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樂是人性的本能


生命的意義省思,即使對它已尋伺千百度,也未必能無疑無惑的自肯。對人生的省思,大部的人都只能觸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準則,他會去為大眾奉獻所能、或去當愛心義工-----,若觸及人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善惡能延伸到未來嗎?什麼是永恆的快樂?----這類深層的人生思考時,就會疑竇叢生,茫茫不知所以,並會生起焦慮不安的心。


 


人的深層意識中有一種尋求生存、快樂、滿足的本能。為法生存,必須為三餐奔波來滿足經濟的需求,也要人身的安全保護,來消除恐懼等種種。未能滿足安全、經濟,甚至滿足欲望快樂種種之前,很難放下雜念去深思生命意義的深層問題。就如家計陷入困境者,想要有美好人生,就得先決解經濟問題。感情上的失意者,也會沒心情與時間去思惟這類深層的人生價值觀。


 


在尋求快樂的本能下,世間都希望有錢,有了錢就可以滿足很多的快樂。然而什麼是快樂的本質呢?仔細追根究底,快樂是由條件組成的,世間是無常的,沒有完全不變的的現象,快樂的心也是,重遊舊時地時,因緣不同,心情有歡樂也有落莫。有熱戀就有失戀的一面,一切的名利無不例外。當快樂的條件消失後,另一面的不快樂就會跟著到來。人生業緣不過百年,即使百年都在富貴中,於臨終時,回想過去的快樂、功高偉業,在無常之下,何嚐不是猶如昨夜夢一場呢?


 


()欲望的本質


童年時,期望有著新玩具。上學後,努力要拿好成績,要考上明星學校,也夢想 成為 醫師,成為明星人物。出社會後,尋求好工作,追求高等職位,甚至要擁有大企業或一國之尊。這些都出自人性的共同根源,欲望的本質。


 


年輕的時候,喜歡了異性後,會時時有著甜美的夢想。未能得到的夢想欲望,總是充滿著想像,帶著無限的憧景,所謂摘不到的星星最美。想像中都是理想的、完美的,一旦擁有了得不到的想像,滿足了那股新鮮感後,那股想像的欲望動力就停止了,接下來所要面對的,是雙方脫下裝飾的外衣,所現出深層的性格人品,你能忍受他的不良習慣嗎?你能不在意他疾病纏身嗎?往後的幸福與否,則取決於雙方的人品與人生價值觀。


 


人總是在歴經人生的悲歡離合後,才能感受年輕時,對欲望現象是多麼無知,歴經滄桑後,回首來時路,才能比較明確的感觸到欲望的本質,深深感觸到在欲望的無明推動力下,隨著業力在輪轉,是那麼的身不由己。


 


()人生無常


人命是無常、危脆的。太陽、月亮一再的重覆著東升西落,讓我們不知不覺的認為太陽明天依舊會爬上來,誤以為永遠有今天與明天,誤以為今日的平安,明日也會平安。當我們把日日平安,深值在心中時,於念念中,心思就會放在對未來作盤算,或流戀在追逐名利與感官的欲樂中,感受不到生命只在呼吸間,感受不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不會去警覺生命是脆弱的,無常隨時都會光臨我們的身上。


 


雖然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與台彎的九二一大地震,都足以令人在瞬間消失於世上,也為人們作証無常會隨時會到來。但是人們欠缺定慧來念念覺察無常的流過。當事實發生時,人們會親身感受無常的可怕,一旦事過境遷後,人們又會回到欲望習性的染著,很快的就淡忘了身心危脆的警愓。


 


世間最大的依戀、不捨,即是此身即將死亡,一切親情都將化為無常。然而死亡卻是人人必經之路。那麼人生所為是何事呢?生命的價值在那兒呢?


 


()人生是苦


佛陀降世於娑婆,世間的戰亂、飢荒、人心險惡---也依然存在著。不因聖人出世,而改變了五濁惡世,所以世間是殘缺的、不圓滿的、是苦多樂少的,這是顛朴不破的事實。五濁惡世的人心潛藏著自私、欺詐、惡口、殺生-----,所以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乃是正常的現象。


 


世間災難不斷,有地震、颱風、海潚、火山爆發、水災、火災----。人們有幸能遠離這些無常天災與某些人為災難,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有多少人能免於事業上的困擾?以及婚姻上的平順無波?台彎有著數以萬計的家庭,當夫婦在高興懷有身孕時,突然得知自已的小孩患有唐氏兒、小兒麻痺、過動兒、先天性疾病---。他們在措手不及下,就得去面臨生兒育女的困境,往後的人生所要面對的苦逆之境,不知還有多少?


