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兒童發展中心 吳瑞文 治療師


自閉症兒童在感覺統合上有明顯的障礙。


職能治療是一種神經復健的治療。


職能治療在自閉症的處遇上,是希望減少自閉症兒童的感覺統合障礙(調節功能障礙),以增進學習效果。


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認為,自閉症患者在小腦及中腦有障礙(不成熟的細胞排列,結構也較一般人小è沒有正常發展、類似腦傷)。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也較正常人欠缺。


中腦的邊緣系統是管情緒,小腦的功能管理動作平衡、調節功能。


磁核共振可檢視人類腦功能的活動情形。


自閉症患者調節機能很差,因為血清素(負責調節功能)欠缺及小腦結構異常。


觸覺重壓治療:『抱抱機』(抱、壓的功能)對有嚴重觸覺障礙的自閉症小孩有明顯的症改善。


觸覺防衛型的人,觸覺極為敏感,對他人的輕碰、新衣服的穿著……等,都會感覺不舒服,是神經傳導的調整功能的障礙之一。


神經的調節功能障礙包括了觸覺、聽覺、視覺、嗅覺……等的感覺統合障礙。


大腦的功能是可以改善,可以發展的。自閉症兒童是可以透過療育而有進步。


有神經功能障礙的學生,需要將治療復建與教育做結合。è學習的前置作業,應該是先穩定神經系統,使情緒穩定,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


自閉症兒童有註冊障礙:接受訊息的功能欠佳(聽而不聞…)


許多自閉症兒童喜歡『轉動』的行為或事物,因為他們需要『前庭刺激』。


自閉症兒童許多異常行為(不斷的搖、跳、轉…),常是一種自力救濟、自我治療。醫療人員及教師應提供更合適的活動(如鞦韆、…)協助他們自我自療。


醫療人員及教師應自閉症兒童了解異常行為代表的神經需求,設計更合適的活動,減少不正常的行為,以發展更好的行為模式。


自閉症兒童『踮腳尖走路』、『跳動』,尋求的感覺是:肌肉繃緊、用力的感覺。è可以協助神經放鬆。


自閉症兒童學習新事物有明顯困難。


自閉症的治療需要的是團隊治療:家長、老師、專業醫師(治療師)…。每天都需要將治療融合在每日生活及教學活動中,才能有明顯成效。


教學環境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別需求提供應有的支持。


做早操及課間操、晨跑等運動,對學生的學習穩定有助益,尤其是需要大量運動覺的特殊學生。


『前庭刺激』(轉動、晃腦、倒立、雞蛋滾、撐椅子…):可以使神經清醒穩定。刺激小腦、GABA,增經抑制功能及使許多感官系統()更清楚。


本體覺刺激(出力氣,如:咬、搬重物…):促進血清素的釋放,刺激小腦,達到控制調節的機能。


觸覺重壓可增進多巴胺(與感情有關的傳導物質)的釋放,刺激中腦的邊緣系統,可增進情感的親密度、可改善社會互動。活化復交感神經系統,減少壓力的過度反應。


輕搖鞦韆可使神經穩定,用力盪鞦韆可使感覺系統清晰(看的更清楚…)


情緒爆發的個案,可以透過「搖晃」使神經及情緒穩定。


建立運動的時段且持續、規律的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腦部的機能,促進穩定度及學習狀況。


運動可以刺激左腦,改善睡眠品質


研究馬拉松跑者,可以發現能明顯感善睡眠、抗壓性


按摩對睡眠及神經穩定有顯著改善。


自閉症的最大問題是對環境的感官頻道過窄,經常過度反應或不反應,原因是神經機能的障礙。


自閉症的特徵:


1.  出生後30個月內會發病。


2.  知覺與感覺歷程障礙


3.  發展異常


4.  和人無親密關係


5.  企圖保持事物一成不變,導致行為模式無彈性


6.  語言障礙:


7.  異常動作:拍手、彈指、踮腳尖走路……


8.  智能問題:多數為智能不足。


9.  抽筋


職能治療師對自閉症兒童呈現出來的多種感覺運動整合方面的障礙,表示有極大的治療興趣。


1.  對痛無感覺


2.  也會尋求刺激


運動可以增進神經突觸的接點數目,使神經傳導更順暢,有助學習效能。


口腔動作的訓練(啃、嚼…),蘋果、芭樂、玉米、槓子頭等都有助口腔動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胃腸疾病常見之症狀


