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霖霖的作品及封面~~~收集了他的美勞、塗鴉


及認知等作品!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親子天下(作者:陳雅慧)




想幫助孩子,怕是一種剝奪;強迫自己放手,又怕殘忍得不是時候;如何讓孩子自覺特殊、深受賞識,但又不至於是一廂情願的寵溺?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建構、提升孩子的「挫折免疫力」。


現代的父母正陷入一個不自覺的矛盾中。一方面我們擔心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和誘惑;一方面我們又很焦慮小孩太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知名的精神科醫生和作家王浩威細膩的觀察,對父母而言,有如當頭棒喝。

一位四十多歲跨國金融機構投資部門主管,工作上每一筆交易決策牽動的金額都是天文數字。每天、每週、每月的投資績效都得和公司目標、和市場、和同業相比較。在工作上,這位跨國企業的精英可以從容的面對巨大壓力,甚至當部屬被挫折擊敗時的精神後盾。但是,當自己十二歲的女兒第一次參加學校必須外宿的畢業旅行時,這位抗壓性強的爸爸竟然焦慮起來:「我問她去哪玩?住哪裡?爸爸也一起去好嗎?我真的不放心...真的想去附近旅館住,好就近照顧她...」

人工打造的挫折
這位爸爸不是個案。有太多的父母有同樣矛盾的心情,所以有人寧願在寒暑假花數萬元讓孩子出國去「體驗貧窮」。或積極打聽哪裡有冒險和探索課程,希望藉由溯溪、攀岩、露營這種由人工打造、安全可以掌控、風險可以預估的活動,「訓練」孩子的抗壓和耐挫力。

《親子天下》雜誌去年四月的調查發現,有八成六的國中小老師認為,現在學生情緒管理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挫折忍受力」。老師的整體觀察也印證了父母的焦慮。

王浩威分析,少子化的時代,小孩成為稀有動物,是周圍大人共同關心的焦點,「擁有的關心如此多,孩子幾乎不可能被忽視,也就沒有所謂『適當的挫折』」。

在經濟愈來愈富裕、「孩子」物以稀為貴的時代裡,父母想要培養一個能夠從容面對逆境,把失敗當做成長養分的小孩,其實是很大的挑戰。

家長期望小孩快樂、成績好、有好朋友、對自己的生活滿意...要達到這些期望,必須仰賴小孩自己的內在力量,去妥善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挑戰。「面對挫折,『忍耐』是很苦、是不得已的。父母或許該試著幫助孩子建構新的態度,陪孩子面對挫折,也就是增強對抗挫折的免疫力,」教養專家楊俐容提出,用「免疫」取代「忍受」的新角度。

哈佛大學博士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認為,從內在面對挫折的能力包含:
1.能有效處理緊張和壓力,適應日常挑戰的能力。
2.能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原,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解決問題。
3.能與他人自在相處,尊重自己和他人。

「父母和小孩每一次的互動,都是協助孩子培養挫折忍受力的教育機會。因為在處理每件事和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學到更多啟示,克服逆境的種子也將從中萌發茁壯。」羅伯特.布魯克斯在《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一書中提醒,挫折忍受力不是一堂進社會前才要學習的「課業」,而是父母時時刻刻都需要重視的教養關鍵元素。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歐李芳姿


一般而言,孩子大約一歲至一歲半會開始拿握蠟筆或彩色筆塗鴉,這時握筆的姿勢常是用整個手掌去握筆,且手掌朝外、拇指在下(前臂內轉),並會用整個手臂或是肩膀和手肘的動作去控制這隻筆,這是屬於較原始的動作。


