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脹氣除了可能出現肚子鼓脹的情形外,另外食慾不振、嘔吐、排便不順等症狀也會讓寶寶感到不適。但寶寶脹氣卻又時常會發生,讓媽咪既心疼又緊張,究竟寶寶脹氣是如何產生?該如何居家照護?又該如何避免呢?希望經由專業人員的講解後,能夠讓媽咪在面對寶寶脹氣時能照顧的更加得心應手,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寶寶為什麼會脹氣?


寶寶脹氣容易發生在剛出生~1.5歲之間,主要是因為嬰幼兒的消化道器官構造與生理功能皆尚未發育完全,另外如一些餵奶技巧不佳或寶寶的活動力不夠也是原因之一。


 


寶寶脹氣的原因基本上可分為5點:


1.寶寶腹壁飢還很柔軟且彈性佳,因此在腹部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時,剛吃進去的食物就將寶寶的肚子往前撐的又圓又大且軟軟的。


2.寶寶主食是奶水及奶製品,有些寶寶可能會對乳糖有不耐的情形,而導致腸胃因過度產生氣體而腹脹。


3.因為父母親必須上班或生活步調、習慣的關係,從以前至今養成了許多「自助餐寶寶」,寶寶只要感到餓就直接用奶瓶瓶餵,但是奶瓶的洞口很容易就讓寶寶在吸吮的過程也喝進空氣,或者喝奶時,奶瓶的洞口太大或太小都容易造成脹氣現象。


4.哭也可能會造成脹氣現象。寶寶在哭的時候很容易吃進大量的空氣,因此越哭,肚子就越大;脹氣情形越嚴重,寶寶就越不舒服,不舒服就繼續哭,如此惡性循環使得脹氣情形益發嚴重。


5.便秘。若糞便在腸胃道太久就會產氣,而造成脹氣的現象。有些產氣嚴重的情形,寶寶甚至會出現嘔吐或食慾不振等狀況。


 


臺安醫院劉文琪督導表示,原則上喝母乳的寶寶會較瓶餵的寶寶不易出現脹氣現象,因為喝母乳的時候寶寶會翻身、移動,能夠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也能幫助寶寶排氣。如果不是因為上述原因的話,就很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如腸胃炎、細菌感染,都有可能會造成寶寶脹氣。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部 陳培濤 醫師並補充表示,尤其早產的寶寶較容易有脹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其腹壁肌肉尚未發育好,因此早產寶寶的腹部比一般寶寶的肚子大一些,不論是早產或足月兒這種情況通常能在5歲之後自行改善。


 


觀察寶寶是否有脹氣現象


可愛的寶寶肚子總是圓滾滾的,該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有脹氣現象呢?對此,劉文琪督導表示,如果寶寶活動力、排泄、飲食皆正常,肚子摸起來雖然大大的卻很柔軟,表示這是正常的。反之,若寶寶活動力低下、哭鬧不安的厲害、食慾不振、排泄異常甚至出現嘔吐情形,且觸摸寶寶肚子後感覺硬邦邦的,輕敲肚子後發現出現咚咚的鼓音,則表示寶寶已經有了脹氣現象。


寶寶一但有脹氣情形就會感到不適,可能會因不適而哭鬧,若媽咪發現寶寶肚子硬邦邦且哭鬧持續15~30分鐘以上,建議應該立即送醫,很可能是便便造成上腸胃道或下腸胃道堵塞,而導致脹氣。


 


小叮嚀


輕敲和觸摸寶寶肚子的小撇步,在幫寶寶測試肚子是否出現鼓音時,並非直接以手指或手心直接拍打寶寶的腹部,而應將一手微微攏起(呈空心狀),放在寶寶肚子上,並以另外一手的中指指尖輕敲攏起的手背頂端,若寶寶肚子發出咚咚聲響則表示寶寶有脹氣現象。


脹氣是一種症狀表現,有許多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脹氣的現象,因此若懷疑寶寶脹氣,且發現寶寶的聲音經過輕敲之後出現含有空氣的咚咚聲或摸起來軟軟鬆鬆時,則表示為脹氣;若聲音聽起來是很實在且濁的聲音或觸摸時呈現硬硬緊緊的感覺時,則可能為嚴重的腹脹,媽咪若無法分辨則應請專業醫師替您辨別。


 


餵食器具要確認絕對乾淨才能給寶寶使用喔!劉文琪督導指出,已經能夠吃副食品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食物不潔,或是內含幽門桿菌、大腸桿菌,一旦吃進肚裡可能就會引發腸胃炎,若寶寶沒辦法上大號,則會因為糞便在腸道中存在太久而產氣,進一步出現脹氣現象,此時就必須給抗生素以予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或脹氣若發生在新生兒或年紀較小的寶寶身上的話,通常都是因為餵食寶寶的器具沒有消毒乾淨,或是消毒用品本身就不乾淨。別以為消毒用品不須經過消毒就會有抗菌功效,建議寶寶使用的消毒鍋至少應每週仔細清洗一次,別讓消毒用品裡頭隱藏著水漬、汙垢,反而變成培養細菌的大瘟床!


