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材料 : 不同顏色ㄉ各種款式塑膠珠子、大小藥杯、米精蓋子~~



            將各款式ㄉ珠子用熱熔膠黏在藥杯裡,接著再黏在米精ㄉ蓋子上面~~




 此教具主要是讓幼小ㄉ孩子利用三指練習抓、放,過程中可達到觸覺刺激ㄉ目的,同時


 還可以玩對應ㄉ遊戲。大一點ㄉ孩子可練習用夾子將珠子夾入藥杯裡,訓練精細動作喔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諮詢/高雄市樂仁啟智中心董事、


            廣宣全腦開發出版社社長 陳世文


  採訪/陳雯琪


 


觸覺是人類五覺當中最早發展的感官系統,同時也是幼兒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倘若給予的刺激不足,將可能使幼兒的情緒、智力、人格等方面發展受限制,無法自然地與同儕打成一片,影響往後的人際關係發展。


前言:


良好的觸覺經驗有促進幼兒心智成熟及身體健康的作用,如果在幼兒時期能滿足其觸摸需求,那麼幼兒各方面發展也會顯得較健全,同時還能延遲老化。因此,與其一味地禁止孩子探索,不妨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有更健全的發展。


觸覺 人際發展重要指標


觸覺是人類五覺當中發展最早,同時也是分佈最廣、接收訊息最多樣的項目。高雄市樂仁啟智中心董事 陳世文 老師認為,如果缺少了觸覺,人將無法存活。對幼兒而言,若缺乏大量的觸覺刺激,其粗精細動作及神經系統等方發展將可能會失去調和,情緒也會出現問題。其次,觸覺的重要性還有:


*保護與防禦:觸覺可以幫助孩子瞭解所處的環境,並充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組織能力:幼兒經過溫度、濕度、壓力、質感、形狀、大小及痛養等觸覺經驗,可以發展出較完整的組織及邏輯能力。


*身心健康:觸覺有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觸摸能增強身體分泌健康激素,預防疾病,延緩老化過程,更能提昇警覺與活動。


EQ管理:孩子的觸覺刺激若不夠,可能會出現精神不佳、EQ低、辨識能力不佳、心智發展不成熟、衝動、抗壓力弱、易煩躁或憂鬱,嚴重者有暴力、自傷、自閉傾向。


*腦神經抑制功能:如果沒有足夠的觸覺經驗,孩子可能會缺乏健全的腦細胞,腦神經抑制功能較弱,導致注意力分散、情緒緊張、防禦心強、易和人起衝突;或反應慢、小肌肉發育和運動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和記憶力差等現象。


*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如過度保護或較少受到撫摸,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曉得該如何回應別人的觸碰,使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受限。一般而言,成功又自信的人較樂意與他人接觸,羞怯內向的人,則顯得拘謹孤僻。


胎兒期 寶寶觸覺粗體驗


你相信嗎?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十週大左右,觸覺神經就會出現囉!陳世文表示,約在胎兒十週大時,傳遞觸覺的神經就會在受精卵的表皮上面出現,開始感受觸覺,並穩健地發展;而在胎兒出生之後,觸覺的發展將有更長足的進步。


胎兒期:在胎兒四個月大左右,大腦體覺皮層就會開始運作,在孕婦的肚子上按摩會引發胎動,胎兒會在媽咪的肚子裡喝羊水、吸吮拇指,自在地探索所居住的子宮環境。


出生03 個月:當有人觸摸到的新生兒的嘴巴時,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吸吮等尋乳動作;當觸及孩子的手掌時,會有捉握反射動作,這些就是觸覺的本能反應,對溫度反應敏銳,有痛覺。等寶寶再大一點約二個月大時,即不斷用嘴唇的觸覺探索週遭的物品,開始出現順應性反應,輕碰小臉,寶寶會把頭轉向你的手。到了三個月大時,則會伸手去觸摸,將東西拿到嘴把裡,開始透過皮膚感覺,向外發展觸覺經驗。


出生46 個月:四個月的寶寶觸覺的反應就更加靈敏了,除了可以感受到乾、濕的差別外,對搔癢也會有反應,但仍舊喜歡用嘴巴來進行觸摸式的探索。到了五個月大,則會運用唇、舌、口腔的觸覺來認識事物。但在六個月大後,由於寶寶已經開始在旁人的協助下展開坐及爬等動作,因此,會開始結合觸覺經驗,來發展肢體協調。


出生79個月:寶寶會開會運用手來進行觸覺探索囉!此時期的幼兒最愛趴趴走啦!喜歡柔軟、光滑的物質,觸摸到喜歡的東西會很開心唷!


出生1012個月:開始發展觸覺局部化與觸覺辨識功能,能知道身體哪個部位被觸摸,有自覺性反應,約略可以辨識所摸到的物品是什麼。


Box:潔癖媽咪 學會放手


啟蒙寶寶的觸覺固然很重要,但別忘了要準備一個乾淨、衛生的環境,讓寶寶自在的探索,盡情地觸摸。陳世文也呼籲,若父母有潔癖,這也不准孩子摸,那也不准孩子碰,極有可能會使孩子出現觸覺失調的大問題,因此,學會放手,對有潔癖的父母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唷!


*提供舒適、整潔的環境,諸如:衣服及寢具等都應有良好的透氣性與質感,避免帶給寶寶負面的觸感。尤其是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準備環境時,也別忘了要避開過敏原。


*一成不變的啟蒙環境孩子一會兒就玩膩了,所以,家長別忘了常常變換環境,讓」家」成為一個充滿變化性的觸覺探索地。


*有潔癖的父母要注意囉!不要過度限制及保護孩子,應讓孩子盡情探索,否則過度的保護易使孩子產生觸覺失調。


*不要為了按摩孩子,而刻意地將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此外,若孩子於按摩當中出現不安的情緒就應立即停止。按摩時情緒要愉悅、手法要流暢、溫柔,以免造成孩子不愉快的按摩經驗或是傷害肌膚。


*啟蒙時應選用無毒性、不掉漆、無銳角,不脫毛、不易吞食的安全玩具,以免玩具損壞傷及孩子。


*需維持物品及孩子雙手、雙腳的衛生,以免病從口入。


超優觸覺敏銳度養成法


打從寶寶在娘胎裡時,就可以感受到媽咪溫柔的撫觸,所以媽咪不妨多觸摸肚子,與孩子培養感情,讓孩子感受媽咪的愛心,那麼出生後,孩子的情緒相對也會比較穩定唷!此外, 陳世文 老師也提醒,媽咪要不吝於付出對孩子的愛,儘量給予愛撫,讓孩子擁有更多愉悅的觸覺經驗。


胎兒期


*項目1──愛的波動: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沈浸在愛的海洋世界裡囉!他除了可以接收到媽咪的愛意之外,還可以感受到羊水的按摩,不斷地刺激頭頸及身體。因此,媽咪不妨透過撫摸來傳達愛意,如:不時地以雙手撫摸肚皮,透過雙手的撫摸,來替寶寶做全身按摩。建議媽咪可從妊娠13周起,即開始經常由上而下以畫圓圈的方式撫摸肚皮,每次約十分鐘,每日至少進行兩次。在懷孕28周時,則改依胎兒的位置由頭頸按摩至腳。為了增加按摩時的滑動感,媽咪還可藉助嬰兒油喔!


