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需知 (4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可愛的貝貝已經一歲大了,媽咪聽說嬰幼兒缺乏鈣質容易生長遲緩,對牙齒發育也不好,所以想替貝貝補充含鈣副食品,到底鈣質該從哪些食物中攝取?怎樣才能完整吸收鈣質,讓寶寶頭好壯壯呢?

鈣質是構成人體骨頭最重要的成份,也是骨骼的生長和礦化所需,人體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鈣質是儲存在骨頭及牙齒,所以鈣質攝取足夠,除了能維持骨骼強健和牙齒健康之外,還具有調節酸鹼平衡、維持神經傳導、規律性的心臟跳動、肌肉收縮、正常細胞的通透性及血液凝固等功能。

缺鈣導致遲緩和疾病
嬰幼兒缺乏鈣質會導致生長遲緩、骨骼發育不全或骨骼變形,以及牙齒容易損壞。當飲食中鈣不足時,人體的骨鈣會溶解以維持血鈣的正常濃度,因此長期缺鈣易使血鈣平衡系統受損,容易與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神經退化性疾病、骨質增生(骨刺)及退化性關節炎等慢性病有關連。所以父母親應該要知道,鈣質缺乏引起的病症是從小慢慢累積而來的,因此必須自小即給予足夠的鈣質攝取。

吃進百分鈣等於吸收百分鈣?
鈣的吸收率隨著攝取食物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大約是攝取量的30至60%。含有乳糖的鈣質(例如:牛奶、起司……)或者是搭配維生素C高的蔬果(例如:芭樂、蕃茄、青椒……)皆會增加,鈣的吸收率,但如果攝取含草酸(綠葉蔬菜、巧克力……)、植酸(例如:小麥、五穀雜糧類等)以及纖維高的食物,則會抑制干擾鈣的吸收,故高纖維的食物不要同時與高鈣的食物一起食用。另外含鐵高的食物也不要與高鈣的食物一起食用,因為高鐵高鈣會互相抑制吸收,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在這一餐偏重高鈣食物的攝取,而下一餐偏重高鐵食物的攝取。

乳製品鈣質好吸收
我們都知道牛奶除了含豐富蛋白質及鈣質之外,還有維生素B2,是非常優質的營養素來源,但兒童隨年紀增加似乎愈來愈喜歡甜味,此時他們若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果汁或甜飲料時,小朋友可能會不喝牛奶而喜歡喝這些飲料。如果小朋友排斥牛奶是因為乳糖不耐症引起,應避免一次喝大量的牛奶,尤其不可喝冰冷的,並且同時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使乳糖能少量的一次次進入腸道內;或者可以採少量多次漸進的方式喝牛奶,來激發腸道中的乳糖?活性,使喝牛奶不再是一件辛苦的負擔。

動物性食物鈣質來源
動物的骨骼內也含有鈣質的成份,所以若能將大骨熬湯(加醋能幫助鈣質釋出)、吃帶骨的魚(例如:魚罐頭、魚鬆、小魚乾等)、蝦皮、溪蝦等,但要小心大骨湯的油脂,應適度過濾油脂,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另外吻仔魚也是很好的鈣質來源,但是吻仔魚並非是單一魚種的魚,而是數百或數千種魚種的魚苗,所以為了不將這些魚種的幼苗趕盡殺絕,而導致魚種的消失,建議應避免藉由吃仔魚來攝取鈣質。

素食者鈣質獲得不易
許多吃素的家庭,也會鼓勵他們的小孩選擇無肉的飲食習慣,尤其是不喝牛奶及不吃蛋的全素者,攝取鈣質的機會則會比吃均衡飲食的小孩還少很多,雖然可以從黃豆及黃豆製品(例如:豆腐、豆干、豆皮等)、黑芝麻、深色蔬菜(例如:芥藍菜)、藻類等攝取鈣質,但是有些吸收率則多少會受草酸、植酸及纖維的影響,所以往往吸收率可能不如動物性食物的鈣質來得好,但其優點是脂肪或膽固醇都比動物性食物的鈣質來得低。

吸「鈣」好幫手─維生素D
鈣質的吸收一定要在足夠的維生素D之下才會有更佳的效果。除了搭配攝取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例如:蛋黃、肝臟、小魚乾、魚肝油、乳製品)之外,也可以走出戶外、曬曬太陽,讓活化的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

避免鈣質流失比補鈣更重要
膳食中的蛋白質攝取過高,鈣質容易從尿液中流失。另外攝取過多的磷會使血磷升高,因而抑制活化的維生素D之合成,而且攝取過量的磷對骨質密度的影響,要比攝取不足來得大。例如:可樂與即溶飲料都是富含磷酸高的食品,是骨質流失的高手。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儲存骨本、提高骨質密度,均衡的營養以及多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非常重要,市售鈣片的補充除非是按醫囑服用,否則不建議隨便服用鈣片,從天然食物攝取鈣質永遠是最健康、最好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寶寶哇哇大哭時,爸媽立即的反應都會將寶寶抱起來安撫,別小看擁抱這個動作,它能讓寶寶在瞬間得到舒服與被關注的感覺。但是也有負面說法,認為經常抱寶寶會養成依賴感,究竟該如何拿捏,著實困擾著新手爸媽。


關懷襁褓中的寶寶
為什麼寶寶喜歡被抱?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金淦表示,小寶寶還沒有行動及自理能力,他們需要父母的照顧及關愛,所以,寶寶需要大人的擁抱,因為擁抱時寶寶可以感受到溫暖的體溫、爸媽身上熟悉氣味、爸媽親切的聲音,所以,對小寶寶來說,被抱著會讓他覺得舒服、有被關注的感覺,自然而然會喜歡大人的擁抱。
而且擁抱就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透過環抱、輕拍的動作,會讓寶寶情緒發展更為穩定;觸覺、聽覺等感統能力發展更好;拓展寶寶的視野,得到更多的環境刺激;增強身體免疫力。


 


抱太多〜小心從此寶寶不離手
不過,寶寶喜歡被抱,但不表示爸媽就要整天都抱著寶寶,因為爸媽和寶寶之間的相處模式會養成習慣,就像我們習慣睡覺前聽音樂,某一天如果沒了音樂,就覺得少了什麼而無法適應,寶寶也是一樣,他會從經驗中學到對於擁抱的習慣,如果你的寶寶醒來馬上有人抱、一哭就有人抱、睡覺時要抱在手上,那麼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寶寶幾乎必須整天抱著無法離手,一離手寶寶馬上就大哭或大叫抗議。
這下可苦了照顧寶寶的人,因為當寶寶體重一天天增加,爸爸媽媽很快就會發生腰痠背痛、媽媽手、睡眠不足等困擾。


 


抱太少〜怕日後缺乏安全感
反過來,詹金淦醫師也表示,家長不能因為怕寶寶對擁抱上癮,就採取不太抱他或不理踩他的態度,因為孩子是需要情感依附以及刺激學習,當他有需求時,卻一再沒有得到滿足或回應,久了之後寶寶有可能會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情緒焦慮,或是因為缺少刺激造成學習遲緩,或出現對外在環境冷漠的反應。


 


合宜抱法〜依據寶寶反應做調整
因為每個寶寶氣質及個性都不太相同,有的寶寶出聲安撫或是根據需求換換尿布、餵他喝奶,較多時間可以獨立躺著休息或遊戲,可是有的寶寶似乎怎麼做都不能讓他滿意,非常大人一直抱著,甚至要大人走來走去才肯罷休。所以,詹金淦醫師建議,家長還是要看每個寶寶的反應做調整,盡量從小嬰兒階段即採取該抱的時候抱,該放的時候放,就比較不會發生完全無法離手的情況。



詹金淦醫師列出5項要點供新手爸媽做參考:
1.先看寶寶的需求是什麼
寶寶哭的時候通常都是有些需求,例如肚子餓、尿布濕了、想睡了,此時,媽媽可以先看一下寶寶是不是有「目的性」的哭,如果是就先解決寶寶的要求,然後一邊告訴他媽媽已經知道,現在就要去做了,處理完之後可以把寶寶放回床上,然後陪他說說話。


2.專心抱他一會時間
當寶寶無聊想要人抱時,媽媽如果有時間可以專心抱寶寶一會,對他說話、陪他玩遊戲,當他心情愉快或平靜下來再告訴他,現在要自己躺躺囉,然後可以讓寶寶躺在看得到你的範圍內,給他一些玩具,鼓勵他自己玩一會,盡量不要一抱就是幾個鐘頭。


3.偶爾讓寶寶等一等
有時候寶寶想要人抱,可是媽媽不一定馬上有空,可以走過去對寶寶說說話,告訴他媽媽等一下再來,然後先打開音響或電視的聲音轉移他的注意力,只要寶寶沒有立即要處理的事或沒有哭得太嚴重,偶爾可以讓寶寶學習等待。


4.快睡覺時就放到床上
當媽媽覺得寶寶有明顯睡意時,才開始安撫他睡覺,當寶寶情緒已經穩定下來就放到床上,媽媽可以躺下來輕拍他,讓他習慣躺著睡著,盡量不要習慣被大人抱著睡覺,另外,睡覺一半醒來時,也不要立即抱起寶寶,先試試輕拍他,讓他自行再入睡。