 


陳培濤 醫師並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發炎之外,其它如全身性的細菌感染如肺部發炎、敗血症以及嚴重泌尿道感染的小朋友,都可能會以腹脹來表現,因此腹脹並非就是腸胃道的問題,其潛在的病因其實非常多,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寶寶更應注意細菌感染的可能。一般細菌感染寶寶通常會伴隨著發燒、食慾不振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可提供媽咪作為居家觀察寶寶為單純脹氣還是與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脹氣有關。


 


寶寶脹氣的治療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會出現脹氣現象可以從物理性或疾病因素2方面探討。會引起寶寶脹氣的疾病因素有很多,首先要檢查的是寶寶的腹部是否有腫塊、肝脾腫大情形、腸胃發炎或腸阻塞等問題。醫師會根據寶寶身體評估的結果,再佐以如血液、電解質、尿液、腹部超音波或照X光等等檢查來評估造成寶寶脹氣的原因,然後再給予妥善的治療。如果是因為便秘使得寶寶脹氣,則會先幫寶寶做灌腸的動作;若為細菌感染引起的脹氣,則會對症下藥,例如給一些消化劑用藥、排氣藥物或抗生素等等。


 


寶寶須送醫治療的狀況:


1.寶寶有不明原因的哭鬧不止。


2.觸摸寶寶肚子時發現有硬塊。


3.寶寶伴隨著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


居家照護脹氣寶寶


 


寶寶脹氣在嬰幼兒時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媽咪應該對此現象及症狀有所瞭解,才不會在遇到事情發生時一陣手忙腳亂。當寶寶有脹氣現象時,媽咪在家中可以做哪些動作,協助寶寶症狀減輕呢?劉文琪督導與陳培濤 醫師皆建議媽咪,媽咪可以讓寶寶躺右側臥的姿勢,或是抱起寶寶、轉動他的姿勢、牽著寶寶的手帶她稍微活動一下,也都能夠幫助排氣。另外,從解剖構造來看,寶寶的腹部順序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必須順時鐘的進行腹部按摩。


1.媽咪必須運用指腹,輕輕地替寶寶進行順時鐘的「環形按摩」。


2.若在按摩過程中感覺到腹部較硬的地方,應請專業醫師判斷是糞便或是腫塊,不可強行揉壓或推擠該處,避免寶寶受傷。


3.環形按摩進行1015次即可。


 


陳培濤 醫師並指出,媽咪應先以安撫寶寶為主,建議可用溫熱(約38 42 )的毛巾熱敷寶寶的腹部。若媽咪在執行按摩的過程無法改善寶寶脹氣或仍哭鬧不安的時候,則建議媽咪應趕緊帶著寶寶到醫院檢查,詳細診斷脹氣、哭鬧的原因。大部份的寶寶若只是單純腹脹的話,一般只會偶爾的哭鬧、打嗝而不會持續哭鬧,因此當寶寶的情緒無法被安撫下來時,很有可能是因為嚴重的因素導致寶寶的不適與腹脹!


 


以前長輩會建議如果寶寶有脹氣、腹痛現象,都可以擦一些藥局即可購得的成藥來擦拭,但事實上這些成藥對寶寶都含有刺激性成份,同時也無法預料到寶寶擦了這些藥之後究竟是會好轉或是可能會引發什麼樣的症狀。因此希望家長在發現寶寶有不明原因的哭鬧,或是嚴重脹氣、便秘的問題,都應趕緊到醫院檢查、治療,避免使用成藥。


 


醫師小叮嚀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脹氣是頗常見的現象,多數的情況都是能在居家照護就能獲得改善,因此媽咪可到院索取衛教單或是詢問專業護理人員,許多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能避免寶寶脹氣的發生。


譬如奶嘴。建議4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應使用洞口較小,空氣不易進入的圓形洞口的奶嘴;4個月大以後的寶寶則建議使用十字口型奶嘴。另外還須觀察奶瓶洞口的大小與牛奶的滴數(建議一秒滴兩滴的速度),若不適中,就會造成寶寶脹氣。


 


避免寶寶脹氣7要訣


1.瓶餵的寶寶須注意餵食器具是否有清潔、消毒的相當徹底。


2.瓶餵的寶寶也應避免讓寶寶自己拿著喝,除了因為容易喝到空氣引起脹氣外,同時也很容易發生意外。


3.副食品的選擇應漸進式的給予且謹慎選擇食物內容。


4.當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應讓寶寶充分撤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5.6個月以後的寶寶,應給予充足的水分。


6.讓寶寶養成適度適量的遊戲、活動,幫助腸胃蠕動與消化循環系統更順暢。


7.減少攝取產氣類的食物,如豆類、奶類。1歲以下主食仍是牛奶的寶寶,則建議將奶粉比例減半,或是選用防脹氣的奶粉。


 


結論


寶寶脹氣其實相當常見,媽咪不用太緊張喔,只要媽咪細心照顧且遵照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給的建議,寶寶一定能夠很快地變恢復以往健康活潑的模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台灣社會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大部分的家庭都只生一至二個子女 (平均每家一點二個小孩),因此爸爸媽媽將全心全意的愛都灌注在心肝寶貝的身上。而如何給孩子最完整的營養,使孩子能夠發育的頭好壯壯,不要輸在人生起跑點上,相信是許多父母親的心願。本文特別針對一到兩歲嬰幼兒的體重標準以及飲食營養與習慣部份,提供一些參考。至於如何掌握孩子的健康,建議為人父母者必須要作些功課,多多閱讀相關資料,不要道聽途說,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可沒有重來的機會呢!


