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涼性水果要熱著吃


TVBS 更新日期:2011/02/20 13:30 王博麟







中藥書籍記載,梨子能潤肺化痰解毒,因此民間偏方,相信梨子水能治咳嗽,碰上今年冬天異常寒冷,感冒病患大增,但沒想到吃了梨子卻反而咳的更厲害,中醫師說明,因為梨子和橘子都是涼性水果,果是咳嗽這類寒性感冒,梨子一定要燉成湯,吃熱的,如果生食只會愈吃愈糟



新鮮水梨讓人忍不住想大口咬,站在中醫觀點,梨子不但有維他命C,還能潤肺化痰,有病人在冬天感冒咳嗽,想靠吃梨治病,結果反而是愈咳愈厲害。


中醫師楊永榮:「那個痰太淡的,那一種痰很多的,吃了(梨子)反而痰會更多。」


因為水梨是寒性食物,如果鼻涕和痰是白色的話,表示感冒是寒性,不能吃水梨,要吃的話,水梨要像這樣燉過去寒,適當加入冰糖或川貝,變成梨子湯,而且一定要熱的吃,按每個人體質和病情不同,有的水果就是不能吃,像芒果、水蜜桃、櫻桃屬於溫性,吃了不礙事。


但如果像梨子、西瓜、奇異果、橘子,這類本來就是寒性的水果,咳嗽、流鼻水不宜生吃,所以中醫師建議,像是白蘿蔔也要燙過,橘子最好先烤過袪除寒性,咳嗽才不會永遠好不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社會病了,難道連政府也病了嗎?


為了增產就可以不顧品質了嗎?


記得在幾年前我們這群保母因政府規定想擁有保母一職者,


都必須經過政府的技術士技術檢驗合格,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専業保母,也才能有資格受托照顧孩子,而我們這一群保母為了能保住這份工作,為家裡多一份收入,保母們努力的在各方面作到最好,逹到家長可以認同為止,更努力的取得合格的証照,成為一個資優的保母,


為了能讓家長更安心的把孩子交到我們的手上,


政府又成立系統全面控管保母的各方面品質,


這些又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有更優質的下一代嗎?


如今的政府是怎麼了,為了增產什麼政策都可以試一試嗎?


原來的托育補助金政策逹不到效果,那是一定的,


收入好的不能申請,中產的三仟元對他們來說也不痛不癢,怎麼能鼓勵動他們生孩子,因為他們不是没錢生孩子,而是社會太亂了,他們不敢生孩子,更有的是年齡太大了或晚婚不敢生孩子等。


需要補助款的,有的是申請條件無法逹到要求,像有的工作是抽成的有做才有薪資,所以無法取得薪資証明,有的像流動攤販、工作無固定者,這些在申請上常會遇到很多問題,讓家長因此放棄,如果遇到真的經濟上比較困難的,補助款只能救急不能救貧,誰敢生呢!


現在的政策又出新花樣,生第二胎就可以申請外勞,難道生第二胎前一胎就不用去讀書了嗎?二個都給外勞顧嗎?外勞没有顧孩子的専業,家長就可以放心嗎?現在是把照顧孩子當作做苦工嗎?只要省錢有力氣顧二個孩子就可以了嗎?請外勞不用供住供吃嗎?這樣對小家庭不會造成困擾嗎?孩子在語言上不會造成構通上的問題嗎?而外勞給孩子的教育不會出現問題嗎?


外勞的素質會比我們國家有証照的専業保母來的好嗎?


而我們這些有証照的専業保母給孩子的教育會比從開發落後國家來的外勞差嗎?


如果我們國家政府的官員們,都那麼無視我們國家這群,為了我們下一代在努力的保母們的存在,就請各位家長們為了你們孩子的將來。請你們要三思,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在開玩笑,在保母的領域裡我們絕對是比外勞強,比外勞來的好。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中午利用半天的時間帶孩子們去戶外走走,我們去卓蘭附近的大峽谷。民國


  88年車籠埔斷層的錯動,造成芮氏規模7.3的921大地震,在卓蘭附近造成大安溪


  約一公里長的河道被抬昇( 最高達10公尺左右 ),此即為大峽谷河段位置。只可惜


  因為陰天所以照片效果欠佳 !



                                                    大峽谷的路線圖~




                                                   大峽谷形成的原因 ~


                                                      


                              孩子們不敢靠近拍照,哲綸自告憤勇拍獨照 ~




                       大人陪同一起拍照,孩子們不再怕怕,開心Say  YA ! 


