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幼兒疾病、發展 (3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寶已經一、兩天沒大便,怎麼辦?」「寶寶的大便為什麼綠綠的?要不要看醫生?」媽媽們經常為了寶寶的便便而煩惱,尤其新手媽媽總是對寶寶的排便有很多疑問。


 


醫師強調,大便顏色很淡或解黑便、血便時,就要找醫師檢查;至於1天大34次或23天大1次,只要活動正常,沒有其他不適症狀,就不必太緊張。以下就大便的顏色、次數、味道來詳加說明。


 


顏色


 


白、黑、紅便要注意!


 


馬偕醫院小兒科李宏昌主任指出,剛出生寶寶的大便顏色可能是黃、綠色,甚至墨綠色都屬正常,這是因為喝的牛奶配方不一樣所致。比較要注意的大便顏色包括:


1)越淡的顏色越有問題,如淡黃或偏白色,可能膽汁分 泌異常所導致;


2)解黑色大便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形;


3)解紅色大便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黃、白便便-膽道閉鎖不全


 


要特別提到的是新生兒的先天性疾病--膽道閉鎖不全,這類小患者的大便會出現淡黃色或偏白色。由於先天膽汁無法分泌,會導致兩大問題:


1. 膽汁積在肝臟造成肝硬化。


2. 營養方面的阻礙,因為食物中所含脂肪酸或脂溶性維他命無法藉由膽汁而讓身體吸收,會造成一些障礙:


˙必須脂肪酸不被吸收,許多荷爾蒙就無法分泌(如生長激素、腎上腺荷爾蒙等),小孩會長不大。


˙脂溶性維生素不能吸收,會缺乏維生素A(容易導致夜盲症)、D(容易骨折、罹患佝僂病)、E(容易皮膚乾燥、失去光澤)、K(容易出血)。


 


 


善用「嬰兒糞便顏色識別卡」

國內部分大醫院已開始對此疾病進行衛教,新生兒的家長會拿到「嬰兒糞便顏色識別卡」衛教單張,教你如何分辨大便異常的顏色,藉著篩檢嬰兒的糞便顏色變化,早期診斷膽道閉鎖和膽汁滯流症等疾病。家長若發現嬰兒大便顏色呈淡黃色或灰白色,表示可能有上述疾病,應尋求小兒專科醫師治療。

馬偕醫院成立的「小黃瓜俱樂部」就是為膽道閉鎖症病患所設,目前有一百多位病患參加,該院每年有3次活動請病童家長參與,由醫師提供最新醫藥知識,新手媽媽可透過會員交流,了解如何照顧這類寶寶。

寶寶解綠便不必擔心

喝嬰兒配方奶的寶寶會因廠牌不同,大便顏色也會有些差異。書田診所小兒過敏科主任陳永綺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對嬰兒配方奶粉的成分有制定標準,包括脂肪、蛋白質、醣類及滲透壓等,不過各廠牌的成分還是有些微不同,因此寶寶大便顏色也不盡相同。至於綠色便便是因為寶寶本身膽汁分泌及消化未成熟的因素,過了這個過渡期就會消失;有的小孩到一歲還是解綠色便,家長不需為此擔心。

便次數幾次才算正常?

吃得正常、體重增加正常就可以了!

在次數方面,新生兒常見139次都算正常;1天只有1次可能太少;若2天才解1次就可能有問題。而喝母乳寶寶的大便次數會比喝配方奶粉者多。

等到寶寶出生1個月後,可能1天解3次到3天解1次都無所謂,只要沒有肚子脹,吃得正常,體重增加也正常就可以了!


 


 


喝母乳好吸收,便便次數多

喝母乳與喝牛奶的寶寶,大便情況有些差異。書田診所小兒科 陳永綺 醫師表示,喝母乳消化比較好,所以大便次數多,質地也較稀;而因體質不同,有些1天可解到7次,有的23天解1次都沒問題。大一點的小孩若超過3天未解便,可能有便秘現象,喝牛奶的寶寶比較會有此狀況。喝牛奶寶寶大便一般是每天1次,且較容易結塊、乾燥,可能出生一個月就能解出成型的便便。

而老一輩的經常會問:「小孩大便成型了嗎?」其實喝牛奶寶寶出生沒多久,大便就屬於成型,喝母乳最慢34個月也會成型,只是寶寶包著尿布,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團糊狀。

大便是否有酸臭味?

大便除了要觀察顏色、次數之外,比較重要其實在於味道。每個小孩大便味道都不一樣,媽媽每天在聞,最清楚不過了,如果發現味道與平常不同,有酸臭味出現,可能因消化不良所致,部分寶寶症狀輕微,不用吃藥,可能23天後就痊癒了;情況嚴重時,大概也不會只有大便酸味的症狀,此時可能合併哭鬧、嘔吐、發燒等,大便次數比平時多,甚至已出現血便,此時要懷疑是否病毒性感染,最好儘速請醫師診治。

副食品適應不良易拉肚子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大便會更接近成人,不過剛吃副食品也有過渡期,由於體內消化?還不是很好,大便中容易出現青菜的色素,或食物未分解就排出,這就是為什麼要將寶寶的食物磨碎或切細的原因。通常4個月就可以訓練寶寶咀嚼能力;等到一歲後,飲食要逐漸與大人一樣;2歲之後就要配合大人的飲食了。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anny-680214/article?mid=24081&prev=24082&next=24080&l=f&fid=48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嬰幼兒對天氣的適應力比較差,秋天容易生病,家長應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些變化,提早發現孩子身體的不適。


 


情緒變化健康的孩子往往精神頭很足。如果孩子突然變得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多為發熱徵象;目光呆滯、兩手握拳,常是驚厥預兆;兩腿屈曲、翻滾則是腹痛的表現。但如果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則說明病情嚴重了。


  胃口變化如果孩子平時吃奶、吃飯很好,突然間拒奶或無力吸吮,或進食減少,則可能存在感染的情況;如果孩子有腹脹,口腔氣味酸臭,則提示嬰兒消化不良。


 


  睡眠改變孩子如睡前煩躁不安,睡眠中踢被,或睡醒後顏面發紅,則常是發熱的反映;睡覺前後不斷做咀嚼動作或磨牙,則可能是睡前過於興奮或有蛔蟲感染等。


 


  呼吸改變若孩子呼吸變粗、頻率增加面部發紅則可能是發熱;呼吸急促,鼻翼翕動,口唇周圍青紫,呼吸時肋間肌肉下陷或胸骨上凹陷,很可能是患了肺炎。小兒經常口唇紫紺、面色灰青,要提防心肌炎或先天性心臟病。


 


  體重改變孩子出生後,體重增加速度加快。如體重增長速度減慢或下降,則應懷疑疾病的影響,如腹瀉、營養不良、貧血等症狀或疾病。


 


 


 


 


 


 


 


 


                                                                              來源:人民網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身高 骨齡是關鍵


文/鄭康祥


 


許多家長非常在意小朋友的身高問題,卻又不知道該找誰解答心中的疑惑,建議家長,一定要找兒科醫師協助,以免錯失小朋友生長的黃金時期!


 


「骨頭」是決定長高的重要因素,若小孩的骨頭長得越長,身高就會長得越高,一旦骨頭不長了,也就代表身高不會改變了。


 


骨頭是怎麼變長呢?以對身高最有影響力的長骨為例,如大腿骨,骨頭上有一個地方叫做生長板,這個地方很特別,在發育中的小孩或青少年,生長板會一直長骨頭,但是在一般X光下看,生長板附近是沒有完全骨化的,也就是當看到這個骨縫時,代表孩子還可以長高。


 


◎骨齡很重要


 


骨頭有自己的年齡!一個18歲的男生不一定骨齡是18歲。判斷骨齡的方法一般都會照射左手手骨(或雙手)的X光片,由有經驗的醫師,例如對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方面學有專精的兒科醫師來判斷,根據手骨的形狀、骨縫等,判斷出結果。


 


◎骨齡、骨縫與其他身高相關連結的知識


 


小孩的最終身高可以先利用父母的身高預測,公式如下(單位公分)


 


●男生:(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2


 


●女生:(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2


 


要提醒的是,公式是平均值,實際上,有可能高於或低於它。


 


◎男、女大不同:


 


一般而言,男生可以長到骨齡16歲,女生可以長到骨齡14,也就是說,骨縫在男生16歲、女生14歲的時候會消失。女生的初經時間點相當於是骨齡的128個月左右,表示女生月經來了,還是可以再長高,只是可能不到5公分了。


 


 


 


(作者為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季氣候乾燥,不少寶寶被感冒擊中,常常表現為乾咳不止,無痰或少痰,並伴有口乾咽痛、喉癢、聲音嘶啞、舌紅少津等。咳久可引起胸部隱隱作痛,症狀白天較輕,夜間加重,有時持續12個月不愈。一般認為,寶寶乾咳與病毒感染或過敏因素有關,所以用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但用藥膳輔助治療則效果明顯,家長們不妨一試。


 


柿餅川貝粉:柿餅兩個,川貝粉10。將柿餅挖去核,加入川貝粉,放鍋中蒸熟,每天早晚各吃一次。對乾咳無痰者效果較好。


 


蘿蔔陳皮湯:白蘿蔔250,陳皮3。將蘿蔔切碎,與陳皮一同煎湯,飲湯,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完。對乾咳痰少者有效。


 