5.多安排肢體運動或遊戲
寶寶會要人抱多半是因為他還沒有主動探索的能力,所以,五、六個月之後可以盡量鼓勵寶寶翻身、學爬行,然後為他準備一些躺著或趴著就能玩的玩具,當他一個人就可以找到樂趣時,自然不需要隨時要求大人抱著。



我想要抱抱Q&A
Q:為什麼寶寶會挑人抱,有時候爸爸下班回來想抱寶寶,可是一抱就哭了?
A:寶寶會選擇熟悉的氣味、習慣的抱姿,如果大部分照顧者都是媽媽或是保母,寶寶聞到媽媽或保母的氣味會有安全感,因此會有挑人抱的情況,所以,爸爸可以先多利用寶寶心情平靜或開心的時候,對他說話,然後抱抱他,久了寶寶也會習慣爸爸的聲音及氣味,就比較不會拒絕爸爸的擁抱。


Q:婆婆都說小孩子不要一直抱,可是看孩子哭得很大聲,不抱他好像很可憐?
A:媽媽可以視情況,如果寶寶已經哭得很大聲或是覺得應該要抱他的時候,那就抱吧,抱或不抱沒有絕對標準,不需要為了刻意不抱,而讓寶寶哭過頭,但平時寶寶心情好或是能平靜躺著時,就不用一直抱在手上,以免寶寶非要黏著人不可。


Q:寶寶已經會走路了,可是他會一直吵著要大人抱他,不太願意自己走路?
A:媽媽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例如先要求寶寶走個五分鐘再抱,每次出門慢慢拉長讓他自己走路的時間,此外,也可以多利用推車,累得時候讓他坐推車,推車上可以綁一些玩具,讓他習慣不一定非要大人抱才行。


 


 


                                                      (內容摘自媽媽寶寶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中時健康  / 黃曼瑩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近面訪兩萬多名有三歲以下幼兒的家長,發現兒童的意外事故大多發生在家中,其中以跌倒墜落最常出現。小朋友頭部是身體體重占最重的部位,一旦跌倒,頭先著地,往往造成牙齒撞傷。


碰到以上的情況,家長不要太驚慌,天晟醫院牙科部兒 童牙科 醫師閻以煇表示,醫師會先檢查有否其他外傷如骨折、腦震盪、臉部撕裂傷,或有無異物殘留在傷口軟組織上,若有以上的問題,必需先依序處理治療,確認無緊急危險之後,最後才是考量牙齒斷裂或位移的問題,依照受傷孩子的年齡,確認受創的牙齒是屬於乳牙還是恆牙,檢查有無傷害到牙根,或是傷到恆牙牙胚,給予不同的處置方式。


以撞傷乳牙來說,由於乳牙較短、齒槽骨組織較軟,因此乳牙撞傷的患者中八成會發生乳牙位移,僅有約二成才是乳牙牙根撞斷。當乳牙位移而整顆掉出時,不需要急著把它們植回去,因為有可能因掉出來時已遭受到感染,再種回去反而會傷及恆牙牙胚,影響其下方恆牙牙胚的發育因小而失大。如果乳牙嵌入性位移至牙肉中,治療不會刻意將陷入的牙齒拔出來,如果陷入的深度不深,待傷口癒合後會自動再長出來,如果嚴重陷入達一半以上,或整個陷入齒槽骨,也不建議拔出來,因為原本就有可能因撞擊傷及恆牙的牙胚,如果再拔出可能對恆牙的牙胚造成二度傷害。如果半脫位的情況牙根未斷,則會先將鬆動的牙齒以小鋼線或釣魚線固定,讓受損的牙神經有機會復原,並觀察鬆動的牙齒與周圍齒槽骨癒合後再拆掉。如果牙齒變色或化膿了,這表示牙髓可能已經壞死,就需要抽神經治療。


有些情況則是乳牙牙根斷,但卻有最深層的一小段還留在牙齦裡時,也無須把它挖出清除,它會慢慢自行吸收。如果乳牙沒有移位或鬆動,也沒有牙根斷裂,只是牙周韌帶或牙髓充血會不舒服,可先服用消炎藥止痛,牙周韌帶有自我復原的能力。


六歲以後的孩子的前牙外傷,就有可能撞傷的是恆牙。應特別注意的是,如果牙齒撞掉了,請立即將撞掉的牙泡在生理食鹽水或冰牛奶中,並儘速就醫。如果沒有冰牛奶及冰生理食鹽水,也可以溼毛巾包裹牙齒,以保持牙齒濕潤後儘速就醫。美國美容牙醫學會 (AACD) 會員 宋志豪 醫師提醒,家中有年幼的小孩的家長,更是要特別注意,萬一發生意外,也不必過度緊張,要保持冷靜,接受專業醫師評估與治療,才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Q:我有兩個孩子,不知是否互相影響,兩個都很喜歡踮腳尖走路,尤其老大已經小學二年級了,在家中仍不時會踮腳尖走路,常糾正他們,但稍一不注意,他們便故態復萌,又踮腳尖走路,請問小孩子為何老是喜歡踮腳尖走路?又長期間踮腳尖走路,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A:小孩子踮腳尖走路有時只是為了好玩,但一般來說,踮腳尖是一件很累的事,小孩子即使是為了好玩,也無法踮腳尖走得太久,如果發現小孩子常踮腳尖走路或是腳尖一踮就是很久,最好特別注意。
一般來說,人在走路時,通常是腳跟著地,再用腳尖啟動邁開步伐,小孩子如果不是為了好玩而常常踮腳尖,有可能是腳筋太緊了,導致腳跟無法著地,而習慣用腳尖走路,小孩子一旦有這種情形時,可以先用溫水泡腳讓腳筋放鬆,再讓孩子以弓箭步拉筋,如此每天反覆做幾次,可以幫助孩子放鬆腳筋,如此一來,踮腳尖走路的情形即會有所改善。
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小孩子在常踮腳尖走路之外,平衡感也很差,有可能是腦神經方面的問題,由於腦神經異常會使得下肢張力增強,進而使得腳筋拉緊不易放鬆,也會使得小孩子常踮腳尖走路。
一般來說,小孩子至三歲時,步態即已正常,如果孩子在三歲以後,步態仍有不穩或是平衡感不佳,最好到醫院請醫師檢查是否有什麼問題。
長期踮腳尖走路,由於著力點不正確,很容易使得足部變形,或是關節損傷,如關節炎等,因此最好還是及時改正,避免日後不必要的後遺症。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解答、記者魏怡嘉整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周怡宏醫生


 



2005年周怡宏醫師所進行的一項嬰幼兒發展現況調查發現,健兒門診中的0-3歲嬰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呈現偏低現象,這項研究使用嬰幼兒全方位發展評量表,對於在健兒門診中的孩子,了解他們在不同年齡的生活自理能力。


 


這項調查所用的量表是參考以下幾個來源,包括貝萊氏嬰幼兒發展量表(BSID)、夏威夷大學兒童早期學習能力量表 (HELP)、王天苗所編著”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以及黃惠玲所編”零歲至六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等綜合編寫而成。目的在於評估嬰幼兒的五大發展領域- 感官認知發展,動作技能發展(粗動作),動作技能發展(精細動作),語言溝通發展,社會互動發展與生活自理能力等項目。題目的設計是依照不同年齡範圍,給予2-3個題目請媽媽或照顧者回答,例如15-16月能否自己拿杯子喝水、以及自己用湯匙進食(會灑出);21-24月能否脫下來未扣釦子的外套、以及會用語言或姿勢表示要尿尿或大便;28-30月能否白天控制大小便、以及會拉下褲子準備大小便;34-36月能否自行大小便、以及能解開一個或一個以上之鈕扣等。    


 


此一研究結果顯示13-18個月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未能通過得比率為 36%19-24個月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未能通過得比率為 29%25-36個月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未能通過得比率為 32%。也就是說,在國內約有三成左右的三歲以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不足,造成此一現象的主要理由即是照顧者沒有提供足夠機會給孩子練習,凡事都為孩子服務周到,也相對剝奪了孩子手眼協調運動的訓練、也減低了孩子在生活能力上的自我成就感。對於日後進入幼兒機構的事前準備,會形成家長的過度焦慮、老師的教學困難、以及孩子在適應團體生活上的心理挫折。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九個月大的小孩究竟該不該讓他盡情的爬,許多家長以為,讓小孩在地上爬行,很容易因為手足接觸,感染疾病,時常將他們抱在手上,不過,幼兒治療師提出了不同觀點,因為缺少爬行的腦部刺激,反而容易讓小孩成為躁動兒,更建議一天至少要爬一小時才健康。







寶寶爬行競賽,小手小腳賣力向前衝,就是要早一步到達終點,有小朋友等不及乾脆站起來走比較快,很多小寶貝連爬都還沒學會,直接學走,幼兒治療師表示這可能會讓小朋友成為躁動兒,因為家長過度呵護,有些小朋友根本連爬都不會。



醫師表示躁動兒是因為背部肌肉、頸部肌肉以及前庭刺激反應不好才會引起過動反應,許多家長得知特地將小孩送到爬行班上課,醫師建議八個月的小朋友是學爬好時機,一天一小時的爬行時間,爸爸媽媽如果限制太多,恐怕對心愛小寶貝可能不是好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想太多:
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擔心孩子晚歸等。

小提示
要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信任是他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催化劑。

2
做太多:
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無論晴天雨天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孩子忘了東西馬上替孩子送到幼稚園、替孩子寫作業等。

