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 劉俊人


 


蔡媽媽今年40歲,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她的兒子今年19歲,今年入學的體檢時,意外發現肝功能指數不正常,而且血液之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可能得到B型肝炎感染。蔡媽媽很納悶,不是小時候都替每個小孩注射過B型肝炎疫苗了嗎?她懷疑為何小時候打了B型肝炎疫苗,現在還會得到B型肝炎?


 


B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的確有一部分的人無法發揮保護作用,有的人可能還是成為帶原者,有的人則不產生抗體。


 


1984年開始實施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計畫以來,台灣地區兒童之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猛暴性肝炎/肝衰竭之發生率/死亡率以及兒童肝細胞癌之發生率,均有明顯的下降。然而,B型肝炎疫苗合併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並不能完全防止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


 


台大小兒科教授張美惠指出,台灣在民國837月開始全面施打B肝疫苗,但國


內仍有1%至2%的B肝帶原率,若以每年20萬新生寶寶推估,目前國內20歲以下,仍有高達10萬名的B型肝炎帶原者。防疫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子宮內感染、表面基因突變的病毒感染、母體內高濃度的病毒以致於無法被免疫球蛋白所中和以及接受疫苗注射者本身體質的因素而無法對疫苗產生抗體。


 


張美惠教授進一步指出,B肝疫苗的推行讓國內B肝問題獲得很好的控制,但打了B肝疫苗並不代表就不會得到B肝、不會產生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尤其一些高危險族群的母親(e抗原陽性,病毒量很高)往往誤以為寶寶打了B肝疫苗,就可以完全放心,反而延誤了診斷與治療。


 


所以若母親本身是B肝帶原者,建議寶寶在週歲時最好做一下B肝檢驗,若發現孩子有B肝,半年後再抽血檢測,如果還是呈陽性反應,表示孩子為B肝帶原者,最到帶孩子看醫師進行評估後續追蹤治療。


 


另一方面,新生兒經注射疫苗後追蹤20年發現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接種者表面抗體已消失,因此潛在性有可能新感染B型肝炎。所幸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急性B型肝炎感染率並沒有因而增加。          


 


 


                                               來源 :《健康世界》4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