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需知 (4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上品小兒科診所練紹弘醫師


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

父母也許會好奇,寶寶這些「潛能」從何而來呢?練紹弘醫師表示,「因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掌管身體機能的中樞神經仍在發育,其身體功能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主要靠腦幹及脊髓的反射動作,這些動作無須思考,對刺激做出立即的反應」,不像成人的大部分行為是出自大腦發出指令,主宰身體相關部位做出適當的反應動作。


簡單說,新生兒這些「與生俱來」的動作裡,包含了許多「原始反射」。他補充,「寶寶的原始反射,多數是在新生兒和嬰兒前期才會出現的特殊反應,而且在寶寶長大,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後,這些動作會被抑制下來,慢慢地自然消失被更成熟的神經肌肉動作取代。」


8種常見原始反射

其實原始反射有許多種,本文將常見的原始反射以具體畫面呈現,當您在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時,更加了解該動作所具有的意義。


可愛百分百的尋乳反射

當媽咪用指尖輕觸寶寶某一邊的臉頰、嘴唇或嘴角,寶寶會張口並把臉轉向媽咪碰觸的哪一邊,若是輕觸上嘴唇,寶寶的頭會往後仰;輕觸下嘴唇,下巴則會向下壓,試圖尋找碰觸的來源,這些反應就是尋乳反射。練紹弘醫師提醒,當寶寶飢餓時,尋乳反射就會相當明顯;若寶寶吃飽了、睡熟了,尋乳反射就不明顯了。

消失時間:隨著寶寶漸漸成長,尋乳反射會逐漸消失,尤其清醒時的尋乳反射消失得更快,大約6個月前後會完全消失。


動作顯示意義:嬰兒出生後為獲得食物、能量、養分而必定會出現的求生需求──尋乳反射。當有物體碰觸到嬰兒的嘴角,即會試圖尋找到物體來源並做出吸吮的動作。不過,當嬰兒長大到3~4個月之後,會學習認知到肚子餓時,若用哭來表現就會有人來餵奶,於是慢慢改以行為表現來表達需求,所以,尋乳反射也將慢慢消失。


貪吃百分百的吸吮反射

其實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為了出生後就立即能吸奶,因此,嘴巴已開始運動以練習吸吮能力。如果媽咪將手指放入寶寶的口中,他會自然而然的吸吮,而且寶寶也常會吸吮自己的手,甚至直接吸吮接觸到嘴唇的東西。練紹弘醫師表示,寶寶的吸吮能力佳,攝取足夠營養的能力就不成問題。


消失時間:吸吮反射不會消失,但會隨著成長而變成一種可自我控制的能力,並從吸吮進展到咀嚼階段。


動作顯示意義:新生兒的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只能通過吸吮動作來攝取母奶或配方奶,他指出,「吸吮反射與尋乳反射為配套的反射反應,寶寶能尋乳後且有吸吮的動作再加上吞嚥反射,才能順利喝奶與補充足夠的營養。」

溫馨百分百的抓握反射

當有物體接觸到寶寶的手掌時,寶寶會立刻將物體握緊;若是刺激腳掌,則腳趾頭會立刻向下、腳掌緊縮(腳底反射)。相信很多媽媽會為寶寶表現出這樣的「依依不捨」而大受感動,其實這也是一種反射啦。


消失時間:通常抓握反射大約在2~3個月大漸漸消失,而開始學習抓、握、捏等精細動作的運用,有時也會持續到5~6個月大;腳底反射則能延續到寶寶約10個月大。


動作顯示意義:這是屬於靈長目種系發生的遺傳,出自自我保護的本能。但這個反射性動作等到嬰兒再大一些就會慢慢消失,藉由認知學習,寶寶會慢慢了解手掌與腳掌握、抓的運用,如寫字時需要將筆握緊,不寫了就將筆放下。若寶寶抓握反射完全消失後,又再出現或是僅單側出現此反射,可能有神經病變。


 


 


 


 


 


 


 


 


 


                                                           來源: 媽媽寶寶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高子茗 採訪諮詢/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裴仁生 執行/蘇麗華


 


咀嚼能力差,對於寶寶未來的進食習慣、營養吸收以及牙齒發育都會有影響,因此,家長從4個月大開始,就要特別注意寶寶咀嚼能力的訓練。


很多人以為,寶寶與生俱來就有吞咽、咀嚼的能力,所以時候到了自然就會吃東西,應該不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完全正確。

Chapter 1
:咀嚼的重要性
寶寶從一出生後,就有尋覓乳頭及吸吮的本能,一旦吸入母奶之後,寶寶就會進行吞嚥奶水的反射動作,而且隨著月齡的增加,吞嚥能力會越來越協調且進步。

咀嚼能力需要漸進發展
但是咀嚼能力的完成,是需要舌頭、口腔、牙齒、臉部肌肉、嘴唇等配合,才能順利將口腔裡的食物磨碎或咬碎,進而吃下肚子。
所以,咀嚼能力是寶寶整個口腔動作長時間且經常的練習使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能力,如果家長沒有積極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並忽略提供各個階段不同的副食品,等寶寶過了1歲之後,家長就會發現寶寶因為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而無法咀嚼較粗或較硬的食物,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挑食、吞嚥困難等問題。

Chapter 2
:口腔動作的發展&咀嚼訓練
月齡:46個月
發展狀況
4
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吸吮及吞嚥液體食物的動作已成熟,可以順利喝進奶類食物,而不容易流出來。
此階段開始,寶寶的舌頭也變得較靈活,他會嘗試利用舌頭及口腔的動作,將嘴中的糊狀食物或果汁進行吞嚥,不過,動作還不是很協調,有時會把食物推了出來或是只吃進去少量的食物。
訓練重點
*建議從4個月大開始(如果有過敏體質可從6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要開始給予寶寶糊狀或泥狀等奶類之外的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為了配合寶寶的嘴巴大小,建議媽媽使用小型、材質安全且較淺的湯匙來餵食。
*剛開始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媽媽不用灰心,也不要太心急,只要每天嘗試就會發現寶寶吃進食物的機率越來越高。
*果汁或菜湯類的食物,媽媽可以用小湯匙來餵食。
*到了6個月大左右,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小牙餅,讓寶寶自行抓握、塞進口中,幫助寶寶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
副食品形態:流質或半流質。
副食品建議:米麥粉糊、蘋果泥、果汁、菜湯、合適的牙餅等。

月齡:79個月
發展狀況
大約到了7個月大,寶寶也開始長牙了,此時期寶寶咀嚼及吞嚥的能力會較前一個階段更進步,寶寶會嘗試以牙床進行上下咀嚼食物的動作,而且,寶寶主動進食的欲望也會增強,有時看到別人在吃東西,他也會做出想要嚐一嚐的表情。
訓練重點
*媽媽可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副食品,並讓副食品的形狀較46個月大時更硬或更濃稠些。
*提供寶寶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並能促進牙齒的萌發。
*媽媽除了餵寶寶吃食物之外,如果寶寶已長牙,也能夠提供寶寶一些自己手拿的食物,例如水果條或小吐司。
*因為長牙,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建議媽媽準備幾個不同感覺的固齒器,除了可以讓寶寶磨磨牙之外,也能幫助咀嚼能力的發展。不過,使用時務必要注意固齒器的清潔。
副食品形態:半流質或半固體。
副食品建議:菜泥、較粗的果泥、水果條、麵包片、豆腐與稀飯等。

月齡:1012個月
發展狀況
寶寶已經長出46顆牙,咀嚼能力及口腔動作更加協調,寶寶會嘗試先咬碎或咬斷食物,再進行簡單咀嚼的動作。此階段開始,寶寶能否好好的咀嚼食物,對於牙齒的發育也有影響,適當的咀嚼,可以刺激乳牙的生長,增進下頜、臉部肌肉的發育,同時,也能使寶寶透過副食品得到身體健康需要的營養。
訓練重點
*寶寶的副食品已漸進到成人化的階段,不過,原則上,不易消化或太油膩的食物還是不適合讓寶寶吃。
*可以選擇成人化的食物中,較軟、較易咀嚼的食物。
*除了大人幫忙餵食之外,也可以培養寶寶自己進食的能力,媽媽不妨為寶寶另外準備一個防水圍兜以及一支適合抓握的小湯匙,讓寶寶自己也舀食物來吃,這樣還能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三餐漸進改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一天約提供三~四次副食品,二次的牛奶。
*開始訓練寶寶改用水杯喝水,最初可先用裝有吸管的水杯,慢慢再改為一般的鴨嘴杯。
副食品形態:半固體或固體。
副食品建議:軟麵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與煮爛青菜等。

月齡:12個月以上
發展狀況
過了1歲,寶寶已經慢慢可以處理成人化的食物,同時越來越善於利用牙齒,另外,這個階段寶寶也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家長不妨常常做示範動作,提醒寶寶要把食物咬一咬、嚼一嚼,讓寶寶能夠順利轉換到一般的正餐食物。
訓練重點
*提供給寶寶長條的水果、煮過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餅乾,讓寶寶習慣吃固體的食物。
*只要寶寶願意,可以提供大人化的食物給他,不過,還是要觀察一下寶寶的消化吸收反應。
*大概到寶寶1歲半左右就能完全提供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只是有些食物需要幫寶寶切成合適的大小或塊狀,但不要切得太細。
*提供寶寶比較容易舀或抓握的食物,最好讓寶寶學習自己進食。
*平時可提供寶寶一些訓練或刺激口腔動作的玩具,例如小喇叭、哨子等,也可以教寶寶吹紙片、泡泡等。
副食品形態:固體為主。
副食品建議:可給予易消化的六大類食物。例如魚肉、白飯、切成段青菜、切成塊水果。

Chapter 3
優缺點
訓練咀嚼能力的好處
1.
讓寶寶順利從副食品慢慢轉為成人化的食物。
2.
有利於腸胃功能的發育。
3.
有利於寶寶的營養吸收。
4.
有助於牙齒的發育及排列。
5.
有助於臉部、口腔肌肉的生長。
6.
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度,會影響未來說話的發展。
7.
練習自己進食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手眼協調的能力。

阻礙咀嚼發展的錯誤做法
*沒有把握副食品關鍵期:寶寶學習咀嚼、吞嚥動作的關鍵時期就在於412個月大。家長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時間,最慢不要超過6個月大,家長就必須添加適當副食品,否則可能會影響寶寶咀嚼的發展。
*把食物烹煮的太軟爛:即使是大寶寶,有些家長仍認為他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因此,只提供稀飯或煮爛的青菜、肉類,而讓寶寶沒有機會嘗試需要咀嚼的食物。
*主副食需要調整:寶寶大約10個月大開始,主食就要調整為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讓寶寶有足夠訓練咀嚼的機會。


 


 


 

裴仁生 醫師
現任 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
經歷
桃園榮民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PGtHvhiQERVl7BGoAIk4YBh5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 學走10大問



寶寶什麼時候會走路、走得好不好是很多爸媽關心的話題,本文將解答爸媽的疑惑,讓你更加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

PART1 學走的進展及方法

一般來說,大部分週歲的寶寶已經會獨站,被爸媽牽著手時也能走上幾步,15個月時,寶寶就有獨自走路的能力,但由於環境和撫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相同年齡寶寶的動作發育並不完全一樣,有的發育快一點,有的則慢一點,只要前後差距不是太遠就算正常。一些爸媽看著同齡的寶寶都已經紛紛開步行走,而自己寶寶卻還是緊緊依偎在身邊不肯挪步,或是不肯下地,難免覺得有點著急。

行走是長大的象徵

當寶寶開步行走之時,也是他長大的象徵,他可以移動雙腳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的寶寶可以更方便地接觸物體,寶寶活動範圍也更開闊了。

當寶寶10~11個月左右,通常自己能扶著東西行走,但從扶著行走到獨立行走,還是需要爸媽稍微訓練。如果你家寶寶已經到了學走年齡,可是還沒有學走跡象,就可以跟著以下方法,來訓練寶寶愛上走路的樂趣。

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寶寶順利地行走。這些合適的輔助品,寶寶借助它們行走起來可是事半功倍呢。

利用小工具學走路

1.扶家具和扶牆行走
可千萬不要小看寶寶扶牆、扶家具慢慢移動身體哦,它是寶寶行走的開始呢。雖然獨自站立還不穩定,但通過腳步的挪移,手腳和身體的配合,寶寶的平衡感正不斷得到提升呢。

2.學步小推車寶寶走得快
推推小車,讓寶寶和小推車一起向前走,這也是鍛鍊寶寶行走的一個好方法。讓寶寶站在小推車的後面,兩隻小手抓穩當,一開始爸媽可以先將學步車的車速調慢或以手來控制小推車前進的速度,等寶寶熟練以後,爸媽就可以放手讓寶寶自己推小車哦。

爸媽還可以教寶寶碰到障礙的時候將小推車朝後,再進行轉彎以避開障礙。

3.可考慮是否使用學步車
有些玩具可以為寶寶的行走助力,如學步車(螃蟹車),它們有著非常可愛的造型,融合坐車與學步一體,寶寶坐著時可以鍛鍊腿部肌肉,這是學步車的重要特點,等到寶寶會走之後,學步車所附的拉杆與音樂等又吸引寶寶走得更快、更好。不過,要記得不要在十個月前就使用這類的學步車,也不要讓寶寶乘坐時間過長,否則擔心會影響寶寶的腿型發育。

有些小兒科醫生認為,學步車對訓練寶寶走路沒有幫助,而且也不安全。因此,家長在使用上要多注意。

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寶寶,鍛鍊他行走或倒退。

爸媽自己訓練寶寶學走路

在寶寶的行走過程中,爸媽的幫助有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心理暗示、語言鼓勵還是實際的輔助,都能讓寶寶早點開步走哦。

1.扶著腋下一起來
爸媽可扶住寶寶的腋窩,讓寶寶的雙腳踏在爸媽的腳背上,讓寶寶隨爸媽一起走路,這樣也減少爸媽牽拉寶寶雙臂的力量。經過一個階段,則可以讓寶寶的雙腳踏在地上,逐步過渡改地面走路。

2.面對面鼓勵寶寶開步走
爸爸和媽媽離開一定距離,這個距離視寶寶實際可走的路程而定。讓寶寶先扶著身旁的物品,爸媽則張開手臂以歡迎的形式迎接寶寶,可以先從只隔幾步遠,漸漸地,爸媽可以拉開距離嘍。看著寶寶跌跌撞撞地向你走來,爸媽可不要動不動就去抱住寶寶。

3.用語言、表情、拍手、擁抱
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時時給寶寶鼓勵是很重要的。

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快來啊」、「媽媽在這裡等著你」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走向你。

寶寶走到目的地時,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為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營養健康也很重要

營養在寶寶的成長發育中佔據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營養為寶寶的身體注入活力,寶寶的肌肉發育良好,大動作的發展才會順暢哦。