小提示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3
罵太多:
爸爸媽媽將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轉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惡劣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小提示
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
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麼?
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最好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4
給太多:
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小提示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
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5
要太多: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小提示
雖然孩子入學後,其主導活動是學習,但遊戲仍然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有些父母存在著一種誤區,總認為遊戲會浪費時間,會耽誤孩子的學習,中國也有玩物喪志的古訓,其實不然。因為遊戲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而且可以使他們在快樂中增強體能,增長知識,提高自尊。

6
玩太少:
親子之間沒有太多有趣的休閒活動,沒時間跟孩子一起玩,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小提示
對於今天的10歲孩子們來說,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或玩電腦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他們知道爬樹、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滾的樂趣嗎?
英國專家最近提出了10歲以下兒童應該做的32件事,電腦遊戲並不在列。
英國國際遊戲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經帶給他們父母童年無限美好回憶的傳統遊戲已經消失了。為此,專家們制定出一個10歲以下兒童遊戲清單,列出了他們應該做的32件事。

7
太少:
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很少有機會可以坐下來一起聊天談心,沒能養成談天、分享的習慣。

小提示
孩子喜歡四處走動。父親平日忙於工作,閒時應多跟孩子遊戲、運動,或到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方,以增廣見聞,也讓他感受您的愛護。或趁假日帶孩子到郊外,一同吸吸新鮮空氣,舒展筋骨,放眼遠眺,同時也能多學詞語。

8
知太少:
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務,結果忽略現代資訊的吸收,孩子感興趣的遊戲、流行音樂,爸爸媽媽都不瞭解也搞不清楚,親子之間只能談些吃飯、穿衣的日常瑣事。

小提示
如果父母與孩子過分親密,每分每秒都與他在一起,會使孩子離不開你,就很難和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成為朋友。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走出家的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對孩子的依賴會逐步增長,相反,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則會逐步降低。如果父母發現自己需要依賴孩子來充實自己的時間,那麼就該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

9
愛太少:
爸爸媽媽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言語和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明確,使得親子在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也容易讓孩子覺得爸媽對他的關心不夠多。

小提示
如果你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並讚美他,比如當他畫了一幅不錯的畫時,你能及時表揚他,而且表現得很具體:你畫的恐龍尾巴真的很生動。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禮物,他的臉上一定會綻放動人的光彩,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未來新的挑戰。


10
、變太少:
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與爸媽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小提示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事先的預防:


請醫生詳細檢查寶寶的神經、呼吸、及循環功能是否健全。譬如有無抽筋或痙攣,氣管及肺好不好,有無呼吸道易阻塞,是否易吐奶(會嗆到),有無心律不正常...等。如果有,則需好好注意及治療。


 


二、照顧上的注意事項:
1.
三個月內的嬰幼兒勿獨自趴睡。
2.
寶寶的鼻塞要注意解除。
3.
寶寶的房間空氣要流通。
4.
易吐溢奶的幼兒要餐多量少的餵食。
5.
每次餵食後要拍背排氣,以防吐奶吸嗆。
6.
勿使寶寶周圍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
7.
寶寶衣著宜寬鬆,勿防礙胸腹部呼吸的擴張。
8.
寶寶仰睡時,後頭部勿墊枕,以免屈折頸部的呼吸道


   (宜墊於頸肩處)
9.
勿睡過軟的床墊,以免頭臉部深陷影響口鼻呼吸。
10.
屋內勿有香煙味,因會刺激寶寶引致呼吸困難。
11.
寶寶最好以母乳餵食。
12.
寶寶稍有問題時應及早求醫,切勿耽隔。


 


三、及時發現危險:


許多嬰兒猝死症是難以預防的,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


希望在生命即將失去的當兒(呼吸或心跳減緩時),能及時


得知,以免寶寶因缺氧過久而死亡,或造成重大腦部缺氧


的傷害。



現在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以及大家對嬰兒猝死症的更多


了解,所以對於具有高危險性的寶寶,父母可以選擇


在家中裝置一些簡便的呼吸或心跳的監視器,來幫助


24小時監視及彌補父母人力時間及經驗之不足並能


舒緩壓力,萬一寶寶呼吸或心跳變慢時可及早發出警訊


以便處理。


光憑肉眼是很難觀測到小嬰兒的呼吸及心跳頻率的,


因為絕大多數的寶寶都被包裹的很緊,而且大都是在夜晚


大人也在安睡的狀態中發生的。



熟練嬰兒急救技術:


處理不呼吸的嬰幼兒是分秒必爭的,


大腦缺氧程度與時間有直接關係,


因為通常發現時再轉送醫院急救絕對是緩不濟急,


故父母平日即應熟練嬰兒急救技術,


如口對口人工呼吸及胸部心臟按摩,(CPR)


以備萬一時可於現場急速應用。


 


如果寶寶是給保母帶,父母可以找個時間向保母人員學習


1 CPR 急救


2)呼叫道阻塞急救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2011.04.28




 
一位三歲多的小妹妹,初至門診時,身高只有80公分,相較於同年齡的童,足足相差了約20公分,經過林口長庚兒童內分泌科羅福松醫師的檢查後,診斷為因腦下垂體發育不良,而導致身高發育遲緩,在生長激素幫助下,現在已十二歲的她,生長到152公分。羅福松醫師表示,相信在積極治療下,能幫助小女孩持續成長至理想的身高。

人體的腦下垂體會分泌多種荷爾蒙,以調節身體中的各項代謝,生長激素就是其中之一,生長激素可以促進組織生長。若孩童缺乏生長激素,又無適時地接受適當的治療,就無法正常發育,身高、體重將增加得很遲緩。但是,如果能在早期就開始接受生長激素補充治療,成年後仍有機會生長到一般成人身高的正常範圍。      

影響孩童生長發育遲緩與矮小的原因有許多,其中包含遺傳因素、體質性生長遲緩、生長激素缺乏等,甚至飲食、睡眠、運動都會間接影響孩童生長高度。羅福松醫師表示,評估兒童生長遲緩的方式包含生長曲線圖、驗血、骨齡檢測等,普遍來說,學齡後孩子若一年身高長不到5公分者,就必須接受檢查,查出原因並尋求適當的治療。

羅福松醫師表示,注射生長激素是其中一種治療方式,幫助孩童因腦下垂體發育不良所造成的生長停頓,但仍需把握孩子自出生至青春期開始之前的「增高黃金期」。一般而言,從出生到青春期前都是增高黃金期,孩童時期主要是由營養的攝取、及生長激素控制孩童身高發展。女性青春期平均在11歲,男性在12歲時發生,此階段的成長主要是由性荷爾蒙及生長激素主導。

身高是測量孩童健康成長的指標之一。在孩童生長階段,身材矮小的孩童可能是生長激素不足等疾病造成的,若真是疾病影響發育,那及早發現還有辦法治療,一旦錯過孩子的發育期,那麼理想身高就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新聞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產後護理之家護理師 鄭亘妤】


常見4-5個月大的寶寶常有厭奶現象,媽媽雖心急,卻不之如何應對,反而勉強寶寶吃奶,或者錯將米麥粉加入奶瓶中當成副食品。十之八九的媽媽,並不知到副食品餵食的定義是在提供寶寶咀嚼訓練,因此應使用湯匙哺餵才是正確的做法。


寶寶副食品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作為斷奶食物,讓其他食物替代將失去的母乳,並訓練吞嚥能力;二方面是積極的補充4-6個月大寶寶在熱量、鐵、維生素及其他可能缺乏的稀有元素。至於給予副食品的時間則建議在4-6個月間給予,而不要晚於6個月。重要的是,副食品不要加入奶瓶中,而應由湯匙給予。


添加副食品要從少量開始,每次只單獨選擇一種吃,適應後再吃另一種,如沒有不適的反應,則可以混合吃,或以各類食物輪流餵食。水果要選果皮容易處理,且農業污染及病原感染機會少者;蛋、魚、肉、肝要新鮮且煮熟,並對食器消毒及食物之保存要多加小心。食材選購儘量以天然食物為主;如真的沒有時間調製副食品,可使用罐裝嬰兒食品,但要注意保存時效,成人罐頭食品口味太重,不可給嬰兒吃。若不確定寶寶是否可開始吃副食品,可先請教醫護人員才開始添加。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報張瑞幸/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在健兒門診中常常發現,寶寶4~5個月大以前乖乖吃奶,體重增加得很好,但在4~5個月大以後,狀況就比較多了。厭奶、不知該如何添加副食品、準備了副食品但孩子又不捧場,都是爸媽常遇到的問題。


 


什麼時候該開始吃副食品


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沒有充足的母乳時,就需輔以嬰兒配方。當孩子超過6個月大時,除了母奶或嬰兒配方外,副食品的給予就應開始,而且要漸漸增加數量與種類。


主要是因為嬰兒在6個月大以後,需要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另外,副食品的餵食也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心理社會發展。


 


什麼才是好的副食品


好的副食品必須富含熱量、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尤其是鐵質、維生素AC、葉酸、鋅以及鈣等,以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至於寶寶6個月大時可以給他吃哪些副食品呢?通常可先給予嬰兒穀粉(先從米粉開始),將米粉加水、母乳或配方奶攪拌成糊狀以小湯匙餵給寶寶,一開始一天給一小匙,而後逐步增量。另外,新鮮蔬果汁、果泥也是小寶寶適合的副食品。