芝麻核桃粥:芝麻及核桃各30,炒熟後研碎,同粳米100煮成粥。用於皮膚毛髮乾燥,秋燥久咳。


 


川貝燉雪梨:川貝粉10,雪梨1隻。削梨皮,挖去梨心,切片,加冰糖15,與川貝粉一同放碗內,加適量水,隔水燉蒸,文火燉1小時左右,分兩次服,飲湯食梨。對治療燥咳痰少有輔助作用。


 


生梨粥:生梨兩隻,洗凈後去皮切成碎片,加粳米100煮成粥食用。可防治口乾、舌燥、燥咳。


 


銀耳粥:銀耳10,粳米100,加水煮成粥。適用於肺虛咳嗽、陰虛低熱、口乾津少者,尤其適合小兒久咳少痰者。


 


杏仁燉雪梨:甜杏仁15,去皮打碎,雪梨1隻,洗凈去皮切片,同放碗內,加冰糖20,放水適量,置鍋內隔水燉煮30分鐘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連服35天。有良好潤肺化燥止咳作用,可作為秋令小兒常食保健品。


 


 


芝麻粥:芝麻50,粳米100。先將芝麻炒熟後磨成細粉狀,待粳米煮成粥後拌入芝麻同食。適用小兒乾咳無痰,大便乾結者。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小時候感冒鼻塞後,醫院的護士提供了一個方法,頗為有效。現在拿出來和大家共享。


 


 


    當小孩子感冒後,你用乾淨的毛巾或紗布,蘸上滾熱的開水擰乾(雖然很燙手)後再層層裹好。(注意因為嬰兒的皮膚很嫩,千萬別燙傷了孩子。大人可以先在自己的身上試一試溫度。)然後把層層裹好的布團放在孩子的鼻子根處-鼻樑(即眉心往下一點)熱敷。


 


 


     因為孩子小不太配合,最好的辦法是等他剛睡覺那一會兒,他不容易醒,熱敷的時間一定要長。可以敷一次換一次開水,多弄幾次。


 


 


     記得其一是一定要把握好溫度,溫度太低起不到效果,但也不能把孩子燙傷了;其二紗布擰乾後一定要層層裹好,千萬不能讓開水直接觸孩子的皮膚。


 


  熱敷以後孩子眉心和鼻樑要紅好一大會兒,不過沒有關係,不必擔心,等他醒後小鼻子就可以輕鬆了。


 


 


     需要特別注意及送醫:


 


  一、連續不斷的清澈鼻水:大多數的幼兒如果因鼻過敏或感冒引起的流鼻水,只需吃藥即可停止症狀。鼻子流清水有可能是腦脊髓液外流,可能表示鼻腔與大腦腔間有裂隙存在,這是非常危險及緊急的情況,一定要馬上送醫檢查治療。


 


   二、黃鼻涕:鼻水的顏色由透明清水狀轉為黃色黏稠狀時,則表示可能鼻腔已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發炎,甚至化膿,此時就需要醫生開些抗生素來治療。


 


  三、感覺呼吸吃力及氣喘:尤其在吃奶時,因為口腔被奶嘴及食物堵塞住,而鼻腔原本就不通,所以呼吸更加困難,此時寶寶會表現出煩燥不安、臉色發暗(紺)、鼻翼搧動、及胸部凹陷...等症狀。


 


  四、發燒、鼻腫、嚴重咳嗽及活力不佳等:則表示可能存在其它較複雜的問題,如鼻竇炎或肺炎,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在家裡時父母可使用濕熱的毛巾在鼻子上施行熱敷,鼻黏膜遇熱收縮後,鼻腔會比較通暢,同時黏稠的鼻涕亦容易水化而流出來。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寶寶看病要防止交叉感染


 


寶寶本身抵抗力比較弱,患病期間抗病能力更是低下,而醫院裏面患各種疾病的人都有,特別是腹瀉高發期間或流感多發時,經常去醫院反而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因此,在醫院要做好自己及寶寶的防護。


 


去醫院最好戴上口罩。看完病後則應及時離開醫院,儘量不要在醫院逗留。尤其要注意不隨便亂摸醫院的設施,既不要成為傳染源,以要避免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病菌傳播的載體,導致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回家後立即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去醫院時所穿的衣服最好立馬換洗。


 


呼吸道疾病高發期間寶寶去醫院診治時,最後戴好口罩,儘量遠離嘈雜的環境,儘量遠離咳嗽的其他病患。如果就診人員比較多,最好挑病患較少的時段帶寶寶就診。在醫院裏就診或治療時,不要讓寶寶隨意碰觸醫院裏面的桌椅用具,也不要隨意接觸其他病患的物品,防止把細菌病毒帶回家,部分寶寶喜歡將手指放在嘴裏,在醫院可千萬注意。不要讓寶寶跟其他病患親熱,也不要用他人的用具進食或吃他人給的食物。從醫院回家後,立即要用肥皂、流動水洗乾淨寶寶和陪同人員的手,更換外衣。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星若


 


究竟小朋友罹患流感該怎麼辦?流感症狀會有哪些?疫苗到底該不該打?怎麼增加免疫力呢?看醫師如何一一解惑!


 


 


去年造成人心惶惶的流感H1N1還讓大家記憶猶新,今年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宣布H1N1流感疫情已獲得控制,危害性已不超過各種季節性流感,但爸媽們對於流感依舊「心驚驚」且充滿疑問。


 


爸媽最想問1:小朋友感冒要馬上就醫嗎?可否自行居家照護?


「哈~啾!」伴隨著噴涕聲而來的,是兩管掛在鼻頭的鼻涕。看著每到季節交替之際就感冒的小孩,爸媽心裡有著百般無奈,究竟小朋友需要一感冒就帶去看醫生嗎?自行居家照護行不行呢?


 


輕微感冒可刺激抗體


 


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流感病毒的身影,其中以秋冬的季節交替之際是流感病毒最為活躍的時期。感冒要不要看醫生?台北市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這得要視情況而定,一般感冒會自行好轉,但流感病毒通常會導致高燒和病呼吸急促的情形,家長若發現小朋友食慾及活動力下降,還是得就醫。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文川也指出,其實感冒不需要就醫也可自行痊癒,只要少出入公共場所、作息正常、多喝水多休息、營養充足,在家休養也可以,因為病毒感染通常都是靠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對抗,醫生給予的只是「症狀治療」,舒緩感冒期間讓咳嗽、流鼻水所引起的不舒服情形。


 


其實,當小孩出現輕微感冒時,家長不用太緊張,因為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身體內會從感冒中漸漸產生抗體,只要這些輕微感冒症狀沒有持續惡化,而且小孩的活動力、精神狀況也都正常時,可以藉由居家照護方式讓感冒痊癒。


 


 


出現併發症者須就醫


 


林文川建議,除了多讓小孩在家休息、避免進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之外,可以多喝溫開水補充水分。若是腸胃型感冒引發腹瀉情形,還可以購買市售粉狀電解質,加水沖泡飲用,能舒緩感冒引起的腸胃不適,並且給予容易消化的膳食,都是緩解初期感冒症狀的居家照護方法。


 


不過林文川提醒父母,感冒最怕的是引發併發症,而就醫的最大目的,是在檢查病因,以及是否有併發症的出現,倘若小孩感冒症狀變嚴重、伴隨發燒、精神與活動狀態不佳時,一定得要馬上就醫。


 


那麼,就醫時究竟要選擇門診或急診?紀鑫指出,小朋友體溫超過38度時,就是發燒了,可以馬上幫小朋友洗溫水澡降溫,以及給予退燒藥退燒,溫度降下來後帶至門診就醫即可;但若是高燒到40度,還有喘的情形,就必須馬上掛急診。紀鑫提醒爸媽們,家中須常備小兒退燒藥,並定期汰換,以備不時之需。


 


抗病知識加油站:過敏發作vs. 感冒來襲


 


一般來說,過敏與感冒症狀相當類似,呼吸道過敏主要是因為呼吸道對於過敏原產生特異的免疫反應,使得病人有流鼻水、鼻塞、咳嗽,甚至呼吸時,會出現喘鳴聲。而感冒除了流感的高燒、全身關節痠痛、全身倦怠無力等症狀較明顯之外,一般感冒也是僅有流鼻水、鼻塞、咳嗽的症狀。


 


感冒與流行性感冒的治療方式多以症狀治療為主,充足的休息與適量的水分補充、自我健康管理、酌以投予抗病毒藥物,病情大多可以在數天之內獲得緩解。


 


但是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的治療,則可能需要長時期的追蹤,適當的環境控制,再加上藥物治療等,可以讓過敏的發作次數及嚴重度得到改善。


 


究竟是感冒抑或是過敏,爸媽還是得尋求適當的醫療協助,由醫師來幫忙判斷,遵 從 醫師的醫囑指示,規則服用藥物並追蹤,切勿自行診斷亂服藥物,才不至於從小病變成大病而一發不可收拾。


 


 


 


 


 


 


 


 


 


 


 


                       來源:食尚小玩家親子月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張毓珊 
 
 
 理想的乳牙排列


許多的爸爸媽媽看見家中寶貝剛長出來的門牙開開的,直覺就是牙齒長歪了,需要做矯正。但事實上,乳牙在理想排列的情況下,前面四顆門牙應保持距離,呈現「開開的」狀態。 這些空間提供兩個好處:


1.日後乳牙換成恆牙時,因恆牙普遍尺寸較大,這些空間可提供多餘的位置讓恆牙順利萌發,減少齒列擁擠的可能。


2.乳牙之間減少了直接的齒面接觸,有利於父母親清潔牙齒,減少日後產生鄰接面蛀牙的機會。



戒除奶瓶、奶嘴,以2歲為宜


有一些口腔習慣可能會使乳門牙之間原有的空間喪失,例如:過度使用奶嘴、奶瓶,或是吸吮手指頭等。因為這些動作對於乳齒列加諸了額外的力量,使得原有的牙齒位置發生變化,造成牙齒往外暴,或是開咬等等。


合理戒除奶瓶、奶嘴的時間,以2歲為宜,最晚不超過3歲,以避免之後的恆牙齒列也受到影響。牙齒的位置不正確,會影響家中寶貝咀嚼、攝食,對於生長發育有其影響。



請醫師作適當的矯正建議及處理


戒除吸吮手指頭的部分,建議先與小朋友作溝通,倘若溝通無效,可用OK繃纏手指頭的方式戒除。若是上述方法沒有效果,可求助於牙醫師製作「不良口腔習慣矯正裝置」以改正之。


若家中寶貝在無任何口腔不良習慣的影響之下,乳齒列並無空間存在,之後面臨換牙期時勢必空間不足,進而衍生出齒列擁擠,齒列不整的問題,屆時則需請教醫師作適當的矯正建議及處理。



張毓珊


學歷 
美國Tufts大學兒童牙科專科醫師畢業


經歷 
中華民國兒童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兒童牙醫學會正式會員
美國兒童牙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


現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主任


 


 


 


 


 



                                                  來源:嬰兒與母親雜誌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社會高度都市化的結果,剝奪小朋友「玩」的空間及機會,進而使不少小孩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困擾。所幸,要增進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並不難,只要花點時間,陪寶寶玩點小遊戲,很容易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且邊玩,還可以邊促進親子關係喔!

您的寶寶很「龜毛」,不喜歡別人碰觸?還是個性孤僻,很難交到朋友?抑或是平衡感很差,經常跌倒?那麼您得提高警覺,趕緊動手開發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否則待寶寶長大後,想後悔,可來不及囉!


 


更多文章資訊請參閱育兒生活雜誌


Part1感覺統合啟蒙 營造和諧人生

臨床上有些潔癖的媽媽,經常讓寶寶處於極完美的環境,寶寶不能在地上爬、身上不容許一點小污垢、不准旁人抱等,這些看似對寶寶有益的環境,反而是造成寶寶感覺統合失調的主因。親愛的媽咪,偶爾讓寶寶接觸一些「不太完美」的事物吧!玩些無傷大雅的小豆子、小砂子,反而可以創造出感覺很「完美」的寶寶!

何謂感覺統合?

爸比、媽咪來上課囉!身為現代寶寶的家長,您不能不知道什麼是感覺統合,否則擔誤寶寶啟蒙的黃金時期,可就糟了!何謂感覺統合?

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張旭鎧說明,感覺統合就是神經發展的過程。簡單來說,即人類受到感官刺激,經由大腦統合,最後做出反應的歷程。其發展程序包含:聽覺、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及視覺等部分。

千萬不要小看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倘若寶寶這項能力發展不全,可能會在集中注意力、組織、自制力、學業學習、抽象思考、身體與大腦的單側專業化,與理解等能力,及自尊心、自信心等出現障礙,並影響往後的課業成就及人際發展。為了讓家長有更深一層的認知,將各種感覺失調可能造成的影響列於下:

1
、聽覺

聽力對寶寶有重要的影響力!倘若寶寶的聽覺發展不完全,可能影響大腦的接受能力,進而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注意力等。舉例來說,當您叫喚寶寶,但寶寶卻時常沒反應,就有可能是聽覺受損。

2
、前庭覺

前庭主宰人類的身體平衡感,與重力安全感,如果前庭不夠敏銳,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感覺、身體雙側協調及手眼協調,進而產生容易暈車,或是為了滿足大腦的需求,不斷地跳躍,卻不會感到疲累等反應。

3
、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影響人的肌肉張力及姿勢,與人的動作計劃能力有絕對的關係。缺乏時,孩子可能會懶的動,例如坐著時,會用手支撐頭部;爬樓梯時,會有執行困難,不知該先抬那隻腳等。

4
、觸覺

觸覺發展主要是藉由吸吮、吃等,母嬰親情及觸覺快感,來獲得滿足。寶寶如果觸覺發展有困難,可能會在活動度、注意力、情緒穩定上出現困難,呈現的表徵有:挑剔衣服、不喜歡人碰觸、不敢接近人群等。有些嚴重的寶寶可能會產生觸覺防禦,假設您輕碰,寶寶也會覺得痛而反抗。

5
、視覺、嗅覺、味覺

喜歡用聞的來辨識東西、對味道有特別的偏好的孩子。

感覺統合發展重點

「七坐八爬」是耳熟能詳的幼兒發展階段口訣,而「八爬」正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重點。許多家長擔心寶寶在地上爬會弄髒身體或受傷,所以直接省略這個步驟,但您可能不知道,爬對寶寶手腳的觸覺刺激很有幫助。

張旭鎧表示,人的大腦會針對爬行時所接收到的刺激,做整體的比較、整理,進而促進腦部的發展。所以聰明的父母,在寶寶不斷學習新事物的同時,應給予其充份的刺激,給其大腦足夠的學習機會,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寶寶!

至於家長何時才會發現寶寶有問題?大體來說,從寶寶八個月至一歲起,是其大動作發展的主要階段;到了三歲起,主要發展重點則為轉為精細動作、小肌肉及認知等。而一般父母大約會在寶寶二歲左右,與其他寶寶接觸較頻繁時,才會發現寶寶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 原因大剖析

寶寶為什麼會感覺統合失調,張旭鎧分析原因有二:一為遺傳,二為環境。首先來談遺傳因素,先天性的輕微腦部受傷,也可能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所幸,人類的神經具有可塑性,所以70%的患者,可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改善。

其次,現代父母較為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小朋友,但為了安全因素又必須將小孩侷限於一處,使其失去探索世界的先機,進而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此外,不少新生代的父母對小孩過度保護,也是原因之一。家長因擔心小孩在地上爬會割傷,爬高、倒吊會跌倒、摔傷,其實只要環境許可,且確定在安全範圍,就不需刻意阻止小孩玩,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反而才是對的喔!要知道小孩也有玩的權力!

Part2、玩出好人緣

來玩遊戲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
、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
、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2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


3
、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4
、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5
、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3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
、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
、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
、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力,及注意力。


9
、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
、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莊瑞萌綜合報導



 


 


過敏是和遺傳有關,要完全避免並不容易,但下列一


些原則,則可以避免或延緩寶寶過敏的發生。常見的過敏包括打噴嚏、流鼻涕的過敏性鼻炎。


 


妙招一:懷孕做起


有過敏史的家庭,孕婦最好從懷孕開始,就避免接觸過敏原和高過敏食物,如:花生、海鮮、巧克力等。


 


妙招二:母乳餵養


寶寶出生後,最好餵食母乳,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的寶寶,長大後發生氣喘病的機會是配方奶餵食嬰兒的1/2。而餵食母乳的母親,也需要控制飲食,避免攝取高過敏的食物。若不能餵食母乳,建議用水解蛋白嬰兒奶粉取代,另外,水解配方奶粉營養完整,不要擔心營養不夠的問題。


 


妙招三:副食品的添加


最好在6個月大以後再開始添加,且以低過敏食物開始,循序增加。下列指引提供家長參考:


1、在69個月,可考慮添加米粉、綠色蔬菜、肉泥和燕麥所做的食物。


2、滿9個月後,可攝取魚、蛋黃、小麥或豆類製品。


3、避免牛油、豬油。


412個月前,不可進食全脂牛奶。


51824個月前,避免攝取蛋白、海鮮、巧克力等。


6、滿36個月前不要吃花生、核桃類的食品。


7、大約每7天添加一種副食品,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8、食品的選擇以新鮮為原則,避免含有人工色素、保鮮劑、防腐劑的食物,食後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也不合適,另外冰冷的食物也應該儘量避免。


母親懷孕吃花生 增加嬰兒過敏機率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時吃花生,容易增加嬰兒對花生過敏的機率。


根據「謝菲食物過敏研究所」針對503315個月的嬰兒進行牛奶與蛋過敏測驗,在經過實驗後,有140名嬰兒經血液測試,出現對花生產生過敏,研究人員認為這與母親在懷孕期間愛吃花生有絕大關連。


研究人員司契表示,「過去的研究曾懷疑母親懷孕時,吃花生是否會導致嬰兒過敏,經過這次研究後證實,這種可能性相當高,」過去在2000年時,美國兒科學會曾提醒有家族性過敏體質的婦女,盡可能在懷孕與哺乳期間避免吃花生,以免造成將來孩子對花生過敏,不過這項建議在2008年時,由於缺乏科學根據而被推翻。


因此美國衛生研究院稍早特別撥款3000萬美金,委託研究嬰兒對花生與牛奶與蛋過敏主要原因,執行這次調查的司契表示,「研究範圍仍會受到受測者提供的資料影響,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經過這次研究後,發現母親食用花生對於嬰兒對花生過敏的確存在。」


因此研究人員將來會再進行深入的介入性實驗,找出過敏的主要原因進行預防,本次研究同時刊登在最新一期《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


 


 