所以,每天必須有一定份量的奶製品,而品種豐富的副食品則又給寶寶帶來更多營養素,細心、精心為寶寶準備好每一餐,也是爸媽一定要做的。

除充足的營養外,身體健康不常生病的寶寶自然發育較快、較好,學起走路來也可能比常生病的寶寶快。寶寶一生病,身體虛弱需要休息少活動,當然就會使一些動作發展延後。所以好好照顧寶寶,別讓他老是生病了。

注意行走安全

學走的寶寶比爬行的寶寶更容易受傷害,膝蓋、手肘容易因為身體失去平衡,觸地摩擦而掛彩,頭部也會因為撞擊而「長」出包包,這些部位需要爸媽特別關照。

所以,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愛上走路之後,不要讓寶寶遠離你的視線;要避開濕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礙物;小心家具邊邊角角的潛在危險;不讓寶寶進入廚房;別讓抽水馬桶成為寶寶愛玩的寶貝;尖銳物品、器具儘量放置到寶寶摸不著的地方,藥品或細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蓋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寶寶將兩者同時拉下而被物品砸傷;燙手的食物也不要讓寶寶碰到;在寶寶行走時不要餵他食物,以免嗆到喉嚨。

給寶寶一個安全行走的環境,爸媽要做的功課非常多。

只要經過爸媽和寶寶的共同努力,寶寶肯定能夠邁開大步,用自己的雙腳去體會這個精彩的世界。

PART2 寶寶學走Q&A

走路跌跌撞撞怎麼辦,早走晚走有什麼關係?就讓我們來告訴你,關於寶寶學走路的各種疑問。

Q1:早走路好嗎?
A:不能單純地說早走路好或不好,如果寶寶的身材比較輕盈靈巧,那麼早些走路不會對寶寶有多大影響。而如果寶寶還沒有達到走路的月齡,但爸媽希望寶寶早走路的心情又比較迫切,很早就訓練寶寶學步,那對寶寶的腿、腳發育是不利的。

Q2:不經爬行直接就學走路?
A:現在的觀點是,如果寶寶缺少爬行的鍛鍊,寶寶雖不會因此而不聰明,但對他的大動作發育將可能有延遲作用。因為寶寶的爬行會促進他的大腦發育,特別是對剖腹產的寶寶,更能促進他的前庭發育。

Q3:頭大、肥胖寶寶走路晚?
A:年齡小的寶寶的腦袋和上身相對都比較大和沈重,頭圍較大和體重較胖的寶寶更是如此,所以這樣的寶寶走路晚也是很正常的。遵循寶寶自身的發育進程,控制寶寶的體重,就不必太過擔心。爸媽對頭圍較大的寶寶更不能過於心急,要多聽取小兒科醫生的意見。

Q4:為學步寶寶選擇鞋子要注意什麼?
A:為寶寶準備一雙合適的鞋子也能為寶寶順利行走加分。鞋子除了要合季節之外,還要合腳、止滑。鞋內長度才是寶寶的實際腳長,鞋子要比寶寶的腳長0.5公分~0.8公分才比較合適。鞋的底要硬一些,寶寶走路著力會更好,鞋面是棉料或皮質的,寶寶的腳才不會不透氣。

買鞋要試鞋才知道合不合腳,鞋子的包覆性要好,不要刻意買太大的鞋子,對寶寶學走會有不好的影響。

Q5:服裝上也需要特別注意嗎?
A:如果把寶寶裹得像「粽子」一樣,或衣服不合身,寶寶開步就不會輕鬆自如。

所以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能讓寶寶在不受束縛的狀況下學好走路。衣服的領口、邊及下擺應該不勒著寶寶的皮膚,連身衣服要容易穿脫,因為寶寶一活動起來非常容易出汗,所以衣服需要經常更換。上下分開的衣服,褲子的腰頭要鬆緊合適,否則寶寶的小肚肚很容易起一圈紅印。

Q6:寶寶有O型腿怎麼辦?
A: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通常1~3歲會逐漸消失。但如果爸媽過早訓練寶寶走路,寶寶的下肢還沒有強壯到可以支撐自己身體的程度,極易形成「外八字」,可能以後真的就會發生腿彎彎的情形哦。

Q7:寶寶有扁平足?
A:很多寶寶小的時候都有扁平足的感覺,但在二歲前建議先觀察,尚不用特別治療,多半長大後足弓就會出現。如果兩歲、三歲都還有扁平足,可找小兒骨科、小兒科醫師檢查。

Q8:寶寶為什麼一走就走不停?
A:這和寶寶會站時一站就站很長時間有點類似,寶寶可能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停下來。爸媽要當心寶寶別被障礙物給絆倒了,也許過不了幾天,寶寶發現停下來的技巧,就會嘗試走走停停的方法。

Q9:寶寶走路跌跌撞撞,身體姿勢很奇怪?
A:寶寶剛開始學走路,當然是不穩的啦。他要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所以看起來是有些側著行走,雙手會舉起,有時肩膀也會聳起。但只要寶寶的步伐並不是歪歪斜斜地失去方向,沒辦法到達目的地,爸媽就不用太過於擔心。而如果寶寶長時間一直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行走方向,爸媽則要考慮帶寶寶就診。

 


 


 


 


 


 


 


 


 


 


 


 


 


 


 


 


 


 


 


 


 


 


 


 


 


 


Q10:走路要不要限定一個時間,以免太累?
A:不需要。寶寶如果覺得累的話,他自己會表現出來,如蹲下來不願意再站立,或者索性就坐在地上;如果爸媽牽寶寶的手讓寶寶行走,寶寶也會轉回來抱住爸媽的腿,而不再向前走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 陳俐 君
諮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 黃佳真
參考/家有聽語兒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信誼出版社)


語言學習,看似自然而然;從聽覺接收,至意義理解,再到口語與非口語表達,一系列認知反應過程,形塑孩子對外界的溝通能力。但從生活實際觀察,每個寶寶語言學習速度各不相同,除生理、認知與生活環境等因素;專家提醒,不做無謂比較,無壓力的自然學習,更是造就小寶貝「侃侃而談」的重要關鍵喔!


 

在人類社會中,「溝通」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結合語言、智力、社會與文化能力的「溝通能力」,主要包含了「接收」與「表達」2大部分。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黃佳真指出,影響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因素相當複雜,舉凡孩子的生理狀況、心理認知,乃至於外在生活環境,均會對於小寶貝的語言學習帶來重要影響。


 


表達「輪轉」條件1生理


 


   從生理條件觀察,黃佳真治療師表示,人類的語言發展與「感官發育」有著直接且密切的關係。她提到,包括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是開啟寶寶語言習得的關鍵過程。


    寶寶的溝通能力,打從娘胎出生就已開始!黃佳真治療師提到,別小看嬰幼兒的學習效率,儘管剛出生的小Baby,看似終日呼呼大睡,但人類的語言學習不是被動的,「從一出生後,寶寶就開始『主動』學習語言囉!」


    黃佳真治療師近一步解釋,14個月大的嬰幼兒,已經有「察覺聲調變化」的能力,這時候的小Baby,只要腦部、視聽等感覺器官正常,就能逐漸察覺外界高亢、低沉的聲響,同時分辨聲音背後所代表的情緒變化;而大約到了1820個月大時,孩子就有能力辨識出嘴部運動與其所伴隨發出的語音,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除了感官條件,語言發展也與大腦運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部分有口語表達障礙或遲緩的患者,多與腦部功能受損有關。


 


1、腦性麻痺:


腦性痲痺患者,常會因腦神經障礙,造成唇、舌等口腔器官肌肉活動無法正常控制與協調,以致妨礙語言正常表達。


 


2、口腔或顏面神經失調:


包括嘴唇、下顎、舌頭與齒列等處發展的完整度,均會對表達能力帶來一定


程度影響。黃佳真治療師提到,在臨床診療上,常會見到幼兒因口腔肌肉神經發育未完整,出現口齒不清,如:「把阿公說成ㄚ冬,青蛙說成雞蛙」,俗稱「臭乳呆」等構音異常問題。


 


3、唇顎裂:


黃佳真治療師補充提到,因口腔唇顎部位出現異常裂縫的唇顎裂寶寶,也多會因生理性缺陷導致構音困難。她表示,除了接受整型外科手術修補裂縫、齒列矯正等治療,唇顎裂患者也需接受語音矯正,才不會因口腔功能構造異常,產生表達阻礙。


 


惱人的「臭乳呆」─何謂構音異常


    仔細聆聽,你家寶貝是否會把「小朋友都笑我」這句話,說成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咬馮友都要喔」。當心!您的孩子可能有「構音異常」問題!


     黃佳真治療師解釋,幼童常見的「口齒不清」現象,在臨床上被解釋為「機能性構音異常」,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臭乳呆」。所謂「構音」,是指空氣從肺部出來,在通過聲帶震動後,經由唇、舌、齒、上顎及咽喉等部位的修正及摩擦後所發出的語音。若在構音過程中,口腔各部位的動作協調出現問題,而使得語音改變,就是所謂「構音異常」。


    在臨床診療上,黃佳真治療師認為,造成「機能性構音異常」原因相當複雜難解,有可能與孩子的口腔動作協調度較差有關,也與孩子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佳,或學習到錯誤的構音方式等因素有關聯。


 


    當孩子無法正確的說出某些語音時,家長最好與語言治療師配合,去設計一連串孩子喜歡的「遊戲」,讓孩子在聽、學習、模仿的過程中,讓孩子把音說對,學習正確構音技巧。在技巧教導上,最好把握「一次只教一個音」的原則,等到孩子完全學會該音,再進行下一個音的矯正。


 


 


表達「輪轉」條件2認知 


 


    語言表達,很大一部分與「認知理解」有密切關係。黃佳真治療師指出,認知發展能提供孩子建構與再現周邊實體事物;而幼童認知產生,起始於早期對生活實體與事件的知覺。當孩子接收正確資訊,加上足夠的環境刺激,當認知與理解產生連結,語言表達就能精準呈現,而不至於辭不達意。


 


    除了認知的正確養成,黃佳真治療師更補充提到,小朋友本身的人格特質與先天氣質,也是影響語言啟蒙與流利口語表達的重要關鍵。她表示,性格開朗、活潑的寶寶,往往較害羞、閉塞的孩子勇於主動表達內心想法;當開口說話機會越多,而家長又能耐心傾聽、給予刺激,寶寶就會越說越好。


 


表達「輪轉」條件3生活環境


 


    「環境刺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關鍵!」黃佳真治療師表示,撇除生理性疾病因素,寶寶能不能把話說得「輪轉」,照顧者的專業度是一大考量重點。對於牙牙學語的小朋友來說,身邊最親近的照顧者往往是母親;倘若媽媽能夠提供孩子充足且豐富的感官刺激,營造家中小寶貝與外界互動機會,讓孩子在合適的情境中學習口語表達,將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


 


寶寶語言學習里程碑


 


    黃佳真治療師提到,早從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時,就已經有傾聽聲音的能力;而從呱呱墜地那一刻後,不但能夠理解、辨別聲音,「發出震天的哭泣聲,正是寶寶與他人進行溝通行為的表現。」


 


    從剛出生的哭泣情緒反應;到發出讓爸比媽咪「霧煞煞」,如同「火星話」般的牙牙學語階段;再到語調建立,有意義的對話內容出現,黃佳真治療師指出,05歲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是有一定的發展順序的。


 


    寶寶正常語言學習時程表: 語言前期學習階段


年齡 語言表達特徵


03個月


  ‧會用眼睛看著照顧者或他人。


‧聽到聲音(特別是說話的聲音)時會安靜下來。


‧會用微笑或咯咯聲,回應他人的微笑或聲音。


‧當疲倦、飢餓或疼痛時,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情緒。


 


36個月


  ‧會注視他人的臉。


‧會尋找聲音來源,當別人呼喚他的名字時會有反應。


‧能找出聲音來源(如頭轉向音源/說話者)。


‧會發出咯咯聲、咕嚕咕嚕的笑聲。


 


69個月


  ‧會模仿發聲,模仿熟悉的動作與聲音。


‧會用不同發音方式,表達不同情緒。


‧喜歡與大人玩互動遊戲,對於較柔的說話聲音也會有反應。


‧發出重複音節,會玩弄聲音音調變化,發出許多類似成人


 語音的聲音。


 


912個月


  ‧開始懂得吸引別人注意。


‧能清楚表達需求(EX:揮手表示再見、搖頭表示不要)。


‧會在物件與大人之間做出協調動作(在大人與想要的東西之間,做出來回顧盼的動作)。


‧模仿新的聲音或新的動作。


    重複的兒語音節類型一致,音節發出聽起來像第一個辭彙。


 


語言期學習階段


 


1218個月


 


‧出現單詞的口語。


‧會使用儀式性語言(如:再見、嗨、謝謝)。


‧會發表意見,表達「不要」等反對、抗議的想法。


‧會用一些聲音、肢體來獲取注意。


‧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句,可說出最常聽到的字詞。


 


1824個月


 


‧大部分時候會選擇用語言來與人溝通。


‧早期使用兩個詞的句子:一開始的組合方式,通常是以記憶


 中的形式呈現,並且可以在 一兩 個情境中使用。


‧可以大致理解簡單句、常用的複雜句,也能組合簡單片語或短語。


 


23


‧會與人進行有目的對話。


‧能以主詞、動詞、受詞說出完整句子。


‧懂得描述細節,問不同的問題,好讓聽者理解他的意思。


‧會表達情緒,使用一些字吸引他人注意。


‧了解兩個步驟的簡單指令。


 


34


‧聽語能力進步,可以注意聆聽5分鐘的短故事。


‧與談交談時所使用的文法像大人。


會問問題,回答問題。


正確使用代名詞:你、我、他。


會大量使用複雜句,描述出剛剛發生的事。


45


‧可以看圖說故事,也可聽懂、描述出一個完整簡單的故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動機方面

1)激將報復:有時孩子告狀不一定是要大人出面協助解決,而是利用揭發並廣播對方的不當行為作手段,達到惹惱對方的報復效果。
2)欲蓋彌彰:俗諺「惡人先告狀」,孩子為了降低自己的過失,有時會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來減輕自己因同樣犯錯產生的罪惡感。
3)弦外之音:孩子告狀時,可能的動機是為了要博取大人的讚美,因為其背後原意,可能是要說「你看我好乖,我都沒有做壞事」。
4)正義使者:有的孩子基於正義感和使命感,對於他人的不當行為扮演糾察隊角色,然而卻未被正式賦予糾舉的任務,通常也最顧人怨。
5)引人注意:有些安全感不足或自信心缺乏的孩子,也會運用告狀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同時也證明自己的存在與重要。
6)以負得正: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手足之間,因為要競爭父母的愛,而覺得告狀能使對方受到父母的愛被扣分;反之,則是證明自己搶愛得分,尤其忌妒的一方更易為之。
7)借力使力:通常45歲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無礙,但礙於發展與能力的限制,無法有效處理人際糾紛,因此希望藉由外力介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二、執行方面




