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幼兒疾病、發展 (3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周怡宏 醫師



許多爸媽把治好孩子感冒視為醫師的責任,忽略了爸媽擁有正確的照顧觀念與做法才是守護孩子健康的關鍵。本文打破常見的迷思,如:孩子感冒時上大醫院看病比去診所好……等,讓你成為孩子感冒時最佳的照顧者。

爸媽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生病。此時,大部分爸媽會立即帶孩子去看醫生,卻較少思考自己能提供孩子什麼幫助。其實,醫師的角色在於協助爸媽確認病因,並排除較嚴重的疾病,而爸媽為孩子提供的居家照顧支持性做法,才是感冒時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以下列出嬰幼兒感冒時照顧者常有的迷思,希望有助於矯正許 多口耳相傳的做法與觀念的不正確之處。

關於感冒常見的迷思


迷思1. 天氣變冷或受到風寒,易罹患感冒。

事實:不管是否感到寒冷,只要病毒粒子進入鼻腔,就會造成感染。不過,有研究指出,當身體處在濕冷的狀態下,鼻腔黏膜的血流會減少,而使得進入鼻腔的免疫細胞減少,此時便會影響正常免疫力的運作,如已有病毒進入鼻腔,就比較容易引起感冒。

迷思2. 感冒要立即看醫生,以免延誤病情。

事實:若孩子有多次感冒經驗,爸媽也已了解常見症狀的處理方式,包括:補充水分、幫孩子洗溫水澡,以及調整飲食等,就可先進行居家照護;若症狀兩天內仍未減緩,再請醫師診察。

迷思3. 感冒吃藥一定要吃到好為止。

事實:感冒的治療原為症狀治療,如果症狀輕微、對日常生活沒有造成影響,便不需要持續吃藥,個人應自行評估症狀的變化,再決定是否停藥,不必等到症狀完全消失才停藥。

迷思4. 感冒喉嚨痛時,不能吃冰涼食物。

事實:喉嚨發炎表示黏膜像皮膚般已有發紅、腫脹或破皮等狀況,此時不宜攝取熱燙食物,以免傷到喉嚨。迄今並無醫學報告指出冰涼食物對喉嚨發炎有害,有時,食用適量的冰涼食物反而會讓孩子的喉嚨較為舒服,也能紓緩發炎反應。

迷思5. 感冒時吃大量維生素C,可以幫助痊癒。

事實:已有多篇大型研究報告指出,攝取維生素C不但無法預防感冒,對於緩解感冒症狀也沒有幫助。

迷思6. 感冒時應多喝水,幫助病毒的排出。

事實:感冒時多喝水,有讓身體吸熱能力增加、補充因發燒而散失的水分、稀釋痰液,以及讓喉嚨與鼻腔保持濕潤等好處,然而喝水對於將病毒從體內排出並沒有幫助。

關於發燒常見的迷思


迷思7. 高燒會燒壞腦子。

事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有些孩子在高燒後出現智力低下或肢體障礙的狀況,其實並非高燒所造成的,而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本身對大腦所造成的傷害。

迷思8. 孩子發高燒,就要馬上去看醫生。

事實:孩子半夜或假日突然發 高燒,是否應該立即帶去醫院急診?答案是不需要。急診醫師通常並非兒科主治醫師,能做的也只是先幫孩子退燒。因此,建議爸媽平時就先準備一些口服退燒藥及肛門塞劑,當孩子發燒時超過38.5℃ 時,可先服用口服退燒藥退燒;超過39℃ 則可使用肛門塞劑。當孩子服用了退燒藥後,爸媽要觀察孩子反應,如果燒慢慢退了,孩子的活動力也還不錯,就不須急著送醫。

迷思9. 感冒發燒就需要吃消炎藥。

事實:在民間用語,消炎藥常 常是抗生素的俗稱,把兩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錯誤的講法。正確來說,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疾病所使用藥物,而消炎藥物則是針對呼吸道發炎腫脹所用的局部或全身性藥物。感冒是病毒感染,除非感冒併發了中耳炎、肺炎等細菌性感染疾病,否則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迷思10. 孩子的體溫高低,是判斷應否帶孩子就醫的唯一標準。

事實:要不要帶孩子就醫,絕不可只憑孩子的體溫高低做判斷。建議爸媽應從以下五點進行觀察:
.從外觀上來看,孩子是否顯得難過或不舒服?
.孩子的活動力是否明顯比平常差?
.孩子食欲比起平時是否明顯減低?
.孩子愛玩的意願是否明顯降低?
.孩子尿量是否減少?
如果出現以上任一項變化,即使孩子體溫不高,都應立刻送醫處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上廁所對每個人而言是件稀鬆平常的小事,但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從何時開始學習使用「便盆」,以及幾歲才是適當的學習時間。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有學者建議3歲前的小孩不適宜進行便盆訓練,以免增加便秘、腎功能受損或尿路感染機率。



國外報導指出,小朋友在3歲前不適合捨棄尿布而進行便盆訓練,以免增加便秘、尿路感染機率。(圖片/取材自《每日郵報》網站)


報導內容指出,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威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教授史蒂夫‧霍吉斯(Steve Hodges)博士表示,未滿3歲的小朋友必須體驗「不受限制的排尿」(uninhibited voiding),讓身體自己自然應對和反應,一旦他們完全弄清楚如廁機制後,父母才可以帶他們到洗手間,協助建立上廁所的習慣且自行管理。

如果家長的介入時間太早,讓小朋友很早就成為會自行上廁所的「廁所天才(Potty Prodigies)」,未來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廁所意外」(toilet accidents),例如便秘、尿床或尿路感染等。這是因為未滿3歲的小朋友,膀胱功能尚未健全也不夠強壯,太早捨棄尿布進行如廁訓練,反而可能產生副 作用。


霍吉斯也從自己的門診中發現約半數患者有便秘、尿床、頻尿、尿路感染等如廁問題,且都是3歲以前就已接受上廁所訓練。他表示,膀胱需要3、4年的成長時間,使用尿布讓兒童不受限制地尿尿,則有利於其成長,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學習的空間,不要急於給予便盆訓練。


引用自: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 /6661?fb_action_ids=498134300202915&fb_source=feed_opengraph&action_object_map=%7B%22498134300202915%22%3A10151118287191974%7D&action_type_map=%7B%22498134300202915%22%3A%22og.likes%22%7D&action_ref_map


 


 


美國ABC新聞網在2012年7月19號報導了一篇由沃克佛瑞斯特侵信會醫學中心的賀吉斯醫師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之中特別指出,他每一週的病人裡,有一半是小朋友,因為功能性排尿障礙(來不及上廁所、尿床、泌尿道感染)來求診,而這些小朋友都是在三歲以前,被要求如廁訓練,因此該醫師公開要求全世界的父母、祖父母不要在三歲以前硬性訓練幼童。


以生理來說,幼童的膀胱要三歲以後才能完全發育好,過早的訓練,反而對膀胱造成不良影響...


早訓練不代表早學會,過早訓練只是拉長訓練時間,等幼童生理成熟可以縮短訓練時間...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有以下幾個徵照可以開始訓練:


1.白天至少有二小時尿布是乾的;


2.排便時間是固定或可預測的;


3.小朋友己聽得懂簡單指令,也懂的如何講大小便;


4.可以自己走到廁所表示要如廁並可以自己脫下褲子或拉起輕便的衣褲;


5.不喜歡髒尿布,會主動想要擺脫它;


6.自己要求使用馬桶或便盆椅。


 


詳文請看影片,東森財經57健康同學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AJzEXUj4y8&feature=share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生活中盡量讓孩子多做一點事, 其實就是在幫孩子製造精細動作的學習機會。從簡單的拿取和撿拾物品、倒出東西或倒水、打開衣夾晾衣服、旋轉門把或較鬆的瓶蓋、把鑰匙插入門鎖裡、拼圖遊 戲、各種美勞活動等,都是很好的練習機會。當孩子的精細動作不佳時,他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機會,因此在生活結合中結合教學目標,可以讓孩子進步的比較快,例 如不會扭開瓶蓋,平時要多讓孩子扭開門把、旋轉式開關、使用保特瓶當水壺。


有些孩子沒辦法坐很久、挫折忍受力低,因此若在桌面上教學,很容易引起反彈的情緒,可能光是看到桌子就不願意坐下,或是故意不配合(可以先坐在地板上課,消 除戒心)。學校的情境可能不像家裡那麼自然,而且為了示範教學,老師可能必須在桌面上教孩子某項技能。家長回家延續教學時,把這些孩子需要的活動安排在生活中,孩子可能會比較配合,而且以後才會真的應用在適合的情境。孩子當然需要學習上課的規矩,但是可以透過技巧性安排,例如動態和靜態課程交替、多安排孩子會做的項目,這樣可以增加配合度和延長專心度。


如果某些技能孩子做不出來,可能是不瞭解怎麼做,家長可以將此技能細分成小步驟(工作分析),帶著孩子依序多做幾次。有時候是因為孩子缺乏某種基本能,以致於目前的要求對他們來說太難,因此家長也需要瞭解教學順序。這些順序沒有絕對標準,也不需要從頭教起,可以測試孩子具備的能力後再教。


 一、雙手協調工作


二、畫圖      


三、握筆及仿寫           


    以下部份內容由前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托中心特教老師吳淑梅提供。


 一、雙手協調工作


狀況一:剪刀的剪裁不會成一直線;會沿線剪紙,性急轉彎沒剪在線上,受不了再修正


挫折忍受力低的孩子,不適合一直做困難的工作,需要難易交替。例如會剪直線,剛開始學剪彎折的線時,先安排剪一張直線再剪二張折線,之後又剪一張直線,如此輪替;或是中間穿插喜歡的事情。至於要使用剪刀之前,有些先備技能要具備才能剪紙,因此剪紙也需要循漸近。


1.雙手協調工作:剪紙時會一手拿紙、一手拿剪刀,因此平時要運用雙手做事,而且左右手做的事不同,例如左手拿著杯子右手撿東西、拔出和套上筆蓋、左手拿冰淇淋右手拿湯匙挖著吃、左手拿碗右手拿菜瓜布洗碗。


2.運用前三指:能使用前三指的孩子,比較適合教導複雜的動作,例如使用剪刀需要運用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才能拿得穩。有的孩子還不習慣用前三指拿東西,可以透過撿小積木、畫圖(於第二項說明)、打開衣夾、拿湯匙等,教孩子運用前三指。


3.剪紙:孩子剛開始拿剪刀,可以使用彈力剪刀(書局可購得,比較不鋒利。中間的彈力裝置可旋轉,剪刀可以選擇自動彈開或手動張開)。通常孩子會剪,但不一定會打開剪刀再繼續剪,因此可以先讓剪刀自動彈開,慢慢練習自己打開剪刀。


(1)   一刀剪斷:將紙張裁成一公分寬的紙條,教孩子一刀剪斷。紙條太薄不好拿也剪不斷、太厚也不好剪,宣傳單通常蠻適合當成剪紙練習的材料。


(2)   剪直線:一公分寬的紙條上有粗黑線,讓孩子沿著黑線一刀剪斷;再逐漸把粗黑線變細,讓孩子能對準線剪。把紙條逐漸加寬,孩子必須二刀剪斷、三刀剪斷,直到能剪約8公分寬的紙條。


(3)   剪斜線: 


(4)   剪彎折線:   "    "


(5)   剪形狀:先剪三角形或方形,再剪五角形、六角形至圓形。之後可以剪些簡單的曲線和圖形。


在教孩子剪紙時,可以結合美勞活動,把剪下來的紙條貼成畫作。或是運用到生活中的其他自然情境,例如剪衣服的線頭和標籤、餅乾的包裝袋等。


狀況二:折紙


1.對折紙條:將一般的紙張裁成約3公分寬的紙條,教孩子對折後壓平,用發票練習也可以。若孩子有困難,可以先把紙條折過一次再打開,讓孩子折已有壓痕的紙條。


2.對摺紙張:先從小張的紙張開始對折,角和角要對好,對折一次就好。接著折B5A4的紙張,練習對折再對摺,像一般折衛生紙一樣。


生活中的折紙活動包括收存發票或收據、寄信,延伸活動可運用在折衛生紙擤鼻涕或擦屁股、折抹布擦桌子、折疊衣服。


二、畫圖


狀況一:最近半年喜歡拿筆塗鴨,很認真用好多顏色塗滿畫紙,要讓他快樂塗色,還是有意義著色?


