

Bulling就是台灣所音譯的「霸凌」,校園霸凌就是專指同學間的惡意欺負。國外很早就有學者針對霸凌進行研究,挪威學者Olweus將霸凌定義為「一個人長時間不斷被一個或多個人以肢體接觸、言語或是其他方法欺負,並導致受傷或感到不舒服」。

霸凌的方式包括了肢體、言語及生活,可以表現在團體活動中、社交場合上及肢體虐待或強制行為。2010年發表於《J Pediatr Psychol.》的研究顯示,男生受害者被霸凌的方式較多元化,幾乎所有形式都會發生。

˙肢體霸凌:如打、踢、碰撞、丟東西、持危險工具揮舞等武力動作,或是搶奪財物的行為。

˙言語霸凌:如呼喚不雅綽號、嘲笑、怒罵、恐嚇威嚇、或是冷漠以對等。

˙社交霸凌:如排擠同儕、散佈謠言等。

˙性別霸凌:如以性徵、性別、性取向作為取笑、討論的目標等。

研究發現,霸凌者之所以出現霸凌行為,多是希望能受到同儕歡迎及注意,或是覺得如此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有力量及強壯,藉以獲得滿足感與自我認同感。而他們欺負的對象則可能是他們忌妒、看不順眼或怨恨的同學。

霸凌行為多是從霸凌者的幼兒時期養成的!從臨床觀察可以發現,許多小霸王的成長背景都相當類似,當其家庭缺乏溫暖、管教或家庭有暴力行為時,都是助長兒童養成霸凌行為的原因。另外,學校老師管教不當、學校風氣或道德觀薄弱,都可能是原因之一。除了這些養成教育上的錯誤外,小孩本身如果是激進特質、罹患神經、生理疾病、學習障礙等,也較易形成霸凌的偏差行為。

有許多的證據證實,學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成年後犯罪機率具有正相關性。若是從小就有的侵略行為並沒有受到家長或老師的矯正,未來就會變成是一種習慣性行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長大後可能變成犯罪或暴力行為。         

1999年美國校園喋血案引起大眾正視霸凌

調查發現,約有60~80%的兒童在學校受到欺負,美國一個具代表性的研究也顯示,有11個州的432名資優學生表示在校園受到霸凌,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八年級資優學生表示自己正受到校園內霸凌,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霸凌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社會大眾長期包庇校園暴力,而使得霸凌就像是一般學生間玩耍、惡作劇般的正常行為。       

但自從199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olumbine High School發生2名學生持槍進入校園掃射的悲劇後,霸凌與校園暴力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

這場校園喋血案件造成了13個人死亡,24個人受傷,而且持槍的兩名學生最後也以自殺結束這場震撼世界的悲劇。事後警方調查發現,這兩名持槍的兇手長期受到霸凌,在忍無可忍之下才決定做出這樣驚世駭俗的行為。這種本身是被霸凌者,卻也去霸凌別人的人,英文稱之為「bully-victim」。            

在一個針對5391名兒童的調查中,26%的兒童有牽涉到霸凌行為,他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霸凌者,還有人是雙重身分者。而這三個族群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更容易感覺到校園不安全,也過得比較悲傷。通常受害者和雙重身分者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發生霸凌事件;而受害者更會覺得自己並不屬於校園中的一份子。

霸凌行為造成的身心疾病

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不論是小孩或成人(通常是在工作場所)的被霸凌者,如果長期屈服於霸凌行為,將可能發生壓力相關的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

附屬愛爾蘭Trinity College的反霸凌中心(Anti-Bullying Centre)的O’Moore指出,霸凌行為會使得被霸凌者感到孤獨、失落、困惑,導致自我認同感降低,而增加情緒方面的疾病。而自殺更是與霸凌行為有著強烈的連結,英國每年就有15~20名兒童因為遭受霸凌而自殺。

當校園霸凌氾濫時,不論是對霸凌者、被霸凌者或是旁觀者,絕對都不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過程與環境。如前所述,霸凌者可能因此養成偏差行為,而在成人後出現犯罪傾向;被霸凌者則會造成心理方面的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自殘行為;而不涉入霸凌行為的其他旁觀學生,亦會因為校園霸凌而喪失安全感,對於學習與成長都會產生困惑與焦慮。因此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面對孩子訴說學校有欺負事件時,一定要嚴肅以待,千萬不要認為只是小朋友間的打鬧與惡作劇。