       有效解決孩子同儕之間的人際紛爭,需要經過溝通、商量、妥協等歷程,同時也需要具有面對「結果曖昧不明」時的挫折容忍力。上述這些社會能力的獲得,並非一時一日即可建立,而告狀行為是孩子最不用傷腦筋,也是最省時省力的解決途徑,因而也是大多數孩子樂用的模式。


三、不良影響方面

    孩子行為的建立通常是來自於「結果是有效」的,也就是受效果律所影響大人的仲裁力量大,具有嚇阻的效果,因而「有效的結果」對孩子具有增強的作用。
  告狀行為雖然方便又有效,但是對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包括社會能力方面:大人的介入或仲裁,無異於剝奪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尤其人際問題需要透過示範、教導、觀摩等途徑來學習,雖然孩子未必能有效解決同儕糾紛,但至少不要去抹殺他的成長和學習空間。在社會關係方面:許多調查顯示,愛告狀的小孩,在人際關係分析圖的表現並不佳,也就是他通常是不受歡迎的小孩,如果老師和父母未能有效協助他學習面對人際問題,對他未來的社會發展更有不利的影響。


四、父母因應之道


面對愛告狀的孩子,提供您化解紛爭五妙招:
1)保持冷靜,安定情緒
  大部分大人無法忍受孩子之間的爭吵或告狀,心情大受影響下,只想儘速解決紛爭或停止孩子的告狀行為。孩子告狀的動機如前所述,有時並非期望大人出面解決,而是隱藏著其他的目的。因此大人應先不受其影響,以冷靜的頭腦來洞悉事件背後的意涵。
2)勿枉勿縱,避兔介入
  把孩子的問題回歸到孩子的身上,大人的介入將剝奪孩子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有時大人的仲裁未必全然公平,倘若不能令雙方心悅誠服,也可能因偏心而失去了公信力。
3)積極教導,勇於面對
  大人有時都無法有效的解決人際紛爭,何況對45歲孩子更難以獨力完成。然而,我們不能因為他的能力有限而剝奪其學習機會,反而更需利用事件發生當下實施機會教育,培養他面對問題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應傾聽孩子的抱怨和訴求,在安全無慮的前提下,肯定他自行解決問題的信心,並且提醒可參考的策略,如:輪流(數到100就換你騎三輪車)、商量(我蓋積木的時候,你可以幫忙排火車)、交換(我的色筆借你,你的膠水借我)等社會技巧,協助孩子逐漸朝向獨立成熟道路前進。
4)學習寬容,賞識他人
  「可惡之人亦有其可愛之處」,我們應教導孩子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因為許多孩子的告狀行為是起因於:過度在意他人的行為表現,受其一言一行所制約,容不下對方絲毫差錯,甚至誇大其實,例如:不小心的碰撞,可能被解讀為「他打我」。此外,對於喜歡擔任糾察隊的孩子,當他有告狀行為時,師長可以告訴他:「謝謝你來告訴我小莉沒有收玩具,可是當你發現這個行為不好,是不是應該直接告訴她不收拾的後果可能是什麼,這樣處理會比較好!」
5)繪本共讀,潛移默化
  您可以運用繪本分享,教導孩子社會技巧,學習正向的同儕或手足互動方式。對孩子而言,可以兔除針對特定孩子的尷尬,又可達到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45歲的中班孩子,大多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表現,但是面對人際紛爭時,通常尚未具備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因此最容易採用簡易有效的告狀方式來處理。社會技巧的學習,除了示範教導外,尚需要無數的練習和修正。假若大人正為介入處理孩子的紛爭而得意,其實反而抹殺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就讓孩子之間的問題回歸到孩子身上,讓他們學著去解決自己的紛爭,不要因受不了告狀行為,而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還不自知!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寶寶該不該喝水?又應該喝多少的量才足夠?您可知道,一歲之前的寶寶腎臟、腸胃道仍未發育成熟,過多的水可能會引起水中毒?喝水需掌握時機和品質以避免寶寶攝水不夠引發脫水 這過與不及的喝水技巧本文一次告訴您!


 


 


 


寶寶喝水要分齡


 


腎臟、腸胃系統均未成熟


 


腸胃道主要可分為胃、小腸、大腸,胃內的胃酸主要可消化食物,小腸主要用來吸收營養,大腸主要吸收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不過寶寶的腸胃道狀況卻與大人有極大的差異。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蔡亞秦指出,以專職於吸收營養的小腸來說,寶寶的小腸長度約只有270公分,相對於大人來說較短,約到四歲時才會發展到與大人差不多。因此我們可發現,剛出生的寶寶腸胃功能尚未成熟,且對水分、乳糖酵素吸收不佳,再者因為腸胃道免疫力不好,對不潔食物的反應也會特別大,因此容易有大便次數多、水瀉的狀況。


 


而寶寶的腎臟其實也與大人不同,蔡亞秦醫師解釋,腎臟主要分為皮質和髓質,皮質中的腎絲球肩負了過濾作用,而腎小管則負責水分及離子的代謝吸收,隨著年齡成長會慢慢增大,到了一歲之後功能才會逐漸成熟,這也是為什麼一歲以下的寶寶不需特別喝水,主要也是因為擔心腎臟功能不全會引發水中毒。而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林聖傑也指出,新生寶寶水分所占身體體重的比例約為80%,而腎主要功能是排除廢物,體內多餘的水分會經由腎臟排出成為尿液,但寶寶的腎功能發育未完全,無法排出過多的水分。由此可知,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沒事多喝水是無法應用於寶寶身上的。


 


 


 


水並非亂喝 應要分齡喝水


 


除了依照寶寶的活動力和當時的身體狀態給予水分外,最主要的喝水指標可參考寶寶的體重公斤來判斷。基本上每天每公斤所需的水分約為100cc,不過越大的小朋友腎臟功能也相對發展較好,且不同年齡的寶寶體表面積也有差異,因此量仍應有所分齡。


 


 


六個月以前


 


基本上六個月以前的寶寶每公斤體重約喝120~150cc,不過仍需評斷是否有發燒、生病脫水活動力不佳等狀況,林聖傑醫師強調6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建議喝水的,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蛋白質、乳糖以及水分,這些水分對六個月以前的寶寶已經足夠,若是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反而是種負擔,且寶寶用奶瓶喝過多的水會減少對母親的吸允刺激,反而減少母乳的分泌。


 


蔡亞秦醫師也指出,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只要媽咪泡的時候有按照說明指示比例沖泡,且寶寶喝奶量也正常,其實是不需額外補充水分的。在此需注意,有些寶寶因為便秘,媽咪可能會想讓寶寶喝多一點水,因而自行調整比例,其實是不對的做法,便祕不一定是因為缺水造成,因此需請醫師評估。不過喝完牛奶後,也可給寶寶一兩口水漱口,主要目的為清潔口腔,而非飲水。


 


 


 


六個月以後


 


六個月以後的寶寶攝取的水量會少一點,每公斤體重約喝100cc,此時的寶寶除了喝母奶或配方奶,大部分的寶寶也會開始嘗試吃副食品,因此像是果汁、果泥、稀飯、菜湯中都含有水分,因此也不用額外多喝水。蔡亞秦醫師則提醒,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對於吃副食品的時間並不用刻意延緩,而是應留意食物的選擇,像是容易致敏的柑橘類果汁就需避免。


 


 


 


一歲以上


 


此時寶寶的體重逐漸增加,因此第一個1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100cc的水分就已足夠,等到2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50cc的水分就可以。不過這時的寶寶腸胃系統發展得更好,活動力增強,且對奶類的需求也會下降,頂多一天喝早晚兩次,因此大多開始吃和大人無異的食物,從一般的食物中也可獲得水分,若寶寶真的不喜歡喝水的話,媽咪其實也無需一直逼迫寶寶喝,以免因此對水產生反感。不過在特殊的狀況下,像是發燒、腸胃炎、或者大量流汗後,幫寶寶補充水分是必要的,且多數的寶寶也會主動表示想喝水的意願。


 


 


寶寶喝好水?應依狀況給水


 


林聖傑醫師認為寶寶其實只要喝一般煮過的乾淨水即可不用一定選擇高級的礦泉水或特別乾淨的逆滲透水,當然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是絕對不行的。此外,給寶寶喝水應該依照他當時的身體狀況給予,如果有拉肚子腹瀉、流汗過多則可補充電解質口服液,但市售的運動飲料絕對不可直接給寶寶喝,務必選擇寶寶適用的電解質水。若是腸病毒因食慾差而導致血糖過低,則可補充葡萄糖水,但切記滲透壓不可太高,否則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不過有時外出臨時忘記帶水,媽咪可能會想去便利商店買一般的礦泉水給寶寶喝,對此蔡亞秦醫師認為一般人無法辨別礦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因此在不確定的狀況下,這麼炎熱的天氣最好還是自行在家準備好再出門。


 


 


 


喝多少才算足夠?需多方面檢視


 


基本上媽咪若無法精細的計算寶寶的喝水量,則可由以下的方式來進行評估。第一就是尿量不足,解尿次數減少,且顏色特別深,多為濃縮尿;第二則是尿液味道特別的重且刺鼻;第三則是尿布換的次數減少,正常應該一天至少要5次以上,且尿布拿起來有重量感。此外,現在夏天大多數的人會待在冷氣房,也可能因為過於乾燥而造成水分散失,因此仍須記得補充水分。林聖傑醫師也特別提醒,寶寶若水分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脫水狀況,可分為以下三種層級,若嚴重需緊急送醫:


 


1.輕度脫水:體重減少5%,且尿液減少、嘴唇口內乾燥,不過精神狀況良好。


 


2、中度脫水:體重減少6~10%,且尿液顏色變深,頭頂囪門凹陷、皮膚彈性變差、眼窩凹陷。


 


3、重度脫水:體重減少10%以上,除了中度脫水的症狀外,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還可能有恍惚、休克、心臟脈搏突然下降、精神狀況低迷等狀況。


 


 


 


寶寶喝水9


 


時機1:發燒出汗,體溫上升1℃會散失2%的水分。


 


時機2:尿液不足、顏色深且味道重。


 


時機3:腸胃炎、腹瀉、發燒。


 


時機4:眼窩凹陷。


 


時機5:皮膚彈性不佳失去水分。


 


時機6:劇烈運動大量流汗。


 


時機7:口腔內黏膜濕潤度不足。


 


時機8:哭卻沒有眼淚,代表脫水。


 


時機9:換尿布的次數減少。


 


若是在平常的狀態下,喝水的時機也需留意,在喝奶或吃飯前最好不要給寶寶喝大量的水,這樣可能會稀釋胃酸,造成食物消化不良。但若在飯前半小時讓寶寶喝少量的水,反而可增加唾液分泌助消化。


 


 


 


養成飲水好習慣 而非逼迫


 


不過由於水是無味的,因此有些寶寶並無法接受喝水,但林聖傑醫師特別提醒媽咪不應強迫寶寶喝水,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感。此外有些爸媽會想在水裡加入寶寶喜愛的糖份,其實也是不建議的,可能會引起以下的四大問題:


 


1、口味改變:喝糖水會把寶寶的胃口養壞,日後對於味道較淡的食物會無法接受,讓寶寶吃東西的口味越變越重。


 


2、米其林寶寶:糖水會讓寶寶變胖,甚至因肥胖日後引起代謝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


 


3、乳齒蛀牙:若喝了糖水,卻沒有即時清潔口腔,糖水在口腔內停留過久,也容易與細菌發酵產生酸化唾液,讓寶寶的乳牙提早被破壞,乳牙蛀牙後也會侵蝕牙床,影響日後恆齒發育。


 


4、蜂蜜引發中毒:日前有傳出寶寶喝蜂蜜水卻造成肉毒桿菌中毒的新聞,主要也是因為一歲以下的寶寶腸胃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成,因此吃了蜂蜜會使肉毒桿菌芽胞在腸胃中增生,甚至引發中毒,嚴重可能導致癱瘓。


 


林聖傑醫師也提醒,一般市售的果汁也應減少給寶寶喝,因為糖份過高、滲透壓偏高,反而容易造成腹瀉。等寶寶大一點後若想喝則可加水稀釋,最好的做法還是喝現榨的天然果汁,也可鼓勵寶寶多吃果肉,因為纖維質多可避免便秘。那麼媽咪該如何讓寶寶習慣喝水呢?蔡亞秦醫師認為首先爸媽必須先以身作則,如果爸媽都沒有喝水的習慣,那麼寶寶自然也不會喜歡喝。再者就是可以將水裝在寶寶喜愛的水瓶裡,或者藉由玩遊戲的方式讓寶寶喝,絕對不可以逼迫喝下。


 


 


 


結論


 


寶寶一歲以前因為腎臟仍發育不全,因此不建議額外喝水,從一般的日常飲食中都可獲得充足的水分,但到了一歲之後,最好逐漸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如果寶寶貪玩忘記喝水,等到真的感覺很渴時,身體的細胞可能都已脫水,之後再爆飲喝水反而對身體不好。因此媽咪最好隨時都準備好煮過的乾淨開水,並且定時提醒寶寶喝,特別是在大量流汗之後,甚至在冷氣房內都需留意,有時候用水漱口也可保持口腔乾淨,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後,將來也不會造成肥胖、蛀牙問題,如此才能當個健康的好寶寶。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hobits-09/article?mid=15345&prev=15352&next=15128&l=f&fid=94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避免嬰幼兒與大人同睡,發生「窒」命吸引力,最近衛生署邀集新生兒科醫學會、台灣小兒科醫學會、兒童保健協會及台北護理學院等醫學團體,研議出以下八項結論,提醒家長或保母在照顧兩歲以下嬰幼兒時,應遠離以下的死亡陷阱:

