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


 


為什麼家中的兄弟姊妹明明是「同公司產品」、在一樣的環境下長大,個性卻南轅北轍?排行如何影響性格?針對不同排行的孩子,應掌握哪些教養原則?


黃國倫牧師家有四個兒子,年齡分別是十六、十五、十二和五歲。每天早上上學時,老大是全家的鬧鐘,他一定最早起床、並確定弟弟都做好上學的準備;老二是永遠爬不起來那一個,習慣讓大哥打點一切;老三也睡得很沉;大家會容忍念幼稚園的老四動作慢一點點。

黃國倫形容,四兄弟的個性幾乎與排行教科書上寫得一模一樣:老大責任心強,照顧弟妹老二的個性與老大相反(同性別則更加明顯),比較叛逆老三在夾縫中求生存,常處於隱形狀態老么最受寵愛,責任少、創意高。
為什麼家中的兄弟姊妹明明是「同公司產品」、在一樣的環境下長大,個性卻南轅北轍?

「出生排行」的影響力
除了天生性格、年齡差距和性別之外,「出生排行」牽動父母的關愛眼神與家庭資源的分配。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鄧蔭萍分析,當家裡只有一個孩子時,爸媽所有的關注與期望都集中在那個孩子身上,反之孩子也必須承受新手父母最大的教養焦慮;當老二出生,既得利益者老大被迫分享一切,自然形成競爭關係,老二唯一要做的就是跟老大爭,爭到算賺到;等老三問世,老大和老二可能合縱連橫,聯手欺負最受寵愛的老么。

現代小家庭較常見「老大+老二」的組合,其中老二又摻雜老么的性格;若兩個孩子間年齡差距大,則會有生養「兩個獨生子女」的錯覺。雖然現代小家庭育有三個孩子的比例不高,但仍可在孩子身上找到某些典型排行性格的痕跡。

其中,以競爭的天性最為明顯。無論孩子是否同性別、年齡差距有多大、玩的東西一不一樣、爭的東西有沒有意義,天天都得吵上好幾回。

自孩子上幼稚園、有口語表達能力那天起,爸媽就得三不五時接受子女「不公平」的投訴:從無形的寵愛、有形的糖果玩具,到「為什麼你都打姊姊比較多下」的懲罰等外顯行為,都能當做競爭目標。直到青少年時期,孩子開始轉向尋求同儕認同,手足紛爭頻率才會降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