惡作劇與霸凌一線之隔 家長、老師需要明察秋毫

提醒家長及老師,若是觀察到小朋友間出現了排擠現象或用言語嘲笑其他同學時,就應該即時介入輔導,因為這些行為的下一步就可能是嚴重的肢體霸凌。我建議學校應該要教導小朋友同儕支持的觀念,譬如同儕相處模式、發生爭執時的處理技巧等。

台灣的社會,目前還未如歐、美各國或日本重視學園霸凌現象,應盡快透過學校來輔導同學,以改正尚未成熟的偏差行為與思想,但這需要家長、老師及政府主管機關三方的協同努力。

孩童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個性特質的養成受到家庭影響非常大,家長對孩子付出關心更甚於給他們想要的物質生活,給予孩子適當的管教、不寵溺,發展同理心才能讓他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校教師的教育工作除了課業學習外,人格特質與品德教育等更是重要的學習課程,灌輸學生正確的同儕觀念,以享受寶貴的學生生活;而政府主管機關更應正視這些問題,培訓更多專業輔導老師,以級、科任老師配合,才能防堵霸凌情形惡化,讓多采多姿的學校生活更為安全與健康。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老話一句,但若是棟樑是會欺負人,或是被欺負的人,這個國家的希望將會愈來愈薄弱!期望有一天學童能有一個健康單純的校園生活,免受暴力威脅!

                                              


                                                    (選錄自《健康世界》422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1/17 00:0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輪狀病毒在秋冬及早春最為活躍(氣溫15─20℃時病毒性活動性與繁殖性最強),而天冷最容易發生群聚感染,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若幼童不慎感染,餵食母奶者可繼續餵食;餵食配方奶者則建議改為低乳糖或不含乳糖的配方奶;一般飲食建議以BRATT(即Banana香蕉、Rice稀飯、Ap-ple蘋果、Toast吐司(不含牛奶成分)、Tea茶)為原則。



輪狀病毒是由飲食或接觸,經口傳染。病人體內的病毒由大便排出,在無意間污染雙手、食物、或飲水而傳染。病人的口水或嘔吐物中也有病毒。此病毒傳染力極強,可以在短期間內造成流行,因此常見照顧者或家中長輩、小孩相互傳染,使得症狀更為嚴重甚至住院,相對影響家長的生活品質與經濟負擔。



其主要症狀為呈現7天以上大於10次的水瀉,並且經常伴隨著1至2次的嘔吐,同時有27%病童會高燒40度不退。在臨床上,輪狀病毒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個案,會呈現等張性脫水,有5.4%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合併症,患者會出現全身抽搐的現象,嚴重者更會出現意識不清的昏睡狀態;若此時不即時給予適當的靜脈點滴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則會導致病童因循環衰竭休克而死亡。



李醫師表示,患者在疾病發生的前1~2天,會出現抽筋的情形,而大部份造成腦部的問題都是良性的;治療則無特定藥物,可補充益生菌,但不需注射抗生素。另有3~10%的病童會合併其他腸胃道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感染。



要如何降低輪狀病毒感染的機會?李醫師提供以下訣竅──1、常洗手:外出後、如廁及用餐前後。2、常消毒:嬰幼兒的用品、洗澡玩具、棉織物品,家中的多人接觸的公共用品,電話、門把、馬桶等,更應定期以稀釋漂白水清洗。3、常分開:嬰幼兒經常使用的食用器具需與一般廚房用品分開存放。4、要流通:門窗不緊閉,讓室內空氣流通。5、在疾病高峰期前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完畢,以對抗輪狀病毒的流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1/01/17 00:07 史倩玲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日前知名的英國醫學會期刊登出一篇論文,指出純母乳哺育不需長達6個月,嬰兒4個月時父母就可添加副食品。由於說法與世界衛生組織不同,讓家長無所適從。醫師表示,4個月嬰兒只能有條件添加副食品。