  • 急性胃腸疾病的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及腹痛;
  • 慢性胃腸疾病的主要症狀為生長發育遲滯(fail-ure to thrive)及腹瀉。
    便秘是急性腸阻塞的症狀,但慢性便秘及反覆性腹痛則通常不是胃腸道構造異常所引起。某些急性及慢性胃腸疾病可引發腹脹。   
  • 嘔吐若伴隨有體重不增或甚至減少,則有其臨床意義。
    噴射狀嘔吐常表示胃腸道的近端有阻塞。嘔吐之原因包括餵食不當、感染、機械性原因、腦壓增加、代謝異常、心理因素等,應詳加鑑別診斷。   
  • 腹瀉及便秘之判定須小心。
    嬰兒解便之次數及糞便軟硬度與食物之關係密切。餵食母奶之嬰兒其糞便較稀,常每日解三、四次,偶而可少至每週一次。餵食牛奶之嬰兒則糞便較硬。有時解便時會呈用力狀。此時除非伴有疼痛或肛門出血或解便少於每天一次,不應被稱為便秘。許多兒童常在飯後解便,每日三、四次,若大便軟硬度尚可且體重有增加,此並非異常。解便次數多則食物經消化道傳送時間短,常在進食後數小時內所解糞便中見到未消化之食物。
  • 慢性便秘可導致糞便阻塞及糞便滲出,有時被誤為腹瀉。腹瀉之原因包括餵食不當、發炎性病變、吸收不良狀態及食物不耐等。   
  • 腹痛是重要的症狀但也有可能無甚意義。
    幼兒扁桃腺炎常合併腹痛及嘔吐。
    情緒上的壓力常造成慢性腹痛。
    兩歲後之小兒能約略指出腹痛之處。
    嬰兒之腹痛有時以陣發性啼哭、躁動不安及兩膝上提來表現。年齡較大兒童若主訴為模糊之臍周圍痛,常並無意義。若腹痛且有嘔吐、排便異常或發燒,則應立即作更詳細的評估及檢查。   
  • 腹脹有時難以評估,主因在於正常範圍之變異相當大。胖小孩常較瘦小孩腹部鼓脹,幼兒常較年長小孩有較膨大之腹部。病態之腹脹常與胃腸道阻塞之位置有關,十二指腸阻塞,可能只有點上腹脹,但大腸遠端阻塞可造成嚴重腹脹。   
  • 脫水及耗弱(wasting)可因飲水不足(少見)或嘔吐、腹瀉或多尿使體液喪失而發生。嬰兒急性腸胃炎時常合併嘔吐、腹瀉及攝水不足導致體液及電解質之流失。   
  • 吐血、解黑便或血便表示消化道出血。但胃炎、食道炎或吞下鼻血可使嘔吐物有少量血樣物。大量吐血則可發生於胃、食道靜脈瘤或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以上之出血常造成黑便,但若大量則可以血便表現。來自迴腸或結腸之血,常與糞便混合;但來自直腸及肛門之血則覆在糞便表面。若血便伴隨排便時疼痛則有可能是肛裂引起。
          常見之兒童特殊胃腸疾病