*項目2──愛的律動:


媽咪可經常輕拍腹部,或是稍微扭動雙腳、腰部,讓羊水流動。當然如果媽咪的體力不錯,也可以適度地跳些輕快的舞步,記住喔!動作要輕、要柔,只要增加羊水的波動,讓寶寶自在地接受羊水的刺激。不過,提醒您,若運動時子宮出現明顯的收縮或不快感要立即停止,以免危險。


0 ~ 3個月


*項目1──第一類接觸: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呈現光溜溜的型態,可以感受到的也只有羊水的波動及水溫的變化,因此,當寶寶出生後,應讓其自由地伸展身體、多接觸新事物。所以,建議媽咪不宜讓孩子穿著過多的衣物,當然,布巾也不宜包太緊,要讓孩子有自在的伸展空間。
此外,寶寶出生後,媽咪應盡快擁抱孩子,用手觸摸孩子的五官及四肢,並進行節奏式的按摩,由前額到後頸部撫摸68次、接著由頭部延伸至腳,以及由身體中央向外撫摸到四肢,最佳的按摩速度是每分鐘1216次,因為這與孕婦呼吸時,羊水引發的波動相同,如此將有助於消除新生兒的緊張感,達到放鬆心情、幫助腸胃蠕動的功效。


*項目2──抓握玩具:


一個月大的嬰兒,手部自主性動作尚未完成,可以運用長型、外表光滑、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放在寶寶手裡,引發其抓握反射動作,反覆練習,那麼孩子就可以從非自主性的抓握,進展到自主性的抓握,以增強手部肌肉張力與自我保護機能。到了二個月大時,則可以進一步給予不同樣式、材質的玩具來練習,以增加不同的觸感。


*項目3──擁抱按摩:


愈常給予孩子擁抱,就愈能滿足寶寶的需求,相對地,情緒也會較穩定,人格發展也會較為健全。其次,給予安撫奶嘴也可以充份滿足寶寶口腔期的觸覺需求。而在吸吮奶嘴的過程,也有助於訓練寶寶的口輪肌機能,可以幫助下顎與雙頰肌肉的成長,對於日後的進食與構音有絕對的幫助,此外,孩子也較不易有吸吮手指的壞習慣。


4 ~ 6個月


*項目1──布偶與玩具:


此時期的寶寶多半會運用雙手來把玩玩具。媽咪不妨拿柔軟的布偶讓孩子擁抱,藉以維持孩子的情緒穩定;或者也可以鼓勵孩子運用雙手來觸摸玩具,訓練控制與支配玩具的能力,奠定日後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另外,碰觸玩具時也不一定要用手喔!運用身體的各部分來觸碰玩具,還可以幫助孩子的本體覺與觸覺的統合發展。而經常觸碰不同質感與觸壓感的填充玩具,也有助於孩子的觸覺辨識能力發展。


*項目2──泡澡三溫暖:


水對於嬰幼兒來說是熟悉且親切的環境。因此,利用水流及水溫的變化可以增進孩子皮膚觸覺的發展。諸如:適當的蓮蓬頭水流流速、不同質感的泡泡浴等都有助於刺激孩子的觸覺;而不同水溫的泡澡,則有助於活化觸覺的辨識機能,邊泡澡邊用刷子刷身體,更能讓觸覺甦醒。


*項目3──滾滾樂:


將不同材質的毛毯舖地地面上,讓寶寶的雙手、雙腳張開,在毯子上滾來滾去,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獲得觸覺的刺激。


7 ~ 9個月 


*項目1──屋內探索:


讓寶寶在室內自由自在的探索環境,是最棒的遊戲了!趁著探索的機會,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可以碰的」」哪些東西是不可以摸的」讓孩子自然養成習慣,看到火就會自我保護,自動保持距離,如此反而能讓孩子安全的在屋內爬行。寶寶還那麼小,會瞭解哪些東西安全,哪些不安全嗎?其實只要一再地告誡孩子,並經由觸覺經驗讓孩子將認知與經驗結合,他自然會瞭解安全及危險的分別。


*項目2──彩雲朵朵:


找一件大被單上面灑滿彩色的小球,讓寶寶坐在被單上,由爸爸及媽媽拉住被單的兩側,接著上下抖動,讓孩子感受球的滾動,除了可以按摩身體之外,還可刺激幼兒的視力發展。


*項目3──觸覺大球(上面有凸起狀的大球):


在觸覺大球上舖上被單,讓寶寶仰躺或趴臥在觸覺大球上,並前後滾動;或是小朋友躺在床上,用大球輕壓孩子的身體,如此有助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


10~12個月


*項目1──水中尋寶:


在寶寶洗澡時,將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玩具放進水裡,並在水面上加滿泡沫,讓寶寶洗個奇妙有趣的泡泡澡。家長並陪同寶寶一起玩水中尋寶遊戲,請寶寶伸手去撈玩具,藉由尋寶過程的皮膚接觸來引發孩子的觸覺辨識能力。


*項目2──觸摸配對:


找生活中可以配對的東西,如:鈕釦和衣服、瓶子和蓋子、海棉和絲瓜布等等,讓孩子觸摸之後再配對;或者也可以將不同材質的布料,裁剪成小塊後,貼於卡紙上,讓孩子觸摸,感受不同質料的觸感。


*項目3──接觸自然:


自然界的事物是最棒的啟蒙物!藉由皮膚的接觸可以豐富大腦的觸覺記憶,並增加孩子的認知與邏輯概念,這些經驗是與人工觸覺大不相同喔!


觸覺啟發遊戲 奠定人格發展基礎 


觸覺的發展從胎時期就已開始囉!陳世文強調,03歲是奠定孩子一生智力、情緒及人格發展的基礎,若觸覺刺激不夠可能會導致孤癖、自閉、戀物癖、抗壓性差等人格缺失,因此,觸覺啟蒙愈早開始,效果愈佳,家長千萬別忽略01歲的啟蒙黃金期唷!