之後,隨著肌肉發展較成熟,約四歲半至六歲左右,孩子慢慢進步到可以只用前三根手指(拇指、食指及中指)握筆,且手掌是朝內的(前臂外轉,即拇指在上),運筆時則是使用手部的小肌肉來控制筆桿,而這就屬於一個比較成熟的握筆姿勢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郭恬伃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是否能夠從事工作、完成活動,均要靠雙手操作的技巧來達成。對兒童來說,雙手運用技巧關係著遊戲操作、握筆寫字,甚至與各項生活自理的技巧(如:用雙手端杯子喝水、打開門把、扭轉毛巾洗臉等)均有密切關係。對於較小的幼兒來說,他們透過雙手和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並藉著雙手接觸許多東西,包括自己的身體(像是用手抓著腳玩),及外界的物體等(如:幼兒會主動伸手拿取顏色亮有聲響的搖鈴,看著它並將搖鈴搖晃出聲音,或把它放入口中等),在我們看似簡單的活動中。其實包含了各種感官的知覺(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的接收,及各種概念的形成。相對的,一個無法用雙手去和外界接觸的孩子,由於缺少了來自外在環境的感覺訊息及操作概念,而減少了和這個世界互動的機會。


影響雙手操作技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身生理上的肌肉張力、肌耐力等原因外,視覺的運用會影響手眼協調,感覺整合會影響兩側協調,認知會影響操作方式等,所以在評估幼兒精細動作發展時必須同時考慮這些因素。


孩子精細動作發展,在雙手取物上,先是由「整個手掌」抓握發展至用「前三指」取物,再到精細的「前二指取物」;而動作的改變則由「反射性」動作(並不是由意識所控制的,只要是肢體在某些情況下就會有這樣的動作出現),發展而成「自主性」動作(例如:幼兒有意識地去拿取某樣吸引它的東西),最後發展成為「協調性的動作」(例如:能用雙手同時抱大球)。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官知覺包含了:觸覺、聽覺、視覺、味嗅覺、本體覺、前庭覺…等。人類在胚胎、胎兒發展階段,在母體孕育期已經開始接受一連串感官知覺的刺激和經驗了。


感官知覺與多感官有什麼不同呢?過去,在談感官知覺發展時,我們會習慣將知覺領域切割成一個一個分開來談。事實上,以多層次教學的觀點而言,感官知覺的發展不論何時何地都是相互交叉相輔、影響:刺激→接收→學習的。


例如:一位媽媽在餵哺嬰兒時,嬰兒會感受到媽媽的心跳、體溫;同時媽媽會與嬰兒說話、輕輕搖擺、拍打、輕撫…等等的動作,一連串的過程中可以使嬰兒接收到:味嗅覺、聽覺、觸覺、視覺、前庭覺…等感官刺激,是多感官覺知的型態。由此可見,多感官教學會如此的被推崇和重視,是可以被理解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過三個月,姜通就要滿102歲了,他是全台灣最老的中醫師,一週看診五天,但外表看起來頂多70多歲,甚至健步如飛,除了缺牙,他幾乎沒什麼病痛,他是如何維持健康長壽的?

上午九點,在台北縣永和中正路上一間看起來不起眼的中醫診所內,小小將近十坪的空間裡,已有十位掛號等著看診的病患,他們掛的是今年高齡一○一歲、全台灣最老的中醫師姜通的門診。再過三個月,姜通就要滿一○二歲了,但他外表看起來頂多七十多歲,仍健步如飛,除了缺牙,幾乎沒什麼病痛,連老花眼鏡都不戴,各項健康指數維持中年人的水準,還能一個禮拜看診五天。

當被問及養生之道,「我不吃不衛生的食物、每天做養生功、再加上不生氣。」姜通輕描淡寫地說。其實姜通出身中國江蘇醫生世家,他是家族第十代,年輕時用醫師身分當掩護,在大陸幫中統局(情報局前身)做情報工作。情報局長戴笠、幫國父孫中山寫遺囑的汪精衛他都接觸過,甚至連上海皇帝杜月笙他也照過面。他和蔣經國是舊識,還見過蔣的愛人章亞若;來到台灣後,也幫王永慶看過病,但這些名人早已不在人間,只有姜通,依舊精神飽滿在看診。

