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不少學校付錢給成績進步的學生,甚至有學校付錢給不翹課、不調皮搗蛋的學生。但金錢是否真能激發學生上進?
念書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去上學?師長最希望聽到的答案當然是:吸取新知,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在現實世界裡,許多人是為了獎狀、獎品,為了考上好學校,為了以後有好工作而念書。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美國許多學校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付錢請學生念書。學校付錢給成績進步的學生,甚至有學校付錢給不翹課、不調皮搗蛋的學生。這一切,要從美國教育的城鄉差距說起。
美國最好的公立學校大多位於郊區。在大城市裡上班的中產階級為了子女教育和生活品質,通常選擇住在郊區,小孩就進入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
第二好的是鄉下地區的公立學校。雖然大部分鄉下學生的家長收入不如郊區家長,純樸的公立學校多半也能提供令人滿意的教育品質。
至於大城市裡的公立學校,通常只有少數學校能維持水準,其餘學校普遍學習成效低落。例如芝加哥全市公立高中平均只有半數學生念到畢業,每年新進的高一學生只有六%會在二十五歲前拿到大學文憑。紐約市高中生不到四成準時畢業,底特律更只有五分之一高中生拿到畢業證書。
由於用文具或禮品獎勵學生已無法奏效,於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蘭?富萊爾 (Roland Fryer Jr.) 想測試,金錢是否能激發學生上進?
富萊爾教授成功的籌募到六百萬美元後,說服了四個大城市的一百二十二所公立學校參與實驗,不過在實驗正式開跑前已先遭各界炮轟。教師們首先發難,重申好好念書是學生的本分,追求知識的渴望應發自內心,用金錢賄賂學生的手段太下流。心理學家們也說,為了報酬而學習無法持久,創造力和想像力也難被激發。
然而對於已經一籌莫展的學校來說,再荒謬的方法都值得一試。這個包含了一萬八千多名學生的大規模實驗於二○○七年正式展開。
實驗如何進行?在紐約市,通過學測考試的四年級學生每人可領二五美元,七年級學生則為五○美元,參與實驗的四年級學生一年平均每人領了一四○美元,七年級學生領了二三○美元。
在芝加哥,參與的九年級生若拿一個A可領五○美元,拿B領三五美元,拿C領二○美元,一年平均每人領近七○○美元。
在首府華盛頓,六、七、八年級中學生只要不翹課、上課守規矩、作業按時交,都有機會領到錢。每兩星期最多可領一○○美元,參與的學生一年平均每人拿了五三○美元。
在德州達拉斯,二年級的小學生只要念完一本課外書並完成電腦測驗就能賺兩美元,參與的學生一年平均每人賺了十四美元。
用現金鼓勵學生向學,反應不一
這個花了好幾百萬美元的實驗,施行兩年後,有了第一批數據。
在芝加哥,學生曠課的次數減少了,成績單上的成績也有進步,但是學力測驗的成績卻沒有變好。在參與學生人數最多的紐約市,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改變,不論是學生的校內成績或學測分數都沒有提升。首府華盛頓的學生則變得較聽話,也較少翹課,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學測閱讀成績有進步。成效最好的是獎金發最少的達拉斯市,參與的小二學生的學測閱讀成績有顯著的進步。
這些數字背後具有什麼意義?富萊爾教授認為,參與學生亟欲領到報酬,所以會準時上課,不隨意嬉鬧,並努力完成作業,測驗成績自然跟著進步。然而那些程度嚴重落後的學生,因缺乏基本程度和考試技巧,所以在學力測驗上仍表現不佳。他也認為,用金錢利誘學生不可能是提升學習成效的唯一辦法,必須配合其他措施和變革。
筆者以為拿學測成績來分析實驗成果是一大問題,因為美國的學測是用來斷定學校和老師的功過,學生不見得會認真看待;況且由各州自由設計的學測題目,難度不一,有些州出題愈變愈簡單,學生通過率也因而提高。因此,即使華盛頓和達拉斯參與學生的學測成績比前一兩年高,實力是否真的進步還是讓人打個大問號。
此外,四個城市的參與學生年齡不一樣,發放獎金的標準也大不相同,實在很難比較出哪個方法效果最佳,哪個年級的學生受的影響最大。更重要的是,用白花花的銀子獎勵學生是否有長遠的效果?當獎勵停止時學生是否會繼續念書?十年後他們是否會比其他學生更有成就?短時間內都不會有答案。
很多人希望更多學生能找到念書的動力,所以參與學校正在尋求財源以繼續用現金來獎勵學生。雖然不贊同這種做法的人還不少,但贊同的人認為這值得繼續辦下去,畢竟這些受獎勵的學生都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不像有錢人家的小孩拿了好成績回家可以領賞,窮人家的孩子也應該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努力立刻獲得報償。
筆者不在這四個大城市教書,卻對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的問題深有感觸。面對今日世界的各種誘惑,不少年輕學子把玩樂和享受擺第一, 他們只看到名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和少數暴發戶一步登天的好運,卻不去思考成功和努力付出之間的關聯。
文化與成長背景決定向學力
另一方面,在新移民眾多和文化多元的美國,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和人生的追求,往往跟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學習動機因此強弱不一。
例如有些開發中國家,資源都集中在官僚或貴族手裡,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農民和工人完全沒有靠教育翻身的機會。當他們有機會移民到美國,並不會萌生讓子女上大學的念頭。還有些國家連年內戰,人民居無定所,念完小學都是種奢求,搬到美國後能夠溫飽就很欣慰,上大學這種夢想實在太遙遠。
美國是民族大熔爐,學生來自許多不同家庭背景,對教育的需求和渴望大不相同,授課教師所承受的考驗是難以想像的。尤其美國在「有教無類」教改法案下,所有學生都得通過學測;若學測通過率未達標準,被責難的是校長和老師,學校必須負起激發學生學習的重責大任,也難怪大家愈來愈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不管在哪裡,以教育為職志的人大都不會期望一份輕鬆簡單的工作。當孩子找到念書的樂趣和動機,知道自己能夠藉著教育改變一生,甚至造福人群,絕對是人師最大的成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