塗鴨本來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也可以玩得很有意義。孩子這種塗法,可能是不知道還有其他好玩的塗法,也可能是喜歡盡情揮灑的感覺;如果是固執性,可能會固定 顏色順序,那要叫他改變可能就有點痛苦,不過至少證明他知道顏色的差異。因為塗鴨是仿寫的基礎,所以也要逐漸引導孩子進步。


孩子畫圖時,注意他是以什麼方式拿筆,有的孩子用五指抓筆、有的用四指,盡量讓孩子運用前三指拿取物品(第一項已提過)。還不太運用前三指拿筆的孩子,畫圖時可選擇粗短的蠟筆(不要超過4公分),由家長遞給孩子,孩子接到手上時自然是用前三指拿。


當孩子喜歡塗鴨時,要教他在紙張內塗,不要塗到桌面上,剛開始紙張大一點,再逐漸縮小。如果畫圖時,孩子整個手肘大幅擺動,表示他的控制力還不夠,需要再做精細動作的練習。當紙張縮小到A4紙的一半時,表示孩子力道控制得不錯,可以練習在範圍內塗鴨。


在紙張內畫圓形,邊線加粗,家長先示範在裡面塗色,再讓孩子玩。若不知道要在範圍內塗,家長可以現場示範塗一張,或是在邊緣擋一下不要讓孩子塗到範圍 外。單純塗形狀會很無聊,可以變成孩子喜歡的水果、車子(火車、貨車比較方正)、動物(螃蟹的身體、米老鼠的耳朵等)。


隨著手指控制力越來越好,讓孩子拿一般粗細的蠟筆著色(若容易折斷,先拿短的給他,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把蠟筆折斷,孩子容易學會折斷蠟筆),也逐漸把邊線變細、變化形狀。


 三、握筆及仿寫


當孩子已經能夠用前三指拿蠟筆,而且知道塗在範圍內之後,就可以練習仿畫線條。但是孩子的配合度不好時不適合教,也避免牽孩子的手仿畫,容易造成依賴。等孩 子精細動作比較好時再練習握筆,家長可示範正確拿法,或是運用握筆器(書局買得到,可套在鉛筆上矯正孩子的握筆姿勢,有大小之分)。


由於仿寫牽涉到視覺空間和模仿能力,因此平時要加強仿排積木等活動,在本訊息區「學習指導-認知學習中」會說明作法。


1.仿畫線條:仿畫直線、橫線,先由家長示範畫,配合聲音“咻”(可示範多次不同顏色也可以),再讓孩子畫一樣的。之後練習把二點連起來(可用貼紙),逐漸縮小兩點的距離。


2. 格子仿畫:運用四格紙,家長在其中一個格子內畫線(直線或橫線無所謂),孩子在下面的格子內畫,提醒孩子不能超出去或是喊“停”。孩子能控制線條長度後,可以仿畫+(要交叉而過)或圓形(要有接頭,逆時針畫對日後寫數字69比較有幫助)。之後在格子內仿畫斜線、┐、└。


3.仿畫圖形:練習仿畫正方形和三角形,可逐步示範給孩子看,再由孩子仿畫。


4.仿寫:和數字、注音教學結合,從筆劃少的開始仿寫,例如104752…8最後再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諮詢/高雄市樂仁啟智中心董事、


            廣宣全腦開發出版社社長 陳世文


  採訪/陳雯琪


 


觸覺是人類五覺當中最早發展的感官系統,同時也是幼兒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倘若給予的刺激不足,將可能使幼兒的情緒、智力、人格等方面發展受限制,無法自然地與同儕打成一片,影響往後的人際關係發展。


前言:


良好的觸覺經驗有促進幼兒心智成熟及身體健康的作用,如果在幼兒時期能滿足其觸摸需求,那麼幼兒各方面發展也會顯得較健全,同時還能延遲老化。因此,與其一味地禁止孩子探索,不妨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有更健全的發展。


觸覺 人際發展重要指標


觸覺是人類五覺當中發展最早,同時也是分佈最廣、接收訊息最多樣的項目。高雄市樂仁啟智中心董事 陳世文 老師認為,如果缺少了觸覺,人將無法存活。對幼兒而言,若缺乏大量的觸覺刺激,其粗精細動作及神經系統等方發展將可能會失去調和,情緒也會出現問題。其次,觸覺的重要性還有:


*保護與防禦:觸覺可以幫助孩子瞭解所處的環境,並充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組織能力:幼兒經過溫度、濕度、壓力、質感、形狀、大小及痛養等觸覺經驗,可以發展出較完整的組織及邏輯能力。


*身心健康:觸覺有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觸摸能增強身體分泌健康激素,預防疾病,延緩老化過程,更能提昇警覺與活動。


EQ管理:孩子的觸覺刺激若不夠,可能會出現精神不佳、EQ低、辨識能力不佳、心智發展不成熟、衝動、抗壓力弱、易煩躁或憂鬱,嚴重者有暴力、自傷、自閉傾向。


*腦神經抑制功能:如果沒有足夠的觸覺經驗,孩子可能會缺乏健全的腦細胞,腦神經抑制功能較弱,導致注意力分散、情緒緊張、防禦心強、易和人起衝突;或反應慢、小肌肉發育和運動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和記憶力差等現象。


*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如過度保護或較少受到撫摸,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曉得該如何回應別人的觸碰,使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受限。一般而言,成功又自信的人較樂意與他人接觸,羞怯內向的人,則顯得拘謹孤僻。


胎兒期 寶寶觸覺粗體驗


你相信嗎?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十週大左右,觸覺神經就會出現囉!陳世文表示,約在胎兒十週大時,傳遞觸覺的神經就會在受精卵的表皮上面出現,開始感受觸覺,並穩健地發展;而在胎兒出生之後,觸覺的發展將有更長足的進步。


胎兒期:在胎兒四個月大左右,大腦體覺皮層就會開始運作,在孕婦的肚子上按摩會引發胎動,胎兒會在媽咪的肚子裡喝羊水、吸吮拇指,自在地探索所居住的子宮環境。


出生03 個月:當有人觸摸到的新生兒的嘴巴時,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吸吮等尋乳動作;當觸及孩子的手掌時,會有捉握反射動作,這些就是觸覺的本能反應,對溫度反應敏銳,有痛覺。等寶寶再大一點約二個月大時,即不斷用嘴唇的觸覺探索週遭的物品,開始出現順應性反應,輕碰小臉,寶寶會把頭轉向你的手。到了三個月大時,則會伸手去觸摸,將東西拿到嘴把裡,開始透過皮膚感覺,向外發展觸覺經驗。


出生46 個月:四個月的寶寶觸覺的反應就更加靈敏了,除了可以感受到乾、濕的差別外,對搔癢也會有反應,但仍舊喜歡用嘴巴來進行觸摸式的探索。到了五個月大,則會運用唇、舌、口腔的觸覺來認識事物。但在六個月大後,由於寶寶已經開始在旁人的協助下展開坐及爬等動作,因此,會開始結合觸覺經驗,來發展肢體協調。


出生79個月:寶寶會開會運用手來進行觸覺探索囉!此時期的幼兒最愛趴趴走啦!喜歡柔軟、光滑的物質,觸摸到喜歡的東西會很開心唷!


出生1012個月:開始發展觸覺局部化與觸覺辨識功能,能知道身體哪個部位被觸摸,有自覺性反應,約略可以辨識所摸到的物品是什麼。


Box:潔癖媽咪 學會放手


啟蒙寶寶的觸覺固然很重要,但別忘了要準備一個乾淨、衛生的環境,讓寶寶自在的探索,盡情地觸摸。陳世文也呼籲,若父母有潔癖,這也不准孩子摸,那也不准孩子碰,極有可能會使孩子出現觸覺失調的大問題,因此,學會放手,對有潔癖的父母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唷!


*提供舒適、整潔的環境,諸如:衣服及寢具等都應有良好的透氣性與質感,避免帶給寶寶負面的觸感。尤其是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準備環境時,也別忘了要避開過敏原。


*一成不變的啟蒙環境孩子一會兒就玩膩了,所以,家長別忘了常常變換環境,讓」家」成為一個充滿變化性的觸覺探索地。


*有潔癖的父母要注意囉!不要過度限制及保護孩子,應讓孩子盡情探索,否則過度的保護易使孩子產生觸覺失調。


*不要為了按摩孩子,而刻意地將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此外,若孩子於按摩當中出現不安的情緒就應立即停止。按摩時情緒要愉悅、手法要流暢、溫柔,以免造成孩子不愉快的按摩經驗或是傷害肌膚。


*啟蒙時應選用無毒性、不掉漆、無銳角,不脫毛、不易吞食的安全玩具,以免玩具損壞傷及孩子。


*需維持物品及孩子雙手、雙腳的衛生,以免病從口入。


超優觸覺敏銳度養成法


打從寶寶在娘胎裡時,就可以感受到媽咪溫柔的撫觸,所以媽咪不妨多觸摸肚子,與孩子培養感情,讓孩子感受媽咪的愛心,那麼出生後,孩子的情緒相對也會比較穩定唷!此外, 陳世文 老師也提醒,媽咪要不吝於付出對孩子的愛,儘量給予愛撫,讓孩子擁有更多愉悅的觸覺經驗。


胎兒期


*項目1──愛的波動: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沈浸在愛的海洋世界裡囉!他除了可以接收到媽咪的愛意之外,還可以感受到羊水的按摩,不斷地刺激頭頸及身體。因此,媽咪不妨透過撫摸來傳達愛意,如:不時地以雙手撫摸肚皮,透過雙手的撫摸,來替寶寶做全身按摩。建議媽咪可從妊娠13周起,即開始經常由上而下以畫圓圈的方式撫摸肚皮,每次約十分鐘,每日至少進行兩次。在懷孕28周時,則改依胎兒的位置由頭頸按摩至腳。為了增加按摩時的滑動感,媽咪還可藉助嬰兒油喔!


*項目2──愛的律動:


媽咪可經常輕拍腹部,或是稍微扭動雙腳、腰部,讓羊水流動。當然如果媽咪的體力不錯,也可以適度地跳些輕快的舞步,記住喔!動作要輕、要柔,只要增加羊水的波動,讓寶寶自在地接受羊水的刺激。不過,提醒您,若運動時子宮出現明顯的收縮或不快感要立即停止,以免危險。


0 ~ 3個月


*項目1──第一類接觸: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呈現光溜溜的型態,可以感受到的也只有羊水的波動及水溫的變化,因此,當寶寶出生後,應讓其自由地伸展身體、多接觸新事物。所以,建議媽咪不宜讓孩子穿著過多的衣物,當然,布巾也不宜包太緊,要讓孩子有自在的伸展空間。
此外,寶寶出生後,媽咪應盡快擁抱孩子,用手觸摸孩子的五官及四肢,並進行節奏式的按摩,由前額到後頸部撫摸68次、接著由頭部延伸至腳,以及由身體中央向外撫摸到四肢,最佳的按摩速度是每分鐘1216次,因為這與孕婦呼吸時,羊水引發的波動相同,如此將有助於消除新生兒的緊張感,達到放鬆心情、幫助腸胃蠕動的功效。


*項目2──抓握玩具:


一個月大的嬰兒,手部自主性動作尚未完成,可以運用長型、外表光滑、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放在寶寶手裡,引發其抓握反射動作,反覆練習,那麼孩子就可以從非自主性的抓握,進展到自主性的抓握,以增強手部肌肉張力與自我保護機能。到了二個月大時,則可以進一步給予不同樣式、材質的玩具來練習,以增加不同的觸感。


*項目3──擁抱按摩:


愈常給予孩子擁抱,就愈能滿足寶寶的需求,相對地,情緒也會較穩定,人格發展也會較為健全。其次,給予安撫奶嘴也可以充份滿足寶寶口腔期的觸覺需求。而在吸吮奶嘴的過程,也有助於訓練寶寶的口輪肌機能,可以幫助下顎與雙頰肌肉的成長,對於日後的進食與構音有絕對的幫助,此外,孩子也較不易有吸吮手指的壞習慣。


4 ~ 6個月


*項目1──布偶與玩具:


此時期的寶寶多半會運用雙手來把玩玩具。媽咪不妨拿柔軟的布偶讓孩子擁抱,藉以維持孩子的情緒穩定;或者也可以鼓勵孩子運用雙手來觸摸玩具,訓練控制與支配玩具的能力,奠定日後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另外,碰觸玩具時也不一定要用手喔!運用身體的各部分來觸碰玩具,還可以幫助孩子的本體覺與觸覺的統合發展。而經常觸碰不同質感與觸壓感的填充玩具,也有助於孩子的觸覺辨識能力發展。


*項目2──泡澡三溫暖:


水對於嬰幼兒來說是熟悉且親切的環境。因此,利用水流及水溫的變化可以增進孩子皮膚觸覺的發展。諸如:適當的蓮蓬頭水流流速、不同質感的泡泡浴等都有助於刺激孩子的觸覺;而不同水溫的泡澡,則有助於活化觸覺的辨識機能,邊泡澡邊用刷子刷身體,更能讓觸覺甦醒。


*項目3──滾滾樂:


將不同材質的毛毯舖地地面上,讓寶寶的雙手、雙腳張開,在毯子上滾來滾去,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獲得觸覺的刺激。


7 ~ 9個月 


*項目1──屋內探索:


讓寶寶在室內自由自在的探索環境,是最棒的遊戲了!趁著探索的機會,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可以碰的」」哪些東西是不可以摸的」讓孩子自然養成習慣,看到火就會自我保護,自動保持距離,如此反而能讓孩子安全的在屋內爬行。寶寶還那麼小,會瞭解哪些東西安全,哪些不安全嗎?其實只要一再地告誡孩子,並經由觸覺經驗讓孩子將認知與經驗結合,他自然會瞭解安全及危險的分別。


*項目2──彩雲朵朵:


找一件大被單上面灑滿彩色的小球,讓寶寶坐在被單上,由爸爸及媽媽拉住被單的兩側,接著上下抖動,讓孩子感受球的滾動,除了可以按摩身體之外,還可刺激幼兒的視力發展。


*項目3──觸覺大球(上面有凸起狀的大球):


在觸覺大球上舖上被單,讓寶寶仰躺或趴臥在觸覺大球上,並前後滾動;或是小朋友躺在床上,用大球輕壓孩子的身體,如此有助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


10~12個月


*項目1──水中尋寶:


在寶寶洗澡時,將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玩具放進水裡,並在水面上加滿泡沫,讓寶寶洗個奇妙有趣的泡泡澡。家長並陪同寶寶一起玩水中尋寶遊戲,請寶寶伸手去撈玩具,藉由尋寶過程的皮膚接觸來引發孩子的觸覺辨識能力。


*項目2──觸摸配對:


找生活中可以配對的東西,如:鈕釦和衣服、瓶子和蓋子、海棉和絲瓜布等等,讓孩子觸摸之後再配對;或者也可以將不同材質的布料,裁剪成小塊後,貼於卡紙上,讓孩子觸摸,感受不同質料的觸感。


*項目3──接觸自然:


自然界的事物是最棒的啟蒙物!藉由皮膚的接觸可以豐富大腦的觸覺記憶,並增加孩子的認知與邏輯概念,這些經驗是與人工觸覺大不相同喔!


觸覺啟發遊戲 奠定人格發展基礎 


觸覺的發展從胎時期就已開始囉!陳世文強調,03歲是奠定孩子一生智力、情緒及人格發展的基礎,若觸覺刺激不夠可能會導致孤癖、自閉、戀物癖、抗壓性差等人格缺失,因此,觸覺啟蒙愈早開始,效果愈佳,家長千萬別忽略01歲的啟蒙黃金期唷!