打從小時候起,姜通就有嚴格的家教,從不外食,即使偶爾宴請好朋友,他也多是為大家點菜,自己僅止於小酌,其實「吃飯」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他每天的主食不是米飯,而是牛奶與水。

不吃米飯 美食不忌口

近五十年來,姜通從未吃過一粒米,讓他補足營養,練就硬朗身子骨的祕訣,就是一天喝五杯好立克加鮮奶,他從五十三歲開始就不再吃米飯,姜通認為米的營養價值很低,大部分都是澱粉,因此他以雞湯、好立克、牛奶與饅頭當作主食。

在美國留學時,姜通發現以麥芽製成的好立克營養價值很高,所以後來姜通每天起床,先喝一杯五百CC不加糖的好立克作為早餐。十點多左右,看診累的時候會再喝一杯。午餐是好立克泡牛奶與一碗雞湯,有時會加一個饅頭。晚餐則多吃青菜、水果以及一杯好立克。姜通是少量多餐的推崇者,牛奶及好立克的蛋白質與鈣質讓他骨質密度高,背脊依然挺直;而青菜水果為他補充營養素,饅頭讓他吃得飽;水分充足可幫助代謝,讓廢物不沉積體內。一般老人容易罹患的攝護腺炎等疾病,姜通統統都沒有。

其實姜通對飲食沒有太多忌口,他最愛的料理首推上海湯包館的東坡肉,其次是港式點心奶黃包,「我去的餐館要生意很好,這樣食物才會新鮮。」姜通形容自己不喜歡的就不吃,愛吃的食物則節制吃,譬如偶爾中餐就偷嘗一塊奶黃包;此外,他非常注重食物必須新鮮、製作過程要乾淨,「二十幾歲時我到冰店參觀過冰棒的製作過程,當時的印象是極不衛生,從此我再也不敢吃冰。」但是姜通強調,如果製冰的過程乾淨衛生,一般人其實還是可以吃的。

姜通偶爾打打牙祭才外出用餐,他以人參雞湯滋補身體,但只喝湯,不吃肉,水果則吃哈密瓜、木瓜。姜通自嘲說,自己唯一的缺點就是牙齒快掉光了,「因為戒不掉喜歡吃甜食習慣。」說完他立刻從口袋中抓了兩顆日本進口的白色戀人巧克力,他說年輕時幾乎不吃零食,現在吃巧克力,其實是為了解饞。

「要活就要動」,姜通也深諳這個道理,對於規律的生活作息很堅持,他每天早上固定六點起床、晚上九點一定上床睡覺,他有一套每天起床必做的養生功,由於此功法來自一位八十多歲老和尚傳授,因此名為「和尚功」,他每天照著做,終身受用。

和尚養生三式每天做

姜通說,認識這位老和尚的過程,如同一段奇遇,那是他三十幾歲時,某日搭火車從江蘇鎮江經上海,目的地是杭州,在車廂內遇到一位留著白長髯的老和尚。這位來自焦山的老和尚和他閒聊時,問他:「平常有沒有固定運動?」他回答:「沒有。」老和尚因此在車廂上示範一套和尚功法,並要他每天勤練習。到了上海,這位老和尚下車飄然而去。

姜通表示,這套「和尚功」看似動作簡單,但做完後讓人渾身出汗,且可強壯下肢筋骨,提高肺活量,增進心肺功能,至今連續做了六十幾年,到現在連感冒都沒得過。

他詳細講解招式,首先是躺在床上或椅子上,雙腳作踩腳踏車的動作,踩一百下;接下來平臥在床上,雙手平伸胸前交握後,自然彎曲縮回胸前,並由頭頂後繞、枕住頸部、再繞回胸前,維持交握方式,也是一百次;最後一步,雙手自腰際平伸向上,作取物狀,握掌縮回腰側,作深呼吸一百次。做完通常滿身大汗,動作雖緩和,效果卻不輸跑操場。