按摩體操(適用0歲以上)


功用:幫助母親更瞭解孩子,並讓親子關係更密切。充份的觸覺刺激可以幫助孩子的消化系統及肌肉協調,且有利於大腦分泌中樞神經發育所需的內泌素,讓孩子擁有絕佳智能。此外,充份的觸覺刺激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及體重增加。


玩法:趁著餵奶、換尿布或是洗澡的時候幫寶寶進行按摩體操。方式是:用雙手輕拍、撫摸孩子全身,或者是使用按摩軟刷,輕柔地刷寶寶的雙手及雙腳,讓觸覺的刺激進入孩子的左右腦。


球池遊戲(適用6個月以上)


功用:有助於孩子的前庭平衡及自體協調能力發展,而擠壓及翻滾的刺激也有強化觸覺的作用。


玩法:找一塊大布將邊緣拉高,或用充氣的小游泳池,上面擺滿彩色球,將孩子置於其中,讓孩子感受球的觸感,並讓孩子自在的翻滾、爬行,在浮力狀態中,調整身體的重力訊息。


 毛巾春捲(適用7個月以上)


功用: 不斷地刺激身體,可以增進孩子腦神經的穩定度,滾動有助於前庭平衡發展。


玩法:拿一條大毛巾或是被單,讓孩子躺在毛巾或被單上,將孩子捲起來(需露出頭),接著用滾動輕壓的方式,刺激孩子,或是拉住毛巾的一端,讓孩子滾出毛巾外。


有趣的觸摸書(適用9個月以上)


功用:藉由視、聽、觸覺的多重刺激,同時啟蒙孩子的不同能力。


玩法:找各種立體書或觸摸書,讓孩子邊聽故事邊翻閱、邊觸摸,一舉數得。


手指繪畫(適用10個月以上)


功用:可以給孩子充滿新鮮感的刺激,對於運動覺、視覺及觸覺都有幫助。


玩法:將孩子的手指沾上水彩,或是彩色漿糊,讓孩子發揮想像力,自在地在紙上作畫。


 


              


                           


 


                                          


 


                                             來源:育兒生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

媽媽親餵母乳是最好的方式,可是,當媽媽回到職場自然無法再親餵寶寶,寶寶就得用奶瓶喝奶。然而,習慣了媽媽親餵的寶寶對奶瓶通常會很抗拒,甚至有些寶寶會 大哭不吃,餓了一天就是要等到媽媽回家。這樣的情景實在令人鼻酸,該如何讓寶寶接受奶瓶?寶寶喝得太少,會不會不夠營養?其實,如果有重回職場的計畫,媽 媽就必須掌握從親餵轉為瓶餵的技巧,才能避免寶寶不吃的困擾。


               文/吳碧芳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嬰兒室護理師 蔡瑞芸



新手媽媽擔心寶寶會「乳頭混淆」,出生後多會選擇直接讓寶寶吸吮乳房的方式親餵寶寶。親餵是最自然的方式,而且好處多多,只要過了磨合期,媽媽和寶寶找到彼此最契合的點,相信雙方都會愛上親餵母乳的甜蜜時光。


寶寶不愛奶瓶的原因
多媽媽在產假結束後就得回到職場,習慣了媽媽親餵的寶寶,突然要轉換成用奶瓶喝奶,再也不能和媽媽有緊密的肌膚接觸,加上用奶嘴喝奶不用太費力就能喝到奶 水,讓習慣需要費力吸吮媽媽乳頭才能喝到母乳的寶寶,特別容易嗆奶,也因而增加了寶寶對使用奶瓶奶嘴喝奶的恐懼感,這些因素加總起來,都會使親餵轉為瓶餵 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尤其若是寶寶的個性比較堅持,餓上一整天或是大哭好幾天,不肯乖乖用奶瓶喝奶,也是常有的狀況。


親餵或瓶餵各有好處與限制
底瓶餵好,還是親餵好?如果一開始就選擇瓶餵,是不是就能避免轉換過程的困擾?國泰綜合醫院嬰兒室護理師蔡瑞芸認為,不論用什麼,親餵或是瓶餵,只要寶寶 喝到母乳就是好方法。有些媽媽一開始就選擇瓶餵方式,定時將母乳擠出來,讓爸爸負責餵奶,這種方式讓媽媽可以有時間休息,爸爸也可以參與育兒的照護工作。 不過,由於瓶餵比較容易喝到奶水,一開始就用瓶餵的寶寶,日後要轉成親餵的困難度反而比較高。


瓶餵轉親餵 困難度較高
瑞芸護理師表示:「當寶寶吸吮媽媽乳頭時,奶陣一來就會有噴乳反射,習慣用奶瓶喝奶的寶寶,當噴乳反射作用時,就容易嗆奶,因而會不肯吸吮媽媽的乳頭。」 例如早產兒必須住在保溫箱,等到能離開保溫箱跟爸媽回家之後,已經習慣了用奶嘴喝奶,要轉為親餵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候,媽媽更需要家人的支持。


臨床上,會發生乳頭混淆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媽媽有乳頭凹陷、乳頭太大,造成寶寶吸吮困難,寶寶才會抗拒吸吮媽媽的乳頭。若媽媽的乳頭狀況正常,只要多嘗試,還是可以成功轉為親餵。不過,如果寶寶不肯吸,媽媽也不要勉強,畢竟只要寶寶喝到母乳才是重點。


滿月之後即可開始訓練
於有計畫重回職場的媽媽,想要轉為瓶餵,一定要及早開始,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同的喝奶方式。蔡瑞芸護理師表示,在計畫完全轉為瓶餵的前兩週,就必須 開始轉換過程。「常見許多媽媽等到要上班的前一週或前幾天,突然完全改為瓶餵,因為寶寶沒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同的哺餵方式,必然會有強烈的抗拒反應。所 以,建議媽媽在滿月之後,就可以開始採取瓶餵和親餵交替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接受。」


採取漸進方式逐步轉換
了必須給寶寶充裕的時間慢慢適應之外,蔡瑞芸護理師提醒媽媽,剛開始轉換時,要注意採取漸進的方式,從一天一次瓶餵慢慢增加到兩餐瓶餵,或是調整為白天瓶 餵,晚上親餵的方式,避免一開始就突然完全改成瓶餵。此外,改用奶瓶時,建議由家人來餵奶,以免寶寶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而拒絕用奶瓶喝奶。


轉換過程中,建議由家人來餵奶,以免寶寶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而拒絕用奶瓶喝奶。


掌握瓶餵的細節
使用奶瓶奶嘴和吸吮乳房比起來,親餵時寶寶較能掌握主動權,可以自己調整含乳的角度和吸吮的速度。但是,用奶瓶時,寶寶變得只能被動的等著奶嘴放進嘴裡,所 以,照顧者更要注意幫寶寶調整奶嘴的角度,寶寶才能順利的喝到奶水。蔡瑞芸護理師表示,當寶寶大哭不肯喝奶時,務必確認以下幾點:
1. 
奶嘴必須在寶寶舌頭上方:當寶寶躺下時舌頭會捲起來,若奶嘴在寶寶的舌頭下方,寶寶就無法順利吸吮。
2. 
奶嘴要放得夠深:原理和寶寶吸吮媽媽乳房相同,寶寶必須能含住至少2/3的奶嘴,吸吮的力量才足夠讓奶水順利流出來。
3. 
奶水必須充滿整個奶嘴:常見媽媽因為擔心寶寶嗆著,餵奶時,奶瓶的角度不夠高,使得寶寶在喝奶時也同時吸入了大量空氣。正確的角度應該是讓整個奶瓶和寶寶的嘴巴呈45度角,並讓奶水充滿整個奶嘴頭。