按摩體操(適用0歲以上)


功用:幫助母親更瞭解孩子,並讓親子關係更密切。充份的觸覺刺激可以幫助孩子的消化系統及肌肉協調,且有利於大腦分泌中樞神經發育所需的內泌素,讓孩子擁有絕佳智能。此外,充份的觸覺刺激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及體重增加。


玩法:趁著餵奶、換尿布或是洗澡的時候幫寶寶進行按摩體操。方式是:用雙手輕拍、撫摸孩子全身,或者是使用按摩軟刷,輕柔地刷寶寶的雙手及雙腳,讓觸覺的刺激進入孩子的左右腦。


球池遊戲(適用6個月以上)


功用:有助於孩子的前庭平衡及自體協調能力發展,而擠壓及翻滾的刺激也有強化觸覺的作用。


玩法:找一塊大布將邊緣拉高,或用充氣的小游泳池,上面擺滿彩色球,將孩子置於其中,讓孩子感受球的觸感,並讓孩子自在的翻滾、爬行,在浮力狀態中,調整身體的重力訊息。


 毛巾春捲(適用7個月以上)


功用: 不斷地刺激身體,可以增進孩子腦神經的穩定度,滾動有助於前庭平衡發展。


玩法:拿一條大毛巾或是被單,讓孩子躺在毛巾或被單上,將孩子捲起來(需露出頭),接著用滾動輕壓的方式,刺激孩子,或是拉住毛巾的一端,讓孩子滾出毛巾外。


有趣的觸摸書(適用9個月以上)


功用:藉由視、聽、觸覺的多重刺激,同時啟蒙孩子的不同能力。


玩法:找各種立體書或觸摸書,讓孩子邊聽故事邊翻閱、邊觸摸,一舉數得。


手指繪畫(適用10個月以上)


功用:可以給孩子充滿新鮮感的刺激,對於運動覺、視覺及觸覺都有幫助。


玩法:將孩子的手指沾上水彩,或是彩色漿糊,讓孩子發揮想像力,自在地在紙上作畫。


 


              


                           


 


                                          


 


                                             來源:育兒生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 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 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 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 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 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 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 「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 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 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 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 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 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 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 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 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 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 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 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 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 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 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 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 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 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 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 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 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 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 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 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 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 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媽媽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A.可以多讓寶寶學習口腔動作
例如可以陪寶寶玩吹氣的遊戲,讓寶寶不斷向羽毛吹氣,保持羽毛在空氣中飄浮不落下。或是讓寶寶用吸管吸住一張小紙片,讓他支撐一段時間,這些可以訓練嘴部的肌肉。

B.多訓練寶寶嘴唇和舌頭等發音器官的協調性
例如喊寶寶一起來比賽,看誰發出的動物叫聲比較像,特別記得,當你在發出動物叫聲要寶寶來模仿時,必須站在和他差不多的高度,好讓他可以看到你的嘴型。

C.要說得巧,就先說得好
其實吃得好不只是營養問題,也要注意從吃的過程中去訓練口腔動作。例如長期吸奶嘴的孩子,因為很少咀嚼,可能口腔發展就會比較遲緩,建議父母及早減少孩子使用奶瓶,不要孩子一哭,就習慣性地塞奶瓶堵住他的嘴。

D.即使再忙,每天要固定撥一點時間說故事
陪著孩子說一段床邊故事,不僅讓孩子身心上感到舒服安慰,孩子每天聽故事對語言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未來孩子自然而然會很愛閱讀。

E.把握適當時機教孩子說話
例如當你拿著圖畫卡要孩子說「汽車」時,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反而拿起床邊的「筆」塗鴉起來,不要一昧斥責他不說汽車,心頭就該趁機轉個彎對他說,這是「筆」,可以「畫圖」。讓他練習說。

F.找出適合孩子的遊戲
如果要設計遊戲教導學習語文,應該考量適不適合小孩的年紀,也得考量一次遊戲的時間不要太久,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疲倦不耐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G.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當你聽到孩子可能說出一些奇怪的句子或是不合文法的用語時,不要一昧糾正他,給他一點空間發揮,逐漸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語文很無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以熊抱的方式,讓小孩隨著治療師的動作做出反應。 ( 圖/李彥慧 )

 ▲熊抱方式抱小孩,使小孩跨坐於治療師腿上,或兩腿分開環繞腰。


( 圖/李彥慧 )



                                                               圖.文/李彥慧


由於環境的改變和時代的變遷,小孩已不像從前的我們一樣,可以隨處爬樹、翻牆或到處跑來跑去,現在小孩常有過度保護、環境不乾淨或沒地方可活動的問題,導致小孩在感覺統合上出現困難。


常會聽到家長主述:「我家小孩明明聽力沒問題,但我們在叫他的時候,他常常好像都沒聽見,都已經走到他身邊了,卻還是若無所覺,小孩總是說他沒聽到。」


不僅如此,有些孩子會怕高,即使是一點點高度,小孩就會過度恐慌,甚至在天橋上「軟腳」,拚命抓住身邊的人;帶小孩去公園遊玩,他也是看了又看,卻不想加入一起玩。


從家長所述情形看來,有可能是小孩的前庭系統發展不良所致,前庭系統會影響小孩的「警醒度」。


所謂「警醒度」就是孩子是否會注意到環境中的變化。


當警醒度太低的時候,小孩會顯得被動、懶散,甚至昏昏欲睡的樣子;過高的時候,小孩會顯得非常的躁動、分心,無法聽從指令。即使家長都在孩子的身邊叫喚,仍不見小孩有反應。


前庭系統發展不良的兒童在跑步、騎腳踏車、盪鞦韆,甚至在人際的互動上,都會出現困難。


因為做這些動作時,會有大量的前庭覺輸入,小孩在感覺統合不良的影響下,使得他在這些活動的表現,容易顯得笨拙、害怕,甚至發生抗拒,進而影響人際互動,所以小孩會寧願不玩,看別人玩就好。


介入處理的過程中,可以先從踮腳尖或走斜坡開始,將給小孩的東西拿高,使得小孩必須踮腳拿物品,或帶小孩在斜坡上來回衝刺,也可以抱著小孩做旋轉,或以熊抱的方式抱小孩。小孩可接受後,再要求不扶把手的情況下上下樓梯,或做些往上攀爬的動作。


活動中要注意的事情,不外乎安全和小孩的身體狀況,若有暈眩或不適的狀況應立刻停止活動。


不過,小孩是否為感覺統合的前庭系統發展不良?仍須由專業職能治療師做鑑定,家長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以免耽誤了小孩發展與治療的重要時機。


(作者為台中市育康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文 / 郭盈秀


根據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將人生分為多個發展時期;其中為許多人熟知的「嬰兒口腔期」為02歲左右。在這段期間,寶寶主要的探索工具就是「嘴巴」,藉由口腔的任何動作,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促使身心的完整發展。


口腔期的簡要進程
從胎兒一出世,本能地哇哇大哭,嘴巴和鼻子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空氣,似乎一開始,就有了口腔的相關行為與反應。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隨著時間推進,寶寶通常都會逐步往不同階段的方向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因人而異,建議父母無需過於心急。
3
個月前:尋乳
新生兒時期,當寶寶的臉頰或嘴角被觸碰時,會產生自然的「尋乳反射」動作,或是本能地會尋找周邊可以啃咬的物品(如包巾等),這可說是最初明顯的口腔動作。哺餵母乳,是對寶寶最佳的口腔刺激。賴怡如治療師說明,藉由吸吮乳汁飽滿的乳房,除了能補充所需營養,更能「滿足」寶寶此時的「口腹之慾」。
3
個月:嘴巴閉合
寶寶因為要喝奶,所以自然學會吸吮的動作。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大約在3個月大左右,當不喝奶時,寶寶的嘴巴較能呈現閉合的狀態。
4
9個月:舌頭活動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寶寶46個月大前後,口腔的發展進展到舌頭和臉頰部分。大約在4個月之後,寶寶舌頭能夠上下活動;6個月大時,舌頭能夠左右轉動;89個月左右,舌頭能夠左右移動。這些動作,與寶寶的「咀嚼」息息相關,而這項功能大約在1歲左右發展完備。
6
個月~2歲:下巴開合狀態 寶寶6個月大,下巴的發展狀態比較穩定;78個月左右,寶寶下巴能做些半開合動作,且知道如何收下巴,因此父母可慢慢地讓寶寶練習使用鴨嘴杯喝水;到了1歲半~2歲,再開始使用一般的杯子練習。


手眼協調對口腔期的幫助
寶寶3個月大後,口腔敏感度高,會自動地出現吸吮手指、腳趾的狀況,這是他們認識自己身體的方式,更是口腔期重要的特徵之一。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想要進階到如此發展,代表寶寶必須先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一旦手眼協調能力養成,建議父母可多加運用此項特質,增加相關刺激,促進發展進程。如:讓寶寶眼睛能看到、注意到感興趣的物品(如安全玩具),然後會持續注視,並且進一步以手去拿取或碰觸,再放入口中探索。唯父母需跟在身旁,隨時注意狀況以應變。


2因素進展速度有差異
或許不少父母想問:不同氣質或不同生長速度的寶寶,口腔期的狀況是否也會大不同呢?針對此,賴怡如治療師表示,氣質個性與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但不同的生長速度,主要與嬰幼兒能力發展的先後順序有關,有的會按一般歷程、循序漸進養成每項能力,有的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寶寶不一定都會經歷到每個階段,自然也可能會出現缺乏某種能力的情況。

1.
環境因素
父母給予的某些外在環境因素,在嬰幼兒長時間接觸下,自然會以此為準則,進而養成能力與習慣。因此,賴怡如治療師提醒,父母應提供全面的環境,不要因為疼愛而省略該有的嘗試(如擔心寶寶咬不動或吸收不佳,多給予流質食物);剛開始還可以,長久下來會讓寶寶養成習慣,反而可能不易學會咀嚼的完整能力。
2.
人為因素
嬰幼兒猶如海綿和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都可能會忠實地反應在寶寶身上。賴怡如治療師表示,以寶寶邁入副食品階段為例,最理想的狀態是每項食材都應均衡嘗試,如果父母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負面態度(如皺眉表情),寶寶都能夠從中感覺到這是不友善的,因而想避開,如此便少了某些口腔刺激,對發展或多或少有影響(如偏食,可能影響日後發育)。


3事宜安全引導寶寶口腔期發展
好動又好奇心重的寶寶,隨時都可能東抓西抓,把東西放入口中,有時候連父母都難以招架與應付;不想限制發展,但又擔心安全與健康,怎麼辦?賴怡如治療師提出以下安全相關事宜,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
周遭環境
最基本的,與寶寶有關的周遭環境,切勿堆積或散落危險物品,一定要保持乾淨、安全和無死角,以減少寶寶受傷的機會。
2.
保持關注
嬰幼兒尚未有成熟的自我行為能力,父母必須隨侍在側關注著;一有狀況,才能即時反應與應變,將傷害降至最低。就算家中同時有大孩子和小寶寶,父母也不要過於放心而忽略。賴怡如治療師舉例,以往曾發生弟弟啃著通樂瓶子上的蓋子,姊姊認為他想打開而幫忙,結果弟弟順勢喝下去,造成喉嚨灼傷。除了關注外,也提醒父母,需事先了解寶寶的啃咬物如果被咬開後,裡面的物質是否會帶來傷害。
3.
危急應變
除了平日多留意外,父母是否具備危急應變能力,更是重要。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哽塞是最常發生的狀況,而哈姆立克法是最佳的急救方式,建議父母應該學會較佳,以備不時之需。

              


 


                                           來源:媽媽寶寶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採訪撰文/張晴宜


   詢/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黃恢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李淑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 張文馨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主要是由人體中的三種感覺構成,分別為本體覺、前庭覺以及觸覺,是一種神經傳導的過程。這三種感覺經由接收與整合,可讓身體有效率地與外界互動,應付各種環境賦予的任務,做出適當反應(例如:看到丟過來的球立刻接住)。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黃恢濤說明,嬰幼兒由於年齡較小,生理尚未發育成熟,以視覺與聽覺為例,新生兒大約只看得清楚距離眼睛20公分以內的東西;耳朵對聲音的區辨能力也不敏銳。因此,在早期的嬰幼兒發展過程上來看,較強調上述三種感覺。不過,黃恢濤治療師也表示,除了這三種感覺,近年來的感覺統合也強調身體上的整體發展,像是視覺、味覺、嗅覺以及聽覺等,藉由整合身體的各種感覺,去建構嬰幼兒在各階段的身心發展。


本體覺建構身體概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文馨指出,本體覺是一種個體對於自己身體各部位的感覺。當身體在動的時候,肌肉、關節等變化會刺激大腦,讓我們知道身體的位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職能治療 師李淑 君解釋,本體覺就如同當我們將眼睛緊閉時,會知道腳在什麼位置。黃恢濤治療師補充說明,本體覺除了讓個體知道身體各部位在什麼位置(靜態的本體覺)之外,另外還可覺知自己正在做哪些動作,並知道如何控制身體(動態的本體覺)。


本體覺若正常運作,可幫助建立自我身體形象的概念,並會讓嬰幼兒將來無論在學習、表達及人際上都有良好發展。此外,黃恢濤治療師表示,本體覺還有安定神經、舒緩情緒的效果。例如,被他人擁抱時情緒變得較穩定。


前庭覺掌管肢體平衡與協調


前庭覺主要是由內耳接收,當個體在做一些較劇烈的活動 (例如:直線加速、旋轉等)時,會刺激到它。內耳的前庭組織與身體的平衡、協調以及移動速度、空間感相關,當我們的身體在加速移動或前後搖晃時,前庭覺接收到,會試著讓身體維持平衡,並維持肢體的協調。


假如孩子的前庭覺發展不良,會有平衡感不佳、時常撞到或跌倒等情形。另外,若孩子平時經常避開攀爬活動和體能的遊戲,或是不敢玩盪鞦韆、溜滑梯等同年齡小孩經常在玩的活動,也要注意孩子的發展是否哪裡出狀況。


