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二度造訪東喜堂,卻是沛儀第一次來這兒用餐。偶而會給孩子不同的


   用餐環境,希望能提高食慾。這天讓孩子們吃養生羊肉火鍋套餐,在戶外


   OPEN的用餐環境下,沛儀和俊穎兩兄妹第一次吃那麼多飯飯,且還很認


   真用心的吃,因為孩子們期待吃完飯後要去坐搖椅,還可以去餵魚區看魚


   去。俊穎很乖吃得一乾二淨,還會說 : 粒粒皆辛苦 !  (憫農詩) 因為農夫種


   田很辛苦 ~ GOOD!!




                                      沛儀正乖乖等候餐點喔~~~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因個子較小的因素, "小不點ㄦ" 沛儀一抱入花海裡時整個人傻眼了,因為油菜


  花快要比她高了~~~~




                                   換個場景沛儀一樣沒回過神ㄋㄟ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上告知俊穎下午要去拍照,請他中午用餐要快一點,才可以早點睡午覺,因為下午


  要早點起床。俊穎很配合早早就用餐完畢,所以下午才得以順利外出。一抵目的地俊


  穎有點SUPRISE......我勘景後找到適合的地方,便抱俊穎入花叢裡,俊穎開心地面對


  鏡頭 SAY YA !!




              每年必不會錯過的油菜花田 ~ 萬綠叢中一點紅,俊穎真開心哪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天 趁著好天氣帶孩子們去拍花海,雖然瑤瑤還小,但不願錯失她的第一年,所以請


     來小姪女協助瑤瑤入鏡。




                                  瑤瑤專注地盯著一旁的採花蝶~~~




                         看來Angle (小姪女) 似乎比瑤瑤還開心呢 !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體十二經脈行運圖


    最近從華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吳 清忠先生著《人體使用手冊》的部分內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經絡學說和中醫理論做到了繼承和發展。這將是對人類醫療保健和養生之道的重大 貢獻!必將能引發一場醫療領域的一場革命!把我們先人們創造的人體經絡學說和中醫理論,在整個人類發揚光大。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找到了人體十二經脈行運 圖,這是根據經絡學說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時表,希望所有的朋友們都能打開健康之門:


----------------------------------------------------------------------


   


      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肺 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萱草補充: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會發覺,有慢性支氣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時症狀會比較嚴重在中醫來講是肺經之態。




---------------------------------------------------------------------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
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於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乾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品質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誌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誌寒入脾經。萱草補充:這個時段,正好是早餐從胃部排空進入吸收的階段,也就是脾主運化的 生理階段。



----------------------------------------------------------------------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於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萱草補充:古法有雲---午時乃人體陰陽相接之時,午時小憩有利於人體陰陽寧靜相接,以壽養生。


 



----------------------------------------------------------------------



    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胃部正當排空,需恰時進餐,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乾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迴圈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我們則稱:午後潮熱。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迴圈,喝滋陰清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



    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萱草補充:所以晚餐要吃的少,也是因腎經之氣勝而決定。



----------------------------------------------------------------------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 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 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 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 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 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 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





    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卡哇伊時計&計算機



<embed height="3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160" src="http://i537.photobucket.com/albums/ff336/dachih/wu-1/calculator20.swf" allowscriptaccess="never" Wmode="transparent">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能以多采多姿的花園帶領女兒認識多元的人生與價值觀,培養她接納各色人種的心胸,另表現了掌握「處處是教育」的訣竅。教育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不能單依賴學校、教師,父母、甚至陌生人都應隨時彌補教育的漏洞。



                                                                 摘自:親職教育/作者:李錫津


有一名華商的鄰居是來自德國的教授,因常往來而成為朋友,有一天華商在家中午睡,德國教授的小孩在玩球,不小心碰的一聲由小孩手中飛出來的球把他家門的大片玻璃打破了被驚醒的華商本來要破口大罵,但出來一看,發現是鄰居的小孩,態度馬上轉變,立即表示:「沒關係、沒關係,來來來,叔叔給你一塊糖吃。」小孩子拿起了球,很高興的離開了。


過了幾分鐘,隔壁德國教授滿臉不快的來指責華商:「老王,你是怎麼回事,孩子作錯事,你不但不指導他,還給他糖吃,不是讓他是非不分嗎?」德國人掌握到事事是教育、處處是教育的觀念,鄰居、朋友也有義務隨時隨地去指導孩子。