 


您的孩子過胖或過瘦嗎?
體重不足與體重過重在醫學上都稱為營養不良,特別提醒家長的是過猶不及,因為在經濟狀況良好的國家,嬰幼兒肥胖已經逐漸成為嚴重的問題。根據國內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一到三歲孩子的平均體重有增加的趨勢,這表示小胖弟、小胖妹愈來愈多了。而在美國,許多公共衛生營養專家甚至開始憂心這一代嚴重肥胖的孩子,可能會比他們父母親的壽命還要短呢!

基本上影響孩子身高體重的因素頗多,除了遺傳之外,營養是否均衡、有無規律運動等都有關係,而其中又以遺傳與營養兩者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至於如何衡量自己的孩子過重還是過輕呢?目前常用的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的「生長曲線圖」,將橫軸上的年齡與縱軸上的體重找出交會點,再看此交會點是落在生長曲線的那一個百分位內,例如:五十百分位代表的是同年齡孩子之平均體重,而百分位只要是落在三到九十七之間都可以算是正常。特別提醒父母的是,體重應與身高成比例,如體重落在三十百分位,而身高卻是九十百分位,可判斷體重過輕,反之則為過重。此外還有一個重點是應與自己比較,例如:原本孩子沿著六十百分位成長,一段時間後卻突然降到二十百分位,則建議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找出可能的影響原因,以便及早改善。

至於另一個方法則是利用「重高指數」,所謂的「重高指數」是以孩子的「重高常數」除以「標準重高常數」而得,而「重高常數」則為孩子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分)。計算出來的「重高指數」如果介於0.8~1.2表示正常,小於0.8為瘦弱,而大於1.2則為肥胖。下表列出一至二歲孩子的「標準重高常數」做為參考:





























標準重高常數



男生



女生



一歲



0.128



0.121



一歲三個月



0.133



0.126



一歲六個月



0.137



0.130



一歲九個月



0.138



0.133



兩歲



0.140



0.135




 


一到二歲的孩子需要那些營養?
一到二歲的孩子正處於由奶類轉變到以普通食物為主食的過度階段,乳牙也多半在此時逐漸長齊,父母親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孩子均衡的營養攝取並避免蛀牙的產生。雖然在外用餐的人口愈來愈多,然而外食不易挑選到合適孩子的食物,口味上也多半太重,此時又是孩子飲食習慣養成最關鍵的時刻,因此建議父母若能自己準備是最理想的,若實在有困難,選購時亦應加倍費心,建議把握新鮮、營養均衡、內容多變化、少油、少鹽及少糖的原則,或將買來的食物處理過,再給寶寶吃,例如:切碎、煮軟及去除過鹹的醬料與湯汁等。有些孩子食物轉換的過程並不順利,大多原因是沒有掌握時機或嘗試次數不夠,父母親在擔心營養不良或捨不得的情況之下,讓孩子繼續以牛奶為主食,反而錯過了轉換的黃金時期。筆者的營養門診曾有過一位憂心忡忡的媽媽帶來三歲半的獨子,抱怨孩子完全不吃其他食物而只喝牛奶,結果不但體重不到十公斤,而且還出現學習障礙。

孩子的胃容量小,適合少量多餐,最好在正餐之外再供應一到二次點心,以補充營養,且點心份量以不影響正餐食慾為原則,建議選擇牛奶、水果、豆漿、麵包等。至於每日攝取食物的種類和份量,則可參考衛生署的飲食指南,內容如下:






































食物種類/年齡



一到三歲



奶類



2





1





1/3





1/3



豆類(如豆腐)



1/3



五穀根莖類(如米飯)



1~1.5



油脂



1湯匙



蔬菜-深綠色或深黃紅色



1



蔬菜-其他



1



水果



1/3~1





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攸關孩子一生的健康,一到二歲孩子的世界是以玩耍為中心,雖然正在學習自己吃飯,然而在吃東西的時候卻很容易分心,也不易乖乖坐著吃飯,父母切記自己要以身作則,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或刷牙、不在吃飯時間看電視或報紙,也避免追著小孩餵,而飯前避免給寶寶甜食,例如:糖果、冰淇淋、或過量的果汁等,因為可能使正餐時食慾不振。而在臨床上我們也看到許多愛吃零食的寶寶,不是因此忽略正餐而十分瘦弱,就是因攝取過多垃圾食品而變成小胖子!

