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穎卿(專職作家 )
在一次餐聚中,認識了姪女的大學室友,談話之下,知道她家兩姐妹高中就被送到加州去住校,畢業後再往芝加哥去上大學。
隔一陣子,大家又談起孩子的教育時,有位當天也在座的朋友問我說:「為什麼那女孩的爸爸媽媽那麼捨得,高中就把教育的工作交給他人,這樣的家庭,親子關係到底要怎麼維持?」言下之意,十分不能諒解。旁邊另一位朋友馬上接口說:「她的爸媽都是醫生,想也知道工作很忙,自己根本沒時間教,送出去還輕鬆一些!」
接下來,每個人對這件事都有自己的一番看法,輪到我說話的時候,我也表達了心中的感受。
我認為,一對父母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把教育的工作交出去,或許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這麼容易,其中思念的煎熬應該是我們無法了解也不該隨便給予批評的;他們心中都知道有得有失,只是在得失之間做了屬於自己價值的選擇而已。
2007年出了第一本書之後,讀者因為看到書中的記錄,了解我的兩個女兒在高中前總是隨著我們移來移去、到處就學,所以很多人就愛問我:贊成或反對把孩子送出國唸書這件事。
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個無法用「贊成」或「反對」來討論的問題,因為每一個家庭都有非常私人的考慮,其中某些條件,我們無法也不該過問。願意分享的人說出自己的經驗,但對於他人的考慮,誰都無法給予對錯的評估。每年都有許多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同時出現在「把孩子送出國」這相同的決定之下,我相信,沒有人會拿著失敗的例子而高興自己反對的預言果然成真;也不會因為看到成功的例子而推論出,孩子應該早早送出國。
在國外的十二年中,看到好幾個家庭都因為家長的工作調動而不得不考慮親子分離的問題,我只能說,超越反對與贊成的實際,我學會體諒這些既已做下決定的父母必須適應的心境,這當然也包括我們選擇把孩子帶進帶出時,所要面對的真實難處。
教育中沒有絕對的優勢,它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也因此,批評的建設性在討論中顯得格外重要。如果對於教育的批評從求好心切的探討出發,到後來卻成為了立場的悍衛,其中美好的原意與主題,一定會被模糊在聲嘶力竭的爭辯中。我想起有位哲學家說過一句大家該牢記在心的話:「批評應像甘霖,要有助於滋長,但不傷其根。」這不傷其根,就是對個人想法的尊重。
在這個文化能多元交流的世界,我們透過教育的經驗交換而獲取了不同的眼界,如果定睛在不同薰陶下所受的影響而做為自身進步的參考,那無論出國或留在台灣的孩子,都會有應有的自在,而不是被思想或討論的標籤分為不同教育種類的人。
本文引用於: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436&f_SUB_ID=4497&f_ART_ID=25390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