 


 


 


 


 


 


 


 


 


 


 


 


 


 


 


 


 


 


 


 


來源:母親懷孕吃花生 增加嬰兒過敏機率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貝杏仁飲


根除小兒多痰毛病食療§


 


材料:川貝母6公克、杏仁3公克、冰糖少許。


作法:將川貝母洗淨、杏仁去皮、洗淨,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用大火沸煮 後,將冰糖放入,轉用文火煮30分鐘即成。


服用法 每日睡前服用一次。


功效 改善喘咳、痰多(適用於黃痰)


兒童感冒秘方-根除小兒多痰毛病食療-2


根除小兒多痰毛病食療-2


山藥西洋參飲


材料: 山藥2、西洋參3錢。


作法: 用四碗水(1000cc)置入電鍋中後,燉約1小時後,即可取用。


服用放法:每日二次,可作早、晚餐服用。


功效 : 改善喘咳、痰多且稀、自汗、常易感冒等症狀。


 


 


兒童感冒成因


 


兒童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比傷風來得突然及嚴重。傷風與感冒的症狀頗相似,不過若果小孩們患上的是感冒,他們通常會發高燒及感覺非常不舒服。兒童感冒是可持續1星期或以上的。


感冒的症狀包括:


突然發高燒﹝通常達到華氏101度以上﹞


身體疼痛


頭痛


流鼻水


非常疲倦


咳嗽


 


讓小孩多些臥床休息


給小孩飲大量開水或菓汁


給小孩輕鬆及容易消化的膳食


於小孩的睡房使用蒸氣噴霧機


使用鹽水鼻滴液或放濕機,有助舒緩小孩的鼻及喉部不適。


假如小孩的感冒症狀持續、發高燒、或咳嗽持續而沒有好轉跡象,請即找醫生治理。


 


 


預防感冒


 


由於感冒病毒可經人傳人傳播,養成個人良好衞生習慣對預防感冒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孩患上感冒,大人亦應留意,防止感冒病毒由小孩傳染給其他家庭成員:


避免親吻患感冒小孩的嘴及嘴邊


教導小孩使用及正確棄置紙巾


照料小孩前後要洗手


用熱的梘水清洗小孩的衣服及玩具


大人與小孩不要共用同一水杯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衰老是人的正常生理程序,也是每個女人都不希望的事情,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正在走向衰老呢,其實我們的身體會為你提示衰老的警號,而且有幾個很明顯的信號,我們就一起看看有哪幾個信號。


1、腸道——不潔


你沒有想到 這個盤繞長達5~6米的家伙竟然是你衰老最開始的地方 的確如此,因為腸道是我們身體裏重要的消化吸收系統,營養從這裏吸收,毒素、垃圾從這裏排出。醫學專家指出,人體90%的疾病與腸道不潔有關,1天不排便等於吸3煙。


腸道衰老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腸道中最高能積存約6.5公斤的宿便,大量的宿便堵塞在腸道裏,使得毒素、垃圾無法及時排出甚至被腸道當做“營養”重新吸收,于是導致膚色晦暗、斑痘叢生、口臭熏人,不僅如此,由於腹部堆積了太多的廢油,小“”精直接升級變成小“腹”婆。


食療推薦:紅薯、雜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2、脊椎——駝背


35歲以後,脊椎、腰椎開始退步。女性渴望的S形身材,可不是說你的脊椎要變成S型。脊椎出現了側彎,就會帶來很多疾病。女性與男性相比,發生脊椎側彎的人群是男性的3倍,脊椎側彎的女性特別脆弱,輕輕搬一次東西很可能就導致需要一個月平躺在床。脊椎疾病還可能影響到心腦血管疾病和心理健康。


調查發現:長期蹺二郎腿容易引起彎腰駝背,造成腰椎與胸椎壓力分布不均,長此以往,勢必壓迫脊椎神經,而且翹二郎腿還會妨礙腿部血液循環,造成腿部靜脈曲張。


食療推薦:適當補充膠原蛋白和鈣質,多曬太陽!



3、牙齒——兔子的門牙


如果你發現牙齒變得比以前更長了,這不是因為它們在增長,而是因為牙齦在萎縮,甚至一部分牙根已經暴露在外。門牙的平均長度一般在10~12公釐,隨著牙齦萎縮導致的牙根暴露,這個數位會增長到15~17公釐。身體機能的逐漸衰老造成了皮膚失去彈性,牙齦開始松弛。


最好的保護方法是使你的牙齦遠離細菌的侵害:每天保證刷牙兩次,同時用牙線配合清理。細菌帶來的牙齦病變會加劇牙齦萎縮的情況,同樣過度用力刷牙也會帶走牙齦組織,也要盡量避免。



4、鼻子——匹諾曹效應


鼻子是有美麗時限的,鼻子最美的時間是20-40歲。40歲以後,你每天早上起床就會發現鼻孔下垂,鼻型改變,鼻樑也稍有下陷,甚至,你能感覺到鼻子比以前大了很多,所以,45歲之後,你不能再說任何謊話了!這是因為,鼻子像其它軟組織(皮膚,脂肪和肌肉)一樣萎縮。隨著時間的增長,骨骼也會萎縮,沒有了骨骼的支援,這些軟組織就少了可供支撐的基架



5、頭髮——越來越稀疏


正常狀況下,每個人每天都會脫落一些毛髮。但是如果發現頭髮稀疏變薄,並且已經退過了髮際線,或是毛髮脫落變薄的地方越來越大,這就說明你要重視這個問題了。35歲以後,相同比例的男性和女性都會漸漸遭受頭髮稀疏的困擾。原因同樣與雌性激素的分泌有關,一直以來雌性激素被視為是毛髮生長的保護傘。


食療推薦:芝麻、核桃、大棗等補腦補腎的食物。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表明,測量頸圍或許是兒童篩查是否有肥胖問題的簡單而快捷的方法。


目前,國際通用的做法是用體質指數(BMI)衡量是否超重或肥胖,但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奧盧布柯拉·納費烏博士指出,增加頸圍測量或許能提高對兒童肥胖篩查的準確性。


該研究對1102名6~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身高、腰圍和頸圍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頸圍與BMI及腰圍關係密切。比如,在BMI 相同的情況下,頸圍約為28.5釐米的6歲男孩,日後變超重或肥胖的幾率是頸圍小於該數值孩子的近4倍。


研究人員建議,從6歲開始便應該對兒童進行這種篩查。父母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期為孩子測量圍。


家長可在幼年起就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消除肥胖的關鍵在於預防。畢竟從一開始就拒絕再吃第二塊炸雞,遠比炸雞已經變成你臀部或腹部脂肪的一部分時再去除要容易得多。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我的寶寶肚子這麼大,有沒有什麼毛病呀?”,“醫生,我的孩子常常脹氣,敲敲肚子會有‘咚咚’的聲音,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嗎?”寶寶腹脹到底是怎麼回事,下面為大家解答這類問題。


 


       寶寶腹脹的原因


    一般來說,小寶寶的肚子本來就會比成人大,看起來鼓鼓脹脹的,那是因為孩子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成熟,卻要容納和成人同樣多的內臟器官造成的。在腹肌沒有足夠力量承擔的情況下,腹部會因此顯得比較突出,特別是寶寶被抱著的時候,腹部會顯得突突下垂。此外,嬰兒的身體前後是呈圓形的,不像大人那樣略呈扁平狀,這也是讓肚子看起來脹脹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述的原因以外,另一個造成寶寶腹脹的常見因素,是嬰兒比大人更容                               脹,脹氣的原因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寶寶進食、吸吮地太急促而使腹中吸入了空氣,尤其是當寶寶餓得 太久才餵牛奶的時候。


    2、奶瓶的奶嘴孔大小不適當,造成空氣通過奶嘴的縫隙而進入寶寶體


內。


    3、寶寶過度哭鬧。


    4、吸入的奶水或其他食物,在消化道內通過腸內菌和其他消化酶作用而發酵,產生大量的氣體。


 


        消氣方法


    其實,嬰兒也有一些消散氣體的方式,例如:


     餵奶之後,輕輕拍打寶寶背部來促進打嗝,使腸胃的氣體由食道排出;


    有些寶寶很會排氣,可以通過肛門將氣體排出;


    另外,依靠胃腸壁的吸收,也可以緩解腹脹的現象。


 


        如何預防脹氣


    1、當寶寶哭的時候很容易脹氣。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應該多給予安慰,或是擁抱他,通過調整他的情緒來避免脹氣的加重程度。


    2、不要讓寶寶餓得太久後才餵奶。寶寶餓的時間太長,吸吮時就會過於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氣。所以要按時給寶寶餵奶,並且在喂食後促使寶寶適當排氣。


    3、多給寶寶的腹部進行按摩,這樣有助於腸胃蠕動和氣體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的情況。


    4、餵奶時,應當注意讓奶水充滿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讓寶寶吸入空氣。


    5、暫時停止食用容易在消化道內發酵並產生氣體的食物,例如;甘薯、甜瓜等。


 


         需要治療嗎?


    至於脹氣算不算是病,需不需要治療,原則上要以寶寶的臨床症狀為判斷標準。如果寶寶能吃、能拉、沒有嘔吐的現象、肚子摸起來軟軟的、活動力良好、排氣正常、體重正常增加,那麼這一類的腹脹大多屬於功能性腹脹,無須特別治療。如果寶寶生病了,例如:呼吸道感染、腸炎或便秘,也容易導致胃腸蠕動和消化吸收功能變差,進而產生脹氣,甚至影響食欲。若有這些症狀出現,那麼就應該讓醫生加以治療。


 


         危險的身體警訊


    在什麼情況下的腹脹應該特別注意並就醫治療呢?