偏食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除了在烹調上要多下工夫之外,不斷的嘗試往往能使孩子逐漸接受各類食物,但不一定要強迫寶寶吃某一特定食物,例如:許多父母親很在意孩子不吃紅蘿蔔,然而越是逼迫,往往孩子抗拒的越厲害,其實不妨換個角度來想,維生素A對維持健康固然重要,但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除了紅蘿蔔之外,還有蕃茄、南瓜、地瓜、木瓜、雞蛋或是深綠色蔬菜等等,我們可以從別種食物中得到維生素A,不一定要為了紅蘿蔔,弄得大人怒罵,孩子哭叫啊!此外適度的活動也是促進食慾的好方法之一,有機會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活動,消耗的多了,孩子自然會因飢餓而使得胃口變好。


市面上販售的營養食品適合孩子吃嗎?
目前市面上販售的營養食品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並且許多標示不清楚,父母親往往不了解如何選擇或不知道是否該給孩子吃。基本上,一到二歲幼兒的許多器官剛發育完成或尚在發育當中,很怕受到傷害。因此建議盡量從天然的食物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即可,除非您的寶寶長期偏食,影響生長發育,可考慮適度補充嬰兒之綜合維他命,否則不必刻意補充營養食品!

孩子吃的是否營養,就看做父母親的您是否用心替孩子準備,多多搜尋相關知識、充實自己對孩子營養的認知,必要時可以到診所或是醫院與醫師討論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相信您的用心肯定會帶給孩子無限的健康的!






 


舒宜芳-台北榮總營養部 營養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迎接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幫助孩子做他有能力辦到的事、學習生活自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幫助他發展未來的社會適應及各項能力,相信是每位父母心中的願望。那麼,如何提供二~三歲的孩子一個充滿探索的環境,讓他能實際參與並滿足他努力想要能「獨立自理」的強烈慾望,的確值得一起探索。


 


二~三歲孩子應養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哪些?
(一) 生活自理:可以練習自己穿脫衣物、穿脫鞋子;學習自己獨立吃飯、用杯子喝水、學會用清水粗略刷牙,在大人的協助下能擤出鼻涕等。


(二) 物品收拾:玩玩具後會主動收拾、用餐後會將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幫忙折疊衣服,將髒的衣物放入洗衣籃等。


(三) 如廁練習:表示如廁的意願,練習如廁技巧,坐馬桶,男生站立小便等,並且學會如廁的流程,如沖水、開水龍頭洗手、正確搓洗手部,還會用毛巾擦手等。


 


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上述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三歲的孩子在獨立性和新技巧的學習上已有較規律的發展,他們還喜歡一些能測試他能力的事情,正是自理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透過學習工具、遊戲、講故事、唱兒歌、或扮演等方式,來增進他嘗試與學習的樂趣及成功自理的機會。


(一) 生活自理:想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多給予孩子勞動技能及適宜的用品,如:
(1) 寬鬆合宜的褲子方便學習穿脫。
(2) 鞋子使用子母帶減少練習的困難度。
(3) 提供適合孩子抓握的湯匙。
(4) 讓孩子在用餐前擺置必備的餐具、在餐點上面擺一些裝飾品增進用餐的樂趣。


此外還要一一演示,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說清楚,邊說邊示範,然後引導練習。另外,可以利用玩具的操作如:堆疊積木、用線穿洞、捏玩黏土等遊戲,訓練孩子手的動作,藉以提昇生活自理的技能。


(二) 物品收拾:二~三歲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引導孩子收拾的練習時,不妨參照孩子自己的想法,並且提供孩子一個物歸原處的空間。除了收拾自己玩的玩具,也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如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幫忙收桌子及擺碗筷,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三) 如廁練習:多數孩子是在2—3歲之間學會控制大小便的。家長可透過下列幾種方式來幫助訓練孩子自己如廁:
(1) 當孩子進行大小便訓練之前,必須先了解對孩子而言,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身體反射行為,並不能完全控制自如,在教導的過程中爸媽必須溫柔的陪伴和細心教導
(2) 說故事和扮家家酒是此時期不錯的活動,可藉由角色的扮演及閱讀增加對身體的認知,知道從哪裡大小便。
(3) 建立與孩子的排泄用語,如:尿尿或嗯嗯,觀察如何解決問題,讓孩子練習體會及表達排便意識。
(4) 請同性的父母做示範,讓孩子看父母是怎樣大小便的。
(5) 對孩子想要如廁能有所表示而讚美他。練習的過程不要強迫,對於偶而造成的失誤,請不要責罵,有效幫助孩子及早具備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訓練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時,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一) 配合能力的發展:
掌握時機是孩子學習生活自理的關鍵,若孩子在生理及心裡尚未做好準備,不管父母花費多少心思要孩子學習,都事倍功半。當孩子的能力足夠,做好學習準備的情況下,有時學習的成效是非常令人驚豔的,尤其當父母用鼓勵讚美來引發他的興致時。


