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昨天發表脊髓損傷神經再生新技術,透過神經外科修復手術及雞尾酒配方,脊髓損傷患者可望擺脫癱瘓陰霾,重獲行動自由。


「脊髓損傷神經再生技術」研究試驗,由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教授鄭宏志於13年前展開,至今完成133例,神經修復部位包括頸椎、胸腰椎、臂神經叢、腓神經叢等,患者感覺、運動及肌力功能皆獲改善,已獲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認可通過,日後可望成為常規手術。


22歲趙同學,9年前與同學嬉戲,鋼筷不小心插入脖子,造成頸椎第四、五節受損,全身癱瘓。他原本不知道情況嚴重,直到躺在病床上兩個月,完全不能動,恐永遠四肢癱瘓,他才開始緊張。後來接受脊髓損傷神經再生治療,經長時間復健,趙同學已能自由行走,不必靠柺杖或輔具,今年將自大學資管系畢業。


55歲楊小姐於12年前搭乘計程車時,因天雨路滑,煞車失靈,不幸撞上安全島,導致右臂叢神經斷裂,右上肢癱瘓。從事秘書工作的她說,當時右手非常疼痛,只能咬住毛巾,每天無法入睡,每隔兩小時就得吃止痛藥,右手發紫腫脹,面臨右手恐終生癱瘓的命運。


 

小姐後來接受神經再生修補手術,她形容,神經接回的感覺有如「千萬隻螞蟻爬」,其癢無比、非常不舒服。但術後第3天,她就可以輕微移動大拇指,第二年更回復以往打字速度。 楊 小姐昨天想起車禍情景及辛苦復健過程,不禁激動落淚。


鄭宏志說,過去針對脊髓神經損傷患者,只做脊髓外部骨性減壓或骨折骨頭固定,神經再生技術是將脊髓硬膜打開,清除沾黏或結疤組織,進行斷裂神經修補,或利用腿部腓神經修補受損部位,加上酸性纖維母細胞生長膠,讓神經自行修復,最後將脊髓硬膜蓋回,並積極復健。


透過一連串治療,患者受損的脊髓神經可望自行修復再生,回復功能。鄭宏志指出,臨床試驗多為神經受損逾兩個月的慢性病患,基本上,臂神經叢治療效果佳;至於頸部或胸腰椎部位,只要受傷時間不要太久,神經受傷距離不要太長,治療效果也不錯,但患者若能在黃金48小時內治療,效果更好。


鄭宏志強調,配合新技術,未來將進行中風、神經退化及幹細胞治療研發,希望幫助更多癱瘓及行動不便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2011/04/06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