到了小寶寶7~8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餵食稀飯,由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一次半碗,一天兩次,可在稀飯中逐漸加入蔬菜、肉類、魚等,蛋黃、豆腐也是可選擇的食物。


到了9~12個月大時,稀飯一次可增加到一碗,10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可以吃全蛋,所以這時也可以開始給寶寶吃蒸蛋。另外,除了流質、半流質、半固體的食物外,也可以開始給寶寶一些固體食物,如不會太硬的水果丁塊等。


 


製作和餵哺副食品注意事項


製作副食品以新鮮簡單為原則,讓寶寶吃新鮮食物的原味才是正確的做法。不需要加糖、鹽等調味品,如此不但符合健康原則,也讓寶寶養成吃清淡食物的習慣。


餵寶寶吃副食品要用湯匙哺餵,如此可訓練寶寶的咀嚼吞嚥能力,千萬不要把糊泥狀的食物加到奶瓶裡讓寶寶吸。餵食的時間宜在寶寶有點餓時,比較會有進食的欲望。


有時一開始小寶寶會用舌頭把食物推出來,不想吃進去,這時不要強迫他吃,可以隔天再試試看,反覆地嘗試,慢慢的孩子就會接受。千萬不要心急把用餐變成不愉快又令寶寶有壓力的一件事,這樣反而容易失敗。


而且,在嘗試一種新食物時,要注意孩子後續有沒有腹瀉、長疹子等不適應的狀況,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應先停止這種會讓寶寶不舒服的食物。


 


餵寶寶吃副食品是一件重要且影響孩子成長健康的事,一直只以奶瓶餵食會導致營養不足,以及咀嚼吞嚥功能不良。有些父母看到嬰兒對大人桌上的美食有興趣,就讓孩子吃些又油又鹹或含糖的食物,這樣不但增加腸胃及腎臟的負擔,還會養成吃重口味的習慣,影響一生的健康。


所以,爸爸媽媽們該多花些心思為小寶寶準備營養好吃又健康的副食品,這可是為人父母不能忽視的一件任務哦!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餵寶寶喝奶時,盡量找有扶手的椅子,扶手高度以媽媽雙肩自然下垂時,手肘碰得到最適當。(照片提供/陳文郁)
                              
▲錯誤的姿勢,媽媽脖子前的肌肉勿過度用力,要收下巴自然後縮,以免脖子痠痛。(照片提供/陳文郁)
                             
▲正確抱小孩的姿勢為雙肩自然下垂,不要聳肩;可以用肚子拖住小寶貝部分重量。(照片提供/陳文郁)

                                                                文/陳文郁


家裡的小寶貝總讓人想要給予更多的關愛與疼惜。但隨著小寶貝一天天長大,原本可愛的小寶貝不知不覺變成媽媽們沉重的甜蜜負擔。


其實,正確的抱小孩姿勢可以減少肌肉痠痛,提升親子互動的品質。照顧寶貝之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不要讓肌肉痠痛降低對寶寶的愛護。


◎正確抱小孩的姿勢有以下幾點:


●雙肩自然下垂,不要聳肩。


●盡量使用上臂,例如:二頭肌的大肌肉,減少手腕與手掌小肌肉的用力。


●可以讓小寶貝靠在媽媽的肚子上,用肚子托住小寶貝的部分重量。


●媽媽切勿過度使用脖子前方的肌肉,應收下巴,自然後縮,以免脖子痠痛。


此外,小寶貝喝奶時,媽媽的姿勢不良也容易造成痠痛。因此餵小寶寶喝奶時,應盡量找有扶手的椅子,扶手的高度以媽媽的雙肩自然下垂時,手肘碰得到最適當。


讓小寶貝的頭放鬆躺在媽媽的手臂內,雙肩放鬆;持奶瓶的手肘放在身旁,手腕放鬆輕靠在小寶貝身上;下巴自然內收,以免造成後頸痠痛。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健康 黃柔柔/台北報導】2011.04.15



家裡頭的心肝小寶貝感冒、發燒了,該怎麼辦?如果你的第一反應也是趕快找醫師打一針特效退燒藥,當心賠上的可能會是孩子未來的抵抗力!中醫師李深浦提醒,治療小兒感冒、小兒發燒千萬別貪圖馬上見效,藥效過強,反倒容易讓小孩子的免疫力、抵抗力不足,一再反覆感冒不斷。


九歲的小明堪稱是父母最放心不下的心肝寶貝,只要同校班級上一有同學感冒、發燒,小明絕對是下一個被傳染掛病號的人,更別提天氣只要一變化,每天上下學就得口罩不離身,一天到晚得洗手預防。


 


這種反覆易感冒的小病號最近越來越常見,照道理來講,感冒一次經過治療後就應該要恢復健康的體質,但事實卻相反,很多小孩子偏偏每次治療後卻越來越不健康,十天半個月就又感冒一次。問題出在哪?李深浦認為出在父母求治心切的錯誤心態。他說,很多父母都捨不得看自己的孩子感冒、發燒,一出現症狀, 巴不得 醫師用的藥越強、越有效越好,最好症狀馬上消失不見,一個勁兒的要求醫師下重手,反倒揠苗助長,讓小孩子不易自體產生免疫力。


不管是西醫很多的消炎藥、抗生素或中醫退火用的石膏、黃連,這些藥在中醫看來都屬於涼性的藥,在殺病毒的同時也破壞了胃腸裡的酵素,導致體內產生的熱量下降,體氣不夠,免疫力、抵抗力都隨之下降。


 


其實小孩子感冒、發燒,本身就是一種跟病毒、溫差、環境彼此協調適應的過程,治療要做的不用多,只要幫助孩子有足夠營養、增加體內的元氣,經由一次又一次感冒痊癒的過程,小孩子才能自然產生抵抗力,不再這麼容易感冒。


相反的,如果一看到小孩子發燒、喉嚨發炎,父母親就搶著灌消炎藥、殺菌藥,雖然第一時間,小孩子流了一身汗之後可以馬上退燒,但身體卻因此虛弱,持續這種治療模式長久下來,反倒會喪失自然的抵抗力,變成常常在感冒、常常在發燒,甚至變成過敏或氣喘,必須仰賴類固醇。


 


中醫治療這類容易感染感冒、容易過敏的小孩子,不講求馬上好,反而著重在增加孩子本身的抵抗力,畢竟孩子的身體不是戰場,沒必要跟細菌、病毒廝殺個你死我活,反而打亂身體原本的元氣,得不償失。有抵抗力的人海闊天空、沒抵抗力的人寸步難行,培養好底子,孩子未來才有本錢應付更多危險的疾病。


如果小孩子一吃藥後就臉色蒼白、皮膚變澀沒有光澤,李深浦指出,這藥肯定對身體有害,雖然眼前的感冒症狀痊癒了,卻會讓胃腸產生熱量的來源降低,免疫力、抵抗力變差,不如利用可以增強肝陽和胃腸的中醫藥來慢慢調養,從根源下手,才是解決之道。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焜隆主任特別指出,一般新生兒最易令父母擔憂的莫過於營養的給予及一般






































隨著春暖、夏暑、秋涼、冬各個時令的更換,新手爸媽們要為初生Baby準備的用品、注意事項、照顧方式亦有所不同。


對於不同季節出生的寶寶所給予的照顧方法有何差異?父母面對氣候的變化又該具備那些因應對策呢?請看本文您的建議


每個寶寶的誕生均代表著一個新生命的延續,更是父母親握在手中的心肝寶貝。為人父母者無不盡全力照顧襁褓中的小寶寶,然而對一些新手爸媽而言,「照顧新生兒」這件事往往令他們舉足無措、困擾不已。


由於新生娃娃有其正常的生理表徵,爸媽們只要仔細觀察寶寶的生理現象,隨時給予關愛,且注意平日的餵食及清潔工夫,相信您定能將寶寶「料理」服服貼貼。


 



1.認識寶寶的生理狀況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 任洪焜隆 醫師告訴新手爸媽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念--一般而言,新生兒比大約一二歲左右的幼兒不容易生病,其原因乃是由於六個月以下的新生兒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因容易罹患各種傳染疾病,反倒是腸胃疾病及一般的皮膚護理較令人擔憂。


大致說來,新生兒因為消化能力未臻成熟,對脂肪和糖份的吸收能力較差,其腸胃的蠕動雖快,但所能用以消化吸收的時間卻相對的縮短,所以嬰兒每天排便的次數較多,糞便多不成型,此現象會維持數月之久,家長們可別誤以為是腹瀉。


此外,如果用母乳哺餵寶寶,其糞便會顯得較稀且多呈黃色;而若以配方奶粉哺餵寶寶,則糞便較濃,頻色也因配方內含鐵多寡而異,一般呈灰色或綠色。


吐奶亦為新生兒常發生的生理現象,這是因為嬰兒的胃賁門尚未發育成熟之故,當然,判定寶寶吐奶是否屬於正常?最好的方法便是細心觀察其生長和發育是否偏離常軌,或由醫師診斷。


 



2.營養衛生為照顧重點



洪焜隆主任特別指出,一般新生兒最易令父母擔憂的莫過於營養的給予及一般的皮膚護理。新生兒的營養來源最重要的就是母乳,尤其是初乳提供了嬰兒防禦病原侵襲的能力,但如果由於某些特殊情況下,無法用母乳哺育,則可以嬰兒配方奶粉取代。