                                                       大峽谷附近風景 ~




                                                  大峽谷盡頭景色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小孩都3歲了,還是會流口水,怎麼教都無法改善,以至於其他同儕的小朋友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該怎麼辦才好呢?」這個問題應該是家長、幼稚園老師及早期療育人員的困擾。

雖然流口水是兒童發展必經的歷程,嚴重者在吃東西時,食物可能從嘴巴流出!但是兒童隨著時間成長,這個問題會漸漸消失,如果還是持續有流口水的現象,可以藉由以下的方法來訓練兒童的口輪匝肌,並能促進親子關係!


親親遊戲:鼓勵兒童主動做出親吻的動作,家長可先示範,並要求兒童將雙唇嘟起來,做出像親嘴般的姿勢,嘴唇嘟得越緊越好(如圖一)。每次維持510秒鐘,反覆練習10次。


,嘴唇嘟得越緊越好(如圖一)。每次維持5至10秒鐘,反覆練習10次。

圖一 

 

 

吹泡泡遊戲:利用吹泡泡的活動來誘發兒童將雙唇嘟起來,做出像親嘴般的姿勢,嘴唇嘟得越緊越好,並順勢呼氣吹出泡泡;結束後,將嘴唇轉換成「一」字型,並用力將嘴角往上提高,做出笑嘻嘻的表情(如圖二)。連續輪替此二動作10回合,動作越誇張越好。 吹泡泡遊戲:利用吹泡泡的活動來誘發兒童將雙唇嘟起來,做出像親嘴般的上提高,做出笑嘻嘻的表情(如圖二)。連續輪替此二動作10回合,動作越誇張越好。

圖二 

 

 

吸管運動:當兒童攝取流質物品時,利用雙唇含住吸管,並要求吸取其物品(如圖三)。一開始可以使用較粗的吸管,當嘴唇閉合能力進步之後,可以更改為較細吸管,增加嘴唇閉合的難度。 吸管運動:當兒童攝取流質物品時,利用雙唇含住吸管,並要求吸用較粗的吸管,當嘴唇閉合能力進步之後,可以更改為較細吸管,增加嘴唇閉合的難度。

圖三 

 

 

拔河遊戲:兒童利用雙唇含住經清洗過的壓舌板,含得越緊越好,大人輕輕施予力量,做勢要拉出壓舌板,然後要求兒童緊閉雙唇抵抗抽出的力量(如圖四)。 拔河遊戲:兒童利用雙唇含住經清洗過的壓舌板,含得越緊越好,大人輕輕施予力量,做勢要拉出壓然後要求兒童緊閉雙唇抵抗抽出的力量(如圖四)。

圖四 

 

 

抿嘴運動:鼓勵兒童做出抿嘴的動作,家長可以先做示範,並要求兒童將雙唇往嘴巴內吸,嘴唇吸得越緊越好(如圖五)。每次維持510秒鐘,反覆練10

次。

 圖五 

 

健康小叮嚀:以上的動作是藉由親子互動遊戲的方式來改善兒童流口水的現象,如果兒童仍然持續流口水,建議需尋求復健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來解決問題。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語言治療師)


健康小叮嚀:以上的動作是藉由親子互動遊戲的方式來改善兒童流口水的現象,如果兒童仍然持續流口水,建議需尋求復健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來解決問題。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語言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從兒童到成年,獨立沒有辦法在一夕之間發生。想要讓孩子即早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父母必須捨得「放手」、學會把孩子「推出去」。愈來愈多的觀察和研究指出,近幾年來教養子女有了轉變。愈來愈多的父母嘗試掌控子女的生活,拜資訊科技之賜,即使子女離家進入大學,甚至出社會找工作,他們仍可以如直升機般,二十四小時盤旋在孩子身邊。「直升機父母」逐漸成為嬰兒潮父母的同義詞。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文章作者/林玉珮


「直升機父母」來了


在台灣,七年級之後出生的世代開始就學後,從小學到大學,「直升機父母」的警訊響起。


北市大安區一所明星小學校園,經常可以看到一位拖著有輪子旅行箱的媽媽。旅行箱裡有枕頭、棉被、盥洗用具…,舉凡她低年級孩子用得到的,應有盡有。學校校長曾委婉建議這位媽媽,讓孩子放學後回家休息?「這樣太浪費時間了,他下午還要去上科學實驗課。」校長很無奈,這媽媽難道要為孩子提行李箱一輩子嗎?


今年鳳凰花開時,一位畢業生家長怒氣沖沖地要求孩子的大學主管們,「紀念冊沒有我兒子照片,統統要重印。」校方解釋是因她孩子班上逾期未交畢業照,畢聯會只好從缺,但家長不能接受。


「這件事處理很久,這位學生卻像『隱形人』,」該大學一位主管不可思議,忍不住問學生究竟有沒有跟母親解釋?學生兩手一攤,「沒用啦,我媽就是那個樣。」


做太多,幫孩子?害孩子?