(二) 健康快樂的學習:
快樂本身可以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三歲以前,情緒反應經常是伴隨著周遭環境的刺激,因此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時,應該注意孩子的情緒,盡量在孩子愉悅的時刻進行,唯有孩子的情緒穩定,才能將他的學習觸角往外伸展;同時孩子的健康也是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孩子生病時容易疲累且變得暴躁易怒,或焦慮不安、沮喪沒自信,甚至和大人的關係也變得較不穩定,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


(三) 父母的正向態度: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經驗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訂定切合實際的目標,重視孩子出現的每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要求和行爲,然後放手讓孩子體驗,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麻煩。一步一步慢慢來,要多欣賞孩子的表現,給予支援、鼓勵和引導,一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文/三民幼稚園主任 游玉燕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理論上3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再給他額外的喝水。因奶內就含有水份,喝水後胃內有水會影響下餐的奶量,所以媽媽可視情況若真的要給寶寶喝水少量即可,以免胃內的水未完全排至腸內影響到寶寶的奶量或餵奶的時間。
另外,由於新生兒的吞嚥功能尚未健全,單純的白開水對他來說太稀,容易嗆到,所以也不適合單獨補充,通常給新生兒單獨喝水的目的是清潔口腔。

2.3個月開始單獨補水
新生兒的活動力不多,水分消耗少,可以不喝水,但是,寶寶長到3個月大以後,活動力、新陳代謝都增加,則可以開始另外給他喝水,至於喝水的最佳時機,建議在寶寶喝完奶後,在兩餐中間,如果是已經長牙的寶寶,還可以再喝水時清潔口腔的奶渣。


3.可以用滴管的方式
在寶寶喝完奶之後 滴幾滴水在他的口腔
你要讓滴管碰到他的嘴角 她就會有吸允反射
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清潔口腔


4.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安德斯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易怒、嗜睡、體溫過低、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安德斯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她建議,不到六個月大的嬰兒應禁止喝水,父母也應避免讓嬰兒喝過度稀釋的配方奶或是含有電解質的兒童飲料。


5.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表示,從外電的報導來看,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非都要禁止喝水,補充少量水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奶水,補充其他的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


----------------------------------------------------------------------------------------------------------------------------


寶寶喝不喝水    見仁見智    但不要喝多 ~~


喝完奶~再喝水是清潔口腔的奶渣~


餐與餐的喝水~  是安撫~ 但少量~~


有吃副食品之後~  一定要喝水   不要以葡萄糖水或飲料來代替水    免的小孩以後不愛喝水~~


喝水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     會使身體更健康      大孩子要多喝水~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rJOP_fGVAhYaDkFaUPTkGJLvuKA-/article?mid=1605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樂,我們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 ---


開學第一天,教授自我介紹後,要每位同學主動去結交一位新朋友。當我站起來環視四週時,有人輕輕拍我的肩膀。我轉過頭,看見一位滿臉縐紋,個子矮小的老婦人對著我微笑,    那笑容光亮璀燦。


她說:「嗨!帥哥,我叫蘿絲,今年87歲。我可以抱你一下嗎?」 我笑起來,熱切的答道:「當然可以」,她果真緊緊地將我抱個滿懷。 我開玩笑的問她:「你年紀這麼小,怎麼就來上大學了?」,她也調皮的回答道:「我準備來這釣個金龜婿,生幾個孩子,然後退休去雲遊四海。」!「此話當真?」我明知故問。


 



 


我很好奇,到底是何動機,促使她年屆古稀,還來上大學。她告訴我說:「我一直夢想要受大學教育,如今終於得償宿願。」下課後,我們散步到學生聯合大樓,兩人分享了巧克力奶昔。從此我們成了摯友。


往後三個月的每一天,我們總是一起離開教室,天南地北的聊個沒完。她像一部「時光機器」,將智慧和經驗與我分享,而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一學年下來,蘿絲成了學校鼎鼎大名的人物。不論走到那裡,她總能輕易的結交到新朋友。她經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陶醉在同學們對她的關注之中。學期結束時,蘿絲應邀到我們為足球隊舉辦的晚宴中演講。我永難忘懷當晚她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


主持人介紹她給聽眾之後,她碎步走向講台,正當要開始演講時,她手中的講稿不慎掉 落地上。有幾秒鐘時間她顯得有點懊惱和靦腆,不過立刻就幽默的對著麥克風淡淡的說:「抱歉,我最近老喜歡掉東西,剛剛我本想喝杯啤酒壯膽,


卻喝了威士忌,沒想到那玩意兒簡直要我的命。看來我是記不得事先準備的東西了,那我就講最熟悉的事情吧。」


 



 


在大家的笑聲中,她清了一下喉嚨,然後開始說:『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樂,我們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只有一種秘訣能 使人青春永駐,快樂成功。就是你們必須經常笑口常開,幽默風趣;你們必須時時懷抱夢想。當你們失去夢想時,你們就形同死亡。我們的週圍有許多人像似行屍走肉,卻不自覺。』


『變老和長大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任何人都會變老,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長大。長大的意思是,你必須不斷在蛻變中找尋成長的機會而善加利用。要活得無怨無悔:上了年紀的人, 通常不會因做過的事後悔;卻常因在年輕時, 未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遺憾。


只有心懷悔恨的人,會恐懼死亡。』我們聚在一起,向這位以身教教導我們:只要下定決心,不管年紀多大都可以實現夢想


 



 


名言: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您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不要忘了時時感謝貴人的提攜,更要讓自己無時無地的成為別人的貴人!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採訪撰文/諮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













 

什麼是情緒?