 


到醫院病房走走,處處見到插管的、無法翻身的、?痛的、嘔吐的------就能感受病老之苦是人生不可免的共業。其中有些人在事業順利、家庭美滿之際,突然獲知健康狀況有著不治之症,或者是重大的慢性疾病。一旦身患惡疾,那麼人生的快樂種種都將頓失,所面臨的則是病苦綿綿。世間的高貴權勢,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身体的健康與快樂。


 


今生即使有幸能有大福報,有了健康與順利的事業、婚姻,就這樣平平安安、忙忙碌碌數十年,老來告老還鄉時,在老態躘踵,行動不便下,也只能在小小的天地裡。往昔的一切事業、名利、地位、財富,於今看來都如大江東去,未來所面對的,將是身後事。想想來時兩手空空,老來要離世時也是萬般帶不去,忙到最後也是兩手空空,能不帳然嗎?所以人的一生若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會對生命意義深入省思的人,老來當會体會人生猶似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


 


小小牙痛、腹痛,就會令人把一切世上最好吃的與美妙的男女恩愛欲望拋到腦後。人的健康、財富、權勢、情愛都必須用心去追求與經營,而且也不一定就能如願。老化、疾病、死亡與無常遷變,卻是不必刻意的去求,就無可避免的自然到來,只要細心嚐味,就一定能感觸人生是苦海。


 


()看破放下


少男少女的情夢無限,可以為情興奮得整夜難眠,也會因情而食不知味。在我執之下,世間情事必然揮不盡,也剪不斷,誠是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執得深就會愛得深,愛得深也會恨得深,愛與恨來自於共同的無明根源。這股愛恨的動力都是由我執在推動,也是無止息的輪迴力量根源。


 


眾生所以是眾生,是對世間看不破、放不下。對世間的擁有,執著實有感,執有名利、有愛情、有權勢---。以致在潛意識中,有股緊緊執著不放的我見、我執,佛法稱這種力量為無始無明。紅塵滾滾,即是那股無明引發無止息的恩怨情仇。


 


()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智度論說,陷在貪嗔痴煩惱的五濁眾生,充滿著邪見與各種煩惱,要能不墮惡道而生在人間,而且要正好生於有佛法時期的機緣,是很難很難的,猶如盲龜於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中舉頭,要正好值於小木孔中這般的難難難。


 


即使過去世修過布施持戒等福,因而能夠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在過慣富貴的生活後,縱然遇到善知識告之佛法的殊勝,也會因迷失在權勢、名利的欲望中,致使心中貪戀不捨。有幸遇上了善知的開示,也會因為放不下現成的富貴,只得繼續漂流於輪迴的業海。人心在縱樂五欲,放逸的身心下,就難免會隨著貪嗔的煩惱造下數不盡的不善業。


 


不善業的果報,使人失去人身而入三苦途,重業當墮入地獄無量劫,由地獄受報回到人身後,也會因為過去世把福報享盡了,今世只能受報於貧賤之身,難有學佛因緣。若是欠缺了善知識的因緣開導,往往又會在無明貪嗔的業力下,再造不善業,再墮入於地獄中,如此的輪迴不息。所以,能有幸生為人身並致力解脫道的修行,可說是甚難甚難。今日大家有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若不將此生度,更待何日度此身呢?


 


()非淡泊無以明志


物質的確可以使人快樂,但它無法填滿欲望,所以人們的空虛感會時時如影般的隨在身側,如果一個人能深解並深信外在的物質本來就變化不定,它沒有永遠的存在,也沒有不消失的現象,就如人不會永遠青春,也不會有永遠的權勢,那麼知者在適度滿足人類必要的須求後,就不會覺得那些名利有多麼重要了,不會貪得無厭的追求這些身外物。他會去深思深層的生命意義,深思如何不虛度此生。


 


簡單的生活,會淡化人性的欲望,正如古云「非淡泊無以明志」。只是人們在攀緣的習性下,体會不了寧靜之大樂,即使有著清福的大福報,也會將無事清淨心轉為寂寞孤獨,把無妄心的安詳當成空虛無聊,以致有著閒暇的福報時,就令心一直往外攀取,把滿足心中的欲望來當成生活的內容。


 


娛樂可以調和性情,若是未對生命意義進行深層的省思,欲樂的滿足就會成為他的人生方向,有人會陶醉音樂,有的會迷樂於電影、電玩之類的視覺感官,有的將一生時光寄情於插花、棋藝、寵物、詩歌,有的以投身人際的忙碌與熱鬧來麻醉那股不甘平淡的衝動。這些都是緣於攀緣習性,令心不甘於寧靜無擾、平淡。能獲得欲望的滿足,在於世間的鴻福,福報沒了,或享完了,那麼大煩惱就必然到來。


 


()人生如幻


有人在年輕的時候,生起到阿里山一睹風彩願望,希望能吃上一餐那兒的野味。過了數十年後,再回憶當時,也只是留下濛瀧的記憶,甚至想不起來了。年輕時不論多精彩生活,一旦得了絕症,在面對死亡時,這些記憶都會變得如夢如幻,頓時感到一切富貴如三更夢,萬貫錢財如瓦上霜,此時人人都必須孤獨的去面對即將死亡的事實。


 


深觀現象無常、現觀人生如夢如幻,必須具備著禪定與般若基楚,若是世人尚無能力現觀現象無常,心的專注力就不足以洞澈世間是苦海。世人在貪焚的人性下,就會淹沒在欲望的社會風潮中,一心專注的在追尋感官舒適的生活,一旦五官迷於欲樂的日子久了,就會養成追逐五光十色來麻痺心中的空虛感。人心長久依賴物質的享受下,心的意志力、堅韌力就會減弱,會失去對困苦環境的免疫力,稍有逆緣,就生起挫折、頹靡、墮落的心情,見不到生命智慧光明的一面。


 


佛弟子要自我警愓念念無常,業力輪迴可怖,要解脫這無始以來的輪迴鎖鏈,不趁今生更待何世呢?人生苦短,如果能領悟生命的真相,不再迷失在生生滅滅的現象中,並且把生命的方向,趣向菩提,那麼,世間還有什麼能比証得菩提這更珍貴?