選擇合適的奶嘴尺寸
嘴有分不同的尺寸大小,就連奶嘴洞也有不同的類型之分,例如圓洞、十字洞、Y字洞等。蔡瑞芸護理師表示,常有媽媽覺得寶寶喝的速度很慢,就想要給寶寶換大 一點的奶嘴孔,或是直接把奶嘴孔剪大,這麼做,反而使得寶寶容易吸入過多的奶量而嗆奶。她建議4個月大以前,應該使用小圓洞,十字洞較適合在4個月大以後 使用;若是兔唇寶寶則建議使用Y字洞


注意母乳回溫的方式
慣了喝新鮮的母乳,有些寶寶對於冷凍母乳會抗拒。蔡瑞芸護理師提醒媽媽應該在前一天就先將隔天要餵的母乳冷藏回溫,避免直接將冷凍母乳加熱餵寶寶。寶寶要 喝奶之前,再將冷藏解凍後的母乳倒入奶瓶,以45溫水隔水加熱後再給寶寶喝。此外,須注意加熱的溫度過高,會破壞母乳養分,因此,不建議用煮沸或微波加 熱的方式處理母乳。


由於母乳在常溫下容易滋生細菌,回溫後應在2個小時內喝完,因此,每次只要倒出寶寶一餐要喝的量加熱即可。如果寶寶沒喝完,可將剩下的母乳加入洗澡水或製成母乳皂給寶寶洗澡用,可滋養寶寶肌膚。但應避免隔餐加熱後再給寶寶喝。


寶寶不吃或吃得少時的處置
果媽媽因故需要立即轉成瓶餵,由於寶寶還未做好心理準備,難免會碰到有些寶寶適應不良,大哭幾天或餓上一整天不肯喝奶的情況,這時候,媽媽該怎麼辦才好? 蔡瑞芸護理師表示,媽媽無法親餵的情況之下,寶寶勢必得接受奶瓶,所以,一旦做了決定就不能妥協。可以嘗試選用仿母乳的哺餵工具,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於寶寶少吃了 一兩 餐,會不會營養不良?蔡瑞芸護理師提醒媽媽注意觀察寶寶的活動力,如果寶寶會大哭、體溫正常(介於36.5度~37.5度)、每天的便便 和尿量正常,則無需擔心。反之,若寶寶有嗜睡、低體溫(36.5度以下)、肌肉張力差(將寶寶的手舉起來之後,寶寶的手會無力的放下來),可能是低血糖現 象,應趕緊就醫。


狀況題解
Q.如何刺激母乳持續分泌?
A.沒有寶寶持續刺激乳房,媽媽就必須定時擠奶,幫助乳房排空,才能避免發生乳腺炎或是退奶的狀況。只要乳房沒有硬塊、紅腫熱痛現象,可以使用吸乳器或手擠乳的方式,每隔34小時擠乳一次,每次單邊擠乳15分鐘,就能順利維持奶量。


Q.如何判斷奶嘴的流速是否適合?
A. 蔡瑞芸護理師提供媽媽小撇步:將奶嘴的方向朝下以觀察奶水流出的速度,若奶水是一滴一滴的滴出來,就是最適合寶寶的流速。如果奶水滴出來的速度太慢,或是 完全滴不出來,寶寶吸吮的時候就必須更費力,對於新生寶寶來說會增加喝奶的困難度,另外,若流出的速度太快、流量太大,寶寶就容易嗆奶,因此,奶嘴孔過大 或過小,都會使寶寶產生抗拒。


媽媽將奶瓶奶嘴朝下,觀察奶水流出的速度,若奶水是一滴一滴的滴出來,就是最適合寶寶的流速。


Q.如何知道寶寶一餐要喝多少的奶量?
A. 親餵轉成瓶餵之後,該如何判斷寶寶一餐的奶量?蔡瑞芸護理師表示,若根據寶寶出生天數、體重、胃容量變化來計算寶寶需要的奶量,在3個月大以前,寶寶一天 需要喝68餐,出生後第1週,一餐奶量約為30c.c.50c.c.,滿月之後則約為80c.c.90c.c.。轉成瓶餵之後,建議媽媽採取定時定 量的哺餵原則,每餐須間隔34小時,如果寶寶提早哭了想喝奶,可以增加下一餐的奶量,但每次增加以10c.c.20c.c.為原則,滿月之前,一餐奶 量不要超過150c.c.,一天增加的量不要超過40c.c.,以免撐大了寶寶的胃,養成大胃口寶寶。如果時間未到寶寶哭了,有可能是寶寶有吸吮的欲望, 可給予安撫奶嘴,不一定哭了就是餓了。


使用奶瓶奶嘴須注意材質安全,且應每天消毒至少到寶寶6個月大之後。此外,奶瓶奶嘴建議至少3個月更換一次
 


 


                           來源:媽媽寶寶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語媜看瑤瑤玩彈珠時也興致勃勃ㄉ在一旁搶著要玩,所以就讓她試玩看看囉 !




                                語媜拿起冰冰涼涼ㄉ彈珠囉 !




                               語媜專注ㄉ神情...準備投入彈珠囉 !




                                  哇 ~ 語媜發現彈珠卡住洞口時ㄉ表情...






    十個月又二十八天大ㄉ語媜用手一按,彈珠就掉進去ㄌ !  在遊戲過程觀察到語媜


    專心ㄉㄧ面及手眼協調ㄉ能力,因為彈珠冰涼ㄉ觸感,語媜可是愛不釋手唷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瑤瑤利用包裝繩和竹捲玩起包壽司遊戲...且看她如何手忙腳亂ㄉ完成任務吧 ! 


( 請記得關閉背景音樂唷 !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一歲十ㄍ月又十天大ㄉ瑤瑤站在腳底按摩器上玩起搖擺ㄉ遊戲,過程中發現


 她ㄉ平衡力超好ㄉ,還可以邊搖邊唸七色彩虹、十二生肖 ( 國、台語 ),因為


 阿公希望瑤瑤多學台語,所以就從簡單ㄉ十二生肖學起囉 !


 ( 請記得關閉背景音樂,才可聽得到瑤瑤在念口訣唷 !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 王聿靖
        
張玉櫻


乳牙的發育與使用期限
上帝賦予人類兩套牙齒:乳牙有20顆、恆牙有32顆。一般而言,第一顆乳牙是下顎正中門牙,大概在6個月至1歲間萌出,從此時開始,爸媽就要費心幫寶寶潔牙了!
乳牙的萌發順序主要從前面到後面,不過上排犬齒長出時間有時會比後面牙齒慢,大多在2歲半到3歲時就可以長齊所有乳牙。由於恆牙的數目較乳牙多,所以大約在67歲間,會在乳臼齒的後方新長出恆牙的第一大臼齒,稱為六歲牙。而既有的乳牙,也從下顎門牙開始慢慢脫落,換成恆牙。大多數小朋友約在12歲時會完成換牙。之後還有恆牙的第二大臼齒和第三大臼齒(智齒)會陸續萌發。所以算算,乳牙的使用期限,短則56年,長則89年,想要利用它們來吸收營養、享受美食,自然要好好保健囉!