  • 傳染性腹瀉常在家庭、病房等封閉、群居之處快速散佈,在年紀很小或營養狀況不良之幼兒有可能導致死亡。
    原因可為病毒或細菌性的,但攝食細菌外毒素亦可引起。輪狀病毒是常見的致病源。Campylobacter jejuni已是已開發國家常見之致病菌。但台灣地區沙門氏菌及赤俯桿菌感染卻較常見。
    急性胃腸炎時,腹瀉與嘔吐很快導致體液及電解質失衡。脫水引起煩躁不安、眼窩下凹、前窗門下陷、乾且缺彈性之皮膚、尿量減少、血尿素升高等。有些嬰兒體液流失快於電解質,導致不易診斷及治療的高血納性脫水(血清納大於150毫莫耳/升)。年齡很小之幼兒若同時有發燒及白血球增多,暗示感染可能散播全身,應考慮給予適當之抗生素。但年齡較大兒童有沙門氏菌或赤摘桿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卻會延長病菌從腸道清除之時間。治療首要在矯正並維持體液及電解質之均衡,許多病人以口服電解質液治療即可有效。可以多次、少量服用此液一兩天後,再漸恢復牛奶餵食。只有少數真的須要靜脈輸液治療。
  • 吸收不良如雙酷不耐(disaccharide intolerance),特別是乳糖不耐,最常見於因胃腸炎引起之短暫性併發症,很少數則因粥樣瀉(celiac disease)或囊性纖維化所引起。診斷有賴糞便中見還原糖、酸性便、氫氣呼氣試驗陽性及空腸黏膜測定雙酷嗨。給予無乳糖配方若病情好轉,有助證實診斷。
  • 新生兒期以後的胃腸道阻塞則以幽門狹窄、腸套疊、腸扭轉及嵌閉性腹股溝疝氣較常見。
    先天性幽門狹窄之原因不明,主要病變在於幽門環狀肌之肥厚造成漸進性之阻塞。噴射狀嘔吐、體重減輕是常見之表現。診斷靠腹部超音波及上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確定後應作手術治療。腸套疊最常發生於6個月到兩歲大之間的嬰兒,雖各部分腸段均可發生但最常見於迴盲段。臨床表現包括陣發性腹絞痛、嘔吐、右上腹腫塊及解血與黏液便,早期診斷十分重要,腹部超音波可在上腹部發現靶樣或在腎臟圖樣而作快速正確之診斷。治療可以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整復。有明顯之腹膜炎徵候則考慮手術治療。6歲以上之腸套疊應懷疑腸息肉或腫瘤等潛在的病因。
  • 闌尾炎(appendicitis)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兩歲以前很少見。
    腹痛、嘔吐及發燒為常見之症狀。較大年齡兒童會有臍周圍痛轉移並局限於右下腹痛之病史。年齡愈小,以非特定性症狀表現之可能性愈大,局部壓痛、白血球增加且分類左移、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X光攝影均有助於診斷之確立。非正常位置之闌尾及其他疾病且表現腹痛及嘔吐者往往造成鑑別診斷之困難。無法確定者,應將病童留置密切觀察,並常檢查是否情況有變,情況許可時應隨時以手術移除發炎之闌尾。已破裂形成腫塊則考慮先以抗生素治療,6至8週後再行切除。
  • 消化道出血視病童年齡而有較常見之原因。
    1.嬰兒期常見如急性消化性潰膚、腸絞轉及壞痘、新生兒壞死性腸炎、美克爾氏憩室、腸套疊、肛裂等。
    2.嬰兒期以後之原因包括食道靜脈瘤、消化性潰蕩、美克爾氏憩室、息肉、肛裂、潰傷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
    3. 另外感染性腹瀉各年齡層均可發生,常有血及黏液便。腸阻塞與便血同時出現時,常需手術治療。診斷靠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其他如鋇劑灌腸檢查,腹部超音波,血管攝影也有助於出血原因及定位,許多輕度使血之兒童雖作了許多檢查,並未發現真正的原因。內視鏡可同時作止血或息肉切除。

資料來源:許宏遠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一個月之內的新生兒生長遲滯的定義有二
  •  1.出生後十天,體重仍然繼續下
  •  2.出生後三星期,體重仍然無法恢復至出生體重。 
  •  滿月後的嬰兒,身高、體重、頭圍之成長是否正常,可由生長曲線圖測知。
    另有一個簡單的公式瞭解體重之正常與否:
  • 一般出生嬰兒的平均體重,約為三公斤,

  • 第一個月,平均增加體重一公斤,

  • 第二個月0.9公斤,

  • 第三個月0.8公斤,

  • 第四個月0.7公斤﹝這時的體重,大約為出生時的二倍﹞,

  • 第五個月0.6公斤,

  • 第六個月以後平均每個月增加0.4~0.5公斤,到一歲大約是10公斤﹝約為出生時體重的三倍﹞。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林潔欣
諮詢/萬芳醫院復建科職能治療師 江怡徵
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羅秋怡


 



其實小寶寶與大人的腦細胞一樣多,但細胞與細胞間的網路線還沒有連結,需要父母幫助小朋友去開發,所以要經由不斷的觸摸、經驗,配合其他感官的刺激,不斷連結才會知道。家長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在環境上也要儘量以實際的東西啟發他,有些觸覺障礙的小朋友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25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所謂觸覺障礙的寶寶,是處理觸覺時調節的不夠好,或許是遲鈍、也或許是太敏感,以下25種情況,如果你家的寶寶有多項符合的話,可能就是觸覺有障礙了,輕微的話,父母可以從遊戲或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就要和職能治療師談談了,做個簡易的評估,就能讓您知道你與寶寶間的互動有沒有問題。