觸覺最大的感覺系統


黃恢濤治療師指出,舉凡觸摸、疼痛感以及冷與熱的溫度覺等,這些大家所熟知的感覺都是屬於觸覺的一部分,是身體上最大的感覺系統。


倘若孩子在發展過程中,觸覺過於敏感或遲鈍,易造成感覺統合失調,間接在學習及人際關係上產生問題。例如:有些孩子不喜歡人家摸他的頭、觸碰到他,或是一被別人碰到就哭,覺得別人在打他。假如情況更嚴重的話(例如:必須將所有衣服的標籤剪掉才敢穿),就可能是「觸覺防禦」的一種,對於外界的任何刺激都很敏感,甚至會有情緒不穩、容易分心的現象。張文馨治療師指出,有觸覺防禦症狀的孩子,倘若情況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通常會依孩子的不同情況採用減敏治療法,降低敏感對其生活及人際互動的影響。


感覺統合v.s.專注力


黃恢濤治療師指出,感覺統合不佳的孩子,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以本體覺失調的孩子為例,上課時一直動來動去,影響到其他小朋友,但是他並不覺得自己一直在動,影響到他人;觸覺發展不好的孩子,時時刻刻都害怕別人碰到他,便會無法專心上課或專注在某件事情上。


黃恢濤治療師說,感覺統合愈到近期的研究,愈著重於每個人在警醒度、調節興奮程度能力上的差異。舉例來說,警醒度高的孩子就算玩了一整天,精神還是很亢奮,家長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將他安哄入睡;有的孩子在教室裡乖乖坐著,卻心不在焉,前面小朋友的筆掉了,後面小朋友在擤鼻涕他都知道,只有老師說的話他一句都沒聽進去,因此而開始煩躁不安;警醒度很低的孩子就算處於吵雜的環境下,依然精神渙散,無法專心上課。


簡而言之,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會影響其專注力。一種情況是孩子本身的注意力有缺失,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的警醒度問題。面對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就要針對問題,想辦法吸引他的注意;面對警醒度差的孩子,可提供他足夠的感覺刺激活動,刺激他的大腦;而對很容易興奮的孩子而言,則要多給他本體覺、深壓覺(例如:擁抱)、緩和的感官刺激,或讓他從事壓黏土、吊單槓等活動去舒緩他的情緒。


感覺統合v.s.環境適應力


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和環境適應力有很大的關聯性。感覺統合是由身體的各種感覺一起建構出來的,假如有其中一項的發展出問題,便會影響到整體的反應能力,進而在環境適應、人際關係上出問題。例如:手眼不協調的孩子,經常漏接別的小朋友拋出的球,如此便導致下次沒有人想繼續跟他玩球類運動;有觸覺防禦症狀的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排斥別人,便無法適應這種學習環境。黃恢濤治療師說明,感覺統合的發展是從感官建立基本能力,再來是功能上的表現,最後是自信、人際關係與學習模式的建立。因此,感覺統合不僅僅關注於個體本身的感覺發展,擴及到周遭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上,都息息相關。


後天環境的培養


黃恢濤治療師指出,探究感覺統合異常的主因,有些研究認為是孩子先天異常,但也有部分研究始終找不出答案。不過,以現今的社會來說,後天環境的養成佔很大的因素。許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寶貝,從小就過度保護,不敢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環境、接觸新事物,怕他受傷。如此長期下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適當地訓練到身體各項能力的發展(例如:肌肉協調能力),也容易造成孩子的感覺統合出問題。 李淑 君治療師同樣認為,家長應該要讓孩子多去探險、刺激感官發展,孩子到了對任何事物都很好期的階段時,就放手讓孩子去摸、抓以及玩,使他們有機會去嘗試不同的新玩意。這樣一來,各種感覺接收到的刺激可同時整合,促使孩子可將各種動作協調地發展出來。


寶寶的爬行階段不可錯失


黃恢濤治療師表示,在寶寶的發展過程中,爬行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當寶寶爬行時,腿部(膝蓋)及手臂撐起全身的重量,可促進寶寶四肢肌肉與關節的發展;前進時,除了會牽動全身的肌肉,還能訓練四肢的協調能力和平衡感,啟發肢體的協調性,間接刺激腦部的發育。建議家長應該讓寶寶多爬,探索環境,增加觸覺經驗,促進本體覺以及前庭覺的發展。


張文馨治療師說明,臨床上有許多個案是在成長過程中跳過爬行階段,直接站起來走路。當家長見到孩子這樣「優異」的表現時,當下都會覺得很高興。不過,這種快速的進展並不一定是好現象。沒有爬行或是爬行時間不夠久的孩子,肌肉與關節缺乏耐力及穩定度,比較會影響到未來整體姿勢控制及上肢動作發展,在上肢精細操作、工具使用,甚至是書寫上可能會出現問題。


家長應依寶寶的發展給予適度刺激


黃恢濤治療師指出,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藉由跟環境互動去拓展自己的能力。例如:兩個月大的寶寶會動手去抓東西,三個月大的寶寶會趴著並抬頭看人,或是抓懸掛玩具。現今市面上寶寶的用品、玩具五花八門,且有些還附有聲光效果,每樣都做得很精緻,可刺激寶寶的各種感覺發展。建議爸媽可以依照寶寶的年齡與成長情形,去挑選適合寶寶的東西,刺激寶寶的觸覺、肢體協調發展。除了可讓寶寶多接觸各式玩具,帶孩子多去戶外走走,接觸大自然,都對孩子的成長同樣很有幫助。


另外,有些人認為寶寶不要經常抱,日後會養成壞習慣。不過黃恢濤治療師認為,對於尚不會翻滾的寶寶來說,照顧者多抱他,讓他將頭部挺直,可刺激寶寶的前庭覺發展,反而對寶寶的成長有幫助。


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遊戲:


*刺激各種感覺的遊戲


前庭覺 ~ 盪鞦韆、溜滑梯、跳跳床


本體覺 ~ 躲貓貓、攀爬架、踢足球


    ~ 手搖鈴、玩沙坑、家家酒


*動作整合、協調


拉單槓:訓練抓握能力、前庭刺激。


相撲遊戲:兩個人一起同時以雙手互推,失去平衡、腳先離地的一方便輸了。這個遊戲可促進孩子的本體覺、觸覺以及前庭發展。


小牛耕田:抓住孩子兩腳,讓他們用雙手走路。這個動作可刺激本體覺、手部肌力發展。


異常評估


每個寶寶出生後,父母都會領取到一本兒童健康手冊,將寶寶的各階段發展都寫得很詳細,並有提供各階段發展評估表。建議父母可先以此作為寶寶發展指標依據,若有問題再請醫師進一步觀察。家長帶孩子去找醫師協助時,醫師及評估的治療師會先依照既定模式去推算這個孩子的發展是否達到該年齡層的水準,再依各個發展面向上去看,做整體性評估。黃恢濤治療師說,家長除了可先簡單觀察孩子的發展(例如:粗動作、細動作、認知、環境調適等)是否比其他小朋友慢,在該年齡層落後12個里程碑就要注意。


治療時機與方式


感覺統合的最佳治療時間為47歲。因年紀太小的孩子,理解能力及技巧性動作發展尚未成熟,且和環境互動經驗(例如:幼稚園、戶外活動)有限,因此很難去斷定孩子在哪方面出問題。而太大的孩子由於大腦已逐漸定型,過晚治療就會大打折扣。當然,超過治療黃金期,但有需要治療的孩子,仍建議接受職能治療,只是成效及進展程度較難以估計。黃恢濤治療師指出,大多會將遊戲應用於治療中,針對個別不同的差異,提供所需的治療與訓練,通常積極治療的話,半年內就可改善。


結論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里程碑,且是循序漸進的。建議父母在孩子成長時,給他們多一點的時間與空間,滿足他們的需求之餘,可讓他們多去探險、尋求刺激,重要的是,讓他們有一個安全、快樂的生長環境,相信對於他往後的發展會有很好的幫助!


 


黃恢濤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
經歷: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職能治療師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兼任講師
            曾榮獲第三屆中華民國發展遲緩早期療育協會棕櫚獎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臨床教師


李淑
學歷:長庚醫學大學職能治療系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張文馨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系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


             


                                                 


                                                 來源:嬰兒與母親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文/ 李依霜


您家中的小天使是否上了幼稚園以後,開始變得不快樂?不愛說話?有可能是他的動作發展比其他同儕差,導致較自卑。


「粗大動作」是幼兒時期就開始的控制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動作發展良好的孩子,可以比較獨立、有信心、有活力。進入學齡期後,開始進入遊戲運動,有助於孩子的人際互動,對於人格養成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以下是兒童在粗大動作的概括發展過程。假使遲緩1到2個月,爸媽也不要心急,可以再觀察3到6個月,如果仍沒有進步,就要轉介復健科醫師診治、評估,甚至需要物理治療師協助復健。


◎0到2個月的粗大動作發展


●趴著時,頭能左右轉動。


●扶坐時,頭部能挺直。


●平躺時,可以交替踢腳。


◎滿4個月的粗大動作發展


●扶著站,下肢有少許支撐的力量。


●趴著時,手臂可以撐著,頭可以左右轉動,尋找聲音。


◎滿6個月的粗大動作發展


●可以軀幹直直坐在椅子上。


●從仰臥翻到趴臥。


◎滿9個月的粗大動作發展


●肚子離地爬。


●坐著往前拿玩具。


◎滿11個月的粗大動作發展


●可牽著他的一隻手走路。


◎滿12個月的粗大動作發展


●可以放手,讓他自己走。


◎滿1歲半的粗大動作發展


●倒退走。


●走得很穩,包括停止、轉彎。


◎滿2歲的粗大動作發展


●蹲到站。


●雙腳同時離地跳。


◎滿3歲的粗大動作發展


●單腳站2到3秒,踮腳尖向前走。


●騎三輪車。


◎滿4歲的粗大動作發展


●單腳原地跳。


●不扶東西,一腳一階下樓梯。


◎滿5歲的粗大動作發展


●單腳連續往前跳5步。


●睜開眼睛單腳站10秒。


◎滿6歲的粗大動作發展


●閉眼單腳站5秒。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二林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來源:自由時報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作者:巍子 編撰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喂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大紀元1113訊】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4個月的嬰兒─發展遊戲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
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
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5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大紀元1123訊】


這個月的寶寶會認物和認最親近者的臉孔;頭部大都已能完全挺立,聽到聲音就會轉過頭去;動作也越來越靈活,所以多陪他做些平衡活動或相關遊戲,會有助於腦部發展及各項成長的學習。


一、看吸引他的物品
如果寶寶聽到物品名稱能用眼睛準確地盯住目標,表示他已有認物的能力了。觀察寶寶最愛盯著什麼東西看,再教他認這樣東西,他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學。教他認識感興趣的事物,對寶寶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所以媽媽平時就應多留意什麼東西最能吸引寶寶的目光。


方法:多數的寶寶都喜歡看燈,以此為例作說明。媽媽邊說:「燈,燈」邊把燈打開又關掉,使燈忽暗忽明,使他從注視你的嘴型轉向注視燈。也可拿著寶寶的手摸摸燈罩,然後開燈點亮時告訴他:「燈」。每天至少練習五次,直到你說「燈」時,他就能盯著燈看為止。這已表明他已了解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開始。


二、尋找聲音
寶寶能順著聲音用眼睛找到掉落的物品,表示他的視覺與聽覺靈敏,能循聲尋物了。有的寶寶125天左右就學會尋找落地的響物,多數的寶寶約在155天才有這項能力,你可試著記下自己寶寶的學習天數。


方法:
1.
將會發響的金屬湯匙或玩具當著寶寶的面丟到地上,看寶寶是否會循聲尋找掉落物品。
2.
媽媽在寶寶房間某處將玩具或物品弄出聲音,邊說:「寶寶聽聽,哪兒有聲音啊?」觀察他是否懂得將視線轉移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可重覆練習幾次,聲音由強轉弱,由近到遠,並變化不同的方向。


三、舉高降下
將孩子拋入空中然後接住(多數是爸爸在做),讓孩子在大人膝上跳來跳去,這2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刺激孩子腦部的前區庭發育及平衡發展。


方法:用虎口撐在寶寶腋下,讓他面向你輕輕舉起,以便你們能互相看見,並開心的告訴他:「你是一架飛機,飛啊,飛高了!」;放下時告訴他:「降落了,飛低了!」上升時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嚇著寶寶,最好能一直注視他的眼睛,使他有安全感。


如果寶寶已能適應了舉高降下的遊戲,看寶寶的反應可試著玩輕輕往上拋的遊戲,但注意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不要拋得太高,以免危險和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加上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千萬不要做太大動作的刺激遊戲喔


6個月大嬰兒學習遊戲


【大紀元1130訊】
寶寶越長大活動力越強,越渴望習各項技巧,這時他需要多多練習以獲取經驗,我們應給他合適的環境及充分的機會。不要將寶寶關在遊戲欄、嬰兒床或其他「監牢」中,以免喪失大好的學習機會。寶寶希望與你在一起,及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世界,別忘了多陪陪他給他快樂的學習時光,通過親子之間的遊戲能增進親子感情,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一、學傳手
寶寶能應用拇指與其他4指相對彎曲,就能拿穩東西。寶寶學會單手拿穩物品後,可練習兩手同時握物及將物品由一手傳至另一手。


方法:拿2-3個比寶寶嘴巴稍大又能吸引他的東西,例如小瓶、小盒、小玩具等,但不能太小以免他放入口中,發生危險。要同時拿多個吸引他,如果一次給他一個,他可能會扔掉手裡的東西而去拿另一個。最好不要將他扔掉的東西再還給他,這樣他就會發現扔掉就會失去,於是他漸漸知道在拿新東西時,就會把手中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裡,再去拿。這時大人應給他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因為寶寶學會傳手是手的靈巧度又進一步了,你的鼓勵會使他更穩定的學習。