如何預防蛀牙?
先了解蛀牙的原因
想要預防蛀牙,要先了解蛀牙的成因。蛀牙是一種細菌性的疾病,因為飲食及口水的接觸,導致蛀牙的細菌開始常駐口腔,它喜利用單或雙糖型的醣纇維生,所以飲食中的蔗糖會滋養細菌,而使牙齒上白?黏稠的牙菌斑加厚,厚厚的牙菌斑中,細菌正愉快地分解醣類,產生的酸開始由表面腐蝕牙齒,稱做「去鈣化」。


若是「去鈣化」的範圍及深度不是很嚴重,口水中的鹼性物質可以中和,那麼「再鈣化」的過程可以修復牙齒表面,但再鈣化的牙齒表面,顏色質地會跟原本不一樣。如果您時常都在餵寶寶喝奶或含糖食物,又沒為寶寶刷牙(去除牙菌斑),那麼「去鈣化」、「再鈣化」會失去平衡,而形成蛀牙。

預防蛀牙7大方法
所以要預防蛀牙,積極地要去除牙菌斑、消極地要減少牙菌斑中酸的生成,以下幾個步驟,可讓孩子一步步遠離蛀牙:

1.
從出生後612個月中間,嬰兒發出第一顆牙即應開始看牙醫
台灣以及美國的兒童牙科學會,暨美國小兒科學會都建議,嬰兒在長出第一顆乳牙時,就應該檢查,並不是要去做什麼治療,而是爸媽要學習平常如何幫寶寶「護理清潔牙齒」和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2.
護理清潔牙齒
在嬰兒時期,進食後可用棉棒、小紗布、紗布巾或指套型矽膠牙刷替寶寶刷牙,工具只要是爸媽覺得順手,寶寶也能接受就可以,不需要用牙膏。而1歲以上的幼兒,要儘早教導及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刷牙後爸媽要檢查並再加強清潔。

3.
養成正確飲食習慣
首先,照顧者不要用嘴餵食嬰兒或咬碎食物再餵,因為這樣會將口內菌傳染給嬰兒。在嬰兒時期,要建立規律的飲食及作息時間,餐後必須潔牙,所以要避免餐與餐間進食。如果可以培養寶寶睡過夜,要儘快戒除夜奶及含著奶瓶或乳頭睡覺。這是因為睡眠時,口水流量減少,無法中和酸性,而牙齒整夜浸泡在含醣的奶水中,容易形成整面整片的奶瓶性蛀牙。而對幼童也是一樣,照三餐吃,不要老是在吃東西,含糖飲料及太黏的零食最易造成蛀牙,兩餐間若一定要吃,可給予水果、蔬菜等,比較健康。

4.
至牙醫診所塗氟
目前健保有給付5歲以下孩童每年兩次免費塗氟,中間需間隔180天。但建議至少3歲以上,能聽從指示張口、漱口、吐口水的孩童再行塗氟,因為高濃度的氟膠在塗佈時,必須坐在牙科治療椅上,先清潔牙齒表面再塗,塗時用吸唾管吸口水,塗完拭淨後,半小時內不可飲食,且多餘的口水必須吐掉,以免攝入太多的氟。現在也有些劑型的氟膠,可以不必使用氟托,只要薄薄塗在牙齒表面,它遇口水會硬化成薄膜,回家再刷掉即可,省卻坐在治療椅上吸口水的時間。至於使用哪一種,端看牙醫師的使用習慣。

5.
及早教會孩童自己刷牙
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仔細刷牙就是預防蛀牙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一生受益無窮。居家可使用含氟牙膏及氟錠,但要在爸媽的照顧下使用,避免吞入太多牙膏或把氟錠當糖果誤食,而造成中毒。

6.
有過敏型鼻炎或扁桃腺腫大者要早點治療
避免只用口呼吸,這樣會讓口腔太乾,少了口水的滋潤中和酸性,容易形成蛀牙。此外,長期用口呼吸,日後也易造成長臉形及開咬等咬合不正

7.
避免二手煙的危害
吸煙是口腔癌及肺癌的危險因子,而二手煙會增加乳牙約27%的蛀牙機率!如果無法避免,只好多補充維他命C,抵消尼古丁的危害。


乳牙保健常見的迷思
喝完母奶或配方奶,只要再給寶寶喝開水就可以清潔了?
造成蛀牙的元兇,叫作「牙菌斑」,它由細菌和食物殘渣組成,白白黏黏的,非常頑強地附著在牙齒上,肉眼不容易辨別它的存在。如果一定要它現形,可以用「牙菌斑顯示劑」來證明它的存在。可用地板上的「油垢」來比喻「牙菌斑」,想要清除「油垢」,光用清水去沖,再多沖幾次,也是徒勞無功,不如用刷子好好刷洗,馬上清潔溜溜。所以當寶寶長出第一顆乳牙後,爸媽在寶寶每次進食後,可以開始用紗布沾開水,在乳牙內外兩側和舌頭上,反覆多擦幾次。也許寶寶剛開始會抗拒哭鬧,多些耐心與堅持,讓寶寶覺得您在跟他互動玩耍,久而久之寶寶也會習慣這些清潔工具在他的口腔活動,甚至會開心地咯咯笑呢!




 


王聿靖


學歷:台灣大學牙醫學系畢業


            長庚大學顱顏口腔醫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



        


                 


 


                      


                                                       


            


 


                                             來源: 嬰兒與母親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哪些蛋白質有比較強的促癌效果呢?


