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上發生這樣一件事:一位小男生與一位小女生玩玩具時起了爭執,沒多久小女生突然哭了起來,並把玩具丟在地上,中斷了與小男生的遊戲。我馬上將他帶到我身邊來,握著他的手問:「你丟下玩具,不想繼續玩了嗎?」,他掉著淚的點點頭,我接著問:「發生什麼事嗎?為什麼不想玩了?」,他才緩緩的說出:「他說我剪短頭髮不是女生,不能玩洋娃娃,但是我想玩洋娃娃。」。聽了他的自白,我才明白他丟玩具的行為不單單只是耍脾氣,還包含了被否定後的難過,因此我跟他說:「如果我被阻止玩我想玩的玩具,我一定也會很難過,因為我真的想玩,而且玩具並沒有被分為男生或女生玩的。」,此時小女生仍紅著眼眶,我摸摸他的臉蛋繼續說:「不過如果是我,我不會丟下玩具就離開玩具角唷!因為這樣我不僅沒玩到想玩的洋娃娃,而且還讓自己非常難過。」,我牽起了他的手說:「我會跟他說,不管長頭髮、短頭髮、男生、女生都可以玩洋娃娃。」,最後並在為全班進行機會教育後,引導這位小女生再次進入玩具角,勇敢的拿起洋娃娃玩。
一、請家長認同孩子會難過,並體諒孩子難過時的發洩
從上述事件可以清楚的知道,孩子絕對也有最真實的難過情緒,而非僅僅只是我們認知中的鬧情緒而已,例如:當孩子被別人否定、失去心愛的東西、做事或玩玩具的結果不如自己預期等,都會有難過、心裡不舒服的情況。
而當家長察覺到孩子難過的情緒時,最重要的是「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的認同」,而表達認同的方式,除了聆聽孩子的感受外,更可以向孩子表達:「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有難過、生氣等和你一樣的反應」,以表達自己更深刻的認同。然而在表達認同的過程中,也提醒家長不可過度的表現出自己負向的情緒,例如:孩子因無法順利完成任務而難過時,家長千萬不可以表現出比他們更難過的情緒,以免造成孩子更深的自責;此外,當孩子難過的情緒不是那麼輕易可以平復,或是因為難過而有一些情緒發洩的行為時,家長亦不可以因此表現出不耐煩,或將自己更重的負面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例如:「有什麼好哭的?聽得我頭都痛了!」,以免孩子在當下不但無法解決自己情緒,以後對於難過的情緒,也容易採取壓抑的方式來解決。
二、引導孩子難過時,可以做什麼事讓自己不再難過
在表達自己對孩子難過情緒的認同後,則可以著手引導孩子處理自己難過的情緒。
首先可以透過肢體語言,例如:擁抱、牽著孩子的手等,來安撫、分擔孩子的情緒,接著則可以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來引導孩子下一步可以怎麼做,例如:事情做不好而難過時,我會告訴爸爸、媽媽,請他們教我如何做比較好;比賽輸了而難過時,我會告訴自己下次繼續加油就好了,或是做其他的喜歡的事情讓自己開心;想要玩的玩具被同學先選走而難過時,我會另外找玩具玩,或是請同學讓我加入一起玩……,諸如此類,具體的提出如何處理難過的情緒,讓孩子有更具體的學習目標。
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與想法,並且增加與團體活動的經驗,也就開始有更多的情形會讓自己感受到難過的情緒。難過的情緒並不可怕,也無須壓制和避免,只要能找到好的方法、管道來宣洩,難過的情緒也可能轉化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助力唷!
《摘自巧連智月刊快樂版 2009年1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