二、騎馬聽兒歌
讓寶寶邊聽兒歌邊配合韻律作動作,可培養孩子用動作表現語言。在愉悅的環境中,重覆聽同一首兒歌,同時感受韻律,同時學會把歌詞和動作連結起來,對日後語言及兒歌背誦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抱寶寶和你面對面坐在你的腿上,握住他的手唱兒歌,腿部隨節拍跳動讓他有騎馬的感覺。唱到關鍵字如「飛」、「跨過河」等,就把寶寶舉高;或配合節奏、歌詞使他身體向後傾倒;或動作加大一些。反覆練習幾次,以後只要唱到這些歌詞時,他就會主動做這些動作了。這是讓寶寶很愉快的一個遊戲。


三、學爬行
正常嬰兒在出生幾個月內,便會腹部貼地用手臂與腿的力量,使身體前進,這種動作稱為爬行。當寶寶開始爬,他已進入人生的重要課程之一,他需要多多爬行來促進腦部發育,你要給寶寶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及誘因。


方法:給寶寶穿著易於活動的服裝,讓他俯臥用前臂支撐前身,腹部貼床,你在前面拿玩具逗引他爬行。讓他學會用一隻手臂支撐身體,另一隻手為去拿玩具而繼續前進。不要一開始就放一堆東西在他身邊,他就可能哪兒也不想去了,將玩具放遠些讓他多爬幾分鐘。


寶寶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跟在你後面爬來爬去,專家建議一天最少要有十分鐘你在地上與寶寶在一起, 他會為你的讚美與擁抱而快樂的爬向你。


四、帶寶寶小跑步
這是一項很好的平衡活動,對三度空間發展也有幫助,請在一個安全、可自由活動的地方進行。


方法:將寶寶抱在胸前,小心支撐好他的頸部,帶著他在室內小跑步,讓他體會身體跳動的感覺。專心看寶寶反應,並告訴他你們正在進行什麼活動,注意跑步不宜過大。當他的頸部發育到能撐住自己的頭時,可加快速度並改變姿勢,讓他體會從不同速度與不同角度看事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嬰幼兒的發展里程~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0-3個月新生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v485ZPgVQ&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3-6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zP7fjNSK8&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6-9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tgDZ5iKOE&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9-12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oocC7TGDl0&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12-18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VcmdwB5Spw&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18-24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EFLUCnUkk&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24-30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dP-efL6wa8&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30-36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OCKWLXTMw&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36-72個月幼兒發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oXIExyk46o&feature=relmfu


嬰幼兒動作引導~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寶寶的抓握反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qxKrswuraU&feature=related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寶寶的驚嚇反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_XAFewAfw&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寶寶的吸吮反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K9BD7I2A&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脫鞋襪及情緒引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iYdh1YE0I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引導雙腳跳-蹲站(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p3zHmaq-c&feature=relmfu


心路基金會幼兒發展影片--書本疊高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1317fUvhfY&feature=relmfu


善用發展檢核表及發展量表~


臺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


http://163.29.39.145/tpeirrc/01_announce/A03_checkform/A03_notify_webcheck_add.asp


0~2歲兒童發展量表


http://www.eirrc.taipei.gov.tw/ct.asp?xItem=670633&CtNode=21074&mp=100049


3~6歲兒童發展量表


http://www.eirrc.taipei.gov.tw/ct.asp?xItem=958781&CtNode=21098&mp=100049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寶寶坐走時間表



除了身高和體重,一歲前的寶寶通常會經歷人生非常重要的動作發展「坐、爬、站、走」。何時能坐起?怎樣可以多爬?能不能放手讓他去走?相信也是父母關心的議題,以下就由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蔡文心,以及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暨成大醫學院骨科學科教授林啟禎,為您一一解惑吧!


文/王心妏;採訪諮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蔡文心、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暨成大醫學院骨科學科教授林啟禎;執行/蘇麗華 


Part 1-SIT
<參考時間>67個月大。
<發展契機>
翻身了沒?
「翻身」是每個寶寶獨立坐起的前置重要動作發展,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蔡文心表示,細心的媽咪大約在寶寶3個月大左右會驚覺寶寶的頭喜歡左右轉,若側身有玩具或聲音吸引,發展快的寶寶甚至有了翻身的跡象。
臨床上也發現:寶寶多半先學會由「趴」轉「仰」,然後才由「仰躺」翻身成為「趴姿」。蔡文心醫師說:「因為後者較困難,通常45個月大,甚至6個月以後的寶寶才能有這樣的本領,可喜的是,這表示寶寶快要會坐囉!」


Sitting
當寶寶坐時身體很快就倒下,表示還不到坐的發展階段。當寶寶會翻身之後,爸媽要安置他在安全的環境,以免受傷。


<發展說明>
神經系統健全>原始反射消失
蔡文心醫師解釋,寶寶出生後,因為腦部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全,一些「原始反射」動作(例如吸吮、尋乳、抓握、驚嚇、踏步、非對稱性頸部張力反射等)仍然存在,但會隨著時間增長而消失,通常寶寶6個月以後會完全不見,這樣代表寶寶的腦部發育更精進了,可以開始發展各種粗動作了。反之,原始反射若未消失,寶寶的腦部發育可能有問題,必須留意,家長可以主動詢問醫師進行評估。
翻身到坐起>視野截然不同
當寶寶的頸部及腰椎可以支撐頭部並挺直於中央數秒,那麼恭喜你家寶寶可以坐了!「坐正,對寶寶來說是視野的一大躍進,它和躺著時所能看見的範圍及空間感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蔡文心 醫師進一步指出。
寶寶在6個月大後腦部發育更精進了,可以開始發展各種粗動作了。


<兒科叮嚀>
「青蛙坐」最安全
確認寶寶的身心發展達到坐的條件後,家長若想讓寶寶「安全」的坐著, 蔡文心 醫師建議可以從練習「青蛙坐」開始。
check it !寶寶採坐姿後,將其雙腿打開(與肩同寬),雙手亦分開向前撐地。
「發展太快」要當心
在寶寶的諸多動作發展上,有些父母可能因為孩子比別人快而沾沾自喜,其實這是警訊喔! 蔡文心 醫師提醒:「寶寶任何的動作發展都需要身體發育完成的配合,若動作超前太多,也可能是疾病要當心;例如寶寶才3個月大,頭頸異常的挺直或總是往後仰,有可能是肌肉張力過高,是角弓反張問題或是腦性麻痺前兆等。」爸媽要認知寶寶的諸多動作發展上,適齡適性比超前要更好。


<骨科叮嚀>
慎防寶寶「酥腰」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暨成大醫學院骨科學科教授林啟禎表示,如果寶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然坐起而且維持坐姿(例如脖子仍不夠力支撐頭、頭部會歪斜、身體很快就倒下等),只是照顧者認為寶寶該坐了,以棉被或其他外力協助,那麼寶寶可能因為揠苗助長而變成肩頸前傾的駝背,這就是脊椎在不堪負荷的情況下「酥腰」了。


check it !多讓寶寶趴著,只要脊椎內一塊一塊凸出的「椎凸」自然歸位,不再過度負擔重量即可不需外力自然矯正。


◎讓他「自己坐自己倒」
心疼寶貝的家長可能會問:「寶寶坐多久需要休息?坐太久會不會影響骨骼發育?」。對此,林啟禎主任回應道:「當寶寶有能力坐起來玩,累了、負荷不了了,他的身體也會自然躺下,在周遭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切忌過分保護,例如用一推棉被枕頭的圈住(固定)他,長期有靠山,寶寶是無法鍛鍊體能,而且限制性的發展環境並不利於骨骼伸展及寶寶探索世界喔!」


check it !所謂安全環境是指:四周材質軟硬適中且無突出物品;寶寶即便跌倒碰撞,頭和身體都不至於受傷。總之,當寶寶會翻身以後,安全問題是父母格外要注意的!


Part 2 -CREEP
<參考時間>肚子貼地,似匍伏移動式約67個月大。
                       
肚子離地,以四肢移動式約89個月大。
Bobo say:〝我可以自己去拿玩具了……


<發展契機>
◎咦?身體挪動了
當寶寶從趴到坐、坐到趴的姿勢變換的很成熟時,寶寶就可能具備了「挪動(蠕動)」身體的可能喔! 蔡文心 醫師認為:「只要寶寶的小身軀換位了,不論原地打轉、前進、後退、橫行等哪一種方式,都可以稱做是廣義的寶寶爬行,而這需要用到寶寶更有力氣才能完成。」


Crawling
透過爬行,寶寶可以到處探索激發他的好奇心。
家長不要刻意去導正孩子的爬行姿勢。
利用例行的嬰幼兒「髖關節篩檢」可以急早發現寶寶爬行是否正常。


<發展說明>
五花八門的爬行姿勢
每個寶寶爬的方式不盡相同,而且寶寶自己會有一些「改進」,例如,先會原地轉圈,然後只會後退,後來好不容易前進了,卻是同手同腳的移動等。 蔡文心 醫師解釋:「家長不需要刻意去教導或糾正寶寶爬的方式,因為並非每個寶寶都發展到身體離地,兩手前後交替的往前方順利爬行才會站起來走路,只要之後寶寶能順利站起來,皆屬正常。」
力氣掌控得宜,四肢關節更靈活
力氣的掌控是寶寶這個階段的重要訓練,例如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力氣,這對寶寶日後拿湯匙吃飯等有助益。
另外,在此爬行的過程中,也同時訓練膝蓋、手臂的協調能力,以及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兒科叮嚀>
盡量提供寶寶爬行的機會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所以寶寶多爬有許多好處。家有正在爬行寶寶的 蔡文心 醫師說:「我都盡可能讓孩子到處爬,因為『爬』除了是大腦支配身體更多部位的訓練外,爬越多,肌肉平衡也越好,甚至透過爬行讓寶寶到處去探索,激發他的好奇心。」
check it !家長可以在寶寶正前方引導(呼喚或以玩具吸引),讓他有向前行的動力和企圖心。


<骨科叮嚀>
留意單邊發展
很多寶寶爬行會從某一邊開始(例如只用左手和左腳前進),如果觀察一陣子了,寶寶還是沒有發展另一邊的趨勢,那麼林啟禎主任建議家長帶寶寶到醫院做檢查。他說:「寶寶肢體兩側發展速度不對稱,並不一定有問題。但肢體單邊無力或單邊完全不使用,就屬不正常,有腦部發展不健全的疑慮。」
check it !利用例行的嬰幼兒「髖關節篩檢」吧!它可以檢查出容易被忽略的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及脫臼。檢查內容包括:
1.雙腳長短是否一樣。
2.雙腳胖瘦是否相同。
3.大腿內側皺摺是否對稱。
4.大腿往外張開,兩邊是否都可以貼地。


是時候了嗎?動作發展參考表
或許是「贏在起跑點」的影響,寶寶的坐爬站走四大動作發展的「時間」,往往成為父母關心的焦點,甚至有家長誤以為「時間」是評估寶寶動作發展是否正常的指標。對此 蔡文心 醫師除提供下表供參考,也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因人而異,有的快、有的慢,即便同一人,也可能坐起的時間比一般人提早,但爬行卻比一般人晚了一些,只要最後都可達成坐、爬、站、走,家長大可不必擔心!」


一歲前寶寶動作發展參考表




























年齡



發展動作



4個月大



直著抱,頸部已經挺直,且頭可以左右自由轉動。
趴姿下,以前臂支撐達到頭部控制、翻身至側躺。



6個月大



趴姿下,以手掌支撐將上半身抬起離開地面,頭部可以上下左右自由轉動。翻身至趴姿。



7個月大



無手部支撐可維持坐姿。肚子貼地匍匐爬行。



8個月大



由坐姿轉換成四肢跪趴。如四腳獸般爬行(肚子可離地)。



9個月大



支撐站立、扶物行走(螃蟹走)。



12個月大



重心轉移、獨自行走。



1315個月大



兩手持物獨自行走。



Part 3 STAND
Bobo say:〝我應該是長高了吧……
<參考時間>扶物站起,約910個月大。
               
放手站立,約1011個月大。
<發展契機>
一瞬間的成長
這是所有寶寶動作發展最難觀察的一項,蔡文心醫師笑說:「臨床上,聽到很多家長都是在一轉身,赫然發現寶寶扶著某個物體站在那得意的笑。」
對於剛擅於爬行的寶寶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會爬到家長所圍起範圍的邊緣停住,或許坐起來休息(或玩耍)一下,或許直接調頭繼續爬。久而久之,當範圍內的不再吸引他們,或者在邊緣抬頭發現了什麼,寶寶就會高高舉起手臂,試著要站起來了!


<發展說明>
先學會借力使力
多數寶寶站與走會有交錯期,也就是扶站、扶走、放手站、放手走。 蔡文心 醫師表示,「借力使力」是寶寶站起來的關鍵,通常先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然後能攀扶著物體站起來,最後才是放手獨自站著。
除了會用力,還得要會放鬆
很多家長在鼓勵孩子站起來時會說:「寶寶加油!用力呀!」對此,林啟禎主任解釋道:「其實站立需要用到的力氣包括脊椎和大小腿,而且大小腿還得在某個瞬間『放鬆』才能稱起身軀,所以寶寶除了要會用力,還得會放鬆才行!」


<兒科叮嚀>
跌倒的頻率會增加
有了站的經驗後,多數寶寶幾乎是逢物便想站起來,由於站需要更好的肢體平衡,所以跌倒的頻率會增加,加上站是走的前驅期,寶寶在學會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活動力會比以前多上好幾倍, 蔡文心 醫師提醒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並更加注意居家安全問題。
check it !如果寶寶跌坐後有撞到腦部,要嚴防腦震盪,除了明顯抽筋應立即就醫外,72小時內還需要觀察:意識是否清醒?是否會嘔吐?另外,若是頭部囟門尚未閉合前的寶寶,還可觀察其囟門是否凸起?