「我剛上大學時,媽媽問我要不要她打電話叫醒我,我說不用。但她還是根據我的選課表,在每天早上第一堂課的前一小時打來,」中正大學一位大四學生坦承,但她並不覺得困擾。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而且,從高中到大學,早上靠父母叫醒起床的青少年,多的是。


沒有人會否認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他們真的希望孩子成功。美國著名的親職教育專家麥克.帕金就認為,比起那些不管孩子的「衛星父母」,至少直升機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會表現出關心;只是他們太關心,以致於對孩子的生活涉入太多,事倍功半。如果要為直升機父母打分數,麥克.帕金會給他們「E」。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安排,其實也是想解決問題,」心理諮商師杜淑芬同情的說,只是這樣做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杜淑芬指出,父母擔心孩子不會、做不好、挫折、生氣,於是幫很多忙、太多忙。直到有一天,父母認為時候到了,孩子該獨立了,才驀然發現孩子沒有能力獨立,或者離家後仍無法自行處理很多「應該會」的事情。


父母是加油者,不是擺局人


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輔導老師黃素菲觀察指出,的確有些孩子被直升機父母成功的捏塑,但萬一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反抗父母,或者成功後反而看不起父母,還有更多的小孩因長期壓抑,一旦進入大學,不快樂、沮喪就出來了。


黃素菲對一位陽明大學醫學院女學生有很深的印象:她手裡拿著可口可樂,站在學校全家便利商店的欄杆外頭哭。原來,這是她十八歲以來,第一次自己拿錢買東西。一位成績非常優秀的跳級生,十五歲進入陽明大學,之後整個人龜縮起來,像結繭一樣。連簡單問他一般生活問題如要吃什麼?他竟無法回應。其實他聽得懂,但他告訴黃素菲,「我不需要回答問題,我的人生早就有答案」、「我覺得身邊一直有一個黑色的漩渦,要把我捲進去」。


這兩個令人鼻酸的個案背後,都有一位非常努力、全心奉獻給子女的媽媽。「我很怕聽到原本有不錯工作的媽媽,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教養小孩,」黃素菲說,這些媽媽其中當然不乏有理念清楚的,但反之,就很可能整天算成績、爭排名,處心積慮要把孩子推進明星學校、明星行業,捏塑成從自己經驗或社會印象來的「成功」樣版。


父母要先覺察自己


「父母要能自覺、覺察自己的弱點或盲點,還有自己的擔心或期待,」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這樣的覺察很難,很多時候父母本身是未完成獨立任務的內在小孩。「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才能獨立自主,」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她希望父母先把力氣放在己身,覺察內在的思維與情緒,「善待自己,善待小孩。」


「當我察覺自己的緊張情緒,才發覺自己是一個可怕的媽媽,」人本一位醫師娘學員如此自覺。因為孩子的爸爸是地方名醫,她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所有表現,要像某某醫生的小孩。」她在孩子的房間門口掛著評分表,每天檢核孩子的表現。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她決定改變自己。三、四年後,在一次人本舉辦的梯隊活動中,她十二歲大的孩子的思考、因應問題就事論事、鍥而不捨的態度,讓同行的大人們刮目相看。


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


華視總經理小野認為,父母和小孩間只有情感與責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生命和意志力的延伸。


當小野的女兒計劃出國念書時,做父親的當然會希望她到美國,而且最好是紐約,因為兒子已經在那裡的大學讀書,兄妹可以互相照應。但女兒堅持要到義大利。小野說,他當然擔心單飛的女兒,但不能因為自己的擔心,而牽絆住孩子追求自己要走的路。因此,他放手。Letting go(放手)!看似簡單,但父母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的第一次離家。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是過來人。她說,兒子十九歲到美國念大學,初抵學校的那一天,她還在想幫他搬宿舍;兒子卻說,他下午五點鐘要跟院長談,要她先走。那時她才發覺,「是父母親不肯放手,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人生學不完,你應該早點把孩子推出去,」洪蘭提醒為人父母。人會老、會走,讓孩子及早碰挫折,還可以給孩子建議。如果孩子三十歲或四十歲才去碰到挫折,父母到時後恐怕已幫不上了。


幫助孩子獨立的四堂父母學


孩子從孩童到成年,獨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從搖籃到出社會,這段人生旅程是由無數小步走出來的,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是父母學習放手的機會。


一、培養孩子的「我能感」


培養孩子的「我能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發展勇氣,這是孩子追求獨立自主的源源活力。