 


() 正覺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能祈望事事如意,遇上不得已或無法避免的苦難時,要正知世間沒有絕對的圓滿與究竟,而後方能隨意而安。若只是要環境順意時心才能安,或是要事業、家庭、子息皆如意,才安心的話,那麼在五濁惡世的現實上,他的人生將注定永在不安中度過。事實上,世間無有所謂絕對的圓滿與究竟,若能隨遇而安,我們也就不需要去追求所謂的絕對圓滿。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有因有緣來,有因有緣去。在貪嗔的造作下,生乃由六道輪迴來,滅亦流向六道輪迴去。就業力的方向,惡因必得惡果,善因必得善果,學佛因緣,必得涅槃寂靜,所以佛弟子秉持的總則不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了。就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人生方向下,皈依三寶就成了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人生再苦也只是幾十年,由幾十年換來未來的永恆離苦、涅槃清涼寂靜,是多麼的有幸。因此人生中盡管有著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論貧苦、破相,甚至失勢、遼倒,這些對一個菩提道上的行者而言,都感到微不足道了。


 


  


 


◎以一個學佛者的立場來看,人生的最大意義是什麼呢?就世間的生活而言,應是正覺的生活。正覺,其內容涵意是指正確不謬地覺察世間萬有本質的真相,洞澈生命意義的本質,而後過著離苦得樂,過著無惑自肯的生活,並在未來的生活中,如此般的行所應行,受所應受,有多餘的能力時,就會對身旁週遭的人,悉心的付出關懷心力,過著生命智慧的生活,所以即使他自知將永眠今宵,內心也一樣會微笑。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天給了俊穎一只箱子,他便開心的玩起"開火車遊戲"來了......


 




 當我在一旁唱"火車快飛"時,俊穎玩得更起勁,越唱越快時,他


 竟跟著旋律越"跑"越快,玩得不亦樂乎,末了還跟我說:真好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些過往,不必記憶;一段愁觴,無需傾訴;有一種心痛,你不會知道!


  霜紅一樹斜陽冷,塞草霜風滿地秋,衰草如煙,霜露牽衣,光陰的背影劃過秋天的記憶,留下一剪輕淺的痕跡。秋雨瀟瀟,竟惹得滿目寂寥,一地惆悵。靜數秋天,倍惜風光別;一瓣心香,與誰共語。


  自古多情皆悲秋。弦風輕奏,一曲《秋怨》跌宕淒迷,如泣如訴夢已闌的欲語心事。笙歌散盡,花事闌珊,花塚前誰在徘徊瞻顧,幽嚥孤吟一弦又一弦?葉葉蕭蕭,落花風裏,相知如鏡的昨日歡顏遽然間終成了坐望江湖兩岸的痛殤。


  風劃過指尖,誰的清影驚鴻掠過。對屏竟陌路,參商各西東;孤雁只影去,花事總夢空。憑欄默然,此情原來已待成追憶。今是昨,昨是今。當是只道是尋常,總以為一切可以淡然一笑,瀟灑的轉身而去。一別如斯,是否所有的一切都該淡若雲煙,如彩蝶振翅飛遠,似曲散人盡落下一季又一季的帷幕?


  立影月前何所謂?縈回千轉滿襟淚!折罷楊柳芳塵去,冷雨風中簫聲悲。研磨流年,瓣瓣芬芳化作滴滴晶瑩,誰把段段浮生往事化作宇間清塵,和淚成泥,雕塑成暗香盈溢的經生回憶?疏筆縈香,蘸一硯如酒月色,寫一絹心皺如觳,寄語心事誰遣青鳥送?多情情寄阿誰邊,一杯風流知是為誰傷?