濟世救人 老天賜長壽

姜通還提醒,認為「縱慾」是長壽的大敵,他從年輕開始就對性生活相當節制,不但有固定性伴侶,而且從四十歲以後更加懂得保養身體。姜通說,年輕時節制性慾,是為了未來可以慢慢享受,而不是在短時間把精力全部搾乾。到底一個禮拜多少次才算節制呢?姜通認為,四十幾歲以下的男人,一週兩到三次差不多;四五十歲左右的,則建議視個人身體情況而定。

姜通看過的病患多不勝數,讓他最感自豪的是,光是診治過敏性鼻炎的病人就有二十七萬人。健保開辦後,他在永和的診所每天未開門前即擠滿了病人,「一天至少看個百來人,是很平常的事」,但由於年齡漸長,且為兼顧看診品質,如今姜通診所改為看自費病人,早上、下午各十五位病人,但他每次都看得很仔細,問診超過半小時很常見。

姜通認為自己能有今天,全靠祖先父母福澤,當年姜家每逢過年就布施白米,不是大張旗鼓,而是趁天暗,不發一語就把米交給人家,為善不欲人知。現在在能力範圍內,姜通也定期幫助他人;他記性超好,數十年往事歷歷在目,但他對批評從不掛懷,豁達看人生,他說:「活到老,就要多做一天有意義的事,若能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老天讓我長壽的目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下旬我在哈爾濱,對700位中小學老師和校長演講,會後一位老師問我:「既然培養幽默感可以增進創造力,那我該如何培養幽默感呢?」

原來她女兒總是說她太沒有幽默感。女兒回家後總會提出一些問題要她回答,而她每次都回答不出來,也不覺得好笑,最後女兒都會邊講邊笑說出答案。譬如有一次女兒問:「兔子的眼睛為什麼是紅的?」她說:「我真的答不出來,然後女兒咯咯的笑著說:『因為兔子比賽跑輸烏龜,所以哭紅了眼睛!』」這是非常典型的腦筋急轉彎,是小孩水平思考的運用。

其實大人可以向孩子學習幽默感。兒童平均1天至少笑300次,而大人只有15次。嬰兒的幽默感主要是來自父母,父母的面孔和行為是他學會幽默的素材。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體驗父母在安全範圍內所表現出與平常不同的行為,如做鬼臉或發出動物的聲響。為什麼這些行為會讓兒童覺得有趣?父母所表現的新奇、驚訝、不一致,都會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而這些刺激也是幽默感和創造力的基本元素。

絕大多數父母會用這樣的方式逗小孩笑,可是等到孩子稍微長大後,父母開始扮演傳統教師的角色時,就忽略兒童的好奇心,也失去自己的赤子之心。向兒童學習的第一課,就是保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對意外的、新奇的、互相矛盾的事情與刺激充滿興趣,並且與兒童互動互逗、開懷大笑。5歲的兒童已經開始懂得字謎等語言的幽默,到了6、7歲便開始懂得一些雙關語的笑話,這個時期的兒童最喜歡腦筋急轉彎的笑話。父母師長要向兒童學習的第二課,就是蒐集各種腦筋急轉彎的笑話集,發揮一休和尚和他身邊人物的精神和言行,經常互相考問,製造樂趣。

成人向兒童學習的第三課,是欣賞兒童不是刻意卻自然流露的幽默。一位媽媽向朋友述說丈夫的不是,突然轉頭問旁邊的小兒子:「如果爸爸媽媽吵架,你要站在哪一邊?」孩子想了一下,口吻堅定的說:「站旁邊!」

兒子跟女兒在客廳裡玩耍,兒子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看報紙,女兒在旁邊大聲的指指點點,數落著弟弟的不是。母親從廚房跑出來說:「小莉,你難道不能學你弟弟一樣坐在那裡安靜看書嗎?」小莉說:「媽,我們在扮家家酒啦,弟弟在演爸爸,我在演你。」

研究兒童幽默感的心理學家Paul E. McGhee,歸納研究的結果指出,幽默對兒童的智能、社會和情緒各方面的能力和行為,都有很大的助益。幽默其實是以語言為主要思考工具的智能遊戲,語言的幽默包含一語雙關的創意,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也可以增加字彙和閱讀的技巧。幽默也能幫助兒童管理情緒,建立友好關係和自尊。

其實幽默感對兒童和成人都一樣重要,大人想要培養幽默感就向兒童學習,一天笑30次應該不難吧!