心理諮商師杜淑芬指出培養「我能感」的四個步驟,孩子「感覺我想嘗試」;然後「有機會嘗試」;孩子「體驗我可以做得到」;於是產生「感覺我能」。從孩子小時,父母可以將一個工作或任務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孩子一旦有了「我能感」,即使失敗、做壞了,孩子仍覺得OK,願意嘗試錯誤。


二、給孩子機會處理事情,從錯誤中學習


許多父母似乎忘了,哭泣的嬰兒最終要學會沒有人抱著而入睡;也忘了當年看到幼兒在沒有人的扶持而踏出第一步的狂喜和感動。「深呼吸,鬆口氣,給孩子機會去處理事情。」是《放手:了解妳的大學孩子的父母指南》(Letting go: A Parent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lege Years)這本書給父母的首要建議。


當孩子面對衝突、問題、或做錯時,父母不要急著代言、出手或善後。「千萬不要剝奪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黃素菲提醒著。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大同高中校長李慶宗對此感受尤深。有位學生因服裝不整而被記警告,學生爸爸知道後,跑來學校把全校沒有把衣服塞進去的同學全部登記下來,要求教官把全部的人都記警告才公平。結果,他的孩子有恃無恐,最後犯下大錯必須轉校。


三、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與支持


如果父母盼望家裡仙樂飄飄,但孩子卻對金屬創作瘋狂著迷,怎麼辦?讚賞孩子想成為的人,而非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人。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將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潛能、興趣與熱情所在,也才能給於孩子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四、愛與紀律並行


「台灣過去太強調紀律,現在則是愛過了頭,自由過了頭,」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與空間,但也需要規範與限制。


許多父母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尊重並不是放任。陳藹玲認為,做孩子的朋友,是想和孩子分享、溝通彼此更多的內心世界,不希望孩子只是懼怕,只能居於從下仰望父母的不公平位置,但不是沒大沒小,孩子仍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其苦惱如何當孩子的朋友,不如好好思考與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支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時期的大班孩子已具備了基本的空間概念,能清楚分辨前後、裡外、上下等等,但是,「左右」這個概念和方向性有關,較為抽象難理解,因此,本月號益智挑戰書和DVD「數的樂園」單元中,就透過巧虎和數學小精靈的提示,帶著孩子學會「左右概念」。

有不少家長可能認為「上下左右,裡外前後」這些空間概念,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知道,不需要特別教導,但其實「左邊」、「右邊」、「前面」、「後面」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約定俗成」,孩子需要經過「引導練習連結」的過程,才能在第一時間產生反應。

在家裡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孩子喜孜孜展示穿好的鞋,卻把左右腳穿反時,家長不免會擔心如何讓孩子分清楚左右腳。對孩子來說,鞋子穿反還是可以走路,沒有重大的影響,他們覺得「左」和「右」是差不多的,所以常常會弄不清楚。



透過日常生活學習
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引導孩子,多給予他們練習的機會,例如,訓練孩子的餐桌禮儀,可以請孩子「拿起右邊的杯子喝水」;穿衣服的時候,一邊指著孩子的左手,一邊提示:「現在請你把左手穿過山洞,接著右手穿過山洞……穿好了,好棒呵!」;搭公車的時候也可以提醒孩子:「公車的車門在右邊,所以要從公車的右邊上車。」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孩子就會了解「左」和「右」其實是不同的。



遊戲中加深印象
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利用遊戲分辨左右,增加方向感,並加入序數的概念。例如,逛園遊會玩遊戲時,可以和孩子先觀察所有攤位的位置,再決定先從左邊或先從右邊玩起,從選定的那邊開始,把想玩的遊戲攤位按順序選出,若從另一邊玩時,就會發現順序不一樣。從這些小細節,孩子可以慢慢感受左右的差異。
教會孩子認識左右概念,重要的是學會活用左右技能,而不是讓孩子死記,家長只要花費一段時間引導,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很快就熟悉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儀是人際往來應對進退的行為準則,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爸媽對於孩子的禮儀訓練應該從小開始,除了身教重於言教之外,爸媽也該懂得掌握技巧去落實禮儀教養,取代以往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大聲怒斥、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觀察與學習。



當看到路邊有小孩耍賴、沒禮貌,身旁的大人卻完全不知所措時,您是否會覺得心有戚戚焉?的確,許多爸媽在孩子表現出沒禮貌行為的當下,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以下四種常讓爸媽感到棘手的狀況,當家中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您可以採取下列的處理與教育方法。


不愛打招呼


孩子不愛打招呼,有時只是害羞和感到不安,孩子和大人一樣,要見不熟識的人,需要心理準備,無法貿然地立即熱情的招呼。因此,建議帶孩子去見客人前,可以先向孩子說明會碰到誰,例如:待會見面的阿姨是上次和我們一起去吃飯的阿姨,預先建立安全感與熟悉度,將有助於培養孩子開口和打招呼的行為與習慣。如果孩子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建議爸媽可以把孩子帶一旁提醒,例如:媽咪跟你說好了,待會兒見到阿姨時要打招呼的啊!阿姨很期待和你見面…,試著和孩子說明情況,而不是用怒斥的方式指責他的不是。