  攜手的日子,掌心化雪,溫暖流盈著段段異彩。值此一別,我不知該用怎樣的心境度過蒼白,走出黯然銷魂?寸寸相思,愁向風前無處說。任彩筆輕揮重抹,終是一片傷心畫不成。也許,鏽跡斑駁的塵影裏,只有靜默心弦,珍藏一擎蒼綠一尾琴音,在你潺潺流水般的笑容裏湮沒逝水韶華。


  流光漂白了歲月,消瘦了容顏;一袖清寒,吹徹了寂寥流年。時光的罅隙裏,氤氳著你醉舞霓裳的倩影,結疤的記憶裏鑲嵌著你清澈如水的凝眸,回憶裏捲動著你梨花帶雨的晶瑩珠淚,耳邊回響著你輕如呢喃的話語。清風如夢,柔心指繞,化蝶莊生夢未醒。請許我把一斛濁酒,在輪回盈漫的風清月白中暢懷酣飲,醉倒在你蛺蝶翩飛的片片往事中。燈前呵手為伊書,幽懷獨傾,點點滴滴早把你的名字一斧一鑿一筆一劃篆刻在一生相守的溝溝壑壑中。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可還記得楊柳依依的花開春暖?鳳舞霓裳,亂紅裊裊,老樹寒枝依依不舍的刻畫一道道痛徹心扉的年輪。塵夢飄渺,風中傳來聲聲叮嚀:春秋的輪回只是為了下一個等待;紅塵滾滾,三千碧水,莫失莫忘!


  花落如雪,濃釅的玄思在月影水中流淌。流年之上,一份不悔永恆。如斯,輕煙過處,留一彎盈盈淺笑,相惜於一握的執手!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陳銘真


           輯/張玉櫻


 


寶寶到了34個月及1歲左右的學步期階段,常會出現厭奶現象,一整天喝不了多少奶,這可讓爸媽急壞了,擔心寶寶長不大,更擔心是否生病了!這時該怎麼辦呢?


 


寶寶為何厭奶?


◎是正常的生理調適過程


  大人也不是靠「奶」作為主食的,所以寶寶漸漸長大之後,自然會有個生理調適過程。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都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會「斷奶」,而「厭奶」只是執行斷奶的必經之路罷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隨著身體的成長、茁壯,「奶」所能提供的熱量相對而言就顯得不足,大約每30公克的「奶水」只能提供20大卡的營養,而每公克的肉類(蛋白質)卻可提供4大卡、每公克的飯類(澱粉)也可提供4大卡,每公克的脂肪更可提供高達9大卡的熱量。所以「奶水」只是用來養育初生的嬰兒,當寶寶較大,活動力增加了以後,需要更多的熱量與營養時,就會想吃其他營養熱量較高的食物。


 


◎表示寶寶該吃副食品囉!


  所以當寶寶出現厭奶現象時,表示寶寶已經需要開始接受副食品了,父母此時除了餵奶時間不宜過長外,可以視寶寶月齡增加副食品,提供孩子充份的營養。到1歲時,寶寶喝奶量應減為早晚兩次就已足夠了。


 


  也有專家認為,若嬰兒出生時因為胎內環境「太補」,使得寶寶的體重百分位高於其遺傳應有的百分位,也會在出生後慢慢經由「厭奶」,使其百分位回到該在的位置。


 


◎可能是「喝奶罷工」


  另外,有一種特別的厭奶,會在某些時期發生,而後又恢復。例如有些小寶寶可能連續幾天不愛喝奶,但之後又漸漸恢復奶量,這段時間我們有時不稱為「厭奶」,而戲稱為「喝奶罷工」,通常是因為身體不適(腹脹、排便困難、長牙、生病、打完預防針)、心情不佳(搬家、媽媽生病、家中不和諧、太多訪客或雜務等等)或換奶不習慣等,並不是真的不想喝奶,只是跟大人一樣,不舒服就不想吃罷了!


 


厭奶的兩大高峰期


34個月左右


  正常的新生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喝奶通常很專注,餓了就哭、飽了就睡,體重快速增加,前2個月每個月可長1公斤,爸媽通常都會很有成就感。


 


   但到3個月大之後,大部分的寶寶開始會吃吃玩玩,邊吃邊看,有時還發出聲音,一點都不專心。這時候的寶寶對周遭環境有很強的好奇心,只要周遭有聲響、有人走動,就停止吸奶,顯然其他事情對寶寶說來,比喝奶有趣多了。


 


   同時,大於3個月的寶寶,其成長速度已較趨緩和,對營養與熱量的需求減低,也不再像新生兒時期那麼愛吃了。所以34個月大左右,很多家長就會面臨到寶寶的第一個「厭奶」高峰期。另外,有些寶寶也會開始長牙,咬東西會比較舒服,相對的也就不愛吸奶了。


 


◎學步期(大約1歲時)


   此外,學步期(又稱離乳期)是第二個厭食高峰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大概一天喝2次奶即可,固體食物漸形重要。發生厭食的原因,多是孩子可能過晚添加副食品,或副食品添加方式不當(加入奶中而非調成糊狀餵食),使得咀嚼能力未能有效訓練,而不習慣吃固體食物,所以仍以配方奶為主食,而排斥固體食物。所以,爸媽最好按照副食品建議添加的時間,慢慢幫寶寶添加,並且逐漸減少配方奶的量。


 


種情況必須就醫?


