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盈秀




五感(視、聽、嗅、味、觸)指的是五種感覺,深深關係著寶寶的成長。當五感發展的愈協調、靈活與成熟,寶寶未來的發育進程(如學習、情緒穩定性、肢體協調性、人際關係等等),就會愈出色。


Part 1:視覺-從黑白到彩色的視野


視覺是五感當中,發展速度最慢的部分,一直要到六歲後,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謝文慧 老師表示,新生兒的世界是黑白的,慢慢地才有了色彩;在這段期間,寶寶的世界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視野一下子向外開展許多。


當逐漸熟悉後,寶寶的眼珠能夠靈活地轉動,開始會追逐移動感強、明暗及色彩對比鮮明的物體,其中最喜歡的圖案是媽媽的樣子──而這就是孩子視覺更具體化、鮮明化的開端。


從觀看到協調性


因為初來乍到,只要眼睛所及,都逃脫不了孩子好奇的視線,隨著小肌肉的發展,孩子慢慢地會整合視覺與肢體能力,如眼看的同時手可以拿取,或手去取眼睛好奇的物品。如此一來,又更開啟了孩子的視野空間與距離。 謝文慧 老師建議先從大架構的物品開始,讓孩子逐漸適應與嘗試,如圓形的大球、長方形的積木……再慢慢到構造細緻又複雜的小物,循序漸進,一步步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視力保健絕不可少


現代科技產品進步,許多孩子從小提早接觸多媒體設備,因而罹患眼睛不適症(如近視、弱視等)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謝文慧 老師提醒,孩子還不懂得控制與掌握眼睛的使用法,因此父母更身負視力的保健維護之責任。


謝文慧老師建議,平日父母要多觀察孩子看東西的姿勢及位置,注意是否有瞇眼或歪斜頭部看東西、或是近距離看電視等的狀況;此外,定期進行視力檢查,偶而到戶外走走,讓眼睛放鬆。


Part 2:聽覺-從胎兒期開始萌發的能力


在相關醫學研究中,曾顯示56個月大的胎兒可能已有聽覺,如果以較大的聲音刺激腹中胎兒,會發現大幅度的動作變化。 謝文慧 老師認為,雖然胎兒和外界隔著羊水、子宮、媽媽的身體,無法直接聽清楚父母對胎兒所進行的一切(如胎教音樂、父母說話的聲音),但相信這股柔和且充滿感情的節奏,會透過皮膚向深層傳遞,且胎兒都能感受得到。


跟媽媽有關令孩子安心的聲音


長達280天的時間,胎兒都在媽媽溫暖的羊水中悠游著,維繫生命的臍帶連接著胎盤,時時刻刻仰賴從媽媽體內運輸過來的營養,並且每天感受著脈搏震動的節奏,聆聽著媽媽微弱但溫柔的說話聲。 謝文慧 老師表示,無需刻意營造,只要環境自然,跟媽媽有關的任何聲響,孩子都很感興趣、且充滿安全感。


愈早關注聽力發展愈好


由於聽力細胞的發展,是不可逆的, 謝文慧 老師提醒,從寶寶出生起,父母就要多觀察,了解其聽力是否有問題。父母可嘗試在寶寶身後靠近他的某一隻耳朵旁(非正對著臉),遮住口鼻、輕聲叫喚他的名字(避免寶寶是因為呼吸氣體感覺有人在旁),以測試寶寶是否聽得到而有反應(如轉頭)。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怎麼了解他的聽力狀況呢? 謝文慧 老師表示,一般只要父母口頭透露單一訊息(如要出門)但不佐以動作(如起身拿包包鑰匙),孩子真的理解後,隨即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如去拿鞋子),只要對任何狀況產生疑惑,建議儘早就醫詢問,以了解是否需檢查、進而需要治療。


Part 3:觸覺-皮亞傑的感覺動作期


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在〈認知發展論〉中,將幼童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前運思期(27歲)、具體運思期(711歲)、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其中,從第一階段開始,觸覺就已經開始有全面性的發展。


謝文慧 老師表示,這段時期,孩子會憑藉著他的本能性的感覺與動作,接觸感興趣的人事物;在這樣的碰觸中,他慢慢熟悉周遭的一切,累積在腦中成為經驗,進而學會如何表達。


從口開始用全身理解世界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將人生分為五個時期;而第一個時期「口腔期」,就開始「觸覺」的序幕。 謝文慧 老師表示,「嘴巴」是寶寶最喜歡使用的觸覺器官,他們用口來探索整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會往口裡塞。然而,當父母看到寶寶愛吸手指頭、腳趾頭時,不需要刻意阻止,因為這是他們獨有的認識身體的方式。


慢慢地,隨著身體其他部位的成熟,孩子會坐、站和跑,就像脫韁的馬兒般,只要視野所及,都是孩子的目標,到處用手摸一摸、腳碰一碰,有一點變化就會興奮地大叫,或是被嚇得躲開。但對於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很好的觸覺經驗。


站在孩子立場營造美好觸覺經驗


多給予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對於發展的確很有幫助。然而, 謝文慧 老師提醒,由於孩子還沒有明顯的好惡,且不善於表達明顯的情緒,因此父母更要多觀察孩子出現的反應,並藉由這些行為與跡象去了解他們的感受,例如每個孩子對父親將他舉高做鬼臉的逗弄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喜歡這種互動方式會笑得很開心,有的孩子可能覺得這種刺激太強烈了,他會避開父親的臉孔改看別的地方或是發出咿咿呀呀的抗議聲。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對不同視覺或觸覺的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


Part 4:嗅覺+味覺-熟悉的原味:孩子的最愛


嗅覺和味覺,幾乎從一出生就與生俱來。當寶寶就依偎在媽媽的懷抱中,嗅聞到的是媽媽身上的味道,吸吮的是專為寶寶所生產的母乳。在孩子心中,這些永遠是最熟悉、最懷念的原味,同時也是建立信任感最重要的基礎。


同樣地, 謝文慧 老師表示,這也是為何許多孩子小時候,會有專屬的小毛毯或小毛巾;等到他們長大後,就算那已經很髒很舊,還是捨不得丟掉,沒有抱著還是睡不著──因為上面有著令他們熟悉的原味,是安心的象徵。


對味道的好惡本能判別


46個月開始,寶寶開始攝取副食品。由於此時期的孩子嗅、味覺特別敏感,但又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 謝文慧 老師提醒,一開始千萬不要採用重氣味與口味的食材,做為寶寶的主食,建議以原味(不調味直接烹調)為佳,也希望家長能提供各種食材讓他有嘗試多元口味的機會,更能幫助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但如果想讓孩子嘗試健康蔬菜如青椒,建議少量且循序漸進,別嚇到孩子。


深受親近者經驗&價值所影響


謝文慧 老師表示,每個孩子,都會依循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的行為與經驗,做為他的社會參照能力;而這份能力,將可能影響他對於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與接受度。例如大人常避開某些食物或某些味道,甚至面露厭惡之情,自然也會影響孩子,未來可能是偏食程度偏高的孩子。由此可知,面對孩子,身為準則的家長,絕對不要以大人的行為和標準來面對他。


               


                   


 


 


 


 


 


 


 


 


 


 


                                                        來源:bobo小天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