情緒(emotion)是個體受到內外在影響互相作用下所產生的複雜生理心理學經驗。以人類來說,情緒根本意味著生理上的覺醒、表達的態度以及有意識的經驗,且與心情、氣質、人格、性情和行動方式有關。此外,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上的定義,情緒是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此狀態包含複雜的情感性反應,與生理變化,包括生理、心理、認知、行為反應四個層面。簡言之,情緒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當你我──甚至小寶寶遇到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的影響時,體內的大腦皮質便會對各種事物、事件或環境變化產生各種不同反應。

情緒分類 東西不同

情緒的分類法也隨著時代不同而互有區別,中國早期的醫書《內經》將情緒分為五情(喜、怒、思、憂、恐),以後又演變為七情(喜、怒、哀、思、驚、恐、憂)。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是四類,其他情緒是由這四類基本情緒交叉疊合衍生出來的;即喜、怒、哀、懼四類。

 

情緒障礙 不可怕

「情緒障礙」(emotion disorders)就其表現的行為特徵,大略可分為內向性行為(internalizing behaviors)和外向性行為(externalizing behaviors)的問題。偏內向性的問題,如害羞、退怯、自卑、焦慮、恐懼、躲避群體(離群索居)、哀傷、憂鬱、冷漠、過度敏感等;偏外向性的問題如反抗、攻擊、破壞、過動、暴躁、譴責、侵犯財物、及違規行為等問題。依我國現行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的定義,嚴重情緒障礙係指「非因壓力情境造成個人長期在學校中的情緒或行為反應,明顯的異於其年齡或文化,且嚴重影響其學業、社會生活、職業技能、人際關係者」。

孩子的情緒問題看似嚴重,但臧汝芬醫師在其著作中亦提醒,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情緒障礙是很常見的。不但每位孩子都可能出現情緒障礙,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五個孩子裡,平均有一位會出現情緒困擾;在十個孩子裡,平均有一位先天的基因出現問題,如果後天環境也無法配合的話,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的成因

孩子為什麼會發生情緒障礙呢?情緒障礙發生的原因,學者曾歸納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內素,或歸納為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其中社會文化因素與學齡後的孩子較相關,對小小孩並不造成影響。

內在因素

1.生理、病理因素:如腦傷、遺傳、腦部功能失調等。

2.心理因素:如低自尊、精神異常、道德意識薄弱等。

3.智力因素:如低智力、閱讀、學習困難或其他能力低弱者等。

外在因素

1.社經因素:如貧窮、社會階層、種族、性別。

2.家庭因素:身體發展史、性虐待、父母教養不良、兄弟姊妹的爭鬥等。

3.意外事件或環境中的事故:如親人死亡、父母分離、親人的疾病或殘障等。

4.學校因素:如升學主義、智育導向教學、管教不當、教育環境不適當等。

5.社會文化因素:如次文化、電視、電影、廣告、新聞媒體的不良報導或示範,

抑或不當娛樂場所的影響等。

生理因素

1.遺傳:研究中發現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有較大關聯。

2.生化因子:生化學的研究發現:

(1)躁鬱症與納電解質有關聯。

(2)情感性精神疾病與中樞神經系統及腦下垂體、荷爾蒙的變化有關。

(3)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介質傳導功能失調、變異,可能導玫情緒/行為的障礙。

家庭因素

低社經地位、破碎家庭、單親、管教態度不一致、嚴苛、放縱、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等,均較易導致兒童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學校因素

1.學生學業成績低落、低成就。

2.低的IQ,無法跟上學習進度。

3.升學主義,過度強調智育導向。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

4.教師的管教態度不當。

5.同儕不良行為的相互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

1.文化價值與標準的衝突。

2.大眾傳播媒體的不良影響。

3.幫派、次文化、社區同儕團體的影響。

4.社會階級、種族歧視或衝突的因素。

5.倫理觀或道德意識的淡薄。

其他原因

不明原因。

綜合各種情緒障礙的成因,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指出,以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DHD)和自閉症來說,主要還是受到遺傳影響最鉅,其中過動症的遺傳性超過乳癌;此外,影響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還包括孩子天生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後的性格轉換、生活在何種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學校的同儕環境等。

情緒障礙的性別差異

情緒障礙的性別比率,呈現男生多於女生的傾向,自閉症的男/女比例為4比1,情緒障礙的男/女比率約在6比1至9比1之間。此外,在外顯的方式上,黃郁心醫師表示,女寶寶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男寶寶多以行為規範障礙:如重覆而持續的違反規範、攻擊或叛逆性行為,與適齡的社會期望背道而馳來表達。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諮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



孩子的情緒正常嗎?