有些孩子的個性好面子,要給他台階下;有些孩子的個性比較羞澀膽小,不妨用遊戲的方式,例如:來和媽媽比賽吧!看誰比較有禮貌……。別忘記,除了要多給予機會讓孩子表現出禮貌機會,也要適時給予言語的鼓勵(不要用實質物品),這對於強化「打招呼」的行為是很有幫助的。


大聲喧嘩、嬉鬧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鬧又講不聽,不僅會讓大人心煩意亂,也容易遭到他人的白眼。建議爸媽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多利用禮貌貼紙或禮貌表格來幫孩子的行為打成績(例如:表現良好3顆星、表現普通2顆星),爸媽應該切記,以獎勵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回報永遠會優於處罰。當然,爸媽平時也可多利用環境進行機會教育,若碰到有其他小朋友大吵大鬧時,可以問問孩子的感覺,讓孩子自己學習去判斷這樣的行為好不好。


不如意就耍賴(大聲嚎哭、賴在地上哭鬧……)


孩子遇到不如意就耍賴,最讓人頭痛,尤其在公眾場合時,更是讓爸媽不知所措。若想避免這樣的狀況,爸媽不妨事先和孩子預告或約定,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舉例來說,孩子的玩樂時間結束了卻不願意離開,爸媽絕對不可以讓孩子任意拖延時間,而應該看他的表現做決定。對於小小孩,爸媽可以說「再玩10次溜滑梯就要回家」;對於看得懂時間的大小孩,可以說「再10分鐘就要離開」、「最晚等到10點就要回家了。」


如果是去大賣場購物,爸媽可以先在家裡和孩子說好條件,例如:今天可以看玩具,但不能帶回家。抵達賣場時,也要再次用堅定的提醒談好的條件,或是當場告訴孩子:「媽咪皮包的錢不夠,我們今天先選玩具,下次等你集滿好寶寶貼紙(或生日時),我們再來買。」此外,爸媽不妨先列出購物清單,每買到一樣東西就讓孩子打勾,像是玩尋寶遊戲,這樣即使沒有買玩具,也能有玩遊戲的感覺。特別要提醒的是,當各種方法都用盡,孩子硬是不聽,當場大哭大鬧,爸媽應該二話不說先將孩子帶走,等孩子情緒較為穩定時,再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爸媽不會因為他哭鬧、耍賴就改變立場或讓他予取予求。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乖乖坐好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如果想讓孩子乖乖坐好,不妨事先帶著孩子喜愛的玩具、故事書、圖畫本和蠟筆,讓孩子有事可做,就比較能坐得住;但也要記得跟孩子說,若沒有乖乖坐好,下次就不能帶玩具一起出來坐車了。如果沒有座位,爸媽可以陪孩子扶好站著,如果有人讓座時,一定要記得帶著孩子向對方說謝謝。


有些孩子會直接穿著鞋站在座位上,爸媽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看看鞋子是不是很髒?司機伯伯和打掃阿姨每天好辛苦把座位打掃乾淨,讓大家有乾淨的椅子可以坐,你這樣會把椅子踩髒喔……」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


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掌握技巧,當孩子出現各種不禮貌的狀況時,爸媽絕對不要忘記「當下糾正、鼓勵,事後處罰,不要當眾指責」基本原則,才能真正讓孩子從每一次的情境中加以學習,而不是產生負面的情境經驗。


此外,爸媽對於孩子的管教原則,態度務必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怕吵、怕丟臉,就心軟而去滿足孩子的需求,一但先例一開,日後管教便會困難重重,因為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上次可以?這次不行?」甚至是變本加厲,吵鬧得更加厲害,無法講理。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爸媽也要記得與幼教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與在家裡都能有一致的表現,培養他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乖小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前,托育催生聯盟及所有發起團體在記者會提到,保母管理制度可能會被取消,改以發育兒津貼的方式,也就是鼓勵媽媽在家帶小孩,取代使用系統保母,家長獲得補助。就兒童局後來的回應,他們說,不但不會取消,還會擴大辦理, 而就檯面上的新聞,擴大辦理是針對第三胎,不排富,全面補助。補助第三胎,社福第一線工作者或對台灣低下階層狀況稍微瞭解的人都可以想到,推出這樣的政 策,最後是哪些家庭最容易生第三胎。這種態度是要做數字業績,只要數字提升就好,完全不管是否可能引發其他問題,而最後又得需要用其他政策與更多經費再去 補強嗎?政策的設計,真的需要環環相扣,否則看似得到短暫的成效,最後會發現,需要更多政策與經費來解決問題(屆時就會發現,政府業務量增大,在無法擴充現有編制人員的情況下,又落得要大量僱用派遣,簡直是惡性循環)。