    1、腹脹合併嘔吐、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狀況,甚至有發燒、解血便的


情形。


    2、肚子有壓痛感。


    3、肚子鼓脹有繃緊感。


    4、合併呼吸急促。


    5、在腹部能摸到類似腫塊的東西。


 


    如果有上述情況發生,那麼有可能是病理性因素造成的,包括:腹部長腫瘤、腹部實質器官(例如:肝、脾、腎)腫大、腹水、泌尿系統出問題等。如果這樣,必須立刻送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hobits-09/article?mid=14296&prev=14297&next=14295&l=f&fid=94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一隻小陽雀
  一隻小陽雀, (伸出右手食指表示數字“1”)
  飛過烏江東。 (雙手擺動作鳥飛狀)
  站在花枝上, (雙手挺直後擺)
  望著太陽升。 (右手齊眉作眺望狀)



2.兩隻老虎
  兩隻老虎, (兩手的拇指及小指豎起作老虎狀)
  跑得快,跑得快 (左手的小指接觸右手拇指,然後右手的小指)
  一隻沒有眼睛 (接觸左手的拇指,隨著歌聲交替進行)
  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



3. 三隻螞蟻來搬米
  一隻螞蟻來搬米 (右手食指半伸扮第一只螞蟻搬米狀)
  搬來搬去搬不起 (食指弓起數次不起)
  兩隻螞蟻來搬米 (中指加入食指扮第二只螞蟻幫忙)
  身體晃來又晃去 (雙指弓起但不能移動)
  三隻螞蟻來搬米 (無名指加入搬米隊伍)
  輕輕擡著進洞裏 (三指擡著米進入半握的右手洞穴裏)



4. 四方歌
  前前後後 (雙手前後拍掌)
  左左右右 (雙手左右拍掌)
  咕隆咕隆東 (雙手握拳搖輪轉動,然後右手拳指東)
  咕隆咕隆南 (指南)
  咕隆咕隆西 (指西)
  咕隆咕隆北 (指北)



5. 五行歌
  一二三四五 (雙手手指相對從小指數到拇指)
  上山打老虎 (雙手相對,拇指豎起)
  老虎沒在家 (拇指垂下)
  打到一隻鹿 (雙手拇指及食指豎起)
  小豬告訴兔 (右手五指扮成豬,右手中指及食指豎起)
  小兔告訴鼠 (右手五指並攏成鼠狀)
  虎鹿豬兔鼠 (重現五動物指形)
  金木水火土 (雙手手指相對從小指數到拇指)6. 六生歌
  什麽草,牆邊倒, (先自拍手,然後擊對方掌,以示提問)
  蘭花草,牆邊道。 (雙手拇指與食指成圈,其它三指並起成蘭花狀)
  什麽樹,節節高, (兩人相對拍手擊掌,以示提問)
  青青竹,節節高。 (拇指、食指、中指形成竹葉形)
  什麽蟲,吃露水, (兩人相對拍手擊掌,以示提問)
  螢火蟲,吃露水。 (食指伸出成爬蟲狀)
  什麽魚,會唱歌, (兩人相對拍手擊掌)
  娃娃魚,會唱歌。 (五指並攏呈弧形遊動)
  什麽鳥,向天歌, (兩人相對拍手擊掌)
  小陽雀,向天歌。 (兩手掌扇動如鳥狀)
  什麽獸,蹦蹦跳, (兩人相對拍手擊掌)
  虎和豹,蹦蹦跳。 (左手小指及拇指豎起呈虎狀,右手五指彎曲如獸爪)


 


  7. 城門七丈高
  城門城門有多高 (雙手除拇指以外的四指並攏搭成城門形狀)
  七丈高 (拇指扮成兩個過城門人)
  三千兵馬可穿過
  有理盡管過
  不許帶大刀 (拇指開始過城門)
  什麽刀,匕首刀 (雙食指落下擋住雙拇指,回答後放行)
  什麽匕,斤石匕 (雙中指落下擋住雙拇指,回答後放行)
  什麽斤,矢對斤 (雙無名指落下擋住雙拇指,回答後放行)
  什麽矢,弓對矢 (雙小指落下擋住雙拇指,回答後放行)
  什麽弓,矛對弓 (雙食指落下擋住雙拇指,回答後放行)
  什麽矛,北門牆上一顆矛 (雙中指放下擋住雙拇指,回答後放行)
  打鼓打鼓進城門




 

  8.數蛤蟆
  風來了,雨來了, (雙手向前平推以示風,雙手食指朝下以示雨)
  蛤蟆背著鼓來了, (雙手荷肩以示背鼓)
  什麽鼓,花花鼓, (食指觸嘴唇,雙手張開然後輪園)
  乒乒乓乓二百五。 (雙手掄錘擊鼓狀)
  一隻蛤蟆一張嘴, (食指豎指,指向嘴)
  兩只眼睛四條腿, (食指中指豎起指眼睛,然後拍推)
  撲通一聲跳下水。 (雙手作一跳越狀)
  兩只蛤蟆兩張嘴, (雙手食指豎起指向嘴)
  四只眼睛八條腿, (雙手食指中指豎起,然後拍雙腿)
  撲通撲通跳下水。 (雙手作兩跳下水狀)



  9.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出示食指、中指然後抄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出示中指、無名指、小指然後前後甩手)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 (伸出右手五指、六指,右手舉眉)
  七九河開,(伸出七指, 雙手分開)
  八九燕來伸出八指, (雙手展翅)
  九九加一九伸出九 (指加一指)
  耕牛遍地走雙手握犁 (做耕作狀)


 


  10.十全十美燈
  十全十美燈喲 (伸出十個手指頭)
  九九重陽燈。 (伸出九指)
  八仙過海燈喲, (伸出八指,雙手前推作過海狀)
  七七雀橋燈。 (伸出七指,雙手作鳥飛狀)
  六畜興旺燈喲, (伸出六指,雙手向上捧起)
  五子登科燈。 (伸出右手五指,兩手作登山狀)
  四馬擡頭燈喲, (伸出四指,雙手作騎馬狀)
  三星高照燈。 (伸出三指,雙手舉過頭頂作星星狀)
  二龍戲珠燈喲, (雙手半握拳,作龍頭狀,相對舞動)
  正月元宵燈。 (伸出右手食指,作提燈籠狀)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黃筱雅(育兒生活)


          責任編輯/彭紹怡


           諮詢/中華民國兒童牙科學會秘書長 蔡宜峰


              主人翁牙醫診所兒童青少年專門牙醫師 段茂玲



 


 


牙齒是跟著人們一輩子的寶貝,想擁有健康的牙齒,爸爸媽媽得從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好好照顧。長牙齒會引起發燒?何謂「奶瓶性蛀牙」?本篇訪問到兩位專業兒童牙醫就長牙和換牙期常見的照護問題為大家解開疑惑。讓孩子定期檢查、養成良好習慣,是換得一口好牙的重要關鍵!


 


 


    好牙長成班


 


長牙前的準備


 


很多人以為在寶寶長牙齒後,開始注意口腔保健就行了。主人翁牙醫診所兒童青少年專門牙醫師段茂玲指出,其實好牙成長的關鍵之一就是「幫寶寶打好基礎」,口腔清潔即是其中一項。從寶寶出生開始,由於食用奶水後產生的沉積物不易清洗,建議家長們可用一定的力道,利用「軟紗布」清洗寶寶的口腔。中華民國兒童牙科學會秘書長 蔡宜峰 醫師也表示,利用軟紗布在寶寶口腔清潔的這個動作,不僅能培養親子關係,還可以讓寶寶先習慣以外物清潔口腔的感覺,未來可輕鬆替寶寶刷牙。


 


]長牙/換牙原理


 


幫寶寶的口腔環境做好準備後,乳牙會依序長出。 段茂玲 醫師表示,孩子在長乳牙時,是從中間門牙開始往後長,而且下排的牙齒比上排的先長。她還強調,兩顆對稱的牙齒長出來的時間,不會差到23個月,且乳牙是恆牙的根基,要詳加照顧,恆牙才會長得好。大多數的人,只要定期檢查、習慣良好,大部分的人,都能換得一口好牙齒。蔡宜峰秘書長指出,還是有少部分的人,在先天上,牙弓的空間就不夠,這也是無法預防的,必須矯正牙齒。不過還是有兩個方法,能預測未來的恆牙是否整齊:一為直接照X光片,觀察恆牙的樣貌;另一為觀看乳牙的疏密程度。


 


蔡宜峰祕書長也補充,根據論文,乳牙呈3種樣貌,第1種為乳牙不整齊,此類型長出的恆牙,也會跟著不整齊。 段茂玲 醫師則比喻,乳牙就像是恆牙的母親,上面都長不好了,下面會跟著上頭的軌道走,當然也就長不好了;第2種為乳牙齒縫緊密,此類型大約6成~7成的恆牙會不整齊;第3種為乳牙齒縫稀疏,此類型大約超過5成的恆牙是整齊的。


 


舒緩長牙不適之法


 


在寶寶開始長牙齒時,很多家長都會不知道該怎麼照顧。 段茂玲 醫師與蔡宜峰秘書長指出寶寶長牙時的症狀:吃得少、睡不好、焦躁不安、流口水等。 段茂玲 醫師說明,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牙齒從牙齦肉體冒出來所致的「傷口」,會讓寶寶有不舒服的感覺。要紓緩寶寶長牙的不舒服感,可讓寶寶咬冰過的咬板,或去咬切成粗條狀且冰過的紅蘿蔔、小黃瓜、甘蔗,其中又以甘蔗為較佳,因為甘蔗有硬度、有口感、再加上是食物(相較一般固齒器為橡膠製品而言),家長只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噎到,就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蔡宜峰秘書長並建議,寶寶在剛開始冒牙時,家長若以溼的軟紗布仔細清潔寶寶牙齒的表面,不但能夠保持牙齒的乾淨、清除孳生的牙菌斑,還能讓寶寶的不舒服得到舒緩。


 


 


 釋疑QA長牙會發燒嗎?


