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扭扭腰來擺擺臀:幼兒「爬行」遊戲活動


                                                          資深物理治療師 范美容


一、前言:
這個世紀可說是「兒童的世紀」。在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時期有這麼多的 機構 設施及廠商和教育書籍,是專為兒童的福利設置的。瑪利亞.蒙特梭利一生勞苦,為兒童們犧牲奉獻,她說「我們不應該害怕這個以兒童為主的遠景,以及未知的未來。若能將重心從成人轉移到兒童身上,我們將能改變文明的軌跡 。」兒童不只是未來的主人翁,兒童就是主人翁。


二、動作能力與兒童:
從出生到兒童期是我們往後生活中各種場合(無論是運動、工作、日常生活)的所 有運動的基本養成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自“動作”得到的印象,遠比只 是透過“視”、“聽”方面的輔助,來得深入。皮亞傑更提出:人類的發展在“零 到兩歲”的階段,是感覺─動作期。說明了“動作”在人生的最初階段扮演的重要 性。兒童經由身體的運動,接受了大量的感覺(包括了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 覺....),進而促進身心機能的正常發展。兒童初期的發展,仍以運動機能為 基礎,引發認知情緒的發展,葛賽爾(Gesell A.)稱為「發展的運動主導原則」現 象。過去的人,大多住在鄉間,空間大,活動機會多,也能從實際生活中學得很多 經驗。而近年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使得兒童遊戲活動的環境日漸便差,運動 時間不足、缺少玩伴,而父母過度保護的教養態度,及電視、電玩的泛濫等複雜因 素,限制了兒童遊戲活動種類,影響運動的質與量。這個問題相當值得所有關心兒 童整體發展的人關切。


三、移位能力的介紹:
(一)何謂「移位能力」──
即是將身體在空間的一處,移動至另一處的能力。如:爬、走、跑、跳。


(二)移位能力與其他動作能力的關係如何?
某一項移位能力發展之前,需先有二項能力為基礎:第一項為「姿勢控制能力」, 又分為靜態姿勢控制能力和動態姿勢控制能力。第二項為「轉換姿勢的能力」。而 移位能力,進一步又可發展出另外二項動作能力,分別是「操作性技能」和「韻律 性技能」。


舉例來說,「爬行」這項移位能力發展之前,須有獨自維持「爬」(雙手雙膝的四 點跪姿:)的靜態姿勢數秒至三分鐘的靜態姿勢控制能力;和獨自維持「爬」姿 時,尚能晃動和轉動軀體,而不會失去平衡而跌垮下來的動態姿勢控制能力。另 外,他能由「側坐」的姿勢轉換至「爬」的姿勢,這種轉換姿勢的能力。會獨自「爬行」之後,進一步可發展出邊爬邊用手去推滾小球的操作性技巧能力;和能配合音樂節奏來爬行的韻律性技能。


(三)一般正常的發展上,有哪些移位能力呢?


1.翻滾:會用翻身的方式,向左右橫向或斜向行進。
2.匍匐:用手臂匍匐,肚子貼地,後退或前進。
3.爬行:用雙手雙膝,肚子離地爬行。
4.扶著走:用雙手扶著傢俱走。
5.牽著走:單手被大人的手,牽著走。
6.行走:可獨立行走。
7.倒退走:可獨自倒退走幾步。
8.上下樓梯:兩腳一階和一腳一階梯,自行上下樓梯。
9.雙腳前跳:會雙腳同時往前跳。
10.跑步:雙腳有瞬間同時離地的跑。
11.單腳前跳:用優勢腳單腳向前跳。
12.向前走直線:一腳的腳趾與另一腳的腳跟相接,向前走一直線。
13.倒退走直線:一腳的腳趾與另一腳的腳跟相接,倒退走一直線。


其他的移位能力,例如──
1.蛇行:用肩膀移動身軀而前進。
2.臀行:坐著的姿勢用臀部(屁股)挪動身軀前進或橫行。
3.熊行:如雙手雙足,四腳爬行
這些動作能力,常可在動作發展較遲緩的嬰幼兒身上發現的移位方式,而對 正常發展的兒童則是一種少有的遊戲活動。另外,還有一些移動能力,是不固定節奏,如:跑步跳,滑步,墊步跑....


(四)移位能力對兒童。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呢?