不只如此,第三胎經常多是男嬰(男女嬰比例失衡,不也是政務委員薛先生之前提出的?為什麼最後還會有這樣的政策?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是要這些男嬰以後多搶娶外配嗎?外配及其小孩的融入,在台灣,目前都有辦法好好處理了嗎?很明顯是沒有的。




接著要提醒使用保母系統的父母,就聽到的消息,由於財政拮据,卻又要擴大辦理,目前,我們政府想得到的就是,逐年刪減保母管理制度的經費, 刪減的經費挪做育兒津貼。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保母支持系統會「慢慢消失」(不是一下子就不見,而是逐年刪減預算;今年就已經刪減),沒有保母訪視員定 期訪視保母,瞭解其狀況,幫助保母也幫助各位父母瞭解保母狀況。那麼父母要上哪找保母呢?兒童局打算採登記制,發登記許可。登記的標準是不分合格與否,一 律都可登記(登記許可不知道是否有年限?如果沒有,那應該就是有發生事情,再取消其登記許可)。簡單說,一旦採這樣的登記制,父母自己得睜大眼睛;發生爭 議、糾紛或事故,家長、保母兩方自行解決。那政府做了什麼呢?對父母,政府發了育兒補助,對保母,發放/取消登記許可。




(說實話,每次聽到公務員是這樣處理事情的,就覺得人民的稅金用在這樣態度的公務 員有何道理可言?問題就出在,因為這些事情從來都不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沒有這樣的煩惱,才會如此馬虎,否則,台灣的公務員是考假的嗎?一天到晚吹噓自 己是多厲害考進去,對於自己的權益斤斤計較、算的清清楚楚,人民的問題呢?就抱持這種態度,實在令人覺得氣憤!個人氣憤歸個人氣憤,還望大家以監督的立場,請這些公務員好好為人民著想,瞭解人民的需求。




在此需補充說明的是,以上只是「聽到」的兒童局國策意向。 照理說,好像是不能說、也不應該說,不過,總覺得這種作法對父母以及有照保母是一種傷害,如果不說,政府實際上就這樣做了(應該不會公開說明),一切都走回頭路(發育兒津貼了事、 出事再說)。如果父母與保母都覺得這個管理支持系統有必要保留,就應該站出來說話,以防政策又走回頭路。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個少子女化國安危機,只打算花「4年黃金時間」,投入 大量經費「補助」(目前多採補助;補助家長、補助私立業者),之後就不會持續(因為政府沒經費;現在就已經找不到經費來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了)。各位想想, 難道小孩只要養四年就好了嗎?對於一心只想要領現金補助的家長,頭腦可要清醒一點。要一個四年砸大筆國家經費的現金補助政策,還是要長久支持父母就業的公共托育政策,台灣父母可要想清楚。




(以上純屬個人言論)




祝福台灣國人早日覺醒,悲智增長,眼光能夠放長遠、務實面對,運用民主組合的決策模式,一起為所有台灣家庭、小孩的福祉奮鬥。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歲前的寶寶:初生牛犢不怕虎,從媽媽那裏獲得了天生的免疫力,所以媽媽不用過多擔心。
半歲—1歲半:寶寶天生的免疫力正逐漸耗盡;
1
歲半兩歲:此時的寶寶又重新獲得免疫力,但成長的速度並不盡如人意;
3
歲寶寶:所獲得的抵抗細菌、病毒的免疫力達到成人的90%。寶寶半歲到3歲是免疫力最脆弱的階段,此階段,要強化寶寶的免疫力。


秘訣之一:睡好
理由:科學研究表明,寶寶在熟睡時的生長速度是清醒時的3倍,而晚上10點到淩晨2點是寶寶生長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期!