 


發燒,是大部分的家長對於孩子長牙齒的迷思。 段茂玲 醫師與蔡宜峰秘書長鄭重聲明:「長牙齒絕對不會引起發燒」,其實發燒只是寶寶因為牙齒不舒服,沒有好好地吃飯、睡覺,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生病,所以如果孩子發燒,家長一定要帶到「小兒科」看病,千萬不能忽略。


 


換牙年齡與重點


 


至於換牙,孩子的換牙年齡範圍,蔡宜峰秘書長表示,一般而言,女生換牙年齡比男生早1年。女孩子換牙的年齡範圍,大約幼稚園中班到小學1年級,而男孩子則是幼稚園大班到小學2年級。其實只要在這個範圍附近換牙,都屬於正常值,家長無須擔心。 段茂玲 醫師則強調,換牙的「對稱性」比長牙本身來得更關鍵,意指換牙的順序、左右對稱性是最重要的事情。她並建議幼兒最好約每3個月到牙科做定期檢查,而且絕對不是因為蛀牙才就診;兒童牙醫是看「全人」發展,意指看孩子生長中的千變萬化,以及如何去掌握。長期的吸奶嘴、吸手指、口呼吸方式錯誤等,都會使肌肉影響骨骼生長,造成齒槽層變形而導致的「咬合不正」。


 


咬合不正的原因


 


段茂玲醫師解釋,人們有兩種吞嚥方式:「嬰兒式吞嚥」與「成人式吞嚥」。前者吞嚥時,舌頭會放置上下牙齒之間,屬於小嬰兒行為;後者吞嚥時,舌頭會頂住上顎,此方式也就是開始長牙齒時所應轉換的吞嚥方式。兒童牙醫的責任之一,也就是盡量讓孩童矯正回正確的成人式吞嚥。另一個導致齒槽層變形的原因是吸手指。醫師段茂玲解釋,由於孩子在兩歲前為「口腔期」階段,一定要讓他滿足口腔慾望,所以在2歲之前吸允手指,是沒有關係的,不過最好還是以「吸奶嘴」代替「吸手指」。而在兩歲之後,也不能立即命令孩子不能再吸允東西,習慣的改變不能過快,主要還是要看孩子的意願,否則會有反效果。


 


釋疑QA換牙時要幫孩子拔牙嗎?


 


換牙是很自然的事情,絕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自然換牙」,讓孩子的乳牙自行掉落;就算不小心將乳牙吞進肚子裡,還是會自行排出,故家長不過過度擔心。現在有太多的人為因素干預,反而容易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保護牙齒,防蛀健齒


 


長牙齒之後,最怕的就是蛀牙了。會導致蛀牙的原因,蔡宜峰秘書長表示,是因為牙齒表面出現將「醣」轉變成「酸」,進而對牙齒產生蛀蝕,導致琺瑯質剝落的「轉醣鏈球菌」。他說明,這種細菌很奇怪,只在有牙齒的地方才會依附在上頭,如果還沒有長牙齒,口腔內不會有轉醣鏈球菌。


 


醫師段茂玲提醒,人的口水有清潔牙齒的作用,但是應該在20分鐘內清潔乾淨。秘書長蔡宜峰並指出,造成蛀牙的的因素(4大原因缺1不可)即是:牙齒、牙菌斑、食物、時間。想讓寶寶遠離蛀牙,最好的方式就是幫他「正確」地刷牙。秘書長蔡宜峰表示,家長替寶寶刷牙時,應該在客廳或臥室等燈光明亮的地方,並且寶寶是以「躺」著的方式,讓家長仔仔細細的替他刷乾淨;當寶寶有兩顆牙齒並列時,家長一定要使用牙線來清理,如此一來,寶寶就會保有一口乾淨的牙齒了。


 


寶寶要小心奶瓶性蛀牙


 


大部分的寶寶都很容易蛀牙,秘書長蔡宜峰表示,通常寶寶會蛀牙,是因為在喝奶完,沒有清潔就直接去睡覺。有的時候,還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像是半夜起床喝奶兩、三次,而且食用完就直接睡,完全沒有清潔,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蛀牙。醫師段茂玲則解釋寶寶易患的「奶瓶性蛀牙」,即為讓寶寶直接含著奶瓶邊吃邊睡。家長要注意,如果寶寶睡沉了,在半個小時後,一定要幫忙清潔口腔,這樣才不會造成蛀牙。


 


刷牙練習分階段


 


蔡宜峰秘書長提醒,孩子在03歲時,應該由家長仔細替他刷牙。3歲以後,家長可讓他先練習自行刷牙,之後家長再替他仔細地刷乾淨。雖然孩子有能力自己刷牙,可是在力道的控制上、刷牙的仔細度上,並沒有拿捏清楚,所以還是應該由家長做最後的清潔。39歲時,家長可讓他獨立刷自己的牙齒,不過在孩子牙齒最後面的「大臼齒」部分,家長必須幫他刷乾淨,因為孩子無法將大臼齒做很仔細的清潔,所以在這部份,還是要由家長著手。9歲以後的孩子,對於力道的拿捏、刷牙的仔細度都很成熟,此時就可以讓他自己刷牙。


 


「氟」對牙齒的重要


 


要好好照顧孩子的牙齒,除了營養均衡外,額外食用氟錠、氟片也能好好保護乳牙,故 段茂玲 醫師非常建議孩子在6個月大時,開始補充「氟錠」、「氟片」這種食物補充劑而且最好持續食用,直到恆牙長出。 段茂玲 醫師並表示,全世界只有台灣等少數國家的自來水中沒有添加「氟」,導致國人的體內都很缺乏此元素,因此,政府補助5歲以下孩童食用氟錠。蔡宜峰祕書長並說明,食用氟錠或至牙科診所在牙齒上塗氟、刷牙時使用含氟牙膏,這些氟的劑量都在安全範圍內。舉例來說,一次吞一條兒童牙膏大小的氟,才有可能中毒。


 


蔡宜峰秘書長同時補充,從茶葉、海鮮等食物中也可獲得含氟元素,除了氟之外,另一個即是大家而熟能詳的「鈣」,鈣質是琺瑯質的基本成分,孩子開始長牙齒時,因為食用氟片能讓氟充斥口腔,對於防止蛀牙的效果更好。


 


 


 


釋疑QA何時該帶寶寶看牙齒?


 


秘書長蔡宜峰指出,孩子長了上門牙的恆齒大約半年之後,就應該要看醫生,讓醫師將牙齒塗氟、檢查並保護牙齒。孩童也應約每6個月定期至牙醫診所做檢查及洗牙的動作。畢竟,光靠孩子與家長自行刷牙,還是會有很多小細節無法照顧到,須經由牙醫作專業清潔。


 


 


 


 


 


 


 


 


 


段茂玲


 現任:主人翁牙醫診所兒童青少年專門牙醫師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碩士、中山醫學院牙醫學士


 經歷:美國Tufts大學兒童牙科專科醫師、美國兒童牙醫學會會員、前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監事


 


 蔡宜峰


 現任:中華民國兒童牙科學會秘書長、格子兒童‧青少年牙醫診所醫師


 學歷:陽明醫學院牙醫學士


 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萬芳醫院兒童牙科兼 任主治 醫師、台北榮總兒童牙科總醫師與研究醫師、國立陽明大學牙醫系臨床講師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俗話“不打不成器”,說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體罰方式,可能阻礙孩童智商發展。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對1510名2歲—9歲的兒童進行了4年的跟研究後發現,在806名2歲—4歲的兒童組中,未遭體罰過的兒童,智商的平均商數比經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組704名5歲—9歲的兒童,這一差距是2.8 分。研究人員因此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孩子都打不得。


 


體罰教育 事與願違


家長實施體罰的目的大多在於威懾孩子,警告其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體罰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小一點的孩子就罰站罰跪不讓吃飯,大一些了還要加上手打腳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為一些家長對待犯錯孩子的方法。在他們看來,孩子受到懲罰的越重,教訓記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錯誤。


那麼,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


有資料顯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氣,內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沒辦法,只好忍受著”,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責,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覺的是,受到體罰後有14.8%的孩子“真想離開這個家和產生輟學念頭”。


從這一組數據透露,“體罰”這一管教方式並沒有發生積極作用和正向效果,也並非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


長期體罰阻礙智力發育


俗話說:“3歲定終生。”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在生命早期就逐漸形成了,這也會在無形中影響他們將來的學識多寡、事業發展,甚至健康狀況。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智商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暴力恐怖的環境中,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當然就更談不上智商的良好發展。


