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閻利利


 


小兒不生病穿衣法

對孩子的日常養護,不外乎飲食、穿衣與作息等基本的項目,只要將小朋友的這些生活細節照顧好,即可奠定小兒一生成長的健康基礎,讓他在未來的成長過程裡,對大自然的變化具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以穿衣論,中醫有所謂的「春捂秋凍」之說。意指春天來臨了,天氣慢慢變暖了,但衣服不宜脫得太快;同樣地秋天來臨了,天氣轉涼了,衣服也別加得太快。其目的是讓人體在季節轉換的過程裡,循序漸進地適應氣候的變化。

秋凍,薄衣禦寒養生法

現在的小孩擁有過敏體質的極多,與大人過度保護小孩,以及不當的飲食、穿衣養護有關。中醫提倡的「薄衣禦寒養生法,從秋習之」,就是「秋凍」的一種具體實踐。其目的就是要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而達到「未寒綢繆」的目的。加強孩子的禦寒鍛鍊,可以提高孩子的禦寒能力,以便在寒冷氣候裡也能夠適應良好,避免因氣候的變化而誘發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過敏性鼻炎、肺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隋代名醫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養兒童候》裡記載:「兒童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筋膚弱脆,便宜損傷。」意指新生兒離開母體後,要養成自我調節體溫的能力,過暖過厚的衣物則容易耗損孩子的體液,而降低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而秋季開始的禦寒鍛鍊,不僅包含了衣服要慢慢增加,也提倡用冷水洗手洗臉、喝溫開水等;相反的,夏天是散發的季節,則鼓勵大家流汗,宜用溫水洗手洗腳、喝溫熱的水。古人云:「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立秋之後,要正確領會「薄衣御寒」法,但實施秋凍也要彈性與節度。以台灣為例,在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較高,沒必要過早給孩子添加衣服;中秋節以後,早晚溫差變大,但也不宜氣溫稍降就馬上添衣,先以「半天至一天」為緩衝時間,再行增衣;或是隨身帶一件薄外套或背心,需要時再穿。到了晚秋,寒氣逼人,就不可以不禦寒保暖了。

「手暖背無汗」就是剛剛好

孩子到底該穿多少衣服?分寸如何拿捏?最簡便的判斷方法是,孩子在無活動狀態下呈現「手暖而背無汗」,其衣著的厚薄度就是恰恰好。衣物的加減切忌以成人的自我感受為標準,通常兒童的體溫平均比成人高2度左右,頭部與軀幹的體溫又比四肢略高。家長要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考量孩子的個體差異。

謹記「三暖兩凍」哲學

中醫對小小孩的養護,有一套「三暖兩凍」的穿衣哲學。三暖係指是背暖、肚暖與足暖;兩凍則是頭涼與心胸涼。

背暖
人體背部正好是督脈及膀胱經循行的位置,沿著背脊上則有許多臟腑俞穴相對應的穴點,當這些穴位受損時,以經絡相連的內部臟腑亦會受到影響。例如當肺俞受寒時,肺臟系統也會受到損傷,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感冒症狀,因此,家長要常常檢查寶寶背部是否出汗或溫度過高,以便調整衣物。

肚暖
腹部正好是胃腸等重要臟器的所在地,脾胃功能的好壞幾乎會直接影響到人體免疫能力的高低。所以保護肚腹溫暖,即可避免寒濕之邪的侵犯,減少腹瀉、食慾不振、挑食、尿床等症狀的發生,進而達到維護孩子免疫能力的目的。肚圍,或是兔子裝、包屁裝,目的都是在保護孩子肚腹的溫暖。

足暖
以中醫觀點驗證,足部正好是三條陰經的聚合點,在「同氣相求」的原理下,足部對濕寒之氣會特別的敏感,因此,足部的保暖也顯得特別的重要。

頭涼
頭部為「諸陽之會」,小兒又為純陽之體,因此頭部溫度本來就偏高,這也使小兒的體表散熱功能,幾乎有1/3是從頭部散發的;當頭溫過高時,容易引發心煩、頭暈、神昏、頭汗多、眠差、倦怠、容易感冒等症狀。因此,照顧小兒,除了風大天涼以外,盡量勿使其頭部包覆過暖。

心胸涼
孩子如果穿著過厚,壓迫到胸部,也會影響到心肺功能。在五行歸屬裡,心為火,易感受熱邪,包裹太嚴實時,容易心煩內熱,出現口乾舌燥、目赤面紅、夜啼煩躁、驚譫等現象。肺屬嬌臟,直接與外界相通,外在的邪氣很容易通過口鼻經肺臟而進入體內,因此也不宜過冷或過熱。


 


                     


 


                                                           來源:學前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