寶寶睡好覺5要素:
1
、媽媽的心跳:對於寶寶們來說,最好聽的音樂便是媽媽的心跳聲了,媽媽可以像餵奶那樣把寶寶抱在懷裏,也可以躺下讓寶寶趴在自己的胸口上,寶寶聽著媽媽的心跳聲,很快就能入睡了。
2
、古典的音樂:3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能區分晝夜,因此睡覺容易黑白顛倒。這個時候可選些舒緩的古典音樂給寶寶聽,讓寶寶一聽就知道,啊,黑夜來臨了!
3
、適宜的室溫:寶寶睡覺時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不會讓寶寶著涼。秋冬天還要注意防乾燥,可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掛些濕毛巾、濕衣服等來保持室內的濕度。
4
、安靜的環境:有些寶寶特敏感,一些輕微的動靜就能把他們吵醒,因此寶寶睡覺時要拉上窗簾使室內光線不要太亮,也不要開洗衣機或其他家電,以免噪音吵醒寶寶。
5
、媽媽的撫慰:如果寶寶沒有睡意,鬧得厲害,媽媽可以把寶寶抱在懷中,輕輕地拍打寶寶的後背,寶寶會逐漸安靜下來並很快進入夢鄉。一句話建議:寶寶睡眠姿勢以右側臥最佳。



秘訣之二:吃好
理由:
民以食為天嘛,寶寶也不例外,飲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寶寶的健康,吃得好身體才會好!當然,吃得好並非一味地攝取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而是指讓寶寶均衡地攝取各種營養成分。
讓寶寶吃好的5原則:
肥膩的肉食或加工食品少吃。
碳酸飲料、甜食和油炸食品少吃。
漢堡等速食讓寶寶少吃。
鹽、醬油等調味料少吃。
勿讓寶寶囫圇吞棗。
一句話建議:媽媽親手做的飯菜保留的營養成分更高。


秘訣之三:勤動
理由:生命在於運動,雖說人的體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遺傳,但同時也受後天的影響。那些天生免疫力較差的寶寶,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鍛煉身體,也會健康成長。


最佳運動推薦:
觸體操:媽媽給嬰兒進行全身撫觸。做胸部撫觸是從中線做到對側,四肢撫觸則從上臂慢慢向下撫觸,腳部撫觸則應從腳心到腳跟,腳趾也要揉到,手指也一樣。做 背部撫觸時,則要注意到將寶寶的手臂放到身體兩側,頭向側放,以免發生窒息,從上到下進行撫觸,可以用手掌向外輕輕揉寶寶的小屁屁,對於那些已能坐一會, 走一走的幼兒,則可在媽媽的幫助下做做徒手體操。
游泳:游泳不僅能提高寶寶的心肺功能,還會使寶寶全身的肌肉都得以鍛煉。4—5歲的寶寶可以開始學習游泳。
一句話建議:寶寶疲倦時應立刻停止運動。



秘訣之四:零壓力
理由:寶寶從媽媽肚子裏來到人間,外界的刺激會使寶寶感到有壓力,尤其對那些過於敏感的寶寶,他們感受的壓力會更大。當感到壓力過於強烈時,寶寶就會有痛感,免疫力也會下降,尤其是經常感冒或積食的寶寶。


三不政策:
不要頻繁更換保姆:頻頻更換保姆會對敏感的寶寶造成壓力。
不要相互比較:在教育寶寶改正錯誤時,不要拿他與其他寶寶進行對比。這種做法會使寶寶喪失自信,變得頹廢不振。
不要當著寶寶的面吵架:當看到與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發生戰爭時,寶寶受到的衝擊遠遠大於父母。如果家庭氣氛不和諧,就不要妄想把寶寶培養得明朗、健康;相反,如果爸爸媽媽互敬互愛,寶寶就會從中體會到愛。



四個關鍵字:
抱: 寶寶只有感受到愛時才會獲得心裏上的安定,才不會覺得有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經常抱一抱他,經常貼貼他的臉,撫觸對寶寶來說是最好的愛的表現方法。
在稱讚中長大的寶寶會充滿自信,善於迎接各種挑戰,積極向上。因此,即使寶寶失敗了,也要鼓勵他繼續努力。
只在家中玩耍的寶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壓力,因此,要多讓寶寶到戶外活動,那些玩起來很投入,甚至大汗淋漓的寶寶往往在做其他事時也會注意力很集中。
吃: 壓力過大會讓寶寶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所以應讓寶寶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鹽、糖以及加工食品。
一句話建議:讓愛化解壓力。


給免疫力差的寶寶來碗藥粥
寶寶脾虛——山藥粥做法: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邊煮邊加入山藥面攪勻,煮5分鐘即可。


寶寶鬧覺——牛奶粥做法: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把牛奶倒入鍋中, 5分鐘,加紅糖即可。
寶寶體虛——胡蘿蔔粥做法:把胡蘿蔔擦碎或用刀剁碎。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加入碎胡蘿蔔,再煮5分鐘。
預防感冒——核桃粥做法:把核桃搗碎,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把核桃粉倒入鍋中,煮5分鐘即可。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R.LG_UeaHBKsESHCfX.uaT0-/article?mid=43400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幼兒來說,媽媽就是他的一切!要活下去,一定要有媽媽在