一、不要讓嬰幼兒獨自睡在成人的大床、水床或沙發床上,及其他非為嬰幼兒設計、沒有床欄或床遮等設備的床鋪。


二、不要讓嬰幼兒與大人或其他孩子同睡一床,以免在睡眠中被壓迫致死。
三、嬰兒睡眠的墊褥,避免使用過軟床墊、厚墊被、厚枕巾,太軟或太厚的棉被、毛毯、枕頭等。
四、選擇符合安全標準的嬰兒床,注意床墊是否與床欄密接堅固?欄杆設計是否安全?是否寬度過寬,讓嬰兒頭部伸出而卡住?以免造成缺氧、窒息的危險。
五、嬰幼兒睡覺時仰臥比俯臥較不易造成猝死症。
六、語嬰幼兒同睡者不應吸煙、喝酒,或使用安眠藥助眠,以免降低警覺性。
七、為嬰兒哺餵母乳或奶粉,拍背排氣後,應將嬰兒放回專屬的嬰兒床上睡覺或休息。
八、對於腦性麻痺兒或有智能障礙、行動障礙的孩童,不論年齡,更需注意前述事項。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身價上百億,卻有個更值錢的惜物價值觀。這個觀念,讓他的3個小孩不愛名牌、不愛滿屋子玩具……擁有一把衡量「價值和價格」的尺度。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今年大二的小兒子,在美國大學的學校宿舍桌上有個褪色的小狗熊娃娃。這是母親在他四年前高二時送他的禮物。但即使搬了幾次家、也有些髒了,但是到現在還捨不得丟。
他背的黑色運動背包,底部破個洞,大男生不肯換新,原本要自己縫,但帆布厚不好縫,只好求救媽媽。哥哥也一樣,襪子破了也還照穿。
一般人眼裡不過幾千元的背包,對父親是台灣身價百億企業家的小孩心中,卻像「珍寶」般被呵護,而正值花樣年華的小女兒,更是不像時下企業家第二代般名牌滿身。
施崇棠的小孩,絕對有能力購買頂級精品,但他們節儉程度卻更勝一般家庭的孩子。他們天賦異稟嗎,未必。否則,秘訣何在?
首度接受媒體採訪的 施太太說:「讓他們從小珍惜周遭的物品。」原來「惜物」兩字,是施家財富教育中最貴重的資產。
也許,一群與一隻Hello Kitty(凱蒂貓)玩偶的差別,最能代表 施 夫人對這件事的感受。

家教一:給多不如給少 如果滿地都是玩具,會剝奪期望的樂趣
施崇棠女兒讀國中時,當時學校流行蒐集凱蒂貓玩偶。有一天, 施 夫人與朋友在台北街頭看到一家專賣店,朋友望了店裡失望的說:「我家小朋友全都有了,不知道還要買哪隻?」而 施 太太看到這些凱蒂貓,「當時,我就心想如果我女兒有其中一隻,一定非常開心。」但她終究沒買,因為如果房間都是滿地玩具,小孩會因為擁有太多,而剝奪他們很多期望的樂趣。
然而,要小孩做到惜物不浪費,口頭說一千遍不如一個施家傳統的「匱乏」哲學。

三個小孩念小學時,每天零用錢只有十元,買一個菠蘿麵包剛剛好,不會給多餘的錢。而給零錢的過程中, 施 太太還會有附帶條件:「零用錢一個月沒來領就沒了。」當時,小孩最開心的事,是可以存錢買一本漫畫書。
這些規定都是為了讓他們懂得錢與物品不是想要就有,必須自己在省吃儉用中才能取得。「不管家境如何,但良好的勤儉習慣不能忘。」 施 太太說。

家教二:不是想要就有 一年僅送三次禮物,產生匱乏後的喜悅在施家,孩子小時候,夫婦倆刻意用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消費,進行兒女的金錢教育。
「小學時,每年只有一次買像電動玩具般的大禮物,和兩次小禮物的機會。」小兒子說,而且兩個月才能上一次麥當勞。透過適度的匱乏,與匱乏之後擁有的喜悅,讓小孩心中種出一把衡量「價值與價格」的尺度。
小兒子回憶,印象當中,每次跟爸爸、媽媽去百貨公司逛,只要看到喜歡的玩具,卻比同類的貴,媽媽通常就會用手指比一比上面的價格,然後搖搖頭。久而久之,他自然也學會了比價。
三月某一天, 施 太太接到大兒子從美國打來的「求救」電話,竟是要幫他在台灣網路上買的球鞋寄到美國。她心想這球鞋在美國買不就好了?「這球鞋在台灣買只要三成的價格,即使加上郵費,還比在美國買划算。」原來他已經把兩地方可能的價格全比過了。

家教三:長輩共同身教 從小教勤儉,長大有錢不會手足無措
施家的財富教育觀念,與身為長子,家中有五個小孩的施崇棠,小時候來自公務員家庭的節儉習慣有關。
大學時的施崇棠,在同學眼中就是只會念書不會花錢的「模範生」。 施 夫人回憶,有次到施崇棠家作客,只見他與四個弟弟的最大娛樂,竟是窩在樓梯上玩套圈圈遊戲。

在施崇棠的家裡,有個「留存摺」的美好傳統。
身為長子,施崇棠在出社會工作後,為了減輕家計,就把當時每月只有八千元的薪水,撥四分之一給自己的大弟。等到大弟也出社會,將剩下的錢就繼續存在一個戶頭,連同存摺交給下一個弟弟,等到最後一個弟弟完成學業為止。
透過撙節與分享,金錢變成凝聚家人關係的力量,金錢的價值也在這過程中變得更高。

因此,縱使現在成了企業董事長,施崇棠的勤儉價值依舊,而 施 太太也是如此,她說,自己大部分都買折扣後的衣服,盡量能省即省。
然而,在富裕的家庭裡,要維持「不富」的環境,相對更難。因此,施崇棠夫婦不只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還規定爺爺奶奶等長輩也一視同仁:「不能買玩具、拿零用錢給他們。」

「我不可能永遠都在旁邊牽著孩子的手。」施崇棠說。所以從小扎根,讓他們一開始就建立惜物、學會如何與金錢相處,等到他們長大一下有錢了,才不會手足無措。

在施家, 愛物、惜物的觀念比給萬貫家財還有力量。



                                                                                 (本文轉載自網路信件,如有不當請告知)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凱劭 撰


台中有家幼稚園娃娃車,司機及隨車幼教老師不慎把一個小孩遺忘在車上,結果小孩在車上關了一整天,車子又在大太陽底下晒了一整天,到下午打開車門時,小孩早就晒死(或悶死)了。

一般夏日氣溫約是 30-35 度,汽車內部的溫度因溫室效應及車體吸熱,有可能衝到 60-70 度。 一般大人在這種環境根本撐不到 20 分鐘,何況是小孩。
其實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國內外早有類似案例。例如家長去有停車場的超市買東西,以為只要十分鐘, 就把小孩丟車上不管,結果買東西時遇到熟人,
談事情花了很長時間,回到車上小孩已不省人事了;又如下車到 ATM 領錢,以為只要兩分鐘,結果 ATM 故障,於是走到幾個 Block 以外的 ATM 碰運氣,
這一來一往就花了 20 分鐘;也曾發生過臨時停車,停在紅線上,結果短短幾分鐘車子被違規拖吊的吊走,小孩還在裡面,追到拖吊專用停車場時已是 40分 後了。別以為不可能,這種意外沒有一種是故意的,但還是發生了。

一般有小孩的父母當然會記得在下車時順便帶小孩下車,但你家的小孩不見得只會坐你的車,他們也有機會去坐別人的車,去坐幼稚園或學校的車,去坐遊覽車。我想了很久,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平時要訓練小孩,若被關在車內時,若要求救,要教他去按駕駛座上方向盤的喇叭!以台中娃娃車的例子來說,那種娃娃車車門,別說是小孩,連大人都不一定有力氣及技巧自己打開,
平常鎖住的小客車可能無法自內部開啟。如果小孩在裡面感覺異狀,拍打車窗,
若汽車玻璃太黑,或沒有人經過又向汽車內部窺探,根本不會有人知道裡面有人亟待救援。

根據報導,台中這個案子,車窗上佈滿著拍打的痕跡甚至血跡,表示小孩曾做最後掙扎。我提出來的求救方法,關鍵在一般的汽車,即使鑰匙取出,或整部車鎖住,一般而言喇叭的電源並沒有關。也就是說,小孩去按喇叭,是惟一有效可以對外呼救的方法。而且這方法非常簡單,不需要力氣,也不需要特別技巧,但事前一定要訓練。一般兩歲以上小孩應該就可以訓練,這種常識一直到十歲都有需要。 一部停在太陽下的汽車若喇叭一直亂響,一定可以引來週圍一百公尺內的人去探究竟。如果小孩被困在裡面,外面有大人當然就有機會救出小孩,
例如以磚塊石頭打破車窗,或根據車上的電話、車上塗裝之類資訊去緊急通知車主。

這事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有小孩的人一定要做事前訓練,不要以為只是一下下而悔恨終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通的父母說: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怎麼那麼笨?
你真是敗事有餘!
你真是騙子!
你真是自私!
你真是頑固!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怎麼那麼愛現?
妳真是長舌婦!
你真是沒出息!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是個膽小鬼!
你真討厭!




卓越的父母說: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



父母罵兒女笨蛋,他至終成為笨蛋。
父母罵兒女沒出息,他至終成為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頑固,他至終成為頑固。
父母罵兒女懶鬼,他至終成為懶鬼。
父母罵兒女寄生蟲,他至終成為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好吃懶做 。
父母罵兒女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優柔寡斷 。 
父母稱讚兒女能幹,他很可能變成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精明,他很可能變成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意志堅強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厭奶是大多數媽媽都會遇見的頭疼問題,那究竟為什麼寶寶會厭奶呢?遇見寶寶厭奶時媽媽有什麼妙招呢?推薦12個小妙招對付厭奶小寶寶。


 


零零媽的煩惱


嘟嘟4個月了,一直是吃母乳的,可現在母乳根本不夠吃了。輔食又吃不怎麼來,於是就買奶粉給他吃,他就死活不肯吃,媽媽以為是他奶瓶吃不來,所以就用湯匙喂他吃,可他一吃就吐怎麼辦?


 


寶寶為什麼不喜歡吃奶粉


先要瞭解一下寶寶不吃奶粉的原因,可能能拿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母乳寶寶不喜歡吃奶嘴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而且大多數的母乳寶寶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在我們滿足地喂著寶寶的同時,往往沒有料到讓他接受奶嘴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2、不喜歡奶粉的味道


寶寶雖小,也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口味,他可能不喜歡這個奶粉的味道。


 


3、厭奶期


4個月左右,寶寶逐漸成熟,一方面,他可能添加了輔食,比較喜歡新口味的食品,而對奶粉暫時失去了興趣。4-6個月,寶寶的體內乳糖酵素開始減少,舌頭的味覺也開始產生變化,胃口開始改變。另一方面,他的聽覺視覺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使得他對外界更感興趣,往往一有風吹草動就去“管閒事”,心思不在吃奶上了。


 


4.餵奶方式不對


因為奶瓶的角度不當,壓到舌頭,使寶寶喝不到奶,最好將奶瓶以45度角輕放到寶寶的嘴裏。


 


5.有口腔或其他疾病


偶爾長時間不吃奶粉,或有哭鬧、精神不振等,可能身體有問題。


 


各種解決方法


1.選擇合適的奶嘴


雖然再好的奶嘴和吃媽媽奶的感覺仍會不一樣,但可以選擇接近一點的奶嘴。


 


2.看寶寶是不喜歡奶嘴還是不喜歡奶粉的味道


試著擠出母乳在奶瓶裏給寶寶吃,如果他接受了,可能他不喜歡奶粉的味道,可以換一個接近母乳味道的牌子試試。另外可以把奶粉調淡一點或冷一點或熱一點試試。


 


3.及時添加輔食


2個月,就能喝果汁了,到了4個月,就能吃輔食了,米粉、蛋黃、肝粉、魚粉、果泥逐漸到菜肉粥、爛麵條等,能吃輔食後,就好多了,至少能從其他方面吸取營養。不過輔食吃得多了會影響奶量,要注意一下。


 


4. 給母乳多點信心


如果太小還沒吃輔食,就要多吃母乳。我相信很多媽媽和我感覺一樣,覺得自己母乳很少了,實際上母乳可能比你想像的多。在寶寶不願吃奶粉的時候,更要發揮母乳的作用。


 


5. 奶嘴口弄得大些


寶寶最一看到奶瓶或吃到奶粉就不喜歡大哭,扭過頭去。心情好時,會把奶頭含在嘴裏,但是不吸。試著就把奶嘴口開大,讓牛奶滴漏到嘴裏她也會吃。雖然比較慢,但比起不吃總是好的。


 


6. 在她面前吃吃喝喝


到了一定階段,寶寶會對外界很新奇,看到你在吃什麼會很饞,也想要嘗嘗。所以有時我故意在她面前喝東西或假裝喝奶,她會一直看著,然後快給她吃,有時會吃一點,這個方法吃輔食也適用。


 


7. 嘗試除了奶瓶外的東西


大多數寶寶會接受小湯匙,大一點可以試過用杯子喝一點,


 


 8. 餓餓


據說寶寶餓了就會吃的,但覺得一直餓著不好,而且有倔強的寶寶寧可餓著也不吃的。可以稍微餓餓,比如都是早上陪她玩,到10點左右才給她吃奶粉,饑腸轆轆就會吃點。


 


9. 用麵包蘸奶粉


麵包很吸水,所以也能吃下去些牛奶,而且還能乘勢喂下幾湯匙。


 


10. 把奶粉加在其他東西裏


可以把奶粉加在米粉和粥裏,雖然奶粉和米粉的營養物質會抵消,抵消點總比不吃好吧,反正米粉說明書上也說可以用奶粉沖的。為了避免水溫過高破壞奶粉裏的營養物質,可以先把米粉用熱一點的水先沖好,等涼一點了再加奶粉。


 


11. 斷母乳


據說大多數寶寶斷了母乳就自然吃牛奶了。變通的方法是把母乳擠出來,放在奶瓶裏給寶寶吃,這也是醫生建議的。


 


12. 少吃多餐


一頓吃很少的話,就多吃幾頓。


 


需注意的方面


1. 注意調整心態


媽媽都希望寶寶長得好,一遇到寶寶不吃奶粉就會急得要命,比自己不吃飯還難過。其實寶寶不吃奶粉是很正常的事,很多媽媽都會遇到。試試各種方法,實在不行也沒關係,寶寶也在慢慢地長大,他會從其他方面吸收營養。慢慢培養他對奶粉的興趣,可能改變就在一天之間。


 


2. 不要強迫寶寶吃奶粉


個性鮮明的寶寶,越強迫越不吃,看著她哭鬧媽媽心裏一定是比她還難受,所以不要強迫,會適得其反。


 


3. 不要病急亂投醫


寶寶是有個體差異和先天氣質的,適合別的寶寶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的寶寶,所以不要一下子試所有的方法,也不要一次不成功就忙著找新方法,要有耐心引導,慢慢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澡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不喜歡洗澡,一提洗澡就不高興。 有時侯願意洗,有始有終說什麽都不肯洗澡。每次洗澡都像在打仗,大人小孩都弄得很疲憊。


 


  出招:


  1、讓寶寶開開心心地洗澡


要讓寶寶喜歡洗澡,首先應讓寶寶體會到洗澡的舒服與清爽,感受到洗澡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其次,洗澡水的溫度要適宜,過熱或過冷都容易使寶寶産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因爲水對皮膚的刺激而對水産生恐懼感,從而排斥洗澡。