<骨科叮嚀>
墊腳尖正常嗎?
由於寶寶對於身體各部位的力氣運用上並不如大人成熟,所以許多會站及會走的寶寶會有墊腳尖的情形出現。林啟禎主任表示,若寶寶有時墊腳尖、有時恢復正常,則毋需擔憂。


若是持續性(頻率很高)的墊腳尖就有三種可能:
1.寶寶的後腳跟太緊。
2.
全身肌肉用力過大。
3.
肌肉張力過高。
「除了發生機率較少的第三點常被懷疑是腦性麻痺外,其餘兩點可以經過寶寶日後多練習而自然恢復正常。」


Standing
有了站的經驗後,多數寶寶幾乎是逢物便想站起來。
多數寶寶站與走會有交錯期,也就是扶站、扶走、放手站、放手走。
若寶寶走路有時墊腳尖、有時恢復正常,則毋需擔憂。


需要幫忙嗎?袖手旁觀吧!
看著學坐學爬學走的寶寶,很多家長會心生「幫忙」的念頭,對此,林啟禎主任語重心長的表示,


現今孩子普遍有以下骨骼肌肉發展問題:
1.
韌帶鬆弛>造成日後X型腿、O型腿。
2.
肌肉無力>造成日後內、外八走路。
3.
經常跌倒>造成日後痠痛、疲勞,甚至不愛動。
「究其原因,乃現今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明顯減少,少了自然陽光、新鮮空氣等外在刺激(先天條件變差),加上父母對於孩子的發展有預期希望和壓力(後天不良助長),所以孩子在本身未充分準備好之前,就被提前訓練,那麼孩子日後的骨骼肌肉發育就容易出問題。」
林啟禎主任認為,坐爬站走是一種持續性的發展,每一階段都需要寶寶的腦部、脊椎、腰部、各處肌肉及各項感覺統合等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才能串連出一項動作。「當父母看見可能的發展契機,最好先觀察,確定後從旁刺激(例如拿玩具引導),切勿真的伸手幫他(例如用棉被圍坐、長置學步車內等),還是讓孩子自己準備好再出發吧!」林啟禎主任強調。


Part 4 WALK
Bobo say:〝我終於自由了!……
<參考時間>1113個月大。


<發展契機>
放手站穩了再走喔
如前文所述,很多寶寶在能夠扶著東西站起來後,就先偷偷移動了身體數步,然而這只能算是「搶黃燈」,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走路。我們通常指不需扶持能獨自移動身體才叫「走路」。 蔡文心 醫師建議,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才可以開始嘗試讓寶寶走路!
<發展說明>
從靜態平衡到動態平衡
當雙腳可以完全支撐體重,而且能夠不打結的前後順暢移動,那需要身體一定的「推力」,林啟禎主任解釋,那是寶寶從之前的靜態平衡進步到動態平衡的最佳證明。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

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正常的語言習得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輕易地完成每個階段語言習得里程碑的發展,由發出「一ㄧㄚㄚ」/「ㄉㄚㄉㄚㄅㄚㄅㄚ」等聲音或音節,說出第一個詞彙(如:嬤 、 爸爸),接著說出兩個詞彙的話語(如:媽媽,泡),再說出簡單的語句(如:媽媽泡ㄋㄟㄋㄟ),進而說出更長、更複雜的句子(如:「奶奶講故事,講大象,講長頸鹿,不要講大野狼,不要講老虎。」)。


                           


       家長可聽取觀察孩子的詞彙,分析幼兒語言發展


每日郵報報導,國外科學家們羅列了25個小孩必會詞語,涵蓋了玩具,食物,動物等等多方面,小孩說話說的晚的通常被認為可能是聽力不佳或者自閉症等等跡象。


25個單詞或詞組是最常用的也是應該最早學會的,Leslie Rescorla 教授稱如果小孩在24月內不能學會這25個詞語可能就是晚說話者。對於晚說話者如果孩子發育一切正常的話,家長不必恐慌,不過如果到了2歲半說單詞還覺得困難的話,家長可能就要考慮帶孩子去接受語言治療了,千萬別讓孩子拖著這種狀況一直到三歲。


以下是科學家們列出的25個最常用也是應該最早學會的單詞或詞組:媽媽、爸爸、寶貝、牛奶、果汁、你好、球、是的、不是、狗狗、貓、鼻子、眼睛、香蕉、餅乾、汽車、熱、謝謝、洗澡、鞋子、帽子、書、沒了、更多一點、再見(Mummy , Ddddy , bdby , milk , Juice , hello , ball , yes , no , dog , cat nose eye , banand , biscuit , can, hot , thank you , bath , shoe , hat , book , all gone , more and bye bye)


另外,有相關研究顯示,小孩子平均可以掌握150個左右的單詞,不過75225之間都是正常的,而如果在50以下的話可能就有問題了。


語言治療師表示,很多家長開始注意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常常都是在他們已經到了某個年齡,卻還只能說出少數幾個詞彙而已,或是幾乎沒有說出任何可辨認的詞彙。


事實上,說話遲緩幼兒/遲語兒(late talker)的鑑定標準之一,即是在2歲時尚未發展出50個表達性詞彙。語言障礙兒童因為詞彙量較少,而且常常都是限於日常生活中較常使用的高頻詞,因此他們在說話時常出現過度使用「這個」、「那個」、「東西」等所謂的多功能詞彙。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可作為診斷及醫療依據。


刺激幼兒語言發展的遊戲


1. 模仿發音真有趣


幼兒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會讓幼兒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幼兒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幼兒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 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幼兒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和幼兒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可改成幼兒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 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幼兒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種類越多,幼兒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幼兒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幼兒玩玩具的過程。


4. 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幼兒,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哼哼唱唱,讓幼兒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 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幼兒,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幼兒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並且帶幼兒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幼兒學習的絕佳來源。


6. 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幼兒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幼兒的印象。


7. 拍手、點頭


當幼兒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幼兒玩「交換遊戲」,例如拿AB,一開始帶著幼兒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予以糾正。


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幼兒的學習力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幼兒語言刺激的來源,幫助學習。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3) 人氣()

在台灣,過敏體質是許多人的共同惡夢,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從小就為過敏所苦。而持續的空氣品質下降,現在幾乎每三個寶寶就有一個是過敏兒。

根據研究顯示,若父母當中有一人具有過敏體質,生下來的孩子罹患過敏疾病的可能性為1/3。假如父母兩者皆有過敏體質,生下來的孩子得到過敏的機會則會加倍。萬一父母皆有過敏體質,生下來的第一胎也遺傳父母是個過敏兒,那下一胎再生出過敏兒的機率可達100%

本身過敏或家有過敏兒的父母,必然深為過敏所苦,心中也常會有個疑問:過敏體質有可能根除嗎?應該怎麼做,才能克服過敏的問題呢?

過敏體質伴隨一生?

的確,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父母所生下的孩子,罹患過敏性鼻炎甚至氣喘或過敏性皮膚炎的機會比一般人為大。但是,將某種疾病導因於個人「體質」所致,就論斷是一種長期性的慢性疾病,非常難解決,就註定要伴隨一生的話?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雖然,要改善體質是一條艱難的路,並非人人都可如願以償,仍約有一半的過敏性疾患病人可以從體弱多病的孩童期走出來,經過發育成長而漸漸「改變體質」,脫離過敏性疾病的糾纏,這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持續地為「孩子改善體質」而努力。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要克服過敏,首先要先瞭解,何謂「過敏」:所謂過敏就是指免疫系統失控,對外來的刺激反應過強,產生不良之作用。例如,皮膚接觸到人造皮錶帶引起局部性表皮發炎,或者因吸入冷空氣引發氣喘等等。只是,這種過敏性疾患的特性是俱有「記憶力」的,小朋友需要按時間表重覆注射預防針的目的就是要特別去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力,因為擔心體內產生出來的免疫力會因時日衰退,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補加一針,好讓免疫力不斷增強。

同樣地,如果今天您的小孩對某種食物過敏而產生氣喘,但因為您不察覺而繼續餵食同樣的過敏原給他,因為不斷刺激的結果,小朋友的氣喘病便一天比一天嚴重了。因此,唯有讓孩子長期免於各種過敏原的刺激,才能有機會漸漸的讓他好起來。

謹守禁忌,克服過敏

有關於克服過敏體質的方法有千百種,其實這其中有太多的道聽途說,茲提出下列重要禁忌,提供父母參考:

由於嬰幼兒初期的過敏主要和食物有關,所以要特別留意哺乳媽媽和寶寶的飲食。臨床研究報告指出,母乳是低過敏性的,如果哺乳的媽媽同時避免攝取一些高過敏原的食物(如牛奶、蛋、帶殼海鮮、花生、豆製品、堅果類等),並餵哺母乳至少四至六個月以上,即可有效預防嬰幼兒過敏的發生。如果媽媽的奶水不足或因其他的因素無法餵哺母乳,改用經嚴謹臨床研究證實的「適度水解蛋白配方」也可以有效預防嬰幼兒過敏的發生。

避免常接觸過敏原,如冷空氣,冰飲料,二手菸,家塵,動物皮毛...等等,可從居家環境著手,例如安裝空氣過濾器、勤打掃、戒煙。

食物方面,要注意不應讓嬰幼兒過早餵食含高量過敏原的食物,如牛奶、羊奶、花生、蝦、蟹、柑橘類的水果及油炸食物等,任何副食品應延後至出生後4個月才好。

治療用的低過敏原奶粉不包括豆奶,豆奶只適用於腹瀉病童短期使用,而且事實證明羊奶並不會比牛奶好多少,還是建議餵哺母奶最好,特別調配的低過敏奶粉為第二選擇。有新生嬰兒誕生時,避免家中養貓狗等寵物。

不要忽略小孩成長期的心理與行為輔導,不要過份保護和溺愛過敏性病童,而是應適當地教導孩子如何自我照顧,才不至日後在社會上及人際關上造成困擾。父母日常也需要儲備遇突發性重型氣喘的應變知識,才能即時處理。

總之,過敏疾病終究是可以預防的。只要照顧謹守上述重要原則,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最好的發展。所以,疼惜孩子應從「預防過敏」做起。


 


                   


 


 


 


 


 


                                               來源:奇蜜親子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



 





案例:維維是幼稚園小朋友,很活潑,在園裡的社交與溝通一切正常,但媽媽總覺得他講話怪怪的,聽習慣他說話的人,可清楚了解他想說的話,但剛認識維維的人,總是要費心聆聽,才能聽清楚他說什麼。


透過老師介紹,維維去看復健科門診,醫生轉介給語言治療師後,才發現維維發音動作不標準,所以說話好像讓人聽得懂、但卻不太清楚。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鍾欣蓉:影響說話清晰度的成因很多,日常生活的說話口音、口腔肌肉協調度不佳,還有感覺異常、聽力受損、構造異常等,都可能造成說話不清。


維維的例子屬口腔肌肉協調度不佳,與日常生活飲食和說話習慣有關,這樣的兒童可能會有吃飯很慢、挑食、不喜歡吃硬的食物或肉類、說話太小聲等特徵。


提供幾個讓講話變清楚的小運動供參考,可讓口腔肌肉協調性變得較好,讓兒童講話時學會較標準的發音動作,提升說話的清晰度,如果小朋友拒絕跟隨示範動作時,可將果醬沾至目標位置,或用棒棒糖放在目標位置,也可讓小朋友學大人做特定的鬼臉,以此誘發做這些小運動的動機!


舌頭運動:練習舌頭側移,訓練舌頭全方位的肌力和動作輪替,增加舌頭協調性;例如吐舌、縮回、舌頭上伸、舌頭下伸,還有舌頭向左、向右、轉一圈。


嘴唇運動:可練習圓唇、展唇、嘴唇開合的肌力和輪替協調動作,像親親、微笑、張口、抿唇;做ㄚ、ㄧ、ㄨ、ㄟ、ㄛ運動時,可加入不同子音,例如雙唇音ㄆㄚ、舌前音ㄊㄚ、舌根音ㄎㄚ來做整合舌頭與嘴唇的練習。


這些示範小運動,僅部分發音不清楚的兒童適用,如孩子有類似問題應至復健科確診病因,及早發現與治療。


        


 


 


                                來源: 聯合新聞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圖4(照片提供/李彥慧)
▲圖2(照片提供/李彥慧)
▲圖1(照片提供/李彥慧)
▲圖3(照片提供/李彥慧)

文/李彥慧


重力不安全感主要是反映出一個人對於頭部姿勢改變,或地面不穩定的感受。這是一種感覺統合障礙。


孩子們會藉由對重力的了解及經驗,來幫助他進行所有的活動,這種來自重力的安全感是所有情緒行為發展的基礎。而「重力不安全症」指的就是孩子對來自耳石器官(橢圓囊和球囊)的前庭覺訊息過度敏感,再加上本體覺的缺失,使得孩子會很害怕姿勢的改變,並對一點點的高度就會過度恐懼。


造成重力不安全症的常見原因,不外乎就是家長的過度保護。最常見的是家長在幼兒一歲以前都抱在懷中,造成小孩未學會爬即站,家長以為小孩聰明,還沒爬就會站了,卻沒想到會造成孩子在感覺統合方面失常,使得孩子害怕身體姿勢的改變,對快速動作顯得笨拙,甚至排斥大多數的肢體動作,進而影響了粗大動作發展,同時也限制了他們探索環境和與同儕互動的機會。


◎重力不安全症的行為特徵:


●當腳離開地面時,小孩顯得非常焦慮,會很掙扎地想要把腳放下。


●非常害怕跌倒、攀爬、往後退或站在高處。


●很不喜歡動態的遊戲器具。


●拒絕從高處往下跳或拿東西。


●不喜倒立,翻滾或翻跟斗。


●兩個平面之間的位移顯得特別慢,如上下車或走在凹凸不平的地面。


●討厭旋轉的感覺(如車子快速的轉彎)。


●有人在背後輕推他或是有時一點點的姿勢改變(如左右搖擺),便會引起劇烈的情緒反應。(圖1)


◎重力不安全症之建議活動:


對於嚴重重力不安全的孩童們,一開始的活動會建議家長們讓小孩的雙腳可著地,所以先讓他們嘗試走上斜坡和下斜坡會是一個很好的活動。


孩童漸可接受後,可利用站在小板凳上彎腰取物、跳跳床、盪鞦韆、滑板車等漸進式的活動,慢慢增加挑戰難度。


要提醒家長的是,千萬不要採用洪水猛獸法,要求孩子立刻完成所有活動,往往會適得其反。且是否為感覺統合問題的孩童,仍須由專業職能治療師做評估。


◎職能治療師可以介入的治療方式


●利用治療球,使孩子在腳離地,上下左右地跳動,且允許孩子用手抓住物體。(圖2)