對於長期體罰影響孩子智商,造成大腦左右半球雖然具有不同功能,但兩半球是協同工作的。孩子受到責罰,負責空間知覺、情緒、藝術欣賞等功能的右半球就會處於緊張、壓抑和恐懼的狀態中,這樣勢必影響左半球的功能,而左半球又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數字運算和邏輯推理,長此以往,容易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抑製作用。


事實上,對於平時打屁股之類比較輕的體罰,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肌肉、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同時,也有可能使孩子腎臟和身高受到影響。


而較早前已有日本科學家研究表明,長期被體罰可能導致兒童腦萎縮。研究發現,對於體罰時間超過三年的兒童,其大腦中與感情和決策能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內側部分平均要比未受體罰者小19.1%,與註意力相關的扣帶前回以及與認知力相關的額葉皮質區背外側部分,分別要小16.9%和14.5%。


孩子成長需要輕鬆環境


外界環境因素不可輕視,為了孩子健康聰明地成長,家庭和學校擔負著重要的責任。


對於家長來說,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關係是非常必要的。建議家長在日常的教育中,應該多多激發孩子的興趣,細心發現孩子的特長,在不同的年齡段,根據不同的發展規律給孩子引導,對症下藥,切不可動輒體罰。


而在學校,老師更要掌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在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發展空間。教師如果對孩子動粗,在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同時,也會使孩子心中的教師形象扭曲,孩子對老師會產生厭惡和恐懼心理,繼而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未來發展。


精神獎勵 只獎不罰


那麼對於孩子日常的教育問題,家長到底應該採取何種態度呢?


首先,家長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有遵守規則的意願的,所以家長要常給孩子鼓勵,而不是犯錯就採取粗暴的責罰。尤其對於較幼小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更要花費心思,不要只圖打罵教育省事。


另外,“只獎不罰”的辦法。獎勵要有一定講究,對於孩子好的表現,父母應該注重在精神層面上的獎勵,努力讓孩子建立對父母的認同感。


而這種精神層面的獎勵最好能與具體的事件相結合,不要只是“孩子你好棒”之類的泛泛而談。孩子有了正向行為,就應該及時給予鼓勵,這樣不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對孩子情緒和行為的一種積極引導。


而當孩子犯了錯誤,“不罰”是要求家長對於孩子的異常行為採取忽視、淡化的態度,不在孩子的錯誤上強化和追加。同時,家長還必須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性,教給孩子一些更高級的認知技巧,給其正向的引導。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咳嗽 -- 冰糖燉梨子:


梨子一個切薄片+冰糖兩茶匙, 放在磁碗裡加水剛好淹到梨子的高度, 放入大同電鍋, 燉到熟爛. 待溫涼後, 餵寶寶喝即可. 甜甜香香的, 寶寶應該可以喝很多喔. (我家婷婷最低紀錄喝了一次, 最高紀錄喝了三次, 咳嗽就不見了. 此藥方對大人也有效. 我二伯久咳不癒, 我上上週末燉了兩次給他喝, 結果也神奇的終止他的咳嗽惡夢了).


 


* 流清鼻水 -- 生薑片貼印堂


不要切太厚, 薄薄一片, 貼在印堂上就好了. 我都用3M的透氣膠帶貼著, 大約3~4小時換一次. (這是我爸爸來自大陸媽媽的秘方).


 


* 流黃白鼻涕 -- 蔥白貼印堂


做法同上.


 


   補充留言


(1) 梨子要削皮去籽. 粗梨比水梨效果更好.


(2) 薑片若是嬰兒建議用嫩薑. 薑片和蔥白, 都只要貼薄薄一片就可以了.


(3) 對過敏導致的咳嗽流鼻涕或鼻涕倒流沒有用. 過敏的咳嗽流鼻水還是要針對過敏治療.


(4) 如三次以上還不見效. 應該是強力病毒, 最好還是要去看醫生比較好.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諮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


                        資料參考/《陪孩子走出情緒障礙》


 


從一個嶄新的小生命呱呱落地開始,便藉由各種感官試圖理解這個世界:這裡有人喧嘩、有人呢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外來刺激,跟蜷曲在溫暖羊水中的經驗截然不同,難免令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小寶寶倉皇失措,甚至哭叫、抓狂。然而,當孩子的焦慮、恐懼等情緒表現過了頭,身為父母的你該怎麼辦呢?


   什麼是情緒?


情緒(emotion)是個體受到內外在影響互相作用下所產生的複雜生理心理學經驗。以人類來說,情緒根本意味著生理上的覺醒、表達的態度以及有意識的經驗,且與心情、氣質、人格、性情和行動方式有關。此外,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上的定義,情緒是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此狀態包含複雜的情感性反應,與生理變化,包括生理、心理、認知、行為反應四個層面。簡言之,情緒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當你我──甚至小寶寶遇到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的影響時,體內的大腦皮質便會對各種事物、事件或環境變化產生各種不同反應。


   情緒分類 東西不同


情緒的分類法也隨著時代不同而互有區別,中國早期的醫書《內經》將情緒分為五情(喜、怒、思、憂、恐),以後又演變為七情(喜、怒、哀、思、驚、恐、憂)。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是四類,其他情緒是由這四類基本情緒交叉疊合衍生出來的;即喜、怒、哀、懼四類。


情緒障礙 不可怕


「情緒障礙」(emotion disorders)就其表現的行為特徵,大略可分為內向性行為(internalizing behaviors)和外向性行為(externalizing behaviors)的問題。偏內向性的問題,如害羞、退怯、自卑、焦慮、恐懼、躲避群體(離群索居)、哀傷、憂鬱、冷漠、過度敏感等;偏外向性的問題如反抗、攻擊、破壞、過動、暴躁、譴責、侵犯財物、及違規行為等問題。依我國現行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的定義,嚴重情緒障礙係指「非因壓力情境造成個人長期在學校中的情緒或行為反應,明顯的異於其年齡或文化,且嚴重影響其學業、社會生活、職業技能、人際關係者」。


孩子的情緒問題看似嚴重,但 臧汝芬 醫師在其著作中亦提醒,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情緒障礙是很常見的。不但每位孩子都可能出現情緒障礙,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五個孩子裡,平均有一位會出現情緒困擾;在十個孩子裡,平均有一位先天的基因出現問題,如果後天環境也無法配合的話,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的成因


孩子為什麼會發生情緒障礙呢?情緒障礙發生的原因,學者曾歸納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內素,或歸納為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其中社會文化因素與學齡後的孩子較相關,對小小孩並不造成影響。


   內在因素


1.生理、病理因素:如腦傷、遺傳、腦部功能失調等。


2.心理因素:如低自尊、精神異常、道德意識薄弱等。


3.智力因素:如低智力、閱讀、學習困難或其他能力低弱者等。


   外在因素


1.社經因素:如貧窮、社會階層、種族、性別。


2.家庭因素:身體發展史、性虐待、父母教養不良、兄弟姊妹的爭鬥等。


3.意外事件或環境中的事故:如親人死亡、父母分離、親人的疾病或殘障等。


4.學校因素:如升學主義、智育導向教學、管教不當、教育環境不適當等。


5.社會文化因素:如次文化、電視、電影、廣告、新聞媒體的不良報導或示範,抑或不當娛樂場所的影響等。


   生理因素


1.遺傳:研究中發現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有較大關聯。


2.生化因子:生化學的研究發現:


1)躁鬱症與納電解質有關聯。


2)情感性精神疾病與中樞神經系統及腦下垂體、荷爾蒙 的變化有關。


3)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介質傳導功能失調、變異,可能導玫情緒/行為的障礙。


   家庭因素


低社經地位、破碎家庭、單親、管教態度不一致、嚴苛、放縱、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等,均較易導致兒童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學校因素


1.學生學業成績低落、低成就。


2.低的IQ,無法跟上學習進度。


3.升學主義,過度強調智育導向。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


4.教師的管教態度不當。


5.同儕不良行為的相互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


1.文化價值與標準的衝突。


2.大眾傳播媒體的不良影響。


3.幫派、次文化、社區同儕團體的影響。


4.社會階級、種族歧視或衝突的因素。


5.倫理觀或道德意識的淡薄。


   其他原因


不明原因。


綜合各種情緒障礙的成因,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指出,以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DHD)和自閉症來說,主要還是受到遺傳影響最鉅,其中過動症的遺傳性超過乳癌;此外,影響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還包括孩子天生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後的性格轉換、生活在何種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學校的同儕環境等。


   情緒障礙的性別差異


情緒障礙的性別比率,呈現男生多於女生的傾向,自閉症的男/女比例為41,情緒障礙的男/女比率約在6191之間。此外,在外顯的方式上, 黃郁心 醫師表示,女寶寶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男寶寶多以行為規範障礙:如重覆而持續的違反規範、攻擊或叛逆性行為,與適齡的社會期望背道而馳來表達。


   孩子的情緒正常嗎?