 


再次,給寶寶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並用寶寶專用的沐浴露爲寶寶清潔皮膚。此外,家長應注意浴缸和地面是不是很滑,以防寶寶滑倒摔傷。


 


  2、營造快樂的洗澡氛圍


快樂是寶寶的行事原則,因此要讓寶寶的洗澡成爲一件快樂的事。洗澡前半個小時,最好讓寶寶玩安靜的遊戲,如果寶寶太興奮,會因爲沈浸在遊戲中而不願意去洗澡。


 


洗澡時,家長可一邊爲寶寶洗澡一邊給寶寶講故事或和寶寶一起玩水的遊戲,讓寶寶放鬆心情,逐漸習慣並喜歡在水中沐浴的感覺。寶寶可能會出現突然不願意洗澡的情況,家長應通過和寶寶耐心交流來探悉究竟。寶寶不願意洗澡的原因諸如怕噴頭噴出的水、怕在浴缸滑倒、怕洗澡後冷的感覺、怕不小心喝了洗澡水等,千萬不要因強制寶寶洗澡而讓洗澡成爲寶寶的折磨。


 


 


    刷牙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沒有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高興時就刷牙,不高興時就不刷。刷牙不認真,敷衍了事。經常不小心將刷牙水咽進肚子裏。


  出招:


  1、寶寶關注自己的牙齒


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寶寶關注自己的牙齒,當寶寶長出第一顆牙。或長出了新牙,不妨帶寶寶到鏡子前看看自己的牙齒。寶寶較大時可和寶寶一起數數長出了幾顆牙,還可以讓寶寶張大嘴,和寶寶比比誰的牙齒又白又亮。


 


  2、讓寶寶了解刷牙的重要性


借助電視、圖書上有關牙膏的廣告和知識,讓寶寶知道牙齒和人的皮膚一樣也需要清潔,否則就會像樹長蟲子那樣,出現蛀牙、牙疼等症狀,嚴重的還要將牙拔掉。同時,寶寶身邊那些有蛀牙的小朋友,也是教育寶寶堅持每天刷牙的好教材。


 


  3、讓寶寶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對於不願意刷牙的寶寶,家長應耐心地探明原因。有的寶寶不喜歡牙膏刺激舌頭的感覺,有的寶寶怕牙刷捅到牙根,有的寶寶怕將牙膏咽下等等。


 


家長應注意爲寶寶選擇適合其使用的牙刷和牙膏,訓練寶寶正確的刷牙姿勢和順序,通過演示讓寶寶掌握吐刷牙水的方法。當寶寶願意刷牙後,還要經常督促寶寶刷牙,養成寶寶主動刷牙的好習慣。


 


 


    洗手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不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沒有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洗手時敷衍了事,稍微洗洗、擦擦就完事。認爲手沒黑就很乾淨。


  出招:


  1、告訴寶寶爲什麽要洗手


告訴寶寶洗手的道理,手接觸外界難免帶有細菌,這些細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如果不將雙手洗乾淨,手上的細菌就會隨著食物進如肚子,寶寶就會因爲吃進不乾淨的東西導致生病。有條件的家長還可以帶寶寶通過觀察顯微鏡,認識人手上的細菌,幫助寶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2、提醒寶寶勤洗手、勤剪指甲


有的寶寶貪玩、性子急,不是忘記洗手就是不認真洗,家長應經常耐心地提醒寶寶洗手,不要因寶寶不願意洗手而采取遷就的態度。要讓寶寶懂得飯前便後要洗手,在寶寶吃東西之前,在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和唾液之後,在接觸錢幣之後或者在玩耍之後都要提醒寶寶反複洗手,保持清潔。


 


在不便洗手的環境中可用濕的消毒紙巾爲寶寶擦幹淨手後再吃東西。應定期提醒寶寶剪指甲,讓寶寶懂得長指甲容易藏汙垢,要選擇適合寶寶用的指甲刀,讓寶寶安靜的時候爲寶寶剪,注意長度要適宜,以免傷及寶寶的手指。


 


  3、教給寶寶正確的洗手方法


家長應教給寶寶正確的洗手方法,建議如下:先用水沖洗寶寶的手部,將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濕後,用洗手液或香皂均勻塗抹,讓手掌手背指縫等處沾滿豐富的泡沫,然後再反複搓揉雙手及腕部,最後再用流動的水沖乾淨,寶寶洗手的時間不應少於30秒。


 


 


    視力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看電視時距離很近,而且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經常用髒手揉眼睛。喜歡戴大人的近視鏡和老花鏡玩。經常趴著躺著看書,或在光線不好的地方看書。


  出招:


  1、讓寶寶知道眼睛也會生病


家長應讓寶寶了解眼睛的重要性,人們可以用眼睛看書學習,可以用眼睛觀察豐富的外部世界,眼睛給人帶來光明。讓寶寶知道眼睛和人的身體一樣,如果保護不當也會生病,如得近視、遠視、弱視、斜視等,因此每個人都要格外小心地愛護自己的眼睛。


 


  2、教給寶寶正確的護眼方法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時刻提醒寶寶愛護自己的眼睛,看電視時不要太近,看一會兒休息一會兒,讓眼睛得到放鬆和休息,看書時應注意坐姿和眼與書的距離,不要在光線太強或太暗的地方看書,不要趴著躺著看書,此外,家長還可教寶寶做眼保健操,舒緩寶寶眼部疲勞。晚上有時間時還可以帶寶寶看看星空,數數星星,這對寶寶的視力調節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3、經常提醒寶寶不要用手搓眼睛


家長應時常提醒並督促寶寶不要用手搓眼睛,有的寶寶困了或累了時有用手搓眼睛的習慣,家長應幫助寶寶改掉這個壞毛病,告訴寶寶每個人手上都帶有人的眼睛看不到的細菌,如果用手搓眼睛會讓細菌侵入眼內,引起眼睛充血、發炎、感染等。


 


  4、經常帶寶寶去室外活動。


室外活動可以開闊寶寶的視野,讓寶寶的眼睛得到放鬆。如有條件,多帶寶寶到野外或公園綠地活動,對寶寶的視力保護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理髮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不喜歡洗頭,常因爲洗頭發鬧情緒。 害怕剪頭發,拒絕剪頭發。


 


  出招:


  1、讓寶寶懂得頭發需要定期清理


讓寶寶認識頭髮和衣服一樣,如果不經常清洗,就會變得很髒,同時還要讓寶寶懂得頭髮不光需要清潔,還需要修整。一個人有了好看的髮型會顯得很好看。可以經常帶寶寶去理髮店參觀,看人們在理髮師手中變得漂亮了,相信寶寶會喜歡剪頭髮的。對於實在不願意剪頭髮的寶寶家長要注意分析寶寶不喜歡剪頭髮的原因,是因爲對理髮的恐懼,怕剪到自己的耳朵,還是不喜歡某個理髮師,或是因爲怕洗頭等。分析原因之後再有針對性地解決。


 


  2、以正確的方法洗理寶寶的頭發


家長應注意使用正確的方法爲寶寶洗理頭髮。首先應爲寶寶買專門的洗髮水,並爲寶寶准備大小、深淺適宜的臉盆,洗頭時動作要輕柔,注意保護寶寶的眼睛和耳朵,避免洗髮水流到眼睛耳裏。或者採取平躺下來洗頭發的方法,可以較爲輕鬆地給寶寶洗頭髮。


理髮時要選擇寶寶較爲安靜的時候進行,以免因寶寶好動帶給寶寶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注意動作輕柔、力度適當,以免傷害寶寶的頭皮,使寶寶對理髮産生恐懼。


當寶寶體會到洗發理髮並不痛苦可怕時,就會主動配合了。


 


 


     上廁所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經常爲了玩而顧不上去廁所。不到憋不住的時候記不起上廁所。大人不提醒,就可能會尿褲子。


  出招:


  1、重視寶寶的自主排泄


有的家長認爲寶寶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自然學會自主排泄,因而不注重對寶寶大小便的訓練。研究表明,經常尿褲子的寶寶往往形成膽小、害羞的性格,其自信心也將大大降低。因此尿褲子不光是身體問題,更是涉及到寶寶的心理健康,家長應盡早地訓練寶寶的自主排泄,讓寶寶學會穿、脫褲子,學會使用坐便器、蹲馬桶,不要因圖省事而長期給寶寶使用紙尿褲。


 


  2、經常提醒寶寶上廁所


有的寶寶因爲玩得高興而忘記上廁所,有的寶寶嫌上廁所麻煩,養成憋尿憋屎的壞毛病,家長應告訴寶寶憋尿憋屎的害處,這樣做既不衛生又會傷害身體,影響身體健康,引發便秘、便血等症狀,家長應注意提醒寶寶的自主排泄。


 


 


寶寶在幼兒園常會因爲不適應環境,懼怕 向 老師請假或怕小朋友笑話等原因,不敢上廁所,也有的小朋友是因爲自己不會脫褲子而又不敢跟老師說,家長應經 常和 老師交流,溝通,以便老師更多地了解寶寶的生活習慣。


 


 對年齡稍大的寶寶,家長可在寶寶的衣兜裏准備一些紙巾,以備寶寶隨時使用。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而言,生病時多休息的確可以早日康復,當寶寶生病時,如果他還能活動,就表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不需要勉强他多休息,應讓他做適當的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幫助發汗,另外,規律的作息也相當重要,多幫寶寶補充水分,對寶寶恢復健康較有幫助。


 


 


   生病篇


 


1)生病時多睡覺比較好?


生病的症狀很多,如果因疼痛而無法活動,一般而言,生病時多休息的確可以早日康復,當寶寶生病時,如果他還能活動,就表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不需要勉强他多休息,應讓他做適當的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幫助發汗,另外,規律的作息也相當重要,多幫寶寶補充水分,對寶寶恢復健康較有幫助。


2)拉肚子時,應多吃牛奶等乳酸製品幫助健胃整腸?


寶寶拉子時只能讓他吃粉劑乳酸菌,因為乳製品的牛奶成分高,拉肚子時,腸胃已經受傷,因此不可再吃、喝流質的乳製品,蛋類製品也是一樣,因為蛋是較難消化的食物,因此不建議食用。還有有餡的食物,例如絞肉,許多家長以為對於生病的寶寶吃了會比較好吸收,然而有餡的食物大多都有油,因此不建議腸胃受傷的寶寶食用。如果寶寶拉肚子的情況嚴重時,建議您可幫他多補充電解質水,等到症狀緩解後,再給予清粥餵食。


3)發燒時要使用冰枕退燒?


發燒時,為了降低體溫,大人們總會使用冰枕退燒,然而這樣的方式與其說是降溫不如說是讓身體感覺清涼一些,增加舒適感。醫師表示,寶寶們喜歡動來動去,且使用冰枕會造成失溫現象,頭的溫度太冰,寶寶出現打寒顫等畏寒的動作,可能會使得腦中樞造成異常現象,導致抽蓄,因此不建議使用冰枕幫助寶寶退燒,家長可用退燒片或口服退燒藥、退燒酸,38℃時使用退燒片,38℃以上則使用口服退熱要或退熱貼。


4)寶寶不愛吃藥粉,可以將藥粉摻進牛奶裡餵他?


據專科醫師表示,如果是一般腸胃藥加入牛奶中不會影響藥效,是可行的,若是一般感冒藥,成分較為複雜不建議加入牛奶中,而且有些寶寶會排斥藥味,若將藥粉摻進牛奶中,寶寶聞到藥味不喝,或是吐出來,反而浪費了牛奶,因此建議您,將藥與牛奶分開來餵,或飯前飯後餵,這樣才能讓寶寶順利將藥粉吃下去,達到藥效。


5)有感冒傾向不要外出比較好?


病毒在寒冷時,反而特別活躍,所以當寶寶感覺感冒時或覺得好像快要感冒就不要讓他外出比較好,應讓孩子在家多穿衣服,補充水分,讓身體保持溫暖,這對對抗病菌適很重要的,尤其公共場所人口較多,抵抗力差的寶寶如果帶去容易被傳染,如果在溫暖的季節,孩子想到戶外走走就比較沒關係。


 


   教養篇


 


1)教養小孩是媽媽的責任?


不少男人有大男人主義的觀點,把教養孩子的責任歸於妻子,然而,既然是雙親家庭,夫妻就應該分工合作,男人也有細心、耐心以及體貼的一面,在教養孩子上也有相當大的貢獻,不應全將教養的責任讓妻子一人獨攬,教養孩子夫妻彼此都有責任與義務。此外,在此提醒您,在教養孩子時,不要刻意清楚劃分誰扮演黑臉,誰扮演白臉的角色,照顧者應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即刻解決,不要事後讓扮演黑臉者來做逞罰的動作,這樣會讓孩子畏懼扮黑臉者,也比較不易親近他。


2)孩子讓阿公阿媽帶比較不會親近父母?


建議您,孩子自己帶對您與孩子的發展較有幫助!帶小孩要有技巧,有方法,當您決定要生小孩前要有完善的計畫,包括情緒、心情、生活等各方面都要做好迎接寶寶誕生的準備,計畫懷孕時,妻子應先與丈夫溝通日後寶寶誕生後各種問題,例如:「夫妻都在上班,誰要來擔任主要照顧者角色」、「寶寶誕生後是否可供給物質生活」等問題,如果媽咪們擔心將來寶寶給阿公阿媽帶是否會有與自己教養理念不合的問題,可以試著與丈夫委婉的溝通,看看丈夫小時候公婆的教養方式,同時與他一起討論孩子給公婆帶是否洽當的問題,再做評估是否適當。


3)父母是否該將自己的遺憾或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會為小時候自己有些無法完成的事感到遺憾,或是希望孩子更好而對他的標準不斷提高,這些都會對孩子形成莫大的壓力,如果讓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壓力、痛苦,會壓抑寶寶的情緒。媽咪們在懷孕時應重視胎教,從胎教開始培養寶寶的氣質與特質;寶寶誕生後,父母可以利用平時與孩子相處時,觀察他的興趣,以及是否對某一項才藝具有獨特天份,尤其玩遊戲時,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容易輕易發揮其想法及創意,家長可以順著孩子的興趣及天賦讓他自由發展,從中輔助孩子,這對孩子的發展才有幫助,不要把自己的期待或。


4)阿公阿媽帶小孩比較容易寵小孩?


