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撰文/彭紹怡



提倡「發展營養」概念

遲景上副院長特別指出,「生長」是指身高體重的增加或性徵的出現等;而「發展」則是指人的心理與生理功能的表現(動作、語言、智能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容易看到寶寶生長的部分,為此父母提供寶寶許多營養食品,如哺餵母乳或喝牛乳,希望孩子長高長壯。而「發展」是注重在腦的發展,不容易立即察覺,要靠時間的累積才能比較。腦細胞的發展除了需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物外,還需要外界的教育文化薰陶之營養,後者之營養又稱謂「發展營養」。

國外研究曾經發現,0歲提前開始教育的確有其效用,但遲景上副院長提醒,青少年時期還有情緒問題等;研究發現,這些經過0歲提前教育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反而不喜歡看書;探討到最後的結論可知,就算一個人的智商很高,因情緒問題而對唸書感到厭倦,導致成績較差。由此可證,人的發展中並不是只有智商的問題,除認知外,情緒掌控、與他人互動、團隊合作、內心世界等多方面之因素都會相互影響個人的發展,因此,就算起步早了點,也未能代表之後的大腦發展能夠順著同樣的步調來進行。

 


參考健康手冊的發展時程

遲景上副院長建議孩子在發展過程中,依照腦的成熟度來給予適當的訓練;大腦的發展過程會先由感覺及運動區塊發展,寶寶1、2個月大時,針對視覺區和原始皮質的發展來訓練他對外界反應的能力;大部分嬰兒的學習模式會以視覺學習為主,因此在教導幼兒時通常需要讓孩子「看到」怎麼做,而不能只用講的就期待孩子會懂。建議爸比媽咪們可照著「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發展時程來觀察寶貝的狀況,同時也要確保原始需求的滿足(如吃飽喝足以及心理層面的安撫)。當發現孩子發展比較慢時,醫生會給予父母指導或建議,讓父母知道可用什麼樣的方法提供寶寶所需的訓練,讓寶寶能迎頭趕上,這也是「發展營養」之概念。

 


不鼓勵寶寶坐螃蟹椅?

孩子大腦發展過程中需要外界適當的信息刺激。電影泰山並非唯一的例子,只要是長期缺乏語言的刺激或學習,日後雖然語言神經元依然存在,卻很難再重拾完整的語言能力。同理,螃蟹椅會讓孩子總是受限於家長的活動範圍裡,就「發展營養」的概念來看,其實應該適時讓寶寶自己在地上爬、探索,提供孩子大腦發展連結所需的發展刺激之養分。

 


由腦發展角度看「記憶力」與「專注力」

由位置來看,額葉的後面區域與動作有關,前面則與注意力、個性、短暫記憶及分析能力有關;所以注意力不集中與額葉成熟與否有關。顳葉是最後發展的地方,例如國中生常發脾氣,就是因為顳葉和額葉正在發展當中,了解神經元的發展也就不會過度要求孩子了。顳葉也跟長期記憶有關,幼兒通常只有短期記憶能力,所以若要就特定事件教導幼兒前因後果時,最好能夠掌握事情發生當下的時效性,否則容易效果不彰;至於背誦能力則和數理能力一樣,每個孩子天生的基因不同,多少會有差異性存在。


小朋友的活動量很大,1歲起開始會走時,會很好動,到處去探索世界,所以動態的活動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若家長想要訓練孩子一些靜態的活動、或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翁菁菁醫師建議可先從帶有一點動態的活動開始,比如坐著疊積木、拼形狀板,或是看一些操作書(書裡有可以翻的東西),讓孩子的手能夠有東西操作的話,能幫助孩子較靜下心來專注某事;但2歲幼兒的專注時間很短,所以一個活動不要超過3~5分鐘才是適當的。專注力的發展每個孩子不同,沒有說女生比男生好,也要看孩子本身的興趣,所以幼兒上才藝班其實常常對孩子來說是種負擔,一堂課至少也要30分鐘,因此有些孩子容易坐不住、起來亂跑,這都是很正常的。

 


從各層面觀察孩子的功能表現

遲景上副院長並補充,孩子腦細胞分化及功能表現可從以下幾方面觀察到:畫圖、握筆、疊積木、塗鴉等(細動作);坐、站、走、跑步、跳躍等(粗動作);語言的了解、表達與溝通(語言發展);將事物了解而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認知發展);與人互動、具有同理心等(情緒發展),這些發展除了要靠神經元細胞來執行,也要靠腦細胞的量和品質,食物營養及文化營養的刺激,而且缺一不可。翁菁菁醫師則提醒,除了不能讓孩子太累,也要注意到孩子的專注力問題。孩子2歲後進入模仿期,此時家長親身帶孩子、和孩子的互動經驗就顯得更加重要;此時也因為模仿的能力很好,所以就算家長有意讓孩子背誦。但由於沒有經過理解程序,過了一陣子就會忘記。大腦發展過程中,動作、模仿和記憶等能力會先出現,所以才讓父母有種孩子什麼都記得快的感覺,但未經深化的記憶,則來得快去得也快,要靠之後逐漸成熟的推理、理解能力,才會真正轉為長期可用的知識。

 


行為模式與腦科學的連結

除此之外,很多行為模式是可以經由訓練而達成,像是大人可經由禪坐達到專注力提升的結果,也許家長會問,若持續地訓練孩子打禪是否也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其實答案是可以的,但在此需要思考的是,禪坐時也會因相對地缺乏探索外界之機會,使得大腦神經元減低其他的文化刺激之機會,而大腦的發展也會因此顧此失彼,這也是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所需注意到的部分。此外,行為模式也和模仿有極大關聯,家庭文化若是給予孩子「打罵」就能解決事情的概念時,孩子大腦自然會將兩者產生連結,如此打人、咬人的行為模式就容易出現。

 



遲景上
現職:童綜合醫院教學副院長、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部主任


翁菁菁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國立臺大醫院精神部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衛生署立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來源:BabyLif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