在餵食重點上,早產兒每兩小時須餵食一次,而足月的嬰兒餵食間隔可每三~四小時一次,但須注意的是,絕大部份的寶寶,餵食的間隔及次數都有規律性,家長們不必硬性規定。


在皮膚護理方面,因為嬰兒的皮膚防禦及保護能力較差,所以比較容易受感染。尤其在炎熱的夏天裡,新生兒的皮膚更容易受出汗及濕熱的影響,而引發各種皮膚疾病,父母必須特別注意寶寶的清潔和衛生,才能避免寶寶的皮膚受到傷害。台北長庚醫院嬰兒室護理長爻秀珍指出,中國人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十分害怕嬰兒受涼感冒,大都把寶寶捆得密密實實的,因而導致寶寶的皮膚容易產生汗疹。其實,為嬰兒添加衣物可比照大人的穿著標準即成。


林秀珍護理長更進一步表示,目前一般家庭大部份有完善的空調設備,在照顧嬰兒上,可把室內溫度調至最適合寶寶的溫度(即為攝氏25度至26度),就可避免因天氣過冷或過熱對寶寶造成的傷害。


 



3.食衣住行樣樣具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談到新生兒照顧方法之前,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該為寶寶準備哪些日常用品?林秀珍護理長以食、衣、住、行四大類醒各位手爸媽們應為小寶寶準備的一般民生用品。



          1.食  :



奶嘴、奶瓶、消毒鍋是最基本的配備。由於嬰兒大約四小時喝一次奶,故須準備5~6支奶瓶;此外,為訓練新生嬰兒的吸沇能力,安撫奶嘴也成了必需品,別忘了,奶粉更是不可或缺的。



    2.衣:



紗布衣、棉質衣服、外出服、包巾、包被、手套、腳套....等均缺一不可,也因為寶寶易有吐奶情形發生,多為新生娃娃準備幾件衣服則屬必然,而紙尿布更是須為寶寶準備的消耗品。



          3.住:



床墊、被單、枕頭....等為必備之寢具用品。父母在為寶寶選擇枕頭時,須注意枕頭不可太過柔軟,以免造成寶寶窒息的憾事。天氣較冷時,則可再添購小睡袋,以供寶寶不時之需。



          4.行:



學步車、背袋、汽實安全坐椅......等均為寶寶「利」於行的最佳工具。





在粗略了解新生兒的照顧要領之後,我們將特別針對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不同,提醒各位家長在照顧及教養上該注意的各類事項。


 



4.天娃娃




















個性論:



 



春天予人暖洋洋的感覺,到處可見萌發的新芽,也許是受到充滿暖意的氣候影響,春天誕生的寶寶總給人相當溫和的印象。根據研究命理學多年的 連樺 老師表示,從命理學來看,縱使無法那麼明確地區分四季寶寶的個性,然而,在春天誕生的嬰兒,其個性的確具有溫柔性的趨向,經常維持笑臉,非常討人喜愛。


 



衣著論:



 



由寒轉暖的氣候裡,父母在為寶寶準備衣物時,除了須著重美觀性之也別忘了要了解其功能效用。為寶寶準備棉質的薄上衣是必需的;此外,在選擇重點上,以寶寶的身高、體重為考量的因素遠比年齡來得重要,除了以棉質為主外,亦要注重其伸縮性,款式宜簡單,不應有太多累贅的裝飾物。當然,合身、保暖更是選購衣物上不可不列入考慮的要項。


美觀上,在春暖花開的氣溫籠罩下,家長不妨為寶寶選擇較具暖意色彩的衣著,如:粉紅、粉綠、粉藍、米黃......等象徵春天氣息的顏色,讓孩子穿得舒適,別人也看得舒服。


 



照顧重點:



 



由於春天的氣候宜人,爸媽在照料新生兒時也較得心應手,此時,家長們須注意的為腸胃道的照顧及麻疹護理。 洪焜隆 醫師表示,在春季寶寶最易罹患的疾病有:細支氣管炎、肺炎、結膜炎、胃腸炎、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而春季流行的胃腸炎則以病毒性的侵害型態為主,其症狀為急性嘔吐、水樣狀大便,並伴隨著發燒,一般而言,約四~本天左右就可漸漸痊癒,父母在平日的照顧上,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清潔、衛生,奶瓶、食具固然要煮沸,但照顧者的雙手衛生亦不容忽視,不論在沖泡奶粉、準備食物或更換尿布、清洗穢物時,一定要記得洗手。


洪焜隆 醫師更提醒家長在初春季節,另一種寶寶易患的疾病為麻疹,由於疹的初期症狀與感冒極為相似,故家長們可要仔細觀察。麻疹最初會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現象,在二天之後身體各部位就會開始出現疹子,一直持續到四~五天後始漸漸消退。父母在照料方面,最基本的是須按 時服用 醫師開的用藥,且注意衣服不可穿得太緊密,並保持空氣流通,也因為麻疹病兒的眼睛會怕光,因此室內光線宜柔和,若寶寶眼睛有分泌物,則可使用溫熱生理水擦拭。另外,保持寶寶身體清潔也不可忽視的重要項目。


 





5.夏天娃娃




















個性論:



 



豔陽高照是台灣典型的夏日風情, 連樺 老師表示,夏天誕生的寶寶當然就易比其他季節來得活潑、熱情,屬於不拘小節型的豪放本色。這些樂觀、積極的太陽之子,其人際關係相當良好,讓父母極為放心。


 



衣著論:



 



夏裝穿著重點為輕、薄、軟、透風、排汗五大要領,就透風性而言,宜選擇寬鬆的衣物,以避免過於緊身而影響血液循環,或因散熱不,易而吏汗液黏在皮膚上導致汗疹;就透風性而言,可選擇絲綢類、麻紗製品或100%棉製品。


此外,在孩子易出汗的夏季中,父母可要勤於換洗寶寶的衣物,否則汗中的鹽份、污垢就會附著在皮膚上,皮膚病自然會「找上門」。


 



照顧重點:



 



炎熱的夏季中,蚊子是不可避免的「不速之客」,又因蚊子為許多傳染病如:登革熱、日本腦炎......等的媒介,因此防蚊的工作則相當重要。注意居家環境、平日多打掃庭園、陽台,家中儘量不要種植花草、飼養寵物均可降低蚊蟲滋生的機會。另外,建議家中不妨裝上紗門、紗窗,同時,寶寶的睡床最好也加上蚊帳,以防上蚊蟲侵害。使用蚊香、捕蚊燈、殺蟲劑亦可達到除蚊的功效,然而在噴灑殺蟲劑時,須注意不可讓寶寶在場。


最佳的消暑良方
新生兒的汗腺尚未發育完全,因而排汗功能不佳,再加上天氣過熱,寶寶很容易產生汗疹,此時,,待在冷氣房中就成了最佳的消暑良方。但是吹冷氣時,須注意冷氣出風口不可正對著寶寶,且為免室內空氣過於乾燥,可放一盆水,如果在適溫的冷氣房中,寶寶毋需添加太多衣物,想要睡覺時,只要加蓋薄被或毛巾被即可。除冷氣之外,電風扇也同樣具有「消暑」的功用,但亦須注意不可正著寶寶直吹。


皮膚護理為首要之務
夏天可說是皮膚病的好發季節,洪焜隆主任指出,一般寶寶最常見的皮膚問題為痱子及尿布疹。痱子是因排熱不佳所引起,容易產生在臉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預防長痱子的方法是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尤其特別注意不要讓孩子處在忽冷忽熱的場所。對於已長痱子的孩子而言,又該如何做好護理工夫呢?注重清潔、改善空調、保持局部乾燥是絕佳措施。


尿布疹更是令父母們傷透腦筋的寶寶皮膚病。其實,勤換尿布、保持局部乾燥是預防尿布疹的不二法門。林秀珍護理長表示,最恰當的換尿布時機為餵奶前後及寶寶哭鬧、不適時,即使在夜晚需要時,父母最好也能起來為寶寶換尿片,而在換尿片,發現寶寶有解便時,最好幫寶寶清洗「小屁屁」,家長只須以清水沖洗或用濕紙巾擦拭即可。在選購濕紙巾時,須注意觀察是否有添加香料,為免寶寶的皮膚受刺激,添加香料的濕紙巾還是少用為妙。


 





6.天娃娃




















個性論:



 



以柔順、乖巧、細膩來形容在秋天誕生寶寶的個性可謂恰如其分。據 連樺 老師指出,在氣候稍涼,略顯蕭瑟的秋天出生的小娃兒擁有著十分感性的性格,其心思較細密,較會察言觀色,也因為考慮的範圍大,凡事總是小心謹慎,因此,這個季節出生的寶寶有著較平穩的個性。


 



衣著論:



 



秋天嬰兒內衣的選購重點是,儘可能選擇不刺激肌膚、無凸線的棉質內衣,若有摺痕接觸到肌膚,則在穿著之前應將其拆除,且以耐洗的縫製品為佳。


為因應季節變化,家長們可為寶寶準備件較薄的短外套,而無論是搭配的短上衣或必備的嬰兒服基本款都不宜一次購買太多,此乃由於新生兒生長速度相當快,在寶寶出生後再配合個別成長狀況添購才是明智之舉。