一個是酪蛋白,這種蛋白質占牛奶蛋白組成的87%。這種蛋白質促進各階段的癌症。” 


“高酪蛋白(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質)膳食使更多的致癌物進入細胞,使更多危險的致癌物衍生物結合在DNA上,引起更多的突變反應,使得細胞突變為原癌細胞的可能性增大,這些細胞一旦啟動,就會形成更多的腫瘤。” 


牛奶致少年兒童I型糖尿病 


牛奶不但能使成年人患II型糖尿病,還可能使孩子患I型糖尿病。限於篇幅本來不想談這個問題,但喝牛奶的孩子太多,I型糖尿病終身難治,一個孩子一旦變成I型糖尿病人,在他以後的生命中,不得不依賴外源的胰島素注射,太可怕了。因此不能不談。


牛奶是如何使兒童患I型糖尿病的?坎貝爾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作過論述,我把論述摘錄如下: 


“在I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統攻擊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這種破壞性的、無法治癒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之中。


它給年輕的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艱難的經歷。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種疾病和我們的膳食有關係,特別是我們每天攝入的乳製品。


牛奶中的蛋白質誘導I型糖尿病的發生,很早就見著於文獻。其過程很可能是這樣的: 


嬰兒接受母乳餵養的時間不長就開始喂以牛奶蛋白質,很有可能是嬰兒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質。牛奶進入小腸後,被分解成氨基酸碎片。


對於某些嬰兒來講,牛奶不能完全被消化,於是這種原初蛋白質的氨基酸小鏈或片斷就存留在小腸當中。


這種沒有完全被消化的蛋白質片段被吸收進了血液。免疫系統識別了這些片段,將它們作為外來的入侵者,並開始破壞它們。


不幸的是,這些蛋白質片段和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完全相同。免疫系統喪失了識別牛奶蛋白質片段和胰腺細胞的能力,並開始攻擊兩者,導致兒童的胰島素生成功能的破壞。在12個國家的14歲以下兒童中,牛奶攝入量與I型糖尿病發病關係的調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好的線性關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牛奶攝入量越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在芬蘭,I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是日本的36倍。同時,牛奶的平均攝入量芬蘭也是最高的,但在日本這一數值是非常低的。


”針對牛奶危害兒童健康問題,1994年美國兒科協會強烈建議:如果家族成員糖尿病比較常見的話,那麼這個家庭中出生的嬰兒最好兩年內不要服用任何牛奶。在此我要特別強調指出,牛奶除了導致癌症和糖尿病外,還會導致其他一系列慢性疾病。坎貝爾說:“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動物蛋白,尤其是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自內障和老年癡呆症等的患病幾率。” 


牛奶危害健康是許多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奶農,奶場主,乳製品企業的員工,牛奶是他們的飯碗;奶品製造商,奶品銷售商,奶品包裝商,牛奶是他們的搖錢樹。他們又怎麼能面對這樣的現實呢。我也不希望這是事實。


可是令人沮喪得很,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例科研成果能夠證明牛奶沒有危害。 


談到牛奶的無情現實,坎貝爾說:“我本人是在奶牛場長大的,是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否定牛奶牛肉。


但是我必須要告訴大家,這是事實。” 


牛奶越喝越缺鈣 


這個問題可以講兩點。 


(一)牛奶含鈣並不高 100牛奶之中含鈣110毫克,而  100海帶鈣含高達1177毫克,鈣含量比牛奶高出11倍。


許多蔬菜的鈣含量遠遠高於牛奶。例如,芝麻的含鈣量比牛奶高過9倍,蕨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8倍,豆腐、大頭菜、小白菜、油萊、莧菜的含鈣量比牛奶高1.53倍。在蔬菜中,紅蘿蔔的含鈣量算是比較低的了,但 100紅蘿蔔也有33毫克鈣,比牛奶的鈣少不了多少。


隨便挑一種綠葉蔬菜,鈣含量都不會低於牛奶。只要吃蔬菜就不會缺鈣。 


如果小孩面前有西瓜和芝麻,小孩肯定挑西瓜,因為西瓜比芝麻大。人們選食物補鈣,假如面前有海帶、豆腐、牛奶,人們很可能徑直選牛奶,而不知道選擇價廉物美、含鈣豐富的豆腐海帶。是人們智商不如孩子嗎?不是,是人們誤信一句每天都在重複的謊言“牛奶補鈣”。 


(二)喝牛奶反而會缺鈣。例如,人均喝牛奶最多的四個國家——美國、芬蘭、丹麥、瑞典,缺鈣最嚴重。


在這些國家發生骨折的人比比皆是。喝牛奶最厲害的美國婦女平均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患骨質疏鬆症。 


不喝牛奶的民族反而不缺鈣。西方科學家在非洲調查,發現非洲斑圖婦女從來不喝牛奶,鈣質的獲取完全來自蔬菜。


斑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10個子女,每個孩子都哺乳一年以上,母親們以乳汁哺育小孩,每天消耗大量的鈣,但斑圖婦女並沒有缺鈣。


三十年前中國人很少喝牛奶,特別是農村人口從來不喝牛奶,而缺鈣的情況聞所未聞。


八十歲的老農民能挑很重的擔子,腰膀硬朗,骨硬牙堅。 


從上述事實可知,正常飲食五穀蔬菜的人根本不會缺鈣,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現缺鈣。


因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體液、血液變酸性,呈鹼性的鈣元素便從骨頭中被釋放出來,以中和酸性,鈣完成使命後,變成廢物從尿道排出來。鈣這樣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體質越嚴重,鈣流失就越厲害。可見,越喝牛奶越缺鈣。 


牛奶連牛都不能喝 


牛奶連牛都不能喝,這句話似乎說得太過分。但是在中國而言,這句話絕對不會錯。


在西方國家的市場上有大量鮮奶,乳汁濃鬱,沒有摻水,走近牛奶就能聞到飄逸的天然奶香。如果說這樣鮮奶牛不能喝,肯定是不對的。


然而,中國的奶品市場哪里有這樣的鮮奶呢?中國市場的奶全部都是加工奶,而加工奶品確實牛都不能喝,甚至會把牛毒死。 


愛丁堡的約翰·湯姆森曾用孿生小牛作試驗,一隻喂鮮奶,另一隻喂加過工的奶,吃鮮奶的小牛生長健康,吃加工奶的小牛在60天內死亡。


試驗重複了很多次,都是同一樣的結果。


國際知名營養學家雷蒙德·弗郎西斯在《選擇健康》中說:“用生牛奶喂的小牛犢會保持健康,但是,用加熱殺菌過的牛奶餵養的小牛犢通常在八個星期之內就會死掉”。 


著名醫學家新穀弘實在《不生病的活法》中指出:“如果用市面上銷售的牛奶代替母牛的乳汁來哺育小牛,那麼小牛四五十天就有可能死掉”。科學家研究認為,加工奶經過均質化工藝和高溫滅菌處理,乳脂和生物?