日前英國醫學會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出一篇文章「純母乳哺育6個月:證據到底有多充分?」(Six months of exclusive breast feeding: how good is the evidence?),文中表示,嬰兒在4個月大時就可添加副食品,不需純母乳哺育。但世界衛生組織卻表示,純母乳哺育應該持續6個月,讓民眾一頭霧水。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陳昭惠表示,不是每個嬰兒都能在4到6個月之間給與副食品。陳昭惠指出,家長要提早添加副食品,寶寶的神經發展必須已經發展至某種程度,例如頸部可以挺直,可以讓家長扶持維持坐姿,同時咀嚼時頭不會晃動。另外,家長以湯匙餵食嬰兒食物時,嬰兒舌頭不會一直將食物頂出,此時才可以給予嬰兒副食品。



嬰兒6月後再添副食品



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則表示,從醫學研究證據來看,至少能確定純母乳哺育到至少4個月是最好的選擇,在嬰兒4個月之前不要給任何副食品。另外,家長選擇在嬰兒滿6個月之後再添加副食品,有比較多的醫學有利證據,例如增加嬰兒對傳染病的抵抗力,媽媽產後瘦身速度較快,月經也會比較晚來,對於母體的恢復有相當幫助。但如果嬰兒在4個月後,母親奶水量降低,或是純餵到6個月有困難,嬰兒顯得吃不飽或主動要求其他食物,例如嬰兒看大人吃其他食物時很有興趣,抓食物放進嘴巴等。如果有類似的現象,家長就能開始考慮給予副食品。



晚給易貧血 臨床無佐證



邱淑媞表示,以目前的醫學研究看來,許多贊成母乳哺育4個月的研究,都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比純母乳哺育6個月更好。例如曾有研究檢測乳汁成份的變化,認為在嬰兒4至6個月這段期間,母乳營養跟不上嬰兒生長需要。但後來也有研究顯示早添加或晚添加副食品,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沒有明顯差異。



有研究發現,6個月後才添加副食品的嬰兒,血液中的鐵質濃度較4個月後添加的寶寶低。但邱淑媞指出,檢驗數值上的差異,在臨床上沒有實質意義,目前也沒有臨床證據顯示晚添加副食品會造成嬰兒貧血。也有研究主張,在嬰兒4至6個月期間開始添加副食品,與在6個月之後添加比較,可以降低麩質過敏的風險。不過也有研究顯示兩者沒有差異,因此尚無定論。



不過陳昭惠表示,媽媽在哺乳期的鐵攝取量對於奶水中的鐵影響不大,但是懷孕期母親血中的鐵含量卻會影響胎兒體內的鐵存積量。因此要避免嬰兒貧血,媽媽可以注意懷孕期的鐵攝取量,同時在胎兒娩出2分鐘後再剪臍帶,都可以增加嬰兒體內的鐵存積量,避免嬰兒貧血。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完寶寶後乳汁很少,寶寶不夠吃,乳房發脹發疼,還有硬塊,情緒也不好,沒食欲。

 


很多人以 為乳汁不夠就是營養不足,要補。這也不是沒道理,因為乳房屬陽明,陽明屬胃,多氣多血,乳汁的生成要靠胃吸收的營養。但是這認識不全面,乳汁不是只靠胃, 還得與肝木之氣相通。因為乳屬厥陰,肝與胃一個先鋒一個主力,互相配合乳汁才能正常。而氣滯引起的乳少萬萬不能補!現在的孕媽媽很注意營養,雖然生產時有 失血,基本來說,營養還是足夠泌乳的。只是肝氣鬱了,乳頭不通,後面的乳汁出不來,所以乳房發脹發疼,有硬塊。這時盲目地補,只會越補越脹,嚴重的話,還 會得乳腺炎。


正確的做法是疏理肝氣,巧用膻中、少澤和太沖。



膻中是任脈的穴位,氣會,在兩乳中間。任,妊養的意思,是女人的生養之本;它是氣會,能疏通全身的氣;「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自然能調整乳汁少的問題。


 


少澤是手少陽小腸經的井穴,能生乳、通乳。五輸穴也是跟五行相配的,木火土金水裏它是金穴,金克木,能泄肝木之鬱,好比鐵斧子能砍倒大樹。肝鬱解除,乳汁就通了。它在小拇指指甲根外下方0.1寸,用牙籤尖刺激。


 


太沖,肝經的原穴,是疏解肝氣必選。在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結合的地方向後,腳背最高點前的凹陷處。


