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長庚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謝文慧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


俗語說「三歲定終生」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嬰幼兒3歲以前,會依據他所感受和接收的刺激來發展情緒,如果這段期間爸爸媽媽能給予適當的關懷、照顧和安全感,則孩子日後穩定發展情緒的機率也比較高。


6個月以前


這段時間的嬰兒,正忙著用身體的五覺去探索世界,專注於聽、聞、摸和看等行為上,隨著五覺慢慢發展,開始懂得分辨別人開心、生氣的表情,學習將這些情緒分門別類,並且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這個時期的寶寶,看到大人開懷大笑、哭泣或吼叫發怒,已經能約略辨別這是什麼情緒,大人現在感覺怎麼樣。


6個月到3


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我們常說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會「認人」,除了視力發展到足以辨認熟人和陌生人的長相之外,也開始和主要照顧者發展依附關係,也就是說,寶寶產生情緒反應,像是哭鬧、微笑等,就是要求照顧者的回應,依照爸爸媽媽給予回應的態度,寶寶會自行決定這種依附關係是緊密還是疏離,而感覺緊密的嬰幼兒,才會產生安全感;反之,照護者若疏於回應寶寶,孩子的情緒就容易有不安、躁動的情形。因此,在1歲以前的寶寶,若有哭鬧的情形,家長可以不用立刻抱起來安撫,但一定要及時給予回應,可能是跟寶寶講話、輕拍或其他方法,讓孩子知道你是在意他的。到了23歲,bobo就開始會出現憂鬱、嫉妒等較複雜的情緒。


培養幼兒穩定情緒的能力


在引導幼兒時,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尤其遇到情緒反應強又堅持的孩子,或是動輒在公共場所大聲哭鬧的bobo,真的讓爸爸媽媽很難「修身養性」,馬上就火冒三丈。其實照顧者展現的情緒,都會讓bobo學習起來,變成他們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因此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對同學大吼大叫甚至打人,那是因為同學「不聽」他的話,當他自己不聽話時,大人展現出怒氣沖沖的情緒,所以他就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別人。有句話是「言教不如身教」,在教導bobo任何事情前,家長必須先把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


感受和整理


bobo受挫傷心、打針覺得痛而哭泣時,你是否跟他說:「這樣就哭了,羞羞臉。」這樣的處理方式,等於是告訴孩子「不能有負面的情緒」,因此他們就不了解該怎麼處理這些情緒。首先家長必須要有同理心,理解為什麼bobo會有這些情緒,可以用比喻法帶領孩子感受或理解,例如:「媽咪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些難過有多高呢?是像小花一樣高?還是跟大樹一樣?」讓bobo了解到「現在我正在難過」,正視並整理自己的情緒。


 


表達和發洩


有研究顯示,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bobo,在負面情緒的控制上會比較優秀。因為能夠用語言告訴別人,就不需要以激烈的肢體來反應自己的情緒,所以媽咪不要只問bobo為什麼生氣?而是要具體引導孩子表達,比如:「是不是因為他拿走你的玩具,所以生氣?」訓練孩子慢慢能說出自己的情緒。而當bobo「浸」在負面情緒裡出不來時,家長也可以陪著他畫畫、聽音樂或玩黏土,利用其他活動紓解情緒。玩黏土和畫畫是很適合幼兒的紓壓活動,藉由捏、打、壓、揉等動作,可以讓孩子釋放不滿的情緒;而畫畫就是構築一個想像的世界,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挫折,在此時得到了滿足。不過,提醒家長不問bobo為什麼要畫這個、為什麼要捏這樣,重點在過程中能發洩出情緒,畫什麼、捏什麼並不重要。


除了孩子日常生活的經驗之外,也可以利用說故事的機會,來增加bobo對情緒的了解,尤其像嫉妒、害羞和恐懼等較複雜的轉折,甚至扮演書中的角色,加強幼兒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來源:媽媽寶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