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工作,必須從居家環境做起,溫濕度適中、少玩羽絨玩具、少碰牛奶及海鮮,都能減少復發的機會。

文∕馮靜修
楊媽媽帶著剛滿三個月的小至(化名)到皮膚科看診,他從一個星期前,開始在臉頰、頸部、耳朵出現紅腫,且伴隨有些脫屑及滲水情況的痱子,而且越來越厚,他也因為不舒服,一直啼哭。因他是第一胎,楊媽媽照顧得心力交瘁,挫折感十足,認為是自己不會照顧,造成小至發炎。經由皮膚科醫師診斷後 ,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

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 ,但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而且家族中常有過敏性疾病,因此遺傳到過敏體質。這些病患也會對其他過敏原產生反應,因此家中應避免此類的過敏原,如地毯、貓、狗等。除此之外,天氣及濕度的改變或接觸毛料、綿羊油 、清潔劑等,都會使病情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且明顯的症狀就是癢,常為陣發性發作,特別是夜裡癢的情形更加嚴重。長期的搔抓後 ,極可能因手上的細菌造成進一步的感染。異位性皮膚炎可造成皮膚損傷、水分滲出、脫皮及苔癬化,接著皮膚功能失常。此時可能會併發病毒、細菌、黴菌的感染,而需進一步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開始於兩個月到六個月的嬰兒期,大部份在頭、臉或頸部呈泛紅、濕疹樣變化,因為很癢,所以常會啼哭不止。隨著年齡漸增,皮膚呈現乾燥及脫屑。到了幼兒期,嬰兒的異位性皮膚炎會自然痊癒或嚴重度降低,部分兒童會有皮疹分佈遍及身體,在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褶,呈現苔癬變化,此時紅斑不明顯,水泡較少,以丘疹為主,嚴重時,可能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到了青年及成人時,面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厚、粗糙或變硬。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藥物治療主要是減輕症狀,通常短效性的抗組織胺會有嗜睡作用,但止癢效果很好,而長效性的藥物,屬於較新一代的藥物,較無嗜睡作用,因此患者可以在白天時服用長效性的抗組織胺,晚上服用短效性的藥物,以解決夜晚搔癢的問題,又可解決白天嗜睡狀況。

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含有煤焦油的藥水洗浴,如普麗(Polytar Emollient),浸泡十五至二十分鐘,也可以止癢及減少皮屑。如果患者要自行購用外用類固醇藥膏時,最好是經由醫生或藥師指導,選擇適合的種類及濃度,是較安全的。千萬不要擅自購買成藥,或用別人建議的偏方。

現在已有非類固醇性的藥膏上市,如:tacrolimus(普特皮軟膏)和pimecrolimus(醫立妥乳膏)。因為不含類固醇,所以除了初期使用會出現一到兩週的灼熱、搔癢、刺激外,長期使用並不會像傳統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所產生的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副作用,適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間歇性長期使用,可減低異位性皮膚炎隨時復發的機率。

此外,居家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室內的溫度、濕度適中,不要玩羽絨玩具、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等常清洗。少喝牛奶、少吃蛋、海鮮、醃燻食物。



                                                                                (本文作者為馬偕台東分院藥劑科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