操作萬法:最初三天多按膻中穴,直到按起來不怎麼疼了,說明氣通暢了;產後每天下午13點用牙籤尖刺激兩側少澤穴2分鐘,這時小腸經最旺,催乳的同時還能促進營養的吸收;還要記得睡前按揉兩側太沖穴3分鐘。


還要配合局部按摩。先用熱的毛巾敷一下,然後用木頭梳子的背,從乳房邊緣向乳暈梳理,這樣能幫助化解硬塊。


另外,不要覺得乳少就讓寶寶少吃,吸吮是一種良好的刺激,可以引起反射性乳汁分泌,因此,儘量讓嬰兒吸空乳房,以利於下次乳汁的分泌。用吸奶器也可以。


 


飲食建議:產後三天開始喝湯。介紹豬蹄通乳羹的做法:準備2只豬蹄,6通草,把通草、黃酒、蔥白、生薑放到紗袋裏,豬蹄加清水,小火燉至八成熟,剔去骨頭,再放鹽燉爛即可。


黑芝麻粥,這是《本草綱目》裏記載的食養方,把25黑芝麻炒熟研細,加入50粳米,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煮粥。此方滋養五臟,不僅適合產後調理,還能預防早衰。〈站長補充:梗米就是大米,也就是平常在吃的米,不是糯米。〉


 


不要光喝湯,蔬菜和水果也要多吃一點,平常可以多喝些豆漿〈當茶喝都沒問題,豆漿可以促進乳汁分泌〉。


另外,媽媽的精神狀態是很重要的。要保持好心情,穩定情緒,不要被突如其來的小生命攪得不知所措。音樂對媽媽也有影響,聽擴音器播的古典音樂,媽媽乳汁分泌量增加20%,帶耳機聽古典音樂能增加100%,而聽爵士樂、搖滾等音樂則會減少20%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媽媽如何判斷寶寶的營養狀況




 


想判斷寶寶營養狀況如何,媽媽可掌握一些簡單的衡量辦法,掌握了這些辦法,就不用再瞎著急了。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寶寶的營養情況,既要預防營養不良,又要防止肥胖,新媽們看著寶寶,總是心理沒底,好像瘦了一點,好像胖了一點?常常將寶寶與其他寶寶做對比,不自覺地增加減少寶寶的飲食分量。


 


1.體重


體重是反映兒童生長于營養狀況的靈敏指標,它反映兒童的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兒童正常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估算:


1-6 個月:出生體重(kg)﹢ 月齡×0.7(kg)7-12 個月: 6+ 月齡×0.25(kg)1-6 歲: 年齡×2+8(kg)7-12 歲:( 年齡×7-5)/ 2(kg)注意: 體重減輕或升高超過10%,開始要注意監測,而超過20% 則為異常,需要專業人士判斷。


  


2.身高


身高反映的是生長期的營養狀況,它受遺傳、環境和種族的影響較為明顯 。


一般情況下: 出生時為50cm 左右1 歲時為75cm 左右2 歲時為85cm 左右2-12 歲: 年齡×6+77(cm)注意: 原則上變化超過10% 為異常,但由於現在寶寶營養充足,有部分健康寶寶的身高也可能超過原則上的10%,需配合其他判斷標準一起判斷。


  


3.考普氏(Kaup)指數


考普氏指數是用身長和體重來判斷的一種方法,考普氏指數僅適用於3 個月~ 3 歲嬰兒。


具體公式為: Kaup= 體重(kg)÷ 身長2(cm)×10


注意: 指數> 22 為肥胖;5~19 正常;10~13 為營養不良。


   


4.腹部皮下脂肪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是體現寶寶營養狀況的一個重要判斷指標。


當寶寶營養不良時,皮下脂肪會變薄。如果寶寶面部消瘦時,通常問題已經較為嚴重,通常消減的順序先是腹部,然後是軀幹、小胳膊和小腿,最後是面部。在腹部臍旁乳線上,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 釐米與皮膚表面垂直成90 度角,將皮膚層捏起,然後量其上緣厚度。


正常:1cm 以上。


輕度營養不良為 0.4~ 0.8c m ;中度營養不良為0.4cm 以下;重度營養不良患兒皮下脂肪幾乎完全消失。


  