長輩們總會認為對小孩不需要用這麼嚴格的條件,在教養方面難免順著孩子,看在爸比媽咪們眼裡,變成了阿公阿媽寵壞孩子。對於聽得懂的小孩,父母可以跟他講規範,讓孩子不要沒有規矩,如果長輩們失去準則,家長再委婉與他們溝通,須讓長輩們知道他們只是照顧小孩的替代角色,如果是大家庭合住,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但是要彼此尊重對方的角色,互相學習,講話時也要合理,如果大大小小的衝突不斷產生,建議分開來住。當您發現公婆的教養方式您無法接受,就不要貿然嘗試讓公婆帶小孩,不要爲此破壞夫妻關係。媽咪們在懷孕時就應先想寶寶誕生後可能的問題,建議您可釋出善意,與另一半溝通,先坦承自己的想法,夫妻再一起評估看看長輩是否適合帶小孩。


5)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給睡給吃就好?


媽咪們與寶寶的互動關係應從胎教開始,胎教時母親的情緒及營養很重要,當寶寶在胎兒時期即為一個個體,但須仰賴照顧者給予營養及教養,一旦寶寶出生後,雖然母親著重在坐月子照顧,但也不能忽略寶寶。寶寶誕生後,開始大量接收訊息,孩子不動是因為照顧者未給予啟發,正常的寶寶應會吃喝玩樂,照顧平時可多給寶寶一些啟發,例如讓他聽音樂、幫他做按摩,一邊跟他說話,孩子會從與照顧者的互動中,學著聽、看及說,對於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剛出生的寶寶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照顧者給予寶寶越大量的訊息,孩子吸收得越快,成長也越快,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讓他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您擔心孩子遺傳近視或希望寶寶生下來就有雙明亮的雙眸,醫師建議在懷孕期間可多攝取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例如:胡蘿蔔,幫助寶寶視力發展,如果出生即為高度近視或弱視的寶寶,爸比媽咪們也可多幫孩子補充維他命A。


   傳說篇


 


1)發高燒會變笨?


發燒的時間與溫度成正比,如果高燒40以上達兩個半小時甚至三個小時會讓寶寶陷入昏迷狀態,如果超過42℃時,屬惡性發燒,此時腦細胞會逐漸萎縮,導致寶寶意識不清,就會對腦部發育產生影響。


小兒科醫院表示,是否要退燒須視寶寶情況而定。發高燒可啟動人體免疫系統,如果溫度達38℃以上,免疫系統的殺菌力強,此時還不須退燒,倘若寶寶不舒服可先設法讓他發汗,充分給予水分攝取,讓他自行退燒。


2)不能常摸小嬰兒的頭?


寶寶前囟門須12~18個月才會癒合,當寶寶頭部正在發育時,可以摸,但是不要集中在前後囟門,尤其不能拍打,建議您可多用按摩的方式幫助寶寶頭部發育。此外,囟門有一定的張力,當寶寶有腦膜炎或水腦現象時,囟門凸度會增加,導致寶寶不舒服,因此平時摸寶寶的頭部要仔細觀察是否有突起異樣。醫師表示,食用維生素A有助寶寶腦部發展,但注意六個月以上寶寶應避免食用過多維生素A,否則會造成囟門往上突起的現象。


3)父母近視的話小孩也比較容易有近視?


如果父母親是深度近視(1000度以上)者,所生幼兒有25%的近視遺傳可能,倘若您是一般近視者則較不須擔心。若您擔心孩子遺傳近視或希望寶寶生下來就有雙明亮的雙眸,醫師建議在懷孕期間可多攝取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例如:胡蘿蔔,幫助寶寶視力發展,如果出生即為高度近視或弱視的寶寶,爸比媽咪們也可多幫孩子補充維他命A。


4)皮膚好不好跟遺傳有關?


整體而言,皮膚的健康程度可說得自於遺傳,例如:皮膚過敏者、異位性皮膚炎或蚊蟲叮咬馬上會腫起來…等,這些大多都會遺傳,所以如果媽咪們覺得自己皮膚不好,在懷孕時就要多注意飲食,讓生活作息正常且固定,寶寶出生後多留意他的皮膚狀況,如果孩子皮膚問題連連,可多請教皮膚科醫師。


5)愛睡的寶寶長得快?


睡眠有深睡期和淺睡期兩種分別,而這兩種會交互來臨。研究發現,當人們處於深睡期的最深時刻時,會分泌出成長荷爾蒙,但是如果寶寶超過四個月以上時,還是一直睡個不停,或是長時間持續不自然的睡眠模式,家長們就要找小兒科醫師詢問。


 


    生長發育篇


 


1)寶寶生長發育時就會長高嗎?


一歲以前寶寶生長發育速度快,會逐漸增長成出生的0.5倍,舉例而言,寶寶0歲時三公斤,四個月時即以倍數成長為6公斤,而周歲時的體重是出生的三倍,因此,當寶寶在六個月以內做的許多動作,包括伸懶腰、上廁所、哭泣、打哈欠等都會幫助他生長,要提醒您的是,六個月以內的寶寶家長應盡量避免搖晃動作,以免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產生。


2)使用學步車可以讓寶寶提早學會走路?


醫師表示,不建議讓孩子藉由學步車提早學會走路。以安全理由為考量,對於太小的幼兒使用,容易有危險,另一方面,太早使用學步車會讓寶寶放棄學習的機會,因為荷爾蒙分泌的關係,男寶寶最早從13個月;女寶寶最早從9個月會開始走,因此家長應讓寶寶順著自然生長發育,等他到適當時機自然會站,使用爬行是增進孩子智慧的開始,如果讓孩子跳躍四腳爬行的摸索,直接進入兩腳站立階段,對孩子的學習反而不見得有幫助。如果家長想讓孩子使用學步車,建議等到寶寶自己會走再使用,家長可以購買手推車式的學步車,前面附有玩具,讓寶寶產生興趣,自己推著車子走,這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才有幫助。


3)男寶寶一定要割包皮嗎?


每個寶寶的生殖器包莖程度因人而異,如果一出生時家長覺得他包皮程度過長可以先不要割,觀察到14歲,如果未來成長時推得開就不需要割,此外,包皮是很好的替代皮膚,如果將來有需要可留做皮膚移植。如果家長覺得還是要割,建議讓寶寶出生後小於兩個月時割,此時不需要麻醉,但千萬不要一出生就割,因為寶寶還太小無法承受割包皮的痛楚,且割包皮的疼痛對於寶寶的精神發展,可能有不良的影響。


4)嬰兒時期過胖長大也會胖?


寶寶還沒有斷奶以前,對於「過胖」的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太過擔心,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都維持在標準內,情況都還算正常,即使體重超出標準,家長也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是,若過胖的體重影響寶寶的活動,減少孩子的活動力和好奇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情形可就不能小覷。否則,家長不用因為寶寶現在胖了點就擔心他長大後也是個小胖子。


5)太早學站的話會變成O型腿?


寶寶通常都是O型腿,尤其是剛學會站立的時候,倘若較早學站的話,O型腿會更加明顯。不過,一般而言,孩子到了讀小學時腿就會慢慢變得筆直,所以嬰幼兒時期的O型腿家長無須擔心。其實,腿的形狀與遺傳有關,一般寶寶的腿型會與父母相似,除了相當特別的情況外,寶寶的腿型不會有所改變,您可以順其自然讓寶寶穿上合腳的鞋子,充分運動,一旦腳腱發達,長出肌肉後,寶寶的腿型自然會慢慢變得筆直。


 


   日常照顧篇


 


1)寶寶臉上皮膚乾燥時,可以給他擦大人的乳液?


寶寶用的乳液越單純越好,建議家長可使用凡士林幫寶寶塗抹,因為凡士林不含香精,較為天然且保濕,而大人的乳液添加許多化學成分,對於寶寶柔嫩的皮膚有刺激性,因此不建議使用。凡是林可適用在臉及身體,現在天氣嚴寒,如果您要帶寶寶外出,出門前十分鐘爲寶寶塗抹即可,尤其是騎腳踏車或摩托車的寶寶,兩頰部分更要加強塗抹。室內部分,潮濕度越高(80%)越不需使用,建議您盡量將室內潮濕度控制在60%以上,如果室內潮濕度低,,早上起床後當寶寶開始活動前可先塗,之後每2~3小時塗抹一次,下午睡醒時、洗澡後以及睡前再塗抹,如此就可以好好保護寶寶滑嫩的肌膚,讓他不受寒害。


2)喝母奶寶寶容易拉肚子?如果拉肚子就不要再給他喝母奶了?


喝母奶的寶寶拉肚子的情況應視孩子年歲而定,喝母乳的寶寶有胃脂腸反射現象,拉肚子情形是正常母奶便反應,雖然是腹瀉,但寶寶都有在成長,直到四個星期以上排便情形會趨於穩定,每2~3天才上一次,而四個月上寶寶因為肝臟及腸道吸收發育成熟,所以排便次數會驟減,因此家長們不須因爲寶寶拉肚子而讓他停止喝母奶。然而如果出生的寶寶四個星期內每天都有6~9次排泄,或是糞便像鼻涕,帶血絲,家長就要注意,此外,吃配方奶的寶寶,如果超過四天沒有排便,家長也要留意。


3)嬰兒不能使用電毯?


現在的房子保暖功能都很好,只要讓寶寶穿上足夠的衣物保暖,確實蓋上毛毯或棉被,嬰兒精力旺盛,新陳代謝快,自然會一邊調適體溫一邊熟睡,因此不需在棉被裡多加保暖用具,如果屋內真的很冷非要使用電毯,建議您在睡前可使用電毯暖被,等到要睡覺時再把電源關掉即可。


4)不可以在嬰兒週遭使用蚊香或滅蚊燈?


吸入這些捕蚊器具得煙霧雖然對肝、腎不會有太大影響,然而對於呼吸道的刺激可就不是完全沒有影響。這些物品並非不能使用,但是使用時要注意,例如在密閉的房間內,只要有嬰兒在就不要使用,應該在嬰兒進房間之前先使用,等蚊子全部消滅後再讓寶寶進入,即使房間空間大,也不建議讓寶寶一邊點蚊香一邊睡覺。


5)寶寶的耳垢應該每天清?


大部分的耳垢會自然掉落,不需要每天清理,尤其是嬰兒,清除耳垢如果不當就是危險動作,平時照顧時只要用清水擦拭看得見的地方即可,至於耳內深處的耳垢實在不須刻意清理,當阻塞不通時,建議您可請教小兒科醫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王心妏(育兒生活)


諮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姜倩玲


 


又見「反式脂肪標假的」!這回,北市誇下海口要仿效歐盟國家採高標準的食品安全規定,也就是只要反式脂肪含量超過2%的食品就不得販售……。


事實上,國內目前的反式脂肪標示除了不清楚還有被不肖業者魚目混珠之虞,而且,反式脂肪含量較可能過高的食物有:麵包、蛋糕、餅乾、炸雞、薯條、洋芋片、甜甜圈等,這些正巧是媽咪經常給寶貝當點心的食物吧!?不禁讓人為寶貝的健康捏把冷汗。


在政策未明以前,聰明媽咪快來了解什麼是反式脂肪,並學習看懂包裝上標示數值的真偽喔!


 


 你吃什麼,寶貝就跟著吃什麼?!


 


認識它 遠離它


油脂可簡單分做固態動物油和液態植物油兩類,前者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例如牛油、豬油、雞油等,後者則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都是烹調食物時不可或缺的元素。


 


何謂反式脂肪?


 


但自從人類發現食用過多的動物油脂會讓體內的膽固醇升高(因為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人體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於是改建議大家多選擇植物油來烹調,甚至創造了人造奶油。


 


不過,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酸敗,也不利高溫、久炸,保存更是一大問題,所以後來又有人發明〝氫化技術〞,透過部分氫化處理,液態植物油中的部分脂肪酸結構會由順式變成反式,產生「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這就是反式脂肪的來源。


 


殺手封號從何而來?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姜倩玲表示,膽固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近年來大家開始投向植物油的懷抱,但也不是標有“植物”二字的油都是健康的油,因為已有醫學報告指出,植物油經過高溫(氫化處理)更可怕。她說「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同樣會增加血膽固醇,所以長期食用反式脂肪勢必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成長中的幼童如果經常食用含高反式脂肪的食物,恐有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的疑慮。」


 


有數據指出,經過人工部份氫化的植物油所產生的反式脂肪,它所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機率是飽和脂肪的35倍,所以反式脂肪有「殺手脂肪」(killer fats)之稱。


 


哪些是高反式脂肪食物?


 


那麼,媽咪知道哪些食物較容易含有反式脂肪?答案揭曉是:忙碌現代人方便購買且可快速食用的麵包、蛋糕、餅乾、奶茶、奶油球、泡麵、炸雞、薯條、洋芋片、甜甜圈……等。當然,並非以上食物就“一定”含有反式脂肪,姜倩玲營養師一語道破:有沒有反式脂肪關鍵在於“製作過程”,簡單說就是製造過程有無氫化處理。


 


 


選食秘訣


 


由於反式脂肪可提高植物油的穩定性和可塑性,多被使用在烘焙食品、蓬鬆香酥的麵包皮,以及油炸食物等,建議媽咪少為家人準備這些食物,若一定要採購這類食物時,避開成分中明確標示有:「氫化植物油」、「植物性乳化油」、「精製植物油」、「植物性乳瑪琳」、「人造奶油」等。


 


辦識它 拒絕它


 


隨著人們對於反式脂肪的了解,各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開始明定反式脂肪的最高含量,例如:丹麥2%;瑞典5%;法國3.8%。國內也於民國97年修訂食品安全法規,將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含量列入一定要標示的項目中。


 


認識7大食品標示


 


姜倩玲營養師表示:「早期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只有熱量、蛋白質、脂肪、糖、鈉等5種,除了蛋白質,其它都是現今人們較需要留意(或說控制)的營養素。後來因應心血管疾病增加,美國疾呼人們對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應予以節制,所以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這兩項便納入營養標示。」


 


也就是說,媽咪購買的食品不論台灣製造還是從國外進口,其包裝上一定要有至少以下7種營養素的含量標示:


 


1.熱量(calories


2.蛋白質(protein)含量


3.脂肪(total fat)含量


4.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含量


5.反式脂肪(trans fat)含量


6.碳水化合物(total carbohydrate)含量


7.鈉(sodium)含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媽咪購買的零食有「營養宣稱訴求」,就是包裝載明高鈣、高維他命C、高膳食纖維、無膽固醇、低鈉、低糖等,那麼它的營養標示也就必需跟著標出該訴求的相關營養素含量。


 


 


反式脂肪標示陷阱


 


在各種營養標示值中,並非所有標示“0的就表示完全沒有喔。根據食品管理法規定,每100公克或100毫升的食品中,若符合以下條件,得以“0來標示:


 


熱量:低於4大卡者。


 


蛋白質:低於0.5公克者。


 


脂肪:低於0.5公克者。


 


碳水化合物:低於0.5公克者。


 


反式脂肪:低於0.3公克者。


 


納:低於5毫克者。


 


所以,有些食品業者在標示反式脂肪含量這一項時會以“0來魚目混珠,其實該食品極可能還是含有反式脂肪,只不過它的含量小於0.3公克,建議媽咪還是盡量少選購,積沙還是會成塔唷。


 


媽咪一定會奇怪:為什麼明明有,卻可以標示為零呢?姜倩玲營養師解釋:「目前除了反式脂肪頗受爭議外,大家對於其他數值修整為零的做法均可接受,因為事實上若是那麼低的含量,對照我們一天所需要的量,其實都已不構成影響。」


 


box】選購秘訣


 


在衛生署尚未訂定國人反式脂肪酸每日攝取量的參考值之前,姜倩玲營養師提醒媽咪,即便是購買到標示為“0公克”反式脂肪的食物還是要小心,唯有標示為“0.00公克”的才是真正不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再者,不論補充任何營養素的攝取都要把握「適量」以及「均衡」。


 


 


 


 


 


 


 


 


 


 


 


 


姜倩玲


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碩士、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系學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陳姵樺(育兒生活)


     諮詢/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蔡明克


     圖片提供/ 蔡明克 醫師


 


「乳牙不重要啦!反正就算蛀掉了還有恆齒可用」、「乳牙不需要好好保養,等換成恆齒再努力刷牙就好了」,上述是部分家長對於乳牙的不正確知識,事實上乳牙的健康與否關係著寶寶接下來的恆齒發展。


 


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蔡明克指出,不善加保養乳牙任其長牙菌斑或蛀牙,輕則口腔產生異味、牙齒不美觀,重則包括:可能影響寶寶的食物攝取造成偏食、蛀牙的乳齒與恆齒並存容易造成恆齒蛀牙、嚴重的蛀牙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蛀掉的乳齒會造成口腔空間的改變進而影響恆齒萌發的順序,讓恆齒長得不整齊而需要矯正!