身邊照顧、呵護,從媽媽身上得到食物、水,還有懷抱的觸


感,被愛的感覺。一旦失去這些,幼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倍受威


脅,甚至因此衰竭而死。因此,媽媽的存在,對幼兒來說就等


同於生命的存在!失去母愛就失去了維生的機會。與媽媽分離


就好像要與自己的生命分離一樣。


 


 


※分離焦慮的症狀


分離焦慮會發生在嬰幼兒時期,或是兒童期需要上學的時候,


有些人甚至延續到成人期,影響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幼兒分


離焦慮的行為表現,以黏人最常見。一定要媽媽的陪伴,跟在


媽媽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


安,哭鬧地非常嚴重。有些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


現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不想去褓母家,不願意跟其他人


玩、或是不願意自己睡覺等等。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會有生理


反應或身體抱怨,例如:與媽媽分開時會哭到嘔吐;抱怨頭


痛、肚子痛;噁心感等。


 


 


※分離焦慮的成因


幼兒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呢?發展心理學家探討了幾個可能的


因素。


 


第一個因素可能跟幼兒的認知發展程度有關。大約在嬰兒期7


8個月開始,幼兒記憶力發展更加良好之後,能夠開始辨認媽媽


和其他陌生人的不同,所以開始產生陌生焦慮,分離焦慮也伴


隨發生。


 


第二個因素可能與認知發展中的「物體恆存概念」有關。「物


體恆存概念」是指嬰兒可以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後,並不是永


遠消失,還可以在他處找到。大約56個月的嬰兒就有這種概


,所以假如看到眼前玩具消失了,他們多會表現尋找的行


為。分離焦慮似乎可以用「物體恆存概念」發展不完全來解


:幼兒不了解媽媽在眼前消失後,還是會出現的,因此就產


生心裡的恐懼和焦慮,展現分離焦慮的行為。


 


第三個可能因素是幼兒「社會發展」較成熟,有「安全的依附


關係」,與媽媽關係非常緊密。這種母子關係的緊密連結,會


讓孩子無法暫時離開媽媽的身邊。不論如何,分離焦慮是一種


心理反應,與生命中越重要的人分開時,個體越可能產生痛苦


的情緒。


 


※媽媽也會有分離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


擔心孩子生病而過度保護、過於照顧孩子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


事、把孩子當成生活重心而無法與孩子分開等。反而因此造成


孩子過度的依賴,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媽媽也必須先


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幼兒共同渡過分離焦慮的危機。假如以


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人發展的必經過程之一,只


要適當地處理,幼兒還是會渡過的,媽媽們不必太過度擔憂。


 


※處理分離焦慮的適當技巧


該如何處理幼兒的分離焦慮呢?以下分享幾個重要的技巧:

 


一、平時的訓練:在嬰兒時期約5-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


平常讓孩子獨處時候也要常發出聲音,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大


一點的時候,可以開著門但是在不同的房間活動;或是不時查


看孩子等等。


 


二、要有一段分離緩衝期、漸進式地引導:對孩子會害怕的某


些人、事、物,或是情境,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


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分階段讓孩子習慣分離的經驗,譬如托育時先從幾個小時到半


天,最後變成一天。托育前先與褓姆見面、去褓母家熟悉環


境。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不要擔心


分離焦慮會對孩子產生長遠的影響,


畢竟這是人生必學的功課之ㄧ,有一


天你跟孩子還是要分開的!因此一開


始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該離開還是


要離開。但是要給予保證:拿一個東


西給孩子保管,並且承諾一定會回


來。放一個孩子熟悉的屬於你的物品在他身邊,好像你就在身


邊一樣。


 


※錯誤的處理技巧


以下幾個錯誤的處理方式,供大家參考: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孩


子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


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狀。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不要在生氣地情況下與孩子分


開:孩子需要的是你的安撫的話語或肢體接觸,媽媽情緒化的


表現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三、避免以欺騙的方式處理:分離焦慮就是因為他不相信你還


會再回來,欺騙只會加深孩子對你離開的不信任感。


四、避免趁孩子睡著時離開:醒來後找不到媽媽,才會對孩子


造成心理的創傷。經過說明的分離,可以提升孩子適應分離的


能力。


 


 最後,分離焦慮是人生必經的歷程。通過了它的考驗,孩


子的人生會走得更順、更加獨立、更能爲自己負責。學會面


對生命的失去,才會更懂得珍惜擁有的!媽媽只需要適當的


處理和協助,扶孩子一把,但不是用全力支撐孩子生命的重


量,這樣才能扮演好母親的角色!不會因為過度保護,讓孩


子失去自我防禦的力量。眼看著孩子哭泣跌倒,卻能溫暖地


關懷引導,就是母愛最充份極致的發揮!


 


                                      (以上文章出自新光醫訊128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