針對性格及行為異常,教育部於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時,將其區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一)人際關係問題:


無法與同儕或教師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經常與同學打架、發生口角、


攻擊老師、濫發脾氣、不與同學來往、任意指責或批評同學等。


(二)行為規範問題:


通稱為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即在正常的環境下,出現不適當的行或情緒


反應。如經常無故遲到、缺席、逃學、說謊、偷竊、易怒、出現破壞行為、考試


作弊、不守規定或傷害別人等。


(三)憂鬱情緒問題:


通稱情緒困擾問題或不合群,即經常有不快樂或沮喪的情緒。如:經常對活動不


感興趣、會傷害自己、愁眉苦臉不高興、悲觀、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情緒低潮


或畏縮等。


(四)焦慮情緒問題:


通稱精神官能症,即因過度焦慮導致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恐懼反應或強迫性


行為。如:經常緊張、亂動、易因焦慮引起生理反應(嘔吐、頭昏)、常因其他


事件而坐立不安影響其教室內的活動、不斷重覆同一動作(如:洗手、梳頭、拉


衣服)、情緒激動、動作過度誇張、富戲劇性或恐懼反應(如:懼黑、懼水、懼


動物、懼人多處)等。


  (五)偏畸習癖:


或稱之為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有關。如:輕常吸吮拇指、咬指甲、作異性打扮、煙癮或過份偏食等。


凡具有上述特徵之一且已造成嚴重影響者,均列入疑似身心障礙「性格及行為異常」類。但在學齡前的幼兒部分,以下3種問題發生機會較高:


   焦慮


焦慮是較常見的幼兒情緒障礙之一,表現為憂慮、緊張、失望和不安。少數孩子的焦慮反應在程度上較為強烈,會出現沉默寡言,遇事過分緊張,甚至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胸痛、食欲不振、頻尿、便秘等身體化症狀。此外,當強烈的焦慮反應出現時,幼兒往往會設法去擺脫和躲避,進而產生異常行為。


在包過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強迫症等各種焦慮性疾患中,分離焦慮最常發生於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為孩子與其親人離別時出現過份焦慮驚恐、耽心親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而要求待在家裏,不願去上學。如果送他們去上學,孩子就抱怨頭痛、腹痛等,檢查卻無異常。


 


 分離焦慮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狀, 黃郁心 醫師建議,父母千萬別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摸摸出門,這只會讓他們倍感不安,家長應該在離家前清楚告知孩子自己要去的地方,給寶寶一個安全的承諾;出門後,抽空打電話回家讓孩子聽聽自己的聲音,並告知自己的位置,亦有助培養安全感。


 


恐懼


恐懼是幼兒期另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即孩子對日常生活一般客觀事務或處境產生過度的恐懼,並可表現在許多方面:具體如怕動物、怕火、怕水、怕高、怕血、怕陌生人,抽象概念如怕死、怕被誘拐等。當這些持續強烈的恐怖情緒反應,超過了實際情形所存在的危險程度,經過父母解釋仍無法消退,明顯干擾正常生活,甚至伴隨臉色蒼白、心悸、出汗、尿頻、瞳孔散大等症狀時,家長便應盡速求助小兒心理專家。


   恐懼怎麼辦?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切勿責備、嘲笑,應仔細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協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害怕和擔憂是正常的反應。


   亂發脾氣


亂發脾氣是幼兒情緒問題中發生率較高的障礙之一。這類幼兒在個人要求或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便會出現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用頭撞牆等發洩不快情緒的過火行為。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亂發脾氣可視作幼兒獨立意識增長的信號。


   亂發脾氣怎麼辦?


首先,家長應以身作則,別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以減緩對幼兒的影響。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應先緩和孩子情緒,告訴孩子:「你生氣沒辦法讓我解決問題,等你不氣了再來跟我說,我們再處理」。此外,爸爸媽媽們切勿嚴格壓抑,比方說以體罰恐嚇,更不可變相處罰,比方說把孩子關進房間等。有些幼兒在發脾氣時會亂摔東西,這時候父母可以好好跟他說,讓孩子知道自己將東西(玩具)摔壞後,爸媽將不會再買東西(玩具)給他。


   情緒障礙停看聽 父母Must do


1.為孩子「讀」出情緒


幼兒因認知能力尚在發展初期,不太能了解或覺察自己情緒,通常會用行為表現,


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們應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適時為孩子「讀」出情緒。比方說孩子打不開黏土的罐子,感到生氣,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黏土罐打不開,我好生氣。」透過父母協助、替孩子消化情緒,能讓幼兒覺得自己被了解、被涵容,進而學習到每種情緒都有個名字。


2.父母情緒保持平穩


許多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情緒並沒有被充分照顧,自然無法細膩地去察覺孩子情緒的的起伏變化。 黃郁心 醫師建議,家長應從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盡量保持情緒的穩定。此外,長期生活在失和家庭中的幼兒較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會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乖,傾向自我壓抑,久而久之便出現憂鬱、恐懼的徵狀。 黃郁心 醫師提醒,除了媒體呼籲關注的家庭暴力外,保母虐待的問題在孩子情緒發展的過程中,也可能引發乘車拍打玻璃、黏著媽媽甚至虐待動物等極端的情緒反應,家長應特別留意。


3.行為約制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父母可透過行為約制的方式尋求改善,透過鑑別增強法,


在他有好表現時給予鼓(獎)勵,有(不至於太干擾的)壞行為時,先採取忽略態度,仍無改善再要求幼兒待在沒有玩具、比較無聊的區域以示懲罰。 黃郁心 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作壞事後又打又罵,反而會讓他們誤以為自己的壞行為得到了注意,適得其反。


何謂鑑別增強法?鑑別增強法是行為治療的一種。若孩子針對一件事有兩種動作,而其中一種動作是好的,當孩子做出這個動作時,成人應給予鼓勵,讓他有所區別。


 


 


 


 


 


 


 


黃郁心


學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神與藥物濫用研究組研究醫師、


馬偕醫院兒青研究醫師


台大精神部長期代訓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代訓醫師


國泰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職: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次專科醫師


 


 


 


 


 


 


 


 


 


 


 


 


 


 


 


 


 


 


 


 


 


 


 


 


 


 


 


                                                         來源:媽咪寶貝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運動,則肌肉難以發達。同樣,如果您不幫助嬰兒“運轉大腦”,嬰兒的大腦就不能充分發育。幫助寶寶智力開發有九個簡單的辦法,一起來看看。


 


 


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1)     


 


嬰兒迫切需要愛,尤其是最早的幾週和幾個月。嬰兒並不是要操縱或控制您;從生物學角度講,她只是需要您的愛。對他的哭鬧有所反映並不會寵壞孩子。


如果您一直對嬰兒的哭鬧採取行動,嬰兒會信任你,並會感到強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而不會感到緊張,同時學習愛以及建立人際關係。如果在最初的幾週或幾個月得不到關心,嬰兒長大後可能會內向、孤僻。


要做的事:總是對嬰兒的哭鬧作出反應,通過撫摸和聲音使她平靜下來,而不是讓她繼續哭泣。


 


 


 2)聊天


 


跟嬰兒說話,快而模糊的話是沒用的,溫和慈愛的聲音才最恰當。媽媽的話語是她最愛聽的聲音……當她還是5個月大的胚胎時就一直在聽。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長的語言,使用盡可能多的詞彙。決不要忽視嬰兒的學習能力。如果作出誇張的表情,嬰兒會更樂意與您交流。


 


 


3)撫摸


 


撫摸是強有力的刺激和學習工具。對於使嬰兒平靜下來也有很好的效果。據報道,與未接受按摩的早產兒相比,接受按摩的早產兒成長更快,更少焦慮,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餵養時報緊她,經常擁抱她。給嬰兒沐浴後,輕輕地全身按摩,在旁邊時唱歌並跟她講話。您將享受與她在一起的這一刻。


 


 


 


4)模倣


 


嬰兒對看您的臉很有興趣。從剛生下來開始,她就不斷的分析您的臉。她可能模倣微笑、皺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勵嬰兒模倣您。抱嬰兒時保持大約8英寸的距離,作鬼臉,如吐舌頭。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剛出生的孩子也會伸出自己的舌頭!


 


 


5)體驗


 


你給嬰兒帶來的體驗越豐富多彩,她的大腦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讓嬰兒體驗多種不同的環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帶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運動場和商業街。讓她接觸不同的事物與聲音。


要避免的是:把嬰兒放在電視機前幾個小時;這不會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體驗!


 


 


6)探查


 


為嬰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間自己去發現、探索。


要做的事:將危險物品放到孩子觸碰不到的地方,蓋上所有的插座蓋板,把傢具上所有的尖角墊好。提供安全恰當的玩具。


 


 


7)閱讀


 


在嬰兒很小時就開始給她閱讀。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樂於傾聽您的聲音和看圖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圖片或者有觸覺刺激的能互動的書,向嬰兒說明書內不同的紋理,讓她撫摸並體會不同的感受。


 


 


8)音樂


 


即使在出生前對嬰兒唱歌和演奏音樂對其大腦發育也是有益的。一般來說,節奏連續的音樂是最好的。人們發現莫扎特的音樂能刺激以後用於數學的神經元。


要做的事:唱兒歌與聽音樂是與嬰兒共用樂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飯時用音樂盒或錄製的音樂營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時則用歡快的音樂。


 


 


9)玩耍


 


玩耍是樂趣,玩耍是工作–嬰兒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學習!與嬰兒玩耍時,您也在幫助她發育,作用比你意識到的還要多。


要做的事:用對比強烈的圖片來幫助嬰兒提高專心技巧與注意範圍。嬰兒在研究圖片時向她解釋圖片的顏色。


從一開始就與嬰兒玩手指遊戲,幫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學會“放開”,嬰兒才能學會用手和手指。通過手指遊戲,嬰兒能學習語言和精細的動作技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