針對性格及行為異常,教育部於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時,將其區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一)人際關係問題:

無法與同儕或教師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經常與同學打架、發生口角、攻擊老師、濫發脾氣、不與同學來往、任意指責或批評同學等。

(二)行為規範問題:

通稱為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即在正常的環境下,出現不適當的行或情緒反應。如經常無故遲到、缺席、逃學、說謊、偷竊、易怒、出現破壞行為、考試作弊、不守規定或傷害別人等。

(三)憂鬱情緒問題:

通稱情緒困擾問題或不合群,即經常有不快樂或沮喪的情緒。如:經常對活動不感興趣、會傷害自己、愁眉苦臉不高興、悲觀、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情緒低潮或畏縮等。

(四)焦慮情緒問題:

通稱精神官能症,即因過度焦慮導致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恐懼反應或強迫性行為。如:經常緊張、亂動、易因焦慮引起生理反應(嘔吐、頭昏)、常因其他事件而坐立不安影響其教室內的活動、不斷重覆同一動作(如:洗手、梳頭、拉衣服)、情緒激動、動作過度誇張、富戲劇性或恐懼反應(如:懼黑、懼水、懼動物、懼人多處)等。

(五)偏畸習癖:

或稱之為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有關。如:輕常吸吮拇指、咬指甲、作異性打扮、煙癮或過份偏食等。


凡具有上述特徵之一且已造成嚴重影響者,均列入疑似身心障礙「性格及行為異常」類。但在學齡前的幼兒部分,以下3種問題發生機會較高:

 

焦慮

焦慮是較常見的幼兒情緒障礙之一,表現為憂慮、緊張、失望和不安。少數孩子的焦慮反應在程度上較為強烈,會出現沉默寡言,遇事過分緊張,甚至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胸痛、食欲不振、頻尿、便秘等身體化症狀。此外,當強烈的焦慮反應出現時,幼兒往往會設法去擺脫和躲避,進而產生異常行為。

在包過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強迫症等各種焦慮性疾患中,分離焦慮最常發生於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為孩子與其親人離別時出現過份焦慮驚恐、耽心親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而要求待在家裏,不願去上學。如果送他們去上學,孩子就抱怨頭痛、腹痛等,檢查卻無異常。

‧分離焦慮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千萬別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摸摸出門,這只會讓他們倍感不安,家長應該在離家前清楚告知孩子自己要去的地方,給寶寶一個安全的承諾;出門後,抽空打電話回家讓孩子聽聽自己的聲音,並告知自己的位置,亦有助培養安全感。

 

恐懼

恐懼是幼兒期另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即孩子對日常生活一般客觀事務或處境產生過度的恐懼,並可表現在許多方面:具體如怕動物、怕火、怕水、怕高、怕血、怕陌生人,抽象概念如怕死、怕被誘拐等。當這些持續強烈的恐怖情緒反應,超過了實際情形所存在的危險程度,經過父母解釋仍無法消退,明顯干擾正常生活,甚至伴隨臉色蒼白、心悸、出汗、尿頻、瞳孔散大等症狀時,家長便應盡速求助小兒心理專家。

‧恐懼怎麼辦?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切勿責備、嘲笑,應仔細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協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害怕和擔憂是正常的反應。

 

亂發脾氣

亂發脾氣是幼兒情緒問題中發生率較高的障礙之一。這類幼兒在個人要求或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便會出現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用頭撞牆等發洩不快情緒的過火行為。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亂發脾氣可視作幼兒獨立意識增長的信號。

‧亂發脾氣怎麼辦?

首先,家長應以身作則,別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以減緩對幼兒的影響。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應先緩和孩子情緒,告訴孩子:「你生氣沒辦法讓我解決問題,等你不氣了再來跟我說,我們再處理」。此外,爸爸媽媽們切勿嚴格壓抑,比方說以體罰恐嚇,更不可變相處罰,比方說把孩子關進房間等。有些幼兒在發脾氣時會亂摔東西,這時候父母可以好好跟他說,讓孩子知道自己將東西(玩具)摔壞後,爸媽將不會再買東西(玩具)給他。

 

情緒障礙停看聽 父母Must do

1.為孩子「讀」出情緒

幼兒因認知能力尚在發展初期,不太能了解或覺察自己情緒,通常會用行為表現,

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們應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適時為孩子「讀」出情緒。比方說孩子打不開黏土的罐子,感到生氣,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黏土罐打不開,我好生氣。」透過父母協助、替孩子消化情緒,能讓幼兒覺得自己被了解、被涵容,進而學習到每種情緒都有個名字。

2.父母情緒保持平穩

許多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情緒並沒有被充分照顧,自然無法細膩地去察覺孩子情緒的的起伏變化。黃郁心醫師建議,家長應從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盡量保持情緒的穩定。此外,長期生活在失和家庭中的幼兒較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會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乖,傾向自我壓抑,久而久之便出現憂鬱、恐懼的徵狀。黃郁心醫師提醒,除了媒體呼籲關注的家庭暴力外,保母虐待的問題在孩子情緒發展的過程中,也可能引發乘車拍打玻璃、黏著媽媽甚至虐待動物等極端的情緒反應,家長應特別留意。