另有一個反教育的例子:一名阮姓長輩去拜訪朋友,朋友的小女兒看到了,興沖沖的跑出來,親切的高喊:「阮伯伯!阮伯伯!」沒想到出來迎接客人的媽媽,滿臉不高興的跑出來對小女兒說:「跑出來做什麼,回到書房唸書去。」


今天的教育,以智育掛帥,甚至可以犧牲對人的關懷,家長也要負一些部分的責任。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這樣能讓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十條適用於孩子的心理學規律不得不看: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規律剖析:「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發揮巨大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規律剖析: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裡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規律剖析: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規律剖析: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規律剖析: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心理規律六: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的發現來自一次失敗的管理研究。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進駐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主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在上升。


歷時九年的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於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就這樣,個人微妙的心理促使著她們的產量上升再上升!


由於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績效或努力上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霍桑效應」。這在學校教育中極為普遍。有一所國外的學校,在入學的時候會對每個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以智力測驗的結果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驗結果由於某種失誤被顛倒了,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優秀班」明顯高於「普通班」,原本普通的孩子被當作優等生關注,他們自己也就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額外的關注加上心理暗示使醜小鴨真的成了白天鵝。


規律剖析: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誇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規律剖析: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搧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規律剖析:「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心理規律九:貼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拚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規律剖析: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心理規律十: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份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規律剖析: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位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裡玩耍。當看到美麗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時,兩個孩子奔跑著去追趕,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說:「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媽媽則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係,自己爬起來。」這位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奔跑著玩去了。同樣是摔跤,為什麼有的孩子顯得脆弱嬌氣,而有的孩子卻表現得堅強勇敢呢?


這跟兩位媽媽不同的表現有關。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態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嫩,這是消極的暗示。而另一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度卻暗示著孩子,摔跤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應該勇敢爬起來,這是積極的暗示。



心理學家說,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暗示的結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發生變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暗」,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含蓄而委婉,避免說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於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據調查,有接近 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年幼的時期都感受過來自家長的積極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可塑性很強,所以,家長應注意善用積極暗示,避免消極暗示。家長從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呢?


語言暗示


一、設喻法


教育孩子時,曉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說出來,有時通過設喻、講故事、做遊戲、角色體驗等點撥啟發孩子,讓其從中懂得道理,能達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二、對比法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家長採用對比的方式,給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斷進步,注意恰當運用暗示性對比,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三、激將法


好勝心強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長不妨用暗示性的語言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項事情或達到某種要求。


非語言暗示


一、神態表情


神態表情是人心靈和內在情感的直接表現,家長可借助神態表情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教育。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給孩子讚賞、肯定的眼神,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給孩子鼓勵、安慰、愛撫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


二、行為舉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為孩子所效仿。家長自覺排隊,用行為暗示孩子,插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公共場所不隨地亂丟果皮紙屑,也會讓孩子學會自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裡。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範。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於培養孩子規範的舉止、優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濟台北分院顧問主治醫師/徐澄清








這幾個月來台灣新聞媒體突然對Bull-ing感興趣,幾乎每天都有一則跟校園Bulling相關的新聞,而引起政府、社會大眾的關注。

霸凌方式百百種,男生被霸凌方式最多元

Bulling就是台灣所音譯的「霸凌」,校園霸凌就是專指同學間的惡意欺負。國外很早就有學者針對霸凌進行研究,挪威學者Olweus將霸凌定義為「一個人長時間不斷被一個或多個人以肢體接觸、言語或是其他方法欺負,並導致受傷或感到不舒服」。

霸凌的方式包括了肢體、言語及生活,可以表現在團體活動中、社交場合上及肢體虐待或強制行為。2010年發表於《J Pediatr Psychol.》的研究顯示,男生受害者被霸凌的方式較多元化,幾乎所有形式都會發生。

˙肢體霸凌:如打、踢、碰撞、丟東西、持危險工具揮舞等武力動作,或是搶奪財物的行為。

˙言語霸凌:如呼喚不雅綽號、嘲笑、怒罵、恐嚇威嚇、或是冷漠以對等。

˙社交霸凌:如排擠同儕、散佈謠言等。

˙性別霸凌:如以性徵、性別、性取向作為取笑、討論的目標等。

研究發現,霸凌者之所以出現霸凌行為,多是希望能受到同儕歡迎及注意,或是覺得如此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有力量及強壯,藉以獲得滿足感與自我認同感。而他們欺負的對象則可能是他們忌妒、看不順眼或怨恨的同學。