  一般若「厭奶」沒有影響到正常的身高或體重曲線,大多是不要緊的;但若是厭奶期過長,且對其他食物亦無興趣,造成身高或體重生長遲滯時,就需請小兒科醫生檢查是否有其他病理性的問題存在。


 


03個月寶寶厭奶要特別留心


   越小的寶寶發生厭奶的狀況越是要小心。03個月的小寶寶發生嚴重厭奶,通常表示小寶寶可能有某些身體不適,或可能有代謝上的疾病,而且因為小寶寶的營養來源完全來自母乳或配方奶,所以一旦進食量過少,就可能導致脫水,進一步可能併發休克、腎衰竭等,必須積極就醫檢查治療。


 


◎有伴隨身體不舒服的徵兆


   由於厭奶也可能是一個伴隨急性、慢性疾病的徵兆,所以若厭奶伴隨有臉色不好、活力減低、煩躁不安、昏昏欲睡、呼吸急促或喘息、發燒或低體溫、呼吸道(鼻塞、鼻涕) 或腸胃道(哭鬧不安、腹脹、腹瀉等)症狀,就需立刻帶給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不要小看奶垢


  小寶寶舌頭上或口腔的白點,可能是鵝口瘡(黴菌感染),會造成口腔疼痛,使寶寶食量突然變少。需要請醫師開藥塗抹或服用,且要將所有的奶嘴或奶嘴頭換掉,母乳哺育亦要注意母親乳頭是否有被感染。


 


◎生長遲滯


   若厭奶期超過一個月以上,雖然精神不錯,但其奶量少於每天每公斤體重100㏄,或生長曲線的體重百分位已經掉到兩個區間以上,甚至小於3個百分位,就要帶小朋友給醫師做進一步的營養評估。建議家長應該於每次健檢時帶小朋友到醫院健檢,同時記錄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於生長曲線表上,以便早期發現寶貝是否有生長遲滯的現象。


 


結語


  「厭奶」是絕大部份寶寶都會有的過渡期,如果孩子的活動力和發育正常,無需過度憂慮,可用上述的方法試試。反之,若厭食期拖得太長,體重曲線下滑太多,或伴有其他生病的跡象時,則應該立即就醫,不可輕忽。希望每個小寶貝都能快快樂樂,好好吃(奶)飯長大喔!


 


 


 


 


 


 


 


                          (來源:嬰兒與母親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我小的時候,大人常說,行為一次就要做對,養成壞習慣就改不掉了;縱使要改,也要花很大的力氣。我們都被告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從過去經驗也知道,老人很多的話的確可靠,但是心中不免疑惑:如果積習難改,為什麼「除三害」的周處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悶葫蘆在我心中放了快四十年,一直到科學進步,可以在大腦中看到個別細胞活動的情形,才明瞭這是不同的大腦運作。


 


  我們每次做某種行為,都會活化跟該行為有關的神經迴路。早在一九四九年,著名的神經學家海伯(Donald Hebb)就發現同步發射的神經元,會形成緊密的連接(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我們大腦的皮質上有專門負責處理各個感官受體送進來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皮質上分布的情形叫「大腦地圖」;這個大腦地圖會隨我們的經驗而改變,並不是像過去認為的大腦定型了就不能改變。


 


  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研究團隊,把猴子的第三、第四指頭的皮縫在一起,使它們在動時,同步動作。才三個月,大腦地圖中第三和第四指的邊界就消失了,變成一個指頭了。若把手指的縫線拆去,第三指動,第四指仍會跟著動,要經過特別訓練(只動第三指,綁著第四指不准動),它失去的邊界才會慢慢恢復。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成年猴子的大腦仍有可塑性,可以因後天的經驗而改變大腦地圖。大腦跟人一樣,會把常用的神經元放在一起,以講求效率;如果把猴子的二、三、四指綁住,使牠進食時,只能用第一、五指抓水果,三個月以後,第五指在大腦地圖中的位置,就搬到第一指大拇指的旁邊了,變成一、五、二三四了。


 


  壞習慣難改的一個原因,是它在大腦地圖中已經占據一個空間,每當我們重複這個壞習慣,它又多占了一些空間;而且它先占據了位置,就阻止好習慣立足,造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非得許久不能重複壞習慣,並一直做好行為,才能慢慢用好習慣去取代壞習慣的神經連接。因為大腦地圖的本質是競爭、先到先贏的,所以童年的教育很重要;等壞習慣坐大,有競爭優勢後,再去拔除它就很辛苦了。


 


  周處能立地成佛,主要是他是從心中悔改,動用到前腦的抑制機制,這跟生活上的習慣,是兩種不同的機制:一個是生活上半自動化的歷程,一個是意識下決定性的行為。每個人生活上都有些壞習慣,它不會因為做了偉人而消失,這種半自動化歷程常會一不留神就跑出來了,也就是我們講的「壞習慣」;但是用心機、陰謀去害人就不是半自動化的歷程,辨別是非、決定要不要做是另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兩者不同。人的行為是大腦意念的外顯,心中強烈覺得不該做,這個行為就不會出現,所以古人才會說「攻心為上」,心改了,行為就變了。周處本性良好,大徹大悟後,痛改前非,所以在歷史上留名。


 