 



照顧重點:



 



流行性感冒為天氣轉涼之後,寶寶所要面對的最大敵人,因而秋天寶寶的照顧重點擺在如何預防及護理受感冒侵害上。


洪焜隆 醫師指出,典型的感冒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打噴涕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另外,有時會發燒、眼睛分泌物增加,或伴隨厭食、嘔吐、腹瀉等症狀。雖然是小小的感冒,但對新生兒而言卻不可等閒視之,因為它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 洪焜隆 醫師亦強調,感冒中的父母,在照顧幼兒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以避免傳染給寶寶,建議在照顧寶寶時要勤加洗手,並且避免過度親暱的行為,因為對大人們而言的「小感冒」,寶寶卻可能是莫大的威脅。


另外,天氣的驟變亦可能導致某些新生兒產生非過敏性(內因性)氣喘,對於罹患氣喘寶寶,父母須避免讓寶寶接觸會引起過敏的刺激物,並且依醫師指示適當的使用藥物,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改善生活環境,平常注意規律的起居生活、適當的運動,以及保持寶寶身心情緒的平靜。


 





7.天娃娃




















個性論:



 



受到寒冷冬天的影響,人大多較懶得動, 連樺 老師說,冬天寶寶不慍不火、敦厚沈靜、內斂的個性,就符合寒冬的本質,成熟、懂事可是冬天寶寶最令父母放心的本事,然較沈漠的個性可得靠父母多費心思,循循善誘才能引導寶寶說出「內心話」。


 



衣著論:



 



不可置疑地,為冬天誕生寶寶準備的衣物往往要較大費周章,因為天氣較寒冷,一些較厚重的衣物,如:毛衣、外套、帽子....等就「紛紛出籠」了。在選擇汗衫上,除了為方便寶寶穿脫,樣式以按扣套頭為主之外,為配合季節的需要,應選擇七分袖;三個月後的寶寶外出時,為防止寶寶受涼,可為寶寶穿上斗蓬,而選購重點著重於質料宜柔軟、舒適易抱。在購買帽子上,則應考慮質料佳、款式簡單,因太複雜的設計或飾品,反而容易造成寶寶的損傷。


襪子、手套亦是不可或缺的冬季物品,此外,在寒冬來襲時,可為寶寶穿上連身罩衣以禦寒,其設計多為下開按扣式。但如果您呆板地認為,天氣冷,寶寶須從裡到外套上層層的衣服,包裹的像粽子一般才能保暖,那就大錯特錯了!林秀珍護理長表示,就算在冬天中,寶寶亦不宜穿著厚重的衣物,睡覺時以棉被、毛毯來取暖即可。或許新手爸媽會因不知寶寶該穿多少衣服才夠而困擾。


 














林秀珍護理長提供以下幾種方法供父母參考:



 1.看寶寶的臉是否會因太熱而漲紅;太冷而蒼白。



 2.以手探入衣服內,看寶寶是否有流汗的現象。



 3.寶寶是否會因不舒服而哭鬧不休。



 4.觸摸寶寶的皮膚是否溫暖。



 



照顧重點:



 



洪焜隆 醫師表示,由於台灣冬季常吹東北季風,隨著一波波寒流的侵襲,氣溫極易變化,早晚溫差很大,如何掌握寶寶的健康狀況,讓他們度過健康、快樂的冬天,乃是為人父母者極為重要的課題。一般冬天常見的疾病為急性細支氣管炎、水痘、流行性感冒、輪狀病毒腸胃炎,而又以輪狀病毒腸胃炎最常出現在嬰兒時期。


輪狀病毒腸胃炎是經由糞便、呼吸道、口腔傳染,擴散速度非度快,因此每年冬季幾乎都會流行,家長們切不可忽視。當寶寶感染此病時,會出現嘔吐、腹瀉、頻繁且大量的稀水便等症狀,有時亦可能出現發燒及感冒症狀,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處理,很容易造成寶寶嚴重的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現象。


在照顧上, 洪焜隆 醫師表示,剛發病時,必須讓其整個腸胃得到適當的休息,故須暫時禁,食且在六~八小時內給予口服電解質溶液,在病情較穩定之後,始可餵食稀釋的奶粉,或最好改用不含乳糖的醫瀉奶粉配方,以減少腸子的刺激,讓受損的黏膜早日康復。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家中有人罹患此腸炎,要儘快與寶寶隔離,凡事預防總勝於治療,不是嗎?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嗝是嬰兒期一種常見的症狀,這主要是剛出生 一兩 個月的孩子,神經發育尚不完善導致的。當他們受到輕微刺激,如吸入冷 空氣,吸奶太快、太急時,膈肌就會突然收縮痙攣,引起快速吸氣,出現打嗝現象。有的嬰兒打嗝的時間可持續510分鐘,看起來非常痛苦,家長也就變得十分擔心。


其實,打嗝本身對孩子的健康並無任何不良影響,沒必要過分擔心。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神經系統的發育同樣需要一個過程。一般情況,孩子3個月後,打嗝現象會自然好轉。


一旦嬰兒出現打嗝,可如下處理:


1.先將嬰兒抱起來,輕輕拍他的背部,然後喂一點奶或溫開水。


2.將嬰兒抱起,用一隻手的食指指尖在嬰兒的嘴邊或耳邊輕輕地撓,一般到嬰兒發出哭聲,打嗝即會自然消失。這是因為嘴邊的神經比較敏感,撓癢可以使神經放鬆,打嗝也就消失了。


3.將嬰兒抱起,刺激足底使其啼哭,也能終止膈肌的突然收縮。


4.不要在嬰兒哭得很凶時餵奶,防止因為嬰兒吃得太急將大量空氣吞入胃內,引發打嗝。注意餵奶的溫度和加強腹部保暖也是避免嬰兒打嗝的措施之一。


嗆奶如何處理


嗆奶是正常的,新生兒沒有不嗆的。但是只要正確的處理就會好些,不僅讓寶寶不那麼難受,也會讓媽咪們少一些擔心!


首先,奶嘴要用最小的,不要等到寶寶已經很餓了在喂,那樣寶寶太急容易嗆到。判斷是否餓可以用手指輕點寶寶的嘴邊,如果寶寶在尋找那就證明餓了,沒 有就可以等等了。然後,奶的溫度要在367度左右,太熱容易燙到寶寶而導致嗆奶。奶的溫度可以用手腕的內側試,以不燙手為准。最後,當寶寶吃完奶後,要將寶寶面向懷裏抱住,豎起從上至下輕拍寶寶的後背,當聽到奶咯後在抱5分鐘左右再躺下,如沒有聽到,那就這樣抱著輕拍半小時左右在躺下就行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新生兒喉嚨沒有發育好造成的,要補鈣.如果喝母乳的話.媽媽不防補些鈣,寶寶也能吸收到.因為我家也是這樣的.我的寶寶現在100 天了。也沒有這樣的情況了. 嗆奶時馬上抱起,或讓寶寶側臥。另外,當寶寶吃完奶後,要將寶寶頭搭在媽媽肩上,輕拍寶寶的後背,當聽到奶咯後過一會再躺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桔子: 桔子雖然營養豐富,但含有葉紅素,吃得過多,容易產生葉紅素皮膚病、腹痛腹瀉,甚至引起骨病。故兒童吃桔子一天不宜多於中等大小的4個。


 2、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而排出體外。兒童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和鋅,如果體內缺乏鈣和鋅,不僅可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3、雞蛋: 雞蛋雖然是營養成分比較全面的食品,但若吃的過多,會增加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還能增加胃腸、肝腎的負擔,引起功能失調。故兒童吃雞蛋每天不宜超過3個。


 4、濃茶: 濃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體內遇鐵便生成鞣酸鐵,難以被人體吸收,容易造成人體缺鐵。兒童缺鐵不僅會發生貧,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5、果凍: 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人價值,卻有一定毒性,吃多或常吃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健康。


6、鹹魚: 各種鹹魚都含有大量的 二甲 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體後,會轉化為致癌性很強的 二甲 基亞硝胺。研究表明,在10歲前經常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鹹魚。


 7、泡泡糖: 泡泡糖中的增塑劑含有微毒,其代謝物苯酚也對人體害。再者,兒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衛生,容易造成胃腸道疾病。


8、糖精: 目前,兒童食用帶甜味的食品和飲料,很多加入了糖。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引起血液、心臟、肺、末梢神經疾,損害胃、腎、膽、膀胱等臟器。因此我國規定在病人和兒童食品不得使用糖精。


9、豆類: 豆類含有一種能致甲狀腺腫的因數,可促使甲狀腺素排出體外,結果體內甲狀腺素缺乏,機體為適應這一需要使甲狀腺體積大。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日期更易受害,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豆類物。


 10、人參: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人參食品,如人參糖果、人參麥精、人參奶粉、人參餅乾以及人參蜂王漿等等。人參有促進性激素的作用,兒童食用人參會導致性早熟,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


11、罐頭: 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有微量毒性,對成人影響不大,對正在發育時期的兒童卻很大影響,不僅會損害身體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故兒童不宜多吃罐。


12、爆米花: 爆米花含鉛量很高,鉛進入人體拊損害神經、消化統和造血功能。兒童對鉛解毒功能弱,常吃多吃爆米花極易發生慢鉛中毒,造成食欲下降、腹瀉、煩燥、牙齦發紫以及生長發育改組現象。