3.行為約制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父母可透過行為約制的方式尋求改善,透過鑑別增強法,

在他有好表現時給予鼓(獎)勵,有(不至於太干擾的)壞行為時,先採取忽略態度,仍無改善再要求幼兒待在沒有玩具、比較無聊的區域以示懲罰。黃郁心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作壞事後又打又罵,反而會讓他們誤以為自己的壞行為得到了注意,適得其反。

何謂鑑別增強法?鑑別增強法是行為治療的一種。若孩子針對一件事有兩種動作,而其中一種動作是好的,當孩子做出這個動作時,成人應給予鼓勵,讓他有所區別。


 

 黃郁心
學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神與藥物濫用研究組研究醫師、馬偕醫院兒青研究醫師、台大精神部長期代訓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代訓醫師、國泰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現職: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次專科醫師



                                                                  來源:媽咪寶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氣周報/文/身心喜悅協會 記者 / 趙文彬攝影


                            諮詢、示範/蔡淑容(經絡拳資深老師)


                                                   Henry(拳瑜伽老師)


                                                    蘇靜怡(經絡工程體育課老師)




 

寒流一波波,到處「咳!咳!咳!」,許多人正為如何治療咳嗽苦惱著。


有句俗諺說:「醫生驚治咳。」說明咳嗽背後有太多錯綜複雜原因,很不好治療。治療咳嗽第一個要點「不要急於服藥」,吃藥只是暫時抑止咳嗽症狀,無法斷根治療咳嗽真正問題。


宣印學派的蘇靜怡老師說:「咳嗽的起因太多了,拖久不易療癒,但這樣的小症狀不改善,未來的慢性支氣管炎等大病就等著你。」她教大家「當自己的咳嗽醫生」,經絡拳養生學,強調「打氣不打瘀」的振動醫學,振盪法基本核心是「不用力」的自然療法。


經絡拳資深老師蔡淑容表示,經絡拳有關咳嗽的處方籤,目前有七十六種以上。今天教導簡單四招式,讓你成為自己的止咳醫師。



毛巾去寒 止酷酷嗽


說明:身體有過多的濕痰,在喉、鼻之間,或在肺中,人體為了排除,就不斷的分泌黏液、不斷的打噴嚏。


1.請準備一條熱燙毛巾,坐在椅子上熱敷「後頸耳」,覆蓋範圍從「大椎穴」到「風池」以上。












2.以俯首之姿,脊椎後拱,上半身向下壓,二手張開,如同海鷗飛翔姿勢一般上下擺動,上下拉開筋脈,大約20下;後背發熱,再將雙手放下,可來回操作1-3回。












3.動作2操作完畢再用熱毛巾將肩膀、大椎、後頸,還有耳朵用力搓熱。


叮嚀:操作到後背發熱,毛巾冷了也可換熱繼續操作。

效果:以上操作改善頸部及入腦血流,立即減緩初期酷酷嗽並提神醒腦。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氣周報/文/身心喜悅協會  記者 / 趙文彬攝影


                       諮詢、示範/蔡淑容(經絡拳資深老師)


                                              Henry(拳瑜伽老師)


                                              蘇靜怡(經絡工程體育課老師)



 

說明:咳得厲害,咳嗽聲愈揪愈緊,請即早「自療」改善,可以遠離支氣管炎甚至心臟病。

1.二手掌心搓熱24下。

2.將左胸肺部中府穴區挺出,右手掌用二瓦力道(註)輕拍到熱,再換邊操作。























叮嚀:切記,「不可重拍」避免造成身體緊張,形成反效果。

效果:以上操作能預防咳嗽轉為「支氣管炎」。

註:一瓦約距離身體10公分,二瓦約20公分,以此類推。手腕宜放鬆,以自由落體方式練習操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氣周報/文/身心喜悅協會   記者 / 趙文彬攝影


                 諮詢、示範/蔡淑容(經絡拳資深老師)


                                         Henry(拳瑜伽老師)


                                         蘇靜怡(經絡工程體育課老師)


 



說明:喉嚨很癢咳不停,或吃藥三周未見好轉,小心引發慢性支氣管炎。多多振盪手部三條陰經的原穴可以改善。

1.手部內側三條經脈原穴位置:「肺經的太淵穴」、「心包經的大陵穴」、「心經的神門穴」。












2.二手肘上抬如抱球狀,兩手腕區相互振盪三原穴直至發熱。

說明:久咳不停會造成全身性緊蹦不適,尤其影響「胃部脹氣」、「食欲不振」,建議操作以下方式改善。

1.氣功掌振動胃經天樞穴位置。

2.雙手掌往內按壓天樞穴區,並向下推,會感到痠痛是正常反應,一直向下推到排氣為止。













叮嚀:咳嗽嚴重者請勿再拍打「前胸後背區」,以免更加惡化。

效果:有助改善咳嗽引起的尿失禁。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