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慈濟台北分院顧問主治醫師/徐澄清








這幾個月來台灣新聞媒體突然對Bull-ing感興趣,幾乎每天都有一則跟校園Bulling相關的新聞,而引起政府、社會大眾的關注。

霸凌方式百百種,男生被霸凌方式最多元

Bulling就是台灣所音譯的「霸凌」,校園霸凌就是專指同學間的惡意欺負。國外很早就有學者針對霸凌進行研究,挪威學者Olweus將霸凌定義為「一個人長時間不斷被一個或多個人以肢體接觸、言語或是其他方法欺負,並導致受傷或感到不舒服」。

霸凌的方式包括了肢體、言語及生活,可以表現在團體活動中、社交場合上及肢體虐待或強制行為。2010年發表於《J Pediatr Psychol.》的研究顯示,男生受害者被霸凌的方式較多元化,幾乎所有形式都會發生。

˙肢體霸凌:如打、踢、碰撞、丟東西、持危險工具揮舞等武力動作,或是搶奪財物的行為。

˙言語霸凌:如呼喚不雅綽號、嘲笑、怒罵、恐嚇威嚇、或是冷漠以對等。

˙社交霸凌:如排擠同儕、散佈謠言等。

˙性別霸凌:如以性徵、性別、性取向作為取笑、討論的目標等。

研究發現,霸凌者之所以出現霸凌行為,多是希望能受到同儕歡迎及注意,或是覺得如此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有力量及強壯,藉以獲得滿足感與自我認同感。而他們欺負的對象則可能是他們忌妒、看不順眼或怨恨的同學。

霸凌行為多是從霸凌者的幼兒時期養成的!從臨床觀察可以發現,許多小霸王的成長背景都相當類似,當其家庭缺乏溫暖、管教或家庭有暴力行為時,都是助長兒童養成霸凌行為的原因。另外,學校老師管教不當、學校風氣或道德觀薄弱,都可能是原因之一。除了這些養成教育上的錯誤外,小孩本身如果是激進特質、罹患神經、生理疾病、學習障礙等,也較易形成霸凌的偏差行為。

有許多的證據證實,學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成年後犯罪機率具有正相關性。若是從小就有的侵略行為並沒有受到家長或老師的矯正,未來就會變成是一種習慣性行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長大後可能變成犯罪或暴力行為。         

1999年美國校園喋血案引起大眾正視霸凌

調查發現,約有60~80%的兒童在學校受到欺負,美國一個具代表性的研究也顯示,有11個州的432名資優學生表示在校園受到霸凌,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八年級資優學生表示自己正受到校園內霸凌,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霸凌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社會大眾長期包庇校園暴力,而使得霸凌就像是一般學生間玩耍、惡作劇般的正常行為。       

但自從199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olumbine High School發生2名學生持槍進入校園掃射的悲劇後,霸凌與校園暴力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

這場校園喋血案件造成了13個人死亡,24個人受傷,而且持槍的兩名學生最後也以自殺結束這場震撼世界的悲劇。事後警方調查發現,這兩名持槍的兇手長期受到霸凌,在忍無可忍之下才決定做出這樣驚世駭俗的行為。這種本身是被霸凌者,卻也去霸凌別人的人,英文稱之為「bully-victim」。            

在一個針對5391名兒童的調查中,26%的兒童有牽涉到霸凌行為,他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霸凌者,還有人是雙重身分者。而這三個族群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更容易感覺到校園不安全,也過得比較悲傷。通常受害者和雙重身分者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發生霸凌事件;而受害者更會覺得自己並不屬於校園中的一份子。

霸凌行為造成的身心疾病

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不論是小孩或成人(通常是在工作場所)的被霸凌者,如果長期屈服於霸凌行為,將可能發生壓力相關的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

附屬愛爾蘭Trinity College的反霸凌中心(Anti-Bullying Centre)的O’Moore指出,霸凌行為會使得被霸凌者感到孤獨、失落、困惑,導致自我認同感降低,而增加情緒方面的疾病。而自殺更是與霸凌行為有著強烈的連結,英國每年就有15~20名兒童因為遭受霸凌而自殺。

當校園霸凌氾濫時,不論是對霸凌者、被霸凌者或是旁觀者,絕對都不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過程與環境。如前所述,霸凌者可能因此養成偏差行為,而在成人後出現犯罪傾向;被霸凌者則會造成心理方面的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自殘行為;而不涉入霸凌行為的其他旁觀學生,亦會因為校園霸凌而喪失安全感,對於學習與成長都會產生困惑與焦慮。因此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面對孩子訴說學校有欺負事件時,一定要嚴肅以待,千萬不要認為只是小朋友間的打鬧與惡作劇。

惡作劇與霸凌一線之隔 家長、老師需要明察秋毫

提醒家長及老師,若是觀察到小朋友間出現了排擠現象或用言語嘲笑其他同學時,就應該即時介入輔導,因為這些行為的下一步就可能是嚴重的肢體霸凌。我建議學校應該要教導小朋友同儕支持的觀念,譬如同儕相處模式、發生爭執時的處理技巧等。

台灣的社會,目前還未如歐、美各國或日本重視學園霸凌現象,應盡快透過學校來輔導同學,以改正尚未成熟的偏差行為與思想,但這需要家長、老師及政府主管機關三方的協同努力。

孩童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個性特質的養成受到家庭影響非常大,家長對孩子付出關心更甚於給他們想要的物質生活,給予孩子適當的管教、不寵溺,發展同理心才能讓他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校教師的教育工作除了課業學習外,人格特質與品德教育等更是重要的學習課程,灌輸學生正確的同儕觀念,以享受寶貴的學生生活;而政府主管機關更應正視這些問題,培訓更多專業輔導老師,以級、科任老師配合,才能防堵霸凌情形惡化,讓多采多姿的學校生活更為安全與健康。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老話一句,但若是棟樑是會欺負人,或是被欺負的人,這個國家的希望將會愈來愈薄弱!期望有一天學童能有一個健康單純的校園生活,免受暴力威脅!

                                              


                                                    (選錄自《健康世界》42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