5.外貌


觀察寶寶皮膚的色澤、光潔度、紋理、濕潤度、彈性等。如果寶寶的頭髮濃密有光澤; 小臉白裏透紅,皮膚細膩彈性好,口唇與眼皮的內面和指甲是淡紅色,這些都說明寶寶營養狀況好。


  


6.精神狀態  


寶寶吃得香、睡得香不易醒、醒後精神好、活潑不纏人,則說明寶寶的營養狀況夠,在營養不良較重時可出現精神萎靡、反應差、嗜睡。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脹氣除了可能出現肚子鼓脹的情形外,另外食慾不振、嘔吐、排便不順等症狀也會讓寶寶感到不適。但寶寶脹氣卻又時常會發生,讓媽咪既心疼又緊張,究竟寶寶脹氣是如何產生?該如何居家照護?又該如何避免呢?希望經由專業人員的講解後,能夠讓媽咪在面對寶寶脹氣時能照顧的更加得心應手,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寶寶為什麼會脹氣?


寶寶脹氣容易發生在剛出生~1.5歲之間,主要是因為嬰幼兒的消化道器官構造與生理功能皆尚未發育完全,另外如一些餵奶技巧不佳或寶寶的活動力不夠也是原因之一。


 


寶寶脹氣的原因基本上可分為5點:


1.寶寶腹壁飢還很柔軟且彈性佳,因此在腹部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時,剛吃進去的食物就將寶寶的肚子往前撐的又圓又大且軟軟的。


2.寶寶主食是奶水及奶製品,有些寶寶可能會對乳糖有不耐的情形,而導致腸胃因過度產生氣體而腹脹。


3.因為父母親必須上班或生活步調、習慣的關係,從以前至今養成了許多「自助餐寶寶」,寶寶只要感到餓就直接用奶瓶瓶餵,但是奶瓶的洞口很容易就讓寶寶在吸吮的過程也喝進空氣,或者喝奶時,奶瓶的洞口太大或太小都容易造成脹氣現象。


4.哭也可能會造成脹氣現象。寶寶在哭的時候很容易吃進大量的空氣,因此越哭,肚子就越大;脹氣情形越嚴重,寶寶就越不舒服,不舒服就繼續哭,如此惡性循環使得脹氣情形益發嚴重。


5.便秘。若糞便在腸胃道太久就會產氣,而造成脹氣的現象。有些產氣嚴重的情形,寶寶甚至會出現嘔吐或食慾不振等狀況。


 


臺安醫院劉文琪督導表示,原則上喝母乳的寶寶會較瓶餵的寶寶不易出現脹氣現象,因為喝母乳的時候寶寶會翻身、移動,能夠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也能幫助寶寶排氣。如果不是因為上述原因的話,就很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如腸胃炎、細菌感染,都有可能會造成寶寶脹氣。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部 陳培濤 醫師並補充表示,尤其早產的寶寶較容易有脹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其腹壁肌肉尚未發育好,因此早產寶寶的腹部比一般寶寶的肚子大一些,不論是早產或足月兒這種情況通常能在5歲之後自行改善。


 


觀察寶寶是否有脹氣現象


可愛的寶寶肚子總是圓滾滾的,該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有脹氣現象呢?對此,劉文琪督導表示,如果寶寶活動力、排泄、飲食皆正常,肚子摸起來雖然大大的卻很柔軟,表示這是正常的。反之,若寶寶活動力低下、哭鬧不安的厲害、食慾不振、排泄異常甚至出現嘔吐情形,且觸摸寶寶肚子後感覺硬邦邦的,輕敲肚子後發現出現咚咚的鼓音,則表示寶寶已經有了脹氣現象。


寶寶一但有脹氣情形就會感到不適,可能會因不適而哭鬧,若媽咪發現寶寶肚子硬邦邦且哭鬧持續15~30分鐘以上,建議應該立即送醫,很可能是便便造成上腸胃道或下腸胃道堵塞,而導致脹氣。


 


小叮嚀


輕敲和觸摸寶寶肚子的小撇步,在幫寶寶測試肚子是否出現鼓音時,並非直接以手指或手心直接拍打寶寶的腹部,而應將一手微微攏起(呈空心狀),放在寶寶肚子上,並以另外一手的中指指尖輕敲攏起的手背頂端,若寶寶肚子發出咚咚聲響則表示寶寶有脹氣現象。