●用跳跳床,使孩子腳離地,並要求配合拍手動作。(圖3)


●能力進步後,可做平衡木的活動,並要求不可以跌下來。(圖4)


(作者為台中市育康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

                  作者 /  語言治療師


「語言發展遲緩」最簡單的定義兒童之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其同年齡者。


一般來說,正常兒童在一歲半左右會說一些簡單的字彙,兩歲半以後會使用簡單句型,三歲多可以說一些較複雜的句子,大約在四足歲左右就可以發展出日常生活對話能力;若孩子到了三歲左右仍不會說任何有意義語彙,就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需要語言治療師作評估與檢查。無論是幼兒本身的「生理因素」或「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常見的原因有:
先天性障礙:如唐氏症。

先天性耳聾或聽力障礙也會使兒童語言發展遲滯。

腦性痳痺、自閉症、情緒障礙或過動兒也會有語言發展遲緩現象。

學習經驗缺乏、不當的養育、過度保護或忽略也可能使語言刺激不足、語言發展落後。

身處複雜的語言環境、學習能力低落或較內向畏縮的幼兒,其語言能力有較差之傾向。



幼兒的口功能發展
幼兒的口功能,是從出生後的數分鐘內開始發展,大約至兩歲才完成。這期間孩子的進食經驗和口腔動作學習,關係一生的營養攝取和說話清晰度。
初生至三個月

新生兒—[反射動作]來進食;舌頭以[前後動]的方式來運動;吸一口吞一口。

三至六個月

口腔動作仍為反射性動作--流口水、牛奶溢出、哽嗆、動作不協調。
六至九個月

六個月時臉頰與嘴唇的肌肉控制能力有明顯進步;舌頭仍以前後動為主,咀嚼動作仍不成熟。

九個月時口腔動作已較能控制、雙唇會自湯匙上抿下食物;舌頭已是成熟的上下動方式,但咀嚼仍不夠協調。

十二個月

嘴唇閉合能力更加成熟,多可維持緊閉;會用杯子喝水;吸吮和吞嚥動作已協調分化。
十五至十八個月

下頦穩定度的發展,可隨著食物的軟硬來控制咬的力量;杯子喝水技巧更精進,會正確做出吻的動作;練習舌頭上頂的動作。

十八個月時可用湯匙或手吃的津津有味;成熟的咀嚼動作可軟硬都吃。

二十四個月

兩歲左右的兒童,大致已發展完成終生所需的進食技巧和口腔動作、會自己吃、喝、吸管喝水、舌頭舔嘴唇、不流口水,就像個小大人。



幼兒語言發展檢核表
下面的檢核表,是供父母針對不同年齡層幼兒,觀察其語言發展和口語能力的參考,在孩子年齡範圍的觀察,若答案中有兩個以上的,應特別留意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必要時儘快和語言治療專業人員聯絡。

六個月

微笑或發出聲音

喃喃發聲(多無意義
)
頭會轉向聲源

會對別人發出聲音(似在說話.呼叫,但未有語彙
)
用哭、看著父母,以手撥弄、抓、丟來表示他的意思

一歲 

牙牙學語(好像在說一串話或單字
)
會有像說話的語調出現

會用手勢或動作來溝通(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能了解簡單的話(不可以、來、給我、再見…)?


會隨音樂而擺動  
會試著引起你的注意  

會注視圖片  

嘗試模仿 

一歲半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多聽懂一些語彙  
開始會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抱、媽、不、車車)?


聽懂許多物品的名稱(說物品名稱時,他會去拿或了解) 
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坐下來、出去...)?


會重複他聽到的或會說的一些語彙  
二歲

模仿環境中的聲音?


會說三十至五十個語彙?


使用語彙多於用手勢表達?


會稱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能聽懂較複雜的句子

會將已會說的語彙互相組合(如爸爸抱、媽媽車..)  

會嘗試問問題(有時用說的、有時用動作手勢表示) 

會回答問題或輪流對話  

二歲半

能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事?


語彙增加快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語彙出現?


能將語彙組合成簡單句(爸爸買車車)?


別人不了解他的意思時,會生氣
了解熟悉的物品功能(例如你問他用什麼來寫字,他會指筆或說筆)    

三歲半


了解長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  
會聽從連續二至三個的簡單指令(到房間去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來洗澡
)
會說自己的名字和姓  

會使用複雜句子表達(但有時會用錯)  

能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玩耍?


能說出剛剛發生的事情  
會專注在一件事上幾分鐘?


多數成人都能聽懂他的話?


會使用很多語彙?


話語中會有(大、很多、裡面、這個)等形容詞或副詞出現  
四歲半  


日常生活對話能力沒有問題
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名稱

會數到十

發音大多正確,口齒清晰  

說話時不太會有重複、結巴的現象

使用合宜的句子應對或回答問題  

七歲 


跟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
能記得他所學的?


語言能力發展完成,具有流利、標準的口語能力?


發音均很正確  
能像大人一樣有頭有尾地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


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社會化行為能符合其年齡應達標準
*摘錄 林麗英 老師 雞同鴨講、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



兒童常見的語言問題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又稱「口齒不清」,也是台語俗稱的「臭乳呆」,是兒童語言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可能與幼兒口腔動作協調性差或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良有關如「婆婆吃香蕉」變成「伯伯知江蕉」,說話含糊不清,咬字不正確。

語言發展遲緩

某些幼兒因先天生理上的缺陷.腦部功能發育不良,或後天文化刺激不足,環境剝奪等因素,使得語言發展速度無法跟上其年齡,或造成語言發展緩慢或偏差稱之。

口吃

「口吃」指在說話時有結結巴巴,不斷重複某些字,拉長語音或字句中斷等現象,使說話變得十分不流利,嚴重者還會合併聳肩、頓腳、眨眼、甩頭等動作。
聲音沙啞

多發生於五到十歲的幼童,而且男孩較女孩多;多因長時間的吼叫,大聲尖叫錯誤的用聲習慣所致,這類幼兒會有說話聲音沙啞、音調降低、喉嚨緊乾不適、發聲費力等現象



語言治療的基本理念
(1)
治療是不斷進行且活生生的過程,參與者要共同投入,發展話題,並留意可能產生的誤會。
(2)
治療不是單向,乃是雙向的過程,教育用示範來引導孩子學習,然後更要讓小孩在開放與包容的環境內試驗新的語言模式。

(3)
治療不應只在教室,資源教室、治療室內或家中進行,而應是在每一個人、每一處地方都能進行。

(4)
家庭中每一成員在語言治療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的參與十分重要。

(5)
語言治療不是片面,而是全面的,需要顧及內容,形式和運用的組合。

(6)
語言治療該合情合理及顯而易見,需要有組織,但自然的活動組合,才能表現多種語言形式。

(7)
治療要因人而異,配合個人之需要。



治療裡的經驗取向
治療活動與材料應取自小孩的家庭及文背景,組織治療在自然的互動上,並容許小孩主導互動的方向,治療則在小孩所說、所做之上做延伸和示範。

1.
延伸:開(打開)打開盒子(你想)打開盒子
?
2.
個人歷史:使用地圖,家中物件如照片等夾鼓勵孩童分享個人生命史。

3.
敘述:是一種延伸的對話,可分做追述、描述、想像或故事。

4.
組合故事:集中每人的意見來組合成一個組合故事。

5.
提供分享時間:孩童帶家中特殊物品,解釋使用方法及意義。

6.
加強各課程中之詞彙:加強詞彙、閱讀材料、概念等可增強語言的經驗。

7.
語言特色:名詞或動詞可有各種用法及意義,孩童透過經驗來集合意見,帶出重要點並創新的觀念,進而發展語言概念及模式。

8.
角色扮演:老師-學生、售貨員-顧客、父母-孩子。

9.
社交活動:對話也需要示範與教導,如在電話中的應對,問路時的語言模式等10.語意圖表:可用作增強詞彙並幫助語言組織的策略;主題-相關詞彙,討論學習,如討論動物、植物、天氣、食物等。

*所有社交接觸中,語言行為、非語言行為、互動規則與文化背景都各佔重要角色,有語障的孩子們甚至與家人溝通亦感困難,而導致退縮,孤獨和失望,他們需要機會建立信心和培養能力,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並增強語言的學習。



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一、多提供語言刺激

1.
創造多采、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遊玩的機會。 

可聽、唱歌曲、兒歌、童謠、故事的機會。 

參與活動、做選擇的機會。 

練習的機會。 

可以與其他小孩互動的機會:遊戲教室、操場、朋友、電影、表演。

二、激發語言學習

1.
與孩子的說話互動

重複孩子所發出的聲音

將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看的事/物、專注聽的內容、或是感覺說出來。

2.
說出孩子正在做、注視、傾聽的事及其感覺(更多
)
3.
先使用一些動作或是可以引起孩子注意的策略讓其注意你,配以手勢、動作、再說出物品名稱或活動事件。

4.
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趣。

視覺層面:圖書、動態事、物等……

聽覺層面:音樂、發出聲音的物品、器具。

與孩子一起玩:臉對臉的遊戲(尤其是6個月大之後),有固定順序的遊戲。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圖畫、探索書、兒歌童謠、故事書。

帶孩子一起做一些家事、雜事:到商店購物、到郵局辨事、到餐廳吃飯,等……


帶小孩到特別的地方:動物園、圖書館、公園等
5.
建立有結構、可預測的活動、事件

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起床時間、三餐時間、午覺時間。

可預期的例行活動

三餐:時間、地點、餐具、進餐時所坐的位置、餐具擺設、上菜等。

睡覺:時間、洗澡、唸讀、擁抱、上床、關燈。

遊戲:躲貓貓。

6.
誘發兒童溝通(特別是要求部份)




語言發展異常之重要界標
語言的發展雖然有個別差異存在,但大致均循著一定的順序完成,可以依據正常的語言發展時序,推斷兒童語言能力是否有落後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問題,能把握治療的先機,使兒童得到最最適切的幫助。
下列何一種情況發生時,均須提高警覺,找出可能原因及早診治,使兒童能免除或減低語言異常的程度。

1.
嬰兒時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
至二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  

3.
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  

4.
三歲以後,說話大部份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5.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6.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
五歲以後,說話語音仍帶有許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的現象。

8.
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9.
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的現象。

10.
年齡愈長,說的話反而愈少或愈不清晰。



結語
語言的發展與學習,除了兒童本身須具正常的生理發育和腦部功能外,還須仰賴後天環境中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地發展出來。因此,先天器官的缺陷或腦部發育不全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能力;而後天的環境不當也會造成幼兒語言能力的低落,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兒童的語言問題,能夠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才能將障礙減至最低的程度。





  


 


 


 


          


 


 


          

來源:嘉基院訊 http://www.cych.org.tw/cych/medknow/message.asp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什麼樣子的媽媽是個合格媽媽?

是那種孩子病了,整天抱著去醫院打點滴,顧不上自己喝一口水、吃一口飯,眼巴巴盼著自己的寶貝兒快些好起來的媽媽麼?


當然不是,這樣的媽媽一定是育兒考試不及格的母親,才會如此遭到心靈和肉體的懲罰,要知道孩子每一次生病的痛苦,都是抽在母親心上的鞭子啊!


沒有育兒經驗的媽媽,往往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無知遭很多罪。如果能有人告訴她們:只要做到眼尖、手勤,就可以讓孩子少生病,少遭罪,那麼絕大多數媽媽會高高興興地去做,不會偷懶。


我很幸運,在我的女兒剛呱呱落地之時,家裡來了一個中醫兒科專家朋友看望我和孩子。她教了我受用頗多的“育兒三字真經”,我回憶起來,加上個人經驗總結如下:



第一、要防“火”


作為孩子的母親,防“火 ”意識要強,發現火苗,及時熄滅,避免後患。這裡的“火”,指的就是小孩子容易上的內火。老百姓常說:“小孩子就怕有火,有火才會生病。


”兒童屬“純陽之體”,生命力旺,新陳代謝,生長髮育迅速,容易出現陰陽失衡,陽盛火旺即“上火”的現象。


而“上火”現象不僅容易發生在乾燥的秋冬季,每逢換季或者炎熱的夏季也是寶寶“上火”的高發期,因此這幾個節骨眼兒,孩子也最能折騰家長。


要是能保證孩子體內沒有火,基本上,當爹媽的也不會經常火急火燎地抱著孩子上醫院了!


火,一般不是一下子著起來的,孩子的內火也不是一下子就積成病的,一般都有徵兆可以發覺。


那個老中醫教我:每天給孩子洗澡時或哄睡覺前注意觀察孩子的幾個關鍵地方---


1.肛門:小孩子的肛門正常時是粉紅色的,腸內有熱時,就會呈現紅色,顏色越深,說明體內火越大。一旦發現是紅色,就要給孩子吃些祛火的蔬菜或水果,比如番茄、白菜芯、甘蔗汁、或是喝點淡竹葉水、淡藤茶什麼的。一般用梨絲、白蘿蔔絲、藕絲滴上蜂蜜,沁出汁來給孩子吃了、喝了就很管用了。總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能接受的,但不要太寒性的食物。這時,一定記住不要讓孩子吃的過飽,尤其是熱量高的食物,儘量不吃,速食更是要絕對禁止。


2.眼角: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現,說明孩子有肝火了,這時的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不聽話。可以給孩子用生的嫩芹菜抹上花生醬和白糖吃,也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


3.舌頭:小孩子的舌頭、舌邊若是發紅,說明有心火了。這時的孩子通常白天愛口渴,晚上愛折騰,睡不好覺。祛心火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趕上夏天,可以買鮮蓮子,剝了直接給孩子吃。還有茭白和茄子,最好素炒、蒸,不要用多油。


4.嘴角:仔細觀察,有些孩子經常口角有“白茬兒”,是口幹引起的,說明有了脾火。可以尋來柿餅上的柿霜給孩子沖水,或是買來楊桃,給孩子吃。要是口舌生瘡、舌苔發黃,厚膩,那就趕緊給孩子吃點至保定之類的小中藥,趕快把火滅了,否則,孩子很快就會給你顏色看看。


5.大便:每次孩子大便時,家長都應觀察孩子,是否便得輕鬆,順利,孩子表情如何。如果孩子很痛苦,很費力才便出來,大便又不是軟黃便,同時還有口臭,那就是有胃火了。儘量給孩子空空胃,少吃點,喝點小米粥、百合粥,荸薺煮水或榨汁,都可以除胃火。


6.手心:經常牽著孩子小手時,就摸摸孩子手心兒,如果是涼涼的,潮潮的,那就放心了。如果是幹熱幹熱的,晚上還出汗,那就是有虛火了。這樣的孩子,體質弱,還不能用寒性大的食物,傷著了,反而更難辦。給他捏捏積,搓搓腳心,是個不錯的辦法。一般七八歲以內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藥的,只需小兒推拿就可解決問題.