1.特別能加強兒童的平衡和協調能力。
2.給予兒童,能自由移動自己的身體,獨自地探索環境。,,


四、爬行的遊戲活動:


(一)爬行在發展上的角色


一般嬰幼兒在8-10個月之間,開始爬行。而一些未經爬行階段,就跳到走路的嬰幼 兒,有多數專家認為:可能導致某些學習障礙。這項看法雖未被證實,但筆者認 為,應多鼓勵兒童爬行,因為爬行有很多好處:


1.爬行是同時運用四肢,達到四肢協調,學習平衡,最難得的機會。
2.爬行是近端大關節(肩、髖關節)的適當承重訓練的好方法。若嬰幼兒於7-8個月 大時,就被迫用雙腳獨自“站立”的方法,來達到髖關節承重的訓練,則可能下肢 平均分配到的體重載重,超過此時下肢骨骼和關節,所能承受的量,以至下肢骨骼、關節容易變形。
3.爬行是嬰幼兒在還不會“走”之前,最好的整合觸覺、視覺、運動、空間等概念的 學習方法。
4.爬行是嬰幼兒除了翻滾外,能早日自由探索環境的移位方法,並能增加嬰幼兒的自 信心。
有一些家長,可能認為:嬰幼兒在地上爬很髒,或認為孩子到處爬較危險,因而剝 奪他「爬行」帶來的好處,實不足取。故筆者從物理治療的觀點,鼓勵家長與老 師,讓應幼兒多練習爬行,讓學齡前的兒童多做爬行的遊戲活動。


(二)設計爬行遊戲的步驟:
1.首先應先瞭解兒童的一般發展,然後評量該兒童的目前動作能力,已發展到何種程 度,此項「爬行」前的動作基礎是否足夠?即是否已達到「爬行」的最佳學習期?
2.除了能力的評量外,兒童的其他方面:如視覺、聽覺、觸覺、玩玩具的方法,與人 溝通的能力等,均要做瞭解。才更能掌握選擇使用促進「爬行」的技巧。
3.訂定長程、短程的學習目標。
4.擬訂計劃:根據目標及兒童的各項能力,擬定運用的方法及促進的技巧。
5.執行,並隨時觀察兒童的反應。
6.寫下簡單的記錄。
7.與其他相關人員,如家人、老師,及其他專業人員討論。
8.再協調或繼續執行計劃。


(三)引導「爬行」的方法:


對某些兒童,用口語表達即可溝通。而嬰幼兒,不一定能聽懂我們的口頭指示:
「爬過去」。因此,我們需要使用一些技巧,引起他的「爬行」,如:


1.使用爬行的動作誘發技巧。如:嬰幼兒俯臥床上時,你可以用手壓迫他的腳掌,他 就會有爬行的動作。


2.拿他喜歡的玩具(或彩紙、布、奶嘴、食物等,能引起他的興趣去抓取的欲望), 在他的前面引他爬行。可放在地板上,也可懸掛晃動。


3.他熟悉或喜歡的人,在他的面前引他。如拍手、向他招手或作出要抱他的姿勢,孩 子常常因為想要被抱,而往前爬。


4.認知較好的小孩,可以用示範的,引起他的興趣,也可由其他的小朋友的爬行示 範,引起他的爬行動機。


5.用手勢表達。


6.情境的設計,讓他自然會用爬行的方式過去。如比他的身高還矮的模擬山洞。


總之,依小孩的情況,給予各種不同的引導方式


(四)爬行的遊戲活動有哪些?


1.讓兒童沿一直線爬。


2.讓兒童沿大圓圈的線爬。


3.讓兒童繞著不同的物體爬行。如:椅子、盒子、玩具的米老鼠、其他兒童等標的 物。


4.讓兒童爬過某物體形成似橋的下方。如:繩子、長竿、長椅、桌子、其他大兒童 的身體形成的橋。


5.讓兒童爬鑽過某物體形成的隧道。如:鑽籠、紙板箱、輪胎串。


較大的兒童,尚能玩較難的爬行活動。如:
1.讓兒童同時使用不同側的肢體部位爬行(如右手與左腳同時向前)。


2.讓兒童同時使用相同側的肢體部位爬行(如右手與右腳同時向前)。


3.讓兒童同時使用同側或不同側的肢體部位,向後爬行。


4.讓兒童沿著地板上的8字形或螺旋形爬行。


5.讓兒童做大及小的爬行動作、快或慢的爬行。


6.讓兒童爬攀爬架。


7.讓兒童爬階梯,向上或倒退著向下。


8.讓兒童在沙地上爬行。


9.讓兒童在淺水中爬行。


(五)配合事項:


1.剛學會爬行的嬰幼兒、最好能在墊子上學爬行、而不要在很硬的地板上,以保護他 的雙膝。有些特殊需要的小孩,可給予準備寶寶用的“護膝”。


2.配合兒童的個別需要,尤其是發展有障礙的兒童。


3.活動的時間,最好是兒童在精神愉快的時候。不要在想睡或肚子餓的時候。
4.配合兒童其他發面的發展。例如在活動中可加上語言的學習,如:「爬」的動作指 令,跟他說話:「寶寶,爬啊爬」;或加上歌曲、音樂的配合。


5.遊戲活動中 配合禮儀的學習。如見面時向人問好的表示;活動結束時,給予學習將 物品歸回的機會,並和他人表示「再見」的學習。


6. 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五、結語:
給予兒童移位能力的學習,爬行的遊戲活動,除了能使兒童更有自信外,還能培養 他對周圍環境的視覺、觸覺、空間感的發展、激發他的探索。大量的學習機會,可 以讓他得到他的努力成果(工作成就)──成長。綜合言之,他得到了自信與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