1. 時常感覺腹痛─嚴重,反覆性。
2. 易怒─容易哭鬧,不容易安撫。
3. 重力不安全感─不愛動,或者不喜歡被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4. 觸覺防禦─不喜歡被觸碰。
5. 口腔防禦。
6. 吸損或餵食困難-狠狠的喝了幾口奶,就拒絕再喝了。
7. 反覆性腸胃消化障礙。
8. 睡眠障礙。
9. 不容易安撫或轉移情緒。
10. 對聲音、味道、氣味、光線或顏色容易敏感。
12. 逃避目光接觸。
13. 缺乏探索性行為。
14. 注意力缺失。
15. 僵化或固定化的行為。
16. 起床後的刷牙、穿衣等晨間活動有困難或掙扎。
17. 攻擊性。
18. 固執或墨守成規。
19. 好動或過度興奮。
20. 過度謹慎。
21. 不喜歡穿鞋或穿衣。
22. 遊戲或日常生活會堅持不尋常的互動模式或策略。
23. 自我刺激、自我傷害。
24. 過度尋求本體覺刺激─偏愛追、趕、跑、跳、碰等活動。
25. 過度反應─時常出現逃避、戰鬥或是嚇呆的行為。


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羅秋怡認為,提供孩子安全的探索環境,只要確定遊戲的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可培養孩子主動的個性,不過要注意給予的東西不能太小,例如彈珠;也不要是繩子、塑膠袋等,以免發生危險。各個階段有適合的遊戲及發展,在提供孩子遊戲之前,要先知道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然後再從旁引導。


觸覺認知發展進程


0~6個月
視線隨著物體移動,別人靠近時顯得有興趣,自己會主動拿搖鈴。


7~12個月
伸手拿玩具,可以同時拿兩樣玩具,找眼前被蓋住的玩具。


13~18個月(1歲~1歲半)
知道“不可以”,“Bye Bye‘,指認書本的圖片,知道什麼可以吃,會疊二塊積木,試疊三~四塊積木,找藏在杯內的玩具,翻抽屜。


18~24個月(1歲半~2歲)
認得鏡中的自己,疊四~五塊積木,認得身體各部分,會用倒出的方式取得裝在瓶內的小顆粒,跌五塊積木。


24~30個月(2歲~2歲半)
懂得使用三種東西的用途,玩伴家家酒,疊九塊積木,會正放形狀板。


30~36個月(2歲半~3歲)
幫忙收拾玩具,記得簡單的童話,疊「品」狀積木,疊十塊積木,畫圖,會倒放形狀板。


36~42個月(3歲~3歲半)
疊兩層有變化的積木圖形,如「品」。


4歲
畫圓圈,依照顏色、形狀配對。


5歲
認得五個顏色,認得三角形、圓形、四方形,可以照著畫圓形、四方形、十字交叉線條,可完成兩個指令,數到四,會用身體當參考點,分左右邊。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台電動的車車,孩子們便可玩得不易樂乎,還別出心裁的玩起車車過山洞的遊戲,連剛滿十個月的小宇也湊上前看熱鬧呢!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備不用的鐵片,再將列印好的年、月、日、星期,裁切好適合的大小尺寸,再用軟性磁鐵黏妥。可以敎較大的孩子有時間觀念,請他們每天更換日期、星期。孩子會很有成就感的跟你分享~我換好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將二張不同色的EP中空板黏合,再於上面貼上一張卡典西德,將數字完整切割後,撕去卡典西德,並在數字上插入吸管當握把即成。除可讓孩子訓練手眼協調外,還可邊玩邊認讀數字喔!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不同顏色的紙做成信插,同時做相同花色的卡片數張,讓孩子們找相同的花色插入,可訓練視覺及手眼協調!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不用的廚房紙巾滾筒著色後,再找一台可穿越滾筒的小車車,最後再車車的底座穿入一條繩子,貫穿滾筒,讓孩子玩車車過山洞的遊戲,亦可伺機了解物體恆存的概念!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俊穎是個很特別的孩子,除了記憶力很好外,口齒清晰、又很聰明,已經懂得和大人溝通。這天他拿了投投樂來玩,未經引導,他便懂得要將大瓶蓋側身放入長方形的洞口,將小瓶蓋放入圓形洞口,真棒!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