第二,防“蔫 ”


小孩子發燒感冒或生病之前,都有先兆,一般及時處理,多喝點熱水,蓋上被子,平躺休息,就會轉危為安,或是減輕症狀。


像霜打了的花一樣,耷拉了,不愛說話了,或是莫名的煩躁不安,耍賴,都是身體不適的語言。這些小孩子不會表達,可是大人得從他們的身體語言裡看出來。


還有,判斷孩子發燒是因為玩大發了,還是真的生病了,也可以從是否“蔫了”來判斷,要是沒事兒,孩子不難受,他就該玩玩,該吃吃,沒個不高興的。這個尺子,來判斷幼兒急疹,最有效。



第三,防“旱”


都說孩子水靈靈的,惹人喜愛,那還真是的,因為孩子含水比成人多,大約75%都是水!而且孩子體積總量小,要是缺一點兒水,也是不小的百分比了。所以,一般孩子生病,缺水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說,孩子在該喝水的時候,沒有及時喝上水。


一般早晨起來,孩子要喝些溫水,喝點稀的,上午還要吃水果,白天出去玩,也要隨身帶著水,最多隔半個小時就要喝一次水。晚上睡前不敢多喝水,小孩子膀胱小,喝多水就睡不好覺了。但是睡前一個小時要喝水,這樣可以把下焦的“毒素”在睡前大部排出去。


"不要等渴了再去喝水",這是媽媽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教給孩子的喝水原則,會讓他受用一輩子!因為身體有了足夠的水,才能正常運轉,不會出毛病。


我牢牢記住這老中醫的“三字經”,眼尖加手勤,孩子從此也很好帶,不愛生病。


這裡,還要介紹我在做加拿大移民醫生時,碰到的一個新疆康復科女醫生傳授我的經驗:經常給孩子做按摩,不僅長個兒而且不愛生病。她告訴我的幾個關鍵部位是:


十個手指的側面、手心、腳心:經常搓搓,可以祛火。


膝關節兩側:促進血液迴圈,關節軟骨養分供給,健脾。


從頭頂正中到尾椎骨末端:這是膀胱經走行之處,促進智力發育。


後來,我按照她的方法做,很有成效,而且我自己還總結出一個經驗:


每次孩子臨睡,把你的手搭在孩子腦後,從大椎一直往下摸,如果發現哪一處溫度比別處高,比如肺俞高,對應的是肺,那麼孩子肺內有熱,就要想辦法把肺火祛了;看看是不是大便幹了,要是幹,就得瀉瀉,吃點百合粥,涼拌萵筍絲,或是空腹喝點香油冰糖水也行。


要是膀胱俞溫度高,就要多喝水,可以適當煮點魚腥草或是蒲公英,把濕熱通過尿給排出去。


“要想讓孩子少遭罪,當媽的得多受累。”想想看,是不是這個理兒?


但是,話說回來,就是我上面說的這點累,應該還是比伺候發燒生病的孩子要輕鬆多了,至少你在做我教你的這幾點時,心情是愉悅的,不僅防病,還能與孩子增進親子之情。而且,哪個當媽的即使再能吃苦受累,也不願意遭那個看著孩子受苦,自己心靈倍受煎熬與折磨的罪啊!


寶寶"火"來誰擋?    媽媽學做私人按摩師


 一旦發現孩子有上火現象,家長要及時給孩子“滅火”。劉納推薦了一套按摩去火的方法,“對8歲以前的小孩,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是最好的。我記得一個中醫說過一句話,他說小孩子是純陽之體,能治他的病的藥就在他身上,‘身上自有大藥’。我的女兒是剖腹產,我是醫生,知道剖腹產的孩子特別容易得先天感到失調症,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孩子一生下來,我就經常給她做撫觸按摩”。


1、捏脊


具體做法是:把手搭在孩子脊柱上面,覺得哪個地方有熱,這個地方就要多多地從下往上搓,可以去火。不管愛不愛生病的孩子,每天捏脊兩次,可以增加免疫力。 


2、按摩天柱穴


有的孩子體質比較弱,家長怎樣讓體質弱的孩子強健起來?有一個特別好的穴位,就是天柱穴。脖子後面有兩條筋,天柱穴就在後面凸起的地方。經常按一按,擦一擦,讓這個地方受一些刺激。經常做,孩子的火就會下去。


3、刮大椎穴


孩子經常咳嗽,是有肺熱。可以拿刮痧板刮大椎穴附近,這個地方會出現紅色的痧。


4、按摩天突穴


有的孩子特別容易得支氣管炎,愛咳嗽,可以按摩兩個穴位。一個是孩子第二個鎖骨跟肩關節交界的地方,可以經常按一按,對預防咳嗽特別有好處。另外一個是天突穴,在鎖骨中間。


5、搓檀中穴


孩子免疫力比較差的,每天晚上睡覺前,拿柔軟的幹毛巾,給他搓一搓檀中穴。14歲以前小孩的胸腺還在發揮功能,經常按摩,可以讓胸腺細胞比較活躍,使免疫系統比較堅固。


6、搓手指


建議早上家長送孩子去幼稚園的時候,或者是散步溜彎的時候,可以經常搓一搓孩子幾個手指的側面。這對應的是孩子的消化道,對於去火、消除食積,還有增加免疫力都非常有好處。十指連心,母親跟孩子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通過手來傳遞。


7、搓腳心
    
晚上可以給孩子搓一搓腳心。在腳掌上有兩塊肉,中間有一個坑兒,這個地方是湧泉穴,是腎的反射區,人體的能量都是從這個地方湧出來的。經常給孩子搓一搓湧泉穴,體內的火、毒就都排出來了,身體機能會比較健康。


   
提醒:按摩時要閉門關窗小心穿堂風


 劉納提醒,家長給孩子按摩或刮痧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有穿堂風,不能讓孩子著涼。因為給孩子做按摩或者刮痧,等於是促進了血液迴圈,毛孔是張開的,這個時候有風邪進來,反而會加重病情。房間的窗戶和門一定要關上,然後再進行治療。比如說孩子肺有熱了,在肺這兩個地方,給他多按一按。孩子的元氣是藏在這個地方,家長經常給他搓一搓,孩子會感覺非常舒服。對於身上這些穴位,能夠經常刺激它,讓經絡更通一些,免疫系統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養生家---劉納)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文/蘇偉碩

「老師說,我的孩子有注意力的問題,可是他在學校的功課很好,在家裡,只要我提醒,他就會乖乖做功課,怎麼會有問題?」門診中,常有家長提出這樣的疑問。


許多父母親認為,只要孩子能「乖乖」坐在教室,回家也「乖乖」寫功課,考試成績又不是太差,就不會有注意力的問題,更不可能是「過動兒」。


沒有過動症狀的過動兒


然而隨著小學教師對於「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的了解越來越多,更多在以往很不容易被發現的「沒有過動症狀的過動兒」也常被轉介就醫。


這一群在診斷上被分類在「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注意力缺損型」的孩子,如果智商較高又沒有合併出現「愛和大人唱反調」的對立反抗症狀,家長就很難接受乖乖聽話做功課孩子,為何被老師要求去看醫師,而且還被懷疑是和班上「調皮搗蛋」的孩子有同樣的毛病?


其實小孩可以更專心


單純注意力缺損症的孩子若症狀不是很嚴重,只是上課不夠專心,會常發呆、會做白日夢,雖然也會常忘記老師交代的作業或任務,但經由提醒,多能補齊。加上如果在家中父母的支持度較好,會每天陪孩子做功課,準備書包,並叮嚀上學應該注意的事項,大致上不會造成他們在學習上的困擾,甚至也不會被老師發現他們的「症狀」。


只有細心的老師在長期觀察後,才會發現他們其實可以「更專心」,或者因為在升上中、高年級後,原本被「高智商」所掩護的「不專心」漸漸妨礙到孩子的課業或者人際關係,才被質疑為什麼「小時候很好,越大越不專心」?


警覺常要被提醒等現象


因此,當您發現孩子有下列情形之一時,還是可以保持警覺,請身心精神科醫師協助評估:


●日常生活的常規活動如洗澡、吃飯、睡覺、做功課、整理書包、整理房間書桌,常要人提醒或催促。


●做事或寫功課、考試時容易粗心大意,例如寫字的筆劃多或少一點、答案寫錯格等。


●聽話只聽一半,聽「頭」沒聽「尾」或漏掉中間一段。


●做事沒條理、沒計畫,常需要父母代替整理或安排。


●容易分心,或過度喜歡新鮮刺激。


●做事虎頭蛇尾,常要父母幫忙收尾或修整。


●一邊做功課一邊玩,或者做一下玩一下。


●寧可動手做而不喜歡動腦或規劃。


●容易遺失或找不到自己的東西。


(作者為台北市全家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


到底什麼時候會長第一個牙?是許多家長相當關注的事情,常常在寶寶六個月大時,若有任何風會草動,爸媽都會問:『是長牙了嗎?』若遲遲未見牙苞冒出,爸媽就會擔心:『是不是發育有問題?』『是不是要加鈣片?』


開始長牙的時間,其實差異很大,多數的小孩在6個月到1歲間會長牙,但也有人早在4個月,甚至一出生就有牙齒(之前提的胎生齒會新生兒齒)。若晚至1314個月,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把長牙的快慢當作發育的指標是沒有用的,因為長牙無法完全反應一個寶寶的發長狀況,雖然一些發展遲緩兒常常長牙的時間也比較晚。所以寶寶遲遲未長牙,家長需注意其他一些大動作及智能發展是否正常,若作、爬、走的動作發展正常,家長不需擔心長牙的時間。
慢長牙要加鈣片嗎?
我們都知道鈣質是骨骼發長的要素,所以面對牙齒發育較慢的孩子,家長常有的反應是:『是不是鈣質不足?』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正常孩子添加鈣片可以加速發牙。而且,依目前的飲食習慣,鈣質攝取過多的現象反而比鈣質不足者為多。所以,一般不需隨便添加鈣片,還是以均衡的營養為原則
由於長牙時間有快慢,而醫師又不可能幫忙把牙齒挖出來,大家都聽過『揠苗助長』的故事,大自然的許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急不得的。所以慢長牙時,所要做的事也只是『等待』就好了。


長牙會發燒嗎?
關於長牙的故事,就更是五花八門。許多老人家口口相傳的經驗說:『長牙會發燒、拉肚子、生病….』事實上,長牙就只是『長牙』,其他許許多多的傳聞:發燒、流口水、哭鬧、拉肚子,都沒有直接與『長牙』有關,而是長牙這個階段的寶寶常見的問題罷了。所以長牙常常為小朋友的不舒服『背黑鍋』。頂多長牙時,牙齦稍微浮腫,寶寶喜歡咬咬東西,以達按摩的效果。不過這也與此階段寶寶處於『口慾期』有關。
我們之前說大多數寶寶在6個月以後,陸陸續續開始長牙,而這個階段的寶寶,之前由媽媽那得到的抗體開始消失,比較容易受到一些病菌的感染,所以常會莫名其妙發燒。因為唾液腺發達了,容易口水直流。抵抗力減弱,加上開始吃副食品、抓到東西就往嘴裡送,常常出現腹瀉的狀況。這階段開始變聰明了,十足的好奇寶寶,愛玩又自我為中心,開始有個性了,所以較常鬧脾氣、愛哭鬧。好奇寶寶,愛玩不愛吃,餵食變得很困擾,食慾好好壞壞。所以那些表現算是這階段的寶寶常見的問題,而不是『長牙』這件事引起的,只是與長牙的時間吻合罷了。
所以,若寶寶有發燒、腹瀉等異常症狀,還是要看看寶寶是否生病了,而不要以長牙來解釋而忽略了疾病的發生。
乳牙不刷可以嗎?
什麼時候要開始刷牙?有長牙就要刷牙了,事實上,自出生就應該注意口腔衛生,喝完奶要清除口腔內的奶渣,或喝口水、或用濕巾清潔。開始長牙就更需注意了。


居家牙齒的照護應注意下列事項:
剛長牙時,牙齒的清潔可以使用濕巾擦拭,等大一點,牙齒多一點則用牙刷。


注意不要養成邊睡邊喝奶的習慣,也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預防奶瓶性蛀牙。


要養成孩子刷牙的習慣,一開始可以先讓他覺得刷牙像是玩遊戲,並且常常陪他一起刷牙,讓他從遊戲中學習大人刷牙的方式。切勿以暴力方式而造成寶寶強烈反感。


少吃甜食或零食。
定期看牙醫。多大可以開始看牙醫呢?長牙以後就可以看了,只是第一次看牙醫的經驗很重要,最好不要有不愉快的經驗。所以應在平時就常常讓他瞭解牙醫叔叔是好人,會幫我們保護牙齒,檢查牙齒不會痛等。第一次不肯去,可以延些時候再試,不要用暴力手段。


乳牙若有蛀牙要看牙醫。因乳牙與將來恆牙的發展有關,不能等閒視之。


醫師的叮嚀:
牙齒的好壞,與其心理發展、營養狀況都有密切關連。它關係著我們的『門面』,更是食物入口消化的第一道關卡,沒有良好的咀嚼,食物就不能好好的消化吸收。牙齒的照護從小做起,注意營養與清潔,維持牙齒最佳功能。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