霸凌行為多是從霸凌者的幼兒時期養成的!從臨床觀察可以發現,許多小霸王的成長背景都相當類似,當其家庭缺乏溫暖、管教或家庭有暴力行為時,都是助長兒童養成霸凌行為的原因。另外,學校老師管教不當、學校風氣或道德觀薄弱,都可能是原因之一。除了這些養成教育上的錯誤外,小孩本身如果是激進特質、罹患神經、生理疾病、學習障礙等,也較易形成霸凌的偏差行為。

有許多的證據證實,學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成年後犯罪機率具有正相關性。若是從小就有的侵略行為並沒有受到家長或老師的矯正,未來就會變成是一種習慣性行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長大後可能變成犯罪或暴力行為。         

1999年美國校園喋血案引起大眾正視霸凌

調查發現,約有60~80%的兒童在學校受到欺負,美國一個具代表性的研究也顯示,有11個州的432名資優學生表示在校園受到霸凌,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八年級資優學生表示自己正受到校園內霸凌,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霸凌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社會大眾長期包庇校園暴力,而使得霸凌就像是一般學生間玩耍、惡作劇般的正常行為。       

但自從199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olumbine High School發生2名學生持槍進入校園掃射的悲劇後,霸凌與校園暴力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

這場校園喋血案件造成了13個人死亡,24個人受傷,而且持槍的兩名學生最後也以自殺結束這場震撼世界的悲劇。事後警方調查發現,這兩名持槍的兇手長期受到霸凌,在忍無可忍之下才決定做出這樣驚世駭俗的行為。這種本身是被霸凌者,卻也去霸凌別人的人,英文稱之為「bully-victim」。            

在一個針對5391名兒童的調查中,26%的兒童有牽涉到霸凌行為,他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霸凌者,還有人是雙重身分者。而這三個族群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更容易感覺到校園不安全,也過得比較悲傷。通常受害者和雙重身分者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發生霸凌事件;而受害者更會覺得自己並不屬於校園中的一份子。

霸凌行為造成的身心疾病

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不論是小孩或成人(通常是在工作場所)的被霸凌者,如果長期屈服於霸凌行為,將可能發生壓力相關的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

附屬愛爾蘭Trinity College的反霸凌中心(Anti-Bullying Centre)的O’Moore指出,霸凌行為會使得被霸凌者感到孤獨、失落、困惑,導致自我認同感降低,而增加情緒方面的疾病。而自殺更是與霸凌行為有著強烈的連結,英國每年就有15~20名兒童因為遭受霸凌而自殺。

當校園霸凌氾濫時,不論是對霸凌者、被霸凌者或是旁觀者,絕對都不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過程與環境。如前所述,霸凌者可能因此養成偏差行為,而在成人後出現犯罪傾向;被霸凌者則會造成心理方面的問題,嚴重時還會導致自殘行為;而不涉入霸凌行為的其他旁觀學生,亦會因為校園霸凌而喪失安全感,對於學習與成長都會產生困惑與焦慮。因此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面對孩子訴說學校有欺負事件時,一定要嚴肅以待,千萬不要認為只是小朋友間的打鬧與惡作劇。

惡作劇與霸凌一線之隔 家長、老師需要明察秋毫

提醒家長及老師,若是觀察到小朋友間出現了排擠現象或用言語嘲笑其他同學時,就應該即時介入輔導,因為這些行為的下一步就可能是嚴重的肢體霸凌。我建議學校應該要教導小朋友同儕支持的觀念,譬如同儕相處模式、發生爭執時的處理技巧等。

台灣的社會,目前還未如歐、美各國或日本重視學園霸凌現象,應盡快透過學校來輔導同學,以改正尚未成熟的偏差行為與思想,但這需要家長、老師及政府主管機關三方的協同努力。

孩童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個性特質的養成受到家庭影響非常大,家長對孩子付出關心更甚於給他們想要的物質生活,給予孩子適當的管教、不寵溺,發展同理心才能讓他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校教師的教育工作除了課業學習外,人格特質與品德教育等更是重要的學習課程,灌輸學生正確的同儕觀念,以享受寶貴的學生生活;而政府主管機關更應正視這些問題,培訓更多專業輔導老師,以級、科任老師配合,才能防堵霸凌情形惡化,讓多采多姿的學校生活更為安全與健康。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老話一句,但若是棟樑是會欺負人,或是被欺負的人,這個國家的希望將會愈來愈薄弱!期望有一天學童能有一個健康單純的校園生活,免受暴力威脅!

                                              


                                                    (選錄自《健康世界》422期)


若茵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