脹氣是一種症狀表現,有許多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脹氣的現象,因此若懷疑寶寶脹氣,且發現寶寶的聲音經過輕敲之後出現含有空氣的咚咚聲或摸起來軟軟鬆鬆時,則表示為脹氣;若聲音聽起來是很實在且濁的聲音或觸摸時呈現硬硬緊緊的感覺時,則可能為嚴重的腹脹,媽咪若無法分辨則應請專業醫師替您辨別。


 


餵食器具要確認絕對乾淨才能給寶寶使用喔!劉文琪督導指出,已經能夠吃副食品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食物不潔,或是內含幽門桿菌、大腸桿菌,一旦吃進肚裡可能就會引發腸胃炎,若寶寶沒辦法上大號,則會因為糞便在腸道中存在太久而產氣,進一步出現脹氣現象,此時就必須給抗生素以予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或脹氣若發生在新生兒或年紀較小的寶寶身上的話,通常都是因為餵食寶寶的器具沒有消毒乾淨,或是消毒用品本身就不乾淨。別以為消毒用品不須經過消毒就會有抗菌功效,建議寶寶使用的消毒鍋至少應每週仔細清洗一次,別讓消毒用品裡頭隱藏著水漬、汙垢,反而變成培養細菌的大瘟床!


 


陳培濤 醫師並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發炎之外,其它如全身性的細菌感染如肺部發炎、敗血症以及嚴重泌尿道感染的小朋友,都可能會以腹脹來表現,因此腹脹並非就是腸胃道的問題,其潛在的病因其實非常多,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寶寶更應注意細菌感染的可能。一般細菌感染寶寶通常會伴隨著發燒、食慾不振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可提供媽咪作為居家觀察寶寶為單純脹氣還是與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脹氣有關。


 


寶寶脹氣的治療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會出現脹氣現象可以從物理性或疾病因素2方面探討。會引起寶寶脹氣的疾病因素有很多,首先要檢查的是寶寶的腹部是否有腫塊、肝脾腫大情形、腸胃發炎或腸阻塞等問題。醫師會根據寶寶身體評估的結果,再佐以如血液、電解質、尿液、腹部超音波或照X光等等檢查來評估造成寶寶脹氣的原因,然後再給予妥善的治療。如果是因為便秘使得寶寶脹氣,則會先幫寶寶做灌腸的動作;若為細菌感染引起的脹氣,則會對症下藥,例如給一些消化劑用藥、排氣藥物或抗生素等等。


 


寶寶須送醫治療的狀況:


1.寶寶有不明原因的哭鬧不止。


2.觸摸寶寶肚子時發現有硬塊。


3.寶寶伴隨著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


居家照護脹氣寶寶


 


寶寶脹氣在嬰幼兒時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媽咪應該對此現象及症狀有所瞭解,才不會在遇到事情發生時一陣手忙腳亂。當寶寶有脹氣現象時,媽咪在家中可以做哪些動作,協助寶寶症狀減輕呢?劉文琪督導與陳培濤 醫師皆建議媽咪,媽咪可以讓寶寶躺右側臥的姿勢,或是抱起寶寶、轉動他的姿勢、牽著寶寶的手帶她稍微活動一下,也都能夠幫助排氣。另外,從解剖構造來看,寶寶的腹部順序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必須順時鐘的進行腹部按摩。


1.媽咪必須運用指腹,輕輕地替寶寶進行順時鐘的「環形按摩」。


2.若在按摩過程中感覺到腹部較硬的地方,應請專業醫師判斷是糞便或是腫塊,不可強行揉壓或推擠該處,避免寶寶受傷。


3.環形按摩進行1015次即可。


 


陳培濤 醫師並指出,媽咪應先以安撫寶寶為主,建議可用溫熱(約38 42 )的毛巾熱敷寶寶的腹部。若媽咪在執行按摩的過程無法改善寶寶脹氣或仍哭鬧不安的時候,則建議媽咪應趕緊帶著寶寶到醫院檢查,詳細診斷脹氣、哭鬧的原因。大部份的寶寶若只是單純腹脹的話,一般只會偶爾的哭鬧、打嗝而不會持續哭鬧,因此當寶寶的情緒無法被安撫下來時,很有可能是因為嚴重的因素導致寶寶的不適與腹脹!