 13、速食麵: 速食麵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劑等,常或多吃容易造成兒童營養失調、影響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14、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飽合脂肪酸,兒童吃多了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鹼,影響肝細胞的功能,還能造成因津虧而引起的兒童乾燥症。


15、可樂飲料: 可樂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由於兒童各組織器官尚發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會更大一些,所以兒童不要喝可樂飲料。


16、動物脂肪: 兒童常吃或多吃動物脂肪,不僅會造成肥胖,還影響鈣的吸收利用,日久容易造成缺鈣而引起疾病。


17、烤羊肉串: 羊肉串等火烤、煙熏食品,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20-苯胺和3.4苯並芘等強致癌物,兒童常吃或多吃這些焦化食品,致癌物質可在體內積蓄而使成年後易發生癌症。


18、巧克力: 兒童食用巧克力過多,會使中樞神經處於異常興奮態,產生焦慮不安、肌肉抽搐、心跳加快,影響食欲。


 19、食鹽: 兒童食鹽每日不應超過5,如果食鹽很多,成年後就容易發生高血壓、冠心病、胃癌等疾病。


20、豬肝: 豬肝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兒童常吃或多吃豬肝,會使體內膽固醇含量升高,成年後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早療評估中心醫師  何淑賢

口腔期的孩子,需要被滿足的不只生理需求,還有心理需求,尤其是依附關係的建立,更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情緒、社會發展的品質,有父母的真愛,將不致產生發展障礙!
依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將0~18個月定為「口腔期(oral stage)」,而這個階段首重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係,如不能順利進展,在後續發展將易出現過與不及的「偏差」行為。
雖然口腔期未能得到滿足,長大後會在遭到挫折時出現大吃大喝、吃手指、喋喋不休等行為,因未進行大規模實驗而無法證實;但安全感不足導致焦慮、對人缺乏信任卻是有其依據。


















成長充滿變化‧教養適度微調

對孩子而言,0~18個月是變化最大的一個階段,從躺著、翻身、坐、爬行、站立到走路;與大人互動、溝通的方式,從哭聲到慢慢學習用其他非語言方式,再到多能說出單字,這樣從被動到主動的變化又大又快,需求自然也有所不同,已經不只是媽媽單純希望「快快吃,快快長大」所能滿足的,建議父母照顧兒女時,隨著不同的成長階段,「微調」自身的教養方式,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總以為正值口腔期的孩子,喝奶喝到飽、尿布濕了馬上換,即可滿足孩子的需求,事實上,孩子的需求決不只是如此,敏感的父母即使從些微變化也感受到寶寶的「成長」,如2~3個月大的寶寶,已會開始注視自己的手腳,很快地進展到又吃又玩,吃手的方式也從整個拳頭放進嘴內,到只吃他覺得最喜歡的那根手指頭,這不只是動作發展的演進而已,也是他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及向外探索世界的開始,還有更重要的是,吃手具有自我安撫的效果,爸媽一定看過孩子吃手時,那付享受的神情比起喝ㄋㄟ ㄋㄟ時的滿足,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尊重階段性發展

不過,父母擔心的往往是寶寶吃手會有不良影響,如吃進病菌引起感染、吃手會影響齒列的生長等,但是,年紀小的寶寶成長環境多在家中,與病菌的接觸有限,病菌通常是大人自外面帶進來,只要大人回家後洗手並換下外出衣物,同時常常為寶寶擦乾淨手,就能減少病菌影響寶寶健康的機會。至於吃手吃到齒列不正或手指變形,大多是發生少數長期持續吃手的孩子,對於大部分的孩子,吃手只是短暫的必經發展,若發現孩子較長時間在吃手,請給予適當引導,轉移其注意力,讓孩子愛上與父母的互動,他自然覺得吃手沒什麼意思。甚至本來是習慣把所有拿到的東西都放進嘴巴,也因為學會操弄玩具的方式,覺得更好玩而不再動輒往嘴巴塞東西。若孩子是因為長牙不舒服而頻繁咬東西,可給予固齒器或適當的玩具,以減緩長牙的不舒服。

父母要為孩子布置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移除具有危險性質的物品,才能讓他盡情探索、學習,如果讓孩子處處受限,不能吃手、不能把東西放進嘴巴,什麼都不能的情況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未能在口腔期中順利發展的他,對未來的身心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呢?


















個案分享

媽媽照書養‧忽視實際需求



心妍第一次當媽媽,努力學習照顧孩子的她,只要碰上教養問題,最喜歡從書中找答案,因為她相信專家。心妍怕孩子日後不能獨立自主,而遵照書上說的「不能給孩子太多保護」,她要孩子從小過規律生活,因此,每三個小時餵孩子一次奶,剛開始,沒什麼問題,可是,她愈來愈覺得孩子很奇怪,明明餵奶時間到了,卻不見孩子大口喝奶,反而在非餵奶時間,卻見孩子哭哭鬧鬧。

另外,心妍知道要常陪孩子,也辭去高薪工作,全職在家帶孩子,但友人Lulu來訪,卻覺得母子倆僅在喝奶、換尿布有所互動,其他時候,心妍只是陪在孩子身邊,沒有語言的互動,更少了肢體的接觸,生疏的模樣不像是朝夕相處的母子倆。Lulu問心妍,「你有經常陪孩子嗎?」心妍理直氣壯的回答,「我這不就在陪他嗎?」


專家的話非一成不變

原來「照書養」的心妍誤會了「專家」的意思,謹守每三小時喝一次奶的規矩就是規律生活,以為陪孩子就只是陪在身邊就好。在心妍眼中,並沒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如還沒到餵奶時間,孩子餓了想喝ㄋㄟ ㄋㄟ,可是心妍卻堅持時間不到不能餵。如果能依孩子實際的生理狀況調整餵奶時間,就不致讓孩子餓了卻喝不到奶,只好以「哭鬧」表達。至於親子互動,其實是孩子累積經驗的時機,他會從每一次的互動經驗中學習到不同的互動模式,慢慢掌握自己該如何正確表達需求,並被大人適時滿足。

專家的話是原則,但非一成不變,父母必須多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的氣質,也聽聽親朋好友的經驗,在合理範圍內調整、拿捏分寸,這樣,父母不會因為教養「效率」不彰而感到焦慮,孩子也不致因需求總不能被滿足,進而心生焦慮,讓自己愈來愈不知該如何表達才好。


                



                              


                                                                         來源:媽媽寶寶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 ∕  樊乃竺
                           諮        詢 ∕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高千雅
                                    親職教育專家 蔡春美
                          企畫編輯 ∕ 張玉櫻

現代社會,雙薪家庭越來越多了!許多忙於工作的爸媽把孩子托付給祖父母照顧,於是隔代教養的情況也日漸增多!但偶爾可以看到隔代教養的負面新聞報導,面對祖父母不同的教養觀念,也時常讓爸媽不知如何是好?本文請親職教育專家以及心身醫學專家,分析隔代教養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改善方法,使隔代教養成為家庭中的助力!
 
雙薪爸媽SOS!
養完孩子還要養孫子?!

 形成隔代教養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同類型的隔代教養家庭所面對的狀況也不盡相同。現在社會結構改變,雙薪的小家庭比例增加,許多爸媽因忙於工作而無暇照顧孩子;而有些家庭的處境,可能是爸媽身體狀況不好,或精神、情緒上有障礙,或因工作需求,或在獄中服刑等因素,以至於沒有能力照顧小孩。這些情形下,爸媽通常會將小孩托付他人代為照顧,也許是親友、保母或是祖父母,而大部份的爸媽會以祖父母為最優先的考慮,於是隔代教養家庭的比例因此增加。
 
隔代教養的類型
1.全日與部份時間

親職教育專家蔡春美教授將隔代教養家庭分為:(1)部份時間的隔代教養:有些爸媽會將小孩在上班時間托給祖父母照顧,等到下了班再接手接下來的照顧工作,這種形式在雙薪家庭中是最常見。(2)全日的隔代教養:父母本身因個人因素而沒能力照顧孩子,或因屬弱勢家庭必須仰賴祖父母負擔起教養小孩的全部責任。

2.主動與被動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高千雅醫師認為,前述部份時間請祖父母照顧子女的雙薪家庭,是主動、有選擇權地將孩子托付給祖父母;而第二種情況因自身不得已的因素或屬弱勢家庭,必須將孩子托付給祖父母,則屬於被動、沒有選擇權的。

高千雅醫師表示,當隔代教養家庭屬於被動與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是需要教育單位及社政單位的介入與協助,才有辦法解決其中的困難點。所以本篇文章的重點,就針對雙薪家庭下的隔代教養家庭提出一些建議。
 
隔代教養常見的5大問題
1.教養觀的問題
當祖父母教養的觀念跟爸媽不一樣時,往往會造成雙方的困擾。蔡春美教授表示,如果祖父母擁有良好的教養觀念,不但不用擔心隔代教養會有負面影響,祖父母反而能夠成為家庭中支持與協助的角色;最擔心的是祖父母沒有足夠的正確教養觀念,且又難以溝通與改變。