被破壞,並變成了有害物質。這樣的奶實際是一種“變質物”。牛吃了吸收不到營養,並會慢性中毒,不久就會死亡。 


科學研究一再證明,任何食品加工越深,危害就越嚴重。例如大米、小麥、甘蔗原本是很好的營養食品,但經過多道工藝加工成精大米、精麵粉、精白糖之後,就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了,甚至會致人糖尿病。


又如,植物種子(如花生、大豆)的脂肪是人體非常需要的營養,但如果將植物種子中的脂肪用壓榨法榨出來,脂肪就變成嚴重有害健康的食物了。因此各國政府建議人們每天吃加工油不得超過  25  ,無論是從動物、植物加工出來的油都是一樣。


食物保持天然狀態越完整,營養就越豐富,而對食物作任何加工都是對營養的破壞,甚至會把好的食物變為毒物。


最好的牛奶無疑是那種加工少、沒有摻入飲用水和化學物質、保持天然原狀態、溢出天然奶香的製品。 
中國奶業的乳製品的加工已嚴重背離食品應盡力保持天然營養的原則。乳製品的加工程度實在令人不安。走進超市就會明白一切。


“蒙牛純牛奶”含蛋白質 2.9  ,是市場上含蛋白質最高的唯一品種。蒙牛牌其他品種的乳製品含蛋白質一般只有  1  其他品牌的乳製品含量恐怕更低。我不得不為之稱奇,歷來被人們視為含蛋白質高因而營養高的牛奶,其營養價值竟然低於白菜。


白菜含蛋白質  1.5  ,比含蛋白質只有  1  的牛奶高50%的營養,並且白菜的鈣含量也比牛奶高。喝牛奶不如吃菜。 


再看看奶品中的化學物質。據廠商在包裝上赫然明示的就有二十多種:阿斯巴甜、氨賽蜜、庫拉索凝膠、FOS|IMO、卡拉膠、檸檬酸、檸檬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單硬脂酸甘油酯、三聚磷酸鈉、紐紅、紅麴紅、苯丙氨酸、活性益生元、低聚糖、乳化劑、水分保持劑、增稠劑、酸度調節劑、日落黃、香精等等。如此之多的人造化學物質,真的能吃嗎? 


現在據奶品廠商宣稱他們的牛奶經過1100道工序。難怪市場上乳製品五花八門:高維高鋅奶,高纖高鐵奶,高鐵高鈣奶,高鈣高鋅奶,高鋅高纖奶,“特侖蘇奶”,“雙蛋白奶”、“舒化奶”,“雙核奶”,“兒童奶”,“老人奶”,“女人高鈣奶”。


即使是能吃的好東西,經過如此折騰,還能吃嗎?! 


20066月蒙牛乳業與中國奶業協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國家學生飲用奶計畫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共同發起公益一個行動:“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


即便牛奶沒有危害,喝一斤市場出售的牛奶,僅能獲取  5  蛋白質,豈不把人餓死,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違抗自然遭天譴 


大自然創造萬物與生命。每一種有生命的物種都有天然的生存法則,如果違反,必然衰亡。 


各種天然動物都按照自然律進行飲食和生活,所以能夠精力充沛地活著,活到自然死亡。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活到120180歲,但是,人總是自作聰明違反自然規則,因而人總是過早死亡,沒有活到自然天年。 


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產奶。每種動物的乳汁都是專門用於哺育自己的新生後代,沒有一種動物過了哺乳期之後繼續飲食乳汁,更沒有一種成年動物要喝另外一種動物的奶。 


人類嬰兒長到兩三歲時就應當徹底斷奶。母親停止分泌乳汁和嬰兒體內的乳?徹底消失的生理變化,精確地發生在同一時期,足見這是大自然的安排,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然而,不少人偏偏要違抗自然,並荒唐地要喝另外一種動物(牛或羊)的奶。


因而這些人遭到天譴。 


由於人的腸胃缺乏某種酵素,喝下牛奶之後的結果是:不能消化,牛奶的蛋白質殘留在人的器官內,成為病菌絕佳的繁殖場所,由這個原因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剝奪嬰幼兒的生命。牛奶蛋白質在人體內的代謝紊亂,常常引起濕疹、哮喘等過敏性的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引發可怕的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 


牛奶中存在的一種天然激素IGF-1,是大自然賜給小牛崽的特殊禮物,很利於小牛崽快速成長而又不影響小牛崽的健康,但是人吃到這種激素就會貽害無窮:早熟,笨腦,短壽,促發各種癌症。請看下麵的分述: 


(一)性早熟。喝奶越嚴重,孩子越早熟。小女孩五六歲就來月經,小男孩的雞雞卻很小很小。


據重慶晚報報導:市兒童醫院性早熟門診1990年代初,每年收治性早熟患兒二三十例,到1998年約300例,2004年達到1000多例,


2007年將接近2000例。 


(二)笨腦。國際著名腦開發專家七田真 先生在《從胎內開始的育兒》中說:牛奶不僅會對身體,並且還會對大腦起到壞的影響。


生下來的孩子,或是弱智,或是自閉,或是不會說話,大部分來自於這樣的原因:懷孕中的母親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而拼命地喝牛奶。


美 國鮑爾曼 博士1980年發表論文《牛奶與思維障礙》,介紹了牛奶對5位精神病人的損害案例。


患者多年來意識錯亂,情感冷漠,記憶減退,心理效率低,思維偏執,體力下降,易疲勞,其中兩人被迫住院治療。


但一旦停食牛奶後,四人痊癒,一人病情好轉。 


(三)縮短生命。天然激素IGF-1刺激細胞分裂繁殖,無疑將使細胞提前衰老死亡。


雖然天然激素IGF-1可以使孩子長得高一點,高23釐米,但是,這是用生命作出的交換。 


(四)激發癌細胞。牛奶的天然激素IGF-1 可以刺激所有癌細胞活躍生長與繁殖,幾乎與每一種癌症都有關聯。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類直接由牛奶中吸入激素IGF-1後,從此體內各種細胞自行生產IGF-1激素,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後果。 


牛奶中的乳糖也有力證明牛奶不適宜人類。人類的體內有五千多種不同的活性,幾乎可以消化所有食物中的糖分,但是,人體卻唯獨缺少乳糖酶,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許多人一喝牛奶就嘔吐,腹瀉,消化道發病。


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兒長期患腸道疾病,糞便連綿,到幾個大醫院求診無效,但停食牛奶之後,很快痊癒。 


附言: 


關於牛奶危害健康的觀點,早就有權威的文獻。我看過的兩本書中講得很詳細、很有說服力。


我早就不喝牛奶了,只喝豆漿,身體更好了。


這兩本書是:


一、《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膳食與疾病關係的驚人發現》


(美國坎貝爾 博士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即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和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的巔峰之作)。


二、《洪昭光“健康聖經”大覆》(上海中醫學大學教授潘朝曦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問題在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對主流“權威”的衛護,使這些書及其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受到壓制。


科學問題可以爭論。我相信,謊言終究掩蓋不了事實真相的。——王榮鈞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數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 


加拿大的腫瘤專家建議:除了那些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和營養不良的成人,一般人並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我把該新聞轉發給一些朋友看。 


我想測試一下人們對牛奶的認識,遂問:“你知道奶牛為什麼會一直產奶?”


她的回答很典型:“不常產奶能叫奶牛嗎?”我問:“請問你是否常產奶呢?”“怎麼可能?”我笑了,說:“人是只有懷了小孩才會產奶的。但牛跟人一樣都是哺乳動物。哺乳的意思就是為了哺育下一代才有乳汁。


所以奶牛一直產奶只有一個原因……“不停地懷孕生小牛?”她吐吐舌頭,說:“怎麼可能呢?”我說:“確實是這樣的。


但並不是所有奶牛在任何時候都能懷上孕。現代農場的解決方法是給奶牛打高劑量的荷爾蒙,讓其不自然泌乳——那段新聞所說的 “各種激素”就是這樣來的 ! 