 


以前長輩會建議如果寶寶有脹氣、腹痛現象,都可以擦一些藥局即可購得的成藥來擦拭,但事實上這些成藥對寶寶都含有刺激性成份,同時也無法預料到寶寶擦了這些藥之後究竟是會好轉或是可能會引發什麼樣的症狀。因此希望家長在發現寶寶有不明原因的哭鬧,或是嚴重脹氣、便秘的問題,都應趕緊到醫院檢查、治療,避免使用成藥。


 


醫師小叮嚀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脹氣是頗常見的現象,多數的情況都是能在居家照護就能獲得改善,因此媽咪可到院索取衛教單或是詢問專業護理人員,許多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能避免寶寶脹氣的發生。


譬如奶嘴。建議4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應使用洞口較小,空氣不易進入的圓形洞口的奶嘴;4個月大以後的寶寶則建議使用十字口型奶嘴。另外還須觀察奶瓶洞口的大小與牛奶的滴數(建議一秒滴兩滴的速度),若不適中,就會造成寶寶脹氣。


 


避免寶寶脹氣7要訣


1.瓶餵的寶寶須注意餵食器具是否有清潔、消毒的相當徹底。


2.瓶餵的寶寶也應避免讓寶寶自己拿著喝,除了因為容易喝到空氣引起脹氣外,同時也很容易發生意外。


3.副食品的選擇應漸進式的給予且謹慎選擇食物內容。


4.當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應讓寶寶充分撤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5.6個月以後的寶寶,應給予充足的水分。


6.讓寶寶養成適度適量的遊戲、活動,幫助腸胃蠕動與消化循環系統更順暢。


7.減少攝取產氣類的食物,如豆類、奶類。1歲以下主食仍是牛奶的寶寶,則建議將奶粉比例減半,或是選用防脹氣的奶粉。


 


結論


寶寶脹氣其實相當常見,媽咪不用太緊張喔,只要媽咪細心照顧且遵照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給的建議,寶寶一定能夠很快地變恢復以往健康活潑的模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理論上3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再給他額外的喝水。因奶內就含有水份,喝水後胃內有水會影響下餐的奶量,所以媽媽可視情況若真的要給寶寶喝水少量即可,以免胃內的水未完全排至腸內影響到寶寶的奶量或餵奶的時間。
另外,由於新生兒的吞嚥功能尚未健全,單純的白開水對他來說太稀,容易嗆到,所以也不適合單獨補充,通常給新生兒單獨喝水的目的是清潔口腔。

2.3個月開始單獨補水
新生兒的活動力不多,水分消耗少,可以不喝水,但是,寶寶長到3個月大以後,活動力、新陳代謝都增加,則可以開始另外給他喝水,至於喝水的最佳時機,建議在寶寶喝完奶後,在兩餐中間,如果是已經長牙的寶寶,還可以再喝水時清潔口腔的奶渣。


3.可以用滴管的方式
在寶寶喝完奶之後 滴幾滴水在他的口腔
你要讓滴管碰到他的嘴角 她就會有吸允反射
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清潔口腔


4.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安德斯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易怒、嗜睡、體溫過低、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安德斯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她建議,不到六個月大的嬰兒應禁止喝水,父母也應避免讓嬰兒喝過度稀釋的配方奶或是含有電解質的兒童飲料。


5.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表示,從外電的報導來看,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非都要禁止喝水,補充少量水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奶水,補充其他的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


----------------------------------------------------------------------------------------------------------------------------


寶寶喝不喝水    見仁見智    但不要喝多 ~~


喝完奶~再喝水是清潔口腔的奶渣~


餐與餐的喝水~  是安撫~ 但少量~~


有吃副食品之後~  一定要喝水   不要以葡萄糖水或飲料來代替水    免的小孩以後不愛喝水~~


喝水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     會使身體更健康      大孩子要多喝水~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rJOP_fGVAhYaDkFaUPTkGJLvuKA-/article?mid=1605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諮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













 

什麼是情緒?