                                             來源:親子天下(文:吳靜吉)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做 白日夢的愛因斯坦若身為現代的小學生,可能會被迫服用過動兒的藥物「利他能」來維持專注,因為發呆恍神實在太浪費時間了。但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神經學家馬克斯.賴可研究發現,做白日夢的腦部有多處區塊異常活躍,腦其實並沒有休息,而是進行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耶魯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傑若米.辛格則發現,做白日夢可以讓孩子們:保有創造力與想像空間、學會自制與自我規劃,甚至變得更聰明。

美國《小兒科與青少年醫學總覽》期刊研究也指出,只要把國中生的到校時間延後,讓他們多睡30分鐘,功課就會變好。這份研究由美國哈斯伯兒童醫院睡眠專家茱蒂.歐文斯(Judith Owens)醫師主持,以美國羅德島私立聖喬治中學210位、9∼12年級同學為對象,他們的到校時間從原本的8點延後到8點半,每堂課的時間縮短5∼10分鐘,以避免延誤放學後的時間分配。實驗9週後,學生的專注力和記憶力增強,情緒更穩定,生活品質和學業表現都因而得到改善,成效驚人。

【多讀、多談、多探索,豐富大腦背景知識】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可以透過已知的連結繼續擴充,且一旦連結起來,就不需再借助原來的神經元便可自行連接。例如,曾經看過蒙娜麗莎圖像,即使模糊程度90%,仍可立即辨認。這說明了背景知識愈廣,愈有助資訊的吸收。

要擴充背景知識,多閱讀是最好的管道之一。因為,閱讀是主動獲取訊息的歷程,閱讀時可以活化腦部許多區的神經迴路,大量的閱讀自然會形成豐富的背景知識。

此外,探索知識的管道要多元,退休的榮總神經內科醫師,也是著名的阿滋海莫症專家劉秀枝,以她兒時經驗為例,小時家裡開店,一有空閒她就跟家裡的師父「鬥嘴鼓」,東聊西扯,問一大堆問題。她特別強調,要多透過與人互動、聊天、問問題來學習,「別讓求學問的管道只剩下Google,只剩跟電腦互動,」。

科學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的言談如果比較豐富,對孩子的大腦很有幫助。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解釋,父母跟孩子的談話,慢慢會變成孩子內建的思考,你和他怎麼說就影響他怎麼想,怎麼觀察事情、看待事情。重要的不是說話量,而是言談品質。

很多父母最常跟孩子說得都是:「快點起床」、「快點吃飯」之類的,這就不是豐富的言談。當父母的言談可以引導孩子去看、去想、去觀察事情,經年累月下來就有很大的影響。

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教授指出,「人的大腦天性是愛學習的,當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學得基本的技能,你再把他丟進那個挑戰裡的時候,他所得到的經驗就不會只是挫折,而是『我可以』……,會不斷有正向經驗的累積。」

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才是鍛鍊孩子意志力與內在學習動機最好的沃土。

                                                                   出處:親子天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兌現對孩子的承諾~看"完整版"的美人魚秀,


這天 提早來到豐原SOGO前廣場,俊穎乖乖的坐著


等候~真棒!




看到了沒?俊穎和小宇跟著其他的孩子們隨著音樂旋律


擺動身體~~~真可愛!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天提前慶祝小宇和沛儀的生日,想到也是十月份


 出生的霖霖,便和麻媽商量讓霖霖下課後來湊熱鬧


於是便留下這可愛的模樣!




     孩子們難得相聚,開心的吃著惠如媽咪做的起司鬆餅!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