  對孩子生活的壞習慣,例如衣服隨地扔、東西不歸回原位,我們要從小教導,以養成整潔、物歸原處的好習慣。最重要的還是教他明辨是非,讓他從心中知道善惡,不願去做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的壞行為,這才是正本清源的教育方式。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


 


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 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  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


,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只有十年的機會


    當我獨自帶著孩子出門旅行後,我才驚然發現:原來,度假可以變成冒險犯難;那份親子相偎依的情感是如此的強烈。爸爸和媽媽,不管單不單親,一定要把握機會,嘗嘗這美妙的感受。


  旅行中,每天第一件不容錯過,甚至比去什麼地方玩還重要的大事,就是吃早餐。飯店中的自助式早餐,是孩子對於旅行這件事,感到很興奮的原因之一。或許是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他們,從小因為過敏問題而被媽媽嚴格限制飲食,因此面對一大堆五花八門的食物,還可以隨心所欲自由拿取,大人都不一定抵擋得了這種誘惑,更何況是孩子。


  「What''s your room number?」餐廳領位員會先確認住客的房間號碼,因為早餐通常已包括在房價之內。


  「How many persons?」再確定人數,好帶我們到適當大小的桌子。


  「Three.」餐廳侍者引領我們入座,在這三十秒的一小段路上,「Are you expecting someone joining you later?」以上這句對話,簡直就像「空中英語教室」的每日一句,我不想學起來都不行,因為每天都有人問。


  我納悶極了,剛剛不是問過我們幾個人了?我不是也清楚說了三個人嗎?可是就像我一臉長得會說謊的樣子,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相信,母雞可以單獨帶著小雞出門旅行。


  三個目的地的三間旅館,從辦理入住手續的櫃檯人員到餐廳的侍者,這個英文疑問句,一直重複出現。當我告訴孩子這個觀察結果後,只要有人又開始問:「等一下還有人要加入你們嗎?」我和孩子都會相視而笑,用眼神傳達默契:看吧,沒人相信。


  後來我才發現,這裡不像在美國,滿坑滿谷都是亞洲人。在英國,亞洲人不多,亞洲小孩更是少見,十四天當中我們一個也沒見過。還好我們穿著整齊,不然一個婦道人家帶著兩個孩子,會不會被懷疑是人蛇集團的偷渡客呢?


  「難怪,我就發現大家都一直盯著我看。」姊姊附和我的觀察。


  「真的?」我倒是沒發現這一點─當然,因為不是我被盯著看啊。


  「剛才在捷運上,坐在對面的先生就直直地看著我和弟弟。」但是,英國人的民族性極為內斂,真的所言不假。或許他們覺得,對陌生人表現出興趣是很失禮的事,所以即使我們三個人是不常見的稀有動物組合,但是我從每個人的面容表情和應對進退中,卻察覺不到一絲絲的不同待遇,好像我們長得跟其他英國人沒什麼兩樣。


  反觀中國人的民族性,可就有趣了:生了兩個混血兒的好友,後來移居中國大陸,孩子被人捏著小臉說「好可愛」的戲碼天天上演,而且可能是任何一個出其不意的路人甲乙丙丁,伸手就往小孩臉上捏,叫你防不勝防。甚至還有人跑過來問朋友說:「妳長得不怎麼樣,怎麼可以生出這麼可愛的孩子?」厲害吧。


  其實,媽媽帶著兩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度假,少了爸爸同行,可能是很少見的。尤其在西方人眼中,留下爸爸繼續賺錢養家,媽媽和孩子獨自去遊玩享樂,根本有違天理。然而,這卻是中國人刻苦耐勞的人生哲學—事業與家庭無法兼顧,原本是無可選擇的路,卻讓媽媽意外地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趣味……


  旅行中有爸爸,對媽媽來說那叫「度假」。有駕照卻不會開車的我,上車就睡覺,叫我幫忙看地圖我就喊頭昏,吃飽睡睡飽吃、無憂無慮,我一度以為我的人生就要這樣一路過下去。


  當我獨自帶著孩子出門旅行後,我才驚然發現:原來,度假可以變成冒險犯難;那份親子相偎依的情感是如此的強烈。您知道嗎?親手摘來的果子,即使不甜,也別有一番滋味;如果果子還是甜的呢?那滋味將永藏心頭,終生難忘。


  有一次開課時,遇上一位單親媽媽,她對我說,好多年了,自己卻依然走不出「單親」的陰影。可是在我看來,要獨力負起撫養、教養孩子責任的單親爸爸或媽媽,這等情操、毅力和勇氣,簡直該讓我們頒發獎章拍拍手,只有支持和佩服的份。以現今高達四成的離婚率,任何人都可能遇上單親問題,任何冷言冷語的人們,就直接將之歸入「沒心肝」之列,根本不必多加在意。我猜想,在這趟旅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會以為我們是個單親家庭;但是,別人怎麼想、想破了頭,都不干我的事,我自己心裡怎麼想才是最重要的。