情緒(emotion)是個體受到內外在影響互相作用下所產生的複雜生理心理學經驗。以人類來說,情緒根本意味著生理上的覺醒、表達的態度以及有意識的經驗,且與心情、氣質、人格、性情和行動方式有關。此外,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上的定義,情緒是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此狀態包含複雜的情感性反應,與生理變化,包括生理、心理、認知、行為反應四個層面。簡言之,情緒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當你我──甚至小寶寶遇到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的影響時,體內的大腦皮質便會對各種事物、事件或環境變化產生各種不同反應。

情緒分類 東西不同

情緒的分類法也隨著時代不同而互有區別,中國早期的醫書《內經》將情緒分為五情(喜、怒、思、憂、恐),以後又演變為七情(喜、怒、哀、思、驚、恐、憂)。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是四類,其他情緒是由這四類基本情緒交叉疊合衍生出來的;即喜、怒、哀、懼四類。

 

情緒障礙 不可怕

「情緒障礙」(emotion disorders)就其表現的行為特徵,大略可分為內向性行為(internalizing behaviors)和外向性行為(externalizing behaviors)的問題。偏內向性的問題,如害羞、退怯、自卑、焦慮、恐懼、躲避群體(離群索居)、哀傷、憂鬱、冷漠、過度敏感等;偏外向性的問題如反抗、攻擊、破壞、過動、暴躁、譴責、侵犯財物、及違規行為等問題。依我國現行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的定義,嚴重情緒障礙係指「非因壓力情境造成個人長期在學校中的情緒或行為反應,明顯的異於其年齡或文化,且嚴重影響其學業、社會生活、職業技能、人際關係者」。

孩子的情緒問題看似嚴重,但臧汝芬醫師在其著作中亦提醒,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情緒障礙是很常見的。不但每位孩子都可能出現情緒障礙,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五個孩子裡,平均有一位會出現情緒困擾;在十個孩子裡,平均有一位先天的基因出現問題,如果後天環境也無法配合的話,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的成因

孩子為什麼會發生情緒障礙呢?情緒障礙發生的原因,學者曾歸納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內素,或歸納為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其中社會文化因素與學齡後的孩子較相關,對小小孩並不造成影響。

內在因素

1.生理、病理因素:如腦傷、遺傳、腦部功能失調等。

2.心理因素:如低自尊、精神異常、道德意識薄弱等。

3.智力因素:如低智力、閱讀、學習困難或其他能力低弱者等。

外在因素

1.社經因素:如貧窮、社會階層、種族、性別。

2.家庭因素:身體發展史、性虐待、父母教養不良、兄弟姊妹的爭鬥等。

3.意外事件或環境中的事故:如親人死亡、父母分離、親人的疾病或殘障等。

4.學校因素:如升學主義、智育導向教學、管教不當、教育環境不適當等。

5.社會文化因素:如次文化、電視、電影、廣告、新聞媒體的不良報導或示範,

抑或不當娛樂場所的影響等。

生理因素

1.遺傳:研究中發現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有較大關聯。

2.生化因子:生化學的研究發現:

(1)躁鬱症與納電解質有關聯。

(2)情感性精神疾病與中樞神經系統及腦下垂體、荷爾蒙的變化有關。

(3)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介質傳導功能失調、變異,可能導玫情緒/行為的障礙。

家庭因素

低社經地位、破碎家庭、單親、管教態度不一致、嚴苛、放縱、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等,均較易導致兒童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學校因素

1.學生學業成績低落、低成就。

2.低的IQ,無法跟上學習進度。

3.升學主義,過度強調智育導向。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

4.教師的管教態度不當。

5.同儕不良行為的相互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

1.文化價值與標準的衝突。

2.大眾傳播媒體的不良影響。

3.幫派、次文化、社區同儕團體的影響。

4.社會階級、種族歧視或衝突的因素。

5.倫理觀或道德意識的淡薄。

其他原因

不明原因。

綜合各種情緒障礙的成因,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指出,以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DHD)和自閉症來說,主要還是受到遺傳影響最鉅,其中過動症的遺傳性超過乳癌;此外,影響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還包括孩子天生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後的性格轉換、生活在何種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學校的同儕環境等。

情緒障礙的性別差異

情緒障礙的性別比率,呈現男生多於女生的傾向,自閉症的男/女比例為4比1,情緒障礙的男/女比率約在6比1至9比1之間。此外,在外顯的方式上,黃郁心醫師表示,女寶寶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男寶寶多以行為規範障礙:如重覆而持續的違反規範、攻擊或叛逆性行為,與適齡的社會期望背道而馳來表達。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