現代奶牛從兩歲開始就有九個月的時間用於懷孕。


小牛出生後就會被關進小木箱並餵以毫無營養的飼料,不能動彈,以保證人們餐桌上小牛肉的精瘦嫩滑。


牛媽媽就被千方百計擠出一頭小牛所需的十倍以上的奶量。所以超過三分之一的奶牛都患有乳腺炎。


我常想起BBC製作的一個畜牧業的專輯:奶牛在鏡頭前走過,一步三跛,好像所有關節插了一根針。


我想,人們即使是心如鐵石,認為那些動物如何受苦跟自己毫無關係,但希望自己能從這些病態的牛只體內吸收到什麼營養和健康,那已非緣木求魚,而是飲鳩止渴了。


當然,在商業廣告中,你會被告知飲鳩的各種好處。 


許多人認為牛奶能補鈣,但眾多實驗和資料顯示,牛奶內含有鈣,但人體是很難吸收的。喝牛奶,往往還會讓體內的鈣質流失得更快。


其實許多蔬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得多,如黃花菜、蘿蔔纓、莧菜、雪裡紅、薺菜、香菜(芫荽)。


不必等春暖花開,就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更關心蔬菜和糧食吧! 


牛奶的謊言在中國還要維持多久??? 


資訊技術已非常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得悉事實的真相是並不困難的,但真相一旦傷及勢力強大的利益集團,問題則絕非簡單。 


T.柯林.坎貝爾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


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系列癌症 


近三十年來,營養學有突破性進展,關於牛奶的研究已累積大量文獻,下面我信手拈幾則關於牛奶致癌的研究報告。 


2004年,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完成了一項牛奶與癌症的研究,研究證明,大量飲用牛奶導致婦女患卵巢癌。


他們對61084名年齡在38歲至76歲的婦女跟蹤13年調查,確診愛喝牛奶的266名婦女患卵巢癌,125名尚未確診。


每天飲用4次以上乳製品的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比每天喝2次的婦女高出一倍。 


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臺灣醫科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牛奶中的激素物質IGF-I加速和加強了氯化鉀離子在細胞壁之間的交換,導致人類卵巢癌細胞的繁殖和子宮頸癌細胞的加速生長。


2004年10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牛奶致女性乳腺癌的研究報告。丹麥的研究人員對117000名婦女調查發現,牛奶對乳腺癌的促發有很大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近50年來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的大幅提高與人們飲食結構中牛奶及乳製品消費增加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認為,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人體中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IGF-I)的水準,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幾乎每一種癌症都與IGF-I有關聯,IGF-I是一種促使癌細胞生長和繁殖的關鍵性因素。


美國費城的研究人員通過近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乳製品會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險。 


美國波士頓一研究小組對20885例美國男性 醫師進行了長達11年的隨訪調查,食用乳製品的男性,有1012例男性患前列腺癌。


統計分析發現,每天從乳製品攝入600毫克鈣的男性血漿中維生素D3濃度顯著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大幅上升。 
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發佈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與幾乎不食用乳製品的男性相比,經常食用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
險會高出60%左右。研究結果表明,飲用牛奶最多的調查物件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幾乎不飲用牛奶的調查對象的1.53倍,而且飲用量越多,患癌風險越高;食用優酪乳最多的調查對象患前列腺癌風險是幾乎不食用優酪乳的調查對象的人.52倍。 


在此,我很樂意講一個牛奶致癌的有趣故事與讀者分享。 


英國地質化學家簡·普蘭特五十歲的時候患乳腺癌,雖然經過無數次治療,十年間癌症總是不斷回來與她作伴。當第五次復發的時候,一個半個雞蛋大小的硬塊長在她的脖子上,醫生說她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絕望而又堅強的普蘭特教授不再相信醫生,相信醫生也沒有用,人家已判了她的死刑。 


她靠自己拯救自己,她閱讀最新的醫學論文,得知素食可以抗癌。


她回想起三十年前到過中國,那時中國農村婦女不喝牛奶而幾乎沒有人患乳腺癌,從而得到啟發,戒掉每天必吃的兩盒優酪乳,出乎她的意料之外,脖子上的腫瘤在六個星期之後奇跡般的消失了。


普蘭特教授是英國地質局的首席科學家,同事們目睹了她反復患病到痊癒的曲折過程。當同事們的親朋好友患了癌症的時候,都紛紛來向她求援。普蘭特教授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使六十多位癌症患者得到了痊癒。 


為什麼素食和戒掉牛奶就能夠治癒癌症?普蘭特教授下功夫進行研究,她得出結論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IGF-1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致癌激素,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較低。


自從人們用激素催發母牛大量產奶,牛奶中的IGF1含量就增加了數倍至數十倍,牛奶致癌的危險當然就很厲害了。


她認為牛奶的危害比香煙還嚴重。 


善良而樂於助人的普蘭特教授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牛奶的危害,放下自己的研究課題,特意寫了兩本書《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牛奶與乳腺癌教程》,還創辦了宣傳網站,網址是:www.janeplant.com,懂英文而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流覽。 


美國著名醫學教授新谷宏實(美籍日本人)經過四十多年的行醫實踐,以醫療實證為依據,充分證明牛奶會導致婦女乳腺癌。


他發現每一例乳腺癌患者都是愛喝牛奶的女人。新 谷宏實 教授在當代醫學史上有突出貢獻,他創造了醫治無數癌症,而沒有一例復發的醫療奇跡。他有什麼法寶能夠使每一個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再復發呢?他在《不生病的生活》中告訴人們,他的法寶就是在患者作了腫瘤切除術之後,至少五年禁食牛奶和肉魚蛋。


牛奶為何會導致多種腫瘤病變?美國康奈爾大學 終身 教授坎貝爾是癌病學的研究權威,特別在致癌學研究領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曾被美國癌症研究所授予“終生研究成就獎”。他的研究給人們找到了答案。坎貝爾證實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 其致癌能力甚至超過化學物質。他說:“在控制癌症發病方面,營養比化學致癌物甚至比極強的致癌物的影響更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救盲公益月餅 開放預購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即時報導】 2012.08.21 10:20 am


中秋將至,在全球推動防盲救盲30年的奧比斯基金會,獲奇華月餅贊助,在台灣、港澳同步推出門市買不到的公益月餅迷你禮盒,義賣所得將捐助開發中國家弱勢失明兒童治療眼疾。即日至914開放預購。


詳情請洽022546-5046分機19


或上網http://tw.mall.yahoo.com/store/orbistaiwan


 


身障相關報導(娛樂城)


牧心天使做月餅 分享幸福滋味


伊甸媒合工作 失能家庭春天來了


台灣首支身障棒隊 獨掌戰神開球


桃縣今舉辦身障庇護中秋產品發表會


新北績優公廁 中油腦麻員工獲清潔達人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