  現代父母,能不疲累地度過一天,或許就算奢侈了。但是,如果能找機會擠出三、五天,拋下生活一切的瑣碎和煩惱,單獨帶著孩子去旅行—即使是最陽春的旅行,我保證旅行還沒開始呢,只要和孩子一起坐定(可能是巴士、火車、飛機),光是看著孩子興奮的臉龐,您就會知道我想說的是什麼了。


  爸爸和媽媽,不管單不單親,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嘗嘗那美妙的感受;到時候,可別怪我為什麼不早點告訴你這個秘密。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秘密。


  不,這不是秘密,只是現代父母都很難認清這件事:


  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您只有十年的機會。 五歲之前太小,父母的心思通常被照顧好孩子的安全和溫飽所佔滿;十五歲之後太大,以父母為天為地的相依感覺,已轉化為孩子的獨立自主想法。唯有這當中的十年,您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後一秒鐘,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您的懷裡睡著。


 


  那份美妙的特別感覺,父母只有十年的時間可以享受,一旦錯過,機會永遠不回頭。


 


 


 


 


 


 


 


 


 


 


 


 


 


 


 


★本內容出自於時報出版之《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一書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些食物的搭配組合已經是由來已久,其美妙的口味也被人們所接受習慣,  也覺得這些種搭配是順理成章的了。 但從健康的角度講,還是不科學的健康專家可是有著充足的理由呢! 這裡給您列出14種被健康專家列為錯誤的菜肴搭配 如果您很重視健康,還是聽聽專家們的忠告別總是傻吃、貪吃。 有些人或許會說,吃了那麼久也沒事呀!! 不是沒事,而是每個人自己都會產生抗體(免疫力) 當免疫力大於病毒時,是不會有事的; 但是,當免疫力敵不過病毒時,就是生病的開始了; 所以,請您好好仔細仔細行衡量一下囉。
1
、馬鈴薯燒牛肉:

由於馬鈴薯和牛肉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的濃度不同,就勢必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腸消化吸收時間的延長,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


 


02、小蔥拌豆腐:
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會結合成白色沉澱物 "草酸鈣",同樣造成人體對鈣的吸收困難。


 


03、豆漿沖雞蛋:
雞蛋中的粘液性蛋白會與豆漿中的胰蛋白結合,從而失去二者應有的營養價值。


 


04、茶葉煮雞蛋:
茶葉中除生物鹼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於消化吸收。


 


05、炒雞蛋放味精:
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不僅增加不了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06、紅白蘿蔔混吃:
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紅蘿蔔中卻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它會破壞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一旦紅白蘿蔔配合,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就會喪失殆盡。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蔔都充當了破壞者的角色。還 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類似紅蘿蔔的分解酵素。


 


07、蘿蔔水果同吃: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後,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 "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 ! 的類黃酮物質¦


b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


 


08、海味與水果同食:
海味中的魚、蝦、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且易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胃而引起不適,使人出現肚子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含鞣酸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因此這些水果不宜與海味菜同時食用,以間隔兩個小時為宜。


 


09、牛奶與橘子同食:
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而且還會使人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10、酒與胡蘿蔔同食:
最近,美國食品專家告誡人們:酒與胡蘿蔔同食是很危險的。專家指出,因為胡蘿蔔中豐富的胡蘿蔔素與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生毒素,從而引起肝病。特別是在飲用胡蘿蔔汁後不要馬上去飲酒。


 


11、白酒與汽水同飲:
因為白酒、汽水同飲後會很快使酒精在全身揮發,並生產大量的二氧化碳,對胃、腸、肝、腎等器官有嚴重危害,對心腦血管也有損害。


 


12、吃肉時喝茶:
有的人在吃肉食、海味等高蛋白食物後,不久就喝茶,以為能幫助消化。殊不知,茶葉中的大量鞣酸與蛋白質結合,會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

吃肉時喝茶.


 


13.三明治+優酪乳=癌症:
是否有注意到便利商店的三明治+優酪乳省10元的活動,要小心喔!三明治中若有培根、醃肉不可和優酪乳一起吃喔!因為培根、香腸、火腿、臘肉等加有硝酸鹽,用以防止肉毒桿菌生長,避免食物毒,但若和優酪乳、多多、等乳酸飲料一起食用,則硝酸鹽會生成亞硝胺會致癌,所以要小心。


14.
鮮奶加茶會變成劣等蛋白質對身體有害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名為「腸絞痛」,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存在,嚴格來說,他並不是一個病名,而是一種「徵候群」,他是由許多因素不協調所引起的


 


什麼時候容易有腸絞痛呢?
腸絞痛一般發生於二星期到三個月大的嬰兒,約百分之十會延長出現至四至五個月大左右,發生率約佔1525﹪,通常好發在下午四、五點或晚上。


 


腸絞痛會有什麼症狀呢?
突發性大聲哭鬧,繼續不停、甚至連續好幾個小時,哭時臉色漲紅、腹部脹氣、手腳冰冷、雙手緊握、大小腿捲曲、腹壁緊張、排氣量增加、有時肛門排氣或排便後哭鬧就會解除。


 