若是爸媽以較嚴厲的口氣糾正祖父母,年紀較大的長輩會承受過多的心理壓力,也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但若祖父母難以溝通,當爸媽發現教養問題卻又無法讓祖父母的教養方式改變,隨著時間越來越久,將造成孩子的行為問題更加難以改善。例如祖父母對孩子的寬容度常比爸媽還要大,因此常顯現過度保護或縱容孩子的情形,當孩子在做錯事被父母責罵時,就找祖父母當靠山,不把爸媽的告誡當作一回事。
 
2.價值觀念差異與文化刺激不足的問題
 祖孫所處的年代大不相同,彼此間形成的價值觀念時常有所差異,容易產生代溝。祖父母常被認為是文化刺激較弱的一群,即使過去擁有教養小孩的豐富經驗,卻不見得能夠給孩子完善的照顧,更別說是給予課業上的指導,或是提供較多的文化刺激。

高千雅醫師在臨床經驗中,常常可以看到因部分祖父母對孩子的文化刺激較弱,而使孩子出現發展遲緩或表現出類似邊緣性智能不足的現象;常見的祖父母與外傭共同照顧孩子的情況下,則造成孩子語言刺激不足,而外傭或祖父母時常幫孩子將大小事都處理好,也造成孩子的獨立自主性較弱。
 
3.語言溝通的問題

由於祖父母與孩子所處年代相隔較久,且所處外在社會環境的不同,可能會使祖孫間產生語言溝通上的問題,而發生無法理解甚至產生意見衝突的局面。
 
4.體力的問題
由於祖父母年紀較大,通常會因為體力較差,無法與孩子一起進行耗體力的活動。
 
5.相關資源網絡的問題
因祖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常處於封閉的狀態下,欠缺有效的支援網絡,特別是孫子女能力的支援與培養方面。高千雅醫師認為,現代有許多祖父母已經開始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也留心讓孩子接觸課業以外的音樂或繪畫等培養才藝的管道,不像從前那樣封閉,但是部分祖父母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教養觀念,認為只要讓孩子溫飽就算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
 
專家建議的解決方法
◎托付前先考量各種條件

高千雅醫師表示,父母在選擇將孩子交由祖父母照顧時,就應該先考量各種條件,考慮祖父母的親職角色可以勝任到何種程度?千萬不要天經地義覺得交給祖父母帶就沒問題。而當父母想減少與祖父母教養觀念間的不一致,也要評估對方有多少能力可以跟自己一致,像是體力上能不能承受、觀念能改善多少等,再決定是繼續將孩子托付給祖父母照顧,或是另尋其他適合的人來照顧更為妥當。
 
◎托付前最好有一段陪伴溝通的時間:
想要減少與祖父母不同的教養觀念而引起的問題,蔡春美教授建議爸媽,如果不得已要長時間托付給祖父母照顧,在托付前,最好有一段陪伴溝通的時間,安排3?4天與祖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這期間每件事情都可以跟祖父母一起經歷,同時向祖父母交代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等,而且也可以看到祖父母帶孩子的狀況,如果發現有不妥的地方或問題就能夠即時互相討論;當然,針對長輩的行為,必須委婉地建議。
 
◎運用一些技巧:
對以上隔代教養家庭較易遇到的問題,高千雅醫師建議,爸媽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來讓祖父母教養照顧的時間比重降低,以及適時提供資源讓祖父母有脈絡可循。例如:將洗澡及餵飯等簡單的工作交由祖父母執行,而爸媽下班之後,就可以接手接下來的照顧時間,陪同孩子一起做作業、說故事給孩子聽等。

另外還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許多祖父母由於體力無法勝任,無法時常帶孩子出去玩或是陪同他們一起遊戲,因此只好陪孩子看電視,但是看太多電視畢竟是不好的,此時父母平時可準備某些適合的影片提供或建議祖父母陪小孩在家觀看,假日再帶孩子出去踏青或跑跑跳跳。並且在孩子可以理解的範圍,解釋為什麼祖父母與父母陪孩子時所從事的活動不一樣。若是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情對他的好壞及先天上的限制,會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父母與祖父母態度的不一致性。
 
隔代教養家庭中,如何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兩代都有責任

蔡春美教授表示,親子關係的培養,是兩代的責任,不論是爸媽還是祖父母,都不能夠只顧著培養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而是要互相體諒與幫助。有的祖父母看到孫子在每次爸媽來接他們時,很快就奔向爸媽懷抱的情景,可能會產生失落感,所以爸媽要注意祖父母的感受,提醒孩子記得跟祖父母說聲謝謝,讓祖父母感到被重視。所謂親子關係是祖父母要幫孩子跟父母親培養好關係,父母親也要幫忙孩子跟祖父母培養好關係。
 
需要投入時間,並顧慮到孩子的需求
高千雅醫師認為,親子關係的培養,不但要投注時間,還要顧慮到孩子的需求。想要改善親子關係,爸媽必須花時間與孩子互動,給予孩子他們需要並且對他們有幫助的,有時候買昂貴的禮物給孩子,或是帶孩子去吃高級的料理,他們並無法分辨其中的價值,對孩子來說,或許去高級餐館還不比陪孩子去戶外踏青更能讓他們快樂滿足呢!尤其在爸媽與祖父母不同的文化刺激差異之下,孩子更能夠感受到誰關心他的需求、誰讓他滿足,這對親子關係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親子關係的培養,不能以大人的標準及方法給予孩子,不是買昂貴的東西給孩子就會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而是要大人們花心思與孩子相處,針對孩子的年齡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不要忘記教養的中心點,是在於養成孩子本身的人格成長!
 
高千雅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
經歷: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現任: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蔡春美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幼稚園評鑑委員、教育部核定幼稚園輔導人員
 


                        

 

                                               來源出處:嬰兒與母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惠珺◎著

我們帶新生兒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助他建立固定的作息,按照「吃-玩-睡」的循環,每四個小時餵一次奶,餵完奶後陪他玩半個小時左右,然後送他上床小睡。三個月內的寶寶,我們家的餵奶時間是早上六點、十點、下午兩點、六點、晚上十點,半夜不餵奶(請參考下一章: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固定作息讓媽媽寶寶都安心


作息固定後,父母可以預知寶寶的行為,寶寶也有安全感,因為知道父母會怎麼做。比如說,父母會知道寶寶正常的哭是什麼樣子,可以判斷寶寶是不是大便了等等,也可以更快、更準確地看出寶寶的異狀(這一點很重要,有助於找出真正的健康問題)。至於寶寶則會知道接下來會怎樣,不會總是被迫面對新的挑戰,這對寶寶很重要,因為挑戰勢必會自然地接踵而至。


 


吃:定時餵第一餐,四小時餵一次


每天固定在同一時間餵第一餐,餵奶時間間隔四個小時。在剛開始建立固定作息的一週內,寶寶很可能會提早餓,想要喝奶,我們會看情形,如果實在撐不到四個小時,至少會等三個小時再餵。幾天下來,寶寶提早餓的情況會改善,大約一週內就可以適應每四個小時喝一次奶。


 


溫柔喚醒睡過頭的寶寶


新生兒很愛睡覺,常常到了餵奶時間還在睡。我們會在餵奶時間快到時,先把寶寶的房門打開,拉開窗帘,放點輕音樂,然後把寶寶抱起來,溫柔地叫醒寶寶,搓搓手腳,用濕毛巾擦擦臉,或是給寶寶洗個澡。我們會盡量按餵奶時間餵奶,把白天的作息固定下來,因為這是寶寶晚上一覺到天亮的一大關鍵。


 


玩:餵完奶後玩半小時


白天每次餵完奶後,我們會陪寶寶玩半個小時左右,抱他、逗他、親他、對他說話唱歌、擺動他的手腳,不只是抱著而已,還會跟他互動,給他充分的注意和關愛,滿足他情感上的需求。玩半個小時之後,確定寶寶已經拍好嗝,換上乾淨的尿布,我們就送他上床小睡。


 


睡:讓寶寶學會自己入睡


寶寶白天小睡時,我們會把房間的窗簾拉上,光線越暗越好,並且保持安靜,不放音樂。如果寶寶一上床就哭,我們不會立刻抱他,因為知道已經滿足寶寶的所有需要,寶寶現在只是在表達他「想要」什麼|他想要我們繼續抱他、繼續陪他等等,但我們知道他「需要的」和「想要的」可能是兩回事。寶寶此刻「需要」學會自己入睡,這不是玩耍和抱抱的時刻。固定作息最棒的一點是,寶寶的需要會在適當的時刻得到滿足,這種做法讓寶寶在身心方面都能健康地成長。


如果我們擔心寶寶大便,會進去檢查,但不會哄他、抱他,否則會變成在訓練寶寶用哭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我們家每個孩子在一歲前,都是單獨睡在自己房間的嬰兒床,因為干擾比較少,睡眠品質就會比較好。如果不得已,大人必須和寶寶睡同一個房間,可以利用家具或窗帘來區隔寶寶和大人的空間,至少要做到寶寶上床睡覺後,房間保持安靜,燈光照不到寶寶。像我們過年回娘家時,如果必須和寶寶睡一個房間,會在充當嬰兒床的遊戲床旁邊圍一條床單,來區隔空間和光線。


 


經過上述的訓練,我們家每個孩子不管白天或晚上都能自己入睡,不需要人哄,也不需要父母在旁邊陪睡。我們家四個孩子在一歲以前都是白天小睡兩次,一次至少睡兩個小時,晚上則連續睡十二個小時,也沒有出現白天睡,晚上就睡不好的情形。






                               資料來源:如何出版社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