所以,牙齒的保養一定要從乳牙就開始做起!


 


PART 1寶寶潔牙進程表


 


蔡明克醫師表示,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左右,口腔中並沒有牙齒,所以在這個時期並不需要特別幫寶寶做口腔的清潔。通常寶寶第1顆乳牙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冒出(每個小孩出現的時間不同),從第1顆乳牙冒出開始,就正式進入了寶寶潔牙的第1個時期,之後再以年齡來區分不同的潔牙階段,每個潔牙時期使用的清潔工具與方式皆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寶寶潔牙的進程表:


 


 ˙第1個時期:6個月~1歲(媽咪要開始幫寶寶潔牙囉!)


˙乳牙顆數:前齒48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


 


蔡明克醫師指出,用完即丟的乾紗布是很好的潔牙工具,可以擦起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如果家長覺得乾紗布消耗量太大,也可使用可水洗清潔的紗布巾代替,只要用過後單獨將紗布巾清洗乾淨晾乾,就可重複使用。準備好紗布後,家長將紗布繞在食指上,就可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與內表面的擦拭。


 


這個時期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選在寶寶晚上喝完奶睡覺前,如果寶寶喝奶喝到睡著,家長也可在寶寶睡覺中幫寶寶擦牙齒,因為牙齒集中在前面,只要輕輕撥開寶寶的嘴唇就可擦拭,不必擔心會吵醒寶寶。


 


 ˙第2個時期:1歲~2歲半


˙乳牙顆數:816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


 


這個時期乳牙的第1個臼齒會長出來,所以除了用乾紗布擦拭牙齒的外表面,也需要使用到牙刷來清潔牙齒的內表面以及牙齒咬合面的深溝凹槽,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吃得東西開始比較複雜,有些食物可能會卡在牙縫,所以牙線棒也是必備的工具之一。


 


家長先用乾紗布擦拭牙齒外表面,再用牙刷清潔內側面並以繞圈圈的方式清潔牙齒的咬合面,最後再用牙線棒清潔牙縫;使用牙線棒時另一隻手可拿著紗布,牙線棒清出的髒物可沾黏到紗布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會漱口,這樣的清潔方式,清潔完後就不需要有漱口的動作。


 


這個時期也是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也是選在晚上喝完奶睡覺前進行,若家長白天有時間,也可在白天吃過食物後增加1次。


 


 ˙第3個時期:2歲半~6歲(自己先刷+家長再刷刷)


˙乳牙顆數:1620


˙清潔次數:3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牙膏(非必要)


 


蔡明克醫師表示,這個階段的潔牙步驟大致與第2個時期差不多,有的孩子會開始想要學大人拿牙刷自己刷刷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拿牙刷刷刷看,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無法將牙齒刷得很乾淨,大體上還是要家長幫孩子刷。


 


若是孩子已經會漱口這個動作,就可以使用牙膏,不過 蔡明克 醫師認為並不一定要使用到牙膏,沒用牙膏依然可以將牙齒刷乾淨,只不過有的孩子會想模仿大人使用牙膏,也可讓孩子試試。


 


這個時期的清潔次數就要增加到3次,時間選在早、午餐後以及晚上睡覺前,除非早午餐吃東西後有食物塞牙縫需使用到牙線棒,否則只需要在睡覺前那一次潔牙時使用牙線棒即可。


 


 PART 2寶寶正確刷牙法


 


 隨著寶寶長大也要慢慢開始教導寶寶學會自己清潔,牙要刷的好,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與步驟,蔡明克醫師表示,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貝氏刷牙法」,步驟如下:


 


1. 牙刷以45度角的斜度向著牙齦。


2. 從右上牙齒的外側開始,每次刷23顆牙,輕輕來回震動10次左右,之後再繼續往左邊移動23顆牙重複剛剛的動作。


3. 上顎外側的牙齒刷完後,再繞到上顎內側的牙齒刷回來。


4. 上顎整個刷完後就開始刷下顎的外側與內側牙齒。


5. 最後刷牙齒的咬合面,此時要將刷毛深入臼齒的凹槽中徹底清潔。


6. 若有使用牙膏,刷完要漱口將牙膏漱乾淨。


 


蔡明克醫師表示,刷牙的技巧則要掌握「輕」、「柔」、「反覆」三個原則,即刷牙的動作要輕、刷牙的力量要柔以及要反覆多刷幾次。按照上述的步驟,刷牙的時間約為23分鐘,若是少於這個時間,表示牙齒清潔的程度不夠,必須再刷久一點加強。


 


 


 如何讓寶寶喜歡刷牙?


 


大約1歲半前寶寶通常對刷牙會有抗拒的舉動,有的會用力掙扎或哭鬧,所以寶寶剛開始進行潔牙時最好父母可以一起合作,媽媽盤腿坐在床上,可以墊個枕頭讓寶寶舒服的躺在媽媽腿上,爸爸則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讓寶寶不要亂動。由於牙刷容易刷到外側牙齦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所以剛開始進行潔牙過程時,家長可先用乾紗布清潔孩子上下顎外側的牙齒,牙刷清潔內側牙齒與咬合面,等寶寶漸漸習慣用牙刷後,再改成用牙刷刷完全口牙齒。


 


 


2歲前半強迫刷牙是必要的


 


長幫寶寶刷牙的動作要輕柔,刷牙前也可先告知寶寶會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只要寶寶感覺不會痛,久了就會習慣刷牙這個動作。若是在刷牙過程中寶寶哭鬧,家長千萬要堅持刷完,不可中途放棄, 蔡明克 醫師表示,幫2歲之前的孩子刷牙都是要有點半強迫的,即便寶寶會抗拒家長也要堅持,因為刷牙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翁昭鈺(嬰兒與母親)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


        馬偕紀念醫院嬰兒室護理長李美玉


 


 


寶寶喝完奶後協助拍打嗝 對大多數的父母來說


才算是完成餵奶的過程 聽到「嗝」聲出現也特別安心


拍打嗝對寶寶來說 除了幫助排出氣體避免脹氣


還有輕柔安撫的作用 寶寶也會非常喜歡


您知道針對容易溢奶、吐奶的寶寶如何拍打嗝嗎?


技巧、方式、注意事項 一次掌握!


 


 


Part 1 概念篇


 


Why?寶寶為什麼需要協助拍打嗝


 


大部分的寶寶喝完奶後,媽咪都會進行拍嗝,依照過去的經驗認為這是必要的動作。事實上對寶寶而言,打嗝排氣完會比較舒服,也可減緩脹氣、溢奶、吐奶等狀況。但為什麼寶寶沒有辦法像大人一樣自行排氣,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表示,打嗝可分為自主和非自主,且處理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吸入過多空氣:在喝奶的過程中,若是採取瓶餵,則會因為奶嘴與嘴巴不夠密合,因而吸入過多的空氣,再加上寶寶的括約肌收縮不佳,一直是躺著的,氣體上不來,因此需要大人幫忙拍打出來。此外,寶寶的賁門也不夠成熟,若不拍打嗝的話,容易造成溢奶、吐奶狀況。


 


迷走神經被刺激:這種則是非自主性的打嗝行為,像大人有時吃飽飯也會止不住的打嗝一樣,屬於正常現象。主要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橫膈膜不停的收縮,這時拍打嗝也沒有用。若時間過久可讓寶寶喝一點水,有助於止嗝。


 


Yes or No?幫寶寶拍打嗝是絕對必要的嗎 


 


不過,是否一定要做拍打嗝的動作,其必要性又為何? 洪依利 醫師認為,基於寶寶的生理構造,還有4個月以前的寶寶無法一直直立,食道短加上蠕動性較差,胃的容積小,氣不容易順利排出,且賁門在4~6個月大左右才會完成發育,因此6個月以前的寶寶拍打嗝是必要的,否則若脹氣則可能影響到下一餐的進食狀況。對大多數的媽咪來說,依循過去的經驗,也都認為拍打嗝完會比較安心,好像順利完成了餵奶的動作。


 


但馬偕紀念醫院嬰兒室護理長李美玉則認為,拍打嗝可依照寶寶的進食狀況、餵食時間、喝奶方式而訂,以前多數的寶寶都是喝配方奶,瓶餵的狀況下容易吸入過多空氣,因此拍打嗝有助於排氣。但由於現在推廣母奶,若是採取親餵,在寶寶吸吮的過程中嘴巴與乳頭會完全緊密,空氣不易進入。再者有時候媽咪半夜親餵母奶,媽咪與寶寶都輕鬆入睡時,其實也不需刻意把寶寶抱起來拍嗝。在親餵的過程中,除非當時媽咪突然大量噴奶,讓寶寶來不及吸吮,需要快速的吞嚥,才會吸入過多空氣。因此是否需要拍打嗝是有彈性的,媽咪可依照寶寶的狀態決定。


 


 


How?排除生理疾病 讓寶寶順勢打嗝的動作


 


 基本上寶寶若有打嗝就算拍嗝成功,寶寶嗝的多少與體質相關,因此爸媽不必非得要讓寶寶打很多嗝。但有時拍了很久寶寶卻完全不打嗝,也讓爸媽覺得好灰心,對此 洪依利 醫師表示有三種可能:


 


1.餵奶方式:


採取瓶餵特別容易吸入空氣,因此可使用防脹氣奶瓶,但只是輔助功能,效果不一定百分百。


 


2.配方奶本身:


有些配方奶的配方對寶寶的體質不適用,特別容易引起脹氣。


 


3.拍打方式:


在拍打嗝的過程中姿勢不正確、力道不足都可能拍不出嗝。


 


4.病理因素:


腸絞痛、乳糖不耐症,也可能讓寶寶排氣不易。


 


 


因此若寶寶完全不打嗝,媽咪應先確認寶寶是否有生理上的疾病,檢視配方奶是否適合寶寶,還有拍打的動作是否確實,以上因素都排除後,可執行以下的方法,更有助於幫助寶寶打嗝。


 


方法1:斜放15度角


 


若拍了半個小時寶寶都不打嗝, 洪依利 醫師建議不要平放寶寶,可讓寶寶協放15度角,並採取右側身,因為胃在左邊,有時寶寶就會自己打出嗝來。


 


方法2:轉換成直立式


 


李美玉護理長表示,可先讓寶寶平躺後直立起來,也可順利將嗝打出來。


 


 


Part 2 實戰篇


 


順利拍打嗝 三種常見姿勢


 


在拍打嗝之前,您可先準備一條小毛巾,讓寶寶的頭可舒服的躺著,也可避免寶寶吐奶、溢奶。不過李美玉護理長認為,爸爸就是最好的拍嗝者,因為爸爸不僅手臂有力、手掌大,肩膀寬厚,可牢牢的支撐寶寶,因此平日辛苦照顧寶寶的媽咪,也可趁爸爸有空閒時請他代勞。以下介紹二種常見的拍打嗝法,您可採取互換的方法,又或者選擇其中一種順手的姿勢,只要媽咪方便都是可以的。


 


 


方法1:肩上拍背法


 


方式 


 


將寶寶的頭輕靠在媽咪的肩膀上,頭可側一邊(建議可側向媽咪的臉,還可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況)。然後手掌微彎,由下往上輕輕的拍,重點要拍在寶寶的肩夾中間。


 


 注意事項


 


若寶寶的脖子還沒硬挺,大人必須提供良好的支撐,避免肩膀壓到寶寶的口鼻造成窒息。


 


方法2:側坐大腿上


 


方式


讓寶寶稍微往前傾的坐在您的大腿上,一手用手掌虎口托住寶寶的下巴,另一手由下往上用手掌輕拍寶寶背部。若寶寶一直不打嗝,可讓寶寶稍微往後傾斜再往前傾,這樣移動有助於打嗝。


 


 


注意事項


 


因為是採取坐姿,若寶寶的身體還很軟,脖子和脊椎部分要支撐好。


李美玉護理長說明,拍打嗝時大部分是採取手掌微微彎曲水滴狀輕拍,但也可採取撫摸旋轉、輕撫、按摩的方法,這樣也有安撫效果,也不致讓拍打的力量過大。


 


 


 QA:如果寶寶為易脹氣體質,拍嗝次數需要增多嗎?


 


洪依利醫師與李美玉護理長均表示,如果寶寶易脹氣,應該不是說增加拍嗝次數,而應採取「分段餵奶」的方式。餵奶1/31/2時就先拍嗝再餵,讓嗝比較容易打出來。此外,若瓶餵的話,必須讓寶寶含好奶嘴,涵蓋要達1/3以上,且牛奶一定要充滿在奶嘴頭裡。喝到最後時不要讓寶寶全部喝完,因為最後瓶子內多是空氣;若是親餵母乳的話,要緊密含住乳房,盡量別讓空氣跑進去。


 


在沖泡牛奶的時候, 洪依利 醫師提醒泡完後不要大力的搖晃,否則牛奶會起泡產生很多氣體。水的溫度要適中,否則奶粉會結塊,水和奶粉的比例需按照說明指示,符合泡奶程序也可減少寶寶喝奶的不適。在選擇奶嘴方面,以小圓孔最適合,十字孔的奶嘴若小孩吸吮能力不佳,讓小孩費太大力,吸吮不順,也可能在吸吮過程不斷換氣因而吸入過多空氣。


 


 QA:容易吐奶、溢奶的寶寶,拍打嗝有哪些技巧?


 


容易吐奶、溢奶的話,必須要先找出原因,有時候與疾病因素相關。 洪依利 醫師表示,因為寶寶的賁門還不成熟,若到4~6個月後有些寶寶還是持續吐、溢奶,則可能與以下兩種疾病相關:


 


1.胃食道逆流症:最明顯的就是體重下降,且每餐進食狀況都不好。


 


2.胃幽門狹窄:胃幽門就是胃和12指腸的括約肌狹窄,會讓進食狀況不佳,持續噴射狀嘔吐與體重下降,最常發生在2個禮拜~1個月大的寶寶身上,且一定要開刀治療。


 


若排除了以上的疾病原因後,在進食與拍打嗝的技巧,則有以下的注意事項:


 


3.少量多餐:喝奶的時候最好分段餵,每3個小時喝一次奶。


 


4.間隔拍打:餵奶1/31/2時就先拍嗝再餵,每次拍的時間拉長,喝完奶不要躺下,讓寶寶處於直立狀態久一點。


 


 


  QA:喝母奶的寶寶,要如何避免脹氣、腹絞痛呢?


 


李美玉護理長表示,母奶前段的乳糖成份比較多,天生容易腹絞痛的小孩喝下會感覺不舒服,因此在餵奶的時候,若頻繁的換邊喝會一直喝到前段奶,也會吸入空氣,最好先將一邊乳房喝完再換邊,且後奶比較多脂肪,也讓寶寶比較不容易感到餓。


 


 


 


 


 


 


 


 


 


 


專家小檔案


 


洪依利


學歷: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 :


桃園敏盛醫院兒童暨青少年醫學部主任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 任主治 醫師


 


現任: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 任主治 醫師


臺灣新生兒醫學會幹事


 


 


李美玉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嬰兒室護理長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從扶著父母的手站立,到脫離父母的幫助獨立邁開第一步,是一個令父母驚嘆的過程,但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寶寶動作發展方面的知識,以做到科學合理的輔助孩子學走路,將對縮短這個過程有幫助。


  寶寶學走路,其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父母可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進行訓練。


  第一階段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了,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了,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13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13~15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但父母在享受寶寶學走路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於正處於學步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學做、學爬這些動作的危險都大,在環境安全上尤其要多費心思。寶寶學走路第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陽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厘米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厘米以上,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其次是家具的擺設,應盡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還有就是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自出生就有些與生俱來的神經生理反射動作,可以應付生存所需。這些反射動作的生理機轉和目的主要在協助嬰兒攝食及保護自己,對嬰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生理反射動作 ?


一天阿媽和媽媽帶著一個多月大的小寶到醫院來看病,表示小寶常常有不自主的手腳抖動、睡眠很淺、隨意就會驚醒、出現驚嚇反應……等,並且懷疑是否有抽搐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因此想請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醫生說,這可能是嬰兒的神經反射動作,不要緊張,以下就生理反射動作來介紹:


反射在生理學上是指刺激不必經由意識察覺的反應,寶寶自出生就有些與生俱來的神經生理反射動作,可以應付生存所需。這些反射動作的生理機轉和目的主要在協助嬰兒攝食及保護自己,對嬰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其實這些反射動作,在胎兒還沒有出生時便已經存在,研究發現神經反射在懷孕期28週開始,到出生時便已發展成功,這些原始反射通常在出生後一年內即逐漸消失。


「原始反射」在出生後幾個月間的呈現與否,是評估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標。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非常重要的神經反射動作,供各位家長參考。


1 吸吮反射


嬰兒出生就有的一種反射動作,是嬰兒攝食的本能行為。將東西放入嬰兒嘴裡,就能引發其吸吮的反射動作。吸吮反射約在3個月時漸漸轉為自主的吸吮動作。和吸吮反射有密切關聯的是「尋覓反射」。只要輕撫嬰兒面頰,會引發嬰兒轉向撫摸的方向,這是嬰兒找尋奶頭的反射行為。吸吮反射可以說是嬰兒生存最重要的一個神經反射,據研究發現,懷孕14週的胎兒,就有這些反射。如果一個小孩缺乏吸吮的反射動作,在嬰幼兒期餵食時便會出現重大的問題。


2 尋根反射


新生兒嘴朝向乳源的一種反射動作;以手指或奶嘴觸撫新生兒的面頰或嘴唇,幼兒會轉頭、張嘴、做吸吮等尋找奶源的反射動作,謂之「探索反射」(又名尋覓反射、搜尋反射)。尋根反射也出現得相當早,在懷孕32週出生的早產兒,我們將物體接觸他的臉頰,他會轉動頭部,像是在追尋物體的來源。所以尋根反射可以協助嬰幼兒覓食和尋找食物的來源,也是一個生存所需的重要神經反射。


3 頸張力反射


嬰兒因頭位變化所誘發的姿勢反射。將嬰兒的腳屈曲,再將嬰兒的頭轉向一側,則嬰兒同側的手腳會有伸直的反射動作。頸張力反射與平衡有關,當我們將新生兒的頭部轉向一側的時候,可以看到新生兒伸展該側的上下肢,並屈曲另一側的上下肢。這種神經反射大約在8個月大時會自行消失。


4 驚嚇反射


當嬰兒仰臥時輕敲腹部或使其瞬間失去平衡,嬰兒會有雙臂外伸、手掌攤開但背部拱起的反射動作,此即「莫洛反射」(又名驚嚇反應)。初生到56個月的嬰兒都可以看到莫洛反射,在初生後數週反應最強,而後反射強度減弱。若6個月以後莫洛反射依然存在,有可能是中樞神經功能異常。小兒科醫生常用此來檢驗嬰兒的時系統是否異常。例如腦缺氧腦病變時會減弱,腦膜炎時會增強。


5 抓握反射


人類一種「自保」的原始反射動作。刺激初生嬰兒手部,會引起嬰兒手掌緊握刺激它的物件,此即「手掌抓握反射」。這種反射從出生至二個月最強,第四個月以後消失。抓握反射也是一個生存很重要的反射動作


6 降落傘反射


降落傘反射也是一個保護自己及保持身體平衡的動作,當我們支撐嬰兒的腹部及胸部並突然往下移動,嬰兒的雙手、雙腳會往外延伸,類似降落傘一樣。


7 迷宮正姿反射


嬰兒為保持身體平衡的一種體態反射。嬰兒在坐直時,如身體傾斜,頭部會往傾斜的相反方向偏,其作用是維持頭部的正姿。「迷宮正姿反射」出現於出生後第二個月,至周歲後變得更強,這是嬰兒保持身體平衡的一項重要反射。


8 足底反射


當接觸撫摸嬰兒的腳掌時,嬰兒會有張開趾頭,把腳捲起的反射動作。(又叫巴賓斯基反射或巴金斯反射)


9 磁引反射


一種嬰兒的反射動作,輕觸嬰兒的腳底板,若手指輕輕往後移動,原本彎曲的腳會伸直,像是把嬰兒的腳吸引過來一般。


10 咬合反射


嬰兒咬合口腔的一種反射動作。成人將手指放進嬰兒的口內,並觸摸牙床的咬合面,嬰兒會作出上、下牙床咬合的反應。這種反射正常嬰兒會在6個月後消失。


11 爬行反射


讓嬰兒俯臥,用手指按嬰兒的一隻腳背心,會引發嬰兒做爬行的反射動作。這個反射通常在4個月左右消失,真正的自主爬行則要到第七個月才開始出現。


12 抬步反射


一種嬰兒的反射動作。將嬰兒的腳背放在床的邊緣,碰到床,嬰兒會有抬起腳,像要爬樓梯的動作。嬰兒的抬步反射正常,即表示其感覺和運動神經元功能正常,脊髓的偵測功能正常。


13 腳掌抓握反射


以物件輕觸嬰兒腳掌,會引起出生至3個月前的嬰兒腳掌外張。3~4個月以後,嬰兒的神經肌肉控制比較成熟,外張反射變成抓握反射,其腳趾會向腳底方向彎曲,類似手的抓握反射。嬰兒早期出現的外張反射叫「巴金斯反射」,後者則謂之「腳掌抓握反射」。


14 縮腳反射


將嬰兒的腳背觸碰平面的邊緣,嬰兒的腳會有膝屈縮回的反射動作,稱之為「縮腳反射」。


15 行走反射


扶住嬰兒腋下,讓嬰兒腳部接觸地面時,嬰兒會做出宛如協調良好的走路動作。這是一種反射動作,稱之為「行走反射」。


   若缺乏反射動作,代表的生理意義為何?


臨床醫師在對嬰兒作身體檢查時幾乎都會執行神經生理反射檢查 但不是每個反應都是那麼明顯。較明顯易見的大多是如吸吮、尋根、驚嚇、抓握與降落傘反射。爸爸與媽媽若想親自做這樣的檢查可能會做不出來,還是要專業的小兒科醫師才能執行。


嬰兒在臨床上缺少這些正常的神經反射,表示嬰兒在腦部及神經方面可能出現問題,這些神經反射在一段時間後便會消失,如果這些神經反射在適當的時候沒有消失,我們就要懷疑是否神經系統或腦部發育出現問題,這時候就一定要到小兒科醫師處作神經學的檢查。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pwcTqWXHBt6mNYyPk.MJ5jQww--/article?mid=4608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例行活動是一夜好眠的關鍵,分享一些睡前活動的好主意。


 


「寶寶要是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就比較不會緊張,」睡眠專家 Jodi Mindell 表示,「寶寶越放輕鬆,就越肯乖乖上床,而且很快就會入睡。」


 


寶寶 6 到 8 週大時,您可以開始安排每晚睡前的例行活動,寶寶很快就會意識到活動的一致性和規律性。


 


 


睡前活動的內容由您自行決定。一般包括洗澡、換上睡衣、說故事、愛的抱抱,或靜態遊戲。記得活動內容要能讓寶寶安靜下來。睡前例行活動要從浴室或客廳展開都行,但最後請在寶寶臥房結束。重點是讓寶寶臥房充滿溫馨的氣氛,而非只是睡覺的地方。讓睡前時光成為愉快的活動,只要肯付出時間、關注和擁抱,寶寶會喜愛這整個過程。要是寶寶上床後看見您離開而感到不安,告訴寶寶「等一下就會回來看你」。等您回來時寶寶可能早已進入夢鄉。


 




睡前活動的好點子
下列是對其他爸媽們而言有用的方法,您可以從中找出合適的點子。別忘了睡前例行活動通常對爸媽也很有幫助。因為在這段親子時間,您可以盡情和寶寶享受天倫之樂。

 


 


◎ 讓寶寶發洩精力
有時讓寶寶發洩過剩的精力,可以讓他靜下來準備上床睡覺。要是寶寶興致好,您可以讓寶寶手舞足蹈或蹦蹦跳跳一番。只要能在活潑的嬉戲後進行洗澡和枕邊故事等較為靜態的活動,再讓孩子就寢,這可以做為睡前活動的第一步。


 


 


◎ 讓寶寶泡澡
最受歡迎的一項睡前例行活動就是洗澡。泡在溫水中能讓寶寶放鬆,保持身體溫暖、乾淨和乾爽,寶寶也比較容易入睡。如果媽媽餵母乳,爸爸在寶寶進食方面便幫不上什麼忙,在這種情況下,泡澡更能提供您另一半和寶寶共享珍貴時光的絕佳機會。當媽媽的麗莎說:「我老公每晚替寶寶洗澡,他從寶寶可以洗澡的第一天晚上,就開始替她洗澡,寶寶和爸爸一樣開心。」如果寶寶洗澡時過於興奮,或不喜歡洗澡,就別將洗澡排入睡前例行活動,而改以靜態擁抱或講故事代替。別忘了閱讀我們對浴室安全的提示文章。


 


 


◎ 替寶寶盥洗
寶寶的睡前例行活動可以包括洗臉、洗手、擦拭牙齦或刷牙、換尿布和穿睡衣。從小培養刷牙習慣很重要,這樣寶寶才會習慣。


 


 


◎ 玩遊戲
在客廳或寶寶臥房地上玩靜態遊戲,是睡前和寶寶同樂的好方法。簡單的像是玩一回合遮臉躲貓貓,只要能讓寶寶開心又不會太亢奮的遊戲都行。哄寶寶上床之前,在嬰兒床上放些東西讓他尋寶,像是玩具、明信片、亮晶晶的東西,然後向寶寶說明這些東西 (記得離開房間前要把東西從嬰兒床上拿走)。


 


 


 


◎ 聊天
睡前是爸媽和寶寶說話的好時機。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您可以替寶寶回顧一天的活動。小傑的媽媽佳臻說:「我們把兒子小傑放上嬰兒床後,其中一人就會坐在床邊的搖椅上並關上燈,和小傑聊聊他的一天。這能讓他放輕鬆。」


 


 


 


◎ 和寶寶道晚安
許多寶寶喜歡被人抱著在屋內走動,同時和大家、他最喜歡的玩具及其他物品說晚安。「我們最喜歡的一項睡前例行活動,就是和席藍的填充娃娃們一一道晚安,」媽媽娜琳達說。


 


 


 


◎ 對寶寶說床邊故事
和泡澡同樣受歡迎的另一項睡前例行活動,就是床邊故事。「我們每晚會唸兩到四本故事書給我們的兒子帆帆聽,」媽媽凱婷說。「他從 8 週大就聽我們講故事。」寶寶不僅能學認字 (研究顯示,寶寶接觸大量字彙,有助於語言技巧,甚至也能增進智力發展),也能和您共享美好時光。


 


 


 


◎ 唱搖籃曲
唱搖籃曲是屢試不爽的方法,能幫助愛睏的寶寶進入夢鄉。寶寶喜歡聽自己最愛的聲音,那就是媽媽的聲音。輕柔和緩的曲調能讓寶寶安靜下來。「我每晚會唱兩首不同的歌,最後以『晚安曲』結束,」兩個兒子的媽咪宇晴說。「孩子已經知道,晚安曲就表示一天要結束了。」如果您不記得搖籃曲的歌詞或曲調,請到我們的搖籃曲歌詞區複習一下。


 


 


◎ 放音樂給寶寶聽
安頓寶寶就寢時,播放搖籃曲、古典音樂或其他孩子愛聽的音樂,讓音樂在您離開房間後繼續播放,可以讓寶寶漸進式地進入夢鄉。柔和的音樂能讓寶寶放鬆,還能掩蓋外界的噪音。


 


盡量維持睡前例行活動,即使出門在外也一樣。這能讓寶寶較容易適應陌生環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