為什麼會產生腸絞痛呢?
確切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歸納可能的原因:餵食過量、牛奶過敏、乳糖耐受不良症、心理因素、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個人體質等,每一次腸絞痛,可能由各種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所以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如何診斷腸絞痛?
最好由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作確切的診斷。排除發燒、腸胃炎、腸套疊、腦膜炎、泌尿道感染、或骨髓炎等,可能造成嬰兒哭鬧疾病,才能正確診斷。




腸絞痛的治療?
1.
檢查


2.
少量多餐、拍背排氣


3.
熱敷腹部緩解疼痛


4.
洗溫水澡

 


5. 少量驅風油、薄荷油,順時針腹部按摩促進排氣

6.
肛溫計刺激肛門,引起排氣在醫院內可考慮灌腸


7.
保持環境穩定,減少情緒變化


8.
戴寶寶出去兜風


9.
更換低過敏奶粉,添加消化酵素,甚至抗組織胺或鎮靜劑使用,但效果不是非常好


10.
換個人照顧,讓自己輕鬆一下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著發燒孩子跑醫院,相信許多家長都經歷過。心疼寶寶的父母親,莫不希望有特效藥快速退燒。但事實上,發燒並不完全只有壞處,以下是大家對於發燒常見的迷思,希望幫助大家以平常心來看待幼兒發燒。


 


1:「人體為何會發燒? 


A:體溫調控中心在腦部,清晨體溫最低,傍晚較高。生病時,腦部會刻意讓體溫高一點,以應付外來病原的入侵,因為發燒時,免疫力會提升,有利於身體與病菌作戰。發燒這個指令是大腦發出來的,家長們應把它當警訊,而不是視發燒為仇敵,非得立即退燒不可。


 


2:「發燒時,為何會發抖或手腳冰冷?」


A:腦部把體溫調高的過程,人體會感到寒意,便藉由顫抖現象增加熱量,同時周邊血管收縮減少散熱,所以四肢會冰冷。這些是發燒時常見的生理現象。


 


3:「燒好幾天了,到底是甚麼病?」


A:幼兒發燒常見原因有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中耳炎、尿道感染等,較少見的為腦膜炎、疫苗接種反應等。


 


4:「為何幼兒較容易發高燒?」


A:幼兒腦部發展尚未成熟,對體溫控制力弱,加上本身抵抗力較差,所以即便是一般的感冒或病毒感染,也常見燒到3940度以上。


 


5:「發燒會不會燒壞腦袋?」


A:生理上來說,腦部耐受的溫度極限為攝氏42度,過高會破壞腦細胞,引起昏迷,甚至死亡。但除了少見麻醉藥過敏、藥物反應或感染重症外,一般感冒發燒極少達此溫度。事實上,發燒本身並不會燒壞腦袋,唯有腦膜炎、腦炎等腦部病變會破壞腦細胞。


 


6:「寶寶高燒時出現眼睛上吊,還有全身痙攣,該怎麼辦?」


A:高燒合併全身痙攣的病症稱為「熱痙攣」,發作時很嚇人,但經過適當處理之後,很少會留下後遺症,除非是痙攣時間過久或短時間內反覆發作。若您的寶寶有此種症狀,建議儘速送醫。


 


7:「醫護人員怎麼看待幼兒發燒呢?」


A:醫護人員眼中,發燒只是疾病症狀之一,如同咳嗽、流鼻水、腹瀉等,不是疾病全部。


退燒也不是治療的全部,醫師著眼發燒背後的原因,即疾病本身,唯有清楚病程未來發展方向,方能擬定治療計畫。有些家屬只看疾病表象,一味要求醫師退燒,如此只治療發燒這個症狀,此為雙方認知上的差異。


 


8:「燒燒退退,還會再燒多久?」


A:一般常見感冒或病毒感染,燒燒退退現象,會持續35天,甚至會持續一周或更久,視病因與體質而定。耐心等待與觀察,也是治療上很重要的一環。


 


9:「幼兒發燒時,如何照顧?」


A:幼兒發燒時,需保持室內通風、注意水分營養補充,勿讓患童穿太厚的衣服妨礙散熱。冰枕可幫助降溫,但不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幼兒。上述方法無效時,可用溫水浴降溫,但切勿用酒精擦拭或冰水浴。


建議聽 從 醫師指示,準備退燒藥水或塞劑,幼兒高燒不適時,間隔46小時適度給予退燒藥,可減輕不舒服感。


但家長要清楚,退燒藥對病程本身並無影響,往往藥效過了會再燒起來,因為疾病尚未痊癒。所以,耐心等待,持續觀察幼兒精神狀態、活動力與食欲才是最重要的,別因為反覆發燒而亂了分寸。


 


10:「甚麼情況下,需盡快就醫?」


A:只要是3個月內嬰幼兒發燒、幼兒食欲活動力減退、有煩躁不安、嗜睡、劇烈頭痛或頸部僵硬症狀、或者出現喘或呼吸困難,請儘速就醫,切勿拖延。


總之,發燒只是一種症狀,多關懷您的寶寶,